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店+海边这样的组合,让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治愈二字。
.自幼便对咖啡有着浓厚兴趣的女主,长大后成为了一名专业的咖啡豆烘焙师。
她从小生活在一个破碎的家庭,父亲在她幼年时不告而别,成为她一直以来的心病。
.终于有一天,她回到故乡海边的小木屋,开了一家咖啡店,希望等到父亲的归来。
.她的邻居,是一位单亲妈妈带着一双儿女。
总是被妈妈留在家里的一对小朋友不知不觉成为了咖啡店的常客,而女主也开始扮演起照顾他们的角色。
.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都有成长的痛,但他们可以在陪伴与照顾中温暖彼此。
这部电影是我的一个咖啡师朋友推荐给我的,我看完之后写下此影评以示回应。
首先是电影的元素,海边,民宿,咖啡馆,吉他,一台两厢车,这已经是我想过和惬意最贴近的名词。
整部电影的大多数光影都是都如同一杯一杯白开水,配乐更是采用简单的慢钢琴,女主吉田岬和绘里三人的感情流露也是十分平淡,好像这部电影的剧情并不能配上这不电影温情的色彩,这部片子与之前看的诸多日系文艺片风格不同,一看导演是台湾的,那没事了。
但值得玩味的是,导演在电影中采用了大量海浪、烘豆机、咖啡粉闷蒸的原声,这些声音更像是像是收音机的白噪,只有在女主吉田岬听到自己父亲可能罹难的消息时,手里倒出咖啡豆的声音才变得尖锐起来。
其实导演想表达的是,女主吉田岬看似轻描淡写的感情流露,或者绘里一带而过的生活情境,其中的痛苦自然要比表面深重百倍,幼年的女主吉田岬在海边扔着石头,父亲在远处静静的看着,母亲过来很温柔的抱走了年幼的女主,但真实情况又是怎样呢?
父母的争吵扯皮最终不欢而散,不得已跟随母亲去了远离渔村的地方,这些事构成了女主对父亲的愧疚,也使得女主对父爱缺失两个孩子产生共情。
最后女主回到了咖啡馆,算是给了影片一个上扬式的结尾。
所以电影的主旨是什么呢,正如女主烘的豆子,弹的吉他,在真正的痛苦面前,能做的只有好好活着,等待与缅怀。
选择这部电影是因为电影的名字——宁静咖啡馆之歌,对于咖啡馆的一切我总是百听不厌,历来隐迹在咖啡馆的文人骚客们留下很多鲜活的事例,向我们证明咖啡馆的意义绝不像它表面那么简单。
但也没什么复杂,咖啡馆总是凌乱、随意、打发悠闲的好去处,难怪有欧洲作家说:你如果心情忧郁,不管是为了什么,去咖啡馆!
日本的咖啡馆有它一贯的整洁和有条不紊,电影中的咖啡馆有着迷人的纯味咖啡豆和混合咖啡豆。
种类虽不是很多,但都有它独特的口味和精致的包装,引人遐想的同时又无限留恋。
咖啡馆的老板娘是一个渔民的女儿,父亲很早离开她,她对父亲的回忆只停留在几段童年的回忆。
而这家咖啡馆却是父亲留下的唯一财产——一座海边的破房子。
懂事的女儿把它改造成咖啡馆,她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回忆有关父亲的一切,凄凉而暖心,就像海边咖啡馆的气味,淡淡的咸湿味夹杂着暖暖的咖啡香。
遇到佐佐木希,惊为天人,佐佐木希的美丽与桀骜仿佛天成,她又在此片中饰演了一个叛逆的美少女。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天使之恋》中,她静静坐在医院里等待,等待她的是改变一生命运的绝望的消息。
这一次,她又坐在医院里,静静等待的,是带来希望的消息。
叛逆美少女终于长大成人,从绝望的高中生蜕变成少妇般美艳孤立的单亲妈妈,佐佐木希成长了,越来越有文艺女神范了,不惊不乍的演技娓娓诉说着一个平淡而安静的故事。
影片的故事内容没有什么大的起伏,也没有讲述什么高深的道理,一切波澜不惊,娓娓道来,像咖啡般滋润慢慢溢出的清香。
女主角独立坚强的性格颇值得玩味,但我更喜欢有故事的女人佐佐木,她在我眼里永远是有故事的女人,美丽不改其旧。
简单的电影,简单的音乐,简单的画面,简单的剧情,讲述一个不一样的故事,虽然物是人非,但心情是不会改变的。
一个独身女人带着一身咖啡烘焙技术独自一人去到失踪多年的父亲的故乡的那片海边的旧船屋,开一家叫做“夜鹰”的咖啡馆,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就像夜鹰一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何方,只知道最终会像夜鹰一样燃尽自己消失在世上。
刚开始通过回忆幼时自己父亲留下的记忆,故事徐徐展开,伴着海边孤独拍浪的重复节奏,进而这样一个女人在咖啡馆里结识了一个单身带着年幼的儿子女儿的问题妈妈,相互走入对方的生活和内心,发生了一系列的感人故事。
人生就是这样不停的与不同的人邂逅,最终有的人擦肩而过,而有的人就会永远留在你的生活中。
忘记在哪本书里看过,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希望,人生目的也各所不同。
或许是年纪也越来越大了,愈发喜欢这种淡淡的,无甚故事情节的电影。
像一吹就散的青烟,只余韵还残绕在脑海:一种宁静的不被打扰的时光。
就像休息日刚打扫完房间,汗水淋漓地呆在空调房,就着冰咖啡,看着午后的阳光洒在阳台上,在白色的墙壁上留下隐隐绰绰的阴影。
时不时看上一眼书,困了就闭上眼。
看完真的好想在海边开一家咖啡店啊!
一直以来对书店啊,咖啡店啊,面包店啊之类的总有一种说不清的情愫,也一直做着自己选择的喜爱的事物,经常想着店里,一定要有咖啡,有书,有烘焙面包的香味和新鲜植物的气息。
离开大海太久了,都快忘了有多爱海边,记得那时每天都要在海边长长的散步,早晨,午后,黄昏,夜晚,爱她的波涛汹涌,爱她的湿润气息。
所以,一定要是海边啊。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几乎没有故事。
一个是为了等待失踪8年,30年未见的父亲而独自一人去父亲留下的唯一的遗产船屋生活,并改造成了咖啡馆。
一个是年轻无学历只能做陪酒女的妈妈拖着两个一心想妈妈留在家里的孩子(超市偷东西和泡面的情节时一度想到《无人知晓》)。
电影只是在展开它们的生活,很理想化,也有不切实际。
不过电影的设定已经很吸引我了,海边的咖啡馆,想想都觉得很美,画面也确实拍的很美,大海很美。
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奇妙羁绊。
一开始的本能排斥,到最后的心心相惜。
她,幼年时懵懂不知的离开,多年后回来一心一意的守候,只是,失去的时光是无法弥补的,离开了就是离开了,谁也不会知晓还会不会有下一次再见。
跟三十年未见的爸爸是没有机会了。
所以她又选择了离开。
去疗伤,去新的不知名的地方重新开始。
小孩子就是这样长大的,在谎言与离别中,泪水与沉思中,尽管有些诺言大人们在说出的时候是真心的,只是没人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景况变了,选择自然也不一样了。
还以为彼此不过又是一段旅程的过客,在某个时间段,温暖过彼此,走进过彼此的生活,时候到了,就再见了。
电影的最后,虽然俗套,却很温暖。
“欢迎回来。
” “我回来了。
”因为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的,这一段旅程,还未结束。
我想,人生总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风景,遇到各式各样的人。
偏偏也就那么一些人成为自己的同事,更少的人成为自己的朋友,再零星的成为自己的恋人。
是巧合,也似注定。
好些人,走过一段路程,大家各奔前程,说着再联系,慢慢的,也就失去联系了。
留下来的,是经过时间洗礼和各自的选择。
在彼此还陪伴的时候,就尽情欢笑吧。
谁都会有艰难的时候,谁都会有想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而提不起劲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想想树吧,想想深埋泥土的树吧,在春天发芽,夏天茁壮,秋天枯萎,冬天死去,但当下一个春季来临,它依然还在,青青你心。
不如就过好今天这一天吧。
家里咖啡豆用光了,啤酒也喝完的,就不要看这部片子了,大半夜看到老太太们在海边,太阳下,草地上喝啤酒吃鲷鱼片,毒瘾发作,无可遁形。
电影里又时不时的有咖啡香。
《宁静咖啡馆之歌》如果归类的话有人会把它归为治愈的一类,画面比较干净,日式的安静朴素的美,故事情节也比较简单。
但有两个比较大的缺点,一个是人物的性格不饱满也不是很完整,另外一个是情节的推进缺乏说服力。
故事本身是讲一个差不多三十四岁的单身女子吉田岬从东京去到一个海边“继承”她三十年没有见过的父亲的一文不值的船屋。
她是个颇为成功的咖啡烘焙师,所以咖啡生意可以“跟着”她走。
在这里她遇到了同样在海边实为开民宿其实是做陪酒女的年轻女子里绘子和她的一对儿女。
吉田岬一直是一个冷静笃定的女子,在她的“精神”和“帮助”下,里绘子一家基本开始过一种比较温馨而正常的生活了。
但是当她得知一直在“等”的爸爸(其实继承爸爸船屋和帮爸爸偿还银行贷款时她就基本知道爸爸在好多年前的一场海南中失踪)有可能被找到了尸骸,吉田岬陷入了一种“崩溃”,不管不顾地离开咖啡馆而去,这个决定差不多是在电影快结束十分钟前做的。
很难想象一个笃定的人,会在这样一个消息前崩溃。
因为三十年前她和母亲就已经决定离开父亲了,三十年也没有联系,海难又基本板上钉钉。
牵挂一个人,牵挂到得知他去世了自己会崩溃,不会三十年不联系,“等”是浪漫,但是这是一种心里有底凶多吉少的等。
吉田岬的崩溃出逃,相当仓促和冲动,和之前塑造的,有责任感,独立,理性简直大相径庭。
当然最后又“我回来了”还给了大家“一个理想结局”。
里绘子这个角色也很不连贯,她之前非常讨厌这个开咖啡店的女人,结果发现不靠谱的散逛男朋友企图强奸吉田岬,两个女人立马在一起成为了朋友。
之前的讨厌空穴来风,后来的从良以及互相扶持也突如其来。
图片情节上的刻意就是在强奸这个事情上,而且这个男朋友强奸别人之前还弹了一段美妙的吉他。
再就是请了所有海难家属来喝酒聊天,创造了一场美好的夏天的戏。
这两场戏让这部电影的戏剧冲突变大,恶人之凶残狰狞,可爱之人在阳光下翩翩起舞,和电影的调性不兼容。
就是你本来在播放《小森林》,中间来一段《摩登时代》就是为了戏剧效果,拼接痕迹太明显。
电影其实想讲一件事,人和人之间,不能简单衡量当下的立场是谁帮谁,谁比谁更有优势,就是一些破事,一些痛苦,一些纠缠,和一起挣脱,让彼此之间加深了链接,而且这种帮与被帮,治与被治的关系,是随时在互相转换的。
并不一定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更有可能是今天你家玫瑰香,明天我家月季开得正好。
这个故事开头是一段四岁孩童的回忆,大海浪声滚滚,爸爸的吉他声温柔的合着海风,“我”在海边玩耍,直到妈妈将我抱走。
紧接着是“我”长大了,阔别父亲三十年,我选择寻找他,我来到了父亲那座没有任何价值的破旧船屋,想要在此定居,继续我的咖啡小店,但它甚至不能住人,于是我走向坡上的名宿,开端并不是那么美好,年轻美丽脾气差劲的名宿主人,和后来超市遇到的“小偷”姐弟,这不开端的美好,却续成了温暖,亲如家人的故事。
这部电影仿佛把咖啡香味拍进了片中,我还记得Misaki烘焙咖啡时,那恬静模样。
咖啡总是和光如影随形,不管是清晨的白芒还是午后木色朦胧 或是黄色灯的光晕合着咖啡的温柔气息 深深潜入了漆黑的夜晚。
这部影片是简单的,稀松平常的故事,但它是有感情的,就像咖啡一样 它是简单的苦还是简单的酸?
你会喜欢它吗。
反正我的答案是喜欢,如果有这样一家海边咖啡屋我绝对会光顾的。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是在乡下老家的房间,因为山里一直下雨,加上回南天,屋子里甚至有些发霉的味道也许是机缘巧合,从城里回来之前,我带回来一杯外带的纸杯咖啡,在安静的屋子里,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看着这个电影,莫名觉得很舒适永作博美饰演的岬刚出现时,我就想起了「晨曦将至」,看完「晨曦将至」时,我不禁感慨,相伴如此重要人生艰难,但人的善意永远值得珍惜,人心精妙而又脆弱,有时候甚至无法修补,但也像是一直生长的树木一样,只要别连根拔起,枝条还是会长出来,谁又能说,新枝条不如以往茂盛呢本片给了我相似的感受,大抵是因为它跟「晨曦将至」有着相似的叙事风格,事实上有些地方甚至有点像「千寻小姐」,只不过千寻带着大家嘻嘻哈哈地走完了弯路,而本片中的岬则是一直背负着无法放下的情感负担四岁时父母离婚,岬选择了母亲,跟父亲的记忆停留在了他的微笑以及一首吉他曲,长大后的岬对于父亲的孤苦伶仃以及失踪感到歉疚,于是回到了小时候跟父亲待过的海边船屋,每天坚持亮起门口的一盏灯,如同赎罪般等着父亲回来不管是小朋友还是成年人,感情都如此复杂,想要妈妈过得开心而隐忍的有沙和翔太姐弟俩、想要让两个孩子过得更好而在酒吧工作的绘里子,她们的命运因为岬的到来而逐渐绑在了一起故事的转折发生在渣男的强X未遂,当绘里子拿起装满咖啡豆的麻袋敲打他而救了岬的时候,是她们这对邻居命运相连的真正开始最喜欢的是有沙小姑娘的那段独白,自从岬关店离开后,有沙一直很害怕黑夜中的大海,即使白天她的妈妈绘里子带她去海边,到了晚上她还是害怕,于是绘里子每天就代替岬点灯,有沙说,即使点了灯她还是害怕,而绘里子说,灯不只是为你点的因为渣男事件,绘里子的命运被岬拉回了正轨,得到了救赎,她会坚持在傍晚站在海边,到了夜幕降临则打开那盏灯故事的最后,不知为何而回到的岬看着绘里子的背影,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场景,岬还是没能等来她的父亲,但是她的感情寄托和羁绊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跟绘里子一家人连在了一起岬总是自比夜鹰,其实是来自于宫泽贤治笔下的故事「夜鹰之星」:"夜鹰并不是鹰的弟兄,也不是亲戚。
相反,夜鹰是美丽的翠鸟和如同鸟中的宝石一般的蜂鸟的兄长。
蜂鸟吃花蜜,翠鸟吃鱼,而夜鹰捕捉飞蚁吃。
而且,夜鹰既没有尖利的爪子也没有锋利的喙,所以再弱小的鸟儿也不惧怕夜鹰"在宫泽贤治这个故事的最后,夜鹰拼命地飞翔,想要逃离自己的命运,到了某一个高度它"清楚地睁开眼睛,看到自己的身体正像磷火一样发出美丽的青光,静静地燃烧",它靠自己的力量飞上天空,变成了放射着蓝色光芒的星星不过星星再好看,总归离得太远了,在本片中,像是夜鹰的岬,也夜幕降临时归了巢,陪伴着它的是另外几只蜂鸟和翠鸟岬和绘里子她们告别时的场景是我很喜欢的另一个画面,是蓝色调的,天空大海还有汽车都是蓝色,岬、绘里子、有沙、翔太都穿着蓝色上衣,那一刻我这样觉得,他们真的好般配啊,他们真的应该继续一起生活而结局确实也遂了我的愿,他们的树都长出了更加茂盛的枝条,即使晨曦将至,夜鹰也有家可归了PS. 能从喝咖啡中感受到愉悦的人一定不会太糟糕,看完电影后的我如此坚信着
昨天,世界读书日,铺天盖地的宣传标语:春天正是读书天,走向户外,到广袤中去。
我利用难得闲暇且完整的一天,借着难得平静的心态、清醒的头脑、舒适稳定的情绪,连看了三部日本电影。
《佐藤先生和我的父亲》《宁静咖啡馆之歌》和《幸福的彼端》三部电影都已经在我的“想看”列表里躺了很久,这次一次性大饱眼福,心灵极为舒畅。
佐藤先生是知名演员中川雅也饰演,看完一部电影对这个中年大叔生出了兴趣,在后一部《幸福的彼端》中又重逢,才认真翻看了他的履历。
原来是一名画家、作家兼演员。
08年在自己的处男作《幸福的彼端》中饰演男一号,一举成名,但演技明显稚嫩,被女演员木村多江夺了风采。
三部电影节奏都异常舒缓,是我寻找的风味。
佐藤先生比女友山中彩大了二十岁。
一个是三十三岁仍在书店作者兼职的大龄未婚女青年,一个是五十四岁离异无孩、在学校食堂作帮工的中年大叔。
这个组合换个语境,真的不敢想象。
但就是这样两个人,感情却异常稳定,没有原以为可以写出一整部又长又臭连续剧的狗血情节,甚至没有任何世俗眼中的矛盾,全局围绕的矛盾点始终都是儿子、女儿与父亲的矛盾。
父亲和佐藤先生反倒相处的格外融洽。
这就是平淡而令人舒缓的讲述。
镜头下,聚焦的仍是那个最古老的矛盾。
父母子女一场,到头来也不过是一方目送另一方的背影,看着他渐行渐远。
无奈而生活即是无奈。
最后女儿在伊藤先生温柔而委婉的点拨下,终于迈开脚步奔向远去的父亲。
《宁静咖啡馆之歌》片如其名,吉田岬被律师告知,父亲失踪、所欠债款转移到女儿身上,但30多年未见父亲的女儿对父亲的印象仅停留在四岁。
回到父亲唯一留下的遗产——船屋,吉田岬开了一家夜鹰咖啡馆,在这里边工作边等待父亲回来。
也因此结识了邻居单亲母亲一家。
三个女性都在经历自我成长,吉田岬在等候父亲的过程中疗愈自己自幼缺失父爱的伤痛,单亲妈妈在认清自己情人(客人)的真面目后,也弃妓从良,认真经营民宿;女儿在吉田岬帮助和关爱下,逐渐找回信心,收获了一个美好的童年。
《幸福的彼端》叙事时间线和调子最为缓慢,讲述了近十年间翔子夫妻的情感发展。
伴随两夫妻的事业、家庭生活不断发生转变,但最终也是越变越好,最后妻子走出抑郁,丈夫也稳定下来,不再撩妹,身边的人对生活都有了更成熟的认知,对自我也更为包容。
其中影片的高潮部分,丈夫安慰发狂的妻子,拍得极为真实,仿佛看到了生活中的自己。
看完这三部电影,我突然收获到一个感悟:人生就是不断学会接受的过程。
接纳生活,接纳自我。
相比于《天涯海角待饮香》这个大陆译名,会更喜欢台湾译名《宁静咖啡馆之歌》。
有关宁静、有关父亲的回忆,有关咖啡。
这部电影和日剧《温柔时刻》情怀上有某种相近的特性。
都是以咖啡传情,把哀伤、喜悦、人生百味都溶进一杯咖啡里面。
恬美娴静、温婉动人。
电影本身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大龄文艺女青年,阿岬(也有的译成美咲,misaki翻成岬的也确实少见,不知道日文是片假还是平假)与单身母亲,绘里子相互疗解心伤。
没有什么波澜,也没有起伏。
普通、平淡,像一场初秋的阵雨。
旁人看来稀松平常,兴许还有些恼人、无趣。
有心事的人看来,却是韵味悠长、饱含深意。
阿岬以等父之名,千里迢迢,只身从东京驱车来到偏远的能登半岛。
听着父亲相依为命几十年的海浪声,将破旧的小船屋改造成温馨的咖啡馆。
其实阿岬四岁就离开了父亲,似乎很难说出什么父女情深。
与其说,阿岬在等待那个出海失踪、生死不明的父亲,不如说想要重温父亲那宽大、结识的胸膛,和他轻柔、悠长的吉他声。
渴望在孤独、伤心的漫漫长夜里,再有个能够驱散黑暗与寒冷的怀抱。
当疑似“丰丸号”失事人员尸骸被发现,阿岬颇坚定地拒绝去辨别真伪,甚至在之后,没有征兆地短暂离开了能登半岛。
相比面对与父亲阴阳两隔的悲伤,我想,更令阿岬绝望的是,那个曾经在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安慰过自己的幻像,蓦地分崩离析,不复存在。
所以,阿岬急于逃离这个地方。
这里的海风,曾经帮助过她用朦胧的记忆拼凑虚构的安全感提供线索,如今却只剩揭露赤裸裸现实的腥咸、苦涩。
之后,阿岬又回到了能登半岛。
彼时,大概是已经开始想念,和绘里子、有莎、翔太在一起的快乐与温暖。
时序推移,渐渐接受了父亲的死讯,接受那段曾经让自己刀枪不入记忆的土崩瓦解。
而绘里子一家的关切,以及将阿岬当成一家人的信任友好,甚至有时的无理取闹,也能成为阿岬生活的寄托与避风港。
或许,在阿岬险些被强暴那个夜晚,绘里子虎口救人之后,为她泡的一壶咖啡,某些东西已经悄然发生。
“有人为自己泡一壶咖啡真好”,从这个时候开始,现实中绘里子一家带给阿岬关于家的感受,已经让她不再需要一味的靠着对发黄、古旧的记忆拆洗缝补,来获取安全感。
对于绘里子来说,同样类似。
流落风尘,只是有点惯性思维地认为高中都没毕业的自己,除了出卖身体,很难找到其他方法来养育一双儿女。
当阿岬提供一份稳定的工作之后,欣然接受,也没有出现很多作品里风俗女转行之后对劳动的不适应和对生活平淡的反感。
绘里子之前表现出来的冷淡、咄咄逼人,可能只是外婆入院后被生活搞得焦头烂额、左支右绌,为了生活下去,强加给自己的保护套。
当感受到来自阿岬的真心帮助,自然得以卸下一身装甲。
有时不愿意麻烦别人,有时觉得自己并不值得他人操心,听得太多关于要坚强的说教,就战战兢兢、单枪匹马地,披着一身伪造的自信、裹一圈旧梦发酵出的虚构安全感,硬着头皮横冲直撞。
可是,说不定真的有一个人,命中注定,就会对你伸出援手,也可能某个肩膀,恰恰就适合自己依靠。
阿岬的夜鹰咖啡馆取自宫泽贤治的《夜鹰之星》。
阿岬可能如夜鹰一般曾受恶意中伤、流言蜚语,希望到一个地方能够安静地自我实现。
可是夜鹰最后就那么一直孤独地在天边燃烧,蓝白色的光芒很美丽,可不也是有点凄苦吗?
很多人做不了夜鹰的话,在哭泣的夜晚,在逃跑的路上,干脆就丢盔卸甲,尝试抱团取暖好了。
世界那么大,不会一个挚友都碰不上吧;人生那么长,总这么坚强,多难演下去啊。
认输就认输了,找到一个让自己能对所有不堪与怯懦都不防备的朋友,多好啊。
似乎,如果一直太过坚强,一副铜墙铁壁的话,反而会阻绝很多善意与温暖吧。
夜里,啜泣着、颤抖着拿起杯子,说不定就有人过来为你泡一壶咖啡了。
“有人能为自己泡咖啡真好。
”相信,总有那个为你泡咖啡的人。
海很美
HKAFF2014
海边的咖啡馆,一个等父亲回来,一个单亲妈妈,因为一个渣男结缘,从此互相陪伴。电影温暖,宁静,两颗受过伤的心,互相陪伴,互相治愈,温情如小溪缓缓流过......
永作博美和樱田的表演,相映成辉。佐佐木始终是花瓶了。一间海边的咖啡馆,总比拉面馆之类文艺些。最后颇似拉拉。
日本真是太合适拍这种故事了,故事脉络沿着咖啡的香气蔓延开来,再跟随海风飘散出去,轻盈舒适,即使出了点小岔子也只不过是一两颗瑕疵豆的坏风味,仔细点就能调整过来。
和爸妈在央6看的,我一直在预测前面的故事发展,比如独眼男拿走午餐费可以从之前他向桌子瞅了一眼这个动作推测出来。这可能反映了一个问题,导演的镜头、风景都利用的很好,但是电影的故事性被敷衍掉了,作为一个故事,内在的联系、逻辑、连贯性都没有,感觉把一个个用烂了的小情景填充进去的。
一个等待父亲归来的女儿,卖了城市的房子,在海边爸爸住过的地方开了咖啡厅,等出海的父亲归来,当地一个开小客栈带俩孩子的妈妈,除了赚钱照顾孩子还有一个酗酒的男友,最后男友因强奸咖啡馆小姐姐被捕,俩个女人同时经营咖啡馆。知道爸爸出海遇难的消息,咖啡馆主人伤心的离开,最后因为和两个孩子的妈妈的感情又回来了。
全程加速也没认真看。有强奸戏,很惊讶,所以给了三星。生活真的处处充满危机。也很高兴看到人与人的连接。
Girl helps girl
寻找温暖爱的方式,像海浪一样缓缓地,一波又一波的袭来,那是理解、帮助、关心、期待、布什、付出、自持、等待、盼望、温情。台湾女导演姜秀琼极具张力的手法,没有父亲与丈夫,一个混蛋闯入者让女人们相知相惜,共筑美好生活。
「平気じゃないの。でもそんなことに負けたくない」视觉和氛围不错,但剧情太平了,没什么起伏,故事也淡,仄かな苦さ,倒也算切题。太喜欢永作博美的气质了,光是看她一言不发专注地磨豆子就觉得舒服。小萝莉很灵气,演技压过了佐佐木希。片头的爸爸太帅了,好想抱一个回家。
缓慢的温情治愈片。永作博美从不叫人失望,佐佐木希演俩孩子妈,还是挺勉强的
风景还是挺美好的,非常标准的日系小清新风格。到了故事就是没有任何生活体验的胡编乱造了,还不如《小森林》那种就拍点吃吃喝喝和风光得了
女主冲咖啡的手法让我很怀疑她的店是否真的能有那么多客户……
每次看到女性和孩子可以撑起整个世界的电影,就感觉这个世界似乎不需要男性啊,上次看到两个女性和一个孩子就无比幸福的是《找到你》。这一次更甚,永濑正敏的角色在片中不但没加分,还是让两个女性抱团取暖的助推剂。小女孩就是《祈祷落幕时》里的那位,演技不俗。佐佐木希还是适合演靠谱的纯情女性~海边的咖啡馆真是浪漫,后来才知道原来导演是中国台湾人~永作博美就是给人一种内在的力量感,可以信任的感觉~
剧情脸谱化
这样的生活 请缓缓到来
4-静静地生活,观海浪风起云涌,静静地喝咖啡。
人物好平面,转变都简单得让人有点吃惊,好看的点都在烘豆机磨豆机美妙的工业设计,拼配咖啡神秘的名字和那个不知道谁写的夜鹰的故事上了。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