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德
Armand
导演:哈夫丹·乌尔曼·滕德尔
主演:雷娜特·赖因斯夫,艾伦·多丽特·彼得森,恩德勒·海勒斯弗特,奥伊斯坦·罗格,扬妮·赫尔特伯格,卢克·尼科莱森,蒂娅·朗布雷茨·沃伦,维拉·维尔约维奇-约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语言:挪威语年份:2024
简介:这是一个阴郁的下午,空荡的校园内,阿曼德的妈妈和乔恩的妈妈陷入了一场绝望的争斗,所有的手段都已用尽,很快,疯狂、欲望和痴迷交织在一起。真相到底在哪里,我们无从知晓。观众开始意识到,剧情的重点已经从这两个孩子之间的事情,开始滑向成年人的世界。导演大量运用演员的面部特写镜头 营造了紧张的叙事感,而以《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详细 >
SIFF26th #2几乎是全方位的灾难,建议是退我70块钱。
从一次“叫家长”开始,抽丝剥茧出关于家庭,仇恨,教育的话题,真相的还原通过结尾处象征大于内容的以及意识流的方式来展现,有些酣畅淋漓,却把前序的内容拉得太拖沓了
是不是北欧疯人院内在扮演学校开家长会的过家家游戏呀
1.女主在沟通会上,止不住大笑时,我竟然也情不自禁跟着笑,好有感染力,好奇怪的时刻;2.流言蜚语恰如有形的手在骚扰着当事人的身体;3.给出一个难以处理的争执点,然后安排双方开始沟通交流,生成矛盾,剧本上难以为继,不能走现实深刻性,只好不时发生魔幻主义。
加入了舞蹈元素,可以说是非常艺术了。不知是否影后的身份加持,多了很多表现空间。但其实影片内容非常多面,最后甚至还有一个落点是“当代学校教育的受限和无能为力”,非常现实。可以理解来自不同角度的评价,但当代观众似乎又非常喜欢因为“无法预判剧情”而给出差评。
导演是丽芙·乌曼和伯格曼外孙,长得像乌曼;在构图、色彩、运镜上有模仿到外公的皮毛,内容、表达上平庸、偷懒、断裂。
前半部分剥洋葱似的叙事还挺耐看,最后部分导演只要自我表达而模糊了剧情,观众怎么理解都对吧,可怜的男主角最后一个镜头才露了半张脸。
So disgusted...全片对于儿童欺凌这个主题没有进行任何的延伸或深度的反思,在将其类型化之后便围绕着相同的几个点(没有追溯到权力机构/社会结构的根源性问题,反而是一直纠结于伊丽莎白怪癖的性格,亡夫的死因,家长隐瞒了什么以及孩子说的是否是事实,可是如果仅仅止步于此的话,那么选择孩童欺凌这个主题的意义为何?完全可以将其替换成一起普通的谋杀案)进行相当肤浅的重复,演员的表演更是扭捏作态到令人呕吐,最想念布列松的一集。创作思路并不协调,一会的走向是台词冗长且幼稚到可笑的庭审剧,一会却是充满着刻奇的肢体动作/舞蹈设计和俗套的表现主义式光影的意识流,再辅以难蚌的电子音乐。影片的最后一幕展现出了整个影片的虚伪。
3.5,女主演得很好
Unbelievably 烂,2星都给Renate。
so exhausting… like this is completely pointless
小孩的问题慢慢变成了大人的问题,充分说明育儿就是自我的投射。尽管这一切发生在封闭空间中,大部分剧情都由对话推进,但摄影和演员的表演太好了,完全不会沉闷无聊。太喜欢伊丽莎白跳舞那一段!要是叙事能再少“故弄玄虚”一点我会更喜欢。btw,这个本子好适合改成话剧哦!
开始以为有点《狩猎》的意思,原来重点是成年人的故事,真相不太重要。开始以为是现实向电影,原来是电影外壳的舞台剧,幕间休息真多,后半段的表演更加舞台化。但是真受不了这种形式的成片,还有那个尴尬的配乐,仿佛电影中插了不和谐的MV.
低配版虐童疑云,遮罩叙事起到作用。把学校拍出了教堂的感觉。背负道德责难的角色一定要脱衣服,有点像在玩情趣游戏。中间两段突然有配乐的动作戏拍得好看,但是显得突兀
我对于校园暴力的兴趣远大于那些家长之间的破事
毕竟伯格曼孙子,电影世家熏陶下肚子里是有货的。本片得益于雷娜特·赖因斯夫的强悍个人表演,再加上导演对人物内心外化的舞台式呈现,长镜头在室内缓慢规律的运动爆发出非凡的张力,空间被几何倍延展,但仍然从始至终产生逼仄压抑的窒息感,是北欧导演/电影最擅长的风格制造。
@ PFS East, PFF 33. 克制而完整的叙事和精准有创造力的镜头语言,影像在心理、叙事和多于它们的那些时刻里穿。old fashioned in a refreshing way
整体叙事和剪辑有问题,摄影也在学他姥爷。renate真是一位伟大的演员。
SIFF第四场@上海影城。作为今年戛纳“金摄影机”奖的作品,总的来说观影感受很割裂,前半段叙事性很强,人物对话密集又涉及到一件扑朔迷离的校园事件,甚至一度以为是《坠落的审判》风格;中场开始大女主飙演技大哭大笑都是以五分钟起算的,有点像是独角戏;后半段直接进入意识流模式,靠肢体表达来体现女主的遭遇,还原背后有可能的事件始末(全靠观众猜)。单看每一段都不差,但这类剧本总体是较弱的,看到后面会理解孩子的事情只是幌子,大人的关系及背后的谣言掩盖了家暴的真相。导演的视角更多的为了表现人物的情绪,湿漉漉的天气、昏暗的教室和杂乱的储物室、不断的火灾报警铃响和空旷的学校走廊声,让女主角伊莎贝拉被造谣而孤立打压的窒息感显得更到位,积压的情绪在不合时宜的哭笑、舞蹈及最后的大雨滂沱似乎找到了出口。
学校十二时辰or差点又成12怒家长。文本,纯纯的戏剧的本子,使劲儿地故弄玄虚,玩心理游戏,那个节奏,反正快把我逼疯了,全程就像拉翔,翔意如此强烈,却拉不出一丁点,最后还是抽象地张牙舞爪地整一出,然后逆转了,就像给我一坨纸直接把屁股擦了,不拉了,这个结局给我的感觉就是憋了很久但毛都没拉出来。某种程度上,将一个简单明了的事件复杂化处理,是为洞悉人性之复杂的,这一点我佩服,但是人均前史一百页,全员心机宝宝,这就过分了。影像,整体掌控挺好的,游来游去的,像个幽灵,声音和音乐异常出色。这个概念一般,不算新颖出众,也就是用舞台的节奏和影像的外皮包装了一下,然后改一套相适应的“特写化”舞台表演,然后使劲儿搅浑,制造深邃复杂的假象,然并卵。影像完成度可以,但是服务于这个舞台剧的本子,貌似偏离了电影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