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
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
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他说“当太阳在最高点,影子就会消失”然后高举剪刀将它没入心脏。
原来她才是太阳,他才是影子。
可是那个警察说:他们就像连体婴儿一样,不管多么痛苦,失了对方都活不下去。
有汉要死去了,我却是在心疼失去了影子的李佳,与此,她要一个人孤独地活着了。
“我和你的眼中看见了不同的天空。
”想到这句词,是在看到李佳去找有汉的那个场景时。
两个人隔着一道门,李佳手里拿着有汉14年前做的太阳剪纸,上面写着“2009年12月19日”;有汉手里拿着剧情最后,那张阳光下的拍立得。
对于李佳来说,可能想得最多的是如何逃脱罪责,如何摆脱那个阴影,对她来说,诉讼期的结束也许象征了她可以永远摆脱那一段令她发抖的过去。
而对于有汉,或许就像韩东秀警官所说:“他还停留在14年前的那条船上走不出来。
”当年韩警官问有汉的妈妈时,她就说过:“他(有汉的爸爸)很会控制孩子。
”有汉无法面对的是亲手杀害自己的父亲,而对于李佳,从一开始为她杀死父亲这一举动,他就无法自拔地掉进了黑色旋涡,再也走不出来。
是有关于爱,但我觉得这其中也掺杂了一些为父亲赎罪的意思。
他或许觉得只要所有人不再也不能提起那段事情,让它随风而去,李佳就还是那个穿着雪白连衣裙的单纯的小女孩,就可以开心幸福。
而他错了。
从她对于诉讼期结束前坚持不与他见面,从她千方百计为了那“一点点钱”,有汉慢慢意识到但却不愿承认。
当她为了达到目的不惜让承佑的女儿成为另一个自己时,我想有汉的心彻底被撕碎了。
“太阳到达最高点时,影子便会消失。
”有汉这么说。
“我的生活中从不存在太阳,我只有一小束亮光。
”而李佳却是这么说。
他们,并不是彼此的太阳。
至少对于李佳,他不是。
那段反复被播放的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的乐章,纯洁却又哀伤得很。
他们曾是那么单纯的孩子,喜欢读《飘》,喜欢听《天鹅湖》。
而所经历的一切,或者更应该说是他们所做的一切,摧毁了所有。
我问自己,如果那是爱情,为什么李佳最后会说出那句“不,我不认识他。
”对她来说,让她在地狱般生活中能熬下去的,我想不是他们的爱情,而是他对她永远的保护和服从。
至少,我没有能力闻出一丝爱情的味道。
电影里的有汉始终穿着黑色。
而李佳永远是白色,除了在承佑的女儿被施暴那一场景。
但其实,真正活在黑暗中的人,是李佳。
而阴影里的有汉,是因为心中的太阳始终在他的头顶照耀吧。
昨天看了上半集,今天看完下半集。
一边看一边批判,一边看一遍说原著里面不是这么写的。
雪穗=李佳;亮司=有汉。
因为原著的关系,我从一开始就是用俯视的眼光看这部电影的。
并没有看过日版的电影和电视剧,电视剧的确看过一集,受不了那阴郁的氛围,放弃了。
电影一开始,我就无语了,不大喜欢用ML这样赤裸裸的镜头开始,响起的音乐是辛德勒名单里的插曲,另一边还插播着亮杀人的场景。
虽然导演别具匠心,在后面雪穗‘杀人’的时候,亮也在ML(而且还把这段插播得很长。。。
),同时放着的仍然是同一段音乐。
我很看重一个电影的细节。
当雪穗装修她的店,她正跟一个人说着话,这时,一个工人送雕塑过来问她放在哪里,她说跟我来吧,立刻就转身带那个工人走了。
都没有跟刚刚交谈的那个人说一声,或者点点头什么的。
好吧,这只是一个细节,但却是导演的疏忽,我对这样的疏忽感到很不舒服。
孙艺珍的表演很细致,我看得出每一个缓慢镜头里她的努力,然而,她表演的并不是我心目中的雪穗,雪穗应该是有城府的,心机从不外露的。
剧情很多地方比较扯,她不该在斑马线上面对面跟亮打电话,为了引出事情原委,导演不应该在这个场景下让她说出是她自己杀了妈妈。
这一点都不符合雪的性格,还把手机摔了。。。
这样将雪穗形象毁坏的情节还不少。
比如宝马翻了的那段,她把大财阀救出来了,跟在那两个人后面走,慌张地扔掉了像是遥控器一样的玩意儿。
聪慧心机深如雪穗,她怎么会在案发现场扔掉物证呢。。。
而亮的这个角色,太多情了。
虽然电影改编了不少,但是我觉得角色的性格上应该尊重原著。
亮和雪穗都是把一切放在内心深处的,即使暴露出自己真实的一面,那也必然不是多情,而是他暴躁的、让人敬而远之的一面。
他给周围人的印象是神秘,而不是咖啡馆里线条柔和、安静地擦杯子的服务生。
他更不会看着一对甜蜜的情侣微微露出笑容,至多只会露出沧桑的苦涩的笑容。
他对雪穗的付出是没有悬念的,他会为她付出一切,在经历了那么多黑暗的生活和杀人的前科后,他的心不会为在强奸财阀的女儿的那件事情上,留有痛苦的挣扎的。
他不会质问雪穗,为什么要为了钱怎么怎么样,因为,他会为雪不惜任何代价地挣钱,经营地下生意、开电脑店、杀掉合伙伙伴。。。
当然这些都是原著里面的情节。
撇开原著,单看电影,也有很多地方莫名起妙的。
亮在咖啡馆调解了一个打架的事件,那个看似跟亮关系不错的小伙子就出现了那么一次,让我觉得莫名其妙的。
这个情节显得很突兀,我不是很明白导演把它安放在这里的意思。
为了表明亮其实心地很好么?
我感觉很诡异。
最后,那个本来应该是亮装扮的圣诞老人,结果是一个路人甲,我很奇怪导演为什么要这么折腾,弄出一个让人无语的悬念。
那个路人甲为什么要打破警车的窗户,好诡异。
东秀,那个追踪案子十几年的老警察,在最后抓捕到亮的时候,居然说让其他警察撤退,还莫名其妙地说对不起(虽然原因是没有早一点把你抓住),我承认我受不了这样的煽情。
至于东秀无辜的儿子,为什么东秀要大晚上把儿子带到那个恐怖的地方,让儿子进到那个通道,他还抽根烟。。。
儿子死是自找的。
我很无语。
这部电影给我的印象就是,不自然。
都是看了原著的后果。
当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成为推理小说的经典之作后,电影《白夜行》注定很难超越。
一部近五百页的长篇小说改编成90分钟的电影,在情节人物上都作了很大的修改,于是日本寿丝变为韩国泡菜。
原小说显得更为冷血冰冷,电影显得更为狗血惨烈一些。
原著小说中的那位警察大叔只是做为一个调查者以第三者的身份对案件进行转述,对十几年来前前后后发生过的事情做一个串场作用,警察大叔个人的私生活并没有过多讲述。
电影中韩石圭警察大叔为了调查此案自个儿子的小命送上了,自个得了糖尿病而且还是晚期,应该说韩石圭的演技没有太多可挑剔,正是因为韩石圭太过敬业的表现,反而抢了二位男女主角的不少戏。
特别是最后一场韩石圭带伤喷血追捕男主角的戏码太狗血了,像是一位警察自身价值最后的体现,像是一位父亲为儿讨回公道之举,反显的男主角的纵身一跃不那么的悲壮。
记得小说的描述中男女主角各有一条线索平行进行,在第一件凶杀案发生后,男主角放弃了学业忙于他的情色交易、商业犯罪、盗版软件的活动中,而女主角则成为他人的养女修练成淑女,完成第一次婚姻,却因为丈夫的出轨离婚,再完成第二次婚姻。
电影直奔女主角如何设计嫁入豪门,在嫁入豪门的计划中两人设计了一个车祸,这个情节好像小说中并没有。
为了嫁入豪门设计车祸,显然这要冒着很大的风险,两人如何能确保车祸发生,富豪不死美人不破相,万一富豪死美人破相那不是前功尽弃。
所以通过车祸事件来感动富豪嫁入豪门的计划有些不靠谱。
因为电影受到时长的限制不可能完整的再现的原著小说中所有的细节,导演为有电影有更多的起伏才加入车祸这一桥段,但是对于这个车祸的计设个人实在不喜欢。
电影另一个细节上的的漏洞可能就是,男主角当年在现场丢失那个录音带,警察其实通过录音带的内容基本可能断定男主角曾经出现在凶案的现场,警察们却不愿就此再多做深入调查。
录音带这一细节好像也是原小说没有的,原著中的男主角心思细腻犯案总是很小心,很少留下太多的作案的痕迹,才使得男主角一直逃脱警察的追查。
电影中的女主角显得过于强势,男主角像一直受控制于女主角的计划中,小说中俩人并没有太多正面交集,每一个计划的完成更像俩人完美而默契的配合。
对于孙艺珍与高修所扮演的男女主角来说,一个卖萌装纯清纯完美的让人产生不真实感,一个展示了狂放肌肉的型男让人又爱又恨。
而我个人心目中的雪穗是一个冷淡高雅让人产生距离感的美人,而亮司是一个阴冷长像并不出众也不怎么高大的男人。
电影的结尾与小说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男主角坠楼而亡在女主角面前,女主角的心情,那就大家各自去猜想了,是庆幸她的帮凶已死,她与所有凶案再没有任何的牵连,能安心地过上豪门生活,还是她此刻伤心欲绝,曾经同病相联深爱的俩个人却没能等到执子之手白头皆老的一天。
无论此时女主角的心情是暗爽还是悲痛,男主角的纵身一跳,似乎在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如果抛开原著,电影还是不错的,应该说看上去很美丽的日本寿丝料理与味道浓厚韩式泡菜烤肉各有千秋吧。
应该是因为顺序的原因,先是电视剧然后是原著小说最后是电影,对于电视剧中留下的小小遗憾,电影版的白夜行部分弥补了。
也许是因为东野本人也加入到编剧的行列中,才把小说中最后雪穗嫁入豪门的部分添加到了电影中,之前的电视剧里没有这部分,当然也没有雪穗指使亮司去强暴美佳的情节,可能是出于当时两位主演的年纪,或是电视剧本身的尺度问题。
我个人认为那部分情节中的雪穗是最为变态的,也是最为真实的。
在这一点上,我还是要谢谢电影版,把这个故事的某个很精彩的部分展现了出来,虽然不喜欢孙艺珍扮演的李佳,因为到了她所扮演的那个年纪的李佳,她的表情和内心的情感应该是更为复杂,而不是动不动就来个嫣然一笑或是楚楚可怜,角色处理的并不满意。
其实对于连电视剧都没说全的故事,我已经不会期待电影能把它讲完整,但是即使是改编删节,也不能把它说的太压缩太仓促。
电影版的故事结构几乎是选自小说的开始和结尾,而中间的大部分情节连带着重要的几个人物角色都被摸去了,这令人很遗憾,尤其是筱冢学长这个角色,对于白夜行小说本身,他是个也许仅次于笹垣警官的配角。
小说中,两个主角间的黑暗人生以及所犯下的累累罪行跨度有近15年之久,而电影版却着重的把所犯罪行全部集中在一头一尾两个时间点,而老警官也并没有对案件本身进行持久的追查,相反若不是金有汉杀死了那个虚构的年轻警察,老警官或许都不会再去翻案,而编剧为了突出他对案件的看重,还煽情的设计了一出儿子死于管道的情节,我个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
更没有必要的就是女秘书的角色设定,她折腾了半天,还是败给了李佳以死以表衷心的烂桥段上,结果还当了老警官的替死鬼。
而令我最无语的改变来自,金有汉的床戏,电影本身并没有包括原著中他与死人发生关系的部分,就何必加上这么个匪夷所思的情节,还有女老板那句摸不着头脑的XX台词。
况且原著里根本没有那个女人的设定,若她是来代替典子的,未免有点太低级。
而且在小说中护士典子的角色相当重要,亮司去杀笹垣的药物来源,亮司的救赎都与她有关。
电影版的女老板,根本和电影本身的剧情没有任何关系,她的出现现在看来几乎就是要给高修一个展现身材的机会,女主都裸背了,男主不能不脱啊。
电影的主题音乐选择了著名的《天鹅湖》,这一点令很多人从影片一开始就为之一震。
难道金有汉和李佳就是齐格布来德和奥杰塔的化身,导演难道想让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纵使他们是杀人犯、加害者,他们终究是拥有纯洁爱情的王子与公主?
不,我相信《白夜行》本身并不是这样的故事,正如许多读过原著的人所得到的感受一样,《白夜行》中的雪穗和亮司之间并不是只是爱情那么简单,他们之间的羁绊是多重的,不能只用爱情这个词去解释。
或许把主题音乐换作是拉赫马尼诺夫的《升C小调前奏曲》(即《莫斯科的悲钟》)更为合适。
最后,若电影就结束在李佳上电梯的美丽背影,那该有多好。
看了韩国电影版的白夜行,感觉和看书还有日剧都不太一样。
当初看完书,依稀觉得好像是警察的坚持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韩版的电影里,执着的老警察被美化了,看到最后我甚至觉得他爱有汉(就是亮司...)多一点。
警察的执着是对的,十多年后的雪穗早已变了,她的欲望无止境。
并不是说她不爱亮司了,只是和单纯爱着她的亮司相比,她还有太多东西要爱,尊严、金钱、太多太多了。
刚开始戴上的面具已经摘不下,十多年后的他们完全失控,为了掩饰而继续不断地犯罪。
最喜欢的还是电影快结束的时候,男女主角错身的合影。
那个时候的他们 虽然内心背负着杀人的谴责,但是,至少他们的爱还是纯净的。
如果他们能够一直像当初那样,心中只有爱在,多好。
美皓小时候哭着问她妈妈:“难道就为了那么一点点钱么?
”十四年以后,换成有汉来问她这一句。
很可悲,她并没有比她妈妈长进。
东野圭吾的书还没有看完,毋庸置疑,书比这个高丽版本的电影要严谨很多。
一开场,那个只有孩子才能通过的管道就已经让真相大白了,接下来的各种铺垫和悬念都变的平淡。
严格的来说,有很多自相矛盾和镜头穿帮的地方。
但是算了,这是一部高丽电影,我们就看看帅哥美女吧。
#白夜行# “太阳到达最高点的时候,它的影子便消失了”。
伴随着结尾男主自杀前的最后这句话,凄惨而哀伤的苦情悬疑剧落幕,留下一片静默的唏嘘。
一生只为一个人而活,为她弑父杀人哪怕没有名份,等着看不见的明天,握着放不下的过去,一路迷失中彷徨又无可逃避,最终只换回一句“不认识”的死不瞑目。
极其有名的悬疑之作,被改编过很多版本,很遗憾没空看原著。
韩剧这版以爱情为主线,哪怕再多死亡阴影笼罩,接二连三的杀人事件都无法掩盖电影浓重的唯美纯爱色彩。
孙艺珍赋予了角色鲜明的灵魂,把女主因少年时期的不堪过往导致的冷漠绝望伪善坚硬坚韧脆弱各种矛盾性格揉杂出的绷着的状态演绎得非常到位。
男主与女主的少年时期一片灰暗,警官也因为这个案件失去儿子与人生,每个人其实都有不得已的苦衷与无奈,却在命运的轮盘下一错再错。
当警官跪在自己追查了十几年的少年面前,哭着说“对不起,没能早点抓到你”,他已经放下了多年的心结。
因为懂得,所以悲悯。
只是,一切都不可能重新来过。
这就是宿命。
“我的天空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
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
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读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及观看同名电影日版、韩版”在读完小说后,我迫不及待地在网上找电影,结果有两部,一部先拍的韩版,一部后拍的日版。
我本能地选择了日版先看,并且没有打算看韩版。
日版我给了“推荐”分,我对于基本能够忠实于原著的改变,通常都是怀有敬意的。
我一直认为,既然某部作品值得改编,就有它的优秀之处。
联想起有些借着原著的名和角色的姓名,把故事改得恶心兮兮的做派,能够把骨头架子基本继承下来,就是令人称道的。
剩下的就是改编时的取舍问题了-因为电影的篇幅有限,对原著进行必要的删减整合是必须的。
我在前一篇对日版的观影中已经写到了,日版对于某些情节的删减,有削弱故事逻辑的功效,例如侦探的戏,原作中是“康晴”将要迎娶“雪穗”时,康晴的堂弟一成委托调查的一条非常重要的主线,这条线的删除,直接影响了故事的丰满性、诡异性。
总体来说,日版也是比较成功的一部了。
但是,我终究有点不甘心,想看看比它早两年制作的韩版,究竟改得怎么样。
由于韩版把剧情改为韩国背景,角色姓名也就改成了韩国姓名,为了方便阅读,把韩版角色名与原著角色名对照如下:韩版柳美皓(幼年李佳)=原著唐泽雪穗(幼年西本雪穗)韩版金有汉=原著桐原亮司(化名秋田雄一)韩版韩东秀(警察)=原著笹垣润三(警察)韩版江载之=原著松浦勇,桐原亮司家当铺的伙计,桐原亮司母亲的相好。
这几个主角,我后文用原著中的姓名来表达,自己有一种亲切感。
一、关于角色整合和增删1、原著高宫城和筱冢一成跟日版共同的地方,时雪穗大一时的交谊舞社正副社长高宫城和筱冢一成的两个角色被整合成一个,因而也就没有雪穗跟城结婚又离婚的这一段。
所不同的是,日版里,保留下来的一成与原著中的一成有明显的继承性(但把删去了的堂哥康晴的戏加到了一成的身上,因此才把原著康晴前妻的女儿,设计成一成的妹妹)。
一成和堂哥康晴的家族,是某制药公司,康晴似乎是家族企业新一代的掌舵人,就理解成是制药厂老板。
日版中,一成是这个制药厂老板。
而韩版中,这个“老板”与雪穗没有任何关系,既不是自己与雪穗曾经同学过(日版),也没有一个曾经与雪穗同学的弟弟(原著)。
这样处理也比较好:既然没有雪穗大学里的故事了,完全抹去曾经的同学筱冢一成这个角色,比较合理。
这样就形成了这样的桥段:某大企业的青年老板要迎娶某女子,根据惯例,要对该女子做些婚前背景调查。
这样设计,既简单,又明确。
2、侦探今枝直巳我对日版最遗憾的地方,是删去了原著中侦探今枝直巳这条线,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把雪穗和高宫城及筱冢一成的关系,雪穗与筱冢康晴的婚约而引发(一成所主导)的调查,做了合理的交代,也使得雪穗的身世被揭示出来有了合理的解释。
而围绕着雪穗被调查,而引发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凶杀,才显得那么惊心动魄,又扑朔迷离。
所以,日版删掉侦探一条线,是最遗憾的地方。
韩版中,从“企业青年老板”登场,就有一个受雇于他的女子在做调查工作,是一条明线。
虽然与原著相比,原著中的侦探今枝直巳是男性,他有一个女性助手,而韩版里的调查者是一个女性(就叫女侦探吧,因为不能把她直接等同于原版的女助手),但是她的戏份和作用,是与今枝一样的,后来被害的方式,也与原著中一样。
保留了侦探这条线,虽然做了性别改变,但是,实际上保留的就是原著中的今枝直巳,我觉得非常欣慰。
3、松浦勇(韩版江载之)这个角色在两个版本里都被弱化。
几乎是一出场就被杀。
而由于对桐原亮司的擅长电脑和软件设计的背景的删减,使得松浦勇被杀的逻辑弱化了不少。
二、不同故事的呈现1、雪穗上学时代的戏基本都没有了,而改成了雪穗在学校当老师。
韩版这个改变有利有弊。
原著中,雪穗是出众的美丽,又有着强大的内心。
因此她一方面显得对外界的一切都波澜不惊(譬如,隔壁校的男生来偷拍好看的女生照片,其他同学都反应很大,她却“无所谓”),同时,对于在团体中落单的女生,都会主动接近、照顾、作伴。
把故事放在这样的背景里,很容易塑造出雪穗美丽、善良的形象。
日版保留了这个背景。
而韩版没有记录雪穗学生时代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而是设计成成年后,在学校当老师,发生的与那些调皮学生之间的故事。
那些调皮学生,把当铺老板(桐原亮司父亲)之死,雪穗母亲是当时舆论的主要嫌疑人这个“事实”,在教室里渲染。
当雪穗老师进教室上课时,黑板上写着“雪穗是杀人犯的女儿”之类的粉笔大字。
韩版的这个改变,是很大胆的,我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有雪穗当老师这样的背景出现。
它的好处是,在观众快要忘了19年前(韩版是14年前)那起案件的时候,又提醒了一下观众,雪穗及母亲与当年那件案子之间的关系。
而且还是以调皮学生折腾老师这种我们非常熟悉的方式。
这个改变,有遗憾,但也有创意。
2、关于桐原亮司擅长电脑的背景。
小说中,对于亮司在这方面的天分,着墨甚多。
而松浦的出现,契机就是为了找亮司与它一起来做盗版游戏的生意。
遭到桐原亮司的拒绝。
接下来就有玄机了既然是桐原亮司拒绝了松浦勇,应该是松浦勇恼羞成怒,怎么会是亮司杀了松浦勇?
这才是好看的地方,因为当年桐原亮司的爸爸遇害,少年亮司和妈妈还有店铺伙计松浦勇在家(前店后宅),妈妈和伙计的证词构成了桐原亮司当年在家(案发不在场)的证明。
而违逆了松浦,就可能打破当年的“不在场证明”,将亮司处于危险境地,因此,被亮司所杀。
所以,韩版和日版都删减了这些背景,就把这个逻辑淡化了不少。
3、雪穗曾经离婚和与“企业老板”(原著中与家族式制药厂新一代掌门人筱冢康晴)的再婚。
与企业家结婚,这个是重点,日版韩版都不敢删掉。
日版因为保留了过去跟雪穗是同学的筱冢一成的角色,而且把原著中本来反对哥哥与这个女人结婚的角色,改变成他本人娶了这个女人(哥哥康晴的角色删掉了),所以,一成和雪穗之间的戏就淡了很多,特别是“暗中调查”这件事,从逻辑上就难以成立了,简单了不少。
韩版的这个“企业老板”与雪穗在过去没有任何交集,所以,铺垫起“暗中调查女方”这件事情,反而可以放开手脚去展现,出戏很精彩。
当然结局还是遵照原著:侦探今枝直巳(韩版电影中女侦探)被杀。
4、情感戏。
小说中,有很多关于亮司的情感戏的片段。
那些不是无用的,通过在这些戏中的表现,其实是反衬亮司的心理扭曲,所以并不让人觉得突兀或者龌龊。
韩版中有几场情感戏的表现,日版在这方面基本上没有着墨。
5、养母。
养母的戏,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这条线,对于雪穗的人生走向,意义重大。
首先因为有了这个远房亲戚可以做未来的倚靠,雪穗才能有勇气脱离母亲。
母亲死去,她投靠无儿无女的亲戚,认作养母,这样就摆脱了原生家庭里地狱般的生活。
原著中养母之死,是非常令人震撼的一件事。
在我看来,亮司最痛苦的伤害他人的事件,应该是对雪穗养母的伤害。
韩版中,因为养母没有死,而把亮司在伤害他人时的犹豫和痛苦,体现在对“企业老板”前妻所生的女儿实施伤害的那一次。
韩版中,养母没有死,而且由于养母发现一些花死了,请园林工人来换种,才发现埋在下面的松浦和女侦探的尸体,也显得比较自然和真实。
原著中,松浦的尸体时是在筱冢康晴接待来访的老警察,对老警察所述雪穗的本来面目怒不可遏,扔球砸翻花盆,掉出来反光的玻璃松浦常戴的那副招牌性的太阳镜镜片才揭开了松浦勇已死,并藏尸筱冢康晴(相当于韩版的“企业老板”)家花园的故事。
6、关于结尾:原著的结尾是:大队警察在雪穗开的新店典礼上布防,围捕桐原亮司,但是直到庆典即将结束,也没有见到桐原亮司。
正要散去,笹垣润三发现一个小孩手上的气球上,有剪纸(桐原亮司擅长剪纸,是很重要的线索),小孩告知是一个拿着气球的圣诞老人给的,显然那个圣诞老人就是亮司。
笹垣润三单枪匹马遭遇了亮司,在追捕中,亮司跌落雪穗新店所在的大堂一楼,被自己随身携带的剪纸剪刀捅死。
日版:笹垣润三独自一人守在雪穗的新店开张典礼上,到人快散尽时,没有收获,忽然灵机一动,走上楼顶,在对面楼上发现坐在楼顶边缘的亮司。
笹垣跟亮司做了一番情真意切的隔空喊话,嘱咐他不要动,我马上过去你那儿。
亮司喊了声“都是我做的”,随后坠楼自尽。
落地点在街道上。
韩版:与原著基本同,增加了警察韩东秀(笹垣润三)被金有汉(桐原亮司)刺伤的情节。
最后亮司被众警察围拢后,韩东秀(笹垣润三)依然赶到,并且在他们两人之间进行一番对话后,亮司坠楼身亡。
坠楼地点,大堂一楼。
胸口插着那把剪纸的剪刀。
就这个结尾来说,我更喜欢韩版的结尾,它基本上是原著的再现。
日版的结尾有升华人性的作用。
7、关于案件的时间。
原著和日版,都说是19年前,到开店(结局)这一天,是20年。
韩版则说是14年前的案件,到开店这天是15年。
我不清楚这个20年和15年,是不是两国的法律所规定的对案件的追诉期。
但是由此跟韩版带来的一个好处,是少年雪穗和亮司,在最初犯案时的年龄,能够比日版大一些。
在不可避免要看到未成年人在犯作品中那种案子的前提下,我宁可当事人的年龄大一些......三、人性揭示无论原著、日版、韩版,都揭示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重大影响。
两个苦命的孩子,之所以走上一条黑暗的道路,毫无疑问,都是原生家庭所导致的。
在原著中,我们把对藏在暗中、没有让读者正面接触到的伤害人者(如对付同学)、杀人者(如杀害侦探)的痛恨,一直持续到最后,对作为明线的亮司的各种匪夷所思的举动-引诱同学做坏事,偷盗他人的软件,偷盗他人银行卡,等等,对亮司这个人充满了憎恶。
直到最后,当作为明线的、令人讨厌的亮司,与作为暗线的杀人者、伤害案实施者亮司合二为一的时候,我们都充满了让这样的恶棍受到惩罚的心理诉求。
而当最后进一步揭示出,亮司是如何一步步从最初的杀死父亲,以及演变为那么多次伤人案、杀人案的主角,他这么做的目的,受命于谁,都逐渐在抽丝剥茧中得到解释时,令所有人对这对苦命青年充满了同情。
无论如何,都对他们的苦难同年充满了悲悯的情怀。
日版最后老警察的一番对白,很多人不赞同,认为是一种无用的表白。
我却认为,从剧中来说,这是一个警察在已经过了诉讼期限后,对案中苦主所抱有的惋惜和期待,警察也是人,他们有正义,他们也有闪联。
我觉得这样表现和改编,也是无可厚非的。
从警察笹垣润三口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悲悯,也让我们在某一刻,除了惋惜、同情,甚至还不愿意当他们是杀人犯。
杀人犯而得到读者、观众如此深厚的同情,反过来,也是对把他们逼成这样的原生家庭的声讨。
难怪几乎所有人,都在潜意识里把这当作一个爱情故事,而不是犯罪故事。
我不多说,只说一句。
我理解李佳,理解那个“不”字,理解她的背影,理解她挣扎的冷漠。
在影片的前两个小时,我们都以为有汉是李佳的太阳。
其实,我们都错了。
李佳才是有汉的太阳,而有汉是李佳的影子。
有汉说,“太阳到了最高处,影子就消失了。
”而为了影子再出现,太阳不能死。
我想不是错觉,片末,我真的看到有汉笑了。
微微地扬了嘴角。
这个背影是他想看到的。
而李佳只是痛苦地做了有汉希望她做的事而已。
미안해 ,“不”并不发自内心。
我只能理解成一男痴恋一女 一女无动于衷的故事
照预想有差
那么好一个故事居然被韩国人拍成这样……
没看过书,没看过日剧版,直接看的这一部,觉得很好。也许是第一次了解剧情的缘故吧。说实话觉得孙艺珍和高修演的挺不错的,如此的虐恋令人唏嘘,而最后高修堕楼孙艺珍说不认识的那一场让人无限的感慨。演的挺好的。
如果没看过小说,大概还是会被感慨。但是小说显然比电影更深刻,他们也不是爱情那么简单。这个让人绝望的世界啊。
枯燥,那女演员脸上的化妆就像假面。
前半段很无味,后半段还是挺好挺感动的,结尾的那个圣诞老人桥段显然骗了我啊,最后两人唯一的合影照片很动容。话说能拍成这样也不错了。
1 我不是来看大叔的 2 我不是来看床戏的 3 让PC用两个小时浓缩下精华,还真是困难。星星都给戏份很少的男主吧,谁让我心疼亮司嘞。
日剧拍得很纯爱,棒影拍得很凝重,着重从老警察的视角出发一桩案件给当事人和旁观者都带来了无限伤痛。小说里没有正面描写唐泽雪穗做恶事,在电影里被直接表现出来性格就被弱化了,看不见的恶女才是真的恶女,电影让雪穗这个角色过度暴露了。太阳的立意生搬硬套,天鹅湖音乐背景,不如日剧的原创
好好的一本书 就被棒子的电影毁了,我就讨厌那些改掉的名字,棒子文 还有棒子的那种假模假式!
越到后来越催泪。像被重石敲击一般。电影没有书那般神秘,早就泄了底。但依然感动。
多年不看棒子电影电视剧系列的我破例看了这个,,,男主角太作了,剧情很日本人,,恩。
可悲的男人
矫揉造作,故作小清新状
改残了~~~==!喜欢原著
不是难看,是难看的要死,这个韩国女人就不能演黑暗女,你看着就觉得这他妈的就是白日行
勉强三星两星半虽没看过电视剧但也许是我太笨这个故事进行到35分钟时才猜出是怎么回事所以根本算不上推理悬疑片尤其是结尾更是意料之中!前面穿插叙事有点乱后面就成了传统棒子犯罪片的特点并且开始卖主人公大叔的人性。
那一阵阵汹涌的JQ戏啊,卖肉的吗
男主有汉 好可怜,这个版本的白夜行,感觉不如日版的那个,其实剧情倒也都差不多,就是孙艺珍本身太温宛的感觉,感觉冷不起来,不如堀北真希.
没看过原著,但其实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