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双手围起孤岛。
现代人,特别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与前现代相比,压力的来源、数量和强度都大十几倍乃至上百倍,人们在这个时代更不容易被饿死,但更加痛苦。
父母过去的生活经验无法知道孩子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也无法获知和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每个人都被冰冷的社会分割成孤岛,迷茫、焦虑、失望是现代人的宿命。
原子化的生活脱离人的本性,那些亲密的、美好的、天真的瞬间都凝固在过往,一段真正的情感比金子还珍贵。
《浅田家》这样的全家福,展现的恰恰是当下人们逐渐疏离的家庭、童年和亲密关系,用照片定格时光即是将瞬间凝固成永恒,那些瞬间的永恒能给人带来无限的力量和希望,如同一双温暖的手将孤岛围起,遮蔽所有的风雨。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一场9级地震(历史第五大地震)让无数人流离失所。
转眼,十年了。
在刚刚过去的三月,日本全国各地举办了不同形式的活动,悼念大地震及海啸的遇难者。
时间仍在抚拭伤痛,而幸存者对亲人是思念并没有减少半分。
今天要说的故事,就跟这场灾难相关。
和其他同类作品不同,本片没有苦大仇深、没有嘶吼哭泣,导演用欢乐轻松的喜剧外衣,包裹沉重的创伤内核,举重若轻、让人笑中带泪。
而这一切,都要从一本摄影集说起——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班底堪称奢华。
汇集四位“日本奥斯卡”影帝(二宫和也、妻夫木聪、菅田将晖、平田满皆为日本电影学院奖影帝)以及一位柏林影后(黑木华)。
讲述获奖无数的畅销摄影集《浅田家!
》背后的故事。
这本书不仅曾获多项大奖肯定,还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全家福“一本正经”的刻板印象,浅田一家四口大玩角色扮演,自由奔放、全情投入,张张让人忍俊不禁。
这些脑洞大开的照片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一切都离不开浅田家的小儿子,浅田政志。
浅田家的父亲喜欢摄影,每年都要给自己的两个儿子拍摄合影,做成新年贺卡。
潜移默化之下,小儿子政志也励志成名一位摄影师。
12岁那年,父亲将自己的相机传给了他,相机到手后,政志欢天喜地拍下的第一张照片,就是一张全家福。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政志长大以后虽然考上了摄影专科学校,但他对摄影的兴趣似乎并没有强烈到——要将其视为自己毕生奋斗的使命。
课也不好好上,工作也不好好找。
眼看就要沦为废柴一个,这时学校传来消息,如果不能完成毕业作品,那就只能被扫地出门、凄惨肄业。
而作品的主题就是——
政志脑海中浮现出的,是自己的家人。
于是,他拍下了一张父子三人壮烈受伤、护理长妈妈负责包扎的照片。
这张照片完美复刻了政志10岁时的一场家庭惨剧。
爸爸在做饭时不慎被掉落的菜刀把脚割伤,混乱中兄弟二人轮番摔倒。
最后以一家四口在医院集结、父子三人一共缝了18针、护士长妈妈颜面扫地而告终。
这是政志童年印象里最深刻的画面,也是他心中最有浅田家风格的一瞬间。
政志凭着这张照片勇夺全校毕业设计第一名,并拿下学校最高级别的校长奖。
而一家人在一起拍照时欢笑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决定借着拍照给家人圆梦。
全职家庭“煮夫”的爸爸,其实梦想成为消防员,那就(拜托哥哥去)借来全套装备,让老人家披挂上阵。
到了妈妈,没想到脑洞大开,居然想拍黑道家族照片,成为“黑帮老大的女人”。
最后轮到哥哥,他的梦想是成为F1赛车手,那就(还是拜托哥哥,让他自己去)协调赛车队,趁赛车维护期间抓拍一张。
明明是哥哥的梦想,但最后风光坐上赛车席的却是弟弟,无语子。
这一切,让政志渐渐找到了方向,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人看见。
于是他千里迢迢来到东京,借宿在发小若奈家中,为了成为一名专业的摄影师而奋斗。
同时,他带着自己拍摄的《浅田家》摄影集多次拜访出版社,然而跑了30多家全部吃了闭门羹。
虽然主编们看的时候都乐得合不拢嘴,但出于市场和商业考量,最后都“十动然拒”。
政志日渐颓废,但若奈始终对他信心十足。
不仅一直鼓励他,还自掏腰包租了场地,在东京为他举办了一场“浅田家摄影展”。
虽然没有人声鼎沸、场场爆满,但总有游客络绎不绝、走走停停。
这其中,居然有一位女士笑到不能自已。
这位女士很喜欢浅田的全家福作品,还给了浅田一张名片,万万没想到,竟然是位出版社大佬。
她不嫌政志没有名气,也没有计较盈亏,雷厉风行的出版了画册。
虽然销量惨淡,但她丝毫不埋怨政志,反而一直安慰他——
就在这时,发生了最关键的转折。
《浅田家》获得“摄影界芥川赏”之称的“木村伊兵卫摄影大奖”,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得到了命运之神的垂青。
就连领奖现场,也成了政志创作的场地。
有了名气之后,不仅画册销量大增,还有人喜欢他自然的风格,而请他拍摄自家全家福。
第一单生意,就是岩手县的一个三口之家。
政志在拍摄前,总会先去了解被拍的对象,他们在乎什么,喜欢什么,然后想办法引导他们在镜头前展现最自然的样子。
高原家的女儿喜欢樱花,于是他就等到樱花盛开的季节,再从东京赶到岩手县,在拍摄前抖动樱花树,在花瓣落下时抓住一家人最惊喜的表情。
用一张照片代表一个家庭,有欢乐和感动、也有揪心和落泪,只是一个画面,却能如此感动。
政志事业蒸蒸日上,正当他要举办第二次摄影展时,东日本发生大地震。
他担心第一个找他拍摄全家福的高原家,于是赶往岩手县灾区打探下落,人没找到,只有眼前的满目疮痍。
灾区现场散落着掩埋在淤泥中的相片和相册,幸存的人们在遗留的照片中寻找记忆,其中的大部分已经成为罹难者的遗照。
于是,政志以专业摄影师的身份,加入了照片清洗及认领活动。
照片不只是过去的回忆,更是活在当下的力量,也是迈向未来的动力。
此情此景之下,对家属来说,每一张都是珍贵的宝物。
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政志也在2015年出版了《相册的力量》摄影集。
每一张照片背后,有悲喜忧欢的故事,有妙趣横生的幸福时光,也有对重灾区民众的悲悯关怀。
而这两本摄影集的出版,恰恰就是本片的两大叙事主线。
至此,本片也从一个小小的浅田家延伸到受地震影响的万千日本家庭。
虽然两部分之间存在着一丝割裂感,但一个小家庭如何包容儿子的成长、帮助他实现梦想,与震灾里不同家庭如何弥补、消解伤痛这两个故事,其实内核相似,讲的都是家庭里的内聚力量。
从亲情里产生出的爱,能够跨越空间、时间、伤痛与生死的距离。
洪水冲不垮的全家福,其实比我们想像的更加强韧。
它能在漫长的岁月中,给未来的你带来一些来自家庭的温暖和回忆,甚至还能带给其他陌生人某些意想不到的力量。
《浅田家!
》带给观众的不仅有这种来自家庭的美好,更能让人直观的体会到“爱人与被爱”的勇气。
而这恰恰是一个家庭能赐与孩子的,最宝贵的一项礼物。
戳【有用】,为这部诚意满满的暖心神作
传统家庭的长子反传统的父母家庭身份宠爱中长大的新一代青年有父与子的传承,母与子的理解,兄与弟的体谅这是一个注定联系很紧密的家庭《浅田家》是一部基于现实之中创作出来的作品,是艺术。
它不仅承载着过去,也为浅田政志和这个家庭的未来埋下了伏笔。
青年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最避免不了的就是迷茫,政志有着大多数人没有的幸运,然而铺陈梦想之路时降临的天灾使他走进另一个世界。
成长于美好家庭中的他,走进了由破碎的家庭组建的世界。
一张张照片是每个家庭的记忆碎片,灾难带来的遗失,会让人对这种精神寄托有更强烈的依赖。
然而现实的残酷往往没有情面,寻找女儿的父亲和寻找父亲的女儿,是最现实的写照。
看着手表的女孩依然在照片里和妈妈妹妹一样笑的很灿烂。
摄影是对现实的复刻照片是留下的印迹全家福即是对家庭的复刻它记录了家庭中的角色可是生活中不美满才是常态对于那个父亲,那张小小的两寸毕业照就是这个家庭最重要且唯一的全家福对于那个女孩,和妈妈妹妹一起开心的嬉笑玩闹着的照片,就仿佛爸爸也在身边时刻记录着她们一样,这也是她们的全家福。
浅田一家最后用一场伪装的葬礼来拍摄《浅田家》的续集,虽然像是场闹剧,但正是这样的闹剧,是《浅田家》延续下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消防员开始,《浅田家》已经畅想了浅田一家无数的未来。
而那个女孩在沙滩上的灿烂笑容,也让他找到了《浅田家》继续拍下去的理由。
也是他的梦想之路继续下去的理由。
我其实一个特别不喜欢拍照的人,但浅田家最直观的让我知道了照片最美好的东西,通过它可以去怀念你最爱的人,也可以让你最爱的人通过它去怀念你。
照片不应该只是1.2.3茄子,也不应该只是找个景,摆个pose,更应该是最本真的情感的流入,最美好的回忆现在想想家里连一张全家福都没有,趁还来得及抓进去拍个全家福!
摄影的意义是记录,除去妙手偶得,更多的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灵光乍现的天才,灵活熟练的摄影技能;重要的是要知道想要拍的是什么,以及怎样将这种东西拍出来。
《沙龙》 陈奕迅 词黄伟文对焦 她的爱对慢了 爱人会失去可爱记低 这感慨世事变 有没有将你淹盖只一格 经典的偶遇已 不再尽量框住目前大概留住 温度 速度 温柔和愤怒凝住 今日 怎样 好捉紧 生命浓度 坦白流露 感情和态度留下 浮光 掠影 飞舞每张 都罕有拍下过 记住过 好过拥有 光圈爱漫游眼睛等色诱有人性 镜头里总有丰收虽则那 即影即有售罄 菲林都已拆走但是冲动用完 又再有留住 温度 速度 温柔和愤怒凝住 今日 怎样 好捉紧 生命浓度 坦白流露 感情和态度停下时光 静止衰老登高峰一秒 得奖一秒 再破纪录的一秒港湾晚灯 山顶破晓 摘下怀念 记住美妙升职那刻 新婚那朝 成为父母的一秒要拍照的事 可不少音乐 话剧 诗词和舞蹈揉合 生命 千样好 摄入相簿绚烂如电 虚幻如雾 哀愁和仰慕游乐人间 活得好 谈何容易拍着照片 一路同步 坦白流露 感情和态度其实 人生并非虚耗何来尘埃飞舞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百丈禅师人性自带本真,可惜往往被妄念所困,一念无明。
当挖掘到人性真的一面的时候,或许便是那闪光的、自由的、喜悦的一面。
同一个娘胎里生的,俩人坯子却大相径庭。
哥哥这种人,就如你我他这99%的凡夫俗子,大都紧张烦闷,内心深存悲观和担忧,有牢骚和压抑,疲于奔命,为道德为生活所羁绊,努力克制,但又如履薄冰不得释怀。
弟弟政志从小便懒散不羁,甚至一度有一种日日钓鱼不务正业的废柴表象。
这游手好闲的弟弟,却自带了天生本真的原厂配置,似乎娘胎里出来就没那么多的烦恼,精神汇于一处,只关注自己喜欢关注的人性中真挚的点,小小年纪就懂得深度撩妹(识别人性本真),真可谓天赋异禀。
若是找不到有趣的点呢?
不如天天喝酒钓鱼,放空自己。
这里面没有享乐,也没有堕落,就是一种“空”,若没有值得做的事情,为什么非要做点什么呢?
就是这么一种安于待机状态的不动如如的高级感。
而后来所谓的获奖也罢,出名也罢,我想政志或许从来都没有在乎过吧,他在乎的应该还是乐在其中的过程。
影片中还有值得玩味的一个矛盾点。
哥哥非常顾家,一家老小系于一身,一直跟弟弟强调“为了让父母开心”。
而弟弟云游四海放荡不羁,老爸脑梗却还灵光乍现马上开溜。
所以谁是那个有担当的?
谁是那个没良心的?
乍一看毫无疑问,哥哥有责任有担当扛起一切家庭责任,而弟弟则是自我为中心游戏人生。
但是仔细咂摸,弟弟之所以能成为顶级摄影师,并不是因为他的放荡不羁,而是因为他的“心”从来不在自己身上,从小时候撩妹就能关注到对方是否是真的开心,到后来走上摄影道路也是为了让父亲实现一生想当消防员的夙愿(表面看会误以为是为了毕业作品,其他他根本不在乎是否毕业)。
后来去北方第一个家庭拍照,能代入捕捉到对方都没意识到的最在乎的樱花这个点,地震后还在第一时间赶赴北方寻找这一家人,心中时时刻刻都和他们勾连在一起。
在癌症家庭时,则别出心裁地拍出了一家人的那种依恋与凄美,政志眼中滚烫的泪水又何尝不是深入众生人心之时所感受的爱与痛苦呢?
最后那个女孩,政志苦于无法帮其拍家庭照,但是心中却24小时在思考如何破局帮女孩实现夙愿,以至于在神社灵感出现时当场就赶赴北方。
通观整片,弟弟似乎才是那个从来都不是为自己而活的人,而是为女孩(朋友)、为父亲、为陌生人、为众生而活,因众生而喜,因众生而悲。
这种大爱超越了小市民一己私利为基础的“家庭责任”,是一种难得的见天见地见众生的通透。
影片中在政志灵光乍现要去给小女孩海边拍全家照的时候,母亲先是给了一巴掌责其不孝,然后又微笑拥抱鼓励他勇敢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或许母亲只是出于母爱,鼓励孩子追随兴趣,但是也凸显了这里面一个矛盾点:我想她模模糊糊也知道这个天赋异禀的孩子,一定有更值得做的甚至自己无法触及的高度的事前要去践行。
这位不顾家的孩子反而才是家庭的荣耀,有自己无法理解但是又无条件相信的使命。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图像和音乐又何尝不是?
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情感,我的一切感知都嫁接在这些载体上。
脱离了我们从文字、图片、声音获得的一切信息,我们的世界也即随之崩塌了。
所以大千世界,确实皆是虚妄。
但是反过来,借助这一切“空”的表象,法门也同样有万千,可以让我们直抵人心,窥见最真最诚的人心和彼岸。
或许只有当一个人全然了忘记了自己,放掉了世俗的功利和“上进”,放掉了这一些周遭的假象和羁绊,才能真正腾空自己的心,看到人性的本真,触摸真正的喜悦,感受到浩大的慈悲与生命的意义。
看似讲的是家庭,实际讲的是影像,底子讲的还是家庭影像就是一部返回过去的时光机把那些美好保存 当事物都已过去之时还能通过照片来重新抵达那一瞬间的时光虽然说的是照片影像之美妙不过再往深了走就是我们那些所要使用到影像保留的事物才是最最根本的我们最关注最首要的便是那些我们所爱的、那些所爱我们的将他们的眼眸 神气 动作 荣光 一切一切,收纳在一张薄薄的照片里而再看到这张影像,当时的所有便全都在脑海中涌现重见不过,日本人这股子小纠结劲儿呀。
我是真的挺服的,就老感觉这日本人的脑回路是完全难以理解,即使擅长换位代入如我。
怎么说呢,故事讲述得还可以,作者想表达的也传达到位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情感联结吧,老是觉得有些别扭。
这种奇怪的感觉经常在日本的电影里出现,就不知道是日本独有的社会文化特色,还是日本电影的发展演化出来的了。
老是感觉日本人相互间都是非常自然的用自身的假我来进行交流互动,甚至他们都习惯这种假我的存在以至于认为是真我。
颇有种自己与世界给自己编织好一个筐,自己直接往里跳,之后长成的便是这个筐的模样,自身意志也只能通过筐本身的漏洞和隙缝使劲的往外生长。
诶,是啊,这有点意思哈,就是那种岩缝生花的感觉。
那种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便就是在强势的自我压抑之下,通过那一丝自我意志表达的可能,用尽全力极致地展现自我。
有意思
2021年7月11日 星期日 天气:热
这张照片开启了浅田的创作之路人间自有真情在。
这个世界需要这样的故事,来疗愈风雨中的人们。
提到日本电影,很多人想到的是动画片,恐怖片甚至情色片。
这些是日本电影所擅长的,但还有一种类型也是日本电影具有代表性的名片。
家庭片《东京物语》《海街日记》《生存家族》,包括《樱桃小丸子》都是这种类型的优秀作品。
日本的家庭片不同于大陆的家庭伦理剧,虽然都有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展现家庭成员间的互助互爱。
但由于日本人独有的委婉含蓄,它所表现出来的鸡毛蒜皮很少有破口大骂的激烈冲突,家庭成员间的互助互爱也很少有直接且深情的表达。
就是这种细腻,成就了日本家庭片独有的风格。
《浅田家》根据真实事件改变而来。
影片的结构非常简单清晰。
前半段用主角自身家庭日常作为铺垫,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是在为后段埋下伏笔。
没有后段的主题升华,这部片子也不会有如此出色的表现。
从为自己拍照,为自己家人拍照,为别的家庭拍照,最后又回到自己的家庭。
每个阶段平滑过渡,这种细腻圆润是剧本打磨之后的结果。
剧情服务于主题。
《浅田家》的主题以拍照为中心,上升到了抚慰生活伤痛上。
拍照或者摄影,是近代才出现的新事物。
它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可以通过光影驾驭了时间。
照相术满足了人们可以让时光暂停的幻想。
喜欢把拍照叫做留念。
留念,留住的是一次怀念。
多久没有翻开家中的影集了。
尤其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手机制造商们疯狂的攀升着自己拍摄科级,使之成为相机的替代品。
的确,数码相机的发明极大的实现了照相的普及化。
普及化换句话说就是实现了照片的量产,科级进步,产量提升,伴随着的就是价值的下降。
照相馆这个东西,未来是否还会继续存在并不清楚。
一家人收拾打扮,兴高采烈的去拍一张全家福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
那应该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事情。
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刻,记录的不仅仅是图像,还有那一瞬间的感受。
假设用天真的想法去理解柯达公司。
他之所以没有发布数码拍照技术,也许是为了守住对于照片最后的气节吧。
走下神坛的沈阳生生照相馆照片是要洗出来的。
洗出来的相片和手机中存着的电子照片有着本质的区别。
实物带来的神圣感,是代码所替代不了的。
这个世界需要被记录,我们的感受也需要被记录。
有时候,我喜欢拍一些空镜头的照片。
不想为了展现什么不想为了表达什么不想为了炫技什么只想记住拍照时候的感觉。
当有一天看到这张照片,会回想当时的所想所感,这是照片带给我的最大效益。
拍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时间留住,定格起来,慢慢品尝。
有几个转换感觉有点奇怪:1.从哥哥是旁白,最后为什么变成政志旁白的?
2.从政志的年龄开始叙述,到最后为什么又变成用年来结尾?
3.明明有女主的戏份,最后连合影都没有?
也没再叙述了?
4.前面开端很好,最后的地震些许沉重但的确有东西,但又感觉跟主线没有特别大的关系,感觉像不知道后面叙述什么了,为了增加故事而加进来的。
音乐虽然没有惊艳,但是搭配这个片子十分的舒适。
甚至恬静。
每一个情节、物品做到了callback。
摄影师的作品确实很有趣,先是以家人每个人的梦想开始拍摄,服化道加浮夸的表情,十分搞笑。
为每个家庭拍一张属于他们的全家福,了解每一个家庭的重点,这个创意很好。
但后面又从全家福变成照片的意义。
尤其加了地震的情节,全家福的意义难道不是更好?
倒叙,开头就上丧事,到最后发现原来又是一个小创意。
服化道上也很真实,19岁的黄毛+花臂,24岁开始留长发,是那个文艺青年的标配了哈哈。
很能理解政志在27岁还是摄助,面试30家出版社仍然无望的心情。
如果这是人物传记,每一个部分应该都是完整的,但这部地震板块至少有三分之一了。
很多小点:“幸宏你是哥哥呀!
”“政志,加油啊!
”“一辈子只拍一张会拍什么?
”“我的人生意义就是家人”“但收集的照片越多,一个人就会越痛苦”“我知道你为什么找不到爸爸的照片了,我家也是一样”“因为爸爸一直在给我们拍照啊”
不谈电影本身了。
影评写成了回忆录,就这样也挺好。
想起小时候,我和哥哥有很多照片,我们有很多很多家庭录像。
记得很清楚,小学有一次英语演讲的时候我说,妈妈有"childish smile", 拍了很多照片但照片里没有她,因为她是"the person behind the photo"。
长大了,我接过了妈妈手里的小DV,拍初中同学,高中同学,我成了照片和视频里没有的人。
在每次集体活动之后把大家的照片发给大家,或者放到自己空间的班级专属相册里。
毕业后的几年内,偶尔会有同学突然给我发消息说,有我真好,想念高中了就去我空间看照片,或者看我剪的合唱合集。
高中拍那些照片的时候,可能没想那么多,但偶尔翻出来看的时候,又每一张都舍不得删。
我记得有时候会很纠结,想享受呆在大家身边的感觉,又想好好地纪录当下,因为怕之后会后悔没有拍下;或者是有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的执念,又担心不看着屏幕会录不好——总是如此。
更多时候,其实也分不清自己的不知所措到底是因为在纠结要不要去纪录),还是在想自己合不合群。
高三班里搞中秋晚会那次,我站到凳子上拍大家手拉手唱歌——对于经常性因为自己的存在感到尴尬的我来说很不容易的一步,我站在高处拍着大家,无比想要加入大家的合唱,感动得要哭手都抖了,还得端稳小DV…涛涛来解救我了,让我去唱歌吧。
后来回看视频,我一边悄悄挡着眼睛一边装作没事一样和旁边同学拉起手…大学的我没那么执着于“在集体中”了,也乐于藏在相机后面,壮着胆子接近本不在我社交圈的人,相机和口罩成了一个保护屏障,却也隔开了什么。
回想高中,自己当时也是一直清楚,如果没有一个DV,很多事情我也是断不会去出头的,很多人也是不会有现在这么多交集的。
那时候虽然没有找到自处的位置,但是回忆倒是出乎意料地保留下来了。
那时候的我,包括现在,只有打着拍照的幌子,才会去接近一些朋友们吧。
嗯,就是有这么社恐。
但是,录下来的东西都是真情实感的,每次回看,都会无比庆幸当时这样做了。
只能说当时的我自己把将来的自己拿捏得很到位吧。
我永远喜欢真实的、有着美好情感的人,和这其中的故事。
我永远珍爱我的回忆。
日本程式化温情家庭片
3.5
讲灾后的那部分实在不可能引起共鸣,家庭方面的描绘还不错,可能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想看日影了,真的这么些年没啥进步
真实事件改编,好温馨、轻松又感人
由摄影家浅野政志的趣味全家福照片为起点,讲摄影作为唤起记忆的意义,讲家庭和亲人的温情,很治愈很温暖不矫情无鸡汤。很赞同其中对摄影和照片意义的解读,不谈艺术的美学意义,照片为记忆实现了场外标签滴功能。
用拍摄全家福照片构成一部温馨家庭电影,独特有趣。日式的喜剧夸张处理也别具一格。了解一下别人的口味,可看。
日本人对于这种扎扎实实做小事情,坚持下生发的各种生活变化,一直是不吝赞美的。
好会哦!“和我结婚,要么还我200万元,你选哪一个?”
好脸谱的人物好无聊的故事,充其量不过是感动24H的SP制作。
真是可爱的一家人,一家人愿意这样一起玩也是太可爱了
7.这才是当代通俗情节剧应该有样子!
确实很好哭,虽然前后半段有些脱节。地震后清洗照片还是很触动我啊……卡司竟然都是影帝影后
前半全家cosplay摆拍妙趣可爱,哥哥最可靠工具人,黑道家族这张笑疯了我。后半311灾后支援中发起找回照片project其实是个很好的点,救人并非只是捡回一条命你就该感激了可以的话心的救赎、在智能机普及以前如果家里被毁那真的是连遗照都无照可用的悲伤也值得救赎,可惜,影片在进展很慢的丧父小女孩剧情线这里耗费了太多时间拉跨了整体节奏,后三分之一被主题包袱压垮了编剧仿佛变得不会说话了。
全家福的意义……
前后割裂,其实挺无趣的。
断裂感巨强,每次新事件发生都给男主角那么久的发呆镜头。而且好废柴的弟弟设定,好像一切都是不劳而获。到了311之后才给他更多的主动性,前面到了黑木华家里两年内,丝毫爱恋场景都没有展现,太怪异。整体气力不足,漏洞太多,不知道镜头为什么要给得广广的,美术该浪费浪费,老是拍那么多空间有什么用,反而显出表演的更多破绽。
温情是壳,苦情是戏,开心是果,很难不说剧作真是套路满满。好在核心有认识人与摄影的关系、身处平凡怎样平衡好理想与现实及如何理解、面对生活等源自真实人物故事的内容,给本片增添了几分观看价值。7.0。
1.跟入殓师相似的结构,处理亲情或许游刃有余,处理311则捉襟见肘,拍出了命题作文的感觉。2.黑木华这没有自我的爱,力量到底由何而来呢?3.这部电影打动人的部分在于真正让人意识到:我们为什么要摆拍全家福。
越看越讽刺。命运的宠儿。家人的溺爱和女友的无条件,才是追寻生活意义的资格。女生真的好惨。除了他都好惨。包装精致的不良少年。我知道这是浪漫,是人生,但我欣赏不来。
刻奇得很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