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我不谈论他们的演技,也不谈论所谓老套的剧情。
我看到的,是爱情,执着勇敢的爱情。
所以,我只想,以情论情。
王碧云,她是那样的小鸟依人,却有着那样的执着和勇气。
当她满身泥土,站在陈秋水家的桥头,傻傻地看着他笑;她穿着那样的红嫁衣,坐在月光下,幸福地亲吻他。
她是陈秋水心头的一滴泪,却不能是陪伴陈秋水的一杯水。
王金娣,她爽朗,直率,勇敢,执着。
她是一个女人,那样的鲜活,可爱的一个小女人。
我喜欢她。
我疼惜王碧云,但我喜欢金娣。
王碧云是等了陈秋水一辈子,陈秋水也是和王金娣结了婚。
可是我没有感到任何的一丝不公平,我也并不想责备王金娣。
在新婚的那晚,她说的那几句话,没有丝毫的造作,我只看到了一个同样深爱他的女子,而不是一个所谓胜利者的姿态。
我也不想责备陈秋水,怪就怪他们有缘无分吧,有缘相识,无缘相守。
可是,我也有怪!
为什么,为什么,执着的,勇敢的,都是女人?
跑到乡下满身泥土的是王碧云,跋山涉水缺氧晕倒的是王金娣。
为爱奋不顾身,为爱苦等一生,为爱随军援藏,为爱……我们,可不可以,不勇敢?
君在云之上,妾在水中央,望穿秋水望不尽,何日是归期~
猝不及防地遭遇了一场爱情。
蚕豆说,我会哭的,你一定要给我买包纸巾。
不,买两包。
他说这话的时候,我诧异得要命,因为我还没听说过《云水谣》这部电影。
(一)徐若瑄扮演的碧云弱弱地说,“我要等秋水……”这个等待不止是一生的代价,还有父母的不解忧虑乃至痛心,还有对秋水家人的尽孝,还应该有更多,只是电影省略了。
而秋水瞪大双眼,听到王金娣说“我喜欢你”,之后,依然宝贝似地穷喊着,要将碧云送的钢笔讨回。
蚕豆手不停地开始触摸双眼,前排的女孩子停止吃东西,后排的小男生也一边喃喃着“至于吗”,一边唏溜着鼻子……而我却感动的不是秋水与碧云的故事,而是守候在秋水身边的金娣。
张爱玲写自己的爱情:“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爱情也许真的会让人堕入尘埃之下。
当金娣对秋水说“我喜欢你”;当她一遍一遍追随秋水的足迹,哪怕知道他心中只有一个碧云;哪怕追到体质无法适应的西藏;哪怕把自己名字改成碧云,对这秋水说,“王碧云在天上,她照顾不了你,就让我照顾你吧”;哪怕在婚礼上,她也会默默为远在天边的真碧云祝福之余,告诉王碧云,下辈子同样会照顾秋水……金娣就这样低到了尘埃,可是她心里是欢喜的。
(二)只是,我不知道,用了一生来等待的碧云,这一生是怎样地度过。
他们评论说徐若瑄扮演的碧云衰老太快,他们忘记了。
碧云如同《漫长的婚约》一般,傻子似地通过各种关系,一遍一遍,寻找逃亡大陆的秋水,这是耗尽了一生的寻找和等待。
直到一天,她那个已经开始出现老相的守候者把从日本得到的报道递给她。
哭声终于狠狠地从画面外传了出来。
也许,是导演太善良了。
他让碧云看到的是秋水死去的消息。
倘若那篇报道,说的是秋水和金娣喜结良缘的故事呢?
导演真的太善良。
他让两个人身边都有最为良善的人的守护。
只是一边是用一生来拒绝,另外一边,则有了另外一个碧云……(三) 其实,猝不及防是从电影名字打出来之后开始的。
开场整整六分多钟,就一个长镜头,从街头小唱、商贩、布袋戏、庭院、楼阁……缓缓地拉入40年代的台湾风情画中……精美无暇,只有在回忆中才能出现。
也许,故事中的爱情也只有在回忆,或者说想像中才有的吧?
新浪网问:你相信《云水谣》中坚守一生的爱情吗?
回答的结果说:52.26%的人说,“有可能存在吧”。
大家都不敢相信。
大家宁肯相信这个世界许多东西不值得也不应该用一生去等待,去坚守的。
如果为了不过几个月的爱情,甚至不过是几天的牵手,就用一生彼此去坚守,等待一个也许不可能的未来,直到白发苍苍,的确不值得吧。
想想《漫长的婚约》,连导演都未必相信那个奇迹般的结尾,把男女主人公的重逢镀上一层人间所不能拥有的圣洁的金黄。
(四)碧云用了一生去坚守。
如果依照我有限的经济学知识来论,真的是不智的人。
其实,“放下”两个字可以对应一切人。
她只需放下,以后的生活就不同了。
因为一路上的风景其实不仅仅秋水长天一色,还有更多更多的美好。
她的美丽仅仅一瞬间,开放给了秋水,就慢慢在等待着独自芬芳。
60年后,她在ICQ上看到秋水的儿子,那个大胡子的西藏男子,她在哭泣,喊叫,却怎么也听不到秋水的声音。
她在自己的画中,把秋水死去的山画成血红色。
她一生只为了秋水活着。
她其实也跌在了尘之下。
然而,我相信,她其实也是欢喜的。
即便秋水身边有了另外一个碧云……(五)猝不及防地,我遭遇了一场爱情。
尽管不曾如有故事的蚕豆般,为自己落泪,却想象身边这个空间中,也许还有一场如此的坚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009年3月30日云水谣在《云水谣》上映三年后的春天,我有幸去了福建一趟,第一次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清秀与柔美。
尤其是过了小木桥,顺着溪畔鹅卵石古道逶迤前行,来到一块书写着“云水谣”三个大红字的石碑旁。
溪岸边,流水潺潺,古道旁,绿影婆娑,老街斑驳;由13棵树龄数百年至上千年的老榕树群分散交织,织成一片巨大的绿荫,与古道内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商铺相映成趣。
榕树下的石桌竹椅、水步石上,大风车下都留下我们这些北方人的身影。
我们看到的是清澈溪流中游弋的鸭群,而不是乌鸦群,小桥流水人家,却是一样的别致,使我感受到了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与安详,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梦想之地。
马致远大概没有来过闽南,但我们在云水谣却感受到的同样是空间层层延伸,视野逐渐扩大,错综有致的情景妙合。
大自然的微风吹过脸庞,静静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任时光流逝,任云卷云舒。
在城市喧嚣之中寻找一处宁静之地,远离城市的焦虑、失去诗意的生活,是我们终其一生苦苦追寻而不得的。
2009年3月30日云水谣读过书与诗词歌赋,了解的江南水乡只不过是想象的模模糊糊在脑中时隐时现的一幅画。
却没想到,现实中与北国之春相隔千里的江南水乡竟然这么美,只有身临其境才会带给我们这种无尽的美丽与感动。
2009年3月30日云水谣“小桥流水”和东北辽宁大连三面环海的浪漫、粗犷、大气(依山傍海,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截然不同。
就好像柳永的与苏轼的对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 ‘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一个婉约一个豪放,立竿见影的不同风格。
2009年3月30日云水谣知道了云水谣的来历,回到家乡就迫不及待地看了电影《云水谣》,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史诗级的爱情故事。
2009年3月30日云水谣《云水谣》,其中“云”取于女主人公王碧云,水,取于男主人公陈秋水,而谣则是民谣、传统、传奇的意思。
这样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的故事,跨度达六十年,极尽纯美,其实就是陈秋水分离前得不到的爱情,在王金娣身上的延续。
不是对爱情的背叛,不是对承诺的食言,而是一个善良的人对爱情的执着和成全,是一个时代赋予的特征。
所以本片我最敬佩的是王金娣这个单纯而又执着的姑娘,很多人认为她改名让人令人费解,毕竟谁甘愿去做一个替身呢?
所以啊,这个女人之爱是大爱,是平凡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述说了一段人间传奇,也是世上最不应该遗忘的爱。
大爱总是无言的,王金娣默默地爱着秋水,无怨无悔,相伴至死不渝。
无言的大爱永远是激励我们做人做事的源泉。
这些赞美之词既不是写给女主角的也不是写给陈秋水的,天知道陈秋水到底是不是爱着本真的王金娣。
大爱如璞玉,美好的东西总是掩饰在粗糙的外表下。
对于陈秋水来说,当你失去太阳的时候,请你珍惜夜晚那漫天的星斗。
2009年3月30日云水谣王金娣对陈秋水深入骨子里的、全心全意、彻彻底底的爱,真的是让人心生敬意。
在网上,看到很多网友说讨厌王金娣,觉得是她的出现让陈秋水放弃了对王碧云的等待。
但王金娣敢爱敢恨:王金娣明知陈秋水近二十年来一直爱着王碧云、一直在等王碧云,但因为那样深深地爱着陈秋水,十多年来不谈恋爱,还不远万里追随陈秋水到西安到西藏,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王碧云,只为了能替王碧云照顾陈秋水。
陈秋水在苦等近二十年后,与改名为“王碧云”的王金娣在结婚时,王金娣对着一只空酒杯碰了一下说:姐姐,对不起,不是他不等你,是我不让他等了,就让我替你照顾他吧!
泪难自禁敬意满怀。
2009年3月30日云水谣影片最后,一生未嫁的老年的'王碧云通过外甥女的视频看到陈秋水与改名为“王碧云”的王金娣的儿子陈昆仑时,无声的泪在王碧云沧桑的脸上肆意纵横,迷离恍惚间,感动于这一对为爱可以沧海桑田、为爱可以凤凰涅槃的夫妻。
2009年3月30日云水谣“姐姐,是我不让他等你了。
如果有来生,我一定陪着他去找你。
”一句话让我热泪盈眶。
这个敢爱敢恨,爽朗且个性倔强的热血姑娘把自己的后半生充当了陈秋水人生的配角,像一粒尘埃。
而且,她能包容陈秋水内心装着王碧云,这也正是她看重陈秋水的地方,重情重义。
所以王金娣这个人物形象,不止是单纯的执着,还有大爱和包容。
我却以为她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真爱。
但是在她的人生字典里,陈秋水就是她的真爱。
幸运的是陈秋水终于可以接受她的爱情了,可怜的是这样做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她将永远活在别人的影子里。
王金娣用对陈秋水一生无怨无悔的爱,诠释了爱的真谛:情感、牺牲、包容、坚持、成全……
2009年3月30日云水谣而王碧云的执琢和坚定,全然把爱融入了生活甚至生命。
也是伟大的!
但对我而言,这种爱是遥远而不现实的。
就现实社会而言,这类爱甚至是笨拙的。
因为她怯弱自己力量的渺小,死死的抓住意念活在虚幻的世界里,就注定了她的不快乐,是全剧最值得同情的角色了。
2009年3月30日云水谣一个女人完整的衰老过程,比如怀孕生育发福产后抑郁容颜逐渐老去,皱纹爬上额头脸颊,行动迟缓,老态龙钟,性格逐渐孤僻尖刻……你所能看到的都是正常一个人用尽平生之力过了平凡的日子的过程。
而陈秋水恰恰没有看见王碧云这些的经历,所以王碧云在他记忆里永远是年轻出尘脱俗,软香温玉,温婉可人的,虽然遗憾终身,但是形象永远鲜活永恒。
陈秋水的心里至始至终只有一个王碧云,他将自己改名成徐秋云,将王碧云送他的戒指始终小心的珍藏。
他把责任给了王金娣,却将最爱给了王碧云。
王金娣则醉心于几十年的相濡以沫、相呴以湿,眼里满是人间烟火,对于她来说就是灿烂的爱情,毕竟还有陈昆仑。
2009年3月30日云水谣在影片中,薛子路的戏份是最少的,但是他的爱是最动人的。
昨天看了一部欧美电影《戒情人》又名《物归原主》,也是跨越50年的爱情,但是ta更像是《珍珠港》和《恋恋笔记本》的结合体,同样的发人深省,谁能信守一辈子的承诺呢?
看看杰克对艾瑟尔的守候,是不是和薛子路一样,不过是他心里藏了艾瑟尔一辈子,却结婚三次,有一个亲骨肉彼得,这样说来他又是比薛子路放得开,但最终还是和艾瑟尔拥抱在一起。
《戒情人》恐怕还是《霍乱时期的爱情》里所表达的:阿里萨说他拥有过622次爱情,但没有对任何一个和他上过床的女性做出爱情的承诺。
因为他想保留这份爱情的圣洁,他想给自己穷其一生追逐的爱情打造一个真空世界。
他的灵魂永远为他的“花冠女神”费尔米纳保持忠贞。
《霍乱时期的爱情》而王碧云则是为了那段封尘了60年的爱情故事并没有和薛子路牵手。
这部影片的外文名字是《The Knot》,是“结”,是几个人跨越六十年解不开的结。
爬山回来,跳下公车,看见巨大的电影广告牌<云水谣>。
被“爱情文艺片”主题诱惑,打消了转车回学校的主意,买了张票直拐进了电影院。
大厅在放《墨攻》,一小厅在放这片子,看的人寥寥:除了三四对情侣,两三个老人家,就是我一单人了。
挑最后一排坐下,放映室就在后面,光束从旁边咫尺之遥的窗口射向前面的银幕,连机器吱哑转动的声音都清晰可闻,一下子想起了小时候,打麦场上看露天电影,总爱坐在放映员和放映机边儿上那新奇又激动的心情......近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风景优美,故事动人...但,这样的一切也许只能存在于那个年代吧!
动乱的时局,无奈的命运,离多聚少的人生,短暂的际会带来一辈子绵长的思念和刻骨的爱恋,悲哀却无悔...没有对感情的信念和理想,无以支撑这寂寞而漫长的岁月...在今天,看这些,惟有唏嘘和怅惘!
《云水谣》:虚假的拼凑的希望给幼稚的观众带来好感。
好片:真实的感动。
《云水谣》:像是让小学生去写主题深刻的作文;好片:平凡中显伟大,伟大中见平凡片中每个人物的行为、语言都毫无逻辑,主角配角的行为和《皇帝的新衣》里主角的行为异曲同工。
不过该片着实让一小部分不懂爱情的贫血女生趁机感动了一下,从而表现了她们虚伪的清纯。
片中每个人物的行为、语言的表现力都严重贫血,苍白无力,不是我看大片多了就会胃口大了,而是这青菜白粥做得实在无聊该片的主题立意还算是中学生层次,导演和演员相辅相成地成就了一部令人作呕、出冷汗的恶作剧。
不是我过份,而是本人已经作最大努力尝试配合电影工作人员的努力,但真的总是有点像在看初级学生的作品。
不但毫无感动而言,而且不知他们在糊扯什么。
请原谅本人无聊的个人观点。
建议小学生观看这电影,因为他们反正看不懂。
首先要肯定的是,云水谣的拍摄。
画面相当地唯美,尤其是片头和片尾两个非常长的长镜头,一看就是电脑制作的结果,却有时那么地不突兀,导演的用心和功力都已经到了一个不错的水平。
再谈谈情节。
这种相爱、等待、错过的爱情,不晓得是《云水谣》太过落入俗套,还是后来庸俗的电影太滥用了这种情节,总之,是实在缺乏情节性可言。
看到开头就想到结尾的片子。
最后谈谈它的煽情。
虽然情节太老套了,但是导演的煽情还是很不错的,至少那种执着地等待,还是令人非常的感动的。
早就听说了这部电影原本以为会是一部老套的大陆爱情故事套上港台爱情电影的模式电影带着种种的猜疑我还是看完了这部电影一口气看完的 一直守在电脑边上一部不错的电影 虽然是主旋律的爱情 但是仍然可以让人感动一个让人扼腕的故事一段让人伤心的回忆一句让人动容的誓言情节似乎有点老套 但并不媚俗可能是我们看的爱情片太多我们对于这样的唯美的爱情不愿意去相信也不愿意去赞美但是《云水谣》却不同于一般的爱情电影没有那些拙劣的爱情场景 只是单纯的爱 秋水和碧云只是开始的时候在一起。
然而片子的大部分他们并不在一起。
只是两条平行的线,叙述着故事这是不同于一般的爱情故事 :没有过多的缠绵,没有过多的激情。
只是单纯的爱,在一起也只是伴以优雅的歌声 , 美丽的画。
这就是脱俗的爱情,我们稀缺的爱情,也是为什么能打动我们的爱情。
没有那些复杂的爱情故事 只是简单的爱秋水和碧云的相遇、相知、相爱似乎很简单。
简单的到似乎有点单薄。
开始觉得这可能是影片的一个败笔,慢慢的发现原来故事都是那么的简单。
单薄不再是单薄,而是一种简约——简单的爱。
没有那些复杂的爱情故事。
没有那些琐碎的争吵和那些恼人的三角恋情。
有的只是简单的爱,实爱很简单。
只是下楼时那相遇的一刹那,只是在那眼神的短暂交流。
而当代的我们,更多的是复杂的爱,给爱附加上很多东西,让其不再是爱。
成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一种方法。
简单的爱让我们为之动容, 简单的爱让我们为之恻隐,简单的爱让我们为之深思,的确简单的爱是影片的成功的一个亮点。
没有那些虚幻的爱情假想 只是真实的爱秋水和碧云的爱情被有些人评论为虚幻的爱情,认为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爱情假想。
我却不以为然:一个人对一个人的爱能穿越时空的距离吗?
一个人对一个人的爱能跨越空间的距离吗?
有的人不相信,有的人不相信。
我想借用一个哲人的话:“ 没有经历过生活就不要去谈生活 ” 相同 “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爱情就不要去谈爱情”曾经有个很奇怪的想法:让老人们去评论这部电影中的爱情,他们会怎么去看,我不知道 ?
或许经历了才知道吧!
但是电影中的情节却也击破了所谓的不切实际的爱情假想。
秋水和碧云没有再相会,永远没有再相会 为什么呢?
我想这就是现实!
没有完满的爱情终结。
只是现实 ,六八年的台海不能相见。
但是爱情的亮点,两条不能相交的交点在于金娣的改名。
这个改名让秋水和碧云再次相聚 尽管不是真实的相聚,甚至根本不能用相聚这个词。
但是我想改名是这部片子另人回味的部分。
或许是面对同样深切的爱情的时候 ,我们更应该选择那份容易得到的;或许是当爱情以成无法挽回的回忆时,学会一种妥协、一种放弃;或许是对爱情的依依不舍,依然记得全是斯人斯事,非要兑现自己的爱情 ,只是换一种方式 ;或许也可能是对金娣的一种褒扬。
应该都有可能吧, 应该都有理由吧 , 但是所有的猜想都以这样的结尾击破了所谓不切实际的猜想 说完片子的主要部分 ,我觉得有必要说说片子的画面,片子开头那个长镜头确实很到位。
以及对陈坤的几个特写,不同时期的同一个人,一张不一样的脸。
还有那迷人的台湾风景,着实与这段爱情故事相得益彰。
同样的简单,同样的美丽,同样的另人向往。
只是觉得不足的是结尾的那只雄鹰电脑制作显得很拙劣,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
隔着云水端望的,是一个脱轨的爱情——观影《云水谣》编 剧:张克辉 刘恒导 演:尹力主 演: 陈 坤 徐若瑄 李冰冰 归亚蕾 秦 汉 杨贵媚 梁洛施 张致恒 朱茵类 型:战争/爱情出 品:中国电影集团 台湾龙祥育乐公司 香港英皇影业公司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上 映:2006年12月1日举头望青云,云遥遥,低头观海潮,水涛涛。
云遥遥,水涛涛,云水难相交。
青云把水瞧,海潮把云招,青云把水迢,海水把云招……——《云水谣》主题曲我还记得今年的金鸡百花节现场见到了尹力导演,当时他和《张思德》剧组的成员坐在一起,少人问津。
然而当晚,他却成了最大赢家,并在领奖台上宣传起这一部以爱情为主旋律的电影《云水谣》。
我对它充满期待则是因为片中有几位重要演员加盟。
昨天看完整部影片,热泪盈眶自不必说,而且场面空间的变换及时间跨度之巨大,更让在座的观众唏嘘不止。
将近六十年的等待,隔着水千条山万座,却再也等不来心上的那个人。
正是这份坚贞不渝,使得爱情升华,深深打动观众的心。
我在看这部影片时,打动我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陈秋水与王碧云各自为对方坚守那份爱情,不为外界所动:陈秋水致力于战场医务工作,工作间隙仍不时掏出画本和相册怀念心上人;而王碧云则没有接受另一位一直苦等她的男人的求爱;另一处是李冰冰饰演的王金娣,为了能和陈秋水厮守终生,不惜改名为王碧云,不惜成为替代品。
陈秋水与王碧云之间的感情成为贯穿全剧的主线,而他与王金娣的感情则是衍生的副线,起了烘托作用。
一段跨越台湾“二•二八”事件、抗美援朝、随军援藏等多空间、多场景的爱情,从少年纯情到白发痴情,不仅是对导演的考验、对演员的考验,更是对观众的考验。
有趣的是,编剧刘恒并不看重年轻人对这部电影的衷情,而导演尹力却十分在意年轻人的感受。
影片中梁洛施扮演的王碧云的侄女,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随性女子,身上突显了现代年轻人的那份随意与洒脱,她替代姑妈去追寻这段坚贞恋情背后的故事,可谓在片中起到了联结观众的作用。
导演用意很明显,隔了那么久远的爱情,要让它在这个时代发出光芒,就需有一个传声筒,能与年轻观众拉近距离。
但是他忽略了对这个人物的有效利用,使她像一个没有太多动作的局外人,只是单纯的穿梭于古迹旧踪,没能深入这段感情之中,连与陈秋水后代陈昆仑的接触也并未深化这个故事,只略微点缀了一下。
我想起另一部电影,陈婉婷的《玻璃之城》,也是讲述两代人的爱情,相互穿插、交融,两代人都有故事,处理得就比较圆润、饱满。
这部电影没有致力于追溯政治事件,让“二•二八”成为了一个导火索,导致了陈秋水与王碧云的分离。
而另一部电影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却直面了这段历史,并且透射出冷冽、青峻的气息。
《云水谣》的导演尹力显然是一个专情于温和主义的野心家,把爱情拍得很“软”。
这个“软”字,我们可以看作是导演对故事本身的理解,因此事件、历史、战场、西藏,统统拿来作为爱情的陪葬品;而且这个“软”,从人物身上也直接体现了出来,尽管隔了那么长时间,当王碧云或陈秋水与人提起对方的名字就会流泪,而设身处地的想想,如果隔了太长时间,连对方面貌都开始模糊时,还会这么敏感的落泪吗?
显然导演是在有意的煽情,一刻也没让演员闲得住眼泪。
特别是有一场,我觉得就算是高潮,这样的情感渲染得过度了:王金娣不辞艰苦追随陈秋水到西藏,并改名为王碧云,陈秋水说她傻,两人抱在一起痛哭着亲吻对方;然后两人结婚,王金娣说会在来世跟陈秋水一起找王碧云,又是泪流满面;紧接着镜头转到西螺吊脚楼内,王碧云服侍陈秋水生病的老母亲,母亲让她早点嫁人,又哭了……本来在喝喜酒时,观众的情绪已经被激发出来了,然而导演并没有适可而止,紧接着又来煽情,过长了,就显得疲了。
值得称道的是导演用一个连贯的长镜头带出片头,使台湾当时的民俗风情从老屋、街道、布偶戏、小巷中直接传达了出来,像一幅长卷画似的铺展开来,十分连畅,透着怀旧的气息。
在电影开场前,我在休息区翻到《云水谣》的画册,发现尹力导演毕业于电影学院美术系,于是特意在影片中寻找那种美术的境界。
果然,我发现尹导是一个非常擅于捕捉画面的人,每一个画面都是精心设置,光线感、色彩感,都运用得很到位。
影片为了还原四十年代台湾旧貌,还专门请来台湾民族学专家勘测研究当地民俗,并选择了保留部分台湾民风的福建漳州“古董街”作为主景拍摄。
片中陈秋水的老家便是在云林县西螺镇,为台湾中部地区,而据剧中人王碧云的父亲、秦汉扮演的牙医所说,陈秋水的曾祖父是从大陆移民过来的,这便不难看出“云水”之恋如果解释为台湾与大陆“血肉之情”之深,显得有些牵强。
非要将陈秋水从台湾的土壤中拔根而起,置之为“大陆人”,并强加给这段感情以“两地”隔海观望的无奈与眷恋,这便使得感情显得“假”、“大”、“空”,幸亏导演聪明在没有从大处着手,只是从儿女私情上加以大场景的铺垫和衬托。
可是导演却过份注重细节点的设置及人物关系的布置,使得整个故事讲得有些“满”。
这个“满”字,我是从三处加以分析和理解的:一、导演切分镜头的次数太多,同一画面出现短镜头切分,多角度重现,不太必要。
比如陈秋水被辞退家教工作后躺在米仓的镜头,反复了好几次,有点罗嗦;导演的用意当然是想借这种“刹车”式的短镜头及时“刹”住情感,就是一种“抑”的手法,“抑”是为了后面的“扬”,可是表现得过多,过满,就显得有些刻意,不自然;二、画面镜头及无关角色的设置。
片头出现的长镜头里,出现的人物众多,这是一幅人物风情图,可是在接下来的故事里,也出现七零八落的人来,便觉得导演实在太为细致,把事情给做绝了。
比如那个守在王碧云门口的“眼镜哥哥”请陈秋水吃宵夜,陈秋水走掉,突然画面里闯进一个小姑娘兜售鲜花,这个完全没有必要;还有陈秋水的儿子陈昆仑向小芮介绍自己的妻子,这个“妻子”也完全没有必要出现,导演这样设置,因为陈昆仑和陈秋水都是同一演员扮演,为了区别他们,他便用人物身边的角色加以区分。
陈秋水的恋人是台湾人、上海人,而到了陈昆仑这一代却换成了西藏人;三、无关细节的设置。
比如“眼镜哥哥”流鼻血的事情,只是增添了人物的细节性,完全没有起到辅助故事情节的作用,还比如牙医在饭桌上说过的“牙好,人的心眼也好”,这句话后来被陈秋水在战场时引用,根本没有什么喻意和作用。
感觉导演为了让故事更具真实感,刻意将细节与镜头画面加得很“满”,便有点过。
还有一个可笑的地方是,那个等待了六十年的王碧云朝着摄像头跟远在西藏的陈秋水后代聊天,音频出现问题时,她打满马赛克的脸激动不已,微张着嘴,眼泪大颗滚落。
我十分期待导演来一段音乐,恰恰这时,导演又不失时务的运用起手段来,全片忽然处于默声状态。
这个手法很巧妙,然而用在此时,我觉得太刻意,反而令人哑然失笑。
还有,主题音乐没有贯穿全片,音乐上显得“散”,开头是台湾的戏文,后面雪崩时又出现西藏女声吟唱……也许导演有意于将这部影片打造成像以前的“庐山恋”之类风靡一时的经典之作,但是他选了一个太久远的故事,单单凭着一条“追寻”的线索,很难满足现今年轻人的胃口。
毕竟,它已经与时代脱轨,在这个“声情并茂”的时代,来宣传这样坚贞的恋情,不能不说它很感人,但是十分没有感染力。
《云水谣》角色简评这部影片中,我个人比较喜欢的角色是李冰冰饰演的王金娣和杨贵媚饰演的母亲。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觉得李冰冰扮演“假小子”有她可爱的一面,这种可爱劲十分讨巧,换句话说,很有观众缘。
从出场时,她作为一个受伤的护士,躺在手术台上嚷嚷不止,可以看出她的娇气,因为她是上海人嘛——上海女人娇气,那个《长恨歌》里的王琦瑶落魄时期还每日用蛋清敷脸——就因为这个脾性,连一天刷两次牙也遭来了战友们的嘲笑。
而她与陈秋水如此贴近,正是因为陈秋水是台湾人,台湾人与上海人同样十分讲究生活质量。
这并非有据可考,而是从来就已形成的习性。
王金娣,这个名字一听就知道这户人家喜欢儿子,故生了女儿后给她取个带“娣”的名。
可是王金娣虽然大大咧咧,属于那种“假小子”类型,却对爱情有着十分真挚的向往和追求。
她瞄上陈秋水了,就对他说:“我喜欢你”,绝对不含糊。
这个人物为什么可爱,却并不是她“假小子”的一面,而是她对爱情的执守与无私。
她可以为他赶到西藏,为他把自己名字改成“王碧云”,为他舍弃回上海的机会……试问,陈秋水如果再固守独身,那不是要伤害这个无辜的女子?
李冰冰诠释人物性格可以从一个镜头表明,她在婚房与陈秋水相对饮酒,托起酒杯时说了声:姐姐,这酒是敬你的,如果今生陈秋水等不到你,来世我和他去找你。
然后一饮而尽,酒杯放下时,两眼望到很远的地方,饱含泪水,却有一份执着和坚定。
因此,我觉得李冰冰演得不错。
还有杨贵媚,在这里不罗列她饰演的其他角色,单就这部影片讲,她的戏份并不多,但是她赋予了角色以灵魂。
她很好的把握住了这个“配角”的戏份,不张不扬,也不抢戏,而是十分平易而质朴的表现了农村妇女那种传统美德,比如勤劳、艰忍、开明(对儿子从事左翼运动的支持,焚书可见一斑)、善良……而她在表演上不着痕迹,几乎很少运用面部表情,连一个简单的笑容也是非常希罕的。
可是,她就是这么闪闪发光,让人不能忘怀。
陈坤在这部片子的表现,我觉得比《理发师》里面要好。
他对角色的演绎仿佛走入了一个误区,永远是那样“温文尔雅”,而且显得落落大方,他就不能演一个粗俗点的大老爷们吗?
单就这部影片而言,他将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年轻人形象刻画得比较完整,但是少了一点特色,显得一般。
徐若瑄以前没看过她的戏,只觉得还是有表演的痕迹,特别是中年戏时,表现得有点老态。
这种刻意观众一眼就看出来了,不自然。
一个没有结过婚的老处女,她的日常起居、生活作风一定是特别优雅的,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只会让她更显年轻。
她应该更加注重打扮,以及风韵上的刻画,而非简单的几个动作表明王碧云老了。
归亚蕾本身是有一点积储的,她的表演很到位,但最近几部片子都很有“吃老本”之嫌,不像以前《喜宴》、《饮食男女》、《大明宫词》里那样表演得更为生动。
她现在似乎就在演她自己,如果仅仅是角色适合,没有什么挑战性,那不是跟“混口饭吃”同一道理?
秦汉的表演可圈可点,还是有其独到的一面,尤其是那场快要移民前在客厅与眼镜哥哥聊天时,头发蓬乱的模样,有点让人感慨时境的变迁。
梁洛施表现不错,不看风景,单看她,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6/knot26.html云水谣 (2006)本片获得2007年第26届金鸡奖最佳影片。
影片讲述一男两女的爱情故事。
一个新潮的女人在上海、台北、西藏游玩,打算写出姑妈的爱情故事。
姑妈接到侄女电话后,开始回忆往事。
在四十年代的台北,男主角是姑妈家的英语家教,很快他就与姑妈产生了爱情。
即使姑妈的母亲辞退了男主角,她还是跑到农村扎到了他。
之后,姑妈与男主角的关系发展很快,马上就要订婚了。
可是男主角是左翼分子,因为二二八事件他不得不离开台湾。
临走前,两人生离死别,姑妈给了男主角一支钢笔,而自己只得到一粒纽扣。
从此,姑妈就把自己当成了男主角的媳妇,经常去农村看望、照顾男主角的妈,并四处打听男主角的下落。
男主角来到大陆后,参军当了外科大夫。
男主角治病时,遇到一个上海女人。
上海女人喜欢男主角,就夺走了姑妈送给男主角的钢笔,好给他写信。
几年后,男主角来到西藏工作,上海女人也跟着来到西藏,并且改成了姑妈的名字。
男主角很感动,就与上海女人结了婚,生了孩子。
可是他们在一次雪灾中双双丧命。
身在台湾的姑妈,通过日本来的信息知道了此事,非常痛苦。
回忆完往事,姑妈通过网络视频,见到了与男主角长相一模一样的男主角儿子,因为他遇到了在西藏的侄女。
本片是一部爱情电影,而且还是一部背景设置在乱世的爱情电影。
这样就使得本片与《乱世佳人》、《巨人传》、《日瓦格医生》等这类爱情经典成为同门,虽然本片并没有那么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也没有让人荡气回肠伟大爱情,却也有着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以及让人潸然泪下的纯真爱情。
所以,本片可以看做中国的“乱世佳人”,或者小“泰坦尼克号”。
因此,本片的主题主要是歌颂纯真、美好的爱情,次要则是表现几十年来两岸生活的变迁。
总之,本片是一部在中国电影中不多见的、以人物爱情故事反映社会现实与历史的电影。
这样的电影,因为它稀少,所以我给满分。
虽然电影中的爱情故事看得人肝肠寸断,但是仔细品味的话,却显得有些不符合实际。
只因为片中三个人都是一根筋!
姑妈非男主角不嫁、男主角非姑妈不娶,然后又来了一个固执的上海女人一心一意的傻等,连名字都改了。
片中这三人,虽然他们出生于三四十年代,但也不至于那么纯情吧。
这一点可以算是本片的缺点,影片编导们不能为了编织美丽的爱情而脱离实际吧?
此外,影片为了使得故事显得纯真,让男主角与上海女人死在雪灾里,避开了文化大革命,这也太昭然若揭了吧?
死得也太快了!
总之,电影为了表现纯洁的爱情故事,使得人物不符合现实,而且剧情脱离实际。
即使影片看起来很感动,但在感动之余却总感觉有那么点不是滋味。
电影拍摄方面就不多说了,本片采用了非常“数字”化的拍摄。
最典型的,就是片头精美的长镜头,将台湾民俗完全展现出来。
可见,本片在数字特效制作上耗费了巨大精力。
不过,也因为数字技术运用太多,使得电影部分画面看起来很假,最明显的是男主角坐船离开时的画面,乍一看就知道不是实景拍摄。
此外,影片画面、音乐、服装、布景等等多个方面都是金鸡奖获奖影片中最出色的。
从这些可以看到,中国电影终于进步了。
因此不管如何,本片拍摄方面在相当落后的中国电影中显得鹤立鸡群,而且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本片确实拍得很好看。
本片演员阵容强大,只是男主角陈坤的演技让人无法接受。
陈坤扮演的男主角是一个台湾人,可是他与台湾男人的形象差得太远了,怎么看都像是一个“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且受共产党教育多年的革命积极分子,况且的他的表演生硬、僵化,对白说起来也是一副大陆腔。
这些使得陈坤与电影整体极其不协调,他仿佛脱离于剧情之外。
可以说,陈坤毁了这部电影。
演过三级片的徐若瑄在本片表现出彩,将台湾女人做作、扭捏的样子演绎的淋漓尽致,或者这是本色演出?
不管如何,徐若瑄将女主角从少女到中年的状态诠释得很到位。
李冰冰是黑龙江人的骄傲,她不算漂亮,但长得精致,演活了一个痴情女人。
她与男主角结婚时的表演非常真实,让人感动。
看着李冰冰出色的表演,真想不到她还当过老师。
片中另两位配角,归亚蕾和杨贵媚都是知名的台湾演员,只可惜她们都老了,只能给人当绿叶了。
其他演员表现一般,都是龙套,不多说了。
总结一下。
这是一部非常好看、感人的爱情电影,它填补了国内电影的诸多空白。
当然,除了让人生厌的陈坤与不合实际的剧情外,影片本身也是非常好看的。
徐若瑄徐若瑄李冰冰李冰冰序列:0829The.Knot.2006.HDTV.1080i.MPEG2-NGB2012-06-04
越来越不相信爱情了《云水谣》给人的是一种不存在的希望 其实挺温暖的爱了一半的时候 哭了因为那种不存在的执着 我知道那是为了什么
从血气年少到步伐蹒跚
烂!导演和演员肯定觉得自己拍了部伟大的电影。。。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誓言实现起来很难,可惜了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
垃圾
技术及格,剧情真是不知说甚了,人物动作感情没有动机
陈坤是帅的
伟大的爱情还是有的
这样的爱情片俺还是很欢迎的!喜欢这样的节奏和画面,相应的更讨厌那些拖沓煽情造作的文艺片了。这么说一定得罪台湾文艺片的拥趸。没办法,口味这种问题,强求不来的。俺看云水谣正全神贯注投入感情感受主人公的分离之痛时,哥哥突然问我: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直觉告诉我这问题是个陷阱。俺想想了,说
给剪辑师跪了 黑你妹的场啊
深情得太做作,选择台湾大陆分隔两地的敏感话题..爱情时代片的基础,却始终发掘得太浅,和类型相似的《滚滚红尘》一比,高下立见。
莫装纯啊莫装纯
没感觉.
觉得没意思 非常老套....
这部电影完全是看哭了的。
国产电影就这种水平吧。
有陈坤。垃圾!
废碟
一群煞笔。
所以说你们男人不是东西。
尽管有那么多的不完美,我还是被感动了很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