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的感觉
The Sense of an Ending,谜情日记(港),回忆的余烬(台)
导演:赖舒·彼查
主演:吉姆·布劳德本特,夏洛特·兰普林,哈丽特·瓦尔特,米歇尔·道克瑞,马修·古迪,艾米莉·莫迪默,詹姆斯·维尔比,爱德华·霍尔克罗夫特,比利·豪尔,弗雷娅·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简介:本片改编自英国著名作家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的同名小说,该小说曾获2011年布克奖。 上世纪六十年代,高中生托尼有两个好友,三人爱读书也热衷于谈论性,常聚在一起调侃戏谑。后来博学睿智的艾德里安也加入了他们,他的加入让这个小圈子发生了悄然的改变。 成年后的托尼结婚又离婚,退休后他的生活平静无扰..详细 >
无聊的感觉,有些小说真不适合改编成电影。
恋母情结,哈哈
必须吐槽一下,这可是布克奖得奖作品啊!拍得这叫个啥,是不是剪了很多内容啊?!不能这么糟蹋文学啊!没读过这本原著,再没有弹幕帮助,根本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意思!一堆好演员啊,没有好剧本,也算是白搭了!
无法接受Finn的自杀!!!
是原著太难拍了。
故事很尴尬…前后脱节,夏洛特演技不错
“自杀是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哲学问题”——影片本身在尽力做的故弄玄虚与晦涩,而我对这并不反感;毕竟这个故事看起来真的是一片泥潭。记忆固然不可信,但其中就没有其他人的助力吗?不都是大家协力的产物?所以不如自行了断,将晦涩留给别人。暗线的乱伦,同性的隐喻让所有人都不是受害者,fair enough
模模糊糊的故事,最后都没有理清,也许该去看原著。
1.想多给半星,因为回忆起自己看原著的状态:整个人特别假装想提醒自己要保持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但事实上那时候根本就在焦虑的状态中什么书都看不进去(直到现在);2.演员阵容还算有点意思了,导演也很用心,真相大白时的剪辑也点到为止;3.那些保留下来的原文还是在看的时候很感动;4.很英国
a good movie experience,对人应和善
演员表演好,节奏氛围到位,但和原著相比那种能细细回味的东西被删节了,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导演自认没有本事把叙述的东西变成镜头语言自己主动放弃了?
Tony Webster: How often do we tell our own life story? How often do we embellish, adjust, make sly cuts?
叙事风格爱好抖包袱然而到最后一个反转一个鸡汤完了也是不清不楚狗血无聊。演员撑起整部戏,虽然全程问号脸,看得还是挺舒服的。乔阿文小哥真是太好看(捧脸
对于原著的改编并不出色。实际上影像化后挺噩梦的。 2.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所能看到的从来只是每个人的一部分。当影片抽丝剥茧的把藏在时间里的故事全部道出的时候,多少让人措手不及。然而这些故事已成往事,如同男主那块停止的旧手表;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新手表开始运转,让生活继续。
也许每个人到终老时对自己的青春回忆多少有点那样的似是而非。有豆瓣点评就可以帮你理出头绪。:D只能说有些线索留的太过隐晦。
一贯的英国改编风 应该说及格 大概因为原作第一人称的缘故 Tony有更多诡异的老年庸者的自负 一种来得太晚的revenge in time 但失去了那种guilty suppression的意味 历史、记忆、与选择性失忆 当然鉴于文艺改编的本性 保留了原著在伦理上的距离感 只不过失掉了不可靠叙述的间接介入之力道
3.5/5
对Adrian和日记戏份的大量删减使得故事弱了不少,但所有演员的表演都恰到好处地带出了应有的感觉。一大部分令人生厌的人永远都意识不到他们对自己的催眠,于是像这样晚来的顿悟也总比没有好。 能看出Ritesh Batra是个爱读书的导演,推荐他前年的那部《午餐盒》
【3.5】有一点点小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