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
Vogter,Sons,惩囚逆子(港)
导演:古斯塔夫·莫勒
主演:西瑟·巴比特·科努德森,塞巴斯蒂安·布尔,达尔·萨利姆,玛琳娜·波拉斯,奥拉夫·海涅·约翰内森,雅各布·豪伯格·罗曼,希尔·提莉芙,拉米·扎亚特,马蒂亚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瑞典,法国语言:丹麦语,英语年份:2024
简介:一名年轻重犯被送到监狱服刑,却在女惩教员内心投下巨型情绪炸弹。素来理想主义、对监犯仁慈的她,申请调到重犯监禁区,逐步亲近她的猎物,争取他的信任,致力安排他与母亲见面。是母性大发,要拯救这头狂野之狼,抑或被勾起了掩藏多年的暗黑过去,一发不可收拾?毕竟,监狱令人疯狂,不!疯狂与监狱,都只是规训张狂的病征,真相在扭曲力..详细 >
狱警母亲面对不知情的杀子囚犯……
始终觉得不够有力量,开篇的母亲为儿子报仇,再到两主角身份地位的转换,再到最后明牌身份,都觉得是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
气氛烘托的其实不错,人物表现也真是北欧丧气和冷气十足,更多的是情绪,剧情稍弱。
浅焦镜头,4:3画幅,完全从女狱警的视角出发,故事很工整,但可惜先看了《圣殇》,最后母亲代替儿子向仇人复仇的反转已经不再新鲜
看的过程比看到结尾有意思, 剧情的悬念与推理逻辑的变化,赎读与复仇,瑜伽与暴力,怀抱与监狱
缺少幽闭感与异物感,镜头强度萎靡,只依靠人物的异常状态导演冲突的升级。然而冲突的迸发并未造成某个更庞大系统的紊乱,在儿子被杀害这一谜底已经显而易见的前提下,权力的倒转只是为了服务于女主亲口说出真相后犯人精神的崩溃,剧力仅局限于两人强弱势的此消彼长,对氛围与精神的危险缺乏深度刻画的野心。
母亲、狱警的身份重叠
昨晚看完没回神;
#74th Berlin#主竞赛 狱警与囚犯 母亲与儿子 平行映射相处模式与权力流转
编剧和导演看上去很机械的连接了自己故事中的几个点 关键时刻突然不理性可以理解 煞费苦心接近了复仇对象后 突然开始了蜜汁操作就很瞎了
监狱片对密闭环境的利用自然水到渠成,它卖点的奇特关系却是建立在不合逻辑的角色设定(除非告诉我北欧连基本背调都侵犯人权)和行为动机之上。男主角单方面救戏,躁狂症实在不像演的(正在院线演脑瘫患者那位,能不能也脱光了给大家瞧瞧?)。
一开始还以为这个母亲有多爱爱儿子呢,听她叙述中其实早就对儿子失去了耐心。监狱里可以滥施暴力,可以很轻易的搞到毒品,监狱果真如地狱。
好冷峻好硬的片,当代电影还得看北欧 Berlinale2024@Berlinale Palast
8.3
故事讲得不吸引人,可能剧本的叙事节奏差了一些。23分钟弃。
太压抑了,一大早看抑郁了简直。故事的框有点他人之子,但导演更注重的显然是角色间的心理角力和权力关系的置换。在监狱这个极端封闭和权力不对位的空间里,人性的温度被完全剥离,亲情(乃至各种普世情感)也随之被解构到只剩下病态的互相控制与伤害。女主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Berlinale主竞赛 《囚静》test人性,本片question人性,同时包裹了很多其它议题。小masterpiece。没看首映太遗憾了,应该给全体crew献上感谢的掌声。
能入围柏林主竞赛还是有其厉害之处。小空间的小故事拓展的是人性和救赎的大伦理。女监警和杀死自己儿子的重犯间的碰撞,隐藏的报复动机和最终选择放弃的救赎之心,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被拯救的。整部片子氛围感和镜头感非常北欧风,色调和运镜营造着紧张和压抑的内在张力。但感觉节奏中还是缺乏让人被叩击的点,短暂出狱后的三人饭桌戏本以为会很有看点,结果丧失了期待的爆点。
【D+】不排除一定程度上的观赏性,但本质上仍然是强操纵式的“反转”,不论是从强弱关系上还是人物表演上,不存在变化的合理性。
北欧版《圣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