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蒙古牧民生活一次微型人类学考察。
一只来历不明的小狗是影片保持若有若无的张力的关键。
小狗一方面是孩子们的欢乐,它那天生的重感情的狗性令人难舍。
一方面由于它来历不明,可能和狼群呆在一起过,又对牧民的主要财产——羊群——构成了潜在威胁。
牧民的生存处境由此得到了一定的阐释。
我们应该感谢中央电视台,应该感谢青歌赛,更应该感谢这些那些来自草原,来自深山,来自林海雪原,来自世界之巅的歌者。
他们歌唱生活,歌唱爱情,歌唱大地,歌唱神明。
聆听这样的歌声,你会忽然觉得那长调好似悠悠的从他们的嘴中拉了几百年上千年,会忽然嗅到那发自泥土的特有的芳香,会忽然被原始的母性震撼。
看过几天后我忽然醒悟:原来我们现在的生活竟然早已经远离了祖先踏过、野火烧过使人类生养不息的土地。
于是我联想到了电影,其实展现原生态的美,电影更加直观,更有优势。
就在青歌赛前我看过一部蒙古电影《小黄狗的窝》,这是一部彻底的原生态电影。
大草原土生土长的牧民,真切的蒙古包,写实的牧民游牧生活。
故事很简单:草原上一家牧民,小女孩在捡牛粪的路上遇到一只小狗,于是带回家要留下它,而父亲怕是狗和狼群有关系带来后患坚决反对,最后在迁移时把狗留下来,而在他们迁移途中却发现最小的孩子没在车上,父亲回去寻找时发现小狗忠实的保护着孩子,使孩子免遭秃鹰的侵害,于是小狗终于被接受了。
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特别说:“我必须找在草原上游牧的蒙古家庭来演这部电影,因为这才是他们的生活,换成演员就变成演戏了。
”“牧民的生活状态也在变,也许再过二十年想表现牧民的生活也只能请演员来演了。
”(顺便提依据,这个导演是在德国留学的,作品《骆驼骆驼不要哭》还曾经获得奥斯卡提名。
实力不可小觑)这部电影告诉我们那些草原上的牧民怎么生活,他们和自然结合的是那么贴切,对大自然是那么的敬畏。
于是我也联想到国内一部不错的电影《花腰新娘》,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云南花腰彝族的爱情故事。
花腰彝族有一个风俗是女子嫁人三年后才能与男方同方称为“归家”,女主角凤美敢于和老的礼法抗争,和男友之间发生一系列冲突。
故事虽俗套,但展现的民族风情却让人眼前一亮。
张静初的表演可以说精彩,但毕竟是表演。
现在我就想:如果故事不是刻意的雕琢,如果不是专业的演员来表演,那么这不就是一部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电影么?
如果是这样,这部电影的名气绝非现在可比了。
巧合的是这届青歌赛原生态唱法的冠军好像正是彝族姑娘,而且恰巧就是花腰彝族。
于是我又联想到很多电影,阿富汗的《奥萨玛》,伊朗电影《圆圈》,前几天看的马其顿的《暴雨将至》,甚至还想到了90年的奥斯卡影片《与狼共舞》,影片中的原生态因素一定为影片获奖增色不少。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有五十六个能歌善舞热爱生活的民族,那根民族都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哪个民族的生活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而他们的原生态生活也在随着现代化的脚步在漫漫的蜕变着,一部反映他们生活的原生态电影是多么的令人期待啊。
想着这些电影,耳边萦绕的还是那些歌声。
这些歌就是他们的生活。
于是就有了这个问题:我们到底该怎样的生活?
是否一定要住进楼房?
是否要再建设一个开发区?
是否---我们面临太多的选择,以至于我们经常选错。
五颗星不仅给美丽的蒙古大草原,还要给在草原上生活的一家五口!
不矫揉造作,没有过多的语言,全片就是一首从草原流淌诗。
爸爸出门了,小不点的妹妹带着弟弟玩累了躺下就睡,妈妈挤牛奶、熏羊肉、缝衣服、做干酪,娜莎塔骑马去放牧,妈妈叮嘱她看着那座山头就不会迷路,可是为了寻找小狗找不到回家的路,下雨了,在一个老奶奶的蒙古包里听了一个迷人的故事……娜塔莎捡干牛粪那段太可爱了,她叉起牛粪往背上的篓子一扔,没扔准,掉在身后的地上,不理会,继续往前走,再叉,再扔,还是扔个空……她和妹妹一起躺在草地上看云,这个大象,那个长劲鹿,可是她们应该没有见过长劲鹿吧,所以她向妈妈告状,妹妹说谎说看到了长劲鹿,然后悄悄问妈妈妹妹是不是在乱说?
得到妈妈肯定的回答后开心的笑了,她也许以为妹妹的前世就是长劲鹿呢。
电影的最后,他们在转场的路上碰到一辆宣传选举的汽车,羊群像流水一般漫过来,汽车停下,爸爸过来赶走羊群让出路,汽车开走。
木轱辘车慢悠悠地向更远的草原走去。
外面的世界终究会影响到这里吧,娜塔莎马上要去上学了,爸爸跟妈妈说也许可以去城里找事做,妈妈说怎么能养活一家呢。
但是现在,他们在向更深的草原走去。
充足的草地,用来养足够的牲口,从而过上满足而平静的生活。
由于有充足的草地,于是人们可以不必为了资源而你争我夺。
人性的弱点 - 欺诈、谎言、无端的敌视、自私自利的争夺 - 全部消失了。
人性的优点 - 友善、互助、对同类无缘无故的爱、毫无怀疑的完全信任 - 都发扬光大了。
人性真是奇妙啊,为了获得自己最珍惜的,不惜去做自己最厌恶的。
蒙古人为了他们平静的生态和纯朴的理想,不惜去杀戮和征服,并在其中最终失去原来的生活方式,不知是进化还是退化,而成领主和无所事事的贵族。
这也就是农业文明的最大的悖论:它极端依靠合适的气候,充足的土地,和和平的环境。
而气候总是在变化,有了天灾,于是人祸就来了。
每当Eurasian Stepp的气候变得恶劣,蒙古人和其他的草原海洋上的渔夫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离开他们的高原之家,向南,向西,寻找他们新的游牧的草地,于是,和当地的居民一定会产生冲突,冲突升级,变成战争,而最终的胜利者,往往是蒙古和其他民族的骑兵们。
但他们又真的胜利了吗?
为了占领新的土地和新的民族,他们不得不使自己去做最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失败是必然的,结果往往是在他们失败之后,草原的气候又会变好,那么回去。
土地是一定的,所以当人口增加到了一定程度,那么充足的土地也是保证不了的。
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歉收、天灾、洪水而引起的饥荒的负荷能力的下降,特别是如果低到了一定程度,那么就会有暴乱。
中国在地理上的隔绝,特别是可耕地的隔绝,使得这种暴乱往往演变为内乱,再加上没有足够的马,所以不能像蒙古人那样组织起来向外扩张。
写到这,突然想到,也许蒙古人本身也不是那么的和平,也许无数次的内部战乱使他们意识到,与其为了草地拼的你死我活,还不如大家组织起来,一起去当征服者来的划算。
但是,他们这么做的前提,必然是气候,人口,或和平的失常。
和平的失常,实际上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农业文明的存在,需要土地,但对土地的保护(军队)则需要税收,而农业文明的特点恰恰是只为了生存需要生产,不是为了利润生产(为了利润生产的农业是商业体系下分枝,不成为农业文明)。
这使得任何军事上的动作,都会使农业文明感到不堪重负。
而没有军事的保护,又怎么能有和平呢?
美国的Jefferson总统,曾经幻想,要让美洲大陆变成freeholders的天堂。
每个人分一片农场,打倒万恶的商业势力,让人们和平幸福的生活。
这也许也只有在大洋隔绝的美洲才可以被幻想吧。
但是,美国的农业一开始就是为了利润,种植园主们和工厂主们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除去他们的利益的冲突。
但现在的蒙古却是左右逢源了。
北有俄罗斯,南有中国,再加上全球变暖,国际环境和自然环境都是很适合发展农业的。
它做为缓冲带,军队是越少越好,冬天的气候变暖,也给放牧造成了很大的便利。
但是,蒙古也在不可避免的变为现代国家。
商业的力量是不处不在的,他们的放牧,也变为了为了利润而运行的产业。
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女,进入城市,融入新的世界。
他们的生活,也像被考古纪录片一样的记载,珍惜,怀念,被人们变为一个传奇,一种用来缅怀的理想化的却并不存在美好的昨日。
第一部蒙古電影,作為中國鄰國,神秘又陌生。
#《小黃狗的窩》電影《小黃狗的窩》(原名《Тувинская сказка》,英語名《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是2005年由蒙古裔導演畢力格道爾吉(Byambasuren Davaa),執導的一部蒙古電影。
這部影片描繪了,在蒙古草原上,生活的一個遊牧家庭的故事,展現了他們與自然,和諧關係以及傳統文化。
#故事簡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娜賽的小女孩,她和父母、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在蒙古的草原上。
有一天,娜賽在外面玩耍時,發現了一隻小黃狗,並決定帶回家。
儘管娜賽對小狗充滿了喜愛,但她的父親認為,小狗可能會吸引狼群,對家庭造成危險,因此堅持要把小狗送走。
影片通過娜賽,與小黃狗之間的情感,展示了家庭、自然和傳統價值觀之間的互動。
#主要表達的主題家庭與親情:影片細膩地刻畫了,蒙古遊牧家庭的日常生活和親情。
娜賽與小黃狗之間的情感,反映了孩子的純真,和對動物的愛護。
家庭成員之間,互相關愛和支持,展示了遊牧家庭的凝聚力和溫馨。
自然與人類的和諧共處:影片中大量描繪了,蒙古草原的壯麗景色,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遊牧家庭的生活方式,依賴於自然環境,他們尊重和保護自然,這種生活哲學反映了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共生關係。
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影片也觸及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間的矛盾。
娜賽一家過著,傳統的遊牧生活,但也面臨著,現代化帶來的挑戰和改變。
這種衝突體現在,娜賽父親對小黃狗的擔憂上,象徵著對於現代化改變,可能帶來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擔憂。
童真與成長:娜賽的經歷展示了,童真和成長過程中的困惑與學習。
她對小黃狗的喜愛,代表了孩子對於,友情和責任的理解和成長。
通過這個故事,觀眾可以看到,一個孩子如何在家庭和自然的環境中,逐漸成長和成熟。
《小黃狗的窩》以其簡單,而感人的敘事方式,捕捉了蒙古遊牧,生活的美麗和質樸。
影片通過,一個孩子與小狗的故事,傳達了深刻的人文關懷,和對傳統文化的珍視,深受觀眾的喜愛和讚譽。
小黄狗的窝 (2005)8.22005 / 德国 蒙古 / 剧情 / 比亚姆巴苏伦·达娃 / Babbayar Batchuluun Nansal Batchuluun
外蒙草原上的五口之家,年轻的爸爸妈妈带着三个小仔仔住在蒙古包里过日子。
事情发生在赶场前的几周里,大女儿(八九岁的样子)在石头洞里找到一只小狗,十分喜爱。
当地多狼,狗狗可能和狼一起在石头洞里住过。
这样的狗父母绝对不能收留,但大女儿就是不想扔掉它。
安静的气氛贯穿全片。
画面简洁干净,没有刻意的诗化或留白。
草原上的一家游牧民受邀出演,演员的表情自然,宛如表现住家生活。
确实花了大量时间表现牧民的日常生活。
从赶场前拆蒙古包的每一层毡,到最后整个家被装到牛车上向远方的草场走去,事无俱细一一记录下来。
但戏剧张力始终存在。
孩子和狗故事,最后怎么样了呢?
我们会像<孔雀>那样思考人生,会像<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样讲究排场,会像<疯狂的石头>那样无厘头,什么时候,我们能像<小黄狗的窝>那样安安静静讲清楚一件事呢?
有时候在没有噪音和心理压力之下听明白一件事才是最能让观众快乐的事情。
好朋友给了我20几张他最近喜欢的碟片,我这样一张一张的看着,最后一张是《小黄狗的窝》。
观赏10几分钟后,我已经被震撼地五体投地,然后才想起朋友曾经给我大力推荐过该片,他说,该片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影片资料】《小黄狗的窝(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2005蒙古/德国蒙古女导演: 琵亚芭苏伦·戴娃(Byambasuren Davaa) 奖项:戛纳金棕榈狗狗奖最佳影片,德国慕尼黑国际影展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纽约汉普敦国际影展金海星奖。
《小黄狗的窝》用一种及其平淡而又真实的视角,展示了蒙古大草原上牧民乌察禄一家的生活影片。
草原上不断有人搬到城里,遗弃了他们最忠实的伙伴--狗,而那些被遗弃的狗有些便与狼群混在一起,专门攻击羊群,但片中的狗是个例外,在乌察禄的小儿子面临危险时,它表现出色,最终赢得男主人的信任。
千万注意,不要以为该片是反映狗的片子,片中是有些狗的镜头,但大部分的时候象是一个记录片。
内容上很象央视十套里面栏目《讲述》,但经过导演戴娃的处理,不管你在看此片时周边环境如何嘈杂,不管你当时的心情如何,只要耐心看10几分钟,就会很快融入到电影剧情中。
镜头很干净,风景很优美,一个半小时缓慢地描写了蒙古一家人的普通生活场景:挤牛奶,小孩玩耍,放牧,去城里卖东西,剥羊皮,做衣服,孩子去城里读书回来,收起蒙古包搬家等等。
无论何时瞄一眼,都是一张草原风光明信片。
如此朴实,如此美丽,如此纯净,如此哲理,我找不到什么电影能与之媲美,硬要凑个数,我只能想到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
在观看电影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朋友为什么说该片改变了他的世界观。
任何电影都会有铺陈的矛盾与主线,该片也不例外。
如此温情,如此俊美,但我能感知到观看过程中的心灵沉重,或者说是有淡淡的哀愁。
最初我给自己的解释是,可能是一种乡愁,可能是一种想逃避城市生活回归草原的心态,但,后来在最近热播的《神雕侠侣》中我找到了答案。
杨过想离开古墓去看外面的世界,而小龙女却只想着和过儿在古墓中终老。
改变我朋友的什么世界观?
其实很简单,就是选择简单的安定,还是选择去远方的流浪。
好朋友对人生有这样的感悟,人活着有三种境界,第一活着,第二经历,第三自由,朋友现在决定选择自由。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流淌着象蒙古人血液中的那种流浪基因,这种基因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大多数人的现实生活是平淡的,平淡的想不出今天和昨天有什么区别,或者今天和去年的今天有什么区别。
生活的本身也是简单的,在外部世界的一些诱惑出现后,我们的内心可能会失去一些平衡,于是有了《中国国家地理》卖地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国人选择要每年有那么几天融进大自然的怀抱。
我很喜欢电影里一组镜头,电影里不厌其烦的花了不少时间,详细刻画了一个蒙古包拆卸和装车的过程,只要愿意,5分钟的时间,一个蒙古家庭的所有家当都可以放在牛车上,然后再换一个地方。
如此简单,如此方便的迁徙,让我在思考,一个人需要怎样的流浪和漂泊的锤炼,才可以这么熟练的面对永远无法预知的前路,像我等已经习惯于安定,习惯于知道明天要发生什么的人们,相比起来,显得多么的渺小。
朋友的世界观改变,不仅是要多融入自然怀抱,他想走地更远。
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他们做了我们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于是他们引来我们钦佩的眼神,和日常生活的谈资。
还有一些人更是做了我们想都没想到的事情,他们则是在创造传奇。
我清楚的知道我朋友性格里的东西,而且也相信他这样想了,他就会去做。
祝福他!
本文最后想讲述片中两段非常经典的对白。
1、 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娜莎在帮母亲割奶酪时问母亲,“你们为什么不要它。
” “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咬不到。
”母亲让娜莎将手掌伸平用嘴巴咬掌心。
娜莎努力咬,“还是咬不到。
” “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 2、 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 老婆婆把娜莎带到米缸前一手拿针,一手抓起米往针尖上撒。
如是几遍,老婆婆将针递给娜莎,“有米粒站在针尖上就告诉我。
” 娜莎学着老婆婆的样子将米撒向针尖,几遍后笑着说,“那是不可能的啦。
” “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
” 最近一直在寻找导演戴娃另一部比较出名的片子《骆驼骆驼不要哭》,想来这个草原长大,在德国受过专业教育的女导演不会让我失望。
片首,娜莎的父亲带她一起埋葬了死去的狗,他把马尾编成辫子剪下来压在头下,这样“就能转世成为绑马尾的人,而不是长尾巴的狗”——人都会死,但生命会延续——当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及时行乐成为普世价值,很少有人再关心后代、传承,他们甚至不再关心祖先。
娜莎从山洞里带回一只小狗,取名为点点,爸爸担心是和狼群居过的会把狼群带来吃掉家里的羊,坚决让她送回去。
娜莎不愿意,她问妈妈问什么他们不要点点,妈妈说那不是要不要的问题。
她让娜莎咬自己的手掌心,娜莎试了很多次无一次成功,说“这怎么可能?!
”,妈妈告诉她不是什么东西在眼前的时候都能要。
——人生充满了取舍,不同的决定将迎来不同的未来,无论多么难,都要选。
娜莎放羊迷了路,被一位老婆婆收留。
老婆婆给她讲了一个小黄狗的故事,娜莎问自己下辈子能不能再投世做人,老婆婆没有直接回答,她给了娜莎一根针和一把米,告诉她:当米粒立在针尖上的时候,告诉我。
娜莎自然没有成功,老婆婆进而说——下辈子做人就像要让米粒立在针尖上那么难,人生那么宝贵呢,要珍惜啊!
蒙古民族的智慧从这些朴素的生活细节中冒出来,这就是电影给人的感觉,朴素自然又深沉智慧。
导演曾经拍过不错的纪录片,本片虽然不是纪录片,但用的都不是专业演员,她穿越蒙古草原4000多公里寻访到一个合适出演的游牧民族家庭——巴察禄一家来担任主角,以摄像机记录他们真实的生活。
娜莎的妈妈让她去捡一点干粪回来,娜莎说之前没干过,妈妈鼓励她试试。
于是她小小的身体背起一个大大的竹篓子,她把牛粪甩进篓子却常常丢到了外面,就这样一路往前捡着走着,直到遇到“点点”……娜莎的妈妈帮她上了高头大马,告诉她认准那座山就不会迷路了,娜莎于是就骑着马赶着羊群开始了她的放羊之旅……羊群都回来了,娜莎却久久不归,妈妈于是把尚在牙牙学语的弟弟交给了垂髫之年的二姑娘,自己出门找娜莎。
娜莎家是三个梳着小辫的孩子,第三个是带把的,这和中国农村的风俗也许是一样的含义——爱藏在头发里。
两个姐姐真的很会带孩子,会带着弟弟唱歌跳舞,被他咬了也不生气,只是说“你好野蛮”。
他们成长的环境和中国城市孩子大相径庭,也许这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自然生长环境。
娜莎父母对她们的教育都溶于生活的各个时刻和细节。
片名是小黄狗,娜莎捡小黄狗,想留住小黄狗,最后留住小黄狗,这确实是影片的一条主线,但小黄狗并不是真正的主角。
影片镜头所对准的是蒙古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
以及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下,游牧民族的何去何从。
影片开头几分钟黑暗中一片叮叮当当妈妈叫嚷道勺子坏了,于是爸爸进城卖羊皮时就带回来一只绿色的塑料勺子,妈妈赞它好看轻巧。
可是没过多久塑料勺子在铁锅里被高温烫坏了。
明示了游牧民族生活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碰撞。
可是世界的发展是必然的,城市化工业化是必然的,古老的生活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不适应也是必然的。
《隐入尘烟》中老四夫妻参观新式公寓时担忧着猪啊牛啊鸡啊要住到哪里;很久以前看过一部内蒙古的电影,一个住在大漠的单身男子从城里搬来了一只电视机(可惜片名不记得了);而本片中娜莎的父亲会不会最后去城里当了一名售票员,是过一阵子就去还是过了很久才去,这样的选择终究要摊在他们面前……这样选还是那样选,反正不能都选。
讲蒙古语的《小黄狗之窝》由于没有中文字幕在我云盘里躺了很久,总算能得以见天日,还要部分归功于科技的进步。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我是很羡慕我家小狗豆小葵的,它每天好吃好喝,吃饱就睡,没事儿出去溜达溜达,可以在主人旁边撒娇卖萌讨一口好吃的,可以在主人出门后继续懒洋洋的躺着发呆,可以在流浪狗面前神神气气的傲娇路过,真是安逸又自在!
回到自己的生活,每天累成狗,每天不够睡,还要面对人类世界的尔虞我诈,面对各种虚伪的人,用形式主义来应对形式主义…做人真的是太辛苦了。
「爸,你弄它尾巴做什么?
」「用头压着,就能转世成为绑马尾的人,而不是长尾巴的狗。
」「真的吗?
」「人都会死,但生命会延续的。
」
《小黄狗的窝》,质朴安静的电影。
这部德国出品的纪录片讲述了蒙古国大草原上的故事。
由蒙古国女导演 Byambasuren Davaa(琵亚芭苏伦•戴娃)指导,戴娃出生在蒙古戈壁沙漠中,大学毕业后曾经远赴德国慕尼黑影艺大学攻读电影。
游牧民族原生态的生活方式简单又质朴但却有着无限的大智慧。
和父亲家里的小狗埋葬了家里的小狗,娜莎非常伤心。
后来她在一个小山洞里见到一只小花狗并带回了家,可父亲担心小狗和狼群混过怕伤害他们的羊,不同意。
娜莎很想很想留下小花狗,她问母亲「你们为什么不要它。
」「不是要不要的问题。
」母亲让娜莎将手掌伸平用嘴巴咬掌心。
「咬不到。
」「咬不到吗?
再试试看。
」「还是咬不到。
」母亲笑着说「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有些东西近在眼前,但也没法得到,那你就不必去强求,不是看到的东西都可以据为己有。
要学会取舍,在蒙古大草原,游牧民族要不断迁徙,这也是生存法则之一。
要明确取舍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然后好好去珍惜取的,放下舍的懂得取舍的人才能真正勇往直前,并不是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可以兼得的,该舍就要舍,应该习惯去争取最想要或者最该要的,而不是都要,取舍不只是行为上的,还要内心一起放下,会取舍才能满载而归,才能轻松前进。
老奶奶把娜莎带到米缸前一手拿针,一手抓起米往针尖上撒。
反反复复,而后奶奶将针递给娜莎,「有米粒站在针尖上就告诉我。
」娜莎学着奶奶的样子将米撒向针尖,几遍后笑着说,「那是不可能的啦。
」 老奶奶说,「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来世做人如米立针尖那么难,所以今生为人是如此有价值。
亏我每天还在羡慕家里的狗狗,其实小家伙肯定更羡慕人类吧,狗狗的一生很短暂,如果遇到一个好主人还是很幸福的,但不幸的生为流浪狗,那就是悲催的一生了。
不过生命轮回这件事,对我们来说都是没得选的,所以请努力的热爱生活,珍惜生而为人吧!
说到生而为人,突然就想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不胜唏嘘,如果不想以后遗憾的说这句,就请继续努力吧!
固定机长镜头,原本还原了草原的美,而这部纪录片几乎没有表演的痕迹,人们能想象的草原上蒙古人的生活也就是这样的。
片中这些最朴素的人文精神触动着每位观影者。
最后一家人到了新的驻地,父亲俯下身喃喃道,“美丽的杭盖大草原,感谢你的收留。
”游牧民族虔诚又质朴的价值观让他们乐观、幸福的生活在大草原上。
一部不可多得的不可再得的原生态电影。
名字有点怪,影片中的狗也不是黄色的,倒是有一个关于小黄狗的传说。
故事很简单,说的是一个游牧民家庭中一个小女孩检到一个小狗,父亲反对收养,女孩偷偷溜下了小狗,最后父亲被狗儿感动的故事。
看这部电影主要不是看故事,而是看蒙古草原景色,体味游牧民的生活状态,听蒙古歌谣,神游唐朝做与中原土地大一统的梦--五星级推荐。
www.xmhongsu.com
挺有趣的片子 纪录片的拍摄剧情片的剪辑 温情自然
纪录片
可爱至极
一星给摄影与无敌风光,一星给配乐,这家人对狗的态度我完全接受不了,纯属个人感情评价,与该片质量无关
美丽善良的蒙古风情,非内蒙古!
走的时候拴着狗,这家人是不是有毛病。
看了一个差画质的,故事不喜欢,景也不好看,可恶。
没看下去
导演用朴实无华的拍摄手法,记录了草原上一户普通人家的生活。
朴实无华的电影,普通人演自己的故事,供桌上的老不死.
草原游牧生活是怎么样的呢?看大朵大朵的云进行想象力比赛,一天过去了。骑着马去放羊,躺在草原睡觉,一天又过去了。然后出现了一只狗,你摸它就往你怀里钻,白白的软软的,像天上的云,还会帮你赶走秃鹫,你会舍得扔下它吗?不会的。生命像米粒沾在针尖上那么难得,多宝贵啊。这个故事多简单啊,可是也只有在草原生活的人才拍的出来吧。
辽阔的草原,最让人伤感
看到有评论说没有剧情,不算一部电影,感觉痛心疾首,第一电影≠剧情,第二在生活面前,所有艺术及表现手法都应该黯然失色。
网络上的画质太差。太写实了,这可以算是纪录片吧。
身在蒙古,一眼丁真
草原生活的纪录片,片子里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05年的外蒙古,狼是越来越多了。
2018402 二星还行
草原腹地干净得惊人,就算干牛粪渣掉进我的奶茶碗里我都不介意继续喝下去。
一个温暖的人,做了一个温暖的陈述~
万物皆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