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刚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
我对他一见钟情,自从见到他之后,就着迷的不得了,每天看个千百遍都看不厌,即使不看的时候还想着……我这个朋友非常地特立独行,很酷也有个性。
他不仅胆大妄为,敢于反抗权威。
还无法无天,敢于突破陋习。
不过最可恶的是他还很花心,跟两个小女孩纠缠不清,一会拉着这个在树下一通乱亲,一会又趁那个不注意钻进了人家被子,真是个花心大萝卜呀。
这个花心萝卜还热爱幻想。
常常把自己不喜欢的人幻想成吃人的妖怪,而且还对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疑,广为传播,对当事人造成了极为不良的舆论影响。
俗语怎么说来着,舆论猛于虎,唾沫星子淹死人呀。
但我的这位朋友的身上还是有很多的闪光点的,例如从来不在乎他人的眼光,始终坚持自己的那一套,尿自己的床,让别人洗去吧!
例如他很懂得坚持己见,即使做了坏事也临危不惧,采取坚决不低头不认错不妥协的态度。
例如他很耐得住寂寞,懂得享受孤独,即使脱离了集体,依然自由自在玩的特美。
好了,现在郑重记下我这位朋友的大名吧,他姓方,名枪枪。
也就是别人的枪要坚决抢到手的意思。
如果你在哪个下雪的寒夜遇到了我位豪迈的友人,一定别看他,女孩不宜。
如果你还是忍不住看他,嗯,象我一样,看到他由于贪玩在石头上睡着了,记得把他送回家。
小红花,带着咒语的象征物——你值得拥有。
可是,我为什么要小红花?
——如果一个小朋友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他就要被监管了。
因为在日后的生活里,他要么要被别人折磨,要么被自我折磨。
为了获得小红花,方枪枪也争取过。
他一本正经告白,试图理解规则,并努力成为集体的一部分。
然而,始终存在另外一种力量拉扯着他。
一种尚未泯灭的,不受约束的渴望,或者小流氓的精神。
再重新看一遍,我发现了太多恐怖之处。
尤其是最后,幼儿园园长凑近镜头,变形的一张脸。
她说:你会怀念幼儿园的,你还会想回来。
是啊,她的见解很对,外边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
这才是终极的恐怖——无处遁逃。
管天管地,还管人拉屎放屁?
拉屎放屁是电影表述的重点。
阿姨们聚在一起,就像多收了三五斗。
说:你看,多好,今天谁谁谁又拉屎了!
不行,你得准时拉屎!
又喊:刚才谁放屁了,都撅起来我闻闻!
重要的是规则和管理。
管理屎尿屁,至关重要。
尿床也是不驯服的表征。
有一个地方,方枪枪哭得十分真诚。
每个人都得撅起屁股,被阿姨擦一把。
阿姨,一吹哨,小朋友就得凑过去。
再吹一声,换一个人。
方枪枪哭起来,就像被夺取了贞操。
他的屁股蛋子被抹布奸污了。
当然,之后他才真正失去了遮羞布:当众凌辱,让他表演脱衣服。
最后的结果是尿裤子。
除了组织围观之外,另一种更厉害的方针是“孤立起来”。
每个人都看到他,又把他当成空气。
至于怪物。
方枪枪幻想李阿姨是个怪物,有尾巴的。
其实是获得共鸣的。
一只入睡的怪物,差点儿就孩子们被捆起来。
这群虫子一样的小孩儿,爬上去默默地,造反差点成功。
这个场面,很有趣味。
每个孩子对着镜头学一种动物,猫、狗、公鸡……也在暗示有趣的部分——野兽仍在内心之中。
我想起小时候的幼儿园。
又自豪了好一会儿。
因为我也策划过恶性事件:曾经组织同学把痰桶扣在老师脑袋上,还策划过连夜逃出整托幼儿园,但最终都没有成功。
我没有遭到老师的报复,一个对我很好的老师表示很难过。
但是最后,我也要跟所有人一样,擦红脸蛋,跳一种很奇怪的舞蹈。
还要皮笑肉不笑。
想起来,在中国长大,真是个古怪的过程。
从幼儿园,就广泛存在一种巫术。
小红花,是带着咒语的象征物。
你值得拥有。
可是,我为什么要有?
——如果一个小朋友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他就要被监管了。
因为在日后的生活里,他要么要被别人折磨,要么被自我折磨。
在森严之中,这部电影仍然留下一些自由的气息。
比如,在方枪枪独自晃荡的下午,他的眼睛还很明亮。
医院就像是自由的飞地。
做梦的时候,裸体的小朋友,他是自由的。
方枪枪无处可去,他还可以抱着石头睡觉。
当你睡着了,就不需要有朋友,不需要同情,不需要小红花。
一个人是自由的。
《看上去很美》,是我最近才看的一部电影,距离电影放映已过五年了,无意中在豆瓣活动截图里看到了这个电影的截图画面,一个开始我不知道的名字的小朋友,对着一个看着就是幼儿园的老师的人,底下字幕打出了三个字,操你妈!
这三个字使我浑身一惊,在成人里,操你妈说了就说了,我不会这么的诧异。
但是,操你妈从一个4五岁的孩子嘴里说出来。
使我有了想要了解里面内容的冲动。
是什么力量能让个可爱的孩子爆发。
可爱的方枪枪电影开始不久,一个叫方枪枪的小孩子就出现了,被送进了托管幼儿园,方枪枪冲着老师嚎啕大哭。
哭声嘶哑。
好可爱的一个小朋友,泪水就挂在方枪枪圆滚滚的脸上。
微微撅起的小嘴,满脸的 不愿意进入幼儿园。
好可爱的方枪枪,和我们小时候一样,要自己待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总是会恐惧的大哭。
方枪枪哽咽的时候,我就被这个可爱的方枪枪打动了。
上进的方枪枪老师,我为什么没有小红花,似乎是习惯了幼儿园的生活,方枪枪要起了小红花,因为没有自己穿衣服,因为尿床,因为拉不出便便。
方枪枪注定与小红花无缘。
我第一次来不算,我要小红花,对于小孩子,幼儿园的小红花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
方枪枪也要上进了,幼儿园的生活似乎不算太坏。
这个方枪枪幼儿园里聪明伶俐就数方枪枪,以后的生活,方枪枪突然对小红花不那么渴求了,十分的怪,这个方枪枪,和俩个女孩子非常的好,在也不没有来幼儿园时哭的声嘶力竭,但是一遇到什么事情,方枪枪还是会大哭。
这个方枪枪,调皮捣蛋,会晚上梦游,然后依旧回到床上尿床,小红花一朵他也没有,但是他不在意,非常奇怪的想法会出现在方枪枪的脑海,会编成令小朋友信服的故事。
这个方枪枪。
妖怪,李老师是妖怪,方枪枪喊道嘘,看看你有没有尾巴,方枪枪在澡堂和别的小朋友说道,没有尾巴就不是妖怪,告诉你们个秘密,李老师是个妖怪,有一天晚上我看到李老师有尾巴,她会吃人的。
方枪枪对那些小朋友小声嘟囔。
小朋友们都信以为真。
一个个都害怕李老师。
其实,李老师是妖怪,只不过是小方枪枪自己 梦,方枪枪的故事却令小朋友们都相信了。
于是,所有的小朋友们制定了个计划,要把李老师这个妖怪抓起来,计划,理所当然的失败了。
李老师也不是妖怪,别的小朋友都相信李老师就是老师,当然,除了可爱的方枪枪。
不守规矩的方枪枪不要,我不下来,站在高高窗台上的方枪枪,对着老师做着鬼脸,哼,让我下来我就不下来,方枪枪得意不已。
方枪枪骤然成了幼儿园的小流氓,破坏小朋友的积木,欺负小朋友,抢小朋友的玩具,方枪枪还找了俩个同伙。
好一个方枪枪,这个小流氓,幼儿园里的规矩,我方枪枪可不管。
操你妈,方枪枪喊道操你妈,老师在让方枪枪道歉的时候,方枪枪喊道。
令我吃惊,记不住方枪枪从哪里学来的。
好像,方枪枪出生这句话就埋在他的小灵魂里。
方枪枪,辱骂的可能是幼儿园中的规矩,谁知道呢。
不过这句操你妈,却把老师骂蒙了。
所有人包括看电影的我也蒙了。
被孤立的方枪枪操你妈事件之后,方枪枪被关禁闭了。
黑漆漆的小房间,对方枪枪来说简直太恐怖了。
方枪枪又开始声嘶力竭的哭喊。
出了禁闭的方枪枪,被幼儿园园长孤立了,园长不让方枪枪和小朋友一起活动,所有的小朋友都不准和方枪枪说话。
方枪枪一下子不适应了,孤独与恐惧爬上了他的小脸,小朋友们都把方枪枪当成了空气。
直到方枪枪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活动,但是,小朋友们依然不理方枪枪。
特立独行的方枪枪只能一个人跑掉。
也许长大会好的,特立独行是会付出代价的,谁知道方枪枪有没有明白。
也许很多人会从这个电影看到许多东西,可是,我的习惯看电影就是看,我从来不想那些隐喻。
我觉得会让电影变质,王朔,痞子文学,这个电影改编自他的一朵小红花。
或许拍电影的人希望人们看到里面的隐喻,那个特立独行的方枪枪,那个对制度咆哮的方枪枪。
但是,我还是愿意过滤掉它,我只希望看到个和我童年相似的方枪枪。
我想问的是,方枪枪走后会怎样,但是似乎电影并没有直说。
这个问题我试图在豆瓣《看上去很美》的页面之下求解,看看有没有评论高手能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颇令我失望。
多数评论并没有关心这个问题,而是醉心于将影片生硬地套在福柯或者别的什么理论框架下作零碎化地解读。
因为我并没有读过王朔本人的这本小说,因此也谈不上究竟王朔是不是真的把故事写的像那些评论一样零碎,但是至少我认为我们自己能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上面这段话说的很玄,我希望下面的文字能把这个看上去很玄的主张说清楚。
在我看来,方枪枪走后会怎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在这部电影中刻画了一个个体一开始试图接近这个群体,但是屡次失败之后决定离家出走。
用一句话做这样的概括似乎是对于电影导演和王朔先生的不敬,我并不否认在这部电影中方同学和这个群体之间的互动被描述的非常直观,给人很大的冲击力。
电影似乎在给我们描述一个制式教育的典型画面,整齐划一的时间安排,每一个环节都被设计成标准作业流程,甚至穿衣服或者上厕所都有自己的“标准作业流程”。
这不能不让人想到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描述的某一监狱的日程作息表。
方同学在这里实际上存在两种选择,要么融入这个群体,要么与之对立。
毫无疑问任何人都不可能首先选择与之对立,人需要一种群体生活,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小朋友需要有人和她们一起玩,在成年人中我们需要结成社会以达成社会分工以及创造良善生活可能的条件。
方同学首先的选择显然是试图融入这个集体。
影片中选择插入汪同学那个作为后勤部长的父亲的出现我认为是很有些深意的,似乎暗示了方同学从这件事之后逐渐发现幼儿园这个小社会的社会制度背后的虚伪和荒谬。
我认为这个情节是很不错的,作为之前一向很关心“法律”,试图做一个“良好公民”的方同学,忽然发现自己所珍视的东西居然能通过某种“错误”的方式轻而易举地得到,这种冲击显然是巨大的。
方同学决心发动自己的反叛。
但是因为存在这个环节,我们自己的慎思就需要在这里停留一会儿:对我们而言,方同学是不是一个坏同学?
你可以说是,因为之后的连串行为是典型的破坏纪律的行为,但是你也可以说不是,因为所谓的纪律不过是一套虚伪的把戏,甚至在谎言被揭穿的时候,居然整套“法律体系”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一个实际上无辜的人。
方同学的反叛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当然我相信这不是他自己有意要提出的,即究竟怎样选择才是对的?
而实际上影片暗示了唯一一种可能的答案,即权力就是正义:无论是能够左右李老师的汪部长,还是在李老师眼里是“良好公民”的倩倩同学,都暗示了这个答案。
所谓的正义,就是权力要你做的事情,没有更进一步的为什么。
当你去反问,凭什么要这样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错过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本来就不该提出。
但是可惜的是,方同学还是问了这个问题,得到的回应是“你怎么敢顶撞老师”?
上述的解读似乎对应了非常意识形态化的某种解读方式,即这个影片就是在暗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荒谬。
当然毫无疑问这种暗示是存在的,但是如果我们的反思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我认为是不足的。
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则的追问,这部电影仅仅意味着那段荒诞的历史吗?
集体生活的方式并非是某种意识形态独创的生活方式,而是大工业时代的典型的生活方式。
当然你可以说现在我们并不是住在集体宿舍中,但是不要忘记了我们这个时代却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让我们和别人联系紧密,甚至美国证劵市场的一次波动都能影响到中国的某个企业,而一个地区的物价的变动可能引起的是整个国家的市场发生波动。
我们不再被强制的束缚在“单位”中,但是我们却“自愿”被束缚在某个更大的共同体中。
其实说到“自愿”和“束缚”放在一起就让人感到不舒服,但是这的确是现状,并且也是方同学的第一次选择的结果,他试图将自己融入这个大社会之中。
因此实际上我们会发现,过去的单位制和集体生活的内在结构实际上并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而发生变化,或者说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内在结构。
当然,所谓你自愿加入到一个束缚之中,即所谓“异化”问题,你的自由意志异化成了一个异己的对抗自己的东西。
如果我们放在这样一个更大的维度去看这部电影,实际上它表达了一种反叛,这种反叛绝不仅仅是对于某一种具体的政治体制的反叛,同时意味着一种对于“表面世界”的反叛。
我所谓“表面世界”也就是那个“小红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似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被一套道德话语很好的解释,错误的被消灭,正义得到弘扬。
权力的运作被装饰成某种永恒道德标准的逐渐展开与实践。
方同学试图争取自己加入这样一个社会中,但是不幸的是因为某种偶然的机会,它发现了这个“表面世界”背后的内在结构:它是赤裸裸的权力交易,一切的人及其活动不过是权力的某种自我运作的需要,而并非所谓的目的本身。
毫无疑问,好学生与差学生总是同时存在的,红花榜意味着某种表彰,也就意味着某种惩罚,影片中这种惩罚从红花榜到关禁闭组成了一个连续的惩罚结构,毫无疑问我们也可以在一个现代国家的刑法典中发现这一套阶梯结构。
我们通过树立“差学生”作为对立面,用“他们”形成“我们”。
所谓的末位淘汰制或者红花评比,实际上将“末位”视为一种不可接近或者不可言说的符号或者形象,从而使得整个群体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这个“末位”,当然在实践中人们就会发现最好的躲避瘟疫的方式就是实践正义,而这恰恰中了权力的圈套,因为所谓的正义不过是粉饰出来的而已。
但是如果我们将自己置于这样一种完全批判的境地,我们会发现我们无所依靠。
如果全部的道德戒律不过是权力游戏,那么我们如何谴责权力本身呢?
我们只能选择闭嘴,无从言说这种批判。
那么这样做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谁赋予我们行动的意义呢?
正如方同学自己,能够以很多的方式挑战整个共同体,但是作为电影观众的我们,能说什么呢?
我们说他是一个差学生吗?
似乎也不能,因为如果我们这样说,实际上已经选边站在李老师一边,但是这令我们感到不安;我们能说他是一个好学生吗?
似乎也不能,因为他做的事情的确称不上“好”。
那么我们能说什么呢?
或者说他在干什么呢?
按照这个逻辑似乎他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也没干,那么他实际做的那些事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捏同学的脸,打上厕所同学的屁股等等。
如果我们不能用现有的道德话语谴责他,那么我们只能说他在自己创造意义,他在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同一个“职业革命家”,他的意义就是挑战权力,讽刺权力,攻击权力。
但是这些实际上都不能成为独立存在的意义,而依然是依附于权力本身。
当方同学大声说“快告诉老师我脱队了”而无人理会的时候,自我创造的意义已经宣告失败,那么唯一的路就是逃跑了。
但是正如我在本文开篇提出的问题,方同学跑了之后能怎样?
我想只存在两种可能,也就是和当年娜拉出走之后可能的结果是差不多的,要么被人找到重新回到幼儿园,要么在社会中长大真的轮到公安局去“收拾”他。
说到公安局,影片中有一位老师的这个威胁实在是很值得玩味,并且幼儿园出去就是医院,也是很有意思的设计:一个健康的人就活在“幼儿园”,要么就是不健康的人就活在“医院”,只存在着两个选项。
因此,真的要追究起来,方同学走后会怎样,其实影片已经有所暗示。
这个暗示是悲剧性的,或许王朔本人也止笔于此了。
不过我觉得如果按照上述的分析,我们就错过了一些重要的内容。
发现这些内容是需要脱离出影片的故事本身的。
这部电影提供了一种解的答案,但是自己有证明了此路不通。
那么又该怎样呢?
存在一个问题,方同学真的只能跑吗?
当然你可以说方同学曾经用一个谣言发动过一次“革命”,但是很快被“镇压”了,只是因为“反动政府”的势力过分强大。
但是我们如果将这个问题追问到现实生活中,是不是真的就无路可走?
或者说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发动某种革命?
回到方同学第一次的选项中去,那个时候他试图加入这个社群之中,并且这是一个“自愿”的行动。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从母亲的怀抱中脱离开来,就必然需要赋予自己某种身份,成为某种社会角色,这也就是“加入”某个群体。
在我们生命中我们会加入幼儿园成为“小朋友”;会加入学校成为“学生”,在这其中有些朋友在学校参加过各种社团组织也会加入这些群体中;会加入工作单位成为“职员”;会加入自己的家庭成为“丈夫/妻子”“爸爸/妈妈”等等。
我们总是在“加入”的路上。
当然,每一次“加入”都意味着我们必须接受社会实践客观赋予这一社会角色的规定性,我们必须将自己的生命规定起来,才有可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必须有这个规定性,否则就是散乱的,流变的,就好像风或者气一样,是“无定形”,那么也就注定是没有一种定型的力量。
我们需要把自己展示出来的时候,就需要能展示出来,而不是流于无形,比方说我们需要实现自我,就必然需要将某种自我的能力客观的实践出来,做画家、艺术家、法学家、钢铁工人等等,一辈子懒懒散散什么事情都不做,那么整个人也就无所谓意义可言。
方同学最后发动的一连串反叛,实际上也是给自己的某种规定性,将自己显示出来,当然他最后失败了,只能逃离。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既然规定性是生命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本质要求,那么邪恶的并非规定性本身,而是要看它规定了什么。
如果我们将问题转换到了规定性本身规定了什么,我们就会发现方同学本人并没有处理这个问题的能力,或者甚至多数成年人是否具有处理这个问题的能力也是存疑的。
他们受到自己未经训练的思维的束缚,被感情,狭隘的经验,自身利益等等捆绑。
如果真的要把问题都讲出来,那么反而会引起怀疑而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这个问题已经在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政治实践之一的雅典民主制中有所体现。
那么这就要求执政者能够借助于普通人的感情和判断,在“不知不觉间”将正义之事达成。
但是这似乎又预设了正义之事的完成是需要欺骗的,而这种欺骗也包括了执政者对于被统治者的一个对立。
不过这一观点也包含了对于普通人处理政治问题的不信任,那么我们又可以判断“李老师们”是否真的在使用权力让我们自身,我们自己的自由意志得到更好的发展以及全面的实现,而不是将权力视为谋求自己统治阶级私利的工具?
那么问题再次回到,道德判断的意义究竟如何存在?
如果我们将问题推进到这一步,难题就不再是针对方同学,而是李老师,她自己必须对自己作出辩解。
但是面对一帮小朋友进行这样的辩解吗?
我们也能想来她的说辞,即影片中反复提及的“这样是为你好”。
其实到底本来是用来欺骗“被统治阶级”的小朋友的话,实际上她自己也真诚的相信,这也是在权力体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公平正义的运行被不分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真诚地相信着,而统治阶级相信自己仅仅是在维护永恒道德的实现,维护一个自然秩序罢了:所有人都被骗到了。
这样,这部电影揭示的问题已经被追问到底,作为另一种意义创造者的方同学即将面临悲剧的结果,我们也无从反思我们现在所承受的规定性是否真的就是好的。
我应该承认“方同学走后会怎样”是一个糟糕的问题,因为它真的无从回答。
首先我确实是一名幼教老师,这部片上学就已经看过,老师一直把电影中老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让我们警醒自己,当然这个老师确实有很多做的不对的地方,比如嫌贫爱富,不能对小朋友一视同仁,对于小红花的奖励机制没有公平的贯彻下去,电影中最让人吐槽的大概就是老师每天必须统一入厕,走路要抓绳子走,那么其实这些做法只是用错方式,幼儿园走路当然要走直,要不东一个西一个也容易出安全事故,入厕当然要一起去,也是为了不容易出安全事故,只不过不强迫孩子必须入,然后就是这位老师说话不严谨,她不了解孩子,其实方枪枪好奇女孩子的身体只是到了性别敏感期而已。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身上是有使命的,但也不要把每个老师的举动都想成是迫害孩子,其实大多数的老师也是真心为孩子,可能她们的方法不对,处理的不够成熟!
我是羡慕方枪枪的.他比我勇敢.他会对喜欢的女孩子好.他敢于表达他的好感.他不喜欢被约束.他敢于反抗这种约束.他心里承受能力强.他不怕被别人嘲笑,还会跟人一起笑.他也孤独.他孤独的时候会有很多想法.他一个人玩旋转木马.他摔了下去,他能一个人爬走来,拍拍身上的土走掉.他想跟人一起玩.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近他们.他渴望外面的世界.他敢偷偷地跑出去~~我也想像他那样生活,可是,我没他那样勇敢.我不敢对喜欢的人说喜欢.我不喜欢约束,可是我没有勇气去反抗.我怕别人嘲笑,穿个衣服,换个发型都要深思熟滤.我怕孤独,会装作很喜欢别人的样子跟他们玩.我渴望自由,可我不敢走太远.我也想放弃身边的条条框框,可发现,我得生存.
張元長得有點兒像教我們免疫學實驗的老師。
眼睛跟鼻子都特童趣。
頭髮奇奇怪怪地在腦袋上蔥著。
老是笑。
讓人覺得特可親。
於是我一心想著這樣的導演定能教授好些我們需要的東西。
不一定非得科學文化知識。
可那東西一定蘊含著飽滿的精神。
回味無窮。
王朔的文字是老早就深印在腦瓜子裏的了。
可是說起這部小説。
我能記得的情節似乎也都那麽囘事兒。
半半拉拉。
所以看到片名兒叫作[Little Red Flower]的時候。
我就跟那丈二和尚一樣了。
整部電影都十分嚴謹地再現了五六十年代的幼兒園風格。
有板有眼的人物、服飾、鍋碗兒瓢盆兒、公共設施。
紅墻閒漢白玉橋上一群孩子烏泱烏泱地瘋跑。
大房子裏幾十張小床挨著睡。
排隊吃飯洗手拉屎擦屁股。
樂在其中的孩子們發出莫名的叫聲和怪笑。
動不動有人哭了。
阿姨過來質問。
批評孩子。
孩子的叛逆或者屈服。
小紅花。
車軲轆一樣的全託生活意趣盎然地許給了小手兒從兜兒裏掏出的小紅花。
儅皮了吧唧一朵花兒也得不到的方槍槍躲到小牆角。
擧著撿來的小紅花望穿天空的時候。
他會怎麽掂量這其中的含義呢。
儅他把小紅花送給南燕卻遭到拒絕的時候。
他的自尊又有多複雜呢。
在那個時代。
小紅花可能是一種融入社會的標誌。
而並非單純自我首肯。
連定時拉屎都要再接再厲的生活有什麽情趣可言。
那必然是更富足的價值吸引了我們的意念。
融合。
孤立。
桎梏。
灑脫。
我們為新的價值付出得並不少。
老臉都搭進去了。
卻沒什麽人樂意醒悟。
沒準兒方槍槍從旋轉木馬上摔下來那一跤非常有用。
他從無度的輪回中醒過悶兒來了。
知道扮猩猩的李阿姨是妖怪。
知道被人罵了狗頭軍師要還嘴說操你媽。
童稚的超凡脫俗升華了。
在平面交匯的綠蔭和紅墻美得分不出彼此的界限和區別。
感動得兩代人讚不絕口。
張元說[幼兒園是成人世界的寓言]。
魂魂相扣的不單有回憶中再也找不回來的童年。
更是在每個細節都烙上了時代的烙印。
宛如一朵小紅花。
看上去挺美。
可花兒背後呢。
嘿。
別問我。
不知道。
片子看起来不太享受,差点没看完,看完还有点懵。
回去睡觉。
将睡未睡之际,朦朦胧胧中倒反刍一点味道出来。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的眼里也有一千部《红楼梦》。
而这部片子我想也会产生这种效果,因为我想创作者的本意是要还原一种生活,就像《红楼梦》浓缩和还原了一份繁华和幻灭。
我理解这部片子讲述了成人世界的人与人的关系、孩子世界的人与人的关系、成人与孩子交界世界的人与人的关系。
成人的世界基本被等级化了,从搞卫生的阿姨到老师、到班主任、到校长一直到那位怎么看怎么别扭的副部长。
谁都要按着这个等级的规则来行事,谁也不能破坏这个等级,无论是真实还是虚伪、有目的还是没目的。
而这慢慢的也会变成一种习惯。
孩子的世界是比较自然的世界。
饿要吃、渴要喝、困要睡、闲要玩、孤独要伙伴、更要爸妈的呵护。
要爱。
孩子的世界也有欺骗、有欺凌、有嫉妒、有贪欲、有嗔怨,但一切都出自一种自然,也会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成人因为等级的关系,没有冲突。
但是成人因为与孩子构成了一种落差比较大的强势和弱势关系,所以必然形成对孩子和孩子世界的压迫和强迫。
成人不但按自己的意愿为孩子设立规则、想方设法让孩子接受规则,而且成人还会把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搞得顺理成章,道貌岸然。
慢慢的被大多数的小朋友所接受,渐渐的被体制化。
方枪枪这个天外来客则越来越显得另类和孤独。
提醒我们活得不要太自我,才可避免使自己受伤。
看这部片子不是跟风,是因为喜欢张元,喜欢张元是因为喜欢《绿茶》,喜欢《绿茶》是因为什么?
因为解渴吧。。。
《看上去很美》讲了一个每个大陆人应该都很熟悉的故事,在一个架构中,通过一系列手段,去掉每一个人的个性,让每个人都制度化。
被制度化了的人又再去制度化其他人。
而这个制度化的过程从每个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方枪枪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就被老师剪掉了小辫子。
然后老师告诉他们,不许说话,不许吵闹,不许尿床,要听话,要举手,要自己穿衣服,要早上拉屎晚上洗屁股,一切一切全部按照一定制度实行。
还有不许质疑制度的合理性。
遵守制度的优秀分子被奖励小红花。
老师们应用小红花这种诡异的手段,建立了红花会组织。
红花会组织中的积极分子,响应老师的命令,方枪枪曾经试图加入红花会。
当某部长的儿子因为其父亲的关系拿到了小红花,并因次连带着让方枪枪拿到了第一朵小红花以后。
方枪枪开始放弃了进入红花会的努力,转而开始反抗制度化的进程。
他试图利用妖怪鬼魔的传说,来组织同学一起对抗老师,被迅速有力的镇压了。
他接着又试图使用暴利反抗的方法,再次被镇压。
之后,方枪枪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下一个反抗计划的时候,他已经被整个红花会隔离了。
整个红花会的意思就是,除了方枪枪一人之外的所有同学。
但是,方枪枪乐得如此,他的夙愿就是长大,离开幼儿园,离开有红花会的地方。
可是,当他刚逃出幼儿园,他就见到了成人的红花会。
红花会的势力竟然遍布整个世界,方枪枪逃无可逃…… 这个剧情看起来还不错吧,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在遭受红花会迫害的人,和如同我一般打算终生反抗红花会的人来说,应该会很喜欢这个故事吧。
可是,张元把这个故事拍得非常乏味。
实际上,他的这部电影中,虽然用红砖黄瓦高院深宅作了些些暗示,但是基本上,这部电影没有多少超出幼儿园生活的地方。
如果要从这部电影挖掘出她的主题,观者必须象我一样来作一次二次开发。
而电影毕竟是一种声光艺术,无论主题如何深邃,电影也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来把这个主题讲出来,而不是让观众来作什么二次开发。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是失败的。
实际上,有很多优秀的电影都是用儿童的角度来讽刺这个世界的荒谬,例如《铁托和我》。
可是这部《看上去很美》显然没有做到。
当然我也可以想像,如果《看上去很美》明确地讲述他那个反制度化反红花会地主题,那么他应该也就没有公映的可能性了。
据我所知,搞电影审查的那帮人中,不乏红花会的核心人员。
实际上,就是目前这个电影,能够公映,也很让我吃惊的了。
那帮人究竟在搞什么,怎么让这么一部嘲讽红花会的电影公映了呢?
当然,细想之下,也不奇怪,红花会本来就是培养弱智的组织。
好吧,虽然我极度痛恨红花会,虽然这电影让我觉得有隐约的快感,可是我还是得承认,从纯粹电影的角度来说,这不是一部好电影。
而且,电影中的小男孩,在表演上比较做作,特别是和《我要一个爸》那种电影比较的话。
而且当小男孩被摆弄着拍这样一部电影的时候,制作者其实是在做和红花会一样的事情。
IMDB得分6.2(19人投票),我打4分。
http://spaces.msn.com/likeyesterday/
方枪枪和草泥马——评张元电影《看上去很美》06级新闻学A班 王巍巍“草泥马”是最近在网络上流传的“十大神兽”之一,是被网民奉为“对抗不妥协”的重要标志,相应的,随“草泥马”一同诞生的神兽还有“尾生鲸”、“法克鱿”等。
草泥马长相憨厚,看上去一脸无辜,它的海报和玩偶经常出现在摇滚演出的现场。
关于“草泥马”的诞生,有传是北大的MAZ画的一幅漫画,后来逐渐演变成澳洲羊驼。
但不管怎样,我们都知道有一点不会改变,那就是中国网民的创造力实在不容小觑。
没有网络,像“草泥马”这样的创意就不会得以流传。
特别是在我们国家下大决心进行互联网环境整治的前提下,竟还能引起这样的一场全民恶搞的风潮,实在是很有趣的事情。
想到张元的电影《看上去很美》,也是因为“草泥马”的缘故。
原因不言自明,故不赘述。
张元是“北京杂种”,王朔是“小坏蛋”,作为导演和作家,他们的作品一向极具个人风格。
如果没有记错,《看上去很美》的小说出版至今也已有十年之久。
99年最出名的文化事件莫过于王朔和金庸的“论战”,其实管他什么论战不论战,在我看来,王朔就和方枪枪一样,是个刺儿头,看到哪里不爽,他总要挑出点毛病才罢休,而他挑出来的那些毛病又确实有其在理的地方,我想或许这也是他和宋祖德之流最根本的不同之处。
还是说说电影。
董博文饰演的方枪枪,长得还真有点儿像王朔,方头方脑,大大的眼睛,常常摆出一副很囧的表情,眼神里却满含着对人的鄙视。
当然,为了和“草泥马”扯上关系,我觉得我们有必要直入主题。
在方枪枪和唐老师对峙的那场戏中,拒不道歉的方枪枪冲着唐老师突然冒出了一句“操你妈”。
一个三岁的男孩,惊世骇俗的三个字,是足够让“一个成熟的成年人”目瞪口呆的。
对于生活在重重不平等规则之下的国人来讲,我们可以很兴奋地宣布:是的,我们要看的就是这个。
草泥马是隐晦的词语,它所代表的是一个特定年代里人们对于不平等规则的愤怒。
没有人敢于轻易说出它,因为在它身上暗含的调侃与嘲讽并不是人人所能驾驭。
方枪枪只是一个三岁的男孩,他就像草泥马一样天真质朴,有着无辜的表情。
在他刚刚被送进幼儿园(或称保育院)的时候,他曾经想方设法融入进那个有着严格规则的集体。
比如在唐老师宣布获得小红花的小朋友的名单时,方枪枪站起来问“为什么我没有小红花?
”唐老师说“因为你昨天晚上又尿床了,早上不是自己穿的衣服,上完厕所也没有自觉洗手”。
集体生活的规则就是这样,谁最合规矩,谁就更容易生存。
在幼儿园里,谁最听话,谁得到的小红花就最多;谁得到的小红花最多,谁就最“光荣”。
那个有着几百个小孩子的幼儿园,便是一个有着严格奖惩制度的社会。
那么,既然是社会,就会有不平等。
这即意味着即使你再努力,也有一个不留心被判出局的时候。
所以,要想安全地在其中生存,就要处理好个人与整体、服从与规矩之间的矛盾。
因为只有这样,才足够的“和谐”。
所谓的教育,即是教导你遵守纪律,无条件的服从上层建筑。
但谁又能保证你所接受的教导是百分之百正确的?
于是,蔑视成人尊严、敢于冲破规则的人就成为了英雄。
《飞跃疯人院》如此,《梦旅人》如此,《看上去很美》也是如此。
只不过是英雄就很难有好的下场。
方枪枪告诉其他的小朋友,他说李老师已经变成吃人的大妖怪,其他 人相信了他,于是方枪枪和南燕成了孩子王,他们计划着用鞋带把李老师捆起来,这样她就不能再吃人。
方枪枪小朋友的谣言惑众,使其成为最不该成为的“一小撮”,只不过在我们的世界里,任何对抗都有如小朋友的鞋带——栓是栓得在一起,但同“规则”比起来,谁更厉害些,明眼人一看便知。
小朋友们一哄而散,孩子头被抓起来关禁闭,接受再教育,直至“被教育成一个坏人”,变成只会“吃喝拉撒的动物”。
在电影里,围墙很高。
方枪枪和南燕在围墙下奔跑,他们是祖国的花朵。
天真的方枪枪亲吻着南燕的耳朵。
可是没有人知道多年以后他们究竟会长成什么样。
你看你看,我知道于倩倩这样的乖小孩,她每次都能拿到五朵小红花,长大以后她一定和李老师一样,循规蹈矩但是缺乏创意。
我也知道陈北燕这样的小孩,她长大以后缺乏想象,随波逐流。
我更知道像方枪枪这样的小孩,长大以后浑身带刺,但是说不定等不到他长大,就已经被塑造成了一只“河蟹”。
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园长对方枪枪说,你不要认为离开了幼儿园就是特别高兴的事情。
其实幼儿园是你一生当中最幸福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将来你想回都回不来了。
似乎的确如此,方枪枪偷偷溜出幼儿园,却遇到了整齐划一的游行队伍,他似乎稍稍懂得了,将来在外面的世界会有更加繁杂苛刻的游戏规则等待着他。
于是,疲惫而失落的方枪枪在大石头上沉沉睡去,在他醒来时,周围依旧有看不见的高高的围墙。
让没有控制力的孩子来拍这样一部电影,实属不易~
有一种莫名的恶心感觉油然而生……
。。。实在看不下去了,还是原著有意思……
王朔书好,张元没发什么作用
的却是"看上去很美",实际很烂
本来想说什么。原来发现我没看懂。但,就算这样个寓意,还是觉得拍的很差劲。
CNM1.取景的幼儿园也太他妈破了2.让孩子露点是不是很不地道.福柯:人死了.小红花=工资,李老师=护士长.部长的嘴脸,吃人的妖怪.不许男孩子脱你裤子,儿童眼光看性与正治.(太可怕了有禁用内容请修改后重试)
方枪枪!很牛的小朋友!
觉得小说更好看些,方枪枪真是太萌了
都是给小孩的,其他东西一份不给
小朋友实在可爱的紧
开始我们都笑了 后来我们都哭了
小红花和大红花的区别在于:有的小孩没有小红花,活人都有大红花。
实现得太差了,很难看,还不如做成动画,小孩太难操控在镜头前表演了。
看了三遍断断续续才看完,电影特别没意思,不是说镜头语言不好,是完完全全故事硬伤,这是王硕给逝去的童年写的讣告吗?极端情绪,极度无聊。
想起小时候的幼儿园 和那些可怕的老师们
王朔不喜欢 电影一般般
除了片名和海报,我都不大喜欢。
我是为了这个电影特意在标签中加了个“儿童”。没看过原著不好比较,但感觉简单了也局限了,想挖掘什么但没挖掘出来
看看一个孩子,如何被改造的过程,之后看看自己……内视自我,有点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