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难得看到了这么不错的爆米花电影,说来惭愧,虽然我写了很多烂片的测评,但我还是一名游戏收藏家(指买一堆游戏不玩),对游戏题材的电影很有好感,一上来的自由城确实是有GTA的感觉,烧杀虏掠以及经典的抢银行。
(热知识:GTA4在国内也被翻译为自由城,不过是Liberty City)。
电影接下来就是AI觉醒的片段,以及交代背景,确实有一种游戏版《楚门的世界》的感觉,然后斗反派赢得新生活的剧情,虽然有些老套,但是很扎实,各种笑点层出不穷,并且字幕组也很幽默很接地气,像是把“privilige”(优势)翻译为“凡尔赛”等,显得整部电影更加有活力。
还有一些啃老族儿子的那些戏份,哄堂大孝了。
不过游戏类题材不得不提到前几年的爆款电影,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核与之相似,比如游戏世界,比如反派。
但前者无论从特效、情怀、剧情甚至彩蛋,都比《失控玩家》优秀,不得不说斯皮尔伯格简直太懂观众了。
另外《失控玩家》其中对于“脑中缸”的探讨虽说是有,但不及《楚门的世界》,毕竟还是一部商业片,能做到具有一定深度也不错了。
头号玩家 (2018)8.62018 / 美国 / 动作 科幻 冒险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泰伊·谢里丹 奥利维亚·库克 感觉最拉胯的要属感情线,反正怎么看怎么奇怪,不过最后说的这段代码是写给女主的一封情书,属实感动了,程序员是真的太难了了啊,本次电影里面也有打趣程序员头发的梗,属于全世界通用知识了。
既然之前提到了彩蛋,那接下来又到了找彩蛋环节(非专业人员,如有遗漏请评论区补充)。
GTA5不知道算不算,毕竟提到抢银行、抢车、揍路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GTA5。
然后在最后和Dude打斗有挺多彩蛋的,美队的盾牌、绿巨人的手(热知识:男主是死侍的演员),此时的“真美队”在和咖啡。
星战的光剑,如果你细心点会发现背景音乐都变成了对应的BGM。
然后就是出现过很多的传送枪,那是游戏《传送门》中的武器,就连一黄一蓝的传送门都是对应的。
说起来最开始的空降应该是《堡垒之夜》的彩蛋,后面也有同样出自其中的魔性舞蹈,应该是两三年前很火,当时在我们班随便抓两个就有一个会跳。
还有一些像罗克炮,以及很多漫威名梗都有所体现。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真的很不错,现在连好的爆米花电影都难找了,并且很合我胃口,虽然在一些地方仍有缺陷,不过还是值得一看。
没曾想抱着看爆米花电影的心态,竟然上了一堂快乐又令人深省的社会学课-爽、爆笑、出其不意的同时,还有着真诚善良美好的核心,和呼之欲出的价值观表达。
·个体对自由意志的探索、女性觉醒和Black lives matter故事主线其实很简单,游戏中的npc,因为爱的驱使,完成了自我意识觉醒和蜕变。
他发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也用行动唤醒着身边的人。
在他的启发下,按照程序进行的中焙咖啡师女孩开始尝试卡布奇诺、珍珠奶茶和更多;工具人美女不再做玩家的附属品,离开主线任务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甚至发行了抨击社会制度的畅销书;一开始惧怕改变的黑人朋友Buddy,也因为他鼓起勇气,“我这一生都畏手畏尾,但今天我不怕了要让人们知道,我们的命也是命!
”最后关头,Guy组织罢工游行,号召全体NPC一起向「上帝」宣战:We can change our world,but we have to fight together! Guy的启蒙就像一场蝴蝶效应,在每个人心中卷起飓风。
·No day but today 的波西米亚精神Guy知晓真相后陷入海量困惑,“我们是虚拟世界的人物,那我们所做的一切岂不是根本没有意义?
”而他的朋友Buddy说,“这重要么?
现在的我下班后可以去海边,可以在朋友需要时安慰他——这快乐是真实的。
我只想抓住现在。
”一语道破!
“这有意义吗”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
好的坏的都是终将消逝的馈赠,何不活在当下,享受此刻?
·暴力之外的另一种生活在自由城里做个好人,绝对他妈的最硬核。
Guy选择的升级模式不是杀戮和抢夺,而是恢复秩序、向需要帮助的玩家伸以援手,正如《辐射76》里给过往的玩家提供医疗服务的无国界医生所说,“我一直相信爱和善良是有感染力的。
”(https://nd.mbd.baidu.com/r/scrQGlQ1JC?f=cp&u=a0fec713cb5a93db)他的善举让人们重新思考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
当Guy面对以他为原型制作的Boss 「Dude」时,装备了玩家眼镜的Guy,可以使用美国队长的盾牌、星球大战的光剑、绿巨人的手臂、堡垒之夜的彩虹独角兽采集镐、洛克人中的经典光束炮……任何一种都可以致Dude于死地。
而Guy没有这么做,他坚定又缓慢地把眼镜给Dude戴上。
戴上眼镜的Dude看到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才意识到自己并不一定非要和人作对才有存在价值,也可以收集道具、跳雨中曲、抱起自己喜欢的人,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创作者和资本的和解而非妥协资本家盗用了两位程序员的游戏代码,包装发行运营,赚得盆满钵满,女程序员为收集证据进入游戏,意外地发现自己编写的程序使NPC有了自己的自主意识。
资本家发现她在取证,准备毁掉服务器,而她却笑着向他伸出手,“所有收益都给你,我的代码还给我。
”资本家所追求的利益与声望,在她眼中远远没有凝结了爱与希冀的智力结晶重要。
和解,但绝非妥协。
创作者可以再创作出无数绮丽的世界,而资本家抱紧仅有的黄金,自以为不会落空。
·爱就在身边泡泡糖口味的冰淇淋,海边的的双人秋千,加两份奶一份糖的咖啡……她的每一个喜好他都了然于心,不动声色地写进代码里,宁可做修复和维稳也不肯去开发部为游戏更新迭代的深情,无数个汇聚爱意的0和1组成含蓄、浪漫,又别出心裁的告白。
人们太容易爱上虚拟的纸片人,而忽视身边具体的人,也许ta并不完美,甚至软弱、笨拙、没那么激情四射,但ta就默默陪在你身边,等你去发现。
(还想领略更多程序员的甜蜜爱情?
《社交网络》正适合您!
立刻登船,即可享受让你回味无穷的极致情感体验!
)
社交网络 (2010)8.22010 / 美国 / 剧情 传记 / 大卫·芬奇 / 杰西·艾森伯格 安德鲁·加菲尔德想看更多程序员爱情吗,请登幽灵船·作为玩家作为一个喜欢自由世界探索的玩家,虽然知道NPC的举动都源自程序设定,但也会惊讶于ta们对自己的反馈,有些瞬间以为他们是真实存在的人类而非仅仅是代码。
《失控玩家》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实现了一个每个游戏玩家都梦寐以求却无法实现的梦。
我很感激它。
·最后无论何时何地,希望我们都能做个真诚善良勇敢的free guy,去活,去爱。
今年的暑假,炎热又漫长。
8月初全国因为疫情关停了部分电影院,约占大盘20%左右。
但你猜怎么着,对票房竟然没啥影响!
因为即便影院开着也没有啥片子可看,随着《长津湖》宣布撤档,8月份唯一一部有着大卖品相的影片也消失不见。
对比去年影市重启后8月票房34亿,今年8月截止目前才刚过20亿,而这20亿如果不是因为突然定档上周五的《失控玩家》,也许会更惨。
你可以从《失控玩家》里看到很多其他影片的影子,《西部世界》、《楚门的世界》、《土拨鼠之日》、《乐高大电影》、《黑客帝国》、《头号玩家》等等。
导演毫不避讳的从中借鉴了一些高概念,表面上讲述了一个游戏中的NPC从每天重复的虚拟生活中觉醒,决定要做主人公(hero)的故事,但其实内核还是传统的爱情浪漫片。
电影男主人公盖(Guy,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隐喻)每天过着一模一样或者说复制粘贴般的生活:早起先同金鱼打招呼,打开衣柜穿上跟昨天同样的蓝衬衫卡其裤。
然后去街角喝上一杯“中度烘焙”的咖啡,再跟自己的好友巴迪(Buddy,同上,这个名字同样看似随意但也有解读空间)一起去银行上班。
伴随着柜台外抢劫枪声响起,两人淡定趴在地上等待一切结束后再去海滩喝一杯。
第二天太阳升起,一切照旧再次重复。
“伙计”和“家伙”不知道多少人看到这一幕时会心有戚戚感。
成人之后被作为零件嵌入社会这架庞大的机器中,每天做着重复的工作、过着重复的生活,“正常”地做着一个“正常人”。
如果这时候有人突然告诉你,这一切都是假的,你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作为背景娱乐别人或者等待着被收割,你会怎么办?
盖的突然觉醒来自于遇到了女主角Millie,一见钟情、命中注定。
本是NPC的他为了追女仔,不惜打破规矩抢夺玩家眼镜,从此开启了一个全新世界。
其后如同一切老套、俗气、cliche的故事,男主角为了赢得美人青睐而去苦练游戏升级(挣钱挣装备),甚至上演英雄救美的桥段。
不得不说虽然这些情节都太老套了,甚至用脚趾头都能猜到故事走向,但是得益于演员本身的性格魅力,当你在大银幕上看到两人漫步海滨,吃泡泡糖口味的冰淇淋,夜幕里快乐地荡着秋千,甚至还有两处让人心旷神怡、火花四溅、陶醉沉迷的吻…够了够了,足够了。
电影中这段超美!
从男主脑后冒出来一串串代码,哈哈哈片中男主角瑞安·雷诺兹的表现基本符合预期但没有太大惊喜,好像扒开那身蓝衬衫下面还是“小贱贱”的影子。
主要因为剧本本身也没有给他更多的发挥空间,大部分时间他只需乖乖扮演微笑的“好人”就够了,帮助他人、保护社区,同时对女主角爱的死心塌地,这一切都写在他的代码基因里。
女主角朱迪·科默的表演则比较惹眼。
相信大部分人知道她是因为美剧《杀死伊芙》,她也因为在这部剧中的精彩演出而人送外号“小变态”。
本片中她同时塑造了游戏中又美又飒的“燃烧瓶女孩”和现实中失意不得志的游戏开发者,有点一人分饰两角的感觉。
如果这部片子是以她的视角展开描述的,也许会更有意思。
大飒蜜!
还有一些配角和彩蛋成为了全片的亮点,比如钱老板饰演的20多岁还在老妈房子里打游戏的宅男loser,2.0版的Guy——话都说不明白的“Dude”(瞧瞧这名字取的),而美队的突然亮相和光剑出击时《星球大战》音乐响起,则再次显示了迪士尼超级强大的ip联动效应。
反派相较而言是最不出彩甚至表现最差的部分,不知是要归咎于演员表演过于夸张还是剧本本身写的就有bug,反正看到这个脑残游戏公司总裁会让人觉得,凭什么?
这种人能成为业界TOP?
毫无逻辑只凭心情下决定,结尾还来个手斧大砍服务器机房?
太drama太over了。
说起来一部合格的爆米花大片应该有什么呢?
场面、特效、人物?
不不不,最重要的是——“无脑爽”!
别忘了普通观众买票进电影院是为了什么?
为了娱乐,为了打发时间,为了开心,为了换换脑子啊!
没人在忙碌工作一周之后还想看什么充满隐喻、意义,需要看无数影评才能懂的片子。
电影院,娱乐至上。
《失控玩家》做到了,即便其中充满了各种陈词滥调。
最近院线上映的《失控玩家》(Free Guy),你看了吗?
这部电影给的启迪非常多,但我一时不知道从何解读起。
于是,我选择了用问答的方式,向内在智慧请教,下载祂们对于电影蕴藏的灵性启迪。
失控玩家 中国预告片1:定档版 (中文字幕) 01问:# 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点,有这样一部电影出现,是携带着宇宙的什么讯息?
此时此刻,透过这部电影,宇宙源头有一个重要的讯息,是想给所有“挣扎”或“无感”地在地球上生活的人们,无论你们是因为这场疫情的持续,而产生生命方向不明朗的迷惘;还是此生再度觉得你们自己,被困在一种仿佛“轮回”般重复无新意的人生中;又或是你们每天觉得自己被生活暴击、被其他生活的“玩家”在凌虐的感受…… 如果你能借由观赏这部电影,而睁开你的心灵之眼,进而发现——生命的荒谬之处其实也就是它的好玩之处。
当你能够醒来,带着满满的“斗志”(这个词有时候会让你们产生要“抗争”的错觉,其实,它只是意味着你们像小孩一样元气满满),去创造你们的人生新版本的游戏,该是多棒的一个礼物——由宇宙送给你,被你接收,被你拆开,被你使用。
02问:电影中的玩家角色与非玩家角色,在隐喻什么吗?
"># 电影中的玩家角色与非玩家角色,在隐喻什么吗?
亲爱的孩子们,我们希望你们能够记起——你们加入地球这个游戏场,是为了创造你想要的生命故事版本的。
无论是大部分玩家选择为这一个游戏定了什么基调,比如在《自由城》的原始游戏中,你们一加入进去,就会以为自己在玩一个关于“竞争”“抢夺”“伤害他人”“炫耀力量”的游戏。
而当你们像“蓝衣小哥”一样醒来那一刻,你可以自由转换这个游戏基调,你玩“帮助”“联结”“利他”“创造”,也同样可以快速升级。
并且,你还能因此而活得像自己,以及得到其他人的拥戴,成为社交媒体的顶流。
你就跳出去“人云亦云”的游戏规则,创造了你自己的玩法。
这是其一。
其二,无论他人选择了成为人间这个游戏中的什么角色,是戴虚拟眼镜的玩家,自以为自己在书写英雄神话的角色,给自己起一个炫酷的名字“舞男”“燃烧瓶女孩”;还是充当不戴虚拟眼镜的NPC(非玩家角色,指游戏里原本设定的各种群众角色),只能机械单调地充当英雄们的陪衬,甚至只配拥有Guy(“伙计”)、Buddy(“兄弟”)这样的人名。
在你醒来发现,“哦,原来这是一个游戏”的时刻,都能从原本固化的游戏角色中醒过来,而拥有你自己的自由意志。
你不只是一个天天只能穿蓝衬衫、卡其裤的银行职员。
你可以是一个号召、带领整个城市的居民为自己的人生而战的领袖。
你不只是一个只会做“中度烘焙、一份奶油两份糖”美式咖啡的咖啡师。
你可以学会做卡布奇诺、甚至学会做珍珠奶茶。
你不只是一个每天只能举起双手,等待可能会发生抢劫案的受害者。
你可以是一个拥有“免于恐惧的自由”、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的自由人。
所以,在观影的时候,你可以不断追问你自己几个问题:我一直在我的人生游戏里,扮演角色玩家还是NPC(非玩家角色)呢?
我是否拥有和支配着自己的生命?
我是否主宰自己的人生?
我是否误以为人世间的精彩都是属于“英雄”或“女神”的?
平凡如我,只配沦为人群中的配角?
你的答案,或许能为你此刻的人生,重新创造出一个新的路径。
真正属于你的活法。
03问: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副眼镜吗?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副眼镜吗?
哦,当然。
你们每个人生来都拥有戴眼镜的权利,这是你们隐藏的天赋。
如你所知,眼镜也是一个隐喻,代表着你们看世界、感受世界以及体验你们自己生命的全新视角和更高维度的智慧。
如果简单说明,它就是被叫做“灵性”的那个东西。
万物有灵且美。
那你们人类作为万物一员,自然也内置了“灵性系统”。
而这个天然的感应装置,在大部分人类那里,都处于沉睡的状态。
就像没有戴上眼镜之前的Guy,每天过着重复、重复、重复的日子,还以为“人生就是这样啊,每个人都是这样过日子的,人生不过如此”。
但是,一旦你的灵性被打开,你就会发现一个崭新的新世界。
04 问:如何戴上“灵性”的眼镜?
"># 如何戴上“灵性”的眼镜?
那天,你被学员问道:“我连不上自己的灵性啊”,想想你是怎么回答的。
你回答说,灵性不在无形和飘渺之处,灵性非常真实地落在你的心里。
心脏,是一个联通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枢纽。
首先,回到你自己的心,用你的心去感受你自己和感受周遭的世界,你会在每一个当下,都发现一个闪闪发光的新世界。
无限的大自然的赐予,很多的爱环绕着你,无数的源源不断的机会和资源……就像游戏中,你可以看见那么多的玩家装备。
你只需要做任务升级,就能不断得到这些装备。
而不是在没戴眼镜的匮乏状态,苦苦懊恼“我的人生为什么啥都没有”。
因为你看不到而已。
05问:从游戏中醒来,是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 从游戏中醒来,是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你们中的很多人,把从人间的游戏中醒来,视作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种想法是非常受限制的。
首先,你们本来就是醒着的,一直是醒着的。
因为你们的灵魂内置的“人工智能”系统,设定了你们就是会自动进化的拥有全部智能的生命体。
宇宙所创造的有灵万物,有在“灵”的层面,与宇宙紧紧相连,始终是醒着的。
觉得自己沉睡,也是一种错觉。
第二,你们过去在游戏中,已经无数次醒来了。
只不过,你们对自己醒来,完成游戏关卡的“成功”,常常没有那么在意。
因为一旦醒来,就再无故事。
没有故事,就没有抓马的剧情。
你们会自动让一切归于寂静。
那么,会被记忆下来的,自然就是那些醒不过来的故事,充满着痛苦、忧伤、无望、失落、背叛的故事。
这些故事本身就是你因为没有醒来,于是才记得的,所以,你就非常记得啊。
醒来,就没有故事。
有故事的,都是因为没醒过来。
于是,你们灵魂中最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些“创伤”故事了。
带着创伤,当然很痛,很痛嘛,当然就以为不好醒过来。
可是,醒来,就不会痛苦。
就像你夜里做梦受伤了,腿折了,你再怎么在梦里救治自己、包扎自己、给自己熬骨头汤进补……当你醒来那一刻,你的腿根本就没受伤,好不好?
在梦里,确实发生了痛苦、忧伤、无望、失落、背叛的故事。
醒来那一刻,故事结束。
Done!
Over!
懂吗?
不要在梦中修修补补你的故事。
直接醒来,就没有故事。
于是,你就拥有一万种可能性去创造新的故事。
非常非常重要要去谈到的一个话题,是“当下是非常重要的非常真实的生活真相”。
但关于这一点,实在谈太多次了,我们谈其它一个重要的启迪。
06 问# 关于如何从根本上修改你的“编程”(programing)?
Guy在游戏中的原始人物设计时,被创作者赋予一个角色性格,很平凡,乐天,循规蹈矩,喜欢吃泡泡糖味的冰淇淋,喜欢荡秋千,喜欢听玛丽亚·凯莉的老歌,一直渴望真爱却求而不得……就连他的行动轨迹,都被设定好了,家——咖啡馆——银行——下班去沙滩。
(像不像你的一个学生的角色设定?
) 于是,他的代码就被这样“编程”了,嵌入这个游戏中。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拥有自由意志,但是,在灵魂醒来之前,你们知道吗?
你们都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拥有自由意志,而是也活在灵魂的某种“编程”之中。
就像你自己(指我)活在一个“没有人会好好爱我一生一世”“我在人间找不真爱我的人”这两个基础木马程序的情感“编程”中,一边在用力追寻,一边又在破坏感情和不会真心投入感情。
你还活在一个“盛筵必散”,“繁华陨落”,“什么都不会永恒”的关于人生的编程中,让你不断在成功了又如何,总归是要结束的,结束是最大的失败这些挣扎里,从而不断抗争。
对失败的执着,让你根本不给自己成功的空间和机会,试试看都不行,就是不断在破坏自己的创造。
在事情结束之前,亲手毁掉它,是不是你的游戏逻辑?
是吧?
这个“编程”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你所有的人生都会在这个框架里面去进行。
比如,你会习惯在事情最后一刻不得不做好、不做好就无法向他人交代的情况下,才会突然爆发能量,去做出来一个凑合能看的结果。
你只要不是非常醒觉地创造,你基本上都在这个“编程”里。
对不对?
两个特征,到最后一刻才爆发。
凑合能交差的结果。
又比如,你婴幼儿时期,因为照顾过你的人多大十几个,所以身为婴儿的你,不断在感知和熟悉一个又一个陌生亲人的能量场,每当你熟悉他们的时候,他们就又走了,你就被迫又得熟悉下一个陌生的亲人。
这种“编程”,让你得出一个结论——不会有人一直在照顾一个小孩的。
当你有了第一个孩子之后,你发现照顾孩子的保姆不断在辞职、辞职、辞职,让你被勾出来很大的愤怒——为什么就不会有人能一直照顾珍珠呢?
当你意识到这是一个你的人生编程之后,你改写了自己的编程——有的小孩就是能被固定的照顾者,好好照顾着,给予充分的安全感和爱。
然后,你就向那些小时候照顾过你的人,送去了光和爱,也给照顾过珍珠的四位保姆和姥姥也送上了光和爱。
于是,你的第二个女儿的保姆,很快就找到了,而且非常稳定地持续工作着。
这是因为你改变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编程”。
如果你没有觉知到这一点,你还是会继续挣扎在这个模式里。
肯定你们会问,那要如何从源代码上改变“编程”呢?
第一步,你要有看见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觉知。
觉知你自己的起心动念,觉知你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觉知你自己的人生模式。
如果看都不看见,那就更别提改变了。
第二步,提取这个编程的基础程序代码,用一句话能描述出来。
比如,“我在那里都找不到家,我四处流浪”。
这样的“编程”,会让一个人不断上演退学啊、辞职啊、甚至离婚的人生故事。
比如,“不会有人喜欢我”,这样的“编程”,会让一个人觉得要找到心仪的事业、伴侣很难,也会觉得要遇到喜欢ta、还愿意支付钱购买ta服务的客户很难。
请参考《50个基础的木马程序》 第三步,从宇宙无限的爱的源头设定之下,去修改你的“编程”,进入一个无限创造的意识中去。
“一切都会结束,真没意思,真痛苦”的编程,可以升维到——“每一个刹那都被宇宙意识记录着,刹那即永恒”。
“不会有人爱我”的编程,可以升维到——“我疗愈了自己的心,从爱出发,看见所有的爱”。
“我要回家,我找不到家”的编程,可以升维到——“此心安处即吾乡,心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一个醒着的玩家,是能够在每时每刻,觉知到自己的编程,而进入不断自我进化的意识体。
而这,就是你们作为灵魂的本来面目。
亲爱的孩子们,好好在人间玩耍吧!
祝你今天超级愉快!
01在我看来,《失控玩家》的最大亮点不在视效和想象力,而在于:它对虚拟世界抱持一种平等的态度。
大多数电影都认为虚拟世界是危险的,是让人沉迷也令人空虚的。
比如那些被拿来和《失控玩家》比较的电影,《楚门的世界》《极度空间》《黑客帝国》……无一例外,都在用虚拟(虚构、虚幻)世界的“假”来反衬现实世界的“真”。
《失控玩家》却反其道而行之,告诉我们:虚拟世界也是另一种真实。
活在里面的人,也能活得挺好。
这也正应了“后AlphaGo”时代,人们对于科技已有了更深的敬畏。
《失控玩家》被普遍认为借鉴了《楚门的世界》等电影。
这部电影的第一主角盖伊是游戏里的NPC。
他原本过着代码设定好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个叫米莉的女玩家,为了追随米莉,盖伊改变了既定的行动轨迹,并渐渐领悟爱与自由。
整部影片实际就在讲述盖伊的“成人”之路,是他面对虚无的世界,因爱而焕发出的一种存在主义式的觉醒。
而这也是《失控玩家》最不一样的地方。
在这部科幻片里,没有“技术恐惧症”和“AI造反”的戏码,你看到的是虚拟与现实的和谐共处,以及“造物主(人类)”对“所造之物(AI)”的一种近乎同类的情感。
它是一场有关“AI成人”的生命礼赞。
《失控玩家》中盖伊觉醒后没有野心要争夺现实世界,现实世界的人们也没有消灭AI的恐惧。
02如果影片能沿着这个思路执行到底,将是一部表达完整且有新意的作品。
但很可惜,结局露怯了。
在轰轰烈烈的赛博恋情之后,米莉最终选择回归现实,与创业伙伴键盘相拥而吻。
这个结局并不难猜,尽管影片对此缺乏足够的铺垫,但从一些零星的细节还是可以看出,米莉与键盘早就互有好感,相爱只是早晚的事。
然而,这个看似花好月圆的安排却成了电影的最大败笔。
为了让米莉的选择显得更加合理,主创们还特意设计了一个反转:盖伊之所以会对米莉一见钟情,看似是一次爱的觉醒,其实是因为键盘把自己对米莉的爱编码在了盖伊的身上。
正如盖伊所说:“我只是一封寄给你的数字情书,而写下这封信的人就在你的世界。
”乍听起来,这挺浪漫,但细想想,极其残忍。
因为它在写就甜蜜结局的同时,也抹杀掉了盖伊的成人之路。
盖伊觉醒后的行为究竟是自发的,还是程序设定的?
这个工具人原本以为自己已经摆脱掉了工具人的命运,到头来却发现,他仍然只是一个工具人;他所谓的自主意识,不过是被程序员赋予的又一连串规定动作;他在虚拟世界里赴汤蹈火,险些丧“命”,换来的也只是现实世界中一对情侣的轻轻一吻。
这太让人沮丧了。
03那么有没有更理想的结局呢?
当然有。
在我心中最理想的结局应该是:米莉选择和虚拟世界的盖伊在一起。
这不仅很浪漫,也更贴合整个剧作的逻辑。
因为这部电影讲的就是盖伊因爱上米莉而觉醒,如果米莉最终能以爱回应,从而圆满了盖伊的成人之路,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你可能会觉得,真人和AI跨界相爱,这事儿多少有点不靠谱。
但爱情的本质,或者说其动人之处,就在于它可以跨越世俗的障碍和偏见,从而成就自身。
真人和AI相爱,才是真正大胆的结局。
那些经典爱情莫不如此。
罗密欧与朱丽叶跨越的是两大家族的世仇;梁山伯与祝英台跨越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禁锢;而Jack和Rose跨越的是穷小子与富家女的阶层差异……而现在爱情电影越来越难拍,也是因为随着现代人经济与意识的越发独立,上述种种障碍都已经不再成为障碍了。
这也能部分解释为什么同性爱情片还能大行其道,正是因为同性之爱在很多国家仍是不可触碰之痛。
那么,跨越虚拟与现实界线的爱,又有何不可?
其实,好莱坞鬼才导演斯派克·琼斯在《她》里已经拍过了。
《她》借着一个男人爱上AI的故事,讲述了现代人的社交无能与注定孤独。
它实际表达的是,AI终究不是人类,既无法满足人对于爱情的独占欲望,也无法提供低于精神的肉体上的亲密,于是这场赛博-柏拉图式的恋爱,只得以失败告终。
《她》讲的是人无法和看不见摸不着的AI相爱。
《失控玩家》原本很有机会拍成一部反面的《她》,它可以大胆承认,当一个AI具备了爱人的能力时,那么摆在这份爱面前的障碍,就不再是“人机有别”,而只是世俗偏见。
如果米莉可以冲破偏见,勇敢走到盖伊的面前,对他说:“不,你并不是一封情书。
我爱的人,就是你。
”这难道不更是一种奋不顾身的浪漫吗?
只可惜,《失控玩家》眼看就要走到终点,却又折回了老路。
04终究还是太过保守了。
不只是《失控玩家》,在最近的几部好莱坞大片身上,我们都能看到这种创作上的保守性。
明明有一个很颠覆,甚至带有一定冒犯性的创意,却还是会被拉回到一个传统的、安全的结局中。
《黑白魔女库伊拉》讲的是一个女魔头的成长史,讲库伊拉如何被内心的恶魔人格占据。
但最终,主创们还是要让她楚楚可怜地对朋友说出:“你们是我的家人,你们是我的全部。
”最后还让她真的回归了“家庭”。
《X特遣队》塑造了一群大反派结成的恶人联盟,但在一通R级血浆片的腥风血雨过后,这群恶人不知怎么突然“改邪归正”,大义凛然地当上了救世的英雄。
坏人反派当电影主角,于是反派也得变成正面英雄。
并不是我见不得大团圆结局,欣赏不了正能量。
只是这些影片明明穿着奇装异服,摆出一副特立独行的姿态,却又在最后一刻胆怯,做回了三好学生。
这实在有些分裂。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主创们不够果敢。
他们担心步子太大,观众接受不了,所以他们只敢给一个惊喜的开始,然后见好就收。
这就陷入了一种“左右互搏”式的尴尬。
如同《失控玩家》里的那个桥段,主创们刚刚还在大肆调侃“好莱坞大厂靠IP续命”的保守思维,转头又忍不住把美国队长的盾牌、绿巨人的拳头搬出来,再消费一波IP红利。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观众们早已做好准备,创作者也不妨大胆一些,领先于观众的期待,去想象另一种结局。
不过,我们还可以看得更远一些。
虽然《失控玩家》依然在市场和创作惯性的裹挟下做出了妥协,但与之相比,它在科幻片框架下做出的突破也许更有价值。
这一价值就在于,它是第一个把AI和人命看得同等重要的作品,并且它真的通过一个虚拟人物,与观众建立共情,把这种更彻底也更具现代性的“众生平等”的表达给完成了。
虽然有遗憾,但瑕不掩瑜。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枪稿」。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子戈说电影只写不一样的深度影评。
《赛车游戏里的女孩》那天在沙漠嘉年华,我开着福特要去比赛。
所有人都在尖叫,好像疯了,她也不例外。
在护栏外,她站在角落里,时而看看眼前的地面,时而跳起来欢呼。
车子熄火了,所以我停下来,多看了她一会儿。
她有点美,看不清眼睛,有点让人难以捉摸。
我按了按喇叭,她没有听见。
我收手趴在方向盘上,索性不动了。
她在看什么呢?
我猜了很久。
切换不同的视角来看她。
她的头顶没有名字,和从前碰到过的所有陌生人一样。
都是安排好了的:出现在我面前,然后等待被遗失,在宽广的系统里。
我加大油门,开车撞向护栏。
就在她眼前的护栏溅起好看的火花。
但,没有丝毫的损坏。
我一遍接一遍地撞,希望这些重复的动作能引起她的注意。
2017/9/12作者/曹僧
短评区字数不够用了,所以转移至长评区。
好多天前看的了,因为实在没有别的电影看。
县里《混沌行走》的排片在我终于下定决心去看片的时候已经没有了。
彩蛋确实很可乐,比如盾牌光剑跟着配乐一起出现,现实生活中的外国游戏主播本色出演等等。
作为国语配音的粉丝,我还收获了另两个彩蛋。
克里斯·埃文斯应该是吴磊配的吧?
然后英语版里和女主角接头的人是休·杰克曼配的,国语版给这个角色配音的是多次给休·杰克曼配音的刘风老师。
这次公映翻译网络流行语用得实在太多了,而且用得很差,尤其是程序员男二和同事上线查男主角之前的聊天,恶心死我了。
每年的网络流行语里能在十年甚至三年一年后还能流行的屈指可数,现在二〇二一年,从一一年流行至今的流行语我只记得一个“萌”了——《功夫熊猫二》的公映翻译就用过这个词。
你现在看这些流行语是赶上潮流,过个三年没准就成时代印记了。
流行语翻译在这部电影里只有在反派的台词里是好的,因为那个反派给我的感觉就像冯巩——一个硬赶时髦的中老年人。
把大量流行语往他身上加,是对的。
最后我还要提一句,电影里男主角练级的时候哐哐被车撞,电影里好多动作戏还总有飙车,为什么电影结尾里现实的女主角和程序员、游戏里男主角和黑人保安都横穿了马路?
尤其是女主角和程序员还是双双横穿,然后在马路中间拥抱接吻?
我看到这个结尾的时候,头一次想来辆大卡车把俩人撞死。
《失控玩家 Free Guy》假如,假如,有天你发现自己是个游戏里NPC,你是会继续扮演下去,还是,选另一个脚本,甚至,改变整个游戏规则?
Emmm~~Free Guy刚播放一段时,我眼前一亮,这电影是要讨论我们是真实存在的人还是我们或许只是一个我们无法了解的“创造者”所创造出的一个思维吗?
这可是物理学家们一直探讨的问题不是么,maybe~我们除了是一种思想/代码/程序/···其实“我们”并不实际存在,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处在什么样的一个空间,这里真的有时间吗,那么多维的空间我们身处哪一维呢····然后思绪就被瑞恩雷诺兹遇上朱迪科默瞬间天雷勾地火的火花拉回来了,不得不说玛丽亚凯莉的fantasy放在这里很有爱情的feel,然后就由这一个爱情的火花,正片开始~我以为这就是部喜剧科幻电影,就像我去点一杯柠檬茶,然后发现这个电影真是很juicy,端上来的一杯双奶盖茶冻啵啵布丁奶茶,这就一部爱情喜剧科幻电子游戏动作冒险枪战剧情电影呀~All in all,还是要提一下瑞恩雷诺兹在这部里的演技一点不输《死侍》,每天早上和小金鱼打招呼的片段甚至是让人想起金凯瑞在<楚门的世界>里和邻居早安的表情。
其实自由城里并不自由,也许一个NPC不按脚本演就会被KO,但是,当主角开始意识到他的人生可以做出改变,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时,嘿,你猜怎么着,你不仅可以改变自己还可以改变他人,而黑人小哥Buddy在电影里回应Guy的疑问时说的特别:不管自己是否是真实的还是一个npc,重要的是当下,当下感受到的为了爱的人所做的努力,这难道就是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么~哈哈Anyway,这电影应该是用一种很不会讨人厌的方式来讲述大道理和熬鸡汤了,不是最深刻的,但却是你累了的时候想轻松逗乐看完的一部电影,Enjoy Yourself~
失控玩家 (2021)7.52021 / 美国 加拿大 / 喜剧 动作 科幻 / 肖恩·利维 / 瑞安·雷诺兹 朱迪·科默
文 | 阑夕盛誉之下,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一度被评价为是写给游戏迷们的一封情书,但是毋须过于苛刻也能察觉到的是,斯皮尔伯格本人大概不是一名游戏玩家,所以他的这部电影尽管融梗无数,也让每一颗彩蛋都师出有名,却掩饰不了正片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特效更华丽版本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本质。
显然,三年之后的「失控玩家」成功克服了这种疏离感,那封情书更是直接被埋到了剧情里,当着所有观众的面塞了一嘴狗粮,没有宅男能够拒绝这份稍微操作不当就会尴尬到社死的浪漫主义,而全片对于游戏文化的致敬,也不再是版权堆砌式的报菜名,比如漫威那张标志性的盾牌被选出来,再紧跟一个克里斯·埃文斯大吃一惊的镜头,就会让人感慨二十世纪福克斯认了迪士尼这个爸爸实在是幸福如斯。
毫不夸张的说,「失控玩家」和「头号玩家」之间,隔了一百个「无敌破坏王」,作为元宇宙的大型宣传片,也是相当合格的。
然而,夸赞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倒不是要开始批判商业电影缺乏深度——这种缘木求鱼的路数是很多职业化影评的标准模板——我只想对「失控玩家」费尽心力定义游戏的逻辑表达厌恶。
从哪里说起好呢,好莱坞的进步主义者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为少数族裔恢复权利,他们充满热情和正确的将这份情感继续投射到那些虚构出来的生物身上,比如「第九区」里被抗议糟糕收容环境的外星人,或是「侏罗纪世界」里不惜放归自然也要挽救的恐龙们,「西部世界」里被当成游客玩物的机器人,还有「水形物语」里和清洁女工谈情说爱的惊悚人鱼。
到了「失控玩家」里,试图赋予权利的对象甚至演变为所谓的「人工智能生命体」——我现在依然会震撼于这个概念的神奇构造——所以,为了拯救游戏里的NPC,那些试图剥夺它们权利的形象,比如游戏公司的老板,以及寻求刺激的玩家,都被丑化得无以复加,连升级游戏版本的操作,也被等同于谋杀活在虚拟世界的这些代码。
而这一切设定都建立在影片里隐约透露出的那股游戏行业祖师爷味儿,上来就给游戏品类划出三六九等,以「侠盗猎车手」为原型的「自由城」是道德败坏的,甚至连玩家都是令人恶心的暴力狂,而「无限人生」这种沙盒养成类游戏才牢牢占有道德高地,必须主角光环拉满。
这是典型的进步派作风,出于难以直接挑战自由传统的掣肘,他们往往不会公然禁止某项活动,但是含沙射影的羞辱那些不够进步的人或事,这真的是太顺手了。
指控电子游戏的暴力性,一直以来都是进步派的主流声音,「失控玩家」的剧本创作恰到好处的拉直了那根优劣链,投射到现实之后也很容易找到参照物,像是「我的世界」「动物森友会」属于人见人爱的好游戏,而「黑道圣徒」「看门狗」则是下三滥才玩的坏游戏。
我当然不会说「我的世界」和「动物森友会」不好玩——我自己曾经就很是沉迷其中——只是这种捧一踩一的心机过于鸡贼,也暴露了影片的深层主旨:看起来是在取悦游戏玩家,实际上充满了那种熟悉的我是为你好式的说教。
我也不相信真正热爱电子游戏及其文化的导演或是编剧会选择通过污名化一部分类型的游戏来为另一部分类型的游戏戴上王冠,事实上,如此迫不及待的划清界限,相当生动的自证了游戏只是用来达成叙事目的的利用工具罢了。
「岛上的艾尔迪亚人才是恶魔,岛外的艾尔迪亚人是无辜的」,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这样的表达必然是政治化的。
游戏意味着人类想象力的边界,玩家的需求同样从来都不是千篇一律的,有人喜欢钓鱼种菜,有人热爱经营建造,有人迷恋角色扮演,有人投入兵器战场,在成千上万个虚构世界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这才是游戏的价值和魅力所在,但是总有那么一股力量,会想要凌驾于这种自由选择之上,让玩家为自己选择的游戏内容背负道德压力。
「忍者龙剑传」的制作人板垣伴信说,他只是把所有人都热衷的事物都放进了游戏里——暴力、花朵、女人、友情还有死亡。
我们之所以可以在游戏里放飞自我,无论是把车开到200码还是砍掉一只兽人的脑袋,是因为它不能对现实世界造成影响,更不会关联你的品格和性情,将之混为一谈的,都是在扼杀人性本身。
从这个角度来说,「失控玩家」根本称不上是对游戏业发出的什么情书,相反,它带有极其浓烈的反游戏的意志。
在带领NPC们罢工的时候,女主角告诉他们,在现实世界里,不会每天都有劫匪来抢银行,更不会总在城市里上演枪战,所以,为了满足玩家们的「兽欲」而不得不按照程序要求一次又一次被粗暴对待的NPC们是承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所以必须配合Guy推翻资本家的无良统治。
真的,这味儿太冲了,也非常符合进步主义者对于客观世界的期待: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真的这么想要投影现实世界的话,我可以多讲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
2019年,德克萨斯州接连发生数起枪击案,有媒体说凶手可能是在模仿「使命召唤」作案,很快的,沃尔玛下架了所有电子游戏,以割席来表达不忤逆进步主义者们的态度。
但是同时呢,作为全美最大的枪支零售商,沃尔玛依然在货架上摆放着各款步枪。
为了杜绝枪支暴力的问题,你买不到枪战类的游戏,但是依然可以买到真枪,还有比这更加讽刺的画面吗?
只能说游戏厂商们没有步枪协会的政治势力,总是免不了扮演那颗被捏来捏去的软柿子。
我甚至怀疑,为了那份过度的隐喻,「失控玩家」把自己都给绕了进去。
比如「自由城」,因为作为反面教材,它应该是展现出一款坏游戏的特征,女主角也在登场时开门见山的说了,她讨厌这款游戏,玩的原因只是为了找到剽窃代码的证据。
但是⋯⋯除了她的主观评价之外,「自由城」在电影里的亮相却没有那么糟糕,这当然是因为其场景需要承载绝大部分篇章的剧情,所以导演也不能把它表现得过于贫瘠,这就有了那种格外别扭的矛盾感:按照设定,「自由城」必须是一款粗制滥造的游戏产品,但是因为大受欢迎,又必须能够吸引很多玩家留驻,并向银幕面前的观众呈现虚拟世界的代入感,于是不得不被赋予了可以容纳各种华丽特效的玩法,然后大家就会明显察觉到,「自由城」好像还挺好玩儿的,这又和影片的最高主旨发生了潜在的冲突。
可以看得出来编剧是有在找补这个矛盾感的,Keys在知道了Guy是自己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之后恍然大悟,说难怪这么多人喜欢「自由城」这款烂游戏,就是因为它足够真实。
但这依然说不通。
Guy的觉醒是在和Millie遇到之后才发生的,但「自由城」在此之前就已经火了,Millie甚至都能背出每一个NPC的台词,这也说明NPC们都还和其他任何游戏里的一样,没有分支思维的演化,所以Keys的内心加戏是不成立的。
这种强行灌输的痕迹贯穿了整部影片,最开始告诉观众,「自由城」挺烂的,然后看了一个多小时之后,观众们却会发现「自由城」还蛮有趣,接着电影剧情又以第三人称播报,「自由城」的续作惨遭滑铁卢,玩家骂声一片,老板抱头鼠窜,正义终于战胜邪恶,大家都去了Keys和Millie开发的独立游戏「无限人生」,只是如果还是按照设定,「无限人生」是一个纯粹的沙盒游戏,其核心玩法是玩家在里面观察有人工智能编写出来的NPC们是如何进化的,然而这真的会让观众们感觉到好玩么,我很怀疑。
我的意思是,进步主义者们完全可以端着一盘素食沙拉出来,说它营养均衡,健康养生,保护地球,都没问题,但是硬是要说它比隔壁的炸鸡薯条还要好吃,这就很伪善了。
这也是我对「失控玩家」最大也是唯一的失望。
《失控玩家》今天在国内院线上映啦!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NPC眼中的世界。
而这个NPC有一天居然拥有了自己的意识,当真实世界的人们看着他在游戏里大闹天宫的同时,他却萌生了想要拯救这个“不真实的”世界的想法。
这部电影的视角非常有趣,类似的设定在电影和文学作品中一直都有所探索,著名的有《黑客帝国》、《异次元骇客》,甚至我自己也经常想,我会不会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里,我的本质不过是一堆数字0和1?
归根结底,人还是喜欢探索“我是谁”这个问题。
这部电影的调性没有那么深沉,是轻松幽默的动作科幻喜剧。
我看电影的时候留意到其中几个有趣的英文文字游戏,还有几个非常实用的知识点,一起分享给你1 游戏给角色起名字真是偷了个大懒!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 Guy,如果把它翻译成“盖”,那就全无味道了。
Guy在英文里本身就表示一个(男)人。
有趣的是,当玩家们看到一个不按套路来的NPC时,发出了“Who is this Guy?”的感慨,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这个名叫Guy的家伙是谁啊?
”,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这哪儿冒出来的龟孙子?
”
男主的好朋友名叫 Buddy,如果音译成了“巴迪”,那又错过了一层文化梗。
Buddy英文里表示伙计、哥们、兄弟,本身也有好朋友的意思(不是好基友)。
所以当男主Guy和好友Buddy谈心的时候,叫他Buddy,既是叫名字,也是在叫哥们儿。
这个词也经常被省略成bud。
相当于男主名叫“人”,男主好朋友名叫“哥们”。
不得不吐槽一句,这款游戏设计者给角色起名字……也太偷懒了吧?
2 God is a troll. 上帝是个人渣
troll这个词在奇幻作品里经常出现,比如指环王里打算把霍比特人烤着吃了的troll长这样:
指环王里的troll再比如哈利波特里三小只大战的那只troll长这样:
哈利波特里的trolltroll在奇幻作品里通常是指长相丑陋的巨怪,所以当Milly说God is an absolute troll.的时候,Guy很惊奇,Trolls exist? 真的有巨怪这种生物嘛??
其实此troll非彼troll。
Milly口中的troll其实是internet troll,或者forum troll。
指的是故意网上破坏论坛,发布不良信息,惹恼别人的人。
Milly是想说:创造这个世界的那个人,真的是个烦人精。
但被Guy理解成了巨兽😂3 You said it! 说的对!
"you said it" 意思可不是: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你说的。
这句话其实是表达赞同对方说的话。
可以理解为:你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比如:- I think Free Guy is a great movie. (《失控玩家》真好看!
)- You said it! 同意!
4 There is no easy way to say this. 这话真不好说出口。
你认出《杀死伊芙》里的小变态了嘛?
当你要告诉某人一个不好的消息,又想显得自己很有同理心的时候,这句话直接拿来就能用。
There is no easy way to say this, but you failed your final exam. 这话说起来我也难受,你期末考试挂了。
5 今天阳光灿烂,枪林弹雨
Anchorman 就是主播的意思,anchor本意是锚,做动词可以表示主持节目,就是像锚一样定在那儿了。
anchorman就是新闻主播。
游戏里的新闻主播播报“天气”是说:今天天气温暖灿烂,with just a scattering of drive-bys.scattering表示零零星星的,少量的。
drive-by和开车关系不大,它指的是a shooting carried out from a passing vehicle,从移动的车上射击。
就是动作片里经常看到的开着车的枪战场面。
6 游戏皮肤 skin
“兔子”指着Guy说,Nice skin! 你这套皮肤很不错啊。
Guy 以为他在说自己的“皮肤”,于是回答:我可能就是比较幸运吧,我天生水润肌肤,吹弹可破(bushi)。
dewy skin就是指水润的皮肤。
dew是露水,dewy就是露水般的,用于描述皮肤就是说皮肤很水润光滑有光泽。
但其实,兔子说的“skin”是指游戏里的“皮肤”,就是一套扮相,一套服饰。
这里也是一个双关。
兔子作为游戏管理员不允许玩家使用NPC同款皮肤,所以要求他换掉(多谢豆友XGuaiMon指正),于是对他说:Lose the skin! Ditch it! 赶紧把那套装扮脱下来扔给我,不然我就要用抢的了!
7 light him up! 兄弟们,上!
你可能听过“you really light me up”的情话——你把我整个人都照亮了,让我变得快乐有活力了。
不过这里的"light him up" 是一个美式俚语,和情话没半点关系,反倒是一句引战神句。
“light him up”表示发起进攻,类似于中文里“兄弟们,上!
”好啦,这就是想跟大家分享的《失控玩家》中几个文字双关,如果你觉得有意思,就点个赞告诉我呗!
|创作:Juliet|审校:Juliet|排版:Juliet|总编:大风哥Wind
本文作者如果你想获取《失控玩家》英文剧本,想和我们一起看电影学英语,想加入我们一起创作,请关注公众号:Wind教口语
不能细想,一细想你就觉得还是不要细想的好。
美国npc想干啥事也得靠演讲啊
以为是搞笑喜剧片的 结果是个关于程序员的爱情故事。lovely ending!:)
为Millie亲吻重启Guy的那一幕缤纷多彩无限可能的coding,5星
太好笑了。但是究竟为啥要硬凑cp???我这么好色一女的都不会移情别恋这么快的。
作为爱好者&amp;从业者,我总觉得受到了冒犯(
借用一个友邻的评价:很久没看到那么土的好莱坞电影了。Taika Waititi出现的每一秒都是精神折磨。
我女朋友朱迪科默演的真好!消遣时间时可以看一下,挺有趣的。
感觉就是看了一部大投资的小学生文笔的起点文。剧情根本就是在糊弄事,前一秒他希望变强,后一秒变强了,前一秒他想成为英雄,后一秒就成了,前一秒要团结群众,后一秒一成不变的小镇居民就罢工了。说小学生文笔,都辱了小学生了,男主角还是个三角小眼的大脖子病,演技像甲亢。
如果电影结尾guy真的与女主恋爱了,这就是一部革命影片,我会毫不犹豫地打五星。至于现在这个结尾,我只能说,就算让男主和那个印度小哥(穿上粉红兔子套装还挺萌的不是么)在一起,也比这个结尾好。
巨型缝合怪,头号玩家+楚门的世界,但不如前者是彩蛋文化集大成,也不如后者真正触及了生活和生命的空洞真相还有所填补。而和西部世界相比,本片用了一整部电影尝试把Guy变成活生生的人,最终又用一番话将他变成一个程序,一个物品,一封情书。当死亡无意义,对生活的任何反思也都站不住脚。值得注意的是,比之死亡删号重开的头号玩家,淡化死亡但没有否认死亡的超英电影,本片中的死亡是真正的全然无意义。真爱之吻是人类创造来自我欺骗的懒惰陷阱。既不想付出更多代价,也想要一种最简单的验证爱的方式,才有了这种一个吻可以拯救一切的魔法设定。一个时代越容易被真爱之吻感动,越说明真爱的稀缺。很好笑,很娱乐,但是空洞至极。附长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832484/
起个好头,然后就平庸下去了
长评
感觉自己看了114分钟的TikTok,这玩意甚至算不上一部爆米花电影。很难想象这是2021年的电影,浮夸的慢镜头、完全不适合当BGM的流行乐、可能落后行业十年的美术风格,这可能是一部电影摄制的最糟糕的形态。剧情方面都知道它学的是什么,但学得稀烂只能说是东施效颦。
这也太失望了,哪里是什么《失控玩家》,分明是《守法公民》啊!整个电影从审美到剧情完完全全吃老本,英雄救美,人鬼(机)虐恋,重生循环,楚门世界,多少年的剩饭,还是有人觉得香,如果不是因为高清画质,我甚至会以为这是90年代的某个烂片。如果说Guy是程序员给女友的情书,那么本片就是导演给观众的麻醉药,他掌握了当代年轻人的观影财富密码,只要花钱买版权,在故事的结尾塞几个热门游戏或者经典电影的道具,大家就嗨了:这他妈的才叫惊喜!我不觉得这种拿来主义可以被称为惊喜,这是懒,是鸡贼,是把电影当成广告来拍。导演浑然不觉自己和游戏里面的安托万一样,受众喜欢什么,他就一通乱塞,根本意识不到电影和游戏的区别。而那些年轻观众就像是还没有觉醒的NPC,他们甚至认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这就是可以给满分的电影。这一切才是真的失控。
。。。。。。非常平庸,和头号玩家根本没法比。
救命 谁能告诉我Milly怎么在游戏里学会操纵角色亲嘴的
题材很有趣,但剧情和特效实在是平庸。结尾的爱情戏码反转我真的是谢谢你。。有独立自主人格的AI就落了个这结局??请问respect在哪里??本质上还是把AI当没有生命的存在啊。。和前面的Alive啪啪打脸!!
创意和概念都太老了
我宁愿连着看五部侯孝贤的“闷片”,在几无叙事效果的固定机位空镜中睡过去,也不想再看这种究极形式上缝合而思想内容还老套得不行的“美 国 大 片”了。前者最少也能给我提供一个优美的睡前环境,而后者只能流水线式制造视听污染,并且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傻X。倘若,这些制作者确实是fake,那么,这部电影作为路易波拿巴式的历史笑剧还是可以成为“Great Again”的里程碑的。(让说着一口不流利的普通话的“中国人”,在又挤又乱的环境中仍向往极具普世精神的“美国人工智能英雄”,这是慈悲的新自由主义帝国主义美国梦赏赐!资产阶级幻想的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