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以前的美国战争电影里面的美国大兵有多厉害,但是这部剧里面的水平确实不咋地。
要战术没战术,面对一帮乌合之众,自己竟然组织不起有效的防御,都是英雄主义似的单干。
要谋略没谋略,把哨所建在群山环绕的地方,整个的暴露在敌人眼皮底下。
要布防没布防,哨所周围的暗哨、地雷阵、铁丝网什么都没发挥作用,让人轻易突破围墙。
有各种先进武器,没有发挥有效的火力交织与配合,倒是一会子弹没了,一会机枪卡壳了。
全剧中,一开始就纯欺负人家没有夜视仪,靠着一个迫机炮解决一切问题。
当迫机炮解决不了问题,敌人大股来袭时,立马乱套,一点战术素养没有。
最后,还是靠空中支援解决了问题。
这样的一群大兵,谋略,战术配合什么的都没有,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老美在全球的横冲直撞,有点不可理解。
人阿富汗的事儿,是人家的内政,互不干涉内政,这不是应该得到公认的“真理”吗?
之所以选择阿富汗,老美的考虑,大概是既然老毛子来过,咱也得来刷个存在感。
这搞得当地的族长很困惑,这些歪果仁,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究竟在琢磨个啥呢?
老美在这方面,向来不吝啬损一下老毛子的。
老毛子“来到”阿富汗,那是烧杀掳掠,咱老美过来,那可是来送钱来的。
只不过,那些阿富汗的族长颇有“扮猪吃老虎”的嫌疑,钱是要拿的,但是承诺什么的,这个可不好说。
“碰瓷”这种事儿,偶尔做做,让老美非常无奈。
前哨阵地的部署位置,实在是个“死地”,大兵只能无奈的选择被动防御。
时不时的冷枪已经是常态,至于大兵光着屁股反击这种事儿,也属于常态。
大兵私下的抱怨,也是非常自然的事儿。
身为大兵,想法很单纯。
跑到这个鸟不生蛋的地方来驻守,天天当靶子,究竟是为了啥?
这个问题,长官可回答不了大兵。
毕竟,在整个故事的过程中,大兵们可是“送”了好几任长官。
你说老外的长官也实在不咋滴,咋就不知道保护自己呢。
最后,天天喊的“狼来了”,狼终于来了。
浴血奋战不可避免,但战斗到最后,大兵们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煎熬的结果,往往只剩下生存的欲望和战友之间的相互护持。
老外的反战,从来不说教。
只是在战争中充满了调侃的味道。
故事中有两句话,大概道出了真谛。
第一句:我没有感觉到越来越好。
情况一天一天的糟糕下去,长官“走”了好几个,这样的境况仍然没有得到当局的重视。
老外的官僚,同样害死人,同样需要把事情闹大了以后,才会收拾残局。
第二句:阿拉和耶稣,究竟哪个对呢?
如果其中一个是对的,那另一个一定错了吗?
这个疑问,对于都有坚定信仰的双方而言,是个不死不休的较量。
这样的问题,大兵如何解答呢?
当然不可能都是对的,但有可能全错。
但是,又有谁真的在乎呢?
本文首发于《环球银幕》微信公众号哟!
关注就完事儿了喽!
前一阵儿的《灰猎犬号》凭借着过硬的质量与老戏骨汤姆·汉克斯的演技加持收获了不错的口碑,紧张刺激的海战也着实让钟爱战争题材的影迷们爽了一把。
意犹未尽?
先别急,其实最近还有一部战争题材的“硬菜”同样值得推荐,它就是——《前哨》
单看本片的阵容的确算不上很强,最有辨识度的也就是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以及“小东木”斯科特·伊斯特伍德。
(越来越有他老爹的硬汉神韵了)
不过《前哨》在海外的口碑却是意外的强劲,在烂番茄上收获了92%的媒体喜爱度,在相对严格的Metacritic上也收获了71分,基本与豆瓣目前的7.1持平。
影片改编自CNN记者Jake Tapper的著作《被遗忘的前哨:美军阿富汗战争亲历》,主要讲述了阿富汗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卡姆戴希战役。
2009年10月3日,坚守在基廷前哨站的53名美军与约400名塔利班武装分子展开殊死较量。
如果不了解这场战役,你很容易会认为这是一场斯巴达300勇士死守温泉关式的背水一战。
影片并没有急着在一场名不正言不顺的战争中创造道德制高点。
这场艰苦卓绝的“以少胜多”反倒是处处反映了当时的种种荒谬状况。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哨所所选的位置,按常理来说“以少胜多”怎么也得占个“地利”,借助地形优势巧妙安排战术以达奇效,然而基廷哨所的位置却烂到连一个路人看了都会觉得离谱。
哨所位于兴都库什山脉中的一处偏远山谷,三面被高山环绕,站在山腰上向下望,哨所一览无余,基本就是个活靶子。
就连上山巡逻的美军都说在这种地形下,一旦哨所面临大规模进攻,大家可以说是必死无疑,标准的易攻难守。
几乎所有来到这里的士兵都注意到了这个严重问题,然而哨所却因为各种原因在此驻扎数年。
在影片展现的这段时间中,即便遇袭是家常便饭,指挥官接连送命,哨所的关闭时间仍是被一拖再拖,最终拖到了战役的爆发。
《前哨》在视听方面非常强调影像的纪实感,影片的前一小时虽然更多的是驻守美军的日常,但敌人数次的突然袭击却让人始终绷紧神经,突如其来的爆炸与死亡如影随形。
上一秒刚要洗澡,下一秒就被迫全裸拿起武器反击,没有任何准备时间,单独拿出来稍显滑稽的一幕却是这些士兵在此鲜活的印记。
无论是军人间的日常互动还是战役爆发之后,观众的视角总是跟随着穿梭在哨所中的士兵,犹如一位身临其境的战地记者。
尤其是后半程的战役有着极强的临场感。
有种亲自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穿越枪林弹雨的体验,感受着战争中的混乱与恐惧。
(实在可惜,若是在影院中看一定是加分的)
大概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让观众去感受哨所深陷泥潭的压迫感,即便是在战役最激烈的时刻,也没有几个展现全局的镜头,更不用说作为敌人的武装分子了,完全可以被视作是丧尸一样的存在。
不过这样的好处在于观众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在分秒必争的存亡之际,每一位士兵所做出的选择。
就连最后振奋人心的空袭轰炸,也融为了衬托角色坚定意志的背景。
《前哨》的战斗场面之所以过瘾,除了拍摄手法与对各种武器装备的考究还原,演员才是真正的“秘密武器”。
片中哨所里的美军有一些甚至是“本色出演”,不是一般的军人,而正是当年亲自参加这场战役的战士们。
专业的技术动作自然驾轻就熟,更可贵的是其展现出的人物状态。
这种特殊的还原度还真是常规操作赶不上的。
为了纪念他们死去的战友,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故事,这些死里逃生的士兵愿意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再次回到那段残酷的回忆中。
在后半段的主要战役中,导演罗德·拉里展现了在高层领导缺失的状况下基层军官与士兵的协调作战能力。
面对弹药紧缺与人员伤亡,众人反应迅速,指挥所中随时掌握战况。
不过加上前半段,就能看出导演想要表现的远比一场精彩的战役更多。
即通过种种细节展现军队高层的政策失误与教条的官僚主义。
除去哨所的选址以及撤离的各种拖延,军方高层不顾实际状况便命令将体型庞大的轻中型战术车开往哨所,而后又莫名其妙将其调回。
山区中糟糕的路况让每一次通行都伴随着生命危险。
而哨所军人与当地村民的关系更是清晰地展示出了这场战争的尴尬。
尤其是基层军人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与军方高层过于理想甚至有些方向不明的战略产生的冲突。
哨所的任务之一说白了就是搞好军民关系,通过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援助项目以及更为直接的经济补贴让当地村民与美军站在一起,以此孤立塔利班。
然而百年来在这片穷山恶水中就没消停过的当地村民根本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听闻了美军即将撤离的消息,居然搬出了一具死了好几天的女孩儿尸体,硬说是美军昨天的攻击造成的,以此要求赔偿金。
即便是杀害了哨所指挥官的敌人,士兵们也因为所谓的“维持军民关系”而被迫放弃追击。
本来哨所的地里位置就糟糕,如此一来便更是束手束脚,成为了美国身陷阿富汗泥潭的一个缩影。
来参加“和平”会谈的,就是昨天袭击过你的人。
而今天笑呵呵跟你握手的人,明天又变成了冷血的敌人。
流水的外来者,铁打的阿富汗。
在相互仇恨与部落冲突从未停息过的国度,除了令混乱升级,人们似乎什么也改变不了。
显然,片尾字幕中被特意标注出来的“明显无法自保”,才是这场战斗背后更加值得思考的部分。
掌握话语权洗地侵略者形象——《前哨》
今天聊聊电影《前哨》。
片名The Outpost (2020),别名72小时前哨救援(台) / 前哨基地。
这是一部战争题材美国电影。
作为最喜欢侵略别国的国家,美国从来不会缺少拍摄战争电影的素材。
这部《前哨》根据CNN记者Jake Tapper著作改编。
讲述53名美国士兵在阿富汗东北部的前哨营地和基地塔利班发生激烈战斗的故事。
美国人对扮演世界警察有着浓厚兴趣,没事就喜欢到别的国家插一杠子。
所以当观众们看到美国佬跑到巴基斯坦边境靠近阿富汗的地方,建了一个前哨营地的时候,丝毫不会一点违和感。
9·11之后,美国人打着反恐旗号到处派兵,这里的故事就在此背景下。
一群美国大兵驻扎在巴基斯坦边境14英里处,随时要面对当地人民和塔利班分子的枪炮袭击。
关于《前哨》的真实历史故事,在新闻上有了详细介绍。
大家只要把下面四则新闻连起来,就会发现十分有趣的真相。
【新闻1】人民网2009年10月5日电 阿富汗阿东部努里斯坦省的部族武装分子3日袭击了靠近边境地区的美军和阿政府军联合哨所,共造成8名美军士兵和7名阿安全部队人员丧生。
有关方面表示,这是过去八年来,上述山区爆发的最激烈战斗。
整个交火持续了数小时才结束。
当地官员表示,美军和阿富汗的哨所分别处于山顶和山脚下,哨所两侧是村庄和清真寺。
美军发表的声明称,3日清晨,300多武装分子从联合哨所附近的清真寺和村庄内发起突袭。
美军和阿安全部队随即还击,与武装分子发生激烈交火并在空军支援下击退了武装分子。
在战斗中,塔利班武装首先包围了阿富汗政府的哨所,并且从两翼向位于山顶的美军哨所发起猛攻。
在战斗中,共有15名阿富汗军警被塔利班俘虏,其中包括一名当地警察局长及其副手。
塔利班方面扬言,将通过宗教审判来决定这些“高级”俘虏的命运。
http://qingdaonews.com/gb/content/2009-10/05/content_8162828.htm【新闻看点】这是最早的一篇新闻报道,也是最原始的素材。
可以注意其中提到的数字,比如交战时间、俘虏数量。
【新闻2】2009年10月4日,美军士兵抵达阿富汗南部接近巴基斯坦边境的一处军事基地。
阿东部努里斯坦省卡姆代什地区驻阿国际安全援助部队两哨所3日清晨遭武装人员突袭。
在交火中,8名美军士兵丧生、多人受伤、20多名阿安全部队士兵被俘。
交火持续到4日结束。
塔利班称其制造了本次袭击。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06news/world/w/20091006/u1a4709230.html【新闻看点】交火时间从数小时变为3日清晨到4日,片名《72小时前哨救援》可是有三天之久。
俘虏人数从15名变为20多名,但是不提高级俘虏的事。
【新闻3】中新网2009年10月9日电 据美联社报道,北约领导的驻阿富汗盟军9日宣布,美军将撤离该国东部一个独立的哨点。
10月3日,美军在阿富汗东部卡姆代什哨点与塔利班武装分子展开激烈枪战,导致8名美国人、3名阿富汗人以及约100名塔利班武装分子死亡,卡姆代什哨点大部分被烧毁。
http://news.sohu.com/20091009/n267233658.shtml【新闻看点】塔利班武装分子的死亡数有了,但另一方的俘虏数没了。
【新闻4】人民网2月7日电 五角大楼调查委员会近日公布了美军在阿富汗遭遇的一次惨痛损失的详情。
该委员会认为,上级部署失误是造成本次塔利班夜袭事件损失巨大的直接原因。
据悉,当塔利班包围遇袭哨所时,多数美军和阿富汗士兵都在睡觉,结果造成8名美军阵亡。
报告认为,尽管美军向阿富汗增兵3万,但仍不足以在同塔利班较量时取得绝对优势。
对手依然会利用美军和北约国家官兵的漏洞,发起一次次“致命的偷袭”。
其中,上述发生在去年10月3日的事件,就是美军司令未能及时下令前线哨所撤退到安全地点的结果。
由于配合美军行动的阿富汗军警缺乏实战经验,造成300多名塔利班武装轻松突破了哨所东部第一道防线。
事发前,这个哨所内只有60多名美军和阿富汗军警。
在迫击炮、火箭筒和机枪的掩护下,众多塔利班武装人员从山顶向山谷之中的美军哨所发动了猛攻。
在激烈的枪炮声中,阿富汗士兵见势不妙纷纷逃离战场,只剩下美军在拼死抵抗。
最终,在空中的支援下,美军总算是打退了塔利班的进攻。
在打扫战场时,美军共发现了150多具塔利班的遗体。
塔利班的“凌晨突袭”策略成为美军不敢小看的重要作战手段。
美军调查组认为,由于上司很早就通知这个遭到袭击的哨所将被关闭,因此驻守当地的美军在防卫上有所松懈,没有储备足够的武器弹药和作战物资。
在最激烈的战斗爆发前5个月时间内,塔利班武装分子曾发起过47次小规模攻击试探这个哨所的战斗力。
目前,约有10万名外国士兵在阿富汗执行维和与重建任务,他们分别隶属于北约部队和美国领导的联军部队。
大多数美军驻扎在阿富汗东部与巴基斯坦接壤的部落地区打击出没在巴阿边境两侧的塔利班武装。
美军仍将在一些远离大部队的偏远地区保留哨所。
驻阿富汗美军最高指挥官麦克里斯特尔日前也承认,五角大楼既低估了塔利班武装的战斗力,又未能获阿富汗民众的广泛信任,因此可能无法保证全面赢得阿富汗战争。
预计,今后美军将把更多兵力部署在人口稠密区,以增加对普通民众和保护并减少塔利班的影响力。
麦克里斯特尔强调,美军绝对不能重蹈前苏军在阿富汗失利的覆辙,打赢这场战争意义重大,否则塔利班“极可能”重新将阿富汗变成各类极端和恐怖组织的“天堂”。
塔利班武装人员最近增加在公路上制造事端的次数,特别是对各类检查站开展偷袭活动。
由于塔利班只派出几个武装分子就能对公路上运送后勤物资的车队发动猛攻,因此“心理战效果”极佳。
最新民意测验显示,随着阿富汗战场上美军死亡数量增加及美国诸多国内问题不断发酵,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支持率不断下滑。
目前只有50%多一点儿的美国人支持将这场反恐战争进行下去。
【新闻看点】这篇新闻已经被删了,有兴趣的人可以搜索关键字看快照。
最终版的新闻稿美化了美军行为,强调塔利班武装分子的伤亡,也与整部影片较为贴近。
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掌握了真相。
《前哨》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
观众们如果不是翻看当年的新闻网页快照,单看一部影片,很容易就以为当时的真实情况就是影片表现的那样。
可是别忘了,这部影片是谁拍的,目的是什么。
《前哨》的立场自然是为美国洗地,表现美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还能英勇顽强地反抗“恐怖分子”。
前一分钟美军还在努力和当地人民打成一片,后一分钟就真的被当地人民打成一片了。
似乎背信弃义的都是中东恐怖分子,美军一直是救世主的形象。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一个强盗跑到人家家里,馋人家的资源馋人家的身子,在人家路中间建了一个前哨营地,还不和当地人搞好关系,脱离群众,人家不揍你才怪。
在《前哨》里,似乎恐怖分子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根本就是本末倒置颠倒黑白。
《前哨》的优点就是战争场面好看。
能够把前哨基地建在重峦叠嶂的山谷之间,真是一个战争天才,我简直想不到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个战争鬼才。
也正是拜这位鬼才所赐,塔利班才有这次绝佳的进攻机会。
《前哨》的最高潮就是长达40分钟不间歇的战争镜头,枪声爆炸声不绝于耳,子弹和肢体横飞,令人十分过瘾。
战斗中不乏大量优秀的长镜头,让观众们跟随着一名名普通士兵深入战场,极大地增强代入感。
《前哨》场面好看,编导实力出色,展现出美国电影工业的硬实力,但本质依旧是洗白侵略者形象,大家在观影时一定要站稳立场,别被忽悠瘸了。
好莱坞大片展现美帝硬实力,掌握话语权洗地侵略者形象。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因为过于贴近真实,很多军迷会觉得不爽,但这也正是本片的闪光之处。
好莱坞战争片,大致两类,一类是开挂的英雄主义主旋律,例如《海豹突击队》之类,怎么爽怎么精彩怎么来;一类是反战类型,怎么压抑阴暗悲催怎么来,比如《锅盖头》之类。
当然更多的片子为了票房,会平衡二者,各种元素兼而有之。
本片显然是走的写实的风格,你觉得不爽了,导演的意图就达到了。
观众受商业战争电影影响太大,本片就是想还原真实的战场。
枯燥漫长乏味的战备等待,一群精力旺盛无所事事的大兵,长官尽量讨好阵地周围的村民,努力构筑一个相对和谐的小环境。
然后在一个毫无准备的日子,手忙脚乱的遭遇敌袭。
没有英明神武的巴顿统帅,没有呼之即来的空地支援。
只有官僚主义的上司、设置不合理的据点、随时掉链子的装备和通信、很久才来的支援,当然还有一群猪队友。
观众想想自己的工作和项目,不都是这么回事嘛,有几个项目能精准流畅的按你的计划方案和预期进行?
进行中无一不是状况频出、四处救火、一地鸡毛。
昏庸官僚的上级和出错的队友、趴窝的设备是100%存在。
和平环境的日常工作尚且如此,到了战场,显然只能更加混乱。
精心策划,精英团队,英武睿智的领导,秘密潜入,精准打击,按预定计划和时间,狙击手、导弹、飞机等各种豪华黑科技装备手段轮番表现,都踩着点依次到达,队员个个以一当十,机智勇敢,最后敌人灰飞烟灭,战友们全身而退。
即使有牺牲,也一定牺牲的极其光彩夺目。
英雄团队总是精神抖擞的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
如果对真实战场持这种观点,那一定是商业战争大片的毒中的太深了。
例如海豹六队抓捕本拉登的行动,突击队提前在1:1搭建的本拉登住宅模型里练了几个月,具体实施时,依然有一架改装型黑鹰落在了围墙上,撤离时只能炸毁。
本片也能够提醒一下那些成天纸上谈兵的战争狂热分子,真实的战场确实很残酷。
正如片中老鸟告诉菜鸟的话:你能活着离开战场,就是最大的胜利。
根据真实历史事件, 由CNN记者Jake Tapper著作《被遗忘的前哨: 美军阿富汗战争亲历》改编。
9·11之后,美国人打着反恐旗号到处派兵,这个故事就在此背景下。
他们跑到巴基斯坦边境靠近阿富汗的地方,建了一个前哨营地。
这个前哨的地理位置非常不好,四面群山环绕,碍于塔利班武装没有重武器和远程武器( 不过他们也时不时的居高临下枪火袭击, 歪打正着终归也是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最终,美军撤退的消息走漏,塔利班也决定做出一次猛烈的攻击…… 这是阿富汗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卡姆戴希战役”。
2009年10月3日, 坚守在前哨的53名美军与约400名塔利班武装展开了对战! 整体观感,上半场将近一小时的前戏过于平淡,铺垫太冗长。
而下半场虽然全程在突突突,但激烈有余精彩不足,没有拍出50打400的爽感。。。
片中最有名的演员是精灵王子: 奥兰多·布鲁姆, 但他出场20分钟就领了盒饭, 而且死的有点尴尬, 行军途中,峭壁翻车摔死了。
其次则是大导演东木老爷子的儿子:斯科特·伊斯特伍德(二线熟脸)。
PS: 塔利班在阿富汗普什图语中是“宗教学生”的意思, 因此他们也有“学生军”的含义。
看这片心情很复杂。
首先片本身不错,摄影很棒,代入感很强,战争的确很残酷。
但另一方面,你们拥有夜视、战术车、阿帕奇、b1,对方连防弹衣都没有,用的还是老式步枪,结果生生拍出了上甘岭的感觉,谈着吉他唱歌的时候,真担心底下出排字幕,一条大河波浪宽。
老美仍是最发达的国家,电影工业也世界领先,但这种矫情劲真tm让人作呕,什么时候好莱坞能站在阿富汗人的角度拍一部抗击美国的战争片?
看过不少这类美军硬核战争片,黑鹰坠落、孤独的幸存者、拆弹部队、锅盖头、危机13小时……美军战场遍布全球,维护世界和平、惩恶扬善、弘扬正义,伊拉克、索马里、阿富汗…… 前半段照例展现军营日常,大兵群像吹嘘打闹,想家想老婆想孩子,抱怨长官抱怨战争抱怨山姆大叔……表达反战情绪。
至今已觉不新鲜,枯燥无味,关键人太多太杂,脸盲症又犯,谁是谁叫什么都记不住,反正也不用记,后面打起来就看一爽呗。
终于打起来了,一群大兵没头苍蝇一样乱跑乱蹿,谁守哪个点位、往哪里补充弹药,乱哄哄没个章法。
指挥官在指挥室气定神闲地呼叫空中支援,对眼下正发生的战斗没有起一点指挥作用。
知道这是真实战场环境,突然遇袭寡不敌众还被居高临下,被吓屎都不夸张,但对观众来说,太糟心了。
类似片子的情节基本都是这样,只要不是神剧,被突袭就是呼叫空中支援和快速反应部队(QRF),援军到来前只有死撑着和眼睁睁看着战斗减员。
但怎么处理好等待救援期间的节奏和氛围,扣人心弦,是要看导演功力的。
片尾照例也展现一段大兵的PTSD,战争永远是年纪大的政客和将军们发动的,却要一群年轻人去赴死。
出字幕后还有原型人物的节目访谈片段、照片,片中部分人物还是请原型出演的,在片场拍的访谈花絮,字幕跑完最后是一张大合照,就像使命召唤现代战争系列那种。
如果说美国卷入越战是一个错误的开始,后面的不断增兵、将战事升级,便是在弥补之前错误的过程中犯下更多、更严重的错误,可是碍于面子及地区影响力,不至于使越南、整个印度支那,乃至所有东南亚国家倒向苏联阵营,只能硬着头皮撑下去。
在距离美国从越南撤离三十多年后的阿富汗战场,美军依然犯着同样的错误。
他们将前哨基地建在三面环山的山谷中,时不时遭到塔利班武装居高临下的攻击,便已经是一个错误的开始,然而哪怕接下来连续多任指挥官牺牲,都没能让上级下定撤销前哨的决心,反而为了保证在阿富汗竞选期间的军事存在,推迟了原定的撤离时间,并最终走漏了消息,在撤离前遭到了塔利班武装的袭击。
美军中高层的愚蠢掩盖不了中下级军官和基层士兵的英勇。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的围攻,基地士兵在几名上士的组织下坚守若干防御点,相互支援,并展开反击,支撑到了空中支援力量的到来。
为节约成本,影片中的“大杀器”B1B轰炸机仅短暂现身一个镜头,导演却用很巧妙的方式,通过被困士兵身边积水中倒影的间接视角,展现了“救星”到来的时刻,不可谓不巧妙。
塔利班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打回喀布尔,美军飞机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速度撤退. .想知道这些年美军都在阿富汗干了啥,可以看看这部根据真实回忆录改编的影片《前哨》。
从伊拉克到阿富汗,美军深陷“泥潭”已长达十几年了,可以说在国家战略上是失误的,不得不依靠基层官兵一波波的“垫人头”,挺过了敌军一波波的反击。
《前哨》里就是这么几十个倒霉的大头兵,在连长级别的指挥官率领下,驻扎在阿富汗深山里的前哨阵地里。
这个哨所的选址有多危险,导演用一个环视镜头,就足以让观众跟着喊“Fxxk”——四面全是陡峭的山坡,营地在山坳里易攻难守,时不时要“享受”从天而降的子弹骚扰。
几任上尉不是丧命就是调走,奥兰多·布罗姆不再是粉面飘逸的“精灵王子”,他甚至没挺到袭击,就把小命丢在了翻车的山路上,印证了美军的高层命令有多混蛋。
美军要应付的不只是随时可能出现的塔利班,还有打秋风的阿富汗村民,这也提醒自己正在别人的国土上作战,死了都不讨好。
影片最后的高潮是整整一小时的苦战,57名美军在几百名塔利班的包围下,死伤过半,终于苦撑到空中支援。
在激烈的爆炸场面和手持长镜头中,导演虽然肯定了单兵素养、战术配合和战友情,但更多的还是讽刺了白宫和五角大楼的那群蠢货们——真该把他们扔到这阿富汗的山坳坳里!
Luc
讲真,我对霉菌在阿富汗,伊拉克等地的遭遇一点也不同情。你们在别人的领土上驻扎军队,只要是本国人打你们,都是反侵略。
真实事件和原著中的主人公、荣誉勋章获得者泰·卡特协助了本片的拍摄。为营造真实感,在视觉上刻意模仿战地纪录片,特别是分镜设计,以期加强观众与故事和角色的联系。主创解释长镜头处理,不希望普通战争电影惯用的快速剪辑手法,打断战场的“临场呼吸感”。“我需要退伍军人。”导演拉里 (陆军老兵,西点毕业,以防空炮兵军官身份服役了四年,服役期间拉里就开始兼职当电影记者和影评人)多次强调这一点,美军退伍军人撑起了着部电影班底的半边天。与CBS《海豹突击队》一样,从制片到服化道再到群演,有大量的老兵。导演不仅启用了有军事背景的主演,甚至还请回了数名参加了基廷之战的陆军老兵,担当顾问或直接扮演自己。军事顾问团队还有海军的海豹老兵和陆军的游骑兵老兵加盟。影片中的阿富汗场景实际上是在保加利亚取景拍摄的。
美国鬼子上甘岭吃的亏还是小的,据点外没有壕沟,内部没有坑道交通壕重机枪机枪的弹药基数不够军火库设置也是大失误,美军这种战斗素养解放军可以放心了,迫击炮五分钟覆盖之后就是仨人一组挨着当鸡宰了。
真实事件电影中,故事性最差,但是战斗场面最出色。不过因为人数众多,死亡了8人,所以难免脸盲。奥兰多布鲁姆老了还是很帅,东木老爷子的儿子越来越像爸爸了。……重要提示:片尾有彩蛋,不能错过。
太一般了
真实战场的体现,感觉完全可以给PLA做学习观摩,美军的个人战斗和组织力还是不错的,特别是老兵,需要重点打击
这碟市电影一般的海报确实太拉胯了点。
补标
前哨选的真差劲,地势上便先输了。故事也是够散的,前半部分废话一大推,拖沓的不行,如果精简一下,去掉一半内容,或许会稍好一些。
说句实话美国啊,你身处这么强势的地位,能不卖弄这种东西来宣传你自己么?发展之快这不能不承认,可也不能这么下作啊,还有评论区舔塔利班的你们脑子勺掉了?
按灾难片模式拍是对的。
走马上任的指挥官,挽救不了要冲之地的前哨基地,满嘴脏话的大兵,对命运与战争也终将偃旗息鼓,骁勇的骑兵部队把荣誉守在了最后一刻,只是,枪火引起的烟尘过后,谁又将是最后一个死在帝国哭泣的土地之上?
3.5
上级是愚蠢+官僚+教条的,只有士兵是伟大的!
苏联人四十年前就来了,在苏帝的战略中借尸还魂。对着别人妻子照片打飞机。上级给的任务比塔利班更危险。给家里打电话说的都是谎言,有什么意义呢。上帝的计划是使我们混乱。美国人也可能活得一团糟。他们夺走一条孤独的生命。我们可能都错了。只有反战,没有对帝国主义的反思。去帝国的反思没有展开,很难指望民主与和平的到来。
手持摄影的运用,藏于暗处的恐惧和基于第一视角的展开,有点像此前《生死之墙》带来的卓越互动效果,后半段的枪战吵到耳鸣但也足够沉浸。除此之外,在叙事方面的繁重和“场面/情节”上的失衡略微影响了它的表达。当时政背景被导演特意调到最弱的时候,它更多关于绝处逢生的无畏,也算是一种简单干净的处理了。
近期不错的有血有肉战争片了,小东木像大碧咸。疑问一是第一辆悍马不能开么?二是一个迫击炮手被干掉以后就不能打了?三是一共50来人,一大半甘坐在指挥所?就这么十、二十个人串来串去。四是片尾有一枚荣誉勋章和电影对不上?
出于某些可能的原因被相当低估了。从前一小时的军营日常到后一小时的战斗复原,通片所呈现的各种细节可以说极其详实,不是纪录片胜似纪录片,仅就细节二字而言,即便很多闻名遐迩的战争片经典也要相形见绌。后半段的激烈战斗场景,在强调临场感这一方向上也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看得出,军方尤其是几位当事老兵的深度参与,为影片内外确实贡献良多,而且很神奇的是,职业演员和老兵演员的表演搭配得相当协调。另外不得不多提一下,卡赖伯·兰德里·琼斯这兄弟的表演着实是有爆发力。
美国战争片,模式过于老套,总是表现为美军基地被围攻,美军士兵是多么英勇!前一小时通篇累赘絮叨,后面表现战争场面!故事没有反思和态度,剧情单薄杂乱,又是跪舔美式主义的形式!
中规中矩,这个设定得亏是真事改编,不然编剧都不会这么写。战争部分看得出力求真实,其他时间又在很商业化的处理,结果就是爽没爽到,深刻也不够。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我精灵王子又一次在战争片里非战斗阵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