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民震惊了,中国人民震惊了。
不知为何,看着画面,总让我想到了泱泱唐朝的浓墨淡彩,无论是画面上的服装,李公子挥扇翩翩,还是春香荡秋千的蹁躚起伏,都让我意淫一下老祖宗们的风姿。
终于可以理解为何许多中老年妇女如此偏爱韩剧,他们骨子里还是咱老祖宗的那点东西,却还要咱去他那感受一下,悲也夫!
剧情基本上是中国明清传奇的综合体,少男少女私订终生(李父并不知此事),公子与妓女的爱情生活,妓女的坚贞不渝,公子高中状元,惩恶扬善的主旨,反抗封建的深刻意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传说,所有的一切因素都可以在中国更早的唐传奇中发现。
“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
”此《春香传》中李梦龙所写七言诗,此诗尚可。
很巧,近日老师留下作业让我们翻译韩国诗,与其说是把繁体翻成简体,不如说是改正错别字。
韩诗中别字连篇,水准不高,而又喜自夸,多有“此句臻于绝境“及“此句直可比东坡“之语,盖小民族也,夜郎之属。
全剧甚为冗长,清唱粗哑之声不绝于耳,胜鬼哭狼嚎,不得不叹。
但不得不提,还是可以看到导演的一片苦心,剧中有对于韩国民俗展现的明显欲望,这倒是很值得敬佩的。
如此经典到俗的剧情,却被演绎得如此到位,跟导演林权泽的功力不无关系。
林权泽是韩国电影的教父,他的电影有一种浓浓的古典韵味,画面精美大气,节奏缓慢悠长,意境古朴苍远。
《春香传》开头就有长达6分钟的清唱剧,起初让我略觉繁琐,随着剧情的展开,背景清唱的抑扬顿挫,渐渐成了点睛之笔,让人听了欲罢不能。
少了这清唱,就少了不少神韵。
让人印象最深的第一个场景,李梦龙在广寒楼上意气风发,远远看着几个女子,婷婷袅袅地从桥上走过,然后看到丛林中春香越荡越高的秋千,暗生欢喜。
雁随海、蟹随穴、蝶随花。
当李梦龙使人求爱,春香嫣然转身,留下这九个字,李梦龙就懂了,良缘就此开始。
另外一个场景,李梦龙伪装乞丐返乡后去狱中看春香。
在夜行的路上,三人急急匆匆,月黑风高,夜雨袭人,伴随着悲怆的清唱背景,直摄心魄。
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
当李梦龙在恶官寿宴上,傲然写下这么一句诗,尚有良知的官员客人也懂了,纷纷离席。
春香的故事,是一直是当地的经典,韩国第一部电影就是拍的这个,之后被反复演绎十几次,而这个版本,胜在充盈在整部影片之中的东方古典美学。
棒子偷中国的东西不改名就算了,挑的啥俊男美女啊整容的女人遍地是,不能挑个漂亮点的么?
韩国版大鼓评书的玉堂春。
且不说那个大鼓让猫耳膜发震,不说那个评书让猫后背发冷,那个英俊少年和绝世美女真是让猫倒胃口~~~ 正直的青年啊,差点强X他看上的美女,贞节的美女啊,猫真不好意思评价了~~~~~~~~~
我是看了<豪杰春香>才知道有<春香传>这么一部电影的,一查才知道,这部片子在韩国久负盛名,在西方也备受赞誉.<春香传>不同于<豪杰春香>中以搞笑和爱情,亲情为卖点,整部片子意在表述一个母亲曾是妓女的美丽少女对爱情的执着,对于礼法的恪守和自身的纯洁以及坚贞不屈不畏强权的高尚品格.春香在韩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其地位有点像我们中国人眼中的孟姜女.(虽然两者遭遇不同,但都备受尊敬)如果你是通过<豪杰春香>知道<春香传>的,并抱着看续集或前传的心态去看<春香传>的话,那你可能会大吃一惊了,注意是大吃一惊,不是大失所望,因为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2个小时的片长绝对会让你对韩国古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你会更加爱上春香这个可爱的女子(无论是豪杰春香还是春香传中的).至少在我是如此.电影公司老板这样形容自己的戛纳遭遇:“全场2250名观众起立鼓掌,而且长达六分钟,这真让我全身颤栗。
”据说,这是那次戛纳最长的一次掌声。
端阳佳节,南原府使李翰林之子李梦龙和艺妓月梅之女春香在广寒楼相遇,私订终身。
尊卑贵贱、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不会允许贵族公子和艺妓之女成婚。
李梦龙在父亲奉调离任时,只好忍痛告别春香,随家进京。
新任府使卞学道倚仗权势威逼春香作侍妾,遭拒绝后,施酷刑将春香问成死罪,关进监牢。
考中状元的李梦龙以暗行御使身分救出春香,严惩了卞学道。
整部电影的剧情很简单,在现在看来有些俗套,但韩国人以一种民族艺术的表现形式将它表现的淋漓尽致,其中贯穿整个影片的清唱剧更是让人拍案叫绝,虽然我完全听不懂老艺人在唱什么,但他的抑扬顿挫,时而沙哑哽咽,时而轻快跳跃的声音和唱腔,加上那布满皱纹的脸所变幻出来的表情真的让我感觉和他一起在哀叹春香命运的不幸和钦佩春香的坚贞.再加上一声声动人心魄的鼓声,仿佛以每一下都敲在对春香怜惜哀叹人的心上一样.韩国人对于礼法一向看重,甚至在今天的韩国,从韩剧或者各个方面我们都能看到韩国人对礼仪的尊重,长幼有序.每逢节日或婚丧嫁娶都需着韩服行礼参拜.这在现今西化严重的亚洲来说是很少见的.也正是因为韩国人的坚持和对民族强烈的自豪感促使了今天韩国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仍然保留了众多优良的民族传统,并以之为荣,同时也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相对于号称"礼仪之邦"的我们国家来说在同样飞速发展的同时则显得太急功近利,以至忽略了道德标准,忽略了礼法,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不仅如此,甚至对过去的一些好的传统也开始了怀疑,不加思索摒弃,认为那些已经过时了,这种急功近利,惟利是图的心态才是真正过时的,真正应该反思和摒弃的.曾经有句口号喊的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上了车,挑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开车没多久就晃啊晃啊地睡着了。
再睁开眼,车依旧在晃啊晃啊地往前走,这种义无反顾的目的性给毫无意义的速度本身带来了一种轰鸣作响的尊严感。
身边的位置上不知在哪一站起,坐了个陌生男人,他的右膝盖若有若无地挨在我的左膝盖旁。
这是一个年轻年纪很轻的男人,头发油黑旺盛,发尾和鬓角都值得更仔细地修剪,穿的格子衬衫,牛仔裤和运动鞋颜色和款式虽普通却不劣质,整体营造出一种温厚善良的印象,仿佛一年四季手心温度都是暖暖却不潮湿的恒定剂量。
年轻男人面皮白净,长了一副很讨喜的脸孔,眉眼无一特别出众,却会让长辈们看了觉得后生可造,同龄人看了觉得亲切信任。
我更年轻些的时候,也是最喜欢这种长相,现在想来,只觉得当年白素贞喜欢上许仙,只能说明一千年的道行还是太浅。
如果拿乐器来比喻的话,这种相貌算得上是乐器里的铜锣,若论婉转变化,低沉高亢,应该无一能排在前列,却胜在生得浑圆厚重,黄铜色熠熠发亮,最重要的是,每每被包了红布的鼓槌重重敲在心上,都能发出常识以内洪亮以上的声响。
“铛——”,并不连续却有延续的表现,静有沉默似金,动有回味悠长,相较之下,其他的乐器无非落个或张扬放肆,或曲高和寡的名声。
我也是近两年才对这种许大官人式的长相渐渐心意转凉,警觉和疑心一份份多起来。
铜锣实在是一种质地太过均匀安全的存在,无弦无孔,既听不见弦外之音,又没有七窍心肠,相伴久了会觉得看似跌打不破,实则麻木冷漠,让人难免怀疑在内心深处一无所有,只是一声声“铛-铛-铛-”。
自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罢了,更有可能是吃不到葡萄的狐狸心肠。
迄今为止交往的对象中,没有任何一个是铜锣款的。
年少时候的荡漾也只是止于荡漾,后来也不知道是自惭形秽觉得无福消受,还是天性悲观害怕所得非所望,一直以来都这么叶公好龙地过着,常常安慰自己说,反正日子还长。
跟男人隔着一条走廊的位置,坐着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姑娘。
其实在我从窗边醒来的一瞬间,最开始并没有特别在意身边的男人,倒是刻意多看了两眼这位姑娘。
姑娘穿了一件樱粉色的长纱裙,纱裙里面透出湖蓝色的里衬来,里衬上斑驳地印着一束束石楠花,颜色与质料都已不太寻常,却穿得没有一丝与年龄或者环境突兀的感觉。
更抢眼的是,姑娘在乌黑的头发外面,密密地围了一条米白色的蕾丝头巾,仿佛是异族的模样。
她的发梢些许地露在外面,白头巾衬得连衣裙的粉色更是若有若无。
姑娘的脸孔倒是没被遮上,眼睛并没有雪亮,却是静静粼粼,浅粉而细软地像是那条纱裙,上身又挺得笔直,完全没有长途旅人身上常见的疲惫松懈姿态,湖蓝而密集地像是蓝底上的小灌木。
在她的身旁,坐了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儿,身体明显开始发育,因为骨骼生长而显得身形细长。
最先让人觉得这三个人有某种联系的,是男人手里的提包。
身边的男人膝盖上放着一个樱粉色的女士手提包,金黄色的金属背包带缠在手掌上。
试想年轻夫妇出门旅行,或者回家探亲,丈夫负责看管包里的财物,妻子负责照顾儿子,倒也是合理的分工。
这样想来,再看看包的颜色和款式,倒是很像姑娘身上的裙子。
又仔细看了看男人的鬓角和头发,竟有微微的自来卷的迹象,很是配合姑娘的外族气质。
如果这是一个三口之家,丈夫白净体贴,妻子虔诚貌美,儿子健康茁壮,倒也是幸福的图景。
然而再看看并排坐着的姑娘和小孩儿,又总觉得有莫名的错位感。
一来姑娘身材削瘦,神情警惕,不像是为人母已久的样子。
二来小孩儿完全没有表现出过分的亲昵来,小小的年纪却安静异常,肩膀靠在窗玻璃上,两只手的手指交叉在一起,心不在焉地看着窗外模糊倒退的一切。
从年龄上来看,如果两位年轻人是他的父母,则两人结婚时必定非常年轻。
当然,两人的异族气息意味着早婚的可能性也大大存在,又或者小孩儿是某一位的表弟或者外甥,只是短暂跟随年轻夫妇通行也不一定。
不过我总以为,他和她必定是结了婚的。
一个人在婚前和婚后似乎有着不可言说的细微差异。
这种差异或许跟他们分享了人之初的秘密,成为这一秘密的同谋和合伙有关,或与根本毫无关联。
这种差异仿佛是草叶上的露水与荷叶上的露珠的不同。
单身的人们,像是草叶上的露水,小小的单独的一颗,危险地停在某个角尖和弧度,从清凉的空气中来,在红日高照之前,都是清凉自足的一个完整的小小单位,直到再无声地回到泥土或者空气里去。
而新婚的人们,像是荷叶上的露珠,因为汇聚融合到了深绿色荷叶的中央而显得饱满自足,自此站稳了脚步,被自己的重量压成了扁扁的椭圆,获得了与池塘里不透明的更大范围的水同质的资格。
这个年轻男人,女人和小孩儿,和我,此刻就这样在同一辆车上并排坐着。
我暗自揣摩了他们一会儿,晃着晃着,渐渐睡意又浓了。
去年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没有回家,同屋的马来博士去了昆明,说是要等过完年才能回来。
我时常推开他的房门,在他的地上坐一会儿,因为他把床铺在了地上。
临走前,他还没来得及打扫,乱七八糟摊散着,好象随时都要回来的样子。
我用着他的冰箱,他的饮水机,他的沐浴乳,还把他的影碟机搬到了自己房里,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同时偶尔缅怀一下他那酷似马来歌手品冠的笑容。
那天晚上我还去了一趟超市,买了雀巢巧克力奶,即热黑胡椒牛肉饭,便携装洗发水,一对劲霸电池,我尽量控制自己的购买欲,那个月的电话费已达一个令人心痛不已的数字。
走回路的时候,顺便进了那家音像店。
我原本以为这个夜晚,没有几个人像我一样,需要用电影来打发时间。
可是当我推开门,满眼都是黑头发黄头发红头发古古怪怪的头发。
有人要送他的女友一整套的《流星花园》,正在讨价还价,一个东南亚留学生在打听《天下无双》的电影原声带,还有一个长相十分东欧的高挑美女什么也不买,在那儿大口吞食一只汉堡。
我挑了王小帅的《扁担·姑娘》、陈英雄的《夏天的滋味》、不明身份导演的《小偷》、热内的《黑店狂想曲》、许鞍华的《千言万语》、贾木许的《奇异的乐园》还有林权泽的《春香传》。
这家店的老板是个街头打扮的年轻人,脖子上的那条粗链子,从前我只在动物们身上见到过。
他的脸上并没有太多节日的气氛,坐在收银台后面,木然地看守着顾客。
背包里的手机一直在响,我却什么也没听到,最后对方无可奈何发了一条短信,告诉我今天晚上白马公园要放焰火。
看到这则信息的时候,已经太晚了,我对焰火没有多少兴趣,我正在看《春香传》,那才是与这个夜晚十分合拍的,我要的古典浪漫凄美而又结局圆满的爱情。
对这个故事,已经有了一些心理准备,早年的越剧《春香传》,女主角荡着秋千唱着歌的情景,想起来还是颇有印象的。
后来在凌蒙初的《拍案惊奇》看到《宣徽院仕女秋千会》这一回目,一想又是想到《春香传》。
1958年版的《春香传》大概是最广为人知的,李梦龙长得像《上甘岭》阿妈妮的孩子,而春香怎么看也强壮得像个《摘苹果的姑娘》。
小说中介绍,李梦龙出场时“年华二八,文雅风流,仿佛当年杜牧之模样”,春香想来年纪要更小一点,貌美出众,李梦龙拿她与西施、虞姬、昭君这些超级大美女相比,也是略胜一筹的。
李碧华说过,一见钟情不能不与色相无关,林权泽挑对了演员,李梦龙果然青春得还能看到青春痘,春香也留得一脸稚气。
盒套上宣传语声称《春香传》是韩国版的《红楼梦》,大约是基于男女主角年龄上的相仿,大家都在比早恋,宝黛二位更是令人吃惊地提前进入了青春期。
末成年人的恋爱看上去比较简单纯洁,哭得死去活来,也是情有可原的,1958年的那一版,更多的是想要冲上去捉奸。
吉林女作家金仁顺有一个短篇叫《盘索里》,说的是朝鲜族的一个民间说唱艺人,小说只是文字,没有想到在林权泽的《春香传》里,真的听到了盘索里。
为了这个,特意跑去问一个韩国留学生,他的回答也是不尽其然,并不比我所知的多出多少。
盘索里是李朝中期大约17世纪左右,产生于民间的既有唱调又有唱词的一种曲艺,因为最早产生于南道地方,又叫作南道唱,演唱者被称作倡优、广带、广大或歌客。
我想到的是江浙一带的“道情”,也是且歌且说,艺人们四乡行走,提供上门服务,只是现今已经消失多时了。
曲艺通常是属于舞台的,《春香传》借用这一形式,就是要突出刻意的造型感,两个文本之间的相互参照。
盘索里艺人苍老沙哑悲凉的唱腔声中,林权泽提供的是一系列美伦美奂的置景,就当李梦龙与春香裸身在大红锦缎上绵缠的时候,精致的打光,提升了肉体的欲念。
王干在《苏童意象》一文中说到,红是吉祥也是灾难,是战乱的标志,也是平和的象征,它把青春与死亡,崇高与淫乱,热情与疯狂,帝王与百姓,神圣与亵渎这些反差几乎水火难容的内涵都混合在一起。
《春香传》中的桃花、裙裾、屏风、山野、手指上的胭脂、嘴角残留的酒滴,都是红得让人心旌摇乱,烫得发颤的焰火。
我突然记起的一个词,焰火。
在这中间,我上了两趟厕所,洗了一次脸,打翻了一杯水,电影继续。
据说《春香传》已多达14次被搬上银幕,所有的韩国大牌导演都想染指的一个经典题材。
记不得是哪个韩剧,好象有金喜善,关于澡堂一家人的,里头有个也叫李梦龙的人出场,众人听到笑得前仰后合。
想来李梦龙这个人物在韩国是家喻户晓的,他们笑的是,你这样的货色,也配叫李梦龙啊。
而这样的情贞故事,在我们这儿已经不算什么了,玉堂春、李娃传、荆钗记、洗马桥、寒窑记,如果不是最后的投江结局,杜十娘也可算一个,再拉上桃花扇的李香君。
我发现这些女人们最擅长的就是一个等,肉体交出去了,精神也要随之同去,张爱玲就曾形容王宝钏是“搁在冰箱里的一尾鱼”,等着情人们归来,肉质虽然不大新鲜了,好歹还保持了一条鱼的形状。
苦守寒窑十八年的等待未必都有完美的下场,春香还是幸运的,李梦龙这个人比较怀旧,想法也土,仕途通达之后不忘回过头来风尘救美。
《春香传》的结局不管是文人们的篡改还是民众的需求,在一段凄苦风雨之后,誓言终于实现,恋人们可以相依相偎过上不知续集的幸福生活了。
有人指责戛纳总是把金棕榈奖给了那些变态、妓女、杀手,忽视了我们日益粗糙的生活需要精致唯美的充氧。
想想也是,看完一个结局善良的电影,可以安心地睡觉了。
在爬上床之前,我打了一个电话,告诉她,那个焰火,我看了。
《春香传》Chunhyang导演:林权泽IM Kwon-Taek主演:赵承佑CHO Seung-woo、LEE Hyo-jeong国别:韩国 片长:1小时59分
草汁花液浸润的春香,香榭飘然物外的魂梦,情无色,结局的五色,降低了春香的根,人间的情转化为恨,终成了批判现实主义,不能成为一个童话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我最近看《秘密森林》中了曹承佑的毒,倒回去看了他很多以前的作品,包括《春香传》。
本来是想把几部作品放一起写的,但是豆瓣日记的功能太差了,传图传几百年都传不上去。
草稿存了再打开发现丢了字,甚至一度回车空行都迟钝,删除键都失灵,简直无语。
只好把几个影评分开发了。
(以下严重剧透)林权泽导演2000年版本的《春香传》, 获得第5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这是曹叔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拍摄时才19岁,嫩得出水啊。
曹承佑饰演李梦龙经典题材之所以把导演和年份点出来是因为实在有太多个版本的《春香传》,作为韩国古典名著,在韩国电影史上翻拍了不下17次,每一次韩国电影的技术变革都会看到《春香传》粉墨登场。
《韩国电影史》一书中就说道:韩国第一部有声片、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第一部70毫米电影都是《春香传》,虽然韩国社会处在现代化进程中,但是生活方式和结构中还留有旧时代的情感,这一不均衡性也解释了每一时期的新技术形式和古典作品《春香传》相结合的历史现象。
而且不仅仅是韩国有拍《春香传》,朝鲜和中国也是有拍过这个题材。
1980年朝鲜艺术电影制片厂拍了一版,我在youtube上搜到看了一点点,上面写着80年代经典译制片,可能当年国内有引进放映过,在中国老一辈人那里还是有知名度的。
在中国,《春香传》虽然没有拍成电影过,但是以潮剧、越剧、黄梅戏形式出现,具体有没有改成中国背景我就不知道了,没有去细看。
这个故事在中国接受度也很高是完全合理的。
因为《春香传》完全就是韩国版《西厢记》的感觉。
故事讲述了朝鲜淑宗时代,前院副使公子李梦龙在端午节偶遇了退妓之女成春香,对她一见钟情,后在他的追求之下两人私定终身。
李梦龙在春香的裙子上写了“日月同心”的誓言之后因为父亲升迁至大内而迁往首都汉城。
李梦龙走后春香因为拒绝成为继任的南原使道的侧室而被打入监牢,处死之际被考取了功名的李梦龙赶来及时救下,两人终成眷属。
与《西厢记》一样主旨都是冲破“门当户对”的封建礼教观念的美好爱情,并且都少量“鱼水之欢”的情节(展现爱情的可贵同时也让后世创作者好借题发挥),结局都是符合人民大众审美和愿望的大团圆美满婚姻,连故事结构、矛盾冲突都大同小异。
导演说完牛逼哄哄的题材再来说牛逼哄哄的导演林权泽。
林权泽是韩国电影史上划时代的电影巨匠,从1962年到2014年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拍摄超过了100部电影,可以说是韩国电影活化石了。
但是我一直提不起兴趣来看,可能因为他的电影总给我传统古板的印象(事实证明并不古板)。
他拍摄的电影类型非常多,喜剧、战争、青春、功夫等等,代表作应该是2002年的《醉画仙》。
友邻格洛米说此片:“ 感觉拍出了文人气,小舟从此逝,江海渡余生 。
”应该是很不错的。
曹叔一出道就是这么大名鼎鼎的电影题材和导演,真的是很幸运啊。
但是他也没有辜负幸运女神的垂青,确实将《春香传》中的李梦龙演得非常好。
潘索里林权泽这版《春香传》最大的亮点就是潘索里了。
它采用了戏中戏的结构,开篇是几个韩国年轻人走进剧场听一个潘索里艺人讲《春香传》,随着艺人生动的讲述,再开始进入淑宗时代春香的故事。
潘索里是朝鲜传统的叙事性说唱艺术,发源于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全州,大概在17世纪末肃宗王朝时期在百姓间广为流传。
而潘索里版本的《春香传》经过口耳相传已经衍生出很多不同版本,在不断的调整之后日臻完善。
作为庶民文化的一种,有它的一种非常原始、非常朴素、甚至非常泼辣的特点。
在这版电影里潘索里作为叙事的一部分(剧场场景)来回穿插在春香的故事中,让观众时不时跳出故事,来纯粹欣赏潘索里的艺术魅力。
同时唱辞几乎贯穿全剧,既起到旁白作用也起到配乐作品。
很多时候故事没有任何对白,由潘索里解释剧情或者说出剧中人物没有说出的话。
同时潘索里的节奏与画面中人物的运动相结合,形成非常独特的效果。
还有剧中李梦龙与春香同房的几段戏配上了潘索里具有庶民特色的隐晦又有趣的唱词别具韵味。
情色
《蕙园传神帖》之《端午风情》画家:申润福除了潘索里,此片另外一个特色就是情色的部分了。
李梦龙和春香初遇的场景是在端午节的郊外,当时春香撩起一袭红裙在荡秋千,发出清脆的笑声,倩影在树影中若隐若现,李梦龙在不远处的凉亭内看到她便一见钟情。
他派遣自己的仆人前去邀请春香一聚,仆人一路小跑过去,带着几分粗俗的语气略微调戏了春香一下,春香当然是断然拒绝了。
这是李梦龙和春香最初相遇的场景,当初看就觉得略带色情意味。
然后非常巧合的是我最近在看高畑勋的书《一幅画开启的世界》。
其中第十三章是讲朝鲜画家申瑞福的《蕙园传神帖》之《端午风情》。
(见上图)果然高导演对此画的解释和解读证明我理解《春香传》的初遇场景是没错的。
我们看到此画中也有一个着红裙的妙龄女子正准备攀上秋千,左上角草丛里有两个公子哥在偷窥,左下角几个女子肆无忌惮地半裸着在河边洗澡嬉戏,右下角一个头顶着便当包袱的妇女也露出了一只乳房。
高在书中说:“秋千原本并不是公园里给儿童玩耍的玩具,而是专供妙龄女子嬉戏之用。
其中自然会具有色情色彩,而后不知何时,便演变成了一种游戏。
而且它的作用并不单单是挑逗男人,撩拨得他们春心荡漾,对于荡秋千的女性来说,也有一种解放心灵的力量。
”在另外一段中,高说道:“《蕙园传神帖》当中刻画的人物并不限于两班翰林及良民阶层,作为画面主体的,反而是被社会排挤在外的最底层的妓女、巫女、侍女、仆役等,即所谓的贱民。
”可以说《春香传》的初遇场景复刻了这一幅画的内容,第一个描绘贱民的申瑞福具有无比的开创性。
那么讲述两班翰林李梦龙与妓女之女春香的爱情故事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了。
李梦龙和春香同房的两段拍得极美又有东方神韵,初夜他们在春香所居住的传统韩屋。
这种韩屋中有暖炕,暖炕通过生火并加热房间地板的石头后达到升温的效果,使地板与屋内空气都变温暖,可以起到在漫长冬季御寒取暖的效果。
因此梦龙和春香席地而坐、就地而眠。
在一个有趣的长镜头中,两人不断在两间房的地板上来回追逐嬉闹。
柱子、椽子、门窗、地板在构图上都起到了作用。
躲在屏风后的春香被梦龙拉住了一只脚,露出的脚踝极具挑逗意味。
然后两人穿过屏风,在屏风一角露出一小部分身体,色而不淫。
林权泽电影的魅力来自于他对韩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和热爱。
这一点其实让我想到李翰祥。
李翰祥的风月片中同样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子,从他的片子中也能看出来对旧时风物细致的描绘,各种道具精细安排,从亭台楼阁到扇子茶碗。
总的来说,谢谢导演挖掘了曹承佑,在影像中留住了他青春美好的肉体!
太久没有写评论了,以前没有这么一堆花里胡哨的东西还挺好用的。
刚刚点了一下预览结果丢到了一大段文字,潦草补写了最后一段,生无可恋。。。
豆瓣,你还可以再烂一点吗。。。
林权泽在拍<<春香传>>之前的作品<<悲歌一曲>> 和之后的<<醉画仙>>都是很出色的代表作. <<悲歌一曲>> 的"悲"<<春香传>>的"美"<<醉画仙>>的"醉" 三部作品里透出浓重的韩国风情.显明的民族风韵.
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过春香传的连环画,一直对这个美丽的故事很感兴趣。
虽然和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故事一样,情节老套,但纯真的爱情和坚持永远不会过时,何况还带着些许异国风情呢。
先说下优点吧:此本电影的构思很巧妙,通过朝鲜历史上的“盘索里”的说唱曲艺贯穿全剧,来解说故事剧情。
不仅很有新意,而且还宣传肯定了朝鲜的传统艺术,应该是此电影获得诸多赞赏的重要原因。
然而作为一本电影,是否优秀,个人认为主演的演技是最重要的一环。
看了1980年版本和2000年版本,真的感触挺深的。
原来同样一个故事,男女主演演的好和演的不好可以相差这么大。
从这点出发,是无法认同00版的质量的。
1980年版男主本身相貌文雅,气质高贵,举止有节,无论是第一次接触女主,还是中后期和女主相处示爱,都是如此,是很符合角色设定的。
2000年版本男主各方面都欠缺了一些,前期言行举止就演绎的很轻浮,而在女主家,演绎和老版本同样的情节时,更是演的猥琐猴急,本来很纯洁的爱情,只剩下色情。
当然这里导演也必须附上责任,本来这是一个传统童话故事,为了博眼球,添加了那么多少儿不宜的画面,让人不忍直视,完全没必要。
再谈女主,两版女主更是云泥之别:80版的女主演的让人击节叫好。
纯真善良坚强,对爱情执着不悔,都体现在她的眼神和一举一动中。
80版女主侧身回避男子问话,低头眼神不直视,让丫鬟传话,欲说还休,满脸羞涩,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很传统的女性形象,也为下面的剧情做铺垫。
而00版的女主的演绎完全缺乏这些细节表达。
出来就是呵斥无礼家丁,太面谱化的表演。
很无语,完全没把少女动心的细节表现出来,以至于随着剧情的发展,给观众的感觉就是为了权势和身份强行和男主在一起了。
而后期女主被囚,在监狱倾诉这一段,80版也演绎的相当好,面对绝境仍对爱情执着坚定,宁死不屈。
对剧情有点不爽的就是,后期的男主略渣,知道女主为了自己深陷险境,还多次各渠道打听试探女主是否变节。
最后还摆出一副施恩人的态度救了女主。
建议喜欢这个故事的人还是去看80版的春香传,看下80版女主的演绎,绝对是经典之作。
唯一遗憾的是在网上只找到中文配音版,少了点原汁原味。
清唱剧的形式仿佛说书一般,将民间传说娓娓道来。如民谣似画卷,是本片最大的特点,演员其实空间不多但林权泽的指导是处处可见。喜欢床事那场戏的调度和构图,竹帘、木门、茶桌、被子、屏风,诸多前景遮遮掩掩下摄影机四处游走,含蓄而魅惑。
韓國版「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故事
just so so~
小说被称为韩国红楼梦(?)
受不了
号称韩国的大片,也就那样。梦龙同学小时候怎么看都不是一个才子,更像一个小流氓。还是伯虎好看。
泡菜国的pansori听不懂鸟
平凡的妓生傳居然可以變成판소리音樂片,一人清唱中這個滿眼古風的朝鮮時代復活重現,內容和敘述形式與中國的戲曲傳奇相似。牆面屏風窗欞營與人物移動營造出絕妙場面調度。林權澤對於情色和暴力的倫理態度夠得某些商業片導演學一百年。對판소리和傳統的真誠和敬意。剛開始看的心態如果和打算睡覺的學生類似,看完大概會變成舞台前忍不住起舞的老大爺吧。0720Cole
传统IP再现,豪华精致的舞美。林权泽继《西便制》之后再次聚焦盘索里艺术。影片从现代剧场演绎发端,带领观众投身到韩国历史的想象当中去,通过这种民族戏调的口吻填充音响,不断的行进着口述史的画外解说方式,浅浅的表达了对女性的同情。
其实叙事诗歌还好,拍成电影,用那种歌唱主导故事的发展,太拘泥了。
二刷加星 影片里梦龙春香开始搞对象那一大段儿盘索里唱词惊艳到不能呼吸(为一刷的傲慢评价道歉)一刷评:本片是一部直观感受pansori艺术形式的电影;《春香传》最初流传于14世纪初的全罗道pansori现存五大曲目之一;本片53届金棕榈奖提名,得奖是《黑暗中的舞者》评审团大奖《鬼子来了》最佳男主梁朝伟《花样年华》最佳导演杨德昌《一一》。so 对比之下三星不能再多(我甚至觉得能提名只是评审团对亚洲电影偏好+裸露镜头的艺术性加成🤣)
这大概是我看过的最早的韩国片。在那个韩流还没形成的时候,在凤凰卫视看到的。真让人惊艳!尤其是两人私定终身的情节,丝毫不露骨。含蓄中又诱人。
贵族也只能骑驴啊
女主角长得可真难看呀,估计还没整过
故事很老,画面很美。起初,板索里的唱腔有些吵,渐渐的就有趣起来。后来,没有这个清唱似乎就没意思了。我也仿佛成了剧场里手舞足蹈的观众一名。曹承佑很青涩,但演技不清涩。虽然有情色的画面却情而不色。喜欢这种很有民族文化风格的影片。
春香的一生真的是一段传奇。她是多么的幸运,能遇上了这么一个良人,在功名成就之后还能记念着旧情回来寻她。而她又是多么的不幸,在那个存有阶级观念的时代,身份低下的她无奈地需用血肉之躯与强权斗争从而捍卫自己的爱情。这样的女人当真配得上烈女一词。
当年的正太曹承佑带着公子哥的小气质,第一次演电影的女主角青涩可人,听不太明白的板索里仍惊心动魄
曹承佑的处女作,但是林权泽让我听了整整俩钟头韩国大鼓书。。。
主要是太慢了,适合一边做瑜伽一边看
6.5 / 运用盘索里的表现形式有意思,尤其是唱腔和春香的两段独白台词重叠的部分,让观众和这个价值观堪称封建糟粕的古典故事产生了一种距离……调度不错,但故事实在太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