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看《老左正传》1年前,看了《天水围》今年,《月满轩尼诗》《岁月神偷》《心魔》还有,另类的《世界很好,我们很糟》粤语电影,正在以另外一种格调,回归《心魔》1+1 不等于 2的女孩真实的网络的感情真实的中学生网络感情不紧不慢的节奏黑色的调调感觉像中年张曼玉的惠英红像少年梁朝伟的徐天佑“简单”的王明慧《暗涌》片尾的《hide your gun》。。。。
期待下一部何宇恒的电影。
在翻看《心魔》这部电影的相关资讯时,不难发现它所获的奖项基本都是演员个人的荣誉,尤其是惠英红借由此片包揽了多项最佳女主角的称号。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这并非是一部靠情节取胜的影片。
导演何宇恒虽是马来西亚新晋独立电影导演,但是查过履历表之后,可以看出事实上他一直混迹在香港娱乐圈之内,因此这部影片也具有相当一部分的港味。
横式翻看香港青春片,事实上是与台湾以及大陆不尽相同的一种风格,最好能证明的一部是两岸三地各自拍摄同剧本但不同执导的《九降风》。
在香港版本的“九降风”之《烈日当空》,所演绎的更是趋向于悲痛式的成长,是凝结在血与泪之中的绞疼。
同样,这部《心魔》之中,也暗含了这样一份情节,虽然故事的前半段用一种较为光鲜的方式表现主人公的“爱情”,但无法避免的是故事在层层递进之中开始暗淡色调,并到影片的末尾段达到故事的高潮,并以死亡和鲜血做终,也是用这样的一种极富港式腔调的风格来证明青春成长的残酷性。
这样青春成长的残酷性,同样可以再陈果的《香港制造》中得到相当好的印证。
在影片中,惠英红的表演确实可圈可点,当年以打女形象出道的她如今不如老年后开始转型文艺路线,确实是对演技的一次重点考验。
当年与其同一批的萧芳芳、郑佩佩等人都已经在文艺片上获得了肯定,此次惠英红以文艺片拿下演技奖,也证明了她老骥伏枥的雄心。
电影本身在展现了青春成长主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母题则是母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与更多港片不同的是,这部影片的节奏更慢,而且是全面的慢,这种过度的细嚼慢咽虽然是导演本身固有风格,但是这也绝对不是走大众路线的文艺片,观众甚至可以再每一个镜头的恍惚转移中小憩一会儿。
导演将矛盾的冲突点汇集到亲情与爱情的两端,这样的交叉也有了“魔”的产生,“魔”是为了占有和保护,“魔”也是爱的过激。
《心魔》,因为惠英红在金马奖和金像奖的双料封后而被人熟知,而这部电影其实并不好看。
节奏缓慢,视角游离,影像迷离,配以王菲的歌曲《暗涌》,在平静压抑中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亲情和死亡的故事。
电影取材于真实案例,有点像前几年的《早熟》,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德仔与中学生盈初尝禁果,要被盈的父母告上法庭,最终酿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故事并不复杂,关注的是叛逆的成长和纠结的责任,青春期的爱与性只是表象,影片更希望通过这两个青年及他们的家庭,洞察造成悲剧事件的深层原因。
影片的前半部讲述德仔和盈的交往,舒缓而无趣。
从盈的母亲发现避孕药开始,影片进程就像影片中事件发展一样,开始失控,直至完全失控。
养孩子就像养小鸟一样,抓得太紧了,会捏死;放得太松了,则会飞走。
两个家庭的孩子与父母之间都表面融洽,内心遥远。
乖巧的盈把偷内衣、与德仔交往作为反抗爸爸妈妈的方式,德仔和母亲的关系则更加复杂。
由于父亲缺失造成的严重而难以自控的恋母情结,他既希望摆脱母亲名为关爱实为支配的束缚真正独立,又害怕责任,渴望母亲呵护。
他既可以照顾酒醉的母亲,又只能指望母亲筹钱,两个人就是如此拧巴地生活在一起。
身体上的成熟无法掩饰其心理上的依赖,行为的叛逆解决不了性格的软弱,本该成人的德仔并“没有断奶”,偶尔流露出的暴力倾向成为其释放途径,所以悲剧发生是早晚的事情。
有一幕让我触目惊心,在事件失控后,德仔不顾一切与母亲厮打,两个人以相互伤害来表达内心既渴望摆脱又相互依赖的关系。
片名《心魔》的缘故,恐怕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马来西亚本土导演何宇恒延续了自身对底层小人物的一贯关注,可惜此次虽然野心很多,却弄巧成拙。
整部剧想要表现的内容过于丰富,既有青少年早恋,又有校园隐性暴力,还有家庭教育问题。
的确,任何一个悲剧事件都是方方面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这些内容总有个取舍和安排的技巧,而不是无序地堆积在一起。
由于缺失清晰的叙述视角,以至于影片情节显得有些支离破碎,尤其是前后两部分基本上是脱节的。
而时不时冒出的文艺腔调,更使得整部戏的节奏缓慢、拖沓,一个简单的故事也变得枯燥难懂起来。
几位主演的表现还算精彩,算是支撑了这个缺少故事性的电影,其中尤以惠英红的表演最为老练和纯熟(不过最佳女配角更合适,戏份实在不足)。
这个压抑的母亲,靠最后那段近乎静止,仅仅通过面部表情展示内心情绪变化的表演,提升了整部影片,让我想起了韩国电影《母亲》中金惠子的舞蹈。
越看似平静的方式,越蕴含无以言表的力量和魅力。
夜幕下平静的水面被打破,画面跳切到女孩的脸。
一个缓慢的推镜,水开了的呜鸣声。
不出一分钟,我就判断出它是个文艺片,至少是走文艺路线的。
哪怕都讲粤语,都是典型90分钟情节剧,《心魔》与一般香港电影有本质不同。
一般香港电影会更快,强调剪辑的速度,快中有慢。
《心魔》完全相反,它的镜头整体偏慢,只有在一些特定时刻才会加快,出现快速跳剪的画面。
考虑到马来西亚的风土人情,《心魔》可以改叫《母子》,对应谭家明那部《父子》。
由于电影节奏偏慢,若非在电影院还真有点不好熬。
尽管戏剧冲突点设置得很到位,比如三分之一处进入主要矛盾、三分之二处进入高潮段落,最后回到中心人物母亲身上,但何宇恒还是暴露了很多毛病:给戏不到位、戏与戏的不连贯、过于依赖画面情绪。
对于如何把一件不算大的事情拍得更吸引人,他似乎没有更多想法。
《心魔》用了很大篇幅去交代德仔与盈的性格背景,德仔用开水淋烫老鼠,与母亲相依为命,包括后来四处筹钱、请不起律师,都表明这是个身处底层的家庭。
盈与父母关系冷淡,偷衣服、公车上的冷漠反应、在学校里跟同学有过节,这些都暴露了她的性格缺陷并直接左右了人物命运。
中段时有黑屏白字的交代,然而影片把两人如何相识给模糊掉了。
德仔与盈是网上认识的,平时手机联系,后来的说不清道不明就很好理解。
事情败露后,双方父母对峙,由于阶层差异和盈的未成年身份,对方的咄咄逼人把事情引向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从中也能看出德仔与盈的感情并不牢固。
相比盈父母的脸谱化形象,惠英红出演的德仔母亲无疑要生动鲜活太多。
在电影圈,有些演员可能会故意接一些顺手的戏,哪怕最初的本子看起来真不行。
不过看完《心魔》,我觉得惠英红的角色在剧本里并不算突出,顶多是内心戏多了些。
可能一般电影奖都偏爱这种精神濒临崩溃的女人,所以她就节节高升,顺风顺水。
惠英红为这个角色增肥,加上她经历过人生坎坷,进入角色应该不成问题。
母亲给儿子掏耳朵,一边打趣说那个女孩子漂不漂亮。
与其说母亲对儿子比较放心,不如说她完全放任他所做的任何事情——— 哪怕进了对方家门面临谈判,母亲还是脸上挂笑。
午夜难眠到出外求助的几场戏,母亲不断承受儿子带来的痛苦与重负。
对这样一位单身母亲来说,儿子就是她的全部,她不敢有任何闪失。
我并不认为里头涉及占有与支配的欲望,否则母亲对待儿子的感情,就该是另一种表现方式。
哪怕是德仔突然爆发、母子扭打在一起,那其实更像两个无助者的互相发泄———恨全世界都与他们为敌,他们也找不到打败自己的敌人,徒劳,无力。
【南方都市报 http://gcontent.nddaily.com/2/a2/2a27b8144ac02f67/Blog/c32/f5313b.html】作为影片的最大亮点,惠英红饰演的单亲母亲,与前夫、儿子及朋友的几场对手戏,尽现欲言又止的复杂情绪,带出角色暗藏的心理状态,大大丰富了影片的层次。
———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
1惠红英凭借《心魔》里单亲母亲角色获得台湾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这是从来没有的事情。
不过这不是她第一次获得金像奖最佳女主角,1982年她凭借《长辈》已经获奖。
不过后来的惠红英曾经走过一段打女的生涯。
我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她在《神经侠侣》里饰演颠痢症王成(吴镇宇饰)的姐姐,朴素犹如邻人,演技来自于生活。
2《心魔》整个节奏非常台湾电影化,虽然是在马来西亚拍摄,大部分演员来自于大马。
但电影舒缓的情调和慢节奏的叙事风格,乃至音乐里慵懒的颓废,天空明灭的街景,一如台湾电影。
第一,惠红英凭借本片的挑战性的演出,一人包揽两项大奖激起我的兴趣;第二,介绍里说电影里母子二人对彼此都有强烈的占有欲望;第三,单亲家庭演绎出的社会悲剧。
如上,是吸引我的原因。
惠红英在电影里的剧情安排并不多,对话了了,不多的情节安排里,惠红英凭借准备的把握和细腻的表演把一个单亲母亲复杂的情感世界演绎较为到位。
偶尔间歇性的歇斯底里,偶尔酩酊大醉的不省人事,偶尔生活艰苦的忧郁,偶尔为儿子担心的眉头紧皱。
典型的小众电影,本片适合空暇时,一人独看
2010年,在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时年50岁的惠英红击败张静初、赵薇、舒淇和吴君如,一举拿下影后的桂冠。
让惠英红获奖的这部电影叫作《心魔》,由何宇恒执导,惠英红、徐天佑和黄明慧主演。
片中惠英红出演一位单亲母亲,由于自己的儿子与一个中学女生发生关系,并致使对方怀孕,因此受到对方家庭的法律追究,为了逃脱法律追究,母子二人陷入混乱,最终儿子走上不归路。
整部影片都是在围绕人性来讲故事,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却暗藏着各种黑暗和危机。
惠英红在片中出演的母亲,从遭遇上来说是不幸的,自己的丈夫与自己的妹妹搞到一块,导致两人离婚,这其中心理和思想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自己的儿子整天无所事事,在致使中学女生怀孕的事情败露后,没有体现出一个男人应有的担当和责任,他除了一味地逼迫妈妈筹钱摆平,再有就是逼迫那个女生说服父母撤销法律追究,他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想承担任何责任。
从片头一段儿子用热水烫杀老鼠的镜头中,在他淡然的表情中可以看得出他的心狠手辣,这也与片尾他亲手杀死女生形成呼应,更加印证了这个儿子人性的丑陋和卑微。
惠英红塑造的母亲,在全片中都是处于一种默然的状态,但是她对儿子的教育是失败的,当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恋爱之后,未见她有只字片语的教育,更多的是纵容和放之任之,所以片中她被儿子打的一段,也可以看得出儿子对她的恨。
当然这部影片拖沓的剧情,严重缺乏娱乐性的氛围,不会对太多的观众形成吸引力,反而是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观看。
很有意思的是,惠英红凭借该片还获得了第46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与金像奖对比,这也引发了有关惠英红在片中是女主还是配角的讨论,其实有关这个问题,片尾一段惠英红的特写镜头,很可能征服了金像奖的评委,因为这一段镜头完全就是女主的范。
以打女形象进入演艺圈的惠英红,演技对她来说一直都不是问题,1982年她就凭借影片《长辈》获得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2017年凭借影片《幸运是我》再次获奖。
仅仅凭借影片《心魔》,惠英红就获得了大小电影节共计5个影后,如此战绩与《万箭穿心》中的颜丙燕完全有的一拼。
【END】
第一次的评价:感觉剧情有的部分没有看懂,但是红姐演的太好了!
(2023.1.6)修正:(2023.1.25)今天又看了《心魔》,是我第三次看这部电影,第一次全部都看完了,我确实不明白,而且我非常不喜欢里面的那个女孩,我很不喜欢她在家长面前不说实话,之后很小的年纪就做那些我无法理解的事情。
德仔呢,就是很懦弱,“我不要坐牢”总是萦绕耳畔,他没有责任感,而且已经成年的他,对于一个小女孩儿都说服不了。
德仔阿妈,失败的婚姻、不富裕的生活、没出息的儿子等等等等,都被她摊上了,她好像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母爱过度呵护她的仔。
女孩的父母,也是非常冷血,对于自己的女儿根本就不了解,在教育上存在极大的问题,钱是不能解决一切的,女儿最后的结局,也有他们很大的责任……当看完这些人这些事,好像对于结局也并不是多重要了,因为电影的基调就是悲哀的,德仔阿妈“你们骗我”,真的是骗吗,还是为了掩饰自己身为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过度关爱和自己内心的心魔……最大的感想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心魔,当它无限放大后,当它不断的被我们的思想包围时,心魔就会如火山一般爆发出来,所有的东西都一发不可收拾。
又联想到《血观音》的片尾終……但心魔永在
我们为何不闭上眼睛,把自己当做导演,换位思考下!
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跟理解!
德仔最后是出车祸死了。
第一个镜头,德仔躺在地上喘粗气,到后来的第二个镜头,也就是影片最后结尾的那个,德仔同样是躺在地上喘粗气,影片戛然而止,两个镜头的前后联系告诉了我们德仔已经死了。
加之以下几点可以更加肯定这种推定。
一,同样是带着头盔。
这可是很有意思的细节,不得不细说。
我想问问看过《心魔》的朋友,你们怎么来看,德仔在出车祸受那么大伤后,还要拿着头盔离开,不累吗?
在德仔拿着头盔招出租车的长镜头里面,你会不会若有若无的注释那个头盔?
回到开始,也就是德仔躺在地上,你会很自然的注意德仔是戴着头盔的。
这就是一种强制心理暗示。
懂魔法的朋友会知道,魔法师在让你选一张牌时,比如说红桃A,方片5,梅花10,他想让你选红桃A的几率增大,他通常的做法就是强制心理暗示,他在逐一报出这3张牌时,会特别加重红桃A的声音,和延长读A的时间。
反之,降低读其他俩张牌的声音和减少读的时间。
这样做,没有进行过心理方面训练的人,通常选A的几率高达65%。
头盔就是起到了同样的效果。
借助于头盔吸引目光的做法,就会让你不知不觉的将前后俩个德仔同样躺在地上的镜头联系到一起。
二,同样能清晰的听到德仔在喘粗气。
三,同样是夜晚,都看到月亮。
基于这几点,我们有理由认为德仔是在车祸中死了,之后出现的德仔属于德仔死前的意识飘散。
既然德仔死了,那么警察在审英红中说,刘太太,我想跟你(英红)说你儿子刚给我们打过电话来,怎么解释?
别急,别急,听我娓娓道来。
我喜欢例举推理,因为这样才能有理有据,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所以千万别嫌我烦啊!
^_^小警员走过来说,李探警有重要电话找你。
注意用词,点名道姓说李探警察,然后说,找(你),德仔在那种情况下(德仔杀了人,既然没有被抓到,肯定是躲着警方,当然这是说他还活着的话)会知道是谁在审他母亲?
而且还是警方正在审他母亲的时候打来?
为什么小警员不说,案件犯罪嫌疑人打电话来了?
德仔要是打电话给警方,一定是会告知自己身份的。
这就不难理解,这个电话根本不是德仔打的。
那李探长为什么对刘太太那么说?
我们只能认为这是李探长的一种审讯手法和见机起意。
不相关的电话给了他灵感,从李探长和另一个老警员的对话中我们能知道,德仔至今杳无音讯,于是他就假借德仔给警方打电话讹刘太太,想从中得到有价值的消息。
还是回到李探长和老警员的对话,我们也能知道,刘太太‘交代’的事情跟他们已经知道的消息相差无几,所以他们急需知道另外一些有价值的消息,这才有了这么一出。
那你说李探长是见机起意,你说是就是啊,就因为你是wee啊。
来,我们看台词:李探长:你有没有给他(德仔)什么压力?
尤其是在那女孩子方面?
照你儿子所说的,如果那件事摆不拢的话,就尽量想方法摆脱,或是解决,是不是这样?
那女孩子的死是不是跟你有直接的关系?
刘太太,你儿子给我们打电话的时候,是哭着说的,所以我们很肯定你儿子和这件命案有关!
所以,请你告诉我们,你儿子现在在哪里?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李探长已经审过王友杰和陈昆明,以及了解过死者家属方面的信息。
那他就起码已经知道了这些事情:一,案件跟德仔有关,而且是德仔杀了盈。
二,盈父母告德仔XX。
三,刘太太已经给过盈父母一笔钱,盈父母答应取消控诉,却出尔反尔。
能明白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李探长的话了。
一,他说我们肯定你儿子和这件案子有关是因为他根本就知道德仔杀了人。
二他说的‘那件事’就是指盈父母告德仔XX,以及刘太太已经给过盈父母一笔钱,盈父母答应取消控诉,却出尔反尔的事情。
三,他说那女孩子的死是不是跟你有直接的关系,是想给英红造成心理压力,让英红急于摆脱干系,而交代德仔的下落。
他们找不到德仔,必然会考虑英红藏匿德仔的可能性。
从这些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李探长的目的,也就是他最后的一句话而已:所以,请你告诉我们,你儿子现在在哪里?
利用审讯手段以及捏造电话也只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已。
英红教唆德仔杀盈?
无稽之谈!
有段画面是三个警员在湖边的在对话。
其中一句是,我看这不是预谋杀人。
而且我们也能知道,德仔叫盈出来也就是想让盈帮忙而已。
杀人纯属意外了!
从车上下来的是英红?
这就是朋友们瞎琢磨出来的了!
德仔上车打车灯只不过是想赶走那对男女而已,不想让他们撞破他们杀人。
很多人纠结于德仔的电话,到底是真打还是假打。
不论从推论和艺术角度,我都是希望德仔是死了!
对于一个能让自己依赖到软弱无助的母亲,不管母亲的做法是对还是错,我都舍不得去怀疑德仔对与英红没有爱,以及一丝一点真正程度上的自私与恨!
某晚,因为惠英红这个打女明星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于是我看了她所凭获奖的《心魔》。
主要内容就是少年杀人事件吧。
看完后,我有一个很大的迷惑,就是我以后的女儿到底允许不允许早恋。
和一个错觉:杀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当少年男德与少女盈因被盈母发现避孕药分手后,整个故事就开始转换了。
包括主题,前部母子相处尽管有点不协调也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德继续边依赖母亲边慢慢脱离母亲。
盈继续在冷漠压抑的家庭里生活。
当盈母在先勒索钱后再继续控告德后,故事达到高潮。
德母在这里失去了自己的位置,一直是德的一片天空的她。
剪发都是她帮儿子,更不用说睡在附近的德。
然后是一直都表现得很被占有的女友盈的背叛,朋友的取笑,这个时候的德的世界在慢慢崩溃。
他依然抱有一丝的幻想,以为盈会回头,可是,盈没有。
于是,德杀了她。
我觉得这个时候的德是失去理智的了。
心魔在这里出现了吧。
可以看到德是一步一步,在沦陷在自己的心魔的。
他的世界崩溃了,所以他杀人后回家打母亲,我觉得是很点睛的一笔。
这时他,本来已经不能自己负责(好友取笑他要自己负责时,他是过去打好友的),他这时对母亲已经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了,母亲的天空在他面前已经彻底消失了。
我看完后,很担心我以后的女儿如果早恋而和那个男生分手要怎么办呢?
万一一不小心就被,这个年龄层的男生,一个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力不强,冲动的男生杀了怎么办?
又或者就这样毁了一个男生,如何担当得起吖?
可是,这时女儿又和我说,当时的她就认定对方是永远了。
作为母亲,我怎么去回答。
当双方都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早恋算什么。
可能犯下的错误是一辈子,无法弥补的。
然后,这个时候,来看回,惠英红扮演的母亲,一手包办儿子人生的母亲。
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教育。
这个牵扯到单亲家庭的教育了。
迟点再讨论。
这个是德的行为的主要承担负责人吗?
我想到之前的新闻,上海交大女研究生杨元元在浴室自杀。
她母亲在她读研究生时还陪在身边,她也是单亲家庭,她的很多事情如大学专业也是被母亲所主导的。
最后,她因为母亲而自杀了,留下遗书“我以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可见,她的世界也是崩溃了。
两个人都是以为自己无能为力了,而选择了杀戮。
我觉得是扭曲的人格,和教育导致的。
如果他们在杀戮的念头产生时,还有另一把声音,是不是他们的世界就会有另一个转折点。
这是,很不正常的。
很多人都会有过杀戮的念头,只是真正实践的人不多。
所以,会因为早恋而分手杀死我女儿的人不多。
可是,在电影下,你就会跟着少年德的念头一样,以为杀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因为德自己也不知道生命的可贵和价值。
正如他没有去想过,和一个未满16岁的女生发生性关系是可以被强奸的,也没有主动给予避孕药。
也不懂得男女人之间的关系。
当然,也和社会慢慢出现的变态杀人事件一样,因为越来越多的出现,我更担心这会变成是正常的事情。
大家会麻木。
所以,我觉得家庭教育也是学校的教育,在对于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和抗打击能力,独立能力是很必要的。
而且我也赞成,一个孩子要本来心就有很多爱和善良才会善待他人。
这就需要孩子感受到的是爱而不是有条件的好和占有。
我记得武志红说过,一个人都不懂得爱,怎么去爱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心银行。
这也是家庭必须给予的。
针对里面的母亲。
我觉得可以引用 爱的艺术里对母爱的阐述来说。
母爱与父爱最佳赔档是:母亲不去阻碍孩子的个性发展,不鼓励孩子纤弱无能,母亲应该对他的独立生活抱有信心,不要把自己的焦虑不安的情绪传染给孩子。
她应该希望孩子终有一天能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对孩子提出一定的原则期望值,并以此督促孩子在品质上向上进取;父爱应该是宽容和耐心兼而有之的,而不是咄咄逼人跟独裁者似的;应该使成长中的孩子逐渐地对自己的创造能力和抗逆能力树立起自信心,直至最后,孩子能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使其脱离母亲的襁褓葛父亲的威严。
惠英红扮演的母亲之所以拿奖也是因为刻画这样的一个母亲,她的苦她的情是用神来传递的。
整部电影看来,是有点压抑和混乱的。
因为导演想试图拍出一部有矛盾,多重意义的电影,可是却连接不起来。
他试图表现。
单亲家庭,社会早恋女生,校园暴力事件。
就是勉强一般,在这类型片中,处于起步阶段。
09年的片,虽说是真实事件改编,但是导演给了大家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到底最后德仔结局如何?
为什么警察对母亲说“那女仔的死是不是跟你有更直接的关系?
”其实这里已经说明一切,《心魔》之所以叫这个名字,说的究竟是德仔的心魔还是母亲的心魔?
其实从警察说“你究竟有没给你儿子压力?
”就知道,母亲一直有给压力儿子,很大可能女孩子父母根本没有追究责任,女孩子也一直跟德仔说不知道,而小姨一直没有出场过,但是德仔是听到小姨说他母亲跟他父亲借钱,从剧情来看,母亲根本没有借到钱,所以她是编造了大话说已经借了钱进女孩父母的账户。
所以德仔杀死女孩后回来跟他母亲打了一架,可能德仔从其他地方得知了母亲的撒谎。
究竟为什么母亲要撒谎,就回归到心魔这个主题上面,自己丈夫跟自己妹妹跑了,一个人拉扯大孩子,她或许以这种方式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伟大,又或者女孩的母亲约谈时对她们母子的欺负,本能的让母亲觉得女孩母亲会不撤销控诉,而母亲既没有打钱,对方母亲也没有控诉,但习惯保护孩子的母亲心里觉得或许她打了钱,还没撤销控诉她会继续为儿子抗争显得更为合理。
另一方面,德仔杀死女孩很明显是误杀,女孩一直害怕躲着德仔,跑到石头边摔倒撞到石头意外死亡了,但是由于害怕女闺蜜告密,到后面才导致了真正的悲剧。
有人说后面德仔是摔死了,但是我觉得并没有,他打电话究竟是打给他母亲还是警察局?
看看还行...不过昨晚守那5个小时 性价比还是太低
天佑的气质渐渐冒出了,惠英红的戏再多点就好了,和《母亲》一样都是占有性的偏爱。
我看见这个老女人就想虐她。
找两个香港演员来演马来西亚的片子................
啊 没看懂
这部电影惠英红演技很惊艳,其他的就没有了
活生生的把罪案片拍成了《天水围的日与夜》……
三星都是惠英红的~
有些电影因为太现实反而让人忍不住想,再戏剧一点,再戏剧一点。
最佳女主角实至名归。但是这种片子我确实看不懂。
何宇恒的长镜确实有看头
父母当代言人会让孩子永远无法长大,永远不会懂得承担责任
溺爱才是心魔
越到后面越是莫名其妙。惠英红演得比较沉,但是只有最后特写一场戏是影后级的表演。
因為趕場的關係,所以我又缺失了前面45分鐘,但是對兒子的演技覺得不錯,後面媽媽的鏡頭很少,以至於我懷疑金像獎是不是應該像金馬獎那樣頒最佳女配角而不是女主角?總體來說感覺很楊德昌,細膩的長鏡頭,要平衡那種讓人覺得不舒服的度,還好沒覺得太過,只是導演本身對影片的解釋讓人覺得有些無厘頭
结构混乱,情绪单薄,情节缺乏张力,甚至没有动力推着剧情向前走,一切内容随着时间自然摊开来。声画好像也没有特别出色、令人回味之处。既不适合吃着爆米花打发时间,也不适合反复咀嚼。连题眼「心魔」都是从各种评论里拼凑出来的,观影时如堕五里雾中。至于事件本身,我这种自私无能的废物都无法对阿德这种人共情……以致故事愈展开,愈超出我对「脑子」的认知。
电影看不大懂.但是为了小红姐看完了.我的星也都给小红姐!!!
真难看!
片子不咋地 惠英红戏份真少
看得胸闷!魔自无原则无立场的溺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