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了5个人物记录了,他们在脱贫攻坚战中的成就!
对于我们来说生活在相对比较多富裕的地方,但是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的人生活的非常艰难,是这些不怕艰苦不怕困难心系群众的好党员好领导去帮扶,才有了现在全面脱困的好局面。
最后介绍了好多干部在这期间因为意外失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是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我们真的要感谢党和政府,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前言这是一部没有演员、没有脚本、没有旁白、只有真实故事的影片,以叙事的方式讲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英雄们。
可能影片的类型决定了它并不是合家欢电影,不是商业片,甚至可能上座率不高、票房没有达到预想,但今天看完这部电影,我真的认为这部电影值得一看!
一起走进那些脱贫英雄们的故事。
(含剧透)🎈泪点每一个故事都有泪点。
1⃣第一个故事,第一书记同村民与在外读书的村民女儿视频聊天报喜,那天正值父亲节,当村民女儿脱口而出的父亲节快乐,父亲泪蒙的双眼;2⃣第二个故事,彝族的孩子向大山呼喊自己的理想,第一书记不愿谈论母亲的“记不得”;3⃣第三个故事,盲人父亲说“我有两个女儿,我要为他们活下去”。
因搬迁至城里,有许多的不适,但为了孩子,他学习了盲人按摩并开了一家盲人按摩馆;4⃣第四个故事,长期在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奋斗的母亲春节回家与孩子相聚,当孩子被问到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孩子说妈妈是脱贫工作,妈妈一下子泪崩。
(这里有个小彩蛋,在后续主创分享会有提到,之前摄制组一直有多次询问女儿“妈妈的工作是什么”,女儿一直不愿回答,或许女儿的心里有些许不理解与小小的抱怨,但春节的那句回答让妈妈知道女儿理解了她。
)5⃣对于我而言,最感动的反而是没有用大篇幅描述,仅在影片的ending提到的黄文秀书记。
在影片的开头,当我得知这部影片的背景是脱贫攻坚战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黄文秀书记。
犹记得当年看《榜样2》,她是唯一一位未出席的英雄,没人会想到在这么恶劣的天气下,她会开车去工作的地方,不幸在途中遇到山洪殉职。
当时那个视频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而且黄文秀书记才年仅三十,可以说她的一生是献给了脱贫事业。
♥️小小感悟所有的第一书记真的是用他们的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做实事。
他们长久坚持下来的动力,我想源于他们的信仰。
正是这份信仰,凝聚了成千上万脱贫攻坚英雄们的血汗,故而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
♦️彩蛋影片ending的感谢名单中,共有1800+人。
但在🎥拍摄之初,仅1200+人的名单。
但随着🎥的拍摄,越来越多的名单送上来,经过筛选后,最终呈现了这1800+人的名单。
可以看到,有许许多多的名字上打了黑框,他们都是在脱贫攻坚战中付出鲜血的英雄们。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有这么多黑框的名单。
最后,致信仰的强大💞
朋友约我去看电影,随意选了这部电影,在电影开场前才知道这是一部很“红”的电影,朋友给我递了纸巾说:“先把纸巾备好。
”一开场就感觉到,这似乎不是一部电影,看完第一个故事更感觉像是一个人物访谈或者纪录片。
电影主要就是讲的扶贫,能够想象到的感人与催泪。
第一故事好不容易忍住眼泪,第二个故事看到那些孩子真的泪如雨下,小孩子衣服脏乱,脸上粘着泥土,目光懵懂一下子就击中了我,后面的故事就再也忍不住了,后面就全程泪目。
因为电影很短,结束的时候我还没反应过来,在座位上整理心情,却发现都没人离开,直到几分钟才有人陆续走出。
说实话,最近真的很颓废,看之前也是在和朋友吐槽生活,但看完电影之后好像又有了一些斗志。
这是大家都能从中汲取力量的电影。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他们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奉为自己存在的意义,负重前行。
没有他们,贫苦地区的人们依旧会过着泥泞艰难的生活,没有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拼搏,也不会有脱贫老百姓脸上无比灿烂的笑容。
书记们原本也是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是他们为了为贫困地区的百姓们撑起一片天,硬生生地把自己变成了无所不能的、钢铁般刚强的英雄。
他们舍弃了他们原本可以享受的静谧的惬意的轻松的生活,一头扎进了摇摇晃晃的风雨飘零的贫困地区老百姓的生活,一步步带领着他们走向幸福、走向富裕。
在此,我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扶贫是在传播爱,祖国的大爱,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只要人人都奉献出一份爱,我们的扶贫工作才会取得明显成效,这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和扶贫着的努力,我相信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美好,人民都会过上想要的生活,扶贫者不为小家为大国的精神,他们的努力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他们才会有那些偏远山区生活的更好,他们的付出是伟大的
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我们的一切幸福生活的背后都是那些默默付出的平凡英雄在负重前行,我很喜欢这一类的作品。
致敬先辈烈士的英勇牺牲,也致敬现当代的时代楷模。
可能很多不太了解的人还不知道“第一书记”这个词的意思,第一书记,指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和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中选派到村(一般为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担任党组织负责人的党员。
也就是说,第一书记都是在比较贫困,条件很艰苦的村庄工作的,他们的贡献对于我们全民脱贫奔小康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这个纪录片,绝对值得一看。
《我们是第一书记》另外一个大特色——“新闻电影”,相比故事片、文艺片、艺术电影、纪录片电影...“新闻电影”是把新闻采访素材进行重新解构,实现大银幕融合的全新尝试。
电影按篇章分段,刚才远叔叔说的故事来自于四川篇,主题是“为你照亮”。
里面有一组镜头远叔叔的印象非常深,胡书记教孩子们布电线,一起安装电灯,灯光点亮那一刻,第一书记和孩子们都笑了,他们再次在平凡小事里,体察到了旁人感受不到的“甜”。
“点一盏灯,照亮前行之路”,点灯的意义不仅在于照亮前进之路,更是能找到问题所在。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在促进教育公平的路上,第一书记用灯光照亮身边的人。
8年,近1亿人脱贫,离不开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血汗支撑。
《我们是第一书记》是以新闻素材依托电影模式融合创作出的大作品,以"第一书记"为引,让我们看到了在奋斗在一线,脱贫攻坚的第一书记们的事迹!
据说这个影片耗时三年拍摄完成,幕后拍摄团队深入拍摄多个地点,其中就有海拔4300米西藏定日县旺青罗布为当地贫困分散的村名成立合作社,让大家都加入集体养高原最"壮"的羊,村名对于书记说事,都有着不同顾虑和质疑,书记都是耐心的答疑解惑,攻破村名的顾虑。
书记带领村民用凝聚团队的力量一一攻破平日里遇到问题,攻破难题后过渡成稳定发展,现村民都有保障的收入,不再是单打独斗个体!
每一个村名都展现出一张朴实无华,开心快乐,真挚的笑脸!
影片中还讲诉了四川的布拖县,那里的书记提到:村里的孩子教育是第一重点,对待逃学学生要零容忍,一定要孩子们好好读书,学到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像这样奔赴在脱贫攻坚工作的书记们有很多,他们用实际出现在全国在帮需要脱贫的地方,用切身实际的行动脱贫,根据当地民生设定脱贫方案,解决贫困问题!
在一线做脱贫工作的基层领导们的事迹,我们只能看的到一小部分,在全国各地,许多大众看不到村落还有许多的"第一书记"正在攻破脱贫工作,致敬我们国的"第一书记们"!
希望大家在12月3日抽空去电影院支持这部正能量,让人民群众受益的电影!
我是一名筑村第一书记同时我上大学学的专业是环境艺术设计,另外我对视频剪辑也有一定的理解,单纯从影片角度看,无论从光影、美术、节奏、场景可以给8分,但是从我的角度看,我完全可以打十分,因为这也是我希望能够拍摄的关于我自己故事的一个样板,有我需要学习的好多地方,从2016到现在我一直驻村,也感慨自己的这一段岁月吧。
我是因为在b站看到王小七up的推荐而去看的,一搜索,发现这部纪录片的排片简直是emmmm,周五周六周日就没什么场次了,于是为了不错过,就决定在这个工作日的晚上去看。
晚上18:55开场,全场只有四个人。
纪录片中展示了国家付出很多人力物力来开展脱贫工作,还有扶贫工作人员因此付诸生命。
最后《奉献》那首歌一出来,配上画面和文字,真的很容易很容易泪目。
我算是参与过一点扶贫工作的,2019年的时候,有和村里的秘书、扶贫工作人员去过贫困户家里看望,过年之前,每个贫困户家里会发几百块钱慰问金,和植物油之类的。
每年镇医院都会给贫困户安排一次统一体检,我曾经给排着队的他们做过心电图,而我的同事,有负责量血压测血糖的、有负责抽血的、有负责做腹部b超的。
我们每次都是出发的很早,六点出发前往某个村子,开车要开一两个小时,那种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也不太好开,村里会提前就通知好村民这一天要做体检,各家各户都陆续赶来,一整天做完检查,基本上是下午五六点了。
纪录片里的红色小马甲我也很眼熟,以前我和同事们都穿过。
每个季度要给慢病人群做一次面访,给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村民测量血压、血糖,督促服药等。
这些服务对村民的健康而言是有作用的,提醒他们注意身体健康,但同时,背后也有一套繁杂的资料系统。
比如每年的体检,村医除了需要把村民的体检数据录入电脑系统外,还需要填写一份纸质档的档案,把村民的一些心电图报告、b超报告、血常规、肝肾功能报告也一并放在这个纸质档档案里,每年年底交镇医院,由上级审查。
但比起做繁琐的资料来说,与村民讲清楚他检查报告情况如何,并把报告交到他手上,会更方便他去上级医院就医。
还记得年底的时候,要交档案了,而有些村民常年定居外地,没有参加统一体检,为了完成任务,村医们会来镇医院拿一些打印出来的假的正常的检查报告出来,拿回去做一份假档案以应付检查。
扶贫有很多很好的地方,但同时,我也见过很多乱像。
但无论如何,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哒~
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是由第一书记带来的,对于第一书记这样的基层工作者,永远都是值得时代讴歌的人。以小见大,这些人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时代传奇,太好哭了。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祖国”
精神之旅,洗涤心灵的纪录片,结尾部分破防。其实一直都觉得,人活着并不能只有物质,更要多一点「社会意义」与「自我价值」的体现,说白了就是个「格局」的问题。很多年轻人口口声声的关注女性权益,这个主义那个主义的,你一旦真的让他去「脱贫攻坚」,深入大山奉献青春,第一个喊苦叫累坚持不了的,往往也是这波人(典型的口嗨与利己主义)。觉悟、精神、信念、境界,这都是当代年轻人普遍缺失的东西,即使这种纪录片拍出来,他们也不爱看,也不会看。因为他们口中的那些主义,其实都是跟风学外国人的,都是作秀,假的而已。
8.1
从一部电影上来说,不太行
给导演任杰五颗星,最佳纪录片的摄影!戏里戏外都是伟大。
就是有人有着广阔的胸怀,就是有人心怀大爱,就是有人无私奉献。你没见过,不代表没有。我始终相信那些灵魂高洁者,我努力向他们靠近。
当然会有很多人觉得只是挂在嘴上的虚假口号,觉得是宣传工具。毕竟经历不同,毕竟相隔甚远,毕竟参差差异真实存在。但有一些人真的信仰坚定地用生命和全部的责任与热情在践行这些“任务”和“口号”。这些成果不应该被轻飘带过,所有的付出值得纪念和敬意。
脱贫攻坚工作永远不是一句空话,不是靠说努力啊奋斗啊实现的,而且用深度思考、身心参与、长期关注,用心智能力和责任感以及所有人所有资源共同努力的结果,不容易,真不容易!向第一书记们致敬!他们是新时代的英雄楷模!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我差不多进电影院的第五分钟就开始哭,你说它有多感人和多煽情呢?没有,泪点就在特别特别平凡的小事中,是平凡人的真实的故事,才最让我这种平凡人动容。PS,这部纪录片甚至画面也很美,乡村的自然风光,是很少见到的了,值得一看。
2022/09/28 最近在看《大山的女儿》,原来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从内容说,还是很值得看看的,了解一下自己的生活有多幸福,再了解一下有一些人放弃了这样的生活只是为了同胞们都可以过上这样的生活。从形式说,新华社出品的纪录片,风格上还是偏电视新闻了一些——这是高情商说法,低情商说法就是糙。同样是几个人的故事,《舌尖》知道把他们穿插起来从而提炼共性,并在结尾一并达到高潮;但本片就是一个故事接下一个,缺乏主动性。导演说跟书记们同吃同住,但影片对书记们的工作理解还是略浅。比如养羊招狼,书记就给大家开会“多小心”——怎么小心?不知道。再就是安慰村民有保险。没了。如果缺乏细节,那就跟新闻播报没有区别。
质朴深情,有被感动到,主旋律也可以很好看,漫威不也是米国的主旋律吗?
致敬🫡
为基层工作者的精神与奉献所感动,怀有深深敬意。但是这个片子呈现效果很难称之为电影,甚至不能算是严谨的纪录片,只能是一个宣传片。其中一点,村里建起了幼儿园,然后很快就出了五个大学生,不知两者间有啥联系……当看到大量黑白画面,人脸特写快放的时候,更觉得是一种“城里人”视角对乡亲们的刻板凝视,比某阴间滤镜媒体还阴间……这个时长,其实讲好一位干部的故事就可以了。
画面质感真不错。 伟光正的剧情,宣传阳光,向往阳光,跟随阳光,人人都阳光。人间百态,无缘宏图。你做事了,他们心里都明白。反之亦然 @2022-03-15 20:28:42
与其说纪录片不如说是新闻素材的拼凑,但黑白色彩对比确实高级地带来了更强的视觉冲击感。几次潸然泪下,西藏书记和村民的笑容真挚朴实发自内心,一切就像融冰越峰一样苦尽甘来;四川书记和贵州书记坚持入户动员教育/易地搬迁,我们窥见了入心工作的不易以及互相相信的力量,也看到了舍小家为大家忠孝难两全的辛酸,但贵州片段插入的宣誓部署等画面有些让人出戏,有为了主旋律而主旋律之嫌。给高分倒不是因为影片本身,而是他本身记录的故事足够真实动人。没有什么工作是容易的,所以更应该让那些不太容易的工作“物有所值”,马克思时代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理想在新时代一点点具象化了。相比他们,我不够勇敢,更缺乏内心的价值支撑。
数字背后是每一个鲜活的人在用力活着
很不容易
落后的东北,连第一书记的故事都显的那么过度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