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保,这个独眼的男孩,正直、善良、孤独、渴望父亲的爱,和全家的团员。
虽然,最后他享受到阖家团圆的快乐,但却是另外一种形式和方式的,母亲变身成真是的玩具猴,父亲被迫变身成甲壳虫,而且还是失忆的。
在历经艰难的路上,三个人(呃,确切的说是一个孩子,两只动物)相互扶持,一起去寻找丢失的三样宝贝,力求打败月神。
最后父母被自己的阿姨杀害,自己亲手又杀了阿姨,外公追杀自己,自己却打败外公,最后祖孙俩相依为命,电影的最后还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显示出了人性的善良和宽容。
电影总体上说不属于轻松型的,开头的部分,汹涌的大海,雷雨交加,已经铺垫了电影的情节。
以日本为背景,穿插进去很多民俗,民风,二弦琴,折纸,魔法。
很特别。
推荐
刚刚看完幕布上放完最后一行字归于黑暗,从只剩我一人的放映厅徐步走出,虽然此时只是八月末,但我想这部动画绝对可以排进今年动画前三(疯狂动物城也非常不错,若还未上映的海洋奇缘也表现不错那么就是这三个了)。
若疯狂动物城倡导的是不同种族之间的平等博爱,是一种大爱,那么KUDO讲述的则是家庭的羁绊,是血脉深处的亲情与爱,是小爱,却因无处不在,而同样充满了力量。
正片结束后我认真的看完了所有工作人员的名字,确认这是一个亚洲人寥寥无几的制作团队,却因为对艺术的追求而精心制作出了这样一部无论画面或音乐都极其精良,充满东瀛风味的作品。
最让我感叹的是此作品在故事的讲述上既有美式电影干脆利落的节奏,也有非常有东方韵味的留白处理,这是我在其他美国甚至是亚洲动画自己的里面都很难看到的处理方式。
固然有些留白处理可能也有定格动画的经费与技术受限的原因,但不得不说在这样一部电影里这种留白再为合适不过。
此电影整体上略偏阴郁,但也不失温馨小亮点,尤其是结局处让我有些意料之外却又觉得理所当然,本来很忧伤的心情忽然就仿若被治愈般温暖起来。
这样一个故事,我找不到任何一种更好的方式来讲述与表现它,满分💯。
ps:听说中国不会引进,这确实是非常可惜的事情,但网络资源之后肯定会有的,强烈建议不要看枪版,至少也要看超清版的才能真的感受到制作的水准。
故事特别简单,男孩子复仇并打败大反派的冒险故事。
男孩的特殊技能很可爱,弹奏时能控制纸片变化演绎故事。
在冒险的路上,男孩有同伴,三个人一起成长,体现美国动画向来的家和爱。
定格动画,很久没见过这种制作方式了。
而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动画片,画面却美得比电脑制作的还好看。
剧透,慎。
几年过去了,Laika讲的还是同一个故事。
当年的《鬼妈妈》凭惊艳(悚)的画风和耐嚼的主题帮Laika工作室一炮打响,之后的两部作品也都愈发有型格。
不想这个时候他们竟然回过头去,把第四部电影拍成了自己处女作的硬币背面。
如果这不是尼尔盖曼的原著影响太大,就是主创团队的一些执念太深。
反正我看的时候是惊异了。
这是Travis Knight第一次接过导筒。
这个豆瓣上资料和履历都近乎空白的导演,其实是Laika的CEO。
他也参与了工作室每一部作品的制片。
都说人们会在自己的第一部片子里放进最多最想要表达的东西,所以不难想见,Travis导演是有多喜欢鬼妈妈里的那些想法,以至于制作完第一部电影都没能破了这些执念,等到自己拍片时非要再讲一遍不可。
比如你看两个故事共有的五个关键词。
1.眼睛 眼睛,或者说夺走眼睛,是这两部电影共有的关键意象。
只不过鬼妈妈那种在眼睛上缝扣子的场景,想来更凶残一点。
魔弦传说就温和不少,比如外公白内障似的眼睛,最多叫有眼无珠而已。
姐妹组理论上也该和外公一样,只是藏在假面之后未予示人,这样一来就免了单调而诡魅感加分。
连Kubo在海底遇到的摄魂怪物,居然也是一个个直径比人高的眼球。
比Coraline命苦太多的Kubo,从出场就已经丢了一只眼,而整个童年都在担心外公和姨妈把另一只眼睛也夺去。
要知道Laika对“夺眼”这个概念有多着迷。
举个例子,盖曼小说中的鬼妈妈并没有反复诱惑Coraline缝上纽扣眼睛,而三个幽灵小孩被夺走的也不是双眼而是心脏跟灵魂。
甚至,第十四道门的纽扣钥匙的设计都是导演自己加的。
相比电影里一言不合就要缝纽扣,小说显然没有这样强调眼睛的重要性。
反倒是Kubo的外公,跟电影版鬼妈妈对正常视力的憎恨如出一辙。
这些憎恨眼睛的反派,实际上恨的是情感和感受,也是害怕与人与世界的联系。
毕竟眼睛是用来看这个世界并和他人交流感情的。
阻断和外界(人间)与亲人(爱)的联系,在外公和鬼妈妈看来是一种优越,而在主角和大多人看来则是最可怕的境遇。
说到底,不过是一种看待的角度而已,而坏人们的恨与怕或许也有自己的理由。
2. 记忆 鬼妈妈中的三个幽灵小孩说,我们忘了自己的名字,却还记得妈妈的样子。
听来揪心。
记忆是一种羁绊的力,尤其若是有了爱的名义,可以强大不朽。
但换上了纽扣眼便是隔绝,于是自己是谁,外界是什么样,都会慢慢忘却,因此也虚弱得再难以逃脱。
魔弦传说中,记忆则作为战胜反派的终极武器,逆向证明了同样的道理。
Kubo向外公讲了大概这么一句话:我的父亲母亲都不在世上了,可他们在我的记忆里。
这样,他脑海中的父母,还有所有村民心中未曾忘却的故人,到最后都在同他一起作战。
记忆最强大,我喜欢这个说法。
它比“爱最强大”更现实,一是因为事实的确如此,种在脑海和埋在心里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二来,记忆有好坏之分,糟糕的回忆同样强大,以致这个说法的反面也是一种残酷的事实。
3. 两对父母 Coraline撞了鬼,魔鬼却告诉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对other parents,简直蛊惑人心。
她的现实父母和魔境父母不仅容易分清,甚至每一个特点都是对照的。
Kubo就没这种好运。
他是在为自己父母双亡而伤心之后,才遇上了魔境父母。
这对父母和他现实父母的关系就比较复杂。
猴子准确来说只是他母亲的一部分。
她继承了妈妈的心灵,和照顾Kubo的本能,性格中却没有那种浪漫和温柔——至少母亲清醒时还会妙趣横生的讲故事;她反倒始终机警而精神百倍,这对于各种危险倒不算坏事。
甲虫将军则更不妙,直到找回自己的身份之后都没有找回做父亲的尊严。
Coraline和Kubo其实各有各的不幸。
前者在现实父母那里感到缺爱,于是一开始觉得在魔境里简直感受到了人间温暖。
可惜刚投入另一对父母的怀抱,爱与欢乐的假面就开始剥落,直让她从天堂掉入了恶的深渊。
后者的现实父母一个不健,一个不在。
后来死心作定孤儿的Kubo竟发现,一直陪在自己身边的两个奇葩居然是父母的分身。
不过也只是分身而已。
他的魔境父母既没有怀念中的母亲那么温暖,也没有理想中的父亲那样高大。
好在,Kubo并不像我们凡人一样斤斤计较,一个泼猴一个逗比(误)的设定又有什么,只要爱,就够了。
4. 危险的女性和无能的父亲 在塑造男女角色的时候,主创近乎有点恶趣味的喜欢阴盛阳衰的设定。
女性总体来说都是强悍的。
首先不消说两个故事的结构核心都是母亲形象。
原本母亲的身份就兼具母性本能的强大和吞没性的一面,深挖起来,Coraline的鬼妈妈其实可以是Kubo的好母亲发展到极端的一种情况,即“保护欲-占有欲-吞噬欲”这样从爱到伤害的病态转变。
幸运的是Kubo的妈妈自始至终都作为一种善的力量和精神支柱而存在。
然后就是姐妹角色的设定。
两部电影里的姐妹组都有神秘诡谲的特质,前者的演员姐妹花虽说在魔域里邪恶了一阵,但现实中总体还是主人公的助力;后者的大小姨则全非善类,尤其是女性亲属的身份给主角更添了一份恐惧和绝望。
至于父亲的角色,在这些强大女性的衬托下,显得越发的弱。
Coraline的父母就基本属于干练女强人和不成器的丈夫的搭配,而另一对父母也是按照这个权力关系来的。
父亲实际是一个傀儡,必须听命于母亲,一切由她安排好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Kubo的生父作为一介名将,大概之前并不缺男子气概,但这个理想父亲终究没有出现在电影里,取而代之的是稀里糊涂而毫不威严的甲虫武士,武力值并不胜于猴子母亲,却成了喜剧担当,甚至最后的牺牲也缺少英勇姿态。
尽管魔弦传说中还是有西方传统的寻父主题,但这里的形式很不典型。
Kubo在大半部片中费尽心机寻找的三件宝物,虽然出于他对父亲精神上的认同和本能放不下的追寻,但是到了最后,宝物根本不是最重要的,他还是得自己成全自己。
5. 成长 成长,恐怕才是Laika故事中最重要的母题。
Coraline的成长在她开始接受并珍惜自己父母的真实的那一刻发生,Kubo则在感悟到如何从父母的爱中汲取力量时而变得勇敢坚强。
至此,女孩整合了父母的好坏两面,而男孩完整了与父母的纽带。
弦即纽带,即羁绊,亦是满弓一样的强劲力量。
二弦即父母,正如Kubo的黑白双弦是自父母身上而来。
但一切的关键,仍是他必须意识到自己便是那第三根弦,而当他以独立的自我去领悟父母的爱与精神的时候,琴才能奏响;当他自己的内心完整,才能御外敌。
最后想说,片尾曲选的绝妙。
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名字仿佛在讲Kubo的父母化作魔弦之后,隽永悠长的陪伴,以及留在世上的传说。
于是矫情写做—— 吾琴两弦,泪落温柔。
写之前略做了一点功课,惊闻鬼妈妈和僵尸新娘的制作公司也是laika,心情顿时更微妙了起来。
不得不说我对鬼妈妈的动画电影制作中删掉了猫的角色加入了一个小男孩这件事诟病了超久,而僵尸新娘的剧本问题在魔弦里依然存在,于是对这一部观感不好的理由顿时感觉找到了源头……好啦下面是正题。
会有海量剧透。
久保与二弦琴其实给我的观看感受不好,也许是之前报了太高期待,看的过程中是用相对挑剔的态度去感受的。
音乐的确是亮点,但除了音乐之外的其余部分……太弱了。
关于画面,我之前刚好在微博提到过,如果想要让观众自然地接受一个世界,文字作品要避免过于详尽的解释,视觉性的作品则可以通过画面中的细节来丰盈世界的设定,但是魔弦在这方面做的并不好,我不清楚是不是因为定格动画的缘故,有相当一些画面给人的感受是只着眼于人物的动态,而无法兼顾周遭环境氛围的跟进。
而且或者是我已然习惯迪斯尼和梦工厂设置的那类东方脸,魔弦在人物外形设计上我显然不满意,当然我可以用“风格”一说说服自己,只是嘛……关于剧情,由于我现在知道鬼妈妈和僵尸新娘的制作公司也是Laika,我能不能嚎叫一声这么多年过去贵司怎么还是这个毛病,明明是不同的导演,给人感觉短板竟然是一处。
当你尝试制作一个充满隐喻的接近寓言的故事,那我会认为作品中的细节不适合像认真讲故事的那类动画一样,使角色太,怎么说呢,太接地气。
这会降解作品中特有的那股氛围,我明白寓言式的故事不可能,也没必要给读者一个圆满合理的世界观交代,可是当你在作品中加入了足量的细节让观众错认为这剧情是可以交代的,那么当期望无法满足,对这作品有失望也是正常的情绪。
魔弦的初始登场相当惊艳,疑似neta神奈川海浪的风暴之夜,身穿和服的女性高举起手中的拨子用力挥下,其力量足以分海斩浪。
随后是反复重现贯穿全剧的那段不要轻易眨眼的台词,以及直接宣示男主的眼睛被外公夺取。
甚至一直到男主在小镇给众人弹奏着二弦琴,操纵着纸折叠出复杂的故事,然后被翩然而至追杀他的小姨赶上,母亲在最后一刻牺牲了自我保护他,期待他继承父亲的传承,去夺回对抗的力量。
一直到这里都是很经典很王道的表述和画面,节奏的把握也很好,但是从逃亡和成长开始的这一刻起,这个故事陷入了无法自圆的诡异歧路。
正如我所说,当观众认可这是一个寓言的时候,这作品中有的漏洞是不会被拿来作为漏洞的,因为寓言本来就应该这样没有初始没有结束,源于虚无终于虚无。
可是当男主要寻找真相,寻找力量,寻找成长的时候,故事里给他和甲虫以及猴子的相处增加了超量的不可思议甚至让人深感矛盾的细节,这作品就从寓言调整成了故事,而且是不够合格的,过分宽容自我漏洞的故事。
我从一开头就怀疑过人物设置的走向,我万万没想到最后居然真的是我初始预想的那样,我对此感到错愕,也感到难以接受。
父亲与母亲角色的失落,要通过与原本的父亲母亲迥异的两个变了形的“类人”来填补,这种填补是观众向从中看到的主角的救赎么,恐怕不见得吧。
因为发烧了所以不想写太多,总而言之,我对这部动画是不够满意的,但是仔细想想我对僵尸新娘和鬼妈妈都是很不满意的,那如今这样的评价也应该能算是理所当然……音乐确实极好,有那么几个镜头也极为惊艳,小姨造型虽然太刻板了,但是还是足够惹眼,外公就更不用说了,梦中拨弦而坐,与君款款相谈,这等风度我实在很不想接受结尾那条怪鱼……你们搞什么啦!
我相信主创都努力对日本文化做了研究,但从我的看法来说,即使作品中那些荒诞的恐怖感意外与东方元素相通共源,但要说这部作品得了东亚文化的内核,恐怕多少有抬高的意思,远没有得到神髓啊,远远没有。
————————————以下是睡了两晚上后的补充感想————————我说制作方隐约摸到了一些边缘但是不得神髓,主要是因为,我觉得里面有一些设定是有认真考虑的,但是表现出来如同笑话。
比如说小绿提到男主的自我成长道路中努力得到了三件珍宝,但是最后对决外公时这三件装备毫无用处。
我觉得这个其实并不是漏洞,不如说这是作品的核心理念,也就是对踏上征途的迷茫少年而言,最强的利器并非自认为从旅途中得到的一切,而是从一开始就陪伴在自己身边,自己却浑然不知,直到失去后从用回忆重新补齐的,家人之爱。
二弦琴也并不是单纯指那把琴,毫无疑问指的是爸爸妈妈。
父亲的弦、母亲的弦和久保自己的弦合起来,才是构成最终可以战胜外公的最强武器。
虫子与猴子这两个角色我一开始就觉得应该是分别承担了久保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但是我万万没想到那哪里是承担了这个角色,根本就是那两个角色——虫子某种意义上会让人联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半藏的形象一开始就是高度神化的结果,被半疯癫的母亲用过于崇敬的口吻娓娓道来,即使失败也来得极为惨烈果决,可真相与此背道而驰,如果不是因为这个错愕感和本作想要深挖的情感相悖,我是很好奇男主如何面对自己父亲的那种伟岸形象的破裂,因为虫子与父亲实质上相差甚远。
当然,猴子担当了母亲这个角色同样也和母亲大相径庭,无论是性格、外形还是,气质。
这也由此引发了两种理解。
一个是认为虫子和猴子并不是父亲和母亲的化身,父亲和母亲早在故事开始就已经死去,形象在逐步淡化,而虫子和猴子分别是二者残存的执念,以并不完全符合男主想象的存在陪伴在男主身边,分解他无法与父母共同生活的遗憾,但终究与久保的父母并非相同个体。
另一个理解则是,虫子与猴子才是父母的真实本性,流传在故事中的父亲和母亲也许完美无缺,也许毫无弱点,但绝不真实,绝不温暖,与父母在船上毫无形象的吃鱼,互相看不起彼此的小弱点,偶尔打趣调侃,这才是久保真正想要得到的一些东西。
两种看法都可以解释一些视角,但对我而言,两种看法都无法改善这部片子的遗憾观感,无论是传说中的父亲和母亲,还是作品中尝试树立起的红尘中的虫子与猴子,都既不立体,也不生动,这样的角色刻画,是很难让人真正感动的。
我对整个片子里几个镜头印象特别深,残念的是这几个镜头的惊艳撑不起来全片:外公第一次与久保梦中相遇,老人家仙风道骨,我当然知道这是个坏蛋,也当然理解最终对决时毫不掩饰的狰狞面孔,但是能不能别这样啊!
他初见面那个镜头多美!
另一处则是与小姨初次见面,鬼气森森,笑音细细,小姨那个造型也真是,传统古老但是有效的刺激啊【兴奋。
另外几次抬起拨子用力挥弦都做的特别好,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这个镜头都做的不好的话,这片子就完蛋透了吧!
这是一个残酷的故事,一个少年,被迫在还不能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要直面世界,他可以发出天真的诘问:为什么外公和小姨要这样对我呢?
我们难道不是一家人么?
但是他得不到答案,母亲和父亲也没有给他机会得到答案,他从生下来就已经选定了敌人,或者说被敌人选定。
即使最终他得到了三件神兵利器,得到了初始的三根弦音,失去的就永远不会再回来,思念和记忆的力量的确强大,但是那无法真正代替相聚的幸福光阴。
这样的故事是有机会做的极有穿透力的,特别是它的音乐和美工毫无疑问极其牛逼,但是在这种强力外观加持下还是把故事讲得凌乱,Laika,你可长点心吧【不耐
故事发生在一座滨海小城镇,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
小男孩自幼父母双亡,左眼失明,与年迈的外公相依为命。
外公右眼失明,弹得一手好琴,在他严苛的调教下,小男孩的琴技突飞猛进,可是也对外公心怀怨恨。
他想念父母,但关于父母的记忆很模糊,近乎空白。
他把自己心爱的猴子玩偶当成母亲,把从树上捉回来的锹甲虫当成父亲,打发着自己失爱又短暂的童年。
外公患了阿尔兹海默症后,小男孩必须靠到街头卖艺来养活他们俩。
所幸小城民风淳朴,人们都很同情这对祖孙,人们都愿意捧小男孩的场。
小男孩向人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他想象中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他的父亲是英雄盖世,母亲是仙女下凡,外公则化身大反派怒打鸳鸯,把母亲变成了猴子,把父亲变成了锹甲,并且夺去了自己的左眼,时刻觊觎自己的右眼。
寒假开始,对电影事业贡献的第一弹献给了《魔弦传说》。
非周末的下午场,整个影院被包场,看完后才明白也难怪人如此之少。
废话不多扯,咱们详细说。
【关于名字】 英文名是Kubo and the two strings,翻译后为《久保与二弦琴》。
这翻译可能是看了加的动画片……先科普下久保用的乐器,是日本的一种民族乐器名曰三味线,三弦是它的祖宗(蜜汁骄傲脸)。
顾名思义,就是用三根线演奏的一种乐器,到这为何变成了二弦琴。
另外一根是被翻译吃了么?
这里的Kubo and the two strings应该意指久保和父母。
至于怎么翻译得高逼格又不违本意,这个我不懂,但是就算翻译成“日本一家人”我觉得也起码尊重了原作啊!
【关于剧情】 贯穿整部电影的感情基调,除了亲情还有大爱,来自父母的亲情助久保打败了姥爷,来自村民的宽怀大爱感化了姥爷,可见故事是根据久保与姥爷的矛盾展开的。
整个故事像是打怪升级攒装备的过程,然而攒齐的装备最后根本没有派上用场啊,唯一发挥作用的剑也只是戳瞎了姥爷的一支眼。
所以这三个装备到底干嘛用的?
暂时能想到的唯一作用就是推动剧情。
再则,头盔原本存放在久保爸爸的府邸,这一点为毛姥爷也知道?
就因为是天神?
即使是他算出来的,那为毛还要托梦告诉久保?
原来姥爷早就知道三件装备没卵用……为何母亲对府邸如此忌惮?
就因为在那失去了丈夫?
你连眼珠子被姥爷抠了如此残忍的事都告诉久保了!
至于久保的妈妈,曾经被妹妹们崇拜,如今想与妹妹们同归于尽对方却毫发无损,你变成猴子咋就厉害了!
再说说他爸,变身甲壳虫失去记忆都不忘记撩妹,况且还是只母猴子……说得好听点是无论变成什么,最终还是你,说的不好听就是,你只是个雌性而已。
【关于他姥爷】 姥爷很像是佛教当中所推崇的“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常,寂灭为乐”。
从片尾也可看出姥爷的原型是一条鲤鱼,在中国它是一种富贵吉祥的象征。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姥爷作为天神,肯定是以庇佑百姓为己任的,否则也没有那么多在微博上转发锦鲤的人……姥爷的所作所为实际上都是争夺父权的表现。
试想想,含辛茹苦养大的天仙女儿,居然跟自己想要杀掉的人跑了,还生了娃,你有想过当爹的感受么?
不要以现代人的观念去评价什么只要儿女幸福就好,在父为子纲的年代里想和男人私奔,是要浸猪笼的!
由此可见,姥爷不过是想要久保成为神,自以为能给久保最好的生活,而久保认为有血有肉有感情才是最完美的,这不过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没有对错之分。
或许村民们说姥爷是个好人也是真的。
【说在最后】 一直以来,我都无脑推崇国外动画片,从人物形象的萌感十足到寓意的深入浅出都是在国产动画片之前的。
但这部《魔弦传说》剧情之简陋是超乎我想象的,马上要和国产动画片并驾齐驱了。
而某些国产动画片制作精良,画风优美,确实更胜一筹。
无论国内国外,我都希望电影制作人不要一味追求贺岁档和假期档而不注重质量,因为观影者毕竟不是傻子。
电影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艺术在某些方面或许能够分个高下,但创造艺术的途径是不应该有等级划分的。
这在动画领域尤为重要。
一方面,我们看到皮克斯/迪士尼为代表的好莱坞式CG动画,既保留了传统的卡通成分,又在细节和材质上屡有建树;一方面,我们看到依然有阿德曼黏土动画,莱卡的停格动画,以及传统手绘2维动画的大放异彩。
各种动画形式有着其不同的表现力,无论受到市场欢迎的程度如何,其本身都是有其独特价值的。
所以,当我们看到水墨动画、布偶动画和皮影动画一夜消失的时候,那种可惜和悲伤的情绪实在是难以平复。
落后的从来都不是艺术形式,而是使用它去创作的人。
而正面的例子,就比如《久保与二弦琴》。
作为莱卡动画的首部原创电影,《久保与二弦琴》终于脱离了改编剧本的束缚,是一次对停格动画的表现力和想象力的惊人挖掘。
这部画风瑰丽的停格动画,将升华于日本的折纸艺术和独特的日本文化元素巧妙混合,塑造了一个具有东方浪漫主义色彩的古典西方故事。
莱卡在《久保与二弦琴》中终于一改05年创立之初延续下来的丑型设计,主要人物不再有着奇形怪状审美无力的奇葩造型,画面也变得干净简洁不再脏兮兮,这对普通观众来说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入坑机会。
同时,《久保与二弦琴》虽然使用了大量东方(日本)元素,但其叙事手法和精神内核上,依然是美式的动作吃重和英雄主义,这保证了在缺乏原著粉丝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使主力的西方观众轻松理解。
而《久保与二弦琴》的西方核心的重要标志,就在其基本设定上:那就是Reincarnation这一东方哲学概念的根本性缺失。
《久保与二弦琴》在涉及到生死的话题上,依旧保留着不朽美剧《迷失 Lost》金句——Remember and let go——这一高度浓缩和总结西方生死观的经典思想。
I'm not saying it's wrong, but it's just not surprising。
这一观念在无数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中重复来又重复去,早就失去了其惊喜感,大幅冲淡了整部动画结局的力度,也使得半程之后,主要人物身份动机都透露干净之后,在悬念和升华上严重缺乏动力,从而让本就设计缺陷的后半部分处理变得更加绵软无力。
就此我们看到,莱卡首次尝试的原创剧本由于过度使用依赖和公式化的内容,同时在人物和故事设计上又犯了常见病,从而使其刚刚萌芽的世界得不到充分展示,主人公的冒险也缺乏史诗感。
但即便如此,莱卡动画还是充分发挥了其极富有想象力和高度视觉化的艺术风格,人物造型和场景极为惊人,既引人瞩目又不落窠臼,几乎处处充满了原创力。
这是一个令人惋惜的结果。
《久保与二弦琴》虽然以极佳的成片质量重新洗刷了我们对停格动画的魅力的认识,但其问题多多的故事设计却严重阻碍了其更上一步的可能性。
虽然规模和经验都比不上迪士尼/皮克斯,但莱卡动画在《久保与二弦琴》中花费的心思,充分证明了这是一部有资格挑战当下的皮克斯霸权,足以保送最佳动画长片提名的优秀作品——当然,离几年前的另一匹大黑马《兰戈》还是有着一定差异。
作为业界杰出的电影制作公司,莱卡动画深度结合了传统动画和数字技术的优势,展现了无可挑剔的壮美画面。
和保守的传统动画公司相比,莱卡动画在形式上远要比合家欢走的更远。
《鬼妈妈》或《通灵男孩诺曼》这样的恐怖类型是很难在其他主流动画厂牌那里见到的。
而在续集/重启/翻拍层出不穷的2016年,有勇气去挑战原创动画本身就是一件了不得,但也很有风险的事情——习惯性的6000万美元成本由于本土和海外票房表现格外低迷(尤其是海外),就连账面数字上的回本都很难做到——然而,有着年度霸权《疯狂动物城》的珠玉在前,同样原创/精美/富有娱乐性的《久保与二弦琴》很可能因其缺乏政治议题而得到不应属于它的忽视。
《久保与二弦琴》的台词量并不多——虽然有台词的地方都很,俗——但没有台词的时候,似乎充分发挥了无声电影的复古魅力,这和停格动画的表现形式意外地融洽。
口含银の匙的莱卡动画CEO塔拉维斯·奈特首次披挂上阵,就展示了非凡的导演功力,在节奏控制、镜头运用和人物表现上颇为可圈可点。
至于动画模型的细节更是难以置信,猴子的头发,波涛汹涌的海水,迷人的折纸小人和超大型骷髅,《久保与二弦琴》甚至打造了停格动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建筑群,令人叹为观止。
在一个草薙素子都要由白人女性饰演的年代,一个货真价实的日本男孩能够成为(动画)电影的主人公,这种勇气可以说是非同寻常的。
然而,画面上的精雕细琢,对日本文化的致敬,以及对残缺美的艺术的称赞,是不能够遮掩剧本和故事上的棋差一着的。
在这样一个充满着反抗精神和个人成长的经典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话题,那就是故事(记忆)才能决定一个人究竟是谁。
然而,这个话题却并没有成为故事的主线,仅仅在片尾的说教中提到了些许,而在更多的时间里,久保的冒险旅程仅仅是视觉奇观的冒险旅程而已,旅程前段的插科打诨在后段急转直下突入结局,缺少了转折和真正成长的时间。
而久保的身份设定是不具有普遍性的,和导演一样口含银の匙,魔法能力的来源没有解释,魔法能力的成长想要代表久保自己的内心成长(其实并不能),自从离开村子之后,出场的正反双方从大BOSS到刷杂兵全部人物都是一家人,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了特权阶级的自娱自乐,而外祖父的洗白和猴子(老妈)对同袍姐妹痛下杀手,令得好人不好坏人不坏,整体而言缺乏戏剧力度,更不用提充满主角光环的说教结局了。
Again, it's not a big problem, but it can be better. 身为天之骄子的久保在整个故事中面临的唯一抉择,就是选择是要加入外祖父的一边,承认特权血统长生不老,还是和平民一起体味世间冷暖。
为了凸显这个抉择的重要性,故事开头父母“双亡”的设定在中途可以预料地自己打脸啪啪响——一猴一虫的化学反应不要太明显,网文层次的私奔背景不要太俗套——导致第二次的死亡价值降低。
由于过于特殊化的故事与世界观脱节,不注重学习和领悟的过程,只寄托于灵犀一点,《久保与二弦琴》在表现力上,并没有达到真正能够达到的高度。
And again,《久保与二弦琴》的确视效惊人,故事不错,人物有趣。
但角色开发完全可以做到更好。
如果你想看到日本范的蝙蝠侠之子大战雷宵古,同时雷宵古还能变身成为《复仇者联盟》的外星大长虫的话,如果你想听到欧美一线大牌声演日裔主角配角,而真正的日裔演员只能配音村民甲乙丙的话, 那么《久保与二弦琴》是能够满足你的需求的。
如果伏地魔是莉莉·波特的爹的话,你还可以一次性看完8部《哈利波特》——连大反派的演员都不用换,如果把魔法石顶脑门上,连三神器都不用换。
而如果你想见到一部真正的艺术级电影作品的话,《久保与二弦琴》也是能够满足你的需求的。
就和动画本身一直强调的残缺美一样,《久保与二弦琴》自然也不是完美的。
偶尔节奏显得有点紧,偶尔笑话又显得不合时宜,偶尔又显得动力不足,但这并不妨碍《久保与二弦琴》成为今年最好的动画作品之一。
人物角色感情充沛和富有想象力,马修·麦康纳首次声演动画电影,表现令人难忘——要比《琼斯的自由国度》更具可看性。
简言之,凭借着持续高效的动画表现力,《久保与二弦琴》是莱卡动画目前最好的作品,也是最接近大师级的作品。
这就是2016动画电影的年度第二。
东方的复仇故事一般都比较阴冷灰暗,杀气腾腾,而这部电影则充满了温暖与感激,不但活泼有趣,妙趣横生,还讲述了一个温暖感人的感化故事,这不得不说充分体现出来了善良的伟大意义,也将做人的高度提升到了让人敬仰的程度,电影不单单为我们展现出来的是英雄的故事,体现出来的更是一种圣人的光辉。
电影显然是披着东方故事外衣讲述西式耶稣的故事,典型的西式宗教思想的文化输出,在放松我们心情的同时,用简单有趣的情节打动着我们,而后用人性当中最光辉的部分点亮我们的心灵,从而占领我们人生价值的最高点,不但让我们心悦诚服的接受电影带给我们的伟大,也被这种无私大爱的义举所震撼,不得不说电影做到了艺术与思想的完美融合,让人止不住的拍手称赞,连呼佩服佩服。
不过,电影显然对于东方故事的魔法部分还是有着相当大的曲解的,将神力带进武侠故事里,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扯淡的事情,而且中国武侠电视剧也波澜壮阔的壮大了这一点,让一种不知所以然的味道浮于表面,魔法本来就是一种骗人的把戏,而我们容易把它当真,就是充分习惯了这一点,于是影视剧就无所限制的加大利用,也开发出来了无限的可能,就是这种谁也说不清楚的模糊,让能力的大小变得模糊,也让争斗变得没有了底线,制胜一击往往成了魔法的最后体现,也让旁门左道的魔法成了万人追逐的人生目标,这种偏离实际的做法让人深恶痛绝,它掩盖了个人努力的成果,放大了不切实际的外力作用,让人沉醉于虚拟的幻术难以自拔。
当然,电影并没有仅仅将故事情节集中于复仇的故事中,而是用一段逃亡与寻找宝物的旅程带来一场精彩有趣的公路戏份,其中最为出彩的当属猴子与甲壳虫武士之间的情感变化了,由从开始的怀疑不信任,到相知并产生感情,直到最后得明真相以后团聚的喜悦,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温馨与爱的存在。
猴子展现出来母亲般的极度保护欲,而甲壳虫武士表现出父亲一般的宽容与支持,再加上久保身上那孩子固有的顽皮与任性,都强烈的契合着一个温馨家庭所有具备的潜质,电影不单单是在描述一场冒险故事,更多的是体现出一个家庭之间人物关系所存在的各自扶持与各自依赖,电影的主旨是想要展现出来的是传统家庭思想的美好。
然而,电影整个的故事都是围绕在一个大家庭里展开的,最大的反派更是来源于家庭里的长者,它所代表的是整个社会价值的取向引导家庭价值取向的压迫,是从阶级层面上的不同来进行反映的。
父母只想把最好的爱带给自己的孩子,而长辈们却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刚强有担当的价值人物,因为两个方面的要求不同,所以产生了彼此之间的冲突,虽然双方都代表着不同的爱,但在相互的对比中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在对比当中显示出了长辈们的期望所呈现出来的冷酷与强硬,对于父辈们这种关系放在东方故事里显得更有说服力,于是将东方家庭中的长辈拿出来作为反派,在西方文化里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因为他们宣扬的是一种平等宽和自由的仁爱思想,而不是遵从父命的认命与束缚。
电影鲜活的展现出来了各个人物个性鲜明的性格,尤其是电影中的久保并不像是东方故事里的那种,忍辱负重苦大仇深的少年英雄形象,更多的还是表现出来一个孩子形象,他顽皮、任性、需要帮助,不但好奇心十足,灵机一动的鬼点子也比较多,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感情与乐观思想非常浓厚,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象征。
他不但担当起照顾母亲的责任,也积极乐观的将喜悦带给周围的人,坚韧不拔的同时又处处显露出自己的脆弱,是真正意义上的孩子,而不是我们眼中认为的英雄。
这样的人物形象是值得我们喜爱与同情的,不单单是一个少年英雄,更是一个值得让人疼爱的孩子,从他的身上能够体现出所有普通人所具有的特点,而不是一味的为凸显他的英雄潜质而抹去了本应该有的少年童真。
就是这种真实的表露情感让我们对这部动画爱不释手,不管电影中的某些情节设计的非常简单,还是故意将角色的遭遇变得过场化,都阻挡不了角色身上散发着那种可爱仁和的魅力,也就是这种并没有将复仇之心表现的过于强烈的表达,让电影少了很多阴暗冰冷的气氛,这也是我们能够一直愉快的观影而感受不到一丝压抑的原因。
爱能够化解一切,爱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当电影最后被久保打败了以后失去记忆的祖父,在众多村民善意的谎言之下又重新找回了对世界美好的信任,这不得不说是电影最为美好的地方,能够让一个人放下过去,重新找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多么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即便这个人的过去是多么的大奸大恶,当放下屠刀的那一刻,不就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吗?
世界不怕遭遇灾难,就怕人心不古,当大家都能齐心协力和谐美满的组建大家庭的时刻,不就是我们一直期盼的大同社会吗?
电影虽然讲述的是一个东方故事,但本质上还是西方的思想与内涵,毕竟是拍给西方人看的,从理念上就已经植入了那种思想救赎的哲学,如果将这个故事留给东方导演去拍,肯定表达的是一种复仇的快感,就是因为理念上的不一样,才显现出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但不得不说,西方人的那种思想上的救赎,真的非常温暖人心。
作为莱卡工作室带来的定格动画作品,本身的手工品质已经奠定了作品的经典基础,配合上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铸就了另外一部经典作品。
而且电影尝试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这样一种表现方式,将古老的东方故事又重新的焕发出生机,这样的尝试为以后电影作品的发展方向,指出了一条明路。
实在不知道如何吐槽剧情,首先是主角他妈一个法力最强高强的神跟人间武士打得难解难分?
然后变身不谙世事的纯情仙女被老司机套路一波直接上车?
主角找了一整集的无敌宝甲,最后面对最终boss全无卵用,然后主角用一开始就有的魔琴栓上一家三口的头发直接一招秒杀?
三场打斗全是镜头一闪,对面直接扑街(好吧,如果说电影重点不在于此我可以勉强接受)?
最后boss现身之前,主角竟然指天叫喝:我知道你看得见我。
然后boss应声而出。。。
那么你为什么不早点出来把头盔一拿不就了事,非要等主角把装备凑齐(当然这一点从后续的剧情也可以得到解释,因为这套日天宝甲全无卵用)?
两分制作分,剧情实在有点nc。
西方视角的东方元素总是那么别扭,画风美,故事糖水。
预算:6000万首周末票房:1260万北美票房:4802万全球票房:6992万上映日期:16.08.19上映周数:15周分级:PG最高院线数:3279北美最高排名:3
好莱坞主旋律,爱能拯救一切。故事讲得真是有点弱,但再弱的故事还是要留足空间来煽情。
依旧是奈特的cuteepy风格,桃太郎找爸爸混搭竹取物语大蛇丸。画面九分台词剧情接近负值
二弦琴是糊弄谁呢……有一些设定还挺可爱,比如折纸,故事永远是个模式块
剧情好单薄
好牵强。比起厉害的制作,我更喜欢完整有逻辑的故事架构。
金鹰鸣唱亡人的灵魂飞向远方,纸鸢伴随魔弦的乐音蹁跹而舞,河灯承载后代的祝福驶向往生。瑰丽的东方文化元素和西方讲故事的血脉融合,定格动画CG技术完美呈现一个奇幻而温柔的故事。邪眼长河、骷髅地宫、武士旧宅,美轮美奂的场景搭配魔力折纸重演,将技术推向新高度。若能匹配更丰沛的故事就完美了。
真不明白你们这些蝼蚁为何争取这些?因为每一天都值得好好活着。55555就泪奔了
Ahhh...I'm sorry, but this story is boring so much. I'm even foresee every part of it. Seriously.
杀时间还是蛮不错的。画面和动作都很赞。主题虽然没太大新意但设定还是挺有意思的(然而为毛明明全部都很日式的却偏偏就男主长了张棒子脸……)The Grand的震动效果强力加分。被片尾的CV亮瞎…
各种奇怪的混合体。西游记?宝莲灯?月下老人怎么能这么坏!浮世绘风和美式动画合体。。。
各种情节都有点莫名其妙,视觉元素倒是不错,就是各种过关斩将都太菜了,完全不过瘾。两星半
出彩的地方还是在于动画和效果吧,故事其实是一个满平常也老套的故事,家族的仇恨,小孩子的成长,最后把久保换成大圣,魔琴换做金箍棒,妖怪换成里面的虫子,估计就有点《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味道了。不过惊呆的还是后面花絮中看到电影里的骷髅怪真的是模型搭建出来的,厉害了。【原来所有的都是啊】
除了音乐还好外,故事缺乏基本的逻辑。突然发生这,突然发生那,就算是神话或者想象力天马行空,也要估计观众的逻辑吧。有些营销号为了标新立异,给的推荐真是让人黑人问号。
粘土做得好逼真,好佩服工作人员的毅力!整体好温馨,可是好不满意结尾哦!
Laika在Coraline、ParaNorman和The Boxtrolls后坚持不懈的又一次用妖魔鬼怪的吓人表象讲了一个关于爱和世界上美好东西的故事。而且这次技术上又有进步之余音乐元素也是很亮,片尾老歌新唱也是相当动听。
折纸给一星
画面是唯一亮点,故事实在太老套无趣,唯有结尾一反传统令人眼前一亮
这是一个彻底类型化、西方化的故事,只不过套着一张东方文化的外壳。这个外壳极其精美,但它越是精美,就越衬托出这种嵌套的生硬和不协调。炫丽的画面和大牌的配音挽救不了故事本身的平庸和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