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滨口龙介
主演:平野铃,佐藤亮,伊藤绫子,田山幹雄,手塚加奈子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2
简介:年轻恋人兼剧场拍档携手编导新作,可惜旧心结未解,新分歧又浮现,她渴望沟通,他却紧闭心扉。二人犹如两架并行列车,方向相近却总是若即若离,随时分道扬镳。排戏期间适逢战争蓄势待发,演员各持立场而顿生磨擦,公演面临重大危机。 滨口龙介的漫长电影初尝试,与他执教的戏剧学院学生共同创作,通过绵密对白和诗歌,探讨人际关系复杂面..详细 >
不喜欢。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两个部分,除了各自结尾的两个镜头,其他内容完全可以用文字去表达。开头的文字对应了最后的镜头,确实是一种很不同的callback。然而电影主体排演、幕后、表演,完完全全可以出现在纸面上,就像我大略翻过的《滨口龙介的欢乐时光》那样,虚构一部舞台剧的产生与表演,或许更有意思一点。全程看下来属实是有点心累,大概是我鉴赏不来吧。《驾驶我的车》同样很长,但是内容碾轧这部,所以我特别喜欢。要是有机会,真想看看那个short version😅
前三个半小时五星!
三星半。鲜明的结构,前后两段舞台外和舞台上的情感表达却是相互蔓延的,亲密也是疏离。由于我分段观看的缘故,失去了在这两段之中无意识地陷入其模糊不清的边界的机会,这是我观影感受的损失。然而为了达到让观众陷入其电影魔力中的四小时片长,算是本片的缺点,前半段有剧情的无趣后半段完全记录一部舞台剧确实过于做作。
最后服用的滨口作品。全员路人脸,很准确地表现了十一区的真实颜值。确实太长太任性了,1.25倍播放感觉节奏尚可接受,但真的可以多剪掉一些。断断续续看了很多天,但最后居然有点打四星,大概就是和滨口对光谱的缘故吧。有时候觉得话不多,有时候又觉得话很多,看着很催眠,但关掉又会时时想起。
6.5分 应该就是一生只看一次的电影了。不乏灵光乍现的文本,但整体的臃肿令人头大,并且极尽催眠之能事——到了最后一小时我甚至站起来绕着房间逛来对抗困倦。严重质疑拍成四个小时的必要性,第一个小时是彻底的失败,没有一秒钟的可取。而这样条理不清的叙述给我的感触就是,无法制造稳定的沉浸感。演员们看起来也没有什么魅力可言。直到那个“通过蹦极来挑选酋长”的故事才渐入佳境,随后舒服地度过了一小时。 Part2的公演,开始还看得兴趣昂然,后来就困神附体。。中部还勉强跟得上,看出些眉目;后半段完全掉线。 结尾莫名其妙的。 果然好的导演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看完第一part看到還有一半沒看好崩潰 不折磨自己了 也沒有那麼愛年輕的濱口龍介
在充满不断直视和问询的二人表演中,“我”逐渐退化为“他”向“你”投射,有限的个人空间逼迫着恐惧和欲望一齐蜕壳而出,最终言语的海带着思维的列车消失在现实的夕阳中。滨口龙介的第一次尝试,迅速地将自己所有的母题和形式逻辑铺陈开来,是艰难的拆解客体。
这片子保留了一些仿佛从《激情》继承下来的粗粝感。导演很狡猾,用文字承载了大批干货,像一块块大石垒成了一部电影,情感则像水,在大石的缝隙间汹涌地流。虽然拍得像个记录片,但台词,镜头和剪辑又能看出一些精心的设计。虽然有个剧中舞台剧,但调度又像是舞台剧外故事的一部分与观众直面。可以时不时在剧本里找到一些严丝合缝的呼应。文字果然像一列火车,到站了就上车或下车。但不得不说,用约等于纯文字的方式来打开一部电影,以这个体量,还是很难说非常喜欢,虽然每一站都有引人入胜的点,但还是容易入睡。全程靠使劲读字幕保持清醒以及感到被吉他曲拯救。喜欢所有在火车上拍的戏,让我感到在密集的文字攻击中获得片刻喘息。喜欢所有Etsuko念的诗。
某些滨口元素的雏形,在这出戏剧里被无限放大,成为了主体,掌控着时间的流动。黎明时段的行走,舞台剧的排演(缺失主角),暴力观念的冲撞以及平衡点,酷儿元素以及一点伦理尝试。其中戏剧元素,让演员与现实隔了一层,也让观众与演员隔了一层,遂产生了一种微妙、虚弱的感觉,以相视一笑而带过。而采访形式或者访谈样式的镜头似乎更能探清一个人的内心,也更能与观众共鸣,娓娓道来平时不曾设想会说出口的感受,亲历者与旁观者间加深了一层亲密的关系。隐约的阶级关系出现在通勤的列车上,却在结尾的轻盈上一遍又一遍的复盘下交织成了世界的温柔,亮眼的美好!我掉入深夜,汲取不属于我的灵感,排列组合成新的言语。“言语是由灵感驱动的火车”。那些听众,你们坐得住嘛?是极其需要注意力与演员取得同感的长片。
第一部分关于导演与编剧的日常生活,第二部分则将舞台剧全部呈现,四个多小时的片长,剧中剧的形式,当虚构与现实相互重合,我们既是双重戏剧的唯一观众,又是荧幕中的其中一个人物。文学化的文本,虚实结构的空间,镜头语言之下,用对白剖析自我,并在亲密关系的建立与消解中形成了「我」与「他者」的哲学思考。个体的自我与亲密关系中的他人始终存在矛盾和压力,滨口龙介的指向依然是「人」在现代人际关系中的真实心理,它是凌乱无序的,无法构建一条完整的参照标准。影片中关于语言的比喻、现代诗歌的表达都值得再三品味;第一部分男女主角在马路上从深夜走向黎明破晓的长镜头以及结尾在两列电车上的奔跑示爱及至电车沿着两条轨道分离,拍得特别好,情绪弥漫整个空间,非常动人。
#后窗#好寂寞寥落的一部,像是未剪完的长片,带着实验性质的粗粝感。戏中戏,对爱,诗和亲密关系的讨论。男主角人格中的残酷和天真。那封“她已经回不去了”的情书。走向分叉的电车。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强韧与脆弱同在。
没看懂
我喜欢滨口龙介,但这部让我看得还挺厌烦,可能也和翻译有关。原本台词就多,又有诗,中译英译加起来都没能拼凑出日文的原意。
在台北戲院分開看的上下集,卻有種兩集都在結尾有非常神鏡頭的感覺,剛看完不久現在的感覺是比happyhour還要厲害的一部。
剧场工作的一对恋人,既亲密又疏离的关系,通过日常的一场剧目的排演,争吵,讨论,袒露展现彼此真实的本质,滨口龙介的电影总能让人静下心来,静静聆听,缓缓思考,爱与自身的关系(立青映画字幕组翻译)
欢乐时光前的练笔。前半部取尽可能多的外景演话剧,后半部则在话剧里试图添加更多的外景。有趣也很有勇气的尝试,可惜偏重形式流于冗长枯燥。女主时常在车窗中反射出模糊的自己,与破晓前二人逆行跨越过去到未来的长镜如出一辙。难以言表的熟悉与陌生,最终还是沦为导演生涩含糊的诗歌硬影像。
总感觉滨口不应该拍电影 应该写散文 文字才是他影片的主体 影像都只是文字的附属物。至于亲密关系 与其说是一种状态 不如说是存在于某一时间段上却又无法定位的 充满了各种意外性可能性的点瞬罢了 而那一瞬滨口却需要用四小时来描述
驾驶我的车试验版,直接带了一整部舞台剧。"这一次没有被滨口龙介击中",看前半段我也是这样想的,慢慢看到后面,还是被击中了些,如同另一个评论"沉重的躯干,轻盈的尾巴"
语言是用灵感和灵魂驱动的火车,一部关于台词以及生活的语言是如何生成的电影,滨口的表演方法论幻化地最成功的作品,语言和情感及其韵律随着列车的前进不断流动,在最后一刻完成了交锋。
经历了某一个电影时刻…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不喜欢。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两个部分,除了各自结尾的两个镜头,其他内容完全可以用文字去表达。开头的文字对应了最后的镜头,确实是一种很不同的callback。然而电影主体排演、幕后、表演,完完全全可以出现在纸面上,就像我大略翻过的《滨口龙介的欢乐时光》那样,虚构一部舞台剧的产生与表演,或许更有意思一点。全程看下来属实是有点心累,大概是我鉴赏不来吧。《驾驶我的车》同样很长,但是内容碾轧这部,所以我特别喜欢。要是有机会,真想看看那个short version😅
前三个半小时五星!
三星半。鲜明的结构,前后两段舞台外和舞台上的情感表达却是相互蔓延的,亲密也是疏离。由于我分段观看的缘故,失去了在这两段之中无意识地陷入其模糊不清的边界的机会,这是我观影感受的损失。然而为了达到让观众陷入其电影魔力中的四小时片长,算是本片的缺点,前半段有剧情的无趣后半段完全记录一部舞台剧确实过于做作。
最后服用的滨口作品。全员路人脸,很准确地表现了十一区的真实颜值。确实太长太任性了,1.25倍播放感觉节奏尚可接受,但真的可以多剪掉一些。断断续续看了很多天,但最后居然有点打四星,大概就是和滨口对光谱的缘故吧。有时候觉得话不多,有时候又觉得话很多,看着很催眠,但关掉又会时时想起。
6.5分 应该就是一生只看一次的电影了。不乏灵光乍现的文本,但整体的臃肿令人头大,并且极尽催眠之能事——到了最后一小时我甚至站起来绕着房间逛来对抗困倦。严重质疑拍成四个小时的必要性,第一个小时是彻底的失败,没有一秒钟的可取。而这样条理不清的叙述给我的感触就是,无法制造稳定的沉浸感。演员们看起来也没有什么魅力可言。直到那个“通过蹦极来挑选酋长”的故事才渐入佳境,随后舒服地度过了一小时。 Part2的公演,开始还看得兴趣昂然,后来就困神附体。。中部还勉强跟得上,看出些眉目;后半段完全掉线。 结尾莫名其妙的。 果然好的导演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看完第一part看到還有一半沒看好崩潰 不折磨自己了 也沒有那麼愛年輕的濱口龍介
在充满不断直视和问询的二人表演中,“我”逐渐退化为“他”向“你”投射,有限的个人空间逼迫着恐惧和欲望一齐蜕壳而出,最终言语的海带着思维的列车消失在现实的夕阳中。滨口龙介的第一次尝试,迅速地将自己所有的母题和形式逻辑铺陈开来,是艰难的拆解客体。
这片子保留了一些仿佛从《激情》继承下来的粗粝感。导演很狡猾,用文字承载了大批干货,像一块块大石垒成了一部电影,情感则像水,在大石的缝隙间汹涌地流。虽然拍得像个记录片,但台词,镜头和剪辑又能看出一些精心的设计。虽然有个剧中舞台剧,但调度又像是舞台剧外故事的一部分与观众直面。可以时不时在剧本里找到一些严丝合缝的呼应。文字果然像一列火车,到站了就上车或下车。但不得不说,用约等于纯文字的方式来打开一部电影,以这个体量,还是很难说非常喜欢,虽然每一站都有引人入胜的点,但还是容易入睡。全程靠使劲读字幕保持清醒以及感到被吉他曲拯救。喜欢所有在火车上拍的戏,让我感到在密集的文字攻击中获得片刻喘息。喜欢所有Etsuko念的诗。
某些滨口元素的雏形,在这出戏剧里被无限放大,成为了主体,掌控着时间的流动。黎明时段的行走,舞台剧的排演(缺失主角),暴力观念的冲撞以及平衡点,酷儿元素以及一点伦理尝试。其中戏剧元素,让演员与现实隔了一层,也让观众与演员隔了一层,遂产生了一种微妙、虚弱的感觉,以相视一笑而带过。而采访形式或者访谈样式的镜头似乎更能探清一个人的内心,也更能与观众共鸣,娓娓道来平时不曾设想会说出口的感受,亲历者与旁观者间加深了一层亲密的关系。隐约的阶级关系出现在通勤的列车上,却在结尾的轻盈上一遍又一遍的复盘下交织成了世界的温柔,亮眼的美好!我掉入深夜,汲取不属于我的灵感,排列组合成新的言语。“言语是由灵感驱动的火车”。那些听众,你们坐得住嘛?是极其需要注意力与演员取得同感的长片。
第一部分关于导演与编剧的日常生活,第二部分则将舞台剧全部呈现,四个多小时的片长,剧中剧的形式,当虚构与现实相互重合,我们既是双重戏剧的唯一观众,又是荧幕中的其中一个人物。文学化的文本,虚实结构的空间,镜头语言之下,用对白剖析自我,并在亲密关系的建立与消解中形成了「我」与「他者」的哲学思考。个体的自我与亲密关系中的他人始终存在矛盾和压力,滨口龙介的指向依然是「人」在现代人际关系中的真实心理,它是凌乱无序的,无法构建一条完整的参照标准。影片中关于语言的比喻、现代诗歌的表达都值得再三品味;第一部分男女主角在马路上从深夜走向黎明破晓的长镜头以及结尾在两列电车上的奔跑示爱及至电车沿着两条轨道分离,拍得特别好,情绪弥漫整个空间,非常动人。
#后窗#好寂寞寥落的一部,像是未剪完的长片,带着实验性质的粗粝感。戏中戏,对爱,诗和亲密关系的讨论。男主角人格中的残酷和天真。那封“她已经回不去了”的情书。走向分叉的电车。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强韧与脆弱同在。
没看懂
我喜欢滨口龙介,但这部让我看得还挺厌烦,可能也和翻译有关。原本台词就多,又有诗,中译英译加起来都没能拼凑出日文的原意。
在台北戲院分開看的上下集,卻有種兩集都在結尾有非常神鏡頭的感覺,剛看完不久現在的感覺是比happyhour還要厲害的一部。
剧场工作的一对恋人,既亲密又疏离的关系,通过日常的一场剧目的排演,争吵,讨论,袒露展现彼此真实的本质,滨口龙介的电影总能让人静下心来,静静聆听,缓缓思考,爱与自身的关系(立青映画字幕组翻译)
欢乐时光前的练笔。前半部取尽可能多的外景演话剧,后半部则在话剧里试图添加更多的外景。有趣也很有勇气的尝试,可惜偏重形式流于冗长枯燥。女主时常在车窗中反射出模糊的自己,与破晓前二人逆行跨越过去到未来的长镜如出一辙。难以言表的熟悉与陌生,最终还是沦为导演生涩含糊的诗歌硬影像。
总感觉滨口不应该拍电影 应该写散文 文字才是他影片的主体 影像都只是文字的附属物。至于亲密关系 与其说是一种状态 不如说是存在于某一时间段上却又无法定位的 充满了各种意外性可能性的点瞬罢了 而那一瞬滨口却需要用四小时来描述
驾驶我的车试验版,直接带了一整部舞台剧。"这一次没有被滨口龙介击中",看前半段我也是这样想的,慢慢看到后面,还是被击中了些,如同另一个评论"沉重的躯干,轻盈的尾巴"
语言是用灵感和灵魂驱动的火车,一部关于台词以及生活的语言是如何生成的电影,滨口的表演方法论幻化地最成功的作品,语言和情感及其韵律随着列车的前进不断流动,在最后一刻完成了交锋。
经历了某一个电影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