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亚洲电影的细腻风格和精美画面,坚强的女性,姐妹的悲剧,爱与恨的交织,三个国家的恩怨……看的时候很感动。
但过后又总觉得哪里不对。
仔细想想,我其实是为了造园子这个主题看的。
女主为了给被日本人杀害的妹妹造一座她喜欢的日式庭园,不得不跟一个日本隐士学习,中间那段不得不跟中村学,又不能不恨日本人的对抗情绪表现得挺好,但慢慢的故事就改变了方向。
女主最后并没学会造园,他们也没有真正为妹妹造一座“属于她的”园子,山上的园子似乎也没造出个所以然,而且很快就被两人抛弃了,因此为妹妹造园这个主题悄悄被消解,变成了女主执着于妹妹到底埋骨何处。
这个问题造园师利用了一个背后的纹身,一个园子,跨越数十年,在完全不保证她能领悟的情况下转弯抹角告诉她一个大概位置。
先不说可行性,关键是其中仅作为辅助标志的园子,“先用石头摆出方形,再用三块石头掩盖这个方形”,(一般人都会到死也看不出来吧)这样利用自己的作品真的是一个顶级造园师会干的事?
一个把石头埋下去又搬起来,矮几厘米都不能接受的人,一个因为不愿意在日式园林里造网球场宁肯不为皇室服务的造园师,为了爱情,为了指路,宁肯破坏自己最后造的一个园子?
我觉得他有一百个方法可以用,但唯独不会用这个。
所以“即使在乱世,艺术也能让我们得到一丝宁静”这个主题也消失了。
更不要提那些蜻蜓点水的英国殖民,当地反抗武装等等,忽然都变跟庭院里的石头一样的命运——初看以为是主角结果都是边角料——全世界只剩下了一段本可以不顾一切的爱情……云红喜欢的是枯山水,这本是一种禅意的体现,是清寂,是修行。
它本是可以超脱生死,悲欢的境界。
结果这样一个命题最终却不得不俯身于尘世的情爱,成为染上脂粉的道具……如果这是作者的“借景”,那在我看来是失败的。
有朋,一个日本园艺师,真实的身份是日本间谍。
云林,一个马来西亚华裔女孩,她和亲妹妹在战俘营受尽日军的凌辱和折磨,在日军投降的最后一天,战俘营所有人被炸死包括她妹妹。
云林侥幸逃脱,却从此陷入悲伤和痛苦之中。
她带着妹妹园林手稿,想帮妹妹实现梦中的花园。
影片以非常唯美的艺术滤镜,展示了日本园林的静、巧、幽、雅。
在夕雾缭绕中,花园动静结合,悠悠忽忽,空灵得犹如忘记了战争,忘记了苦难。
“花园里有不同的时间,有的快,有的慢,最终他们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最长的记忆是悲伤…”按照浮世绘的风格,有朋在云林的整个后背刺上了整个图案,在刺青的痛楚中,云林与逝去的妹妹谋面重逢。
有朋在图案中留下了一个方形的留白,他告诉云林,艺术留白,是为了诠释生命的不唯美。
多年以后,云林远眺傍晚的雾中花园,惊觉那个石块搭建的位置,经历时间的洗礼,疯长的杂草天然的围出一个方形图案,她对着镜子验证背上的图腾,正是有朋留给她的整个山形地图,而留白处,以“借景”的手法映射了云林妹妹的位置,也正是日军的藏宝之地。
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时间,对不起当我面对你的时候,还不能告诉你一切,在夕雾花园里,在合适的时间里,我会告诉你一切。
關於這部電影的資料很少,豆瓣上最開始竟然連片長多少分鐘都查不到,而知乎上也沒有相關的提問和回答。
於是我查了一下IMDb,結論是:我真的很有幸,畢竟可能是兩岸三地裡,最早一批接觸到這部電影的觀眾之一了。
那麼,中央已經決定了,當即就讓我來寫兩句影評吧。
這部電影改編自馬來西亞人陳團英的同名小說,而由台灣導演林書宇執導。
豆瓣上,關於原著小說只有一條一星書評,說陳團英是「香蕉人」,寫作的立場是西方對於東方獵奇的東方主義。
我沒看過原著小說,但根據觀影後導演自己的敘述,電影最大的改編僅僅在於結局更積極,融合了導演本人相對樂觀的人生態度。
所以,我認為如果以同樣的態度去評價電影,就或許有些偏激了。
這有種民族主義的無名怒火,甚至有些陷入了種族主義。
我們在評價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戰爭罪行時,用得最重也最合適的詞應該是「反人類」,這個詞的出發點是人文主義和人本主義,畢竟,我們首先是人,然後才是黃種人和中國人。
因而,我也想從人文主義和人本主義的角度出發去談電影《夕霧花園》。
本片最最讓我著迷的地方,不在於多個時間線之間跳切閃回的平行蒙太奇手法,也不在於殘暴的戰爭和細膩的情感之間的強烈反差,而在於那些苦難與創傷何以崇高,何以化為藝術上的某種絕美——蕭邦的處女作是絕美,借景的日式園林是絕美,疤痕上的日式紋身,那朵櫻花,也真的更是絕美。
而成就這樣絕美的,應當是人們自己,本片講述就是這些個人的故事。
這也會讓人聯想到一戰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戰爭帶來和留下的苦痛實在是太大了,它真的能砸碎你所擁有的和享受的一切,並在戰後的歲月里逼迫著幸存的你,繼續日復一日地直面死亡。
回歸到《夕霧花園》,李心潔和張艾嘉二人共飾不同時空的同一角色,即女主,二人的演技可以說是神乎其神,給我帶來的直接觀感是她們分享著同一個靈魂,只是後者歷經了更多歲月風霜而更顯蒼老。
這樣確保了平行蒙太奇的敘事手法得以順利進行,也更突出了女主的人物弧光,有了張力;本片的美術團隊對於藝術,尤其是東方藝術應該有著很深的造詣,方能以剛剛提到的園林和紋身,將抽象的絕美具象化;導演林書宇一改往日的小清新題材,直面戰爭的苦難,這種轉變意味著成長。
而且他還帶領了一支泛亞洲的團隊,讓我看完以後第一句就說,這電影真的「很亞洲」。
導演的積極化改編在我看來也真的很不錯,沒有強灌雞湯的不適和反胃,反而卻真的能給如今紛亂嘈雜的世界「帶來一點hope」(導演原話)但是,本片也有一個地方讓我難以理解:為何發生在馬來西亞的故事,電影的主要人物卻沒有馬來人,對白主要是英語,夾雜著一點粵語和日語。
這給我一種空中樓閣的不真實感。
雖然說,根據距離我幾排的影友反映,原著小說也是如此。
但是我還是覺得,這樣的處理或許會招致民族主義者不滿。
總
有爱恨交织的家国情仇,有寻宝悬疑故事,有日式枯山水和刺青,有多语言的文化混杂和历史细节,有几位很棒的演员,还有美妙的音乐、服装、风景,我们还能要求什么呢?
虽然没有拍成史诗大片,但作为文艺片已经很有野心,故事也是引人入胜的,刺青的高潮段落相当精彩。
在战争又起的时代,重新看人类战争轮回的悲剧,别有一番滋味
我知道我们的爱注定不会有结果,所以我从你那里借来时间,埋藏在这花园之中,让我们的爱在时间中得以延伸。
这座花园由许多时钟组成,有些快,有些慢,当你回到花园的那一刻,借来的时间将会偿还给你,你会感受到我对你的爱从未停止。
感谢阿部宽出演本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是本色演出,剧中人的心路历程也是他本人的心路历程。
庆幸这个世界有你这样善良的灵魂存在。
台湾citylink看的快要下架的最后几场之一。
怀着仰慕阿部宽的心情去看,却被李心洁吸引。
坐出租车回去的路上,在想:林书宇还是太年轻了啊。
“给世界一点希望”,凡是未曾经触底就轻易这样想的创作者,总难免因为自身经历的厚度不够支撑幻想世界的“希望”,而流于矫情。
还好,李心洁,关键是张艾嘉的演技,挽救了悬崖边上欲坠的矫情,使得阿部宽的“伟大”和感情线的水浅,显得没那么一坠到底。
林书宇因为厚度不够,切割世界的方式还是太简单了,比如:好人终归还是好人,哪怕他不小心走错了路。
阿部宽的角色参与日皇军,为他们寻找黄金,知道comfort camp而隐瞒不说等的罪行,被设定为“好人不小心走错了路”。
他自己也说:忠诚是我们日本人最高要求(大意)。
仿佛一个“愚忠” 就已经是他对自己命运全部的思考和体悟。
他给了女主角时间,是为了帮助她战胜PTSD,那么他给了自己什么?
无休止的造夕雾花园算吗?
哪里看得出来他对夕雾花园苛刻的艺术追求,同他经验自己大恶大善的复杂人生之间的关联?
一句只为了追求balance?
这觉悟跟下了班挤地铁去参加什么灵修班、插画班、茶道班等追求balance 的苦逼办公族有什么不同吗?
这份生硬是因为导演非要塑造一个“本质善良伟大高尚”,不过是“不小心”/“不知情”犯了错,并用自我放逐和解救他人(包括解放女主)为赎价的这么一个光明到不行的人物,仿佛不这样的话,就不能够被人爱上似的。
导演甚至说,找阿部宽来演的原因,是因为他有一种魔力,连讨厌的角色他都能演得让人喜爱(大意)。
这段话正透露了导演切割世界的方式:好人才能被喜爱。
男主已经伟光正成这样了,他居然还担心男主因为战争罪行(或其他什么他觉得的原因)而被“讨厌”,要找来阿部宽做保障,争取无论如何“让人喜欢”才可以合理化剧情。
导演无法爱上一个罪人。
他也不懂什么是罪人的悔改。
我猜他多半没看过[处女泉]这类老片儿。
所以他的这部关于战争,罪行和PTSD, 罪人和罪人(女主也自认为是罪人)之间的互相救赎的电影,注定不可能更深入了,最多只能“给世界带来一点希望”。
是一点,而且是喂给的希望。
不是思考,以及个体思考之后的真正觉悟。
另一厢,根本不相信幸福的李沧东,在他的[密阳]里只描述绝望(连赎罪都是压迫和剥夺),最后的镜头在阴暗残破庭院那一缕鲜活的阳光,是观众经历过电影洗礼之后,站在切割世界的分叉路口,自己那逐渐明确的眼光。
电影只是延长和放大你的人生。
你对你自己的绝望和希望负责。
因为男主不够立体,李心洁的优秀就显得有些孤独。
再进一步,张艾嘉的暮年依然对男主的执着,就更像是OCD,而不是爱。
从PTSD过渡或者说沉淀为OCD,女主其实到底是找到balance 没有?
难道最后那一幕领悟到妹妹的下落,寄出战犯的家信,知道纹身的含义,一夜之间就能将一个六十几岁老人几十年的PTSD + OCD 轻轻抹去了?
导演啊,图样图森破。
然而以上种种,我还是打了四颗星。
一颗星给李心洁和张艾嘉。
三颗星给导演寻找切割世界方法的人文主义的努力。
显然,他也意识到(或是原本小说如此?
) 不应该让民族主义走在人性之前。
以简单粗糙的意识形态来切割世界,是最偷懒和肤浅的做法。
他努力避开这个,甚至柔和地对此提出批判:所以我们在影片里看到,任何人(男主,女主,阿昌,战犯,游击队。。。
) 都会在某个时候“犯错” 甚至“犯罪”,而在其他时候却又温情脉脉。
似乎导演想要阐明:人在特定情况下会做出不像人的不可理喻的举动,甚至连自己都无法接受自己,然而这是人的共性,正如同温情和爱是人的共性一样。
这个世界充满太多苦难,罪恶,痛苦,创伤,人都是 sin and sinned-against 的复杂个体,又在 sin and sinned-against的网络里存活。
“一切向钱看 (什么果价什么道理,都是为了钱)”,“小三就一律该死”,“政治正确高于一切”。。。
用单一标准简单粗暴切割世界的人,迟早会被世界收割,因为他们的厚度无法参透世界的痛苦,他们的小船无法航行世界的深渊。
一旦不得不同痛苦和深渊对视,只能身不由己被吞噬。
这部电影里,好彩,似乎没有这样被吞噬的角色。
既是电影的败笔,也是它的贡献--为了那一点儿希望。
這是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馬來西亞經歷了二次大戰的洗禮迎來的是共產政權和殖民統治的對抗女主的妹妹在日軍離去的那天被燒死與花園主人的相遇,然後一起建造這花園完成女主妹妹的願望他們相知相愛,卻又失之交臂,繾綣半生卻由背上的那幅刺青道出真相。
120分鐘,把你我都帶進了充滿回憶又感人的過去。
在大马山中,战后神秘留驻的男人,在热带的氤氲碧绿里造一座日式庭园,最后化为深埋隐秘的钥匙。
慰安所集中营战犯的残酷兽行,夕雾深山园艺师的无言深情,日式庭园的美,刺青的痛。
一个人与一群人一体两面,艺术无国界而文化有,夹缝里的爱,“Same reason you are with me. For you,only pain feels right”,生发是因为痛,分离亦然。
“Is your place decide what family thinks”,但她带来的噩梦往事让他看到了恶果,几层回溯终归是他种的因。
最终他选择渡她,把自己和秘密一同归于丛林。
刺青一段是真让人想起《刺青》,特别是某些雾气朦胧的气氛和 刺青 里地震的回忆很像。
一查导演是当时的副导(导演当过好多人的副导啊)。
国外特殊时期的异国人,这题材挺戳个人口味的。
如果不是残酷往事还是撕开得太浅太柔和,如果不是太过戏剧化(说来《血观音》也有这毛病。
演员真的选得很合适。
因为时局HKAFF买了票却没有在去年看到确实让人遗憾。
————总觉得云林没有经历和她妹妹一样的遭遇,也许该是个男人呢?
如果是个男人,那感情似乎更纠缠难言了。
(没有歧视异性恋的意思)
《夕雾花园》更优胜之处是除了爱情外,它也谈园艺,再透过园艺谈艺术中的哲学。
有朋的生活离不开园艺,连日常聊天也是三句不离本行,云林也取笑他,「你一定要这样说话吗?
」他第一个提到的园艺理论是「借景」,借助外界景色完满花园的景色。
外在世界不变,变的只是你怎样去看它。
这个理论最后原来是解谜的另一关键,而且他借的那个景非常出人意表。
之前看电影梗概说是战后受害者以日式庭院来治愈的情节,总是怀疑这是个什么阳春白雪不接地气奔着拿奖去的文艺片,所以一直跳过这部没看。
今天看完之后呆坐了很久。
抛开电影里时不时让我想吐槽的一些关于庭院文化历史溯源问题,总觉得电影里是在以枯山水的波纹来隐喻一切发生的已发生,且印记永恒。
但花园里的每样元素都有自己的时间,不变的也会慢慢被多变的改变风貌。
整部电影的地域和时代背景让无数的文化审美元素被安置在一个框架下,就好像庭院设计,达到了微妙的平衡,有一种目不暇接的浮空且炫目的感觉,就好像在梦境中总是不能完全睁开眼睛看清楚,一切都是朦朦胧胧。
里面的不同故事线,不同的人物,都如同庭院元素一般,在自己的时间里各自精彩。
在一起却绘制成了一幅南洋背景的浮世绘。
关于感情,有几个点真的太戳中我了。
一是纹身的时候妹妹擦去李心洁的眼泪,后面阿部宽也说,当一个人心中充满痛苦的时候,只有肉体上的疼痛才能带来解脱感和赎罪感,“only pain feels right”。
再来就是关于借时间这个概念。
我曾经有过一个恋人,刚在一起的时候我简直是飞蛾扑火不顾一切的以自己的方式去爱他。
但是他总是跟我说慢慢来,慢慢来。
以后的时间还长,我们还什么事情都没一起经历过呢。
曾经我以为我懂了。
电影里李心洁和张艾嘉两次与阿部宽对望,我忽然感觉对这句话的体会更深了一点。
对于某一种人,他们所追求的爱情不在当下,而在未来。
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五分的好电影。
林书宇《夕雾花园》,无论是表现战争创伤还是爱情谜语都太过表面,欠缺一个真正击中人心的情节点。被刻意揉在影像中的情绪十分拧巴,片中人物太过于陶醉于自己的感动中,而忘却了自己到底应该承载怎样的叙事使命。剧作太过服从于情感表达而忽略了该有的叙事节奏,即便战时,战后,步入老年三个时空交叉剪辑亦寻不到明确的逻辑关联。对此类型电影实在无法建立起对它的好感……
风格唯美老派,让人联想起詹姆斯·伊沃里的那种情节剧(再狂加历史议题),倒也算是很稳地承接住了整部电影在概念上的百转千回。这份禁忌之恋的背后,是太多层的“创伤/罪与罚/救赎”嵌套在一起,血腥与暧昧、痛苦与浪漫、怅惘与释怀的交织,以及各种东西方的、东方学的。电影背后支撑的原著应该非常强悍,而林书宇则相对算是无功无过地把整套东西适洽地拍完,电影的任何部门都表面出彩但没能给人留下什么深的印象。说实话,在人物行为逻辑以及与之匹配的议题设置上,于我而言这部片还是太复杂乃至烧脑,最后真相揭晓时分,我与其说是被这份压抑而“不可说”的爱打动,不如说已经被这个文本绕晕了。其实没有对马来西亚历史的阅读,就没办法理清,最后对英国人哭诉后背地图的伤痕与刺青、真相细节林林总总,这些政治指涉到底是什么意思。
I expected more. But I cried so hard.
好久没有碰到让我有耐心看下去的历史片了。这部很好。精巧而厚重,切口小却荡气回肠,将复杂历史下异族个体间的微妙情感刻画得细腻可信。
電影版的改編蠻好的,小說版比較像是一個已經看淡看透的人想在失憶前留住這段回憶,拍成畫面其實蠻無聊的。電影版改為一個被射後不理一直耿耿於懷的女人,被這個前渣男拖累事業,所以回去他們啪啪啪的地方找證據證明自己清白的過程中意識到阿部寬演的男主角其實一早把所有她希望知道的資訊都留給她了,而她在這過程中也學會放下歷史創傷和情傷,不過電影版不試圖交待一下阿部寬的去向有點可惜。
到底成了个爱情片,宏大的背景真的就成了背景
2.5;题材的厚重深沉与视觉的唯美诗意,都是浮在表层的,意欲抓的要点过多而难以周全,导致所有元素都浅尝辄止,流于暧昧化。夹在日本侵略者、英国殖民者和马共之间的马来西亚社会,三方交错出的焦点与争端何其深远复杂,以一个爱情故事来完成叙事,偏于单薄扁平,看起来是拥有跨越了几十年的磅礴“史诗”感,但无法触及历史深层的悲壮。
宛如會被微博罵的戰爭題材乙女遊戲。缺點還是中村太輕鬆就愛上雲林了,當他說出“你是我的責任”這種話之前,根本看不出有多少如人物塑造般深沉的鋪陳。雲林的堅韌在李心潔的演繹下讓人十分動容,那場紋身後的浴缸戲碼,用力打着對方的臉,愛恨交雜一瞬間,那種難以抉擇的情感用一場戲的釋放就完全表達了出來。最後的結局也是有趣的,當更專注於個人價值實現之後,才發現原來時代中的國家只不過是一個浮沉的集體,而集體中的人並不代表他們所屬的集體。拋下國別仇恨,在時間的利刃之下,只有愛長久留存。
拍的再唯美也无法掩饰情节上的不合理,无法理解她妹妹是怎么一边做着日军慰安妇一边还想要日式庭院的。也无法理解既见妹妹沦为慰安妇又见妹妹被日军炸死烧的尸骨无存,自己也被日军酷刑(虽然女主为何没沦为慰安妇这一不合理情节没有交待)还想要建日式庭院的,还能和日本人恋爱的。这完全不是人类。心理状态。太膈应了,还是改为2星
「這輩子我一直試圖遺忘,但如今卻渴望回憶⋯⋯」、「外面的世界永遠都在,我們唯一能掌握的是選擇如何去看。」(Ps:李心洁在此片中是最像宋丽伶的一次)
形式大于内容,灯光场景服化道确实都非常唯美,暧昧昏黄的日式小屋、静谧飘渺的马来田园,闽南语、日语、粤语交杂,园林刺青艺术和英式生活方式,都生动刻画了作为多方势力占有过的马来西亚殖民社会图景。双线平行叙事一方面讲述云林姐妹俩在战争中的苦难仇恨和与阿部宽“惊世骇俗”恋情的挣扎纠结,一方面在三十年后回溯这段恋情的释然和解脱。但是爱情的滋生无迹可寻,结尾的释怀又太刻意,让人很难共情。阿部宽这个角色有些工具人,时而认同武士道的武运昌隆忠于国家,驳斥受害者的控诉是“不同境遇的人如何和你想法一样”,连对工人的严厉和最重要的刺青戏里的情欲都透着一股冷酷,最后又用刺青来表达出爱意和追悔,转变也颇为生硬。大概删减的七分钟影响观看?确实有些失望。
很高兴这几年以东南亚华人群体为背景的电影越来越多了,我理解导演企图做出一个马来版的《色戒》来,但这个故事终究还是太大了,英据抗日共产土著华裔交织在一起,确实很难避免变成泛泛而谈,然后又夹杂着爱情和悬疑,最后结果就只能是四平八稳讲故事,并没有能真正触动人心的情感力量。
《夕雾花园》:第56届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术设计、最佳造型设计、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最佳剪辑9项提名,最后只拿到最佳造型设计一个奖项。—— 中村有朋:花园之中,万物寿命不同。有的匆忙消逝,有的安然离去,花园里的生命都有自己的命运。云林,希望你能记得。
严格来说,我并没有看完,因为看了个开头,我就对这个电影故事的设定感到恶心。被日本侵略了,然后还要找个日本人造日式花园来治愈,最后来来了段爱情故事,这跟爱上杀父仇人有什么区别?再加上是台湾人拍的,那就更不用看后面就知道了,这明显的亲日画风,88了您!当初看这个最开始吸引我的是文艺片的滤镜,看了之后我只能说狗屎剧情!
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才讓你了解什麼是愛。身為馬來西亞人,很想對某些自以為很了解我們的人說,馬來西亞真的絕大部分華人都是說粵語,就算你打開電台的主要時段,都是說粵語的。二戰前的上流,是不懂書寫中文,在那時代能上英語學校的,都是有錢人。追溯歷史,是因為中國南部的移民和賣豬仔潮,所以別以為說粵語是為了搞與眾不同,真的不是這樣。而我也很想多說的是,電影裡頭的廣東話,讓我一直很跳戲,因為簡直是台詞,完全不地道。
极有趣,百转千回肝肠寸断全为那一份深沉无悔的精日。须知所谓“亚洲”不仅是西方之东方主义的发明,亦是日本人的发明,而今日亚洲民族发明家们仍相当程度上仰赖于80年前皇军们留下的种子,于此片中可见一斑。阿部宽成为神秘的东方哲/男人,从古典思想与身体两方面对李心洁进行教导、诱惑和改造,身为马华的后者跟个白痴一样连“借景”都全然不识,等待着前者的东方/亚洲启蒙。同时阿部也必须成为间谍,唯他当年有罪,我们今日才能原谅/怀念他。地图炮乱飞,黑了白男、白男们的东方太太和马共(全是土鳖至极的张献忠式人物)。太有趣了,打算追林书宇其他片。@电影中心
试图拍的很沉稳,但还是掩饰不住如此drama的故事
太感人🙄的逻辑了,日式逻辑加ww逻辑真是歪上加歪,无法理解这片里的角色,演得么就是中规中矩。
本质是很唯美的爱情故事,在表现了战争残酷的同时,也将人性的救赎和忠诚的背叛交织其中,使得故事拥有极复杂的情感和历史厚重感。李心洁和张艾嘉表现很棒。
我眼中此片其实是一个文化征服色情电影,日本庭院,日本纹身,就和日本人那个黄种人男爱白人女所以要心甘情愿做白种人女的便器的小说家畜人鸦俘很类似的sm变态性心理加斯德哥尔摩情节(文明6文化征服胜利嘛)程度当然没有这么深,最多就是什么罗马综合征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