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在迅雷“正在下载”列表中很久了,某日,我下载完成,当看了十几分钟后,我在想,这电影是哪个国家拍的?。。。
疑惑中,当看到一半时,我在想,这电影究竟是哪个国家拍的?。。。
惊愕中,当我全部看完后,我在想,这电影没几个国家敢这样拍。。。
鄙视中!
在起初我的怀疑清单中,敢胡编乱造这样故事的电影,有这样几个国家:1、科索沃共和国。
科索沃独立后连名字大家都没记准,还能拍电影?
PASS!
2、黑山共和国。
不可能,黑山大部分是塞族人,PASS!3、塞尔维亚共和国。
更不可能,PASS!
4、波斯尼亚。
有可能,不过一个屁大的国家敢拍这个,除非他们想再次回到战争时期。
PASS!5、克罗地亚。
有可能,但不是,克罗地亚不可能闲着没事跟塞尔维亚找茬,PASS!
那只有一个国家,北约国家或美国,考虑到欧盟及欧洲的自尊心,显然这不是他们自己人干的事!
只有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美国八一电影制片厂!!!
美国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期以来为地缘政治谋利益,为傀儡政权谋发展,任何历史和真相在他们眼里都不如一堆狗SHI用途广泛。
于是,就有了这几年的《五日战争》等多部优秀战争动画片!
美国八一电影制片厂,通过虚拟的故事情节,颠覆了历史真相,颠倒了黑白真理,把宗教矛盾的历史纠葛一夜之间归结到了塞族帐下。
勤劳、善良、朴实的塞族,一夜之间成了只会狗刨式强奸妇女的日本鬼子,变成了希特勒般的纳粹机器,成为了杀人如麻的残暴凶徒。
美国八一电影制片厂,通过此片,给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及世界上任何不遵循美国民主价值观的国家,未来的某天,我们也会成为他国电影里描述的残暴、残忍的塞族政权一样,我们的后代未来会用这样的电影来羞辱我们!
最后说一句,向波黑战争以及99年南联盟战争中牺牲的无辜英灵表示哀悼,向击落F117的伟大民族以及无辜被袭击大使馆的国家表示敬意!
看了《血与蜜之地》的预告片,我只能说我被深深震撼了,片子的音乐,故事,人物的演技都是顶级棒的,无线期待!
这部片子赶快上映啦。。。
当初看安吉丽娜街拍时便看到了此片片场,战争画面,爆炸,只有她依旧帅气的指挥着全场,于是对这部她自己并不出演的导演处女作也无多大好感,以为只是沉重的历史和战争题材,为的是唤醒世界和平,履行她的国际责任罢了。
没想到后来看电影,发现安吉肯定是和合作的大导演学了不少吧,因为这部片还真好看。
故事有两条主线,明显,黑白,烦恼的交织在一起,一条是常年的波黑战争,另一条则是美丽的爱情故事。
片子开始时主人公在舞池尽情欢歌笑语,结果爆炸将他们引到了对峙的两面。
女主被揪到军队中,目睹女性同胞被强奸,自己也经历着被毒打。
结果却被男主角也是将军的儿子发现,这就是跳舞的那个女子。
于是他尊重她,将她请到房间中谈话,而不是想动手,之后大气的悄悄放她走。
看到这里本以为故事会出现女英雄游击队长等等,还挺佩服那个男主的舍得。
结果没过多久女主角被男的抓了回去,也是为了她的安全,也是为了解除自己的思念,更是为了爱情,以画家的名义收留了她。
第一天这个男子笑着端着穆斯林的餐盘亲自来到这个装修简单但齐全的小屋,一举一动令画家吃惊又喜悦。
战争中爱情也温暖了他们。
一次被其父知道了这个画家的存在,便找了手下强奸了她,结果被男主角发现,误会为画家欺骗他,遭毒打后突然发现是自己错了,于是杀了手下,找到父亲。
被刷了两巴掌,提到自己母亲之后,郁郁回来,打算终结这个关系。
拿着手枪的他在流泪,结果被吻了一下之后发现这已经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了,于是画家活了下来。
之后他们还在战争中逛博物馆,给她一套衣服,开车载她去,回来查看她是否安全,画家已成了他的收藏,虽然表现出的是绅士风度,但自私是放在第一位的。
直到他向她暴露了他们的藏身地,于是在他执行任务中踏出教堂的一刻,里面被夷为平地。
回来质问画家,画家说了句对不起,于是他朝其脑门开了一枪。
如此之快,残忍而现实。
这个男子在之前并不认为自己杀人有什么不对,战争的意义是被自己怀疑过,但是也没有反对,直到真正杀了自己的玩具,让他意识到自己是战犯。
爱情中没有高低贵贱,没有种族之分,更没有谁对谁错。
那个恋母有英雄情结的幼稚男子虽然爱她,但也亲手杀了她,那个对他又爱又怕,最后选择和同胞站在一起的女英雄则更为勇敢,女人都要比男人勇敢些啊。
20世纪90年代的波黑战争引发了继二战后最大的种族屠杀,波黑塞族人在这场战争中因为武装力量强大,又得到了塞尔维亚政府的支持,相对于波黑穆斯林和克族有较大优势,很快抢占了大部分地区。
随后93年克林顿走马上任,大手一挥干预波黑内战,北约势力随之介入。
这场战争中,西方势力扮演了影响力极大的角色,重创了波黑塞族,扭转了战争局势。
《血与蜜之地》的故事就发生在波黑战争期间,讲述的是塞族军人Danijel爱上了波黑穆斯林女子Ajla的故事。
跨越种族冲突的爱恋,夹杂着民族认同感,信任危机和纷飞战火,在波黑土地上开出一朵血之花。
这是安吉丽娜•朱莉自编自导的第一部作品,作为处女作,观众或许的确不应该太苛刻,可是电影依旧在多个方面让人失望。
《血与蜜之地》作为一部电影,试图以小见大,回溯波黑战争,通过爱情彰显战争的无奈,控诉战争时期人性的泯灭。
可是电影的故事实在苍白无力,毫无新意,无非是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设定在了波黑战争里,巧的是男主角Nebojsa的父亲也正好是一位将军,一样声名显赫,电影只不过故事结尾改成了仇恨赢过了爱情而已。
叙事手法也没有任何突破,平铺直叙让127分钟的电影显得格外冗长。
而除此之外,电影中的人物性格也过于单薄,女主角的大量戏份仅浮于表面,内心独白却少之又少,作为观众,我们很难窥视到她内心中爱恨的发展进程。
电影中女主角回到姐妹身边决心做卧底的剧情设置,由于缺少起承转合,显得格格不入,而男主角的爱情也来的过于直白和简洁,可信度令人咋舌,两人之间的感情发展相对突兀。
且不说串起剧情的主线爱情没有拍好,战争场面也是用力过猛,种族屠杀被赤裸裸地搬到银幕上,尤其是塞族士兵屠杀婴儿的一幕,实在是过于简单粗暴。
大量的视觉冲击让人心灵疲惫,片尾设置的高潮反而让人没什么触动了。
这一点上,《血与蜜之地》真是不如同样是战争题材的《金陵十三钗》,起码《金陵十三钗》中整部电影的感情渲染是循序渐进的,而《血与蜜之地》,则显得太刻意了。
如果《血与蜜之地》仅仅作为一部电影,笔者认为它还是中规中矩的,可是考虑到电影所折射的史实,我不得不再扣去一星,原因即是电影的断章取义,立场不公,形如一出盛大的谄媚。
战争片不是随便一个导演就敢拍的,因为战争带来的伤痛太大,倘若导演不依据史实,不熟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战争中人物的命运,拍出来的作品不但会有失公允,更会让铭记历史的人们情怀无处释放,伤疤再度揭开,残忍程度无异于一场心灵的屠杀。
在安吉丽娜•朱莉写的这个故事中,塞族人的形象一概为男性武装分子,残忍凶狠,杀人为乐,不但随意屠杀男性穆斯林,奸淫穆斯林妇女虐杀婴儿,还利用无辜的穆斯林女性当人体盾牌,围剿反击的穆斯林。
而另一面,波黑穆斯林人则全部是清一色的妇孺老幼,手无寸铁,是明显的弱势一方,就连女主角,都是个拿着画笔的弱女子。
一方拿枪一方拿画笔,一方强权一方弱势,故事的开始朱莉便主观地让天平大幅倾斜,孰褒孰贬一目了然。
的确,人们都为塞族人屠杀7000穆斯林男性的历史而深感震惊。
① 然而完整的事实仅仅如此吗?
据波黑塞族方面战后统计,死于波斯尼亚战争的塞族人之中,只有19%是军人,其余全部为平民;1996年,一名波黑穆斯林指挥员当着联合国维和部队官员的面承认,他亲手杀死了大约200名塞族居民,而一个穆斯林突击队则抓获了7000名塞尔维亚平民,并将他们全部杀死。
② 即便是被作为塞族人最大暴行发生地的斯雷布雷尼察,不仅是穆斯林的坟墓,同时也是塞族人的坟场:自1992年波黑内战爆发至1995年7月斯雷布雷尼察被塞族攻陷期间,整个斯雷布雷尼察地区至少死亡3227名塞族居民,仅在该市市中心就有446名塞族人被虐杀,参与犯罪的穆族暴徒多达469人。
而所有这些暴行,“都具备文字与影像等各种证据材料” 。
③ 即使是在塞族攻陷斯雷布雷尼察前夕,斯雷布雷尼察的穆斯林守军仍旧在发动对附近塞族居民的偷袭,用“割头”方式处死多名塞族平民。
追根溯源,1992年3月1日对波黑塞尔维亚平民婚礼大开杀戒,开了波黑种族清洗第一枪的,正是波黑的穆斯林极端分子;不顾占人口三分之一的塞尔维亚人的激烈反对,强行于1992年3月3日宣布波黑独立的,正是狂热的穆斯林好战分子伊泽特贝戈维奇。
这场战争始于民族分裂,而哪里有民族分裂,哪里就会有美国人的身影。
当波黑议会不顾塞族的反对于1992年3月3日正式宣布独立后,美国和欧洲便迫不及待地于4月便给予承认,由此引发了这场长3年半的战争。
战争中受害的不仅仅是穆斯林,塞族人受到的打击是一样沉痛的,曾经以塞族人口为优势的波黑,如今塞族人数已远远低于穆斯林。
塞族人奸淫妇女,屠杀婴儿,那穆斯林人对塞族人就手下留情吗?
北约派出的碾压式的军队,举的是维和的旗帜,为何只给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建安全区,塞族平民难道就不需要保护吗?
毫不休止的轰炸,让整个萨拉热窝陷于战火之中,毁灭式的袭击,莫不是都只落在了塞族人的头上?
如果说塞族人对穆斯林的屠杀是非正义的,那北约所谓的“维和”也丝毫不高明到哪里去。
而事实上,即便是骇人听闻的塞族屠杀7000穆斯林男性的历史,也在02年被一位维和的英国老兵爆出内情,在这位英国部队中的“精英分子”眼中,西方国家对波斯尼亚地区的政策最终“彻底地失败了”,“军事力量原本完全可以避免大屠杀的发生,但是却一直没派上用场。
” ④也就是说,正是维和部队的入驻以及对塞族人民的不公平态度,激怒了塞族武装力量,导致大量穆斯林平民的死亡,酿成了历史上的惨剧。
以上种种事实,在安吉丽娜•朱莉的电影中显然我们是不会看到了。
关于种族冲突,孰是孰非很难一锤定音,就连现今居住在原波黑地区的各族居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回溯那一段历史,因为他们对彼此的仇恨来得太快,太无缘无故,以至于很难说错仅仅存在于某一方。
一段历史的回顾,需要的是理性的分析,客观的评价以及公正的判断。
而显然朱莉是不打算和平地讲这个故事,她只是看到了她眼中的历史,便挥毫泼墨出这样的一片血与蜜。
可惜的是,电影不但没能融化20年来波黑种族之间的如冰山般的隔阂,反而再一次激起了民族情绪,在Youtube和IMDB上被责难无数。
显然安吉丽娜•朱莉作为联合国亲善大使,非但没有客观地了解战争的史实,而是态度完全一边倒,将立场完完全全地倾向了她的美国政府,这种将真实雪藏,片面还原历史的手法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一部电影如果被掺入了过多的政治目的,人们便不免怀疑电影的客观程度,无怪乎IMDB观众评分仅仅4.2,就连美国本土的电影评论网站烂番茄该片好评率也仅仅百分之57,Metascore算出的美国评论对该片的平均评分也不过56分,而不少经历过波黑战争的网友也留言说:朱莉永远也不会明白战争带给他们的感受。
相反地,获得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的电影《无主之地》,对比之下则好评如潮,导演用他忧伤的喜剧之眼注视着这场战争,拍出了一部经典之作,这口碑的高下立判究其原因仍是导演的执导功力的差异,以及对史实诠释立场的不同。
电影的最后一幕,男主角,塞族士兵Danijel走向了北约维和部队,跪倒在他们面前,痛苦地说出自己是杀人凶手,战争罪犯。
而这一幕,到底是Danijel真正认识到了民族仇恨的凶残,者是朱莉自己的意淫,抑或是美国人想看到的塞族人的自我否定,我们也说不清,只是记得朱莉在金球奖上,收获了这么一个极富争议的外语片提名,以纪念她排演的那么一出,对她心爱祖国、伟大民族的盛大谄媚。
① 1995年塞尔维亚部队对波斯尼亚穆斯林发起大规模进攻,然而联合国和北约却把5万名穆斯林留在了联合国指定的“安全地带”————波斯尼亚东部城镇斯雷布雷尼察 (Srebrenica)。
孰料,1995年7月,“安全地带”被塞尔维亚部队攻陷,最后大约7000名穆斯林穆斯林战俘和兵役年龄男子惨遭屠杀(包括战斗死亡),酿成了自二战结束之后欧洲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罪行。
②美联社波黑特雷贝维京山1996年3月28日电。
③《“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事件”的前前后后》,光明日报网站,2005年6月24日,http://www.gmw.cn/01gmrb/2005-06/24/content_256955.htm④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002年7月28日。
战争片的确不是那么好拍的。
何况那么多赫赫有名的大导演已经拍过各种场景的战争,已经探讨过暗黑到变态的心态。
第一次拍片就选择战争片,可真是有勇气的。
何况朱莉还是一直来几乎只和商业电影搭边,只拍着一些胸大有脸的角色,要不就是前凸后翘的古墓丽影女超人。
拍电影了,竟然拍了个宗教民族关系的复杂的波黑战争。
看起来只以色示人的性感女郎,内心该是有多么坚强和霸气。
作为一个女导演还是第一次拍长片就可以做到这样,该是多么让人不痛快。
于是人们说她谄媚,说她只是拍一个战争版的罗密欧以朱丽叶。
对于波黑战争,我还真不了解。
我对波黑战争的了解是通过这个电影来扫盲的。
在此,就我粗浅的认识来总结一下。
南斯拉夫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国家,种族之间多有冲突。
这个电影主要讲诉的是塞族人对波斯尼亚人犯下的罪恶。
重点描述在,把人民赶出家园,对平民任意杀害,对女人任意侵犯,至于儿童也不放过,还用妇女做掩护对抗武装分子。
大多波斯尼亚人还被关在集中营,看起来待遇和当年的犹太人有的一拼。
然后内战发生,波斯尼亚人明显处于下风,只能采用游击战术单个歼灭。
而全副武装的塞族人平时的休闲项目就是拿波斯尼亚平民当靶子练,或者拿穆斯林女人来发泄性欲。
至于这个源头是什么,将军说了,以前,他娘也是这样被无缘无故的杀害。
言下之意,现在做的清洗运动也不过分。
就像他儿子说的,你以为你们(穆斯林的人)都是无辜的么?
好了,这些就是大环境。
我想,朱莉已经尽量做到很客观了。
只是作为女性也好,作为局外人也好,我还是认同朱莉的观点,无论什么理由,都不能作为自己暴行的借口,比如对女人,比如对小孩。
朱莉知道自己讲大故事有点稚嫩,说自己讲的只是一个爱情故事。
然而这个是爱情故事么?
原本可以成为爱人的两个人,被一个炸弹炸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拿枪的军官,一个是手无寸铁被驱赶来驱赶去毫无自由可言的囚犯。
你情我愿的美好气氛随着炮弹一响完全变了味道,女人,尤其是美丽的女人注定要比普通人更为坎坷,哪怕她凑巧遇到了那个爱她的人。
可惜这是一段注定不平等的交往,他爱她,允诺的只是她的安全,而她对待他,初期只是为了自保,中间或许也产生了爱恋的,只是时不时传来的新闻,楼下看守的饥渴眼神,还有一样会闯入的强暴者,她又如何爱的起来。
即使在博物馆,他带着她出去的两人约会,告诉她每周三会来问候平安,她说“那我该快乐的挨饿着"声音却没有任何关心愉悦。
最后,他终于发现她出卖了他,一怒之下打爆了她的头,这个他最爱的女人,他亲手消灭了自己最爱的东西,这个战争,他一直在反思,却从来都是服从。
即使只是服从也保护不了自己想保护的,得不到自己想要得到的。
这样的故事,和罗密欧和朱丽叶该是有多大的不同。
这里没有虐恋。
爱情里只有一方拿着枪,另一方不得不表现的顺从。
她的内心挣扎,只在她的画像里,最后的画像,她已经没有初期的平和,只是不得不面对的战争生存和作出的选择。
战争,从来都只是少数人的意愿加到多数人身上。
却总是为自己寻找合理的理由,哪怕联合国出兵都还要堂而皇之的等一个令人发指的理由,而坐视事态发展失控。
这确实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爱情电影,如安吉丽娜朱莉所说。
只是导演选择把这段爱情放在了波黑战争的大背景里,电影比较真实的反映了波黑战争的惨烈,大批穆斯林被屠杀!
但作为爱情电影来说,战争爆发之前的美好表现的太过苍白,一带而过。
以至于观众整片都挣扎在战争的残酷里,没有对比。
而末尾描写男主人公挣扎于亲情、爱情、背叛……又不够深刻。
唉!
失败。
全片总结起来,男主人公不够正义,对于自己屠杀穆斯林罪恶感不强,女主人公不够爱男主人公,对于出卖自己的男人也无所谓,整个叙事比较苍白!
这种类型的电影推荐看《音乐之声》——真正的不折不扣的好片!
另外,《深入敌后》描写的也是这场波黑战争,推荐观看!
朱莉那种人是爱国的?
她是甘愿顶着小三的名号的人,她可以跟老爹决裂的人,需要向谁谄媚?
她需要吗?
朱莉反复强调这部剧只是一个背景为战争的爱情故事。
爱情故事。
不是指责塞族人过失,只是男主角的身份是塞族人,以此为线。
剧中也通过将军之口指出是穆斯林先挑起战争,也说穆斯林是先杀害他的母亲兄长血洗村庄的恶人,说了克林顿说美国对别国的干预只是为了挽回自己在本土的地位,在片尾字幕上谴责了国际组织干预的不果断。
还要怎样?恐怕说有失偏颇的人,和说她谄媚的人,只是想借此炫耀卖弄自己对历史的熟悉。
屠杀婴儿虐奸妇女赤裸裸怎么了,你接受不了,它们真实残忍的发生过,存在历史之中,有人经受了。
你却不愿看不愿相信只能接受迂回的表达?
这片子和爱国没丝毫关系。
最后历史是谁来维和就是谁。
怎么不想想她花了多少时间来做的,去当地生活了多久,稿子改了多少回,制作了多少版本给幸存的遇难者,问了多少赛尔维亚和波斯尼亚的记者。
第一部片能做成这样,算是不错的。
不是为了美国,不是为了穆斯林,只是为了人们少受战争伤害。
她客观的讲着故事,谴责了所有人,也替所有人都说着自己的苦衷,既然你们这么敏感,那么很多大片里华裔都扮着奇怪的角色,你们也愤怒吧。
但这代表的是当时当地人的普遍心态,很让人难受但是客观。
不是刻意的,是自然流露的。
中情局的婊子?
她要是做特工,整天满世界贫困乱的地方跑,死的机会太多了。
她努力的,是让人们反战而已。
战争给双方带来的痛苦和反思。
拍这样的电影的人内心是痛苦的,她得克制着努力表现的客观平淡。
但是毫无疑问,朱莉站在女性视角,她着重着性暴力,爱情的艰难,艺术的毁灭。
老女人脱光。
婴儿被杀,每个人自己也会有孩子,自己的身边也有孩子,为什么可以不加考虑就把孩子从楼上丢下来?
我想不到。
或许人的阴暗面如果不加约束会越扩越大,不带人性的享受放纵肆意的快感。
每个人都给自己做坏事找个听上去并不坏的理由,那个因为老婆怀孕很快有小孩满脸娇羞幸福的大兵说,我们是为了他们才这样做的,为了将来小孩不用打仗。
看看,自己不是坏,无奈自己其实是为了别人。
说朱莉不懂做饭,火候很慢?
节奏缓慢,阐释了一个人在战争中的变化。
起初的无奈不解,立场为难但坚定,到不相信动摇,到习惯杀人,到最终愤怒的杀死自己最爱的女人。
只是一个爱情故事。
为了他去杀掉手下,去抵抗父亲,拿回她姐姐的画,在自己随时丧命时打电话给厨师,给女人自己还活着的暗号。
他是个真心爱着女人的男人,他是塞族千万不愿战争的男人中一个,他也是屠杀穆斯林的纵容手下的魔鬼,他是一颗棋子。
他再多压力也还是爱着她,但最后发现她背叛了他,一切都没有了,他觉得一切毫无意义。
他杀了她。
只是电影没解释他为什么没自杀。
电影是细致的。
真正惊恐时,都是无声处理。
说着妈妈是塞族人自己却是穆斯林的大兵,想念食物的画面。
那个平时冷血提到母亲被杀的落寞神情的塞族将军。
和平年代的甜蜜约会中突然掉落的炮弹。。
人道主义的红十字会的车被袭。
被抓的年轻女人为了活命主动配合抢答自己会缝纫做饭,居民面无表情的跨着邻居崩裂的脑浆去签字,承诺永久离开自己的房子。
问每一个被抓的人,战前你是做什么工作的,画画,面包店的伙计。。
这不是记录片,朱莉在仔细的讲一个爱情故事 ,她的态度是谨慎的尊重历史的。
浏览之前的评论,很多人从历史观与以及所谓爱国出发,我倒是觉着能体现出人文关怀才是最好的。
简单粗暴的手法有时候更让人从多个方面检讨战争的所带来的影响。
有不解的地方就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变化看的有些许的糊涂。
IMDB评分 3.9/10 (21,967 votes)幕后制作 好莱坞著名女星安吉丽娜·朱莉自编自导的首部剧情片,曾经多次前往萨拉热窝难民营访谈的朱莉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构思了这个故事,她表示“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而并非政治宣言。
”影片投入仅为1500万美元,对于安吉丽娜·朱莉的名头来说绝对是一部低成本制作。
朱莉本人并没有出演影片,“我希望越多当地民众参与拍摄越好,这样我就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这部影片并非是朱莉首次尝试电影幕后工作,她曾发起过一部名为《天涯共此时》的纪录片,捕捉了2005年1月11日地球上很多地方同一时刻下的场景。
亲善大使的战争体验 好莱坞的热门人物,原先的打星索女,现在是一堆孩子的母亲和布拉德·皮特的伴侣,安吉丽娜·朱莉总是那种夺人眼球的超级巨星。
但是自从安吉丽娜·朱莉成为了联合国的亲善大使,走访了很多难民营、见到了很多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难民之后,她的生活和心态发生了变化。
在这些年的走访过程中,她听说了和见到了很多发生在战争中的故事,见到了被战争改变的人性和人生。
沉静下来之后,她决定要梳理出来一个战争中的爱情故事,并将其拍摄成一部电影。
安吉丽娜·朱莉说:“我走访了很多地方,看到了很多战争留下来的创伤。
这些人和事给了我极大的震动。
我看到了人性和人生的转折和改变,看到了战争在这些普通人身上留下的深刻的印记。
然后我开始设想人物和情节,想从中找到一些可以谈论、涉及以及阐述的内容。
我每天都会沉浸在这样或者是那样的悲剧中,所以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很沮丧。
皮特曾经一度认为我是不是快要疯掉了。
他告诉我,我的这种经历,是一个导演最可宝贵的财富。
为了拍这部电影,我询问了我的父亲、我的孩子们以及皮特,他们都很支持我,并且给了我很多的意见。
我觉得时机成熟了,便开拍了这部电影。
如果他们当中有一个人不同意,我还是不会开拍的。
在工作中我碰到了很多戴尔维亚和波斯尼亚的记者,没有他们的报道和讲述,这部电影不可能这么充实。
” 乌托邦的爱情 在这部电影里,朱莉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女子和一个塞尔维亚男子因为战争而不得不改变立场并分道扬镳的故事。
朱莉说:“这其实就是一个不可能的爱情,我想通过这段爱情来表达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改变。
无论你们是情人、是兄弟、是夫妻还是父子,当战争和命运来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只是身外之物,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这样的关系其实极为脆弱,不堪一击。
当然,我也不想去宣传什么政治性的内容,因为战争本来就是不应该存在的人类行为。
我只想呼唤起一种理性,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 在这部影片里,朱莉不仅仅做了导演,她更是影片的编剧,而且影片的故事更是来自于她对战争感同身受的理解。
站在作者论的角度上,这简直是一部作者电影。
谈及创作剧本,朱莉表示,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她说:“写剧本是最艰难的一件事,因为在剧本中你需要完全地暴露自己。
做演员的时候,我们活在角色的面?具之下。
如果电影效果不佳,我们还可以责备导演,而导演还可以去批评剪辑师。
可是做编剧,这却是一件单干性的活儿,你一个人坐在家里写东西,写的是好是坏,是有趣还是无聊,都要你一个人承担责任,没有谁能为你承担下来这个责任。
做了编剧和导演之后,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表演、越来越不喜欢做演员,或者说,我没以前那么喜欢做演员了。
可能,真正去拍摄一部电影,才能把我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吧。
” 语言和演员 这部由安吉丽娜·朱莉执导的战争片,算得上是一部热门电影了,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朱莉没有用自己和皮特在好莱坞里的人缘和关系找来一堆明星主演,而是远赴波黑战争的发生地周围,找来了很多南斯拉夫、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的演员来出演。
更为蹊跷的是,朱莉还为影片拍摄了两个语言的版本:英文版本和波斯尼亚语版本。
谈及这些,朱莉说:“选择正确的演员对一部电影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我找来了很多当地的,经历过战争洗礼的演员来出演这部电影,自然会展示出比好莱坞演员更为丰富和真实的内容。
他们明白战争是怎么一回事,更明白在战争中如何保全自己。
所以,他们的表演给影片带来了很多真实的质感。
至于语言问题,我感觉很很复杂。
因为波斯尼亚语是他们的母语,用母语演戏和用英语表演自然是不一样的。
母语能让演员和观众更好得入戏。
而英文的版本,则是为了影片在美国上映而特别制作的,毕竟很多人还是喜欢在银幕上听到英语。
” 谈及这群演员的表演,朱莉说:“他们都是很杰出的演员,明白该如何在银幕上展出一个处在战争中的人应该有的模样,他们的很多特殊时刻的表演很令我惊艳。
片子中有一些杀戮和性的镜头,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真实的生活就是如此。
”花絮·影片故事发生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它们属于巴尔干地区(Balkans),在土耳其语中,“Bal”意为“蜜”而“Kan”意为“血”,这也是影片片名的由来。
·本片是安吉丽娜·朱莉的长片处女作。
而在本片拍摄期间,朱莉就透漏她接下来会指导一部以阿富汗战争为背景的影片。
·影片2010年在匈牙利和波斯尼亚拍摄。
·影片在拍摄期间,关于影片的剧情的传闻满天飞。
有一个版本讲的是朱莉的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波斯尼亚女人爱上了一个塞尔维亚强?奸犯的故事。
这个传闻使剧组遭到了当地女权组织的反对,而且影片在波斯尼亚的拍摄执照也被吊销了。
后来,朱莉带着剧本找到了波斯尼亚的文化部部长,在看了剧本之后,波斯尼亚当局很快又为影片重新颁发了一份拍摄许可。
·马瑞佳·卡兰(Marija Karan)、布兰科·托莫维克(Branko Tomovic)和布兰卡·卡迪克(Branka Katic)都曾经是影片主演的候选人。
《血与蜜之地》这个片名显然出自《圣经》中上帝许给以色列的“奶与蜜之地”(In a Land of Milk and Honey),圣经中是指这片土地极其丰饶。
但一字之改,影片立即显得沉重起来——在1992年开始的波黑战争中,总计有超过10万人丧生。
IMDB得分好低,朱莉导演的作品还能接受,再去查查波黑战争,小时候只在新闻上看到过,和平年代还是需要珍惜.........“我们就这么差劲,需要被灭绝吗”
为毛都评价那么低啊
看了一个月的电影,太拖沓
推荐【仿佛我不在那儿】!波黑战争很难说究竟谁对谁错,朱莉提前站在女人的阵营表白了自己立场这点太不明智了。对于爱情主题的深入也是一个个美式俗套,我怀疑把这个故事背景放在南京大屠杀,男人认识女人是不是要放在歌舞厅?套路化的情节时刻控制着苍白无力的人物,如今的战争题材就是敛财工具。★★
作煞有介事的电影,煞有介事的取题材,都是罪。主旋律虽容易偏离,但是单纯,好过痴想在主旋律上阅读所谓的人性。朱莉还是继续明星的好,要么露怯的很。
20120611:血与蜜之地-高清-悠悠鸟中英双字幕.rmvb20120830:再看居然没什么心情看下去……
美国人就快要统治宇宙了。
安妈给自己的导演处女作选了个烫手山芋的题材。女主过分美丽到不忍心让人伤害,但是这个题材太难表现好了……无论如何都要佩服安妈的勇气!皮爸的酱油打得也不错……
铁托之后的南斯拉夫怎么了?塞尔维亚、波希米亚,种族仇恨何时休?
誰說二十一世紀沒有戰爭?這樣子殘酷的事情不僅僅發生在二十世紀,也許,現在的某一個角落裡也發生着這樣的事。我愛你,可這又能改變什麼?
为了和平
简直差得快没法看了,偏见+妖魔化+政治宣传+胡编乱造的集大成,把塞族当纳粹拍有意思吗?就不能仔细做点功课?就算不管这些,朱莉小姐的导演水平也真不敢恭维,这支离破碎的故事,拿剪辑都凑不到一块儿去的呵呵呵。据说拍了两个版本,英语版就是渣,原文版可能稍好点。
血糖失调,辜负了一个好名字
叙事手法再现波黑战争。两颗星给朱莉,身为演员的她能拍出如此的故事实属不易了。
不知道我看的是不是删减版啊?总感觉故事很凌乱,剪辑也不好
Jolie’s kinky fantasy...
看完好难受
第一次导演就导这么水深的题材注定是吃力不讨好的,你是联合国大使,你听了很多事,看了很多事不代表你可以很好的表达出来
很碎很闷很单薄。站在女性的视角拍战争片却带着美國的意識。看似客觀實則主觀。如劇中台詞:這是一場你不知道的戰爭。就算加了這句也无濟於事
爱情莫名其妙,战争背景也是不痛不痒,朱莉还得加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