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复仇记》是一直想看彭浩翔的片子,这导演前2部片只是听说,看过他不少介绍,还有就是在《城市画报》拜读过他的文字,非常喜欢。
最近老是看了两个女人做主角的电影,上次是《慌心假期》,非常压抑。
这片子人物很少,情节也很简单,其实就是KEN的前女友阿娇和现在的女友陶红因为他将阿娇的裸照贴到网络上而联手报复他的故事。
最后已经报复过KEN了,阿娇突然对陶红说:“其实照片是我贴的。
为什么不开心的是我一个人,我要让大家都不开心。
”然后陶红也向她挑衅似的摊牌KEN在和娇分手前就和自己来往。
反正女人有的时候真是不可理喻,我估计导演就是那么想的。
他们互相笑着说让对方难过的事情,然后还要笑着说:“我们还能是朋友吗?
”真是让人悚然。。。。。。
那么乖那么楚楚动人的娇做出伤害自己和别人的事情,心安理得;看上去那么仗义那么坦率的陶红也一直在隐瞒和欺骗。
这片子本来好象是在说公主,KEN追求娇时还说:“让公主不开心的不是王子,是王八蛋。
”其实到了最后那么赤裸裸的互相说着自己的丑恶,娇冷冷的说:“世上哪有公主,只有巫婆。
”很喜欢阿娇的表演,MM很漂亮,演戏非常的冷静,喜欢她最后摊牌和躲在壁橱里看着他们亲热无声流泪那场戏,但不明白另一个漂亮女友为什么要找陶红,她和整个片子不是很合拍,她显得太成熟了,演起来有点僵硬。
或者说虽然她演的是来香港的大陆女子,但是和整个片子的感觉还是不搭。
片子中的摄影象王家卫的感觉,是我外行的说法吧,但是确实给我当年重庆森林的感觉,虽然这是那么不甜蜜的故事。
音乐的搭配也不错,虽然有几场配歌的场面有点MV的感觉,但是这部电影片子观点很犀利,有很多黑色的幽默,还有生动的小细节,特别喜欢他们互相诉说以前双子座人渣男友的段落,彭还真是会挖苦男人。
黑色的好玩的电影。
他每天都会偷看她的日记。
她也每天看他的。
这样他们可以更加了解对方。
于是公主与王子终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这是欧阳应霁的一幅四格漫画。
是不是每对情侣都是有秘密的?
是不是每对情侣都是不诚实的?
《公主复仇记》拍的实在不算彭浩翔,反而十分叶念琛。
片尾一段公主王子消防员的高论绕的我云里雾里肠胃打结。
为什么两个人爱的时候什么都可以做,裸照都可以拍。
分手之后可以做出这样的事情伤害对方?
阿娇说这些话的时候是否想到了自己?
写下这句话的彭浩翔又是否会预计到3年后的那场浩劫?
那个时侯,她再也不能冷幽默的说:我比那时候瘦哦。
阿娇不是公主,更可怜的是,她始终没有遇到她的王子,她始终是那个“人渣吸铁石”。
这是彭浩翔第一次拍两个女人的故事。
这之前的《买凶拍人》、《大丈夫》《av》——拍的都是男人。
这之后的《出埃及记》拍的是女人的报复,《破事儿》拍的是男男女女的恩恩怨怨。
《公》算得上是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转折点。
也难为他把两个女人拍的这样入木三分。
双子座男人可以左脑跟你恋爱,右脑又去算计账单上的小纰漏。
女人呢?
我可以帮你在你妈面前圆谎,可以和你一起甩了对你不好的前男友,但是也可以抢你男友,可以离间你和另一半。
也许所有女人都是双子座。
有个大号的吴彦祖fan,这两天给我灌输不少吴彦祖的好处。
如果吴彦祖去参加加油好男儿一类的节目,想必她会是个“燕子”,“燕窝”,“燕麦”whatever的小头目。
没耐住她花痴式的宣传攻势,今天看了吴彦祖的一部电影。
没有选她最推荐的《美少年之恋》,因为是我向来不感冒的同志题材。
选的是据说是正剧的《公主复仇记》。
片子的大部分时间只能说乏善可陈,故事其实还是满有新意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展开得有点沉闷,给人一种可看可不看的鸡肋感。
年轻演员担纲,三个人的表演还算可以,但是还远说不上可圈可点。
还好撑到了电影的结尾。
到最后十分钟的时候才发现,这里集中了整部电影的精华。
倒不是说最后的剧情象《第六感》那样玩弄了一把观众,而是这个结尾让这部电影的主题倏地一下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了。
我原本以为导演只是想讽刺一把男人或者讽刺一把女人,最后才发现原来他把所有人都讽刺了,两不耽误。
“其实这个世界根本没有王子,只有些王八蛋和扮王子的王八蛋。
”“同样,这世界是没有公主的,只有巫婆和一些自以为是公主的巫婆。
”真深刻啊,光是为了这两句话,这部电影就值得一看了。
结尾的时候,陶红问钟欣桐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阿娇说:“因为我不开心。
我不开心为什么每次不开心的都是我。
我不开心你们为什么可以这么开心。
”一副咬牙切齿装狠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
其实这个理由蛮不讲理吗?
一点都不,这世上再找不到比这更好的理由了。
这世界上充斥着扮王子的王八蛋,是因为还有很多相信和期待王子的巫婆。
同样,世上之所以有这么多自以为是公主的巫婆,是因为很多王八蛋还憧憬和妄想着公主的出现。
大家你骗骗我,我骗骗你,日子不也这么开开心心地过去了么?
这么一个即食的时代,有保质期的东西,早已经不吃香了。
还沉浸在这个结尾的时候,屏幕上出现了一行字:原创故事,编剧,导演:彭浩翔原来如此。
PS:看到一半左右的时候我在QQ上跟那个女生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啊”,结果她回我一句:“也要是吴彦祖才行。
”TMD,我今天怎么听到这么多有道理的话。
虽然跟《av》一样只给三颗星,不过觉得《公主复仇记》要略好。
首先,《av》的剪辑似乎比较粗糙——并不是“不好”,而是“看起来没有太多修饰”。
《公主复仇记》,也许主角是女生,剪辑看起来要细腻很多。
当然我是很崇拜全哥(彭导御用剪辑师李栋全)的,在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商业和硬件的限制下还是那么认真敬业。
另外,镜头的拍摄很“入味”。
阿贞吃面打嗝、被炒鱿鱼一路走回家、筱澜在洗手间扑粉……就连配钥匙阿伯磨钥匙时的一脸认真:“差少少就开唔到,开唔到就开唔到”都很“入味”。
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和彭导自己的《伊莎贝拉》把这种“入味”做得很足,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自杀前的人看了这些片子以后大概也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了。
记得有个人跟我说,彭浩翔的电影真是部部都有詹瑞文喔!
果真如此,从《买凶杀人》里的双枪雄,《伊莎贝拉》里的包租公,《av》里的咸片舅父狼狗到这部戏的婚外情男友!
虽然每次戏份都不多,却全是古灵精怪的个性角色。
这大概也是彭氏电影隐藏的幽默之处吧。
彭浩翔的作品耐看,有很大一个原因源自镜头的独特。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买凶杀人》里阿bart在酒吧后巷要杀阿全的那段,阿全冥思苦想是谁买的凶,镜头快速地切换,这一句对白还来不及读完就接上了下一句,衬着黑暗的背景,淅沥的雨声,显得十分神经质。
《公主复仇记》里阿贞刚失恋时,在街上恍恍惚惚、毫不节制地吃鸡蛋仔,用”包剪锤猪仔机”自己猜拳、在超市撞到一堆货品后痛哭(旁边的人就眼仔直直地望着她不知所措),也是同样地神经质和“抵死”,配上悲伤的意大利音乐居然还有点搞笑。
还有筱澜坐公车时在腿上练习指法等等,都是生活中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小细节。
同样都是很简单和平凡的素材,却被导演用一种不简单和平凡的手法表现出来,依然是“入味”十足。
好笑的是发现“梁志安”跟“李栋全”一样,都有真人,就是帮阿贞电单车加油的那个伙计!
那么陈浩铭、何宝华、黄家乐、麦启光也应该有对应咯!
如果把彭浩翔所有的电影串在一起,会发现也宛如一个统一的故事。
这话是我死党师兄的原话,彼时的她正周旋于安稳的小男友与校园未了情之间,却终于因为师兄一场浪漫的私奔,彻底坍塌。
背负了胜利战果的师兄说,你看,只要锄头挥得好,没有墙角挖不倒。
我一向喜欢看复仇的片子,大抵因为自己缺乏这种天分,于是乐衷于在别人的故事中体会此类快感。
每次看到不同面孔的主角配角酣畅淋漓的反击或者挥下去一个嘴巴,我就忍不住心经澎湃热血沸腾,摩拳擦掌的幻想自己在下一个应该举起巴掌的时刻,恶狠狠的将以前积攒的那些怨愤快意恩仇的回击回去。
关于钟欣桐那张有点哀怨的脸,我一直不大喜欢。
但她在这片子里演得恰到好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演自己的故事。
她第一次出场带陶红去看自己的裸照时不三不四彪出了一句话,我现在比较瘦。
我记得当时很是好笑了一下,那时艳照门还没有出来,我觉得这么古板的人板着面孔讲出这样的冷笑话,该拍掌喝个彩。
后来她跟那个大脸MM一路跟自己的前男友折腾,没什么很大的笑料,却让有那么点小温馨。
或者女子之间的友情,本来就是以一种奇怪的张力而存在,而共同爱过的男人,便是他们张力的临界点。
她问她:那你一定也和他在阳台上做过啰?
她问他:他是不是也说过他是一个消防队员,而这一刻出现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拯救你。
从互相轻蔑,然后到互相理解。
我不知道前女友们会有怎样的心情谈起同一个男人,但我得承认,像我这样小肚鸡肠的女子,是不大待见情敌这类物种的,那种感觉就好像看着另外一个自己,要么见证了自己的二百五,要么唏嘘着被别人大树底下好乘凉。
而当时最另我匪夷所思的情节是,陶红将钟欣桐推到了衣柜里,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脱光了衣服和吴彦祖在床上鬼搞,我看到钟欣桐在衣柜里拿着当时相爱时种的一颗不知是草还是花的什么咬破了嘴唇,心不禁的抽了一下,竟产生一种类似的无法解释的心痛。
完事后陶红抱着难过阿娇一起哭,两个人哭得惺惺相惜,仿佛历经了一场救赎。
然而最后梗住我的五分钟,谜底在两杯水中间解开。
原来那场所谓的情欲救急,兴许包含了临时的起意,却也是她心底记得最牢的反击。
原来她拨乱反正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买一张实心的大床,只有这样,才不会有女人躲在底下,煎熬着上面的一场炙热疯狂。
对你越来越深的感情是真的,在妈妈面前一起圆谎的真诚是真的,和你一起开心的甩了那个对我们都不好的男人也是真的,可是,因为你导致我不开心而产生的报复的心情,也是真的。
我们的能力,只能够伤害那些离我们最近的人。
2008年初的大雪之夜,我乐滋滋的看着艳照门这么天大的笑话,然后指着钟欣桐的那套照片说,她一定曾经很爱很爱陈冠希。
她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陷入爱情中的女人,那种魔力,赴汤蹈火执迷不悔。
但那个男人有没有爱过她呢?
他把她的照片,和那些形形色色稀奇古怪摆着各种造型的女人放在一起,她和她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尽管,她为着他穿了漂亮的蕾丝内衣,坳了那些不太像是她奇思妙想的造型。
而另一个和她相同命运被诋毁的更彻底的女子,至少身边还有一个曾经沧海的男人字正腔圆的出头,他说,我从娶她的那一刻就知道她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不知道他们能不能走到最后,可是在那一刻,我羡慕她。
她的身边站着的并不是圣洁的王子,他也曾经撞过车,劈过腿犯过错,所以他回过头来看她的时刻,彻底原谅了彼此曾经的轮廓。
电影说的对,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王子,只有王八蛋,还有假装王子的王八蛋。
同样,这个世界也没有公主的,只有巫婆,和一些自以为是公主的巫婆。
所以我们这些妖魔鬼怪斗智斗法,你有你的温柔刀,我有我的爽朗剑。
原谅我,这个把巫婆都做的一塌糊涂的半吊子,比起那些假装王子的王八蛋,从来就更加中意那些从来就厚颜无耻的真八蛋。
电影结尾出自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那段话,由于原作是俄文,翻成英语再译成中文后,已经有些走样,文字不通。
找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俄文翻译的《列夫•托尔斯泰文集》,其中《战争与和平》由刘辽逸翻译,电影中这段文字在其尾声第一部(二)的第九自然段,为便于理解,将尾声第一部(二)整篇抄录如下: 如果像史学家所设想的那样,伟大的人物领导人类去达到某些目的的话——这些目的或是俄国或是法国的强大,或是欧洲的均势,或是革命思想的传播,或是普遍的文明进步,或是什么其它方面,那么,不理解偶然和天才这两个概念,就不能阐明历史现象。
假如本世纪(十九世纪)初叶历次欧洲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俄国的强大,那么,即使没有这些战争,也不用侵略,这个目的也能达到。
如果为了法国的强大,那么,不用革命,也不用建立帝国,照样也能达到这个目的。
假如目的是传播思想,那么,出版书籍来完成这项工作要比军队好得多。
如果目的是为了文明进步,那么,不用说,除了使用毁灭人的生命及其财富的手段外,还有其它更适于传播文明的途径。
那么,为什么事情是这样发生了,而不是另样发生呢?
历史告诉我们:事情之所以这样发生是因为“偶然造时势,天才利用了它。
” 但是,什么是偶然?
什么是天才呢?
偶然和天才这两个词并不表示任何实际存在的东西,所以是不能下定义的。
这两个词仅表示对现象的某种程度的理解。
我不知道为什么发生了某种现象;我想,我是不能知道的;我也不想知道;所以我说:这是偶然使然。
我看到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产生了与人类固有本性不相称的行为;我不明白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所以我只好说,这是天才使然。
羊群中有一只公羊,它每天晚上被牧羊人赶进特殊的单羊圈去喂养,于是它长得比别的羊肥一倍,对这群羊来说,这只羊似乎是一个天才。
因此,正是这只公羊每天晚上不是进普通的羊圈,而是进特殊的单羊圈去吃燕麦,也正是这只养肥了的公羊作为肉羊而被屠宰,这个情况应当说是天才与一系列不寻常的偶然惊人的结合。
但是,那些绵羊只要不再认为它们所遇到的一切都是为了达到它们这群羊的目的;只要认为它们周围所发生的事件可能有它们所不了解的种种目的,那么,它们便会立刻看出,那只育肥的公羊所遇到的事情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即使它们不知道那只公羊长肥的目的何在,但它们起码知道,在那只公羊身上发生的一切绝非偶然,所以,不论是偶然还是天才这些概念,它们已经无须去了解了。
(只要不去探求眼前容易理解的目的,并承认最终目的是我们不能知道的,我们便可看出那些历史人物生活的一贯性和合理性;我们才能发现他们那些不符合人类本性的行为的原因,因而我们也就不需要偶然和天才这些名词了。
) 只有承认我们不清楚欧洲各国人民激荡骚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只知道这些事实;起初在法国,后来在意大利,在非洲,在普鲁士,在奥地利,在西班牙,在俄国——在这些地方发生的屠杀,还有,自西而东和自东而西的军事行动,所有这些事件构成了一个共同的本质和目的,这样我们不仅不必在拿破仑和亚历山大二人的性格中去找他们独有的特点和天才,而且对这些人也不可另眼相看,认为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再者,不仅不须要用偶然性去解释造就这些人物的那些小事,而且将会明显地看出,这一切小事也是必然的。
放弃对最终目的的探求,我们便会清楚地看到,正如我们想不出另有一种植物可能生长出比某一植物本身生出的花朵和种籽对它更加合适的花朵和种籽一样。
也不可能想出另外两个各有其经历的人来,比拿破仑和亚历山大更合适来完成这两个人所完成的使命,而且完成得那么细致和彻底。
Only by renouncing our claim to discern a purpose immediately intelligible to us, and admitting the ultimate purpose to be beyond our ken, may we discern the sequence of experiences in the lives of historic characters and perceive the cause of the effect they produce (incommensurable with ordinary human capabilities), and then the words chance and genius become superfluous.
没有王子没关系,只要公主仍是公主。
巫婆不过是公主的另一种生存方式,当王子不再是王子时。
看这部电影蛮奇怪的,每次都是在电视台放时看,大概一共看了三次,每次看一个部分,直到今天看到片头,终于看完整整片电影。
说不出来哪里好,还是给了四颗星,为结局,也是应该的。
喜欢里面的音乐,突然的跳出来,热闹里带了些凉意。
“爱令我疲惫,爱令我空虚,只要有你,爱你能填补我的心灵,令我开心。
”可是你离开了。
“无能为力,这就是生活,我的生活。
”三个主角的表演都不错,个人觉得最好的是陶红,比起钟欣桐的角色,她的“现女友”更难表现,背了更多秘密,表情也更加复杂,眼神表现挺好。
“这个世界没有王子,有的只是扮王子的扑街。
这个世界也没有公主,有的只是自以为是公主的巫婆。
”这一次彭浩翔视角转向男女情爱关系上,电影节奏也变得没那么紧凑,而是徐徐铺展,充满很浓的个人情调。
这一点可以从配乐上极大的反映。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里的配乐,甚至为了听片尾那首曲子而迟迟没有停止电影。
片尾曲简直就像是巫婆之歌,诡异魅惑。
我喜欢片子里的三个段落:台阶上阿娇落寞的身影;巴士上的两个女人像两只寂寞的鱼;两个女人在堤岸边沉浸在音乐中。
之所以喜欢,是因为这三段的配乐十分出味,把那种悠悠的感觉都烘托出来了。
这部片子不像前几部充满了很多tricks,不过倒是有几个surprises。
警察在路边拦下几个乱闯马路的市民,其中一个就是林一峰。
呵呵。
他们两个还真是老友鬼鬼。
然后最大的surprises是当她们两个在cafe里消磨时光时,cafe里播的音乐正是MLA的《在动物园散步才是正经事》。
多大的surprise啊。
彭浩翔,难怪我喜欢你,原来我们有这样的交集。
阿娇在里面的演出也不错。
这个角色很适合她。
她拍出了那种内敛,隐忍,孤绝之感,即使在知道那些照片都是她自己post上网的,我还是可以理解她。
我不推荐任何人去看,也不希望每个人都喜欢我看完了以后,碎碎念叨着我喜欢这样的电影,我喜欢她的音乐,我还喜欢导演的品位,喜欢音乐监制的品位……就是喜欢,不要求任何人苟同……
记下这部片子中印象深刻的各种小细节。
1。
祖在超市里穿的衣服背面写着"University of Virginia”.2。
配乐都很好,Mozart很棒。
MLA的音乐让阿娇心烦了3。
陶红喜欢古典乐,对父母说自己在录音室工作,其实是在卡拉OK。
阿娇以为自己会做体育老师,却做了语文老师。
4。
吸引奶奶的诱饵对我同样适用。
5。
普通话,四川话,广东话,上海话。
这是他第几次在电影里说上海话了呢?
6。
林一峰,男路人。
7。
SUZY!
打小人大婶,就算背影也难逃我的法眼。
8。
柑橘很酸,你一颗,我一颗。
9。
好吧,我没读过战争与和平,也没明白那段话。
10。
彭浩翔很了解女人这点嘛:“最起码她们有着共同的话题。
”11。
现实是,男人是王八蛋,巫婆却天真了。
完全就是比谁演技更生涩,陶红你为啥不干脆诗朗诵……然而她们好歹比吴彦祖存在感强。最后一哆嗦的包袱显然被更强大的预言属性给比下去了。《春娇与志明》比这个合拍进步多了!
陶红太蹩脚了
阿娇,陶红加吴彦祖,这个组合真够奇怪的。看的时候绝对没想到竟然是彭浩翔的作品。
预言片。
彭胖子难得请了偶像们来拍戏,结果这是他拍得最糟的戏
彭浩翔把一个俗套的故事讲得生动活泼就已经值得表扬了,而且,在他的调教下,能把那些不是演员的人变的开始像演员了也已经不简单。
阿娇和陶红既是情敌又是战友 最终发现他们俩是在同一个晚上同一个KTV被吴彦祖用同一句情话泡上的 都是受害者 相煎何太急 最后一幕两个女人的笑容留足了悬疑 话说 吴彦祖是打酱油的 陶红和阿娇的演技了得 背景音乐给力 剧情张驰有度 值得一看
彭浩翔讲故事的本领真不错,不愧是编剧出身。阿娇演得很好,相比之下,陶红的台词怎么透着一股话剧腔。
这就是一部纪录片,记录艳照门之前人们的心情,记录人们所谴责的东西。
-。- 看到一半就猜到结尾。。。感觉太平淡了
唔知可唔可以讲系阿娇驼衰彭浩翔
彭导的水准呢?不要以为用俊男靓女就可以偷懒~
故事很好,真实又不失寓意。用好人坏人来评价人不是饱含情感冲动,就是简单粗暴的划线。彭氏偷窥镜头用的纯熟自然。
给一星是给吴彦祖的```
就凭YZM的点子,不愧5星啊,2004啊当时是!总而言之男人都是扑街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打嗝的时候不要叫旁边的人吓自己。。。我是为什么要浪费这个时间啊= =、
是因为同为水瓶座吗?有点喜欢阿娇这样子有点坏坏的女人。很久以后,艳照门出来后,我竟然会想,呀,阿娇以前不是拍过这样一个片子嘛。
如今看来这部片子好多梗,真是好笑,黑色讽刺。香港艺人裸照风波和内地男星的两块石头,还有奇幻夜里的“打小人”。这个世界上没有王子和公主,只有王八蛋和巫婆。电影是一个王八蛋和两个巫婆的故事。多好的一个寓言。彭导原创故事高级黑。配乐大赞。可惜现在这样的香港电影无处寻。
終於看了.步伐有點太慢了...
预言了艳照门。看的蛮难过。。阿gia真作孽...她在衣橱里看到ex跟现任FUCK背景音乐是歌剧。。我想到发条橙了= = 小陶虹也太老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