911,不可说,说不得——《特别响,非常近》大灾难是人类不得不说、随时重温的记忆,如何呈现难以直面的历史,历来有争议。
影像是最佳途径,只是有个无法平衡的“度”。
过分严肃的纪录片,最大程度还原真实,却远离了观众,是对历史的变相抹杀。
把大灾难拍成商业电影,无疑受众最为广泛,又陷入了一种窥淫癖式的狂欢,把灾难当成商品来消费。
凡是涉及人类灾难的电影,有良知的制作者都如履薄冰,既要有观赏性让普通观众易于接受,又要不失严肃与警醒,起到“影以载道”之效,引起观者之深思。
即便如此,依据真实历史拍摄的灾难片一向都不待人见,优秀如《辛德勒的名单》者,也仍受到许多批评。
所以,《特别响,非常近》收到美国媒体一片嘘声,似乎也就不是一件特别难以想象的事情。
史蒂芬·戴德利的《朗读者》夺过奥斯卡最佳,以911事件为背景的《特别响,非常近》,IMDB排名不过是6分出头,在烂番茄网站甚至收获了一堆恶评。
《特别响》今年也获得了最佳提名,与《朗读者》受到的媒体待遇却有天壤之别,不看一看好奇心难以平息(看到了没,这就是典型的窥淫癖)。
电影以一个男孩的视角,讲述劫后心灵创伤的故事,注定它的关键词是成长、温情、治愈等一类催泪词汇。
小男生挑大梁,寻宝游戏成为故事的主要形式,以寻找传说中的第六区启,继寻找神秘钥匙开启的锁终。
寻找与钥匙,隐喻灾难过后,人们如何面对不堪回首的往事,如何原谅自己的无能为力,走出悲伤记忆的阴霾。
影片的煽情机关一重复一重,犹如那六通电话留言,一次接一次地撞击人心,催人泪下。
父子感情戏连环上演,让人误以为它属于纯“爷们”的戏,将近结尾处奇峰直落,再来一出默默守护型的母爱大戏。
而小男主寻找过程中与各色人打交道,也尽显影片“人间有情”的博爱主题。
多位老戏骨的精湛演技自然为本片增色,桑德拉、汤姆·汉克斯以及马克斯·冯·西多,随便一位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桑德拉收放自如,马克思举重若轻,露面不多的影帝汤也气场十足。
一切看起来十分美妙,问题出在关键人物,串联全场戏的小男主身上。
一部有关灾难与心灵的电影,你期待的小演员是怎么样的,何况他的独白滔滔不绝,他的背影几乎充斥整部影片?
作为普通影迷一枚,我没有资格提标准,还好可以表示观感:小男主选角太失败了。
童星气质欠内敛,演技少经验,情绪爆发与情感转换都痕迹太重。
小鬼当家或小鬼特工一类无脑电影,他显然更适合。
在这部戏中,他一出现,泪点就变成了笑点,让人如何去入戏?
若设定男孩不会说话(自闭症患者最好),老人是话痨,可能更有趣。
但也更戏剧化,更是把灾难当成娱乐来消遣了。
美国人对这部电影的不满,并非主要指摘表演方面,而是,导演是个英国人!
即使是严谨庄重的态度,灾难也不是可以随便就宣之于口的,还要看讲述者是谁。
在美国人看来,戴德利作为一个“外人”,体验不到也没有资格去讲述911的至伤至痛,他们对这部影片没有好脸色再正常不过。
叙事伦理如斯复杂,讲好一个故事不容易。
我这个对911没有切肤之痛的局外人,虽然不觉得电影是上乘佳作(小男主的影响),提醒人们十年前曾有一场人祸,也不失为功德善事。
美国人嚷嚷说外人不懂911精神,如果真的有,联想到当年已貌合神离的《老友记》为了抚慰山姆大叔们,决定把他们的笑料再勉强延续一年,那么这种精神恐怕就是:不可说,说不得……(美国媒体评价这部电影的资料来自中文网络,如此不严谨,英盲者表示羞愧。
)
看这部片我正处于一个非常时期,外公刚刚去世。
这个时期里面我拒绝接触一切可以勾起我任何回忆的电影,只看脑残搞笑喜剧片,带一点点温情的喜剧片也绝对不看,因为我万分害怕碰触到内心那么一点点的柔软回忆。
我在风行上搜索喜剧片的时候偶然看到了这部片,而看下来的结果是泪流满面。
我并不是职业影评人,勾起我唯一想给这部影片写一些文字的其实是影片关于那个你再怎么努力你都无法再见到的那个人。
影片中的小男孩奥斯卡有社交恐惧症,对声音非常的敏感,生活在对一切未知事件的恐惧中,害怕和人沟通,不喜欢打电话。
而现实中的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在影片中的演绎和行为我都可以感同身受。
那是我埋藏在内心最深处的那个小孩。
成人世界中你没有那么多愿意和不愿意,你每天必须强迫自己和陌生人说话,强迫自己去挤拥挤的地铁,强迫自己不停地给客户打电话。
但是内心的那个我简直烦透了这一切,我想像那个爷爷一样不说话,我想和奥斯卡一样躲在自己的世界,躲避任何来自城市中的喧闹和噪音。
然而,人不可能一直靠躲去回避一切事物。
而奥斯卡不可能一直拒绝长大。
那个最理解他给他最安全温暖的父亲终于毫无预兆的离开了他,为了找到那一丝丝和父亲有一点点联系的线索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突破那个躲在角落里面蜷缩的,弱小的自己,尝试走出去和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发生联系,每见一个人,每天走出家门都是一次挑战和突破。
每敲开一扇门之前他都需要鼓起自己最大的勇气,去全力以赴。
那个寻找和父亲连接的小男孩变得那么勇敢和坚强,回忆中的父亲一直一直鼓励着他。
看到叫喊着摇着手铃和地铁一起在大桥上奔跑奥斯卡的时候我第一次忍不住眼眶湿润。
那是他第一突破自己的恐惧,第一勇敢的在他眼里的危险中奔跑。
影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阐述,评分也和预料中的一样,很低。
甚至有很多评论说烦透了这个神经兮兮的小男孩,讨厌他rap一样的絮絮叨叨,把他那种歇斯底里的抓狂看做刻意的做作。
个人觉得这和影片的关键词有一定关系,豆瓣上这部影片的关键词是:剧情,悬疑,冒险。
而风行上更扯淡,喜剧!!
着些词语导致本想看悬疑的观众看到的是莫名奇妙的线索和无休止的叨逼叨,本想看冒险的观众看到的是做作的疯狂和无休止的叨逼叨,本想看喜剧的观众看到的是根本没有任何笑点和无休止的叨逼叨。
这部影片的定位本身就出了问题。
所以我更愿意把影片看做是一部心理剧。
在我看来,他的每一次流泪,每一次绝望都那么真实,且不说在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孩子身上,去面对这些伤痛有多么困难。
就连一个成年人,我自己都难以面对,而我和影片中的成年人一样选择了回避这些伤痛,束之高阁不再碰触。
爷爷的过世确实是我生命中第一经历亲人的离开。
那种恍惚,心不在焉的感觉确实很难以用语言来形容,错开别人家的门,公交车坐过站,裤子穿反,菜炒好打开电饭煲发现里面米还是米,水还是水,突然崩溃的哭泣,入夜后莫名的恐惧。。。
。。。
那个时期的我和小奥斯卡一样,不能够相信和接受这个人你就是再也见不到了。
不相信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努力的想要找到一丝一毫和这个人的联系,但是无论如何都抗拒不了这个人离自己越来越远。
我到现在都深深的记得,看见爷爷遗体的那个时候,还觉得他在呼吸,下一秒眼睛就会睁开,甚至怀疑医院是搞错了,在进火化焚烧炉的前一秒钟都在努力的确认这个事实。
然而,你就是永远的失去了这个人,再也听不到,再也看不到,再也触摸不到!
成年人都如此恍惚,如此难以接受,更何况是个对于死亡都无法定义的孩子。
这个感情和小奥斯卡无法接受入殓的是个空盒子一样,他没有办法接受和相信自己的父亲就这样再也见不到了,再也无法触及到,他宁愿相信父亲在那个消失了的第六街区,相信父亲一定给他留下线索,仿佛一个约定,他就是要去兑现。
所以他疯狂,他勇敢,他执着,他不停的叨逼叨,为无法接父亲最后的那个电话而愧疚不已。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911,但是我自始至终都没有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上面,和我完全建立连接的是小奥斯卡对于失去父亲的感情,这部影片完全打动我的也是这份感同身受的感情。
没有那么多背景,没有那儿多的拍摄手法,没有那么多的光影,没有那么多的剧情设置,也没有那么多高度,就是那份真实简单的感情,那么响,非常近。
第一次在LA看到海报,而且还是在著名的Sunset Blvd旁的街角看到的,那双眼睛就直接戳到我心底,仔细读了海报上每一个词,就对导演和两位配角充满了期待。
影帝影后没让我失望,甚至小朋友也演出了那种无奈的泄愤与执着。
我想这个电影并不是关于人们本以为泛滥的题材的,他只是关于一种性格,一种爱恨情仇都无比强烈的性格。
痛在心底,找不到出口,就只能将伤痕留在肉体上,让自己知道我还活着。
对于逝去的人的爱,也久久无法释怀。
我的性格跟这个小男孩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喜欢冒险,求知欲强,甚至有时比较偏执!
一种理性的感性,甚至会因为对一个人的爱而去伤害另一个自己爱着也爱自己的人;宣泄完了会后悔,也会因为一个声音、一个眼神而很久很久都无法自拔地自责,所以我能理解他的所作所为。
当然,我没有任何资格去宣称自己能体会他失去亲人的痛苦,我想,那份痛,我也许永远也无法承受...当他说出The phone rang时,我心如刀绞,疼到连呼吸都困难...但毕竟自己已经长大了,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几个月都陷在里面;现在能更客观一些,把这种充沛而厚实的情感化为对电影的欣赏,对每一位参与这部电影的人的致敬,感谢他们的诚意。
我喜欢这个导演,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就像拾到一份美好,所以就在心间特意为它留出一处,封存起来,不允许任何人去玷污。
上一次有类似的感受,好像正是The reader. 我欣赏导演选剧本的能力,他拍过的电影,总是让我想去读原著,延续那份情感。
看完电影,留下的是一个印象,一个感觉,并不是无比理论的摄影、美学等等。
对于那些看完就对电影冷嘲热讽、嗤之以鼻的人,我只想说,我能理解你们的性格没那么感性,没那么细腻,但请你们尊重别人的感受!
也许你们看到什么都想理性解剖,但这世间最真实的情感却是说不清的,它只是一种感觉,如果什么东西都能解释清,那为什么人类是唯一会流泪的动物呢?
最后半小时,再一次真切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条件的,最美好,最强烈,最伟大的。
但请你们不要再去说导演“利用”了什么什么,在我看来,他只是诚心诚意地想讲好一个故事,而他做到了!
与那些非要把作品献给谁,非要拍无聊题材挣钱,非要用自己的作品向偶像致敬的人相比,讲故事才是电影最原始的动机,而现在又有哪些人真正愿意去做这么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呢?
除非你的心如童颜版真实,如童声般纯净。
电影里的音乐真的是紧扣心弦,甚至心脏每一次跳动与弦乐旋律的每一次起伏都无比贴切。
所以,我留在影院看到电影最后一帧。
看到字幕时,那一系列的Black给我的感受正是整部电影带给我的感觉,一份心生怜悯的温暖。
有些电影,总是想刻意去撞击一个人的心坎,来“赚取”泪点。
但事实就是如此讽刺,抱着这个目的的人往往连心门都打不开,即使大家流泪了,但走出影院也许不到一天就能回到现实中。
而平实的手法叩开了心门,但他们选择不再走进去,只剩余波在心中震颤,那就是最真实的感动。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这种美好。
我愿意继续做一个情感起伏极大的人,纵使比别人更痛苦,但也比别人更幸福。
回头看,这世间,我来过了,痕迹不用留给谁去看;自己心底里有条路,让在乎的人能走进你的心底,这就够了。
自从特别响出来之后,美国影评界无论是职业联盟还是业余联盟都在对这片子进行惨无人道的口诛笔伐。
IMDB 6.4,烂番茄45,Metascore 4.6……几乎被整个评论界完全否定了。
而他们的论点也几乎相当一致:Daldry不过是个外人,不过是拿9•11的伤痛来骗钱骗奖骗名声骗眼泪,而且技术还无比拙劣,根本就没触及到9•11精神的核心。
9•11过去已十余年,一向金钱嗅觉敏锐的好莱坞在这上面却鲜有建树。
不然就是华氏911这样嘲讽性的反战题材,不然就是板着脸严肃地给你放纪录片。
我觉得这种现象跟美国人在这个问题上深沉的伤痛是分不开的。
没有人有这个自信能够把这个题材拍好,或者更准确的说,没人能有这个自信把这个题材拍到完美。
平常意义上来说,很多好导演能把这个题材拍到好,但是倘若留下了哪怕一点点把柄,就恐怕一定会触到某些“深受创伤”的美国人,而他们一定会跳起来用最激烈的话打击你,而他们因为他们的身份也会得到最强烈的同情和支持。
于是刹那间你就变成了赚美国人民苦难钱的混蛋,变成全国上下人人得而诛之的对象。
这便是特别响目前困境的实质。
说实话这种潮流的结果就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拍这部片子:没经历过9•11的人自然没资格,因为你们无法理解我们的伤痛;经历过9•11的人,要不就还在伤痛里无法工作,而挺过来了的人,也没有资格拍,因为这么快就挺过来了说明你们根本就没体会到最深刻的伤痛。
特别响绝对是部好片子。
Daldry的摄影和叙事手法都细腻流畅,诸位演员都诚意十足地做到了最好,连我一向不太待见的Hanks在他不多的戏份里也真正让我见识到了影帝的风采。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好故事,它深沉它柔和,它散发着和九月那天的漫天尘土不同的明亮色彩。
原著是亲历9•11的孩子来旁白故事,Daldry就小心翼翼地把整个片子几乎都用孩子的视角来表现,而且做的真实且滴水不漏。
倘若不是因为这个敏感的题材,没有人会说它是感情诈骗谄媚学院,但既然触了雷区,影评人什么表现手法都不管你了,大把的烂番茄就往你脸上扔。
确实,9•11对于美国来说,是一场千年都不会被忘记的历史。
对于千千万万个家庭来说,9•11是一场永远都无法愈合的伤痛,它痛得那么深那么真,痛到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都无法理解的程度,就像Oskar在片中不停地强调的那样:You wouldn’t understand. 可能对于这些人来说,特别响的确是一个可耻的令人愤怒的作秀,它的确打出一张令人最不齿的牌。
但是另外一个事实是,这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少数。
我不管9•11到底给美国人带来了多大的挫败感和耻辱感,我也不想假惺惺地去说什么我理解你的痛苦之类的屁话,因为我不理解,我也永远不可能理解。
而和我一样的,世界上还有几十亿号人,都是这场悲剧的旁观者。
的确我们都看到了双塔倒塌的那一瞬,的确我们都看到了在灰尘和血污中挣扎着哭喊着的纽约人,的确在那一刻我们的心都揪紧了——但这些都仅限于“那一刻”。
可能我的立场很明确——这是恐怖主义的暴行,纽约人是值得敬佩的,也需要我们最大的支持——而不像我们这几十亿号人里还有在散布阴谋论的那些一样,但我无法虚伪地说什么我能苦人所苦,我会将这份灾难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上。
我可能在没人提到的时候根本想不到9•11这码事,我继续过着我庸常平淡的生活,充满欢乐,没有创伤。
而特别响的意义,在于给这个健忘的我,这个无法去感同身受那些废墟和尸体的我,一个更亲切的方式来领会这场灾难。
那些真实的记录,的确给我造成了震惊;那些对当事人的真实的采访,也深深地动摇了我的心灵。
但我还是需要一个故事,一个完整的故事,从头到尾地,能让我带入角色地,牵着我的手从十一年前的九月十一号开始,走过“他”也是“我”的几天,几周,几个月乃至几年,无论他痊愈与否。
这可能不是9•11里最凄惨的故事,而我确信我不需要也无法接受那种猛药,因为我无法在我平庸的生命中找到任何相似的能够让我产生投射的东西。
相比那些刻骨铭心的悲剧,特别响的一点一滴,都更能让大部分人产生共鸣。
可能在生命中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人,也为之奋斗过想要记住,也最终接受了——孩子高于常人的痊愈力其实把9•11的苦难中和到了一个常人能够接受的程度,能够让我们泛着泪花地看下去,能够产生共鸣并记住这种共鸣,这就够了。
而我无法理解的是影评人的愤怒。
真正还在伤痛里的人,是没有力气站出来用最大的音量,且换着花样,炫耀着词汇,堆砌着修辞,编织着句法骂人的。
而偏偏是这些影评人挟9•11受害者自重,以为受害者发出良心的声音自居,拒绝去看相关题材电影里任何值得肯定的部分,一味闭着眼睛疯狂地摇着头说“我不看我不看我不看!
”可是那个九岁的孩子Oskar Schell已经走出来了,也有千万个9•11受害者已经走出来了,可能也会有些受害者在看了特别响恸哭一场后走出来了,将来时间也会抚平治愈它能做到的一切——而你们这些影评人,明明也走出来了,却在高贵冷艳个什么劲呢。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梦想:背着包去寻找,遇见不同的人,讲自己的故事,听他们的故事,用相机记录下他们的模样,把回忆装进一个好看的手绘的本子,若干年后给曾经的人们写一封平淡的催人泪下的感谢的信,来纪念曾经一起陪伴的时光。
你好,陌生人。
你好,旧时光。
无非是想要这样的回忆。
如果主人公穿着棉布长裙白球鞋没穿袜子戴着银手镯,那就变成被西红柿砸中的安妮宝贝。
如果主人公穿着Dior背着Gucci忧伤地用45度角仰望了天空,那就变成了被俯视的郭小四。
如果主人公一不小心被车撞了被雷劈了被时光隧道圈住了,那就变成了从新奇走向恶俗的玛丽苏穿越。
崇拜着凯鲁亚克的人们更中意行走而非旅行。
膜拜着陈老师的人们梦想着旅行而不是旅游。
流浪。
寻找。
自我。
意义。
梦想。
旅行。
行走。
故事。
陪伴。
孤独。
这样的词成为心头好。
就如同单反,登山包和手绘书。
用多用滥之后就被指责为矫情,装逼,文艺。
文艺被大众化之后,原先青睐它的人们就指责后来效仿者为小清新。
这不过是为了撇清自己的根正苗红。
但是,不管多么鄙视文艺鄙视小清新的人,心底里也不愿意过一地鸡毛的普通日子吧。
这片子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艺片。
镜头,台词,色彩,故事。
那本厚厚的记忆书。
那些陌生人的片段。
那堵红色的斑驳的墙。
或许导演编剧和小男孩都用力过猛而让整部片子都变成夸张的舞台剧。
但是电影不就看个感觉么。
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
PS一下,电影这玩意儿,就算全世界叫好叫座,你也不一定喜欢。
就算全宇宙骂声一片,我也可能视若珍宝。
不过是个口味问题,没有必要上升到品味。
口诛笔伐不过是为了给自己贴个了不起的标签,否则在心里默默鄙视就好了何必要说出来。
「If it was easy, this wouldn't be worth finding.」「As with anything, if you want to believe, you can find reasons to.」「If the sun were to explode, you wouldn't even know about it for 8 minutes because thats how long it takes for light to travel to us. For eight minutes the world would still be bright and it would still feel warm. It was a year since my dad died and I could feel my eight minutes with him... were running out.There had to be a lock. I would find it because he wanted me to find it. And I would find it because it was the only way I could stretch my 8 minutes with him. Maybe I could stretch them forever.」「Remember, everyday is a miracle.↓I don't believe in miracles.↓Finding what this key fits would be a miracle.」「The truth will set you free.」「Not everything makes sense. There's not an answer for everything!」「I never forget what I heard him tell Mom about the Sixth Borough. That if things were easy to find. "They wouldn't be worth figding."」「Sometimes we have to face our fears.」「Do you think the key fits a lock?↓Yes.↓Really?↓Yes.↓I mean really?↓Yes.↓Do you think we'll find the lock?↓No.」「Wanted to help you - but I'm hurting you.」「Sweetie, do you think I would ever let you out of my sight? Do you think I would let anything happen to you? I always knew where you were. Always.」「Congratulations, Oskar. With unbelievable bravery and wisdom far beyond your years, you have proven both the existence of the sixth borough and your own excellence. Where ever they are now, the people of the sixth borough celebrate you. And so do I. Now, it's time to go home.」
我不知道你们想让一个9岁孩子在刚刚失去父亲的时候做到什么样。
观众更习惯看到失去亲人时一个孩子忽然变得懂事而坚强,而不允许他情绪失控。
在我看来暴躁的执着好过哀怨的哭泣。
他失去的不只是父亲而且是唯一能够交流的人。
他不能接受的不只是他的死还有在他临死前没能接他的电话。
他不是没有礼貌,那是不能被打扰的坚持。
我们在和孩子交流时,最好的方式是蹲下来和他们说话,而不是以俯视的角度去审视他的做法。
他的寻找是严肃的认真的紧迫的,他有他的原则,任何人要加入他的活动必须遵循他的原则,包括爷爷。
他们定了很多规则,但是他依然克服恐惧和爷爷坐地铁,让爷爷呆在原地自己去敲陌生人的门,也包容了爷爷行动的迟缓折回去扶他过马路,他做的足够多了。
对妈妈说了过分的话,他会轻声的说不是认真的,又有多少人在过了18岁之后,还会在和父母争吵过后摔门而去呢?
对妈妈,他很少说爱,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分享他的秘密。
影片的最后他把自己的探险笔记放在妈妈的床上,那是最好的爱。
他是应该被理解的。
他说,他爱他的爸爸,因为他从来不把他当做孩子。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
每一次震惊国家、乃至震惊世界的灾难,其余波往往要历经很久的时间才会略微平息。
而余波,正是非常多的作家或者公知,在创作、在反思。
在9•11袭击之后三个月,美国文坛名宿唐•德里罗(Don DeLillo)在《哈珀斯》杂志撰文,指出报纸和屏幕上充斥着爱国主义的9•11叙述,它们其实并不真实;小说家的职责应该是书写一种“反叙述”(counter-narrative),去讲诉主流叙事背后不为人知的小人物的9•11,去赋予那曾有肉身嚎叫和坠落的天空以温情和记忆。
于是,与9•11袭击有关的小说愈发多了起来。
而这本《特别响,非常近》便是其中独特的一本。
它的独特所在,即这本书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表达在经历了巨大打击后,人们是如何慢慢走出来的。
而这本书的作者乔纳森·萨佛兰·福尔却不这样认为。
他说,他只是写了一本青少年小说。
《特别响,非常近》的主人公奥斯卡只有9岁,他是他的家庭中唯一一名在9•11袭击前夕,听到父亲的5则电话录音的人。
当时,他没有勇气接起电话。
父亲的电话录音成了奥斯卡心中既宝贵又充满了悔恨的记忆。
9岁的男孩的心里话也不见得可以轻易表达。
9•11袭击渐渐远去,奥斯卡似乎恢复到像父亲没有离去前一样,充满幻想、欢笑。
然而,当有一天,奥斯卡无意中在他父亲的壁橱最高一层搁板的蓝色花瓶里,发现父亲留下的一把钥匙和一个叫做布莱克(BLACK)的、写在信封上的姓氏时,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弥补之前的遗憾。
奥斯卡偷偷买来一张纽约地图,查询到纽约市所有姓布莱克的人。
一个九岁的男孩被允许每周末在五个区奔波,以字母顺序打听216个电话簿里列示的“布莱克”。
起先他步行,出发的时候还带着他的小手鼓,因为当他紧张或者恐惧或者害怕的时候,他需要不断摇着他的小手鼓。
奥斯卡说,“因为这帮助我记得,即使我穿行于不同的街区,我还是我。
”这便是他接近其死去父亲的特有方式;而奥斯卡接近其活着的母亲的方式则是:当她准备出门时,帮她拉上裙子后背的拉链。
奥斯卡的母亲知道儿子的行为吗?
是的,她知道。
她常常沉默着偷偷地跟在奥斯卡身后。
她没有去阻止他,也没有叮嘱他。
而是这样陪伴他。
但她没有让奥斯卡知道。
这无疑同样让人动容。
《特别响,非常近》被拍成了同名电影,在2012年上映。
其中有一个情节让人难忘。
奥斯卡在寻找布莱克的历程中,认识了姓布莱克的黑人女子。
这位布莱克生活的并不幸福。
当奥斯卡第二次到达她家时,她正在和自己的丈夫因为离婚而争吵。
丈夫夺门而出。
布莱克瘫坐在楼梯上垂泪。
奥斯卡举着一张被他们争吵中扔在地上的明信片、小声地问,“这个可以给我留作纪念吗?
”布莱克点点头,搂着奥斯卡轻声哭泣。
每一次流泪、每一种悲伤,似乎都在反衬9•11袭击所带给人们的极大冲击。
这种伤害,就算时光也无法抚平。
但回到之前提到的“独特”——作为孩子,一般都是被社会定义在边缘、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认知。
这或许与孩子缺少太多成人具备的能力,比如大范围的行走与观察、大量的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甚至是性,性与成人的感情世界的关系复杂到无法言说。
而这也是这本小说的厉害之处。
用一个孩子的视角,圆满了一个国家的悲情故事。
作为9岁的孩子,奥斯卡的执着让人惊讶。
也许会有人怀疑,怎么会这样执着?
但这绝对是乔纳森·萨福兰·福尔的切身体会。
“他把一张空白的纸放在面前的桌上,用他的笔写下这些词。
”这是保罗·奥斯特在《记忆之书》中写下的开头。
十几年后的一天,他收到一封来自另一位美国青年作家的信,不是索要签名,仅仅希望得到一张他用以书写下一部作品的白纸。
奥斯特给了他。
年轻的美国作家就是乔纳森·萨福兰·福尔。
他还向多位知名作家索要白纸,海伦·德维特给了他一张会计纸,苏珊·桑塔格寄了张信纸给他,而乔伊斯·卡罗尔·欧兹给了他一张对折的废纸……弗尔把收集来的白纸小心装裱好,挂在客厅。
这样的经历,让《特别响,非常近》反衬出一个孩子的执着的力量。
而这一切并非乔纳森·萨福兰·福尔哗众取宠的行为艺术,而是这位生性内省、怪异、天马行空、11岁时不把一张1984年美国奥运体操队照片放在枕头下就睡不着的作家本性。
这些空无一字的白纸,正是每一部小说开始之前无法穷尽的可能性。
它们是空白,它们可以是一切。
每一位写出令人赞叹的小说的作家,都是饱含着丰富情感的。
而乔纳森·萨福兰·福尔,则更多的是一种执着。
因为没有阅读过他的其他作品,所以无法对乔纳森·萨福兰·福尔进行更丰富的表述。
但从他的另一部作品《一切皆被照亮》的故事梗概来看,乔纳森·萨福兰·福尔无疑乐于挑战二战、毁灭、灾难等题材,也同样大胆尝试对于犹太民族和二战的反思。
凭借《特别响,非常近》,乔纳森·萨福兰·福尔成为了本人很喜欢甚至想模仿的作家之一。
---欢迎关注敢看敢说的原创公共微信book-life
这是一部我相当喜爱的电影,从初中第一次接触它,我发现这正是我最想获得的一种感觉。
在高中读了《特别响,非常近》的原著小说,文字描述的故事远远比电影复杂深厚,同时它的叙事有着不同寻常的逻辑,奥斯卡也即作者的创造力、想象力新奇而古怪,像孩子像成人又像疯子像哲学家,是在对谁开玩笑?
是病人焦虑的胡话?
还是用多余的语言掩饰爱与痛?
我总能从中找出一些我钟爱的片段,待时间过去后有翻开来重新品味,重回那种思想游走不停的体验,这是我最喜欢它的第一点。
现在看过一些评论后,著名影评人和机构对这部影片并不买账,大概是:没有触及伤痛的本质,过于造作、煽情等诸如此类的看法。
世界另一端的旁观者看来,911事件的巨大悲痛只是作为一则爆炸性新闻一样罢了,既然美国人、纽约人都认为911系列题材电影不容易或是不能拍的那样面面俱到,我作为旁人又何苦去评论911的回忆是哪样哪样深入灵魂,我就把层次降低一点。
作者是从一个孩子,一个敏感早熟甚至可说相对于常人不正常的孩子的角度去描写他如何去面对失去了的挚爱的父亲,此处,我最喜欢的第二点。
尽管我从未置身这座大城市,但我可以这样说,在纽约你能遇见所有不一样的人。
奥斯卡做法最闪亮的地方就是他将不顾一切,坚持不懈地找遍全纽约名为布莱克的人。
于是他认识了上百位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布莱克,有同样悲痛的,有热爱拥抱的,开挖掘机的工人,拉大提琴的女艺术家,养育五个孩子的母亲,骑马的人,跳舞的人,奇装异服的男人,歌颂上帝有信仰的中老年人,把钉子钉进树里的人,热情的人,不友好的人......他还给他们照了相,最后他把他们全贴在了《特别响,非常近》的回忆录里。
如果我能,我有勇气,有目的地去访问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交换我们彼此的故事,然后有一张相片能记录这段光景,认识大千世界多姿百态的人生轨迹,而不是进门坐在沙发上尴尬的说声“好吧,那就这样吧。
”我想主要是奥斯卡更有一种使命感,把事情刨根问底。
访后,给每个人寄封信告诉他们我们是多么有缘分在这世界相逢,你知道了我,我认识你,我是多么开心啊等等什么的。
其实我们见过一面,你知道吗?
恋爱中的人或许会喜欢这些。
第三点,我最喜欢的。
而被这个九岁的孩子所忽略的是他好像以为似乎只有他在乎父亲,感觉母亲很平静一样,爷爷好像是突然从他生命中闯进来一样......当然,事实并非如此,只是亲人们都不愿意日复一日地提及这个伤感的事情。
爷爷奶奶对父亲,母亲对父亲的感情是极为坚实的,以及小说里那些写给奥斯卡的信,都指向着一个主题,爱、起源和将来。
所以更能在奥斯卡身上看到有成熟和不成熟,孩子的想法。
至今,每次想到《特别响,非常近》好像就有万千模糊的思绪在闪现,想表达又想沉默。
我在悲剧和批评声中找到了我向往的美好,至于能不能实现,耸耸肩,去想想别的事吧。
翻出很久以前看过的这些电影,我属于看过就忘的那种类型,可是有些东西扎根了似的,连根带起只会支离破碎。
一个人看了一次,幻想着自己是那个顽固到偏执甚至自私的小男孩。
后来让老公陪着我看,希望有个人能和我感同身受,他终于受不了我看一次哭一次,他问我何必要这样,于是这部电影成了我的禁片。
可是不管多久,一张海报,一张剧照,一句台词它始终能刺痛我的心,我知道这部被骂成狗屎的电影并不能打动多少人,只是我自己不想面对,不想要痊愈,不想要正面去面对。
八分钟能延续多久?
能说出来的伤痛都显得矫情,多希望自己也有这么努力过。
上次李四给我打电话,我受不了一点点负面的评价,我知道不完美,却想要拼了命的维护,于是我说有点忙,急冲冲挂了电话。
好多年没有回老家,不回去就意味着心里的那个人可能还在文绉绉的念着弟子规,或许是在画着我看不懂的画,不知道又去哪里整来一堆树根刻着根雕,种着花草,在木板门上写着一副文艺的对联,抱着水烟筒说吞云吐雾混乾坤。
我有着我的固执,我有我不想谈论的话题,我始终不肯放过自己,王八蛋才要安慰我!
哭哭笑笑
无感弱泪点,小男孩咄咄逼人的讲话让人不舒服。
这个神经质的男孩让我整个萌芽对小孩的恐惧,看不太下去,特别是后段小孩彻底发疯念对白,勾起躁郁的片子
这个死孩子
这个长得娘里娘气还拎个铃铛乱响磨磨唧唧神神叨叨的倒霉孩子真是太annoying了真想抽死丫,你满纽约乱溜达一圈就爽了治愈了重生了那是扯淡!还美式探险般的生活呢,矫情死了。白瞎了布姐后半程演技的神爆发!她说i know的时候吓得我一声冷汗。完全不同泪点何在,全篇充满了刻意煽情和廉价的生死讨论。
当我看到这个小男孩用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我真想一个巴掌摔过去。是的,当我们觉得别人不可理喻的时候,要表达自己的强势,有时候显得多么苍白。可是电影中的每个大人都不是这么对他的。他妈妈,他爷爷。所以时时让我们感到震动,感动。这段冒险,他长大了。
中间一度快被这个神经质的男孩搞疯了 影片最后三分之一稍许好些 倒是Max von Sydow感觉还不错
痛经的时候看的这部电影,我真想把这个神神叨叨不停blablabla而且还他妈走哪都带着个叮叮哐哐的破手铃的2B孩子从屏幕里拽出来掐死!!
别看
那孩子的怒气,我消受不起
小朋友,有病就要治啊!片名完美的体现了电影的精髓,屁。。。。。。。还有就是,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3.5/5。以一个家庭为切入点来讲911事件给美国人带来的创伤以及其后的愈合,以小见大是很常见的手法也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电影用了一个十分不讨喜的人做主角,让人厌烦而且很难有代入感。而且电影的桥段也太过匠气太过刻意了点。
他疯狂、恶毒、刻薄,抱着最大的敌意,不停用自己的痛苦伤害和折磨着周遭每一个人,不过是为内心的恐惧和内疚感在寻求着代偿,希望别人来为他的痛苦买单。这小孩是个天生的作才,看到他吼自己妈妈“为什么死的不是你”时我彻底震惊了。片子拍得太扯,先有立意,后虚织素材,看哭的那些你们都肿么了?
不過不失。
最爱男演员和最爱女演员合作,12年夙愿达成; Alexandre Desplat简直phillipe glass附体...可是...911拍成<天使爱美丽>?谁要把汶川拍成小清新我会愤怒的...
最近看的家庭干嚎剧好多啊。Max von Sydow加了点分。
当奥斯卡藏起答录机,还自虐,我真是讨厌死了这个任性、自私、多疑的孩子。过分纵容的家庭教育环境造成他超龄成熟及自负!自然他会觉得自己是这世上最爱父亲的人。反而是特别同情奥斯卡的妈妈,这样的儿子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是病态啊,所以,为了儿子先于他去拜访那些人,真不容易啊!
有点扯
所謂的阿甘後傳,只是一個孩子找爸爸的故事。
一颗星给萨德拉布洛克,小男孩演员用力过猛,加上角色设定也讨厌,完全不能看小男孩儿戏份,烦躁得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