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正式看完了《49日祭》,历时一个月。
断断续续的看不下去,太惨。
我记得22集的时候,我捧着脸默默的流泪,关掉了视频。
然后就到了圣诞节那天,突然生病,一直在医院输液,大概是人多,于是一口气看完了这部电视剧。
我记得《金陵十三钗》刚拍成电影的时候,我还在上大学,当时徐克老爷的《龙门飞甲》也刚刚上映,有我爱的idol,特意组团跑去刷这两部电影。
出场之后很意外,泪点这么低的我竟然没有哭,只是一直重复,太惨太恐怖了。
我们都是后来人,没办法知道前人的感受。
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出场之后就是现实世界,忘却太容易,一顿饭吃吃笑笑就忘了。
当时间轴被拉长,变成48集,我不得不说,黎叔,你的心理承受能力真的很强。
凡人读完《金陵十三钗》,可能胸口闷到说不出话,而要把这些还原成当时的情景,拍摄完毕配音完毕剪辑完毕,每一遍,都是对自己心理的历练。
在此,再一次感谢黎叔,刨除所有的偏见,感谢用一位资深摄影师的眼光带给我们如此一部好剧。
每一次给我震撼的不是场面动作,而是彩色与黑白的变换,定格,仿佛自己和画面融为一体,飞到了1937年。
和之前的电影一样,我最爱的角色还是赵墨玉。
但是因为之前看了张嘉译和小宋佳演绎的《爷们儿》,导致我在开始的几集一直出戏,总也接受不了这一对组合。
作为一个风尘女子,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可以一直这么作的对待每一个男人,也真的是醉了。
但是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
老话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从这场战争中活下来的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证据。
看到46集教堂爆炸的时候,我以为全剧终了,开放式的结局何尝不是一种美好。
但是结尾的审判又让我几度落泪,赵墨玉一次又一次的出入法庭,是因为自己内心的煎熬,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者,看到罪犯花言巧语的逃脱罪行,何不是一种可怕?
在只要活下来的年代里,只有一种情感,那就是同胞情。
素不相识的男人,为了保护陌生的女人而死;素不相识的女人,看到孩子看到少女,冒着死的危险也要拉回来她们;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一次又一次的救下来受伤要死的中国人……没办法一一说下去,生与死只有一线间,但是怎么生怎么死,怎么活怎么继续,都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很多人讨厌孟书娟,我也是。
她的爸爸很有才华,出国留洋学成归来,又如此的正义勇敢爱自己的女儿,规划城市建筑设计,都说认真的男人是最帅的,而拼尽全力和日本人周旋,解救大家的男人,该如何表达?
孟书娟做的最对的事情,大概就是用相机记录下了所有的一切。
在最后变成了呈堂证供,指控了日本人。
我可以理解十几岁的女孩处于叛逆期,一次又一次作来作去,但是我不可以理解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什么都不懂,甚至用语言来谩骂素不相识的人。
但是,黎叔依旧有缺点。
小宋佳版本的赵墨玉,远远不如倪妮版本,风情以及美貌都达不到头牌标准。
赵墨玉如果只是一个表情从头到底,对待每一个男人都是一个表情,如何打动孟繁明打动戴教官打动法比呢?
作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我相信,秦淮河畔的女子一定“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所以宋佳版本的赵墨玉,还是差火候。
张嘉译一个西安人,北方的汉子来演南方的男子,本来就是一件难事儿。
张嘉译混迹多年竟然带上了京腔!
这让我简直不能忍!
这些方面,黎叔可能需要思考的更多。
但是,仅仅出现历史,就够了。
泪崩于溃,没有出现很刺眼的镜头,靠拍摄手法,黑白转换,镜头记录,就足以打动每个人的心。
回到1937年,那个一直下雨一直哭泣的年代。
历史,需要正视,且,永远不能忘。
《四十九日•祭》是胡歌2014年播出的一部近代战争剧。
该剧改编自严歌苓所著小说《金陵十三钗》。
该剧讲述了1937年南京被日军攻占后,在接下来的四十九日内发生的人间惨剧,反映了绝境中的生命意义与人性救赎。
胡歌在剧中饰演一个陆军少尉,铁血硬汉。
胡歌塑造了一个会让人永远记在心中的角色戴涛,他是一个军人,是在惨烈的战争环境下,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军人。
大家对戴涛的喜爱深入骨髓。
因为这个男人坚定、勇敢又柔情似水,他是所有女人最希望出现在自己身边的英雄式的男人,他还有一些痞坏,时而又很羞涩。
这个角色给观众留下的了久久不能忘怀的情感和印象。
在发生南京大屠杀这种恶劣到极致的战争条件下,作为军人的戴教官,脸上总是脏脏的,从来没有干净过,这一点也成为了这个人物的一个标志性的特点了。
少尉戴涛,是救国英雄,有英勇奋战的军人本质。
和玉墨有一段压抑又凄美的爱情故事,最终死去了。
剧情比较虐,记得剧中他说:“我是个军人,没经历过什么风花雪月的事。
只能把话说到这了,我怕我走远了,就没有牵挂了。
”这句话让人听了很心痛。
戴教官钢铁般的意志下藏着一颗真挚柔软的心,脏的不能再脏的戴教官,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写在前面的话在看该剧前我有差不多十来年的时间没有好好看过一部国产电视剧了,一方面没有太多时间看,另一方面也懒得看,不喜欢撕逼剧,不喜欢无脑剧,小花小鲜肉也不是我的菜,这样数下来基本也就没有可看的剧了。
所以在看这个剧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张黎是谁,张嘉译又是谁?
小宋佳也只是略有耳闻,当然严歌苓倒是久仰大名,只是她的作品于我而言过于惨烈因此没有勇气拜读。
看这个剧的起因也仅仅是偶尔看了琅琊榜,大爱之余,冲着胡歌追到了此剧,一口气看到了胡歌饰演的戴涛牺牲,却再也无力继续,直接跳到结尾处看了最终审判。
之后又在b站看了胡歌的cut版并开了弹幕,弹幕上对电影版和电视版的争执很凶,于是找来了电影版《金陵十三钗》又看了一遍,其实算不上一遍,因为经常拉进度条,所以下面的评论里会有一些比较。
说这些只是想说我对这部剧的评论没有什么先入为主,基本上所有主创人员我都不怎么认识也不怎么知道,但是,我要说但是,我的评论绝对带有强烈的个人喜好,所有评价用语都在抒发我自己的感受,所以如果有人看到这篇评论,也仅供参考,甚至难以搏君一笑。
言归正传,首先要说我对电视剧版和电影版的喜好,毫无疑问我喜欢电视剧版,极度鄙视电影版中在战争、屠杀、在那样血淋淋的历史面前还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态度!
当然在社会中人有三六九等是事实,人在看待别人的时候有高低贵贱的感受也是事实,但这不代表我们就应该用理所当然的态度去划分人的等级和贵贱,在对方没有作出高贵的事情之前,就不要说谁比谁更高贵,同样在他没有作出低贱的事情之前,也不要说谁比谁更低贱!
尤其是在面临绝境和生死考验的时候,所有人的身份、地位都被归零,大家只是,人,而已。
是人就有人的弱点,人的七情六欲,如何选择都是这个人作为人的选择,与他之前的身份地位无关,而且事实上他选择之后也与他的身份地位无关!
然而恰恰是电影版在这一点上让我深恶痛绝,甚至它还尤其强调了这一点!
诚然,原作者在设定人物的时候选择了特殊身份的人用于强化人性的矛盾,甚至人性的黑暗,但是被视觉化成为影像作品以后同时被强化的就不仅仅是人性的矛盾和黑暗了,还有真真切切的视觉形象和由此带来的感官感受!
于是被强化的东西势必会被放大甚至被扭曲,如果说放大还有着振聋发聩的警世意义,那扭曲就不免有些助纣为虐的推手效果,所以任何运用影像作为自己艺术表达的人都应该对影像的这种特殊功能有所了解,并谨慎使用。
然而电影版对于角色身份的极力渲染却使得角色们原本人性的、高贵的选择显得扭曲,不是角色本身的选择扭曲,而是她们的选择在观众的心中变得扭曲,仿佛'只有'她们那样选了'才能'从低贱的妓女变成高贵的人!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她们选了,她们就是高贵的!
她们以前是什么身份根本不重要!
她们不选也没有什么错!
女学生也不比她们高人一等!
真正有错的,真正应该谴责的,真正应该打入十八层地狱的是逼她们做选择的人!
是那些没有人性的侵略者!
而电影版却因为过多渲染了人物身份而让观众忽略了这一点,这最最重要的一点!
所以当听到电视剧版中戴涛和他队员的对白:“戴教官我们撤吧!
”“撤什么?
还有女人呢!
”“她们不是什么正经女人,妓女你救她干什么?
”“这个时候猪脑子才分正经不正经呢!
是女人就都得救!
”的时候我深深的被他们、也被这个剧感动了!
这才是一部优秀作品应该传递给观众的东西,而不是那些妖娆的身份和贵贱的对比。
也正因为如此,我更喜爱剧版中玉墨的形象,没有浓妆艳抹,没有风流妍艳,有的是一个有风情、有风骨的女人,这样的女人才是那个一举手一投足都妩媚动人,充满诱惑与魅力的秦淮河女子,同时也是有勇气又坚韧的中国女性。
张嘉译演出的法比,在看剧之前我不知道他是什么设定,但仅从前25集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即使有一些小毛病也无伤大雅,当然25集是个分水岭,之前的他比较被动,被动地承受着战争和屠杀带来的责任和压力,而戴教官死后他似乎更愿意主动承担了,但是太过惨烈的画面在戴教官牺牲以后显得更加惨烈了,以至于我实在难以为继直接跳结尾了,所以对后期的法比没有更多体会。
后来看介绍看电影版看一些剧评,发现了法比的人物设定似乎更市井更奸猾一些,这我却没有从张嘉译的演出中感受到,可是似乎也没什么重要,他其实就是一个代表,代表了普通的中国男人,然后演出了普通中国男人在战争、在屠杀面前的担当,这就够了,他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中国男人的脊梁,让我们相信,在任何灾难面前都会有这样的中国男人出来保护着我们的女人和孩子,他是值得骄傲的,也是我们值得骄傲的。
孟书娟和她的父亲是一对让我从内心感到别扭的人,不是演员演得别扭,而是这对父女本身的性格或者说人设别扭,搁在现实中是很难让人喜欢的一对父女,然而我却不能不为孟繁明的父爱而感动,虽然他是个大渣男,也为孟书娟的坚持感动,虽然她太过中二,尤其是在这样惨痛的环境中能从第1集一直中二到25集,并且从剧情简介和偶尔翻过的片段中看25集以后似乎也依然中二着,竟然好像没有像正常人在灾难中多半会迅速成长那样变得成熟起来,我能够理解她作为青春期少女的硌色心态,也能够理解编剧和导演加诸在她身上的剧情责任,更佩服她终于成为了屠杀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的那份坚持,可我依然无法喜欢她,25集后弃剧倒有泰半原因也是因为她。
她这样一副永远长不大的样子难道是在影射我们那些永远长不大的后代?
这样的感悟太糟糕了!
而且我也不认为作为后代的我们永远长不大,永远不成熟,我更相信我们,相信中国,会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成熟。
最后,胡歌!
胡歌!
他出演的戴涛成为了我在本剧中最喜爱的角色!
没有之一。
且不说我本身就有军人情结,单说他在剧中的表现,那样羞涩又那样果敢,那样温柔又同时坚毅,如此巨大的反差造就了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爱,帅到没有天际荷尔蒙爆棚的男人!
最最喜欢他在被捕后受刑前和张嘉译饰演的法比的一场对手戏中的一句对白“我不是救星,我也不是英雄,法比,我老实告诉你,我不逃走是因为我害怕,我怕我走远了就没有牵挂了,打仗把所有的中国人都打成了亲人,我要离我的亲人近一点,好知道他们还活着,知道他们活着,我就知道自己还活着,不是一个人活着”。
最最遗憾的是戴涛教官的声音不是胡歌本人的声音,在我刷了无数遍之后,成了我对本剧最大的怨念!
意犹未尽,怅然若失……对他的感触还有很多,竟有些不知从何说起,罢了,还是以后单独说吧。
这篇剧评也就到此结束了,感慨万千,寄语了了,容后再议,暂且为记。
《四十九日。
祭》这部剧从南京大屠杀前的七天,历经屠城六周,四十九日的灵魂超度,最后一直延伸到战后的法庭审判,很少有作品能做到像它这般详尽重现民族罹难史。
其中有生命的践踏、人性的扭曲,还有对于罪恶的深刻反思。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一句话,有些罪孽是不允许消融的。
可以宽恕,但真的不能忘记。
排除剧中出现的失误,不得不说,这部剧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那段历史,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在上学的时候,才知道到南京大屠杀,并没有去认真地去查大量的史料了解这段历史。
历史重现荧屏,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震撼。
剧中日本兵对中国人生命的践踏,对老弱妇孺的残忍,那血淋淋的影子,深深扎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南京沦陷之前,每个人都不曾担心是否还能看到明天的太阳,藏玉楼里照样欢歌笑语:沦陷之后,每个人都渴望活着的权利,哪怕身份地位的妓女,更何况其他人。
剧中戴教官(胡歌)的执着感动了无数的人,可是所遇到的粤军溃兵,尽管他们充满了血性,但单薄的装备却让人不忍直视,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劫后余生的感觉,大概只有李全有最能够体会。
那满地投降士兵的尸体和夜幕下运尸车里有个姑娘头部和腿部的特写,让我感触很深,也许我们没法经历那场灾难,无法深刻的体会那种惨绝人寰的悲痛。
可是我们依然要记住这些的画面,也许那个年代的人们就在经历着。
历史不能忘却,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加的强大,弱小就会挨打,甚至是屠杀。
在那个生与死的年代,高低贵贱之分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没有尊卑,只有尊严。
玉墨(宋佳)一个妓女,却显示出生命的主题。
这么一段沉痛的我们自己民族曾经一段伤痛中的1937年的女性,一个中国女人的形象。
抛开她的身份,我觉得她非常了不起,非常坚韧。
神父(张嘉译)看似不务正业,可是却是小人物中的大人物。
看到这里(14集),再次打开电视,看到那血腥的画面,这段貌似已经尘封的历史,我不知道怎么说,可能这里饱含了一种民族精神,在我们面对危难时刻,自我激发的一种能力,人性的一种反抗和对活着的一种奢望,很多东西是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人努力去传承下去的,忘记历史,就是忘记屠杀。
不仅仅是一部剧,更是一种提醒和祭奠!
一点点美中不足:要是剧里的江浙角色讲地方方言就更有表现力、更真实了!
相比于电影版来说,女学生和女人们的关系缓和有了更多的铺垫,不过这也是电视剧时长的天然优势,这一点还是很好的。
但有时候节奏又稍显拖沓,可能导演是为了让观众更有代入感,放了很多“无用”镜头,但其实这个效果没达到,反而显得拖沓。
还有个我觉得很值得吐槽的地方,有时候书娟显得过于冷静了,动不动就拿出相机拍照。
以下是一些看剧时的实时感受:#第三集看到受伤的士兵和成堆的平民尸体,开始难受了,唉…#第七集魏特琳女士扑倒在一个小女孩身上保护她,女孩哭喊着妈妈别走,安全区里也并不安全,可她们不知道,这只是金陵城噩梦的开始。
#第八集胡歌演的戴涛和宋佳演的玉墨在这一集都很有代入感。
能感受到战事的紧张和魔鬼迫近的恐惧。
#第十七集孟繁明知道女儿音讯后的哭戏和喜悦表现力很足,非常传神!
#第十九集不是吧,徐小愚,你刚吃完巧克力,就排挤别人(捂脸)一开始就应该刚一点不吃呀。
#第二十五集徐小愚,烦人第一名!
#第二十七集戴涛和玉墨相拥在一起,窗外的光照下来,画面静谧而永恒。
戴教官和玉墨最后的相拥#第三十一集李全有在墓室里思乡的泪水,除神父外教堂所有人聚在一起分鸡蛋汤的喜悦,都让人很触动。
李叔思乡的泪水
鸡蛋的喜悦地狱之中,就怕对未来丧失希望。
唉,王小妹死前该是多么无望…
英格玛神父向玉墨下跪#第四十六&四十七集
田中和黑炭这两人脸皮真厚!
看得真让人窝火!
#第四十八集审判看得真是让人火大!
铁证如山,被告辩护律师和黑炭却还在胡搅蛮缠!
这部电视剧我看完很震撼,震撼的是这部电视剧拍地真的很用心,很努力!
我从来没有看别的影视作品像看这部作品这样关注过尸体,我在想演尸体的演员们,他们没有露过脸,也看不清楚一个真正的表情,可在电视剧里一幕幕一帧帧,或残破,或焦黑,或被成堆叠放,或难以启齿部位的污秽被他们那样不顾一切的放大了,我在想这些演员们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需要多大的勇气,才给我们呈现出刻骨的画面,他们是微弱渺小的,甚至是画面模糊的,可就像真实历史带着那三十多万冤魂穿过厚重的时间长河,只害怕人们遗忘了曾经的伤害与残暴。
演浦生的小演员,演到在教堂外被迫害,在被雨水冲刷下清醒过来爬着去安全区看豆蔻那段,我看到的是满满的震撼!
在泥水、黑水、血水混合的肮脏路面,他奋勇的爬行着,为了活下去,他喝脏水,吃路旁黑黑的混合着烂草叶的泥土,为了使身体前行,五指在地上抠出深深的痕迹——所有这些,要那么小的少年演出来,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怎样的勇气才能把黑乎乎的泥土放在嘴巴里嚼,这样的动作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就放下恶心、拼尽一切就可以了,可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人!
在长篇的电视剧里,或许这不过是微小的再不能小的一幕,可就是这一幕撼动了我,即使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我也想给他献上最美的花!
他真的很无畏,很勇敢,很了不起!
突然觉得这种很像天上的星星,我们眼中看到最闪亮的在遥远的太空里未必是最大的。
我想我们有这样好的影视作品,有这么多努力的小人物,有些事情是永远不会失控的。
就像资助、策划和导演了这部作品的人们,他们在幕后,远到看不见,远到他们付出了多少根本看不清,可他们一定比“浦生”更努力,更勇敢,更坚定!
还有那个让人纪念、为记录南京大屠杀而自杀奉献一切的张纯如,是你让中国人不敢忘!
春节本来买好零食看晚会了,看了一会儿觉得声音太杂乱,场景又太眼花缭乱,搞得有点烦乱,看到免费频道播的这个剧声声音配乐让人平静,颜色也让心情稳下来,春节几天就追完了这剧。
看到后边想起流氓燕了,约校长。
对日本军官感叹不能亲自上阵,只能在后方收尸灭迹这段挺有共鸣。
小宋佳在庭审时那一段黑嗓真是挺惊艳的。
文艺作品不能做市场的奴隶,对电视剧来说,就是不能仅以收视率论成败,有些题材的剧集,无论怎样都应该拍,譬如南京大屠杀,是很沉重,是很虐心,在普遍娱乐化的荧屏上似乎有点格格不入,但这样的剧集,我们不能缺少。
当然,也不是说有了情怀追求的剧集就必须“难看”,虽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但《四十九日•祭》就是一部“好看”的剧集,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很多人会拿来跟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作比,但剧集的编剧由严歌苓亲自操刀,她也说了,剧集的篇幅更长,比电影更贴近原著。
观剧的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想起去年那部德国电视迷你剧《我们的父辈》,此剧从德国人的视角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血雨腥风,在德国本土乃至全欧洲都引发了轰动效应,长久以来,我们太缺乏这样厚重的当代史电视剧作品,特别是当我们自身的苦难记忆深刻的嵌入其中时,习惯了在荧屏上找乐子的观众常常会本能的选择回避。
必须指出的是,《四十九日•祭》并没有一味的渲染苦难,而是难得的在叙事中体现出幽默感:偷看妓女洗澡的小乔治,喝酒、赌钱的“混混”神父法比,还有在大屠杀间隙难得的角色“碎嘴”,都让剧集饱蘸着生活趣味。
1937年12月的南京,无疑是一个人间地狱,但即使在这样苦难的环境里,生命就如同顽强的小草,在每一个缝隙中每一缕阳光里倔强的向上。
历史有高光,也有暗影,在历史的暗处,布满了民族的伤疤,不负责任的扒开伤疤,只是徒劳的增加苦痛,但好了伤疤忘了痛,就是忘记历史,用列宁的话来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厚重题材,简单的“控诉式”叙事很难真正打动普通受众的内心,而《四十九日•祭》沿着原著的路径,把中国妓女、外国神父、抵抗战士、受难民众、国民党高官、残忍的的日军指挥官、“软弱”的日军小战士,各色人等都通过一个核心场所——教堂,汇聚纠结在了一起,在这个教堂内,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种种演出,特别是身份、地位和道德水准发生剧烈冲突之时。
对于看过电影的观众来说,《四十九日•祭》是“缺乏”悬念的,最后的故事走向大家都心知肚明——大而化之的说,所有的严肃历史剧都是这样的(除非创作者别出心裁的不采用历史共识)——但在细节的展现上,《四十九日•祭》足够让观者动容,特别是对史实的尊重。
譬如国际安全区和魏特琳女士的出场,譬如日军集体屠杀中国战俘的恶行,譬如唐生智放弃南京时面对蒋介石命令的无奈,日军中既有灭绝人性的高官,也有良心未泯的新兵;中国军民既有铁血刚毅的抵抗,也有怯懦无知的逃避,更有为了救女儿不惜当汉奸的父亲。
这些历史细节一方面有比较翔实的史料佐证(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右翼常常以此来刁难我们),另一方面则较为真实的还原了历史的原貌,不是简单地脸谱化塑造。
一个自信的民族,才敢于直面自己最苦难的记忆,就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而言,《四十九日•祭》在荧屏上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自信,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让我们痛定思痛的历史记忆被搬上荧屏。
(刊载于《北京青年报》2014年12月12日)
之前没注意到,以为是电影,后来才发现这电视剧早出了电视剧很压抑很难受,不是抗日神剧,每个角色都很有感染力,关于里面女学生我心情复杂,整体看下来要准备好纸巾,尤其是戴涛死的时候哭得我喘不上气......这段感情戏真的满分....张黎导演,演员阵容都给这部戏的表现有了基本的保障,但还是略有瑕疵, 但个人感觉除了节奏略有拖沓,口型配音问题有些出戏,其他的表现还是很好的。
尤其是演员,妆容和场景道具的布置都非常有感染力 这段历史背景是最为厚重的,也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因素,抗战和文革这两个大背景都太令人难过.....总而言之,整体看下来,我个人没有很高的期待和设想,所以观感效果还是挺不错的,这段历史实在是太残酷了,战争太可怕,但是相关的作品却也一直在看,不忘历史,才是正视将来基本..
《49日·祭》,是一部战争伦理剧,主要讲的是在南京大屠杀的49天里,一群人躲在地窖里发生的故事。
它不是谍战剧,不跟你讲地下成员有多厉害,谍报组织多缜密,男主女主多么聪明多么靓丽。
不是的,它真正讲的是人性,是伦理,是战争下平民的挣扎。
很多人看战争剧,习惯站在高处,看两方军队如何厮杀,看两方主角如何神勇,而真正在战争中受害的平民却无人关注。
的确,当时的平民小百姓没有聪明的头脑,没有热忱的斗志,没有虚与委蛇的本事,三十万的平民,就这么丧命在日军手下,无处伸冤。
这个剧是很沉重的,可惜市场上太多手撕鬼子剧,把一些人洗脑了,还以为抗战那些年中国也照样牛逼闪闪,打得日本鬼子抱着狗头就跑。
不是的,战争对于平民来说,是毁灭性的,可以轻易就把他们从人间抹去,毫无痕迹。
主角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性格。
他们之中,有的人油滑,有的人轻浮,有的人幼稚,有的人喧闹,有的人机灵,有的人疯癫,他们之前的职业与身份完全不同,战争让他们躲在了一起。
在这四十多天里,他们待在阴冷的地窖里,每天只能啃土豆(还得按个分),为一杯水一杯酒大动肝火,困兽一般地内讧、争抢、谩骂,死亡的阴影笼罩了整个教堂。
教堂之外,整个南京一片血海,尸骨成山。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是平等的,生命不分高低贵贱。
可当我们看到这部剧,看到日本人对南京平民那些惨无人道的恶行,却又深深地感觉到,人与人不是平等的。
他们根本没有把中国平民当做是和他们一样的活生生的人,也根本没有任何同情心和同理心。
他们毫不在意别人的尊严与生命,把快乐凌驾于别人的痛苦之上,简直是一群魔鬼。
我们看到,无论你是小老百姓,良家妇女,还是已经举手投降的战俘,在沦陷后的南京,只要是中国人,都不会被当作人来对待。
那些日本人不是为了和平而来,而是为了掠夺。
在这群人眼里,什么职业什么身份什么容貌,重要吗?
逃得过吗?
他们视人命如草芥,压根不在乎你是谁,心情不好,就杀人,不服从他,就杀人。
他们眼里没有平等,只有侵略,只有抢夺,只有虐杀。
三十万日夜哭喊的冤魂啊!
很多人看这部剧,觉得压抑,觉得沉重。
是啊,三十万的冤魂,能不沉重吗?
至今未能听到一句道歉,能不压抑吗?
这一场因他们而生的浩劫,三十万人殒命枪下,令人发指,可他们,直到八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们依旧拒不承认,他们的靖国神社还供奉着战犯,完全不道歉,完全不反思!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南京大屠杀,连我们当代年轻人都快记不起了。
所以,要有这样一个剧,给你揭开伤疤,你看了,会发现中国并不是那么强大,它曾经被人这样践踏过,这样羞辱过,这样毫无人性地屠杀过,你会感觉到痛吗?
会羞耻吗?
会愤怒吗?
如果你会,那么这个剧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了。
记住这种痛。
没有清算的遗忘,是对逝者的一种亵渎
外面都日军屠城了教堂里面两拨人还斗嘴骂仗,真是烦死我了,法比对女学生和妓女都太好了,就该让她们知道外面的真实情况,看她们还作不作妖。那个小鱼跟书娟斗嘴到底是图啥啊,巧克力排骨没不吃,骂人的时候也没落下,why?科普了日本对尸体的专门处理和最后的审判过程。豆蔻竟然活下来了!命真大啊!
对一群妓女恨的牙痒痒,从始至终从未喜欢过,篇幅过长,生活碎屑都恨不得一一示人,冗长无聊的脑残避难生活消解了严肃而沉重的悲剧性。脱离日常生活的角色和视角,观赏时毫无代入感,难以沉浸其中,也就失去了本可以引发民族共鸣的砝码。怎么看都不成功。
比起电影版,宋佳真不行,乱世确实应该先干掉圣母
一言难尽,处处bug不合理,里面无理取闹降智强行制造冲突矛盾的地方太多了,要不是这个题材,我都想给2星不及格
虽然只是刷了狗哥的cut,依然能感受到整部剧的慢慢慢节奏,这么沉重的历史,全包裹在这个故事里,显然有些施展不开。
只要一涉及南京大屠杀这个话题,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就是难受。
看过两集 演员阵容强大 内容看不太下去 弃
没见过比孟书娟更作的女儿、比孟繁明更好的父亲。剧情有点拖拉。
这剧我不能算看完,戴涛死后就看不下去了,那段历史太沉重,太灰暗看的很不舒服。但是张嘉译、宋佳、胡歌的演绎都是大赞。
剧情拖沓,亏了这些个演员了……
大悲无泪
张嘉译和胡歌都非常喜欢,扣一星是因为此片太压抑了,但也许现实要比次沉痛千百倍
两集弃,剧情太拖拉,看不下去。
剧情太拖了
初中看过,唉:-(
完全是骗没看过原著的人!最后结局还分上下,异常拖沓且散乱,就算有张嘉译我都不想打高分。顶着面纱上法庭不算藐视法庭吗?讲话能直扑重点吗?证人能够在法庭内随意走动吗?鬼子律师也完全没逻辑!女主角根本没那个气质别勉强了好吗,白瞎了淑娟过来配戏。说好的南京口音呢,能练练吗!
一般
烽火硝煙中的一抹浪漫——胡歌!看到第7集,好多次的忍不住流淚!不管是戰爭片還是言情片,歷史就是歷史!忘記屠殺,等於第二次屠殺!
其实只是为了看胡歌去看了cut版本,否则绝对没有勇气去看南京大屠杀的作品,知道并铭记那段历史,不等于敢直面惨痛的画面。cut也把我看哭了,并且抑郁,胡歌演的很棒,不次于琅琊榜,演出了军人的魂,和张嘉译宋佳的对手戏也很燃,这就是高手过招的特质了。
絮絮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