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迷迷糊糊的,没认出封面人物是谁。
所以在硬盘里放了一个礼拜没理他。
电影开场我都开始慢慢欣赏枪声的时候忽然觉得有点不对,发现主演是德普!
惊喜是一个连一个,我居然又发现了克里斯蒂安.贝尔!
我这个汗呐!
两大我几乎是最喜欢的型男主演这部片子,我得使劲定神才能注意剧情啊!
电影拍的是不错得,排除两大男主角的因素也是。
故事是由真实事件改变,边上有介绍。
约翰本来毫无弱点,却因为爱情而露出破绽。
我总觉得影片是在刻画约翰的大侠形象,他虽然强国家的钱,却不抢民众,尽量不伤害民众。
在被捕时居然还能冷静的越狱,真是一代枭雄啊!
最后被击毙的时候,我觉得其实他是有预感的,只不过他败势已程,不愿再挣扎了吧。
愿赌服输也是一种勇气。
Beybey,blackbird~
占姆孙将欧内斯特孟德尔划分的资本主义代系进化为文化领域的时代性分层。
是否可以在占姆孙的预见中将文化领域之事聚焦收拢。
在某种电影、或者导演的意义上……胶片的经典好莱坞,威廉·惠勒和马文·勒鲁瓦们是古典主义的模样。
新千年后曼与卡梅隆们成了影像现代主义的弄潮儿。
至于还若隐若现的后现代派们,是李安、是vr还是动视Rstar,就不可预料了。
但或许将李安提前列入后现代一派并不严谨;所谓检索划时代之群体潮流,技术蝶新还不够,只有在迭代完成、旧世摧毁的废墟上重建一套价值伦理体系和以此基础为理由的叙事观和导演场并进而批判的,才演成为一种概括“某某时代”的性状名词。
在《国民公敌》中21min处饭桌戏是完全的现代语法和现代器械摄影。
小变焦、浅景深、超高的画面细节和电视质感的摆动……为什么不可以说曼用数字摄影介入了古典时代的叙事模式而敲好达成了一种全新可能呢。
从此以后,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巴兹鲁曼的结合也看起来不在不合时宜了。
迈克尔曼改变了一种以摄影设备为界限所决定的美学倾向和手段结构,曼的电影并不是数码质感的而是数码状态的,其中区别:对于同一个母体即“好莱坞经典类型文本的一种普遍创作方法”,前者“混纺”、后者“戏仿”。
就好像馅饼“草莓制作”和“草莓口味”的分别。
差异所在是不同影像介质和文本类别间手法的摄取与混合。
说白了,在那个以胶片为基础的年代,曼所倡导的设备更新是结合了一整套超验于古典主义的导演套数而更新的。
反观今天的影坛普及了数码设备后,反而怀旧的风尚回潮;当然坚守者如诺兰昆汀者犹在,而大多数胶片享有者以此为一种古典剥削而在影像之外大做文章。
至于与胶片适配的一整套完整的古典导演语汇和场面调度,早抛诸脑后。
所以便是全家桶拿青花瓷来承,百事可乐用高脚杯来装。
试看凯瑞福永胶片摄制的《邦德25》,怕是不能说是“胶片电影”,说“用胶片电影机拍的电影”怕还恰当些。
因为看到评分不高,于是给了满星。
说这部片子非常好看,其实并不是很诚实,剧情是并不复杂,就是警察与劫匪的较量。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冲着约翰尼德普的魅力去的,没办法,他就是他。
相信大多数迷恋这部电影的女影迷,跟我的想法是一样的,都有着共同的死穴,那就是约翰尼德普的耍帅。
德普很帅,看他耍帅更是一件无比享受的事情,甚至羡慕起电影里的女主角,会拥有这样的一位超级银行劫匪的爱。
这种爱还是那么强烈、自私、伟大,德普的大男子主义可以征服任何女性。
“SAY,YOU KNOW.“德普充满磁性的声音,并带着无法抗拒的魅力,你能怎么回答呢,你只能说,"YES,I KNOW",这种在他面前的无能为力是那么幸福的。
又花痴了,听到德普说:“SAY,YOU WILL NEVER LEAVE ME .”女主角毫无能力去反抗,她只能说“YES”。
最后,相信德普临死前留给深爱女人的那句“BYE BYE,BILACK BIRD。
"绝对赚足了女性观众的眼泪。
我是感动到不能再感动了。
没办法,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可以让你完完全全爱上一个杀人恶魔。
当然,德普不是杀人恶魔,他是永远的传奇。
这部电影是讲一个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一个抢银行的传奇人物的故事。
电影有几个特点:1、它是好莱坞里相当忠于真人真事的电影。
改编自财经记者 Bryan Burrough的一部记实文学《Public Enemies: America's Greatest Crime Wave and the Birth of the FBI, 1933-34》(公众敌人:1933-1934年美国最强犯罪风潮、以及FBI的诞生)。
由导演Michael Mann (迈克尔·曼)搬上大荧幕。
2、时代背景很吸引人。
上世纪30年代,正是罗斯福总统下的大萧条时期。
当时有好多家喻户晓的逍遥法外的罪犯:Baby Face Nelson(“娃娃脸”尼尔森)、Pretty Boy Floyd (“漂亮男孩”弗洛伊德),还有本部电影的主角,John Dillinger 等等。
拿John Dillinger来讲,历史中他这个人确实抢劫多个银行,两次入狱,两次越狱成功,甚至还大摇大摆的去警察局里头转过一圈,视察了自己的照片,还和警察们搭讪了几句。
他被FBI宣扬成是“number one public enemy”(头号公众敌人)。
然而,由于大萧条的背景,很多民众对政府和银行本有积怨,所以他们其实是把 John Dillinger 当成了英雄。
他们传颂 John Dillinger 不拿银行顾客的钱、只拿银行的钱的轶事,他们对 John Dillinger 夹道欢迎。
他们的态度让 FBI “头号公众敌人”的口号站不住脚。
而FBI探员(Melvin Purvis)的故事也很曲折。
在wiki上看了这个真人的生平介绍:他参与追踪几大逃犯、“娃娃脸”尼尔森和“漂亮男孩”弗洛伊德的落马都有他的功劳。
但是被他的上司嫉妒而免职,由别人接替他来追捕John Dillinger,但是那人中了John Dillinger的枪。
他临死的时候,Melvin Purvis还去探望了他。
Melvin Purvis后来还是怀才不遇,就从FBI辞了职。
多年后头部中枪身亡,FBI的结论是自杀。
总之,这些复杂的人和故事、特殊的经历,还是挺有让人有兴趣了解的。
3、电影用HD(高清)模式摄制,而非传统胶片。
导演解释说,他希望观众有参与感,没有距离感。
我想,可能这样让画面更清晰吧。
(不过我没有感觉出什么不同。
大家呢?
)4、阵容很强大:Johnny Depp (强尼·戴普)在这部电影中演抢匪老大 John Dillinger。
他不用说了,很有个人魅力,喜欢尝试不同的、有点怪的角色,而且都诠释得很好。
加勒比海岛里他的演出太牛了,让我以为演员一定就是那样又丑又怪的,结果看了真人才发现原来挺帅的。
后来又看了他和Kate Winslet (凯特·温斯莱特)演的Finding Neverland(寻找梦幻岛),他演一个很有童心的创作出彼得潘的作家,演的也挺好。
还看过他演的 Secret Window(秘窗),演一个精神分裂的作家,有点诡异的故事,某种程度有点像 Fight Club(搏击俱乐部),但是同样很有他的风格。。。
顺便说,连这家伙找的女朋友,比如kate moss(名模凯特·莫斯),都是很有个性的。
Christian Bale (克里斯蒂安·贝尔)在这部电影中演FBI探员Melvin Purvis。
他也演过好几个不错的片子:蝙蝠侠系列,还有The Prestige(致命魔术)。
我都挺喜欢。
感觉他是个安静、复杂而有戏的人。
女演员Marion Cotillard(玛丽昂·歌蒂亚)在这部电影中演抢匪老大的女人。
她是法国人,得过08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很漂亮清纯,有大大的眼睛。
之上是看之前的了解。
下面讲看完以后我的感觉:优点:1。
演员的演出确实都挺中规中矩的。
演出了抢匪老大的酷,坚定聪明重感情。
演出了老大女人的可爱、忠心。
演出了FBI探员的沉默、坚定、经受打击。。
虽然探员的改变不让我信服,但是我想那是编剧的责任。。
三个人中,女演员的演出最让我惊艳。
2。
时代背景确实挺有意思的。
70多年前,人们穿的衣服、开的车、听的收音机、看的电影、银行的样子、经济萧条的背景,都是有历史感的东西,在这部电影中展示得很充分,让人觉得有趣。
缺点:看完以后觉得空空的,似乎影片少了点东西。
影片两个多小时,都有点像头脑简单、又匆匆忙忙讲故事的动作片:越狱、抢劫、被抓、再越狱、逃亡、老大女人被抓、老大要去救她、结果被毙了。
全剧终。
中间稍微渲染了Johnny Depp所演的抢匪的聪明机智、重感情。
就几乎是剧情的全部了。
看完了,觉得:“哦,好吧。
他死了,我脚指头也猜得到”。
就没有别的带走的东西了。
我不得不责怪编剧。
我以为,这样一个抢匪,应该更有故事、更复杂、更扣人心弦。
电影虽然也涉及到他的成长(通过他的只字片语)、他的理念(通过他看电影,对电影情节的共鸣)、他在大萧条这个大背景中对大众的影响(通过大家对他的夹道欢迎),但是都只是蜻蜓点水。
90%的时间还是放在他抢劫、越狱上面——可是抢劫、越狱却也没有展开讲充分,所以根本不揪心。
有这个时间,我还不如重温一遍电视剧 Prison break(《越狱》)呢,起码狱越得更曲折。
而Bale演的那个FBI,感觉编剧想说明他情绪的变化,但却没时间说清楚。
他原本是个坚定的正义的人,但后来却显得惘然若失,最终字幕还显示,他一年后辞去了fbi的工作,而且多年后自杀。
可是由于他的戏份太少,这个变化非常不让人信服。
我都不知道这些变化是为什么,还没有真人的故事吸引人。
总之,电影似乎缺乏深度、也缺乏讲故事、吸引人之处,如果能把人性的部分表达得更丰满,或者更会讲故事,我都会更喜欢。
不要为导演开脱是忠于原著,所以没有发挥空间。
因为电影就是应该追求好看、吸引人、给人留下一些东西才对。
由炮制出《盗火线》的迈克尔曼导演,能在瞬间秒杀所有6岁至60岁雌性动物的,越老越有味道的约翰尼德普主演,以及新科奥斯卡影后,在《玫瑰人生》中绽放惊人演技的玛丽昂歌迪亚,和以玩命儿地折磨、挑战自己而著名的克里斯蒂安贝尔的加盟,这部展现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鼎鼎有名的银行劫匪约翰迪灵杰的《公众之敌》,似乎使得一众影迷的期待似乎都不需要理由。
更况且现在恰逢金融危机,人们说不定还可在里面找到些感同身受的东西。
然而整片看下来,到结尾处我终于忍不住喊出心里积压已久的想法:憋屈啊。
没错。
憋屈。
这就是整部电影所带给观众的感受。
造成这样结果的最主要原因,大概就是因为本片没有采用胶片,而是选择了用DV拍摄。
也许迈克尔曼是想最终呈现一种仿纪实的影像风格,可是拜托,如果观众真的想要看真实还原后的那个时代的状况,去看HISTORY频道的纪录片就好了,何必跑到你这儿来,忍受两个小时的忽忽悠悠?
更要命的是,用DV拍摄,使得本片的大片气质灰飞烟灭。
是的,整整两个小时,除了片头那个越狱的大全景,观众就只能随着镜头的移动而同样地晃来晃去,看着那如同朝廷台6号《世界电影之旅》栏目在做的现场报导的镜头,并且一次又一次地,被它带出戏外。
你说你好好一部警匪对战大片,又不是实验电影,而且扒光了从骨子里来说还是一部商业片,又不是要学人家《第九区》玩科幻,用DV拍干什么?
用DV的另一个致命要点,是它所带来的拙劣音效(没办法,这个很难避免)《第九区》虽然粗粝,不过人家符合情境。
好吧,你要拍就拍吧,但你就不能把后期做的精致点么?
一部枪战片,里面所有的枪击声听上去都像是打在纸上,真不知这后期处理是怎么过关的。
还有那些对话,有的时候我甚至听不清各种声音之间的层次感。
所有当我在努力地想要听清他们之间到底在说什么的时候,连德普额头上的皱纹也没以往那样迷人了。
跟我感到同样很憋屈的,估计还有片中的主演约翰尼德普。
德普近几年来凭借《寻找梦幻岛》、《理发师陶德》和《加勒比海盗》系列主流认可度飙升,几乎就快要取代布莱德彼特成为大众喜爱对象。
可是不知为何,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人品似乎在《公众之敌》里都挥洒了个精光。
在我看来,德普演绎的这个雄霸一时的大盗形象是不成功的。
(粉丝们表拍我哈,我也是德普迷一个)我知道他肯定是下了功夫的,可是至始至终,我都看不到一个这样匪类之王的人物的运筹帷幄,也看不到他如何深陷在时代背景中的踌躇挣扎。
有《邦妮与克莱德》珠玉在前,那句 “拿回去,那是你的钱,不是银行的”,因为前面部分的缺乏铺垫而显得无比轻飘,看上去更像是一个乏力的致敬。
观众印象最深的,似乎只是他对所爱女人的一往情深。
但作为“公众之敌”的约翰迪灵杰,编导莫不是想要砸场子,又何必如此费心地往情圣方向引呢?
那个大萧条的时代,人们究竟是如何思考,如何生存的,这一切都被轻易地抹去了痕迹。
也许是德普真的乏了,又或许说是剧本问题,但总结一句,人物内心深处的未被发掘可以说是毁了这部电影。
除了主演德普,主演之一的克里斯蒂安贝尔也很憋屈。
说老实话,一向勇于挑战演技最高度的贝尔估计是盼着能在这部电影中,达到《洛城机密》等经典警匪片那样的高度。
(题材对应上来说应该不是《洛城机密》,但我记忆力不好,各位海涵)不过很可惜,警长马尔文的英姿飒爽,或者说精明能干、谨慎细心,sorry, 欠奉。
他看上去简直就跟一个平庸的领导没什么两样。
这也许怪不得贝尔,因为回想在《蝙蝠侠之黑暗骑士》里的亮相表演,那帅的简直是没边了啊。
、以上两位再憋屈,也比不得新科影后玛丽昂歌迪亚。
好莱坞对待外籍女演员一向不公道,它的规则是:你永远只是我开拓海外市场的工具。
所以长久以来,这些刚踏上好莱坞土地的演技了得的女演员,在这种所谓的大片中扮演的只有两种角色:男主角的妻子,又或者说男主角的情人。
但这两种角色从本质上来说其实也只是一种角色:就是你要和男主角发生关系。
苏菲玛索在《勇敢的心》里成功的扮演了一次花瓶,用苏格兰王妃这个角色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自此之后,好莱坞就好像从中得到了上了瘾似的,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这种愚蠢的把戏。
佩内洛普在《香草的天空》中给汤姆克鲁斯当陪衬,奥黛丽塔图在《达芬奇密码》中丧失了灵气,还有卡丽斯范候登,这是笔者最心痛的一个例子。
《黑皮书》中她那如神助般的表演,到了《刺杀希特勒》中,就被完全隐藏在汤姆克鲁斯妻子这样的身份背后。
(由此看来,老汤真是毁人不倦啊)所以这次,得知玛丽昂要演比莉这个角色,就替她捏了一把汗,而结果还是不出人所料,好莱坞并没有改变它的规则。
片中一个令我非常疑惑的地方在于,凭什么比莉就对迪灵杰那么死心塌地,即便被严刑逼问也不吐露半点迪灵杰的行踪?
片中给出的答案,除了迪灵杰绵绵的情话外,就是一件华贵的貂皮大衣!
这不仅没有解惑,反而只能让观众更加怀疑他们俩的感情,因为没有经历过波折而轻易取得的情感,它的真实度如何,是不得而知的。
而来自女权主义力量盛行的法国的玛丽昂,演绎的时候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也很难推测。
尽管大家都憋屈,但最憋屈的,还是当属本片导演迈克尔曼了。
你看,大笔的钱也砸下去了,腕儿们也都请了,最后出来的竟是这个效果。
怎么办?
还不只是能叹息一声。
拍电影从来就不是个轻松的活儿,没有导演想制作平庸的作品,没有导演想拍烂片来伤害自己的才能。
只能说,这世上许多的事情,总是不会都尽如人意罢。
德普很少在电影里以真面目示人,要么怪异,要么神经质,在那部让他大红大紫的片子里,他又成了娘娘腔。
一直不太喜欢他,总感觉是个怪胎。
在《公众之敌》里,他总算正常了。
John Dillinger是全国的头号通缉犯,他放荡不羁,今朝有酒今朝醉,何必在乎明日罪。
他出入银行如若无人之境,他令全国的警察闻风丧胆。
但是他并非残暴不仁的人,在电影里,John从未开枪杀过一个人,他是那样文质彬彬的一个gentleman,大衣礼帽不离身,他甚至在绑架银行女职员时看到她冷得瑟瑟发抖,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她。
他是一个真性情的男人,看到Billie第一眼就认准了她,他那样强势的表白,逼着Billie发誓再也不会离开他,当Billie问他:I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you时,John回答说I like baseball, movies, good clothes, fast cars, whiskey and you,任是女人都会沉迷。
John性格的极致体现在他进入警察局里这场戏,这时他已是国家头号通缉犯,他却悠然自若的走进了芝加哥警察局,甚至在一群警察看棒球比赛时问现在的比分是多少,那群警察居然也回答了他。
在遇到Billie之后,他开始想过安定的生活了,但是FBI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他们杀死了John所有的朋友,在Billie被抓之后,这个铁骨铮铮的男人竟然流泪了。
John在影片中向来是冷静的,在抢劫银行端着汤姆森狂扫时甚至是冷酷的,只有和Billie一起时脸是柔和的,心是柔软的。
他没有如愿过上想过的生活,也没能照顾Billie一辈子,最后在影院里看盖博的电影,盖博说出“如生般死去,这就是离开的方式,像那样活着一点意义也没有”,John淡淡的笑了,他已决意赴死。
最后的最后,当他身中好几枪,那迷人的脸也被子弹打坏了时,他呢喃到:Bye-bye, blackbird. 我们也可以安慰自己,没有了blackbird,他永远不会快乐,与其那样活着,还不如“如生般的死去”。
觉得德普很像片中的John,之前总是或颓废或轻狂,像极了浪荡子,却因为Vanessa而改变,不再绯闻缠身,成了居家好男人、好父亲。
Vanessa,envy her so much。
第一次觉得Johnny在电影里本色演出,以往他都被Tim Burton整的诡异非常,真实的个性是怎样我们从来不得而知,Johnny是演技派无疑,却因为一部加勒比海盗,因为娘娘腔的杰克船长而留名影史,实在是有些可悲。
这部《公众之敌》,实在可以列为德普影史的No.1。
第一次,觉得原来德普也可以是这么cool,这么man的。
For Johnny Depp!
拍过"最后的摩根战士"、"盗火线"、“惊爆内幕”的人文动作片大导Michael Mann全新力作。
用手提摄象机模拟纪实出30年代黑色电影的后现代风范, 探究70年前金融危机大萧条下人们类似心境。
又一部枭雄覆灭记?
你要这么看这部电影,那太浪费曼导演的苦心了。
有了《邦尼和克莱德》、《情枭的黎明》这些个枭雄覆灭记在先,后来人如何跳出原来的叙事窠臼,能够“搞搞新意思”,对每个要拍这个类型的导演都是个严峻的挑战。
迈克尔曼的《公众之敌》新意在哪里?
看完《公众之敌》,你能说说约翰迪林杰和杰西詹姆斯(不知道这个帅哥事迹的可以参阅本人以前影评)有何不同吗?
作为同样被时代裹挟向前的枭雄,他们奋力挣扎最终还是不免被碾压在时代的车轮下,在这个悲剧的宿命中,他们迸发出了什么样的个人特质呢?
说实话,我没看出来。
我觉得曼导演压根儿也没想讲清楚,我总觉得曼导演想讲的原来不是这个劫匪,而是通过劫匪在还原一段历史——FBI的前身的那段真相。
还记得片中最血腥的镜头吗?
那是漂亮男孩/小白脸弗洛伊德在苹果园被一枪洞穿,镜头长时间的瞄准了那个流血的伤口,弗洛伊德在地上扭曲,最终死去。
而之前是很长的铺垫,渲染身为调查局探员的普维斯从下蹲瞄准到射杀的全过程。
之后的血腥镜头发生在普维斯射杀娃娃脸尼尔森,普维斯持续开枪直至把手枪子弹打光,尼尔森终于晃动倒地。
而在这之前,调查局刚刚对一辆拒绝停车的汽车扫射,到普维斯上前观看的时候,里面两个人死状恐怖。
影片最终的血腥镜头发生在电影院外,迪林杰被当街从后脑一枪贯穿,血瞬间形成了一片血雾,之后再从贴在地上的脸的破洞中流出来。
而约翰迪林杰团伙的恶行,电影中给的持续关注镜头和近景镜头却相对要少的多,自然给人印象不会太深。
曼的这种安排,绝非偶然,实属故意。
曼想说什么?
从胡佛局长身上可以方便的一窥究竟,他几乎是片中塑造的性格最为鲜明的人物,深谙斗争手段,残酷而绝不不留情。
迪林杰不过是不自觉的充当了胡佛扩张自己调查局最好的路径和手段而已,而这种扩张的手段和方式其实和迪林杰的手法并无二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才是曼导演渗透在幽幽历史表象之后的真面目。
说到底,迪林杰也好,几年后退休自杀的普维斯也罢,不过都是被历史裹挟的小人物,奋力挣扎却依然身不由己,他们开启了残酷血腥之门,才发现这扇门一旦开启就无法回头,留给自己的只有崩溃和死亡。
而这一切所造就的不仅仅是没杀过人没到过现场的administrator(管理者)胡佛这类人,更是一个分外强大的国家机器,这个国家机器已经把影片中那些小人物碾碎了,下一步会是谁呢?
一个时代的亡结总是从伟大生命的消逝开始的。
昨晚上去看这电影纯粹是个意外。
上个星期看变形金刚的时候晃过了它的预告片,当时只觉得是一部有大变态约翰尼德普,蝙蝠侠和曼哈顿博士的摄影乱七八糟,内容稀里糊涂的犯罪片。
等美国军队和擎天柱们把我脑子搅的翻江倒海以后早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
可一哥们老惦记着它,夜里没事儿就遛到了电影院。
就这样,不知道导演编剧作曲是何方神圣,连预告片都还没有看全,除了演员之外没带着任何偏见看这电影(一堆男人,也提不起我兴趣)。
看到一多半的时候,我就心想,这片子我给六颗星。
电影前半段有点不着调。
只见着Dillinger和他的同伙们神不停佛不挡的在监狱和银行间闲逛,自自在在的把警察当狗遛,顺便泡了个妞。
摄影比预告片还乱七八糟,人物没得一点生气,总之完全不知道这个电影想干什么。
一直到他第二次越狱的时候才让我有了方向:这是一个人,一群人,一个时代走向终结的悲剧。
如果对二三十年代美国历史不太了解的话可能看这电影会有点不着调。
从二十年代禁酒令开始,暴力犯罪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几乎成为了美国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一大批曝光率极高的怪盗被偶像化成为了路人皆知的名人,这些“公众敌人”(public enemies这个词出自曼哈顿博士演的那位胡佛局长,FBI的创始人)是大萧条时期最让人着迷的社会怪象之一。
那些无法无天,凶煞嚣张的歹徒在那个希望破灭的时代被当成了公众逃避现实的幻想对象,还有民众认为是银行的贪婪导致了大萧条,那些银行抢劫犯就变成了以暴力对抗腐败和权威的象征。
许多大名鼎鼎的罪犯在各种各样的演义和传奇中都被变成了神话,像邦尼和克莱德,baby face奈尔森, Al Capone, 当然还这这部电影的主角,John Dillinger。
电影没有任何引述背景的字幕或介绍,直接跳入了大萧条最严重同时也是罗斯福上任的1933年。
这部电影比大部分声称“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要更贴近史实,因为它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精髓:随着罗斯福的新政和整个社会结构在大萧条中的转型,传奇式的暴力犯罪时代即将结束了,高度组织化的经济犯罪成了“新潮流”,Dillinger们这样罗宾汉式的侠盗就成了旧时代的象征。
他们不仅是警察的眼中钉,吸引了太多镁光灯的他们更成了让过去的同伙如芒在背的麻烦。
曾经的“safe haven” 将他们拒之门外,獠爪日显的FBI更是倾力的逮捕他以树立声望. 强敌的追剿,朋友的出卖,被逼入墙角的Dillinger做着一次次漂亮但也绝望的挣扎,虽然结局早已经没有了悬念,然而他的一次次反击却成了他们的时代精神最后的强音:游侠式的自由自在,蔑视一切的狂放豪情,这一切都随着他的倒地消逝了。
接踵而至的是FBI代表的大政府的崛起,高度统一化和组织化的社会让以暴力对抗权威的精神从此销声匿迹, “英雄”变成了在海外为美国夺取光荣和利益的军人,领导游行的民权领袖和摇滚歌星,像约翰迪林杰那样漂亮的翻过柜台的身影永远的消失了。
人物性格的模糊我认为是导演有意的。
上面我也说了,电影对史实忠实到了让人有看历史片的感觉,而对历史最准确的把握,是对时代更替的掌析。
FBI的一步步壮大其实是美国走上帝国之路的缩影,曼哈顿博士演的(不知道那家伙叫什么,反正就认得他是他个大蓝人)的胡佛局长,一个急功近利的官僚几乎是片子里唯一符合传统审美习惯的人物,他是有性格的(虽然戏份很少),因为历史在他这样的人的手中;其他的角色,都是只有特点但没有真正的性格,不管是Dillinger 还是Purvis,他们都不是创造历史的人,一个陨落,一个功成,跟他们本人是什么样的性格没太大的关系,只是被时代的大潮挟裹着走过各自的人生而已。
约翰尼德普的表演是蛮成功的,平时充愣卖乖惯了,猛一下见他端着汤姆森狂扫还有点不习惯。
Dillinger不是作为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出现的,而是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显现在一个人的身上。
能细腻的刻画出时代交替中面对终亡宿命的人的痛苦挣扎和坚持,就已经成功了。
到了片尾cast 出来的时候才知道导演是Michael Mann, 有点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
很多人觉得用HD拍这样的电影是滥俗,老实说这电影的摄影的确不算出众,但是还算中规中矩,Michael Mann 本就不是以画面见长的。
我发觉如今“影像风格”变成了太多人挑剔电影的标准,其实很多导演并不是在追求留下什么“影像经典”,只求讲好一个故事,而深蕴的悲剧隐喻才是Michael mann 电影最迷人的地方。
Stranger stop and wish me well,Just say a prayer for my soul in hell.I was a good fellow, most people said,Betrayed by a woman dressed all in red
Sololau/文20年前,电影中正气的警察和侠气的杀手可以为了情义背靠背在枪林弹雨中一起拼命,那是段英雄主义泛滥的日子,一股子血脉喷张的阳刚激情被写入了那段以青春之名的诗里。
20年后,警匪对自己的身份定位都相当明确,即使是改编自上世纪30年代的故事,探员也得开出宿命般的那一枪。
虽然他们在长期的较量中变得惺惺相惜,而且匪徒的邪魅倾倒了所有人,但也阻挡不了最后的对决,因为英雄年代已经逝去,我们也不再做梦。
电影公众之敌取材自美国萧条时期的偶像犯罪人物约翰·迪林格的传奇故事。
约翰·迪林格是个不折不扣的大盗,从1933年5月到1934年7月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抢劫银行并且多次用巧妙到令人拍案惊奇的手法智胜警方,他为因经济危机而陷入疾苦的人民说话,在当时美国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力。
当时警察和政府都视他头号公敌,而人民却视他为那个时代真正的英雄。
在大萧条时代人民陷入了失业的困窘中,生活变得没落无望,这种时代背景下美国人需要一个英雄出现来挽救他们已经所剩无几的信心,但正面人物、光芒人物一次又一次的让所有人失望,他们的光环越来越暗淡,这时候约翰惊艳地出现使失落的美国人重新看到了希望触摸到了可贵的斗志。
迈克尔·曼选约翰尼·德普来饰演这位风云人物实乃点睛之笔,放眼当世恐怕也只有“多艺而近妖”的杰克船长才能将约翰·迪林格塑造到理想境界。
电影中的迪林格有一股深沉又不甘寂寞的劲儿,散发着迷人的邪气。
无论真实的约翰·迪林格长相如何但经过杰克船长的精心塑造这一形象毋庸置疑会光芒万丈并且影史留名。
虽然由蝙蝠侠克里斯蒂安塑造的FBI头头正气十足而且刚毅帅气,在宿敌迪林格面前他还是稍显黯淡。
导演将本片打造出了一种好莱坞黑白电影时期的优雅犯罪味道,宿命中的正邪人物斗智斗勇,虽然电影并没有多少血腥味道,但由于这股属于两个男人的宿命力量所以全片都笼罩在一种无形的戏剧张力中,直到最后迪林格倒下镜头闪过茂文那惊愕到不敢相信的眼神,原来宿命之战如此简单也如此真实,倒下的人平静放松而开枪的人也没有一丝成就感,这就是可笑的命。
有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题材,而且云集了约翰尼·德普、克里斯蒂安等大腕儿的电影,《公众之敌》本该珠圆玉润,但可惜漏洞和不足还是明显的。
首先人物设计不够丰满,如果不是提前搜索了解约翰·迪林格这个人物的话,不了解故事背景就看很容易觉得电影枯燥沉闷。
而且作为一部动作片《公众之敌》的枪战场面并不生猛,虽然仔细看能感觉到迈克尔·曼在枪战的视听方面确实下了功夫,而且有点旧好莱坞时代的味道,但这样却调动不起看惯了枪林弹雨大爆炸震撼场面的观众们。
节奏和气氛使这部电影美中不足,也正是这种淡淡的压抑让《公众之敌》充盈着一股英雄末路的哀伤。
有英雄的年代因为人们需要一个可以成为英雄的勇士来给他们信心和希望,哪怕是迪林格这样的反派人物,他做出的一件件令人匪夷所思又倍感惊喜的事情至今仍然被说道,这个天才劫匪成为那个昏暗时代难得的一抹亮色。
正因为平淡有困窘的生活需要不同的颜色,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邦尼和克莱德》能看到《公众之敌》。
但那个属于英雄的年代毕竟已经逝去了,别说这两部电影就算是《英雄本色》《喋血双雄》那样的作品也不会再出现了。
因为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人们活得越来越现实,没有几个人会再为了情义去拼命,也没有几个人会再为了正义去迎上枪林弹雨,“义”的可贵更多的是存在于口边或者是纸上,利益才是主题核心。
怀念吴宇森的电影,怀念约翰·迪林格的时代,怀念《邦尼和克兰德》的潇洒,虽然最后难逃悲情的宿命,但那些年代,有我们这个时代没有的英雄。
借用同学的话,穿西装风衣抢劫银行很有型
除了Johnny Depp还有点看头外,好像没其他的看点了
有点传神
难道犯罪片都这样的?
总有一天要看着你死
“bye bye, blackbird ”对影片里的那个年代不甚了解,片尾只觉得是一个时代终结了。Depp那霸道的爱与柔情让人心动不已“不要胡思乱想,我会老死在你身边”“他们只在乎别人从哪里来,而重要的应该是人们要往哪里去”有Depp和Bale恕我无法中肯评价。。。
这电影镜头为毛像电视剧呢?简直跟屎一样
看的是deep影片其实不重要
个人秀。可能是德普最硬汉的一部戏。前面的tension控制得不错,可惜结尾有些无力
No social context was provided. And the character of Dilinger himself did not merit so much attention. So the result is a hollow epic.
我被男主角临死前的那句话震撼了。虽然他是一个劫匪,但我还是佩服他
不知道depp为什么接这部片子,期待 Alice in Wonderland
没啥意思
游侠式的自由自在,蔑视一切的狂放豪情。
德普演的还行,不过电影被拍的实在太对不起大盗约翰迪林格了
看到一半声卡坏了,于是发现真正精彩的故事根本不需要音效衬托,第二次有了抄台本的念头!大犯罪家的翻译很傲娇!
Tell Billie for me,bye-bye,blackbird。
冲着DEPP来的,失望了~~!DEPP真不该接此片
很吸引吗?不觉得,只是背景配乐出色点而已,要不我真睡着了
三个我大爱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