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看了,绝对佳作!
三大前哨全部提名,很多人说妮可的Oscar提名稳了,可是真的稳了吗?
像我这种满脑子只有妮可的人,越来越觉得现在的局势对于妮可没有任何益处!
小前哨的各大影评人提名人在三大前哨出来前,迫不及待加上妮可的名字,可是三大前哨宣布完毕后,再也见不到妮可的提名了,这是为什么?
我认为,大部分都在对兔子洞的票房持观望态度,并且这票房直接影响到评委是否真认为妮可已经come back了,你说你是以前是票房巨星,得到oscar后成了毒药,那这次要回归,是否连票房也要一起翻身呢?
这是必然的!
所以在越来越接近上映的日子里,影评人的票不给妮可了,上映周末票房出来后,更加是不给妮可了,这样下去,再过一个月的oscar提名名单上还有妮可的名字吗?
我心里是一百万个是啊!!!
可是,却又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题材。
兔子洞讲述了中产阶级夫妇丧子的故事,很平凡的故事,主要是从内心挖掘主人公的遭遇变故后i的感情生活,说实话这样的题材真是一抓一大把啊,要不是妮可基德曼的出演,我是不会看这样的作品的。
(不加不减)其次,妮可。
正是因为有妮可,所以观剧的重点放在了演员的演技上,里面的所有的人的表演都没让人失望。
妮可的表演绝对值得赞赏,这么多年,妮可的演技其实一直没有问题,但是flop这么久的问题就在于剧本,这次的剧本好了,妮可的演技在导演不惜一切手段下展现了360度面部表情和内心情感,妮可每一个微小的面部表情,都被导演抓住了,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神韵的角色,一个活生生的角色,一个悲伤到无以复加的角色!
这是真正让观众看出妮可演技的角色,这一点就比较讨巧了,因为这次的演技非常直观!
(妮可是不是心想,我以前演的也不差,只不过是观众看不到内心去,算了,这次演的直观点,你们的智商不够欣赏我的内涵。。。
)(妮可的表演为其加分)再次,搭档。
没有一个是有号召力的,但是哪一个都是实力派演技高手,这让我看到了妮可作为制片人的眼光,她不喜欢能够以一敌百的偶像明星,只需要适合这个角色,愿意为角色付出的演员。
韦斯特确实是老戏骨,观看的时候,确实有感觉到韦斯特在角色把握上巧妙,那双满是戏的眼睛,一看就知道要表达什么。
在与妮可对戏的时候,也是让人对那表演大家赞赏,一个过来的母亲,在女儿面前那种关爱,训斥,提点,难怪有人说和妮可对戏时,压盖了妮可的锋芒,我觉得,戏就应该这么演,韦斯特的角色要能压住妮可角色的锋芒,毕竟是当你妈的,老子还是要比你强的!
搭档绝对是给兔子洞加分。
再再次,地位。
毕竟没有生长在美国,不知道妮可地位有多高,可是我觉得,妮可始终是受欢迎的,今天看了2010年好莱坞最伟大的影星,妮可当选其中,这不难看出,业内人士对妮可的高度认同。
在gossip网站上,也总能看到妮可的新闻点击靠前,虽不乏贬低,但是关注度是要认可的。
国际上来说更加如此了,说道妮可基德曼,谁不说是大名鼎鼎啊,一个女人靠着自己的美丽、头脑走上了属于自己的星光大道,在好莱坞这种级别的人还是屈指可数的。
所以在兔子洞刚刚出来的时候,媒体就预测了,妮可能够成为今年oscar的竞争者之一!
因为她是妮可,只要妮可能够奉献一部让人们觉得优秀的作品,你就必须考虑她!
没错,因为妮可的名字始终是一个很深刻的定义。
(这项必须加分)最后,票房。
对于妮可来说,目前最需要克服的就是观众对于妮可票房号召力的期待后的失望。
观众对妮可的期待太高,但是去看你可的戏的人不多,这种现象非常奇怪。
大部分的都认为妮可如果没有高票房,就是毒药了,其实,好莱坞还有更多没人鸟的演员,可是妮可是妮可,国际巨星啊,曾经的好莱坞最红的女明星啊,如今的票房如此惨淡,对得住这些期待的人么?
所以不管你出的什么片子,我最看重的除了演技就是 你的票房,这是商业好莱坞最需要的!
可是妮可给不了,她的长相没那么讨喜,选择的剧本更没那么大众,偶尔的商业片,更是在剧本惨不忍睹的情况下拖累的票房一落千丈。
(这个对于提名绝对是减分的)所以说,在前四项加分的情况下,最后一项减分。
虽说只有一项减分,但是这个分值到底有多大呢???
大部分人对妮可的票房号召力期望太高,一个百来万惨不忍睹的数字是绝对无法容忍的,这样,票房一差劲,满脑子的郁闷就发泄在妮可身上!
就算前面再好,也一盆水灭的干干净净!
作为粉丝,现在只能祈求,学院的可人儿不要太介意票房的高低,这部这样题材的电影,首先档期上就不可能取得好成绩,你说,谁大过年的跑去看死了儿子的电影啊,纯粹找抽不是希望广大会员能够释怀,妮可演得好就给点肯定把!
其次,片子确实不错,演的也非常入流,证明了妮可基德曼仍旧是响当当的演技派高手,值得嘉奖啊!
最后,看在妮可flop这么多年的份上,并且始终坚韧不拔的节拍各类电影的份上,给受怨多时的妮可粉丝一点安慰吧!
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并且是被一个一个,分开抛来的。
儿子四岁,因追狗出车祸去世八个月。
妻子拒绝参加聚会,把狗送到妈妈家养,在院子里种花,清理儿子的衣服想要送人被拒只得捐掉,收起了贴在冰箱上的儿子画的画,想要卖掉房子想要抹去一切痕迹。
却和肇事者达成某种奇特的谅解,并从中得到一丝慰籍。
丈夫打壁球,参加倾听小组,积极缓和夫妻关系,考虑生二胎,每晚看儿子的视频,碰了大麻,受到别的女人的诱惑,接回了狗,拒绝卖掉房子,不原谅肇事者。
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的黑手,即便是相爱的人也只能各自孤独。
而相爱的人如果温暖不了彼此,那就只能转而互相伤害。
任何一点小事都会引发一场战争,这一次的导火索是妻子误删了丈夫手机里关于儿子的视频。
妻子说:“我没有,我只是查了修屋顶的电话。
”“对,你还不停乱按屏幕。
”←到这里双方还只是描述事实。
“我们有上百段他的视频,你应该把它存在电脑上。
”←妻子首先使用了“应该”这个词汇。
在我们用到“应该”时我们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不一定对方就是错,但是本可以做得更周全一点。
“应该”里其实暗藏着指责对方并为自己开脱的意味。
“对,是我的错”←丈夫赌气了。
“我不是这个意思”←妻子示弱。
“都说了没有了别找了!
”丈夫夺过手机。
“哦,我说了我不是故意的”←妻子开始自卫。
“你确定吗?
”“你是什么意思,你觉得我故意删了那段视频吗?
”“我不知道,,,你就是在试图摆脱他的身影,每天一点新变化,你好像就是想去掉所有他存在过的证据,你把他的画也从冰箱上取下来了,,”←进展到这里,开始由当前事件引申到过往伤痛,丈夫不断攻击,妻子不断防守。
……“你不想要那条狗,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如果我没买那条狗,丹尼应该还活着,,”←隐藏在丈夫心底的冰山开始浮出水面。
孩子是为了追狗才出了车祸,而狗是丈夫买的。
“如果我没跑回屋里接电话,或者我把院门插好,,”←妻子的过错是没插好院门。
……“不只是视频,还有狗,还有画和衣服,所有这一切,家里连一张他的照片都没有挂,连门上的指纹都没有了该死的!
,,别再抹去他的痕迹,你快住手吧,,”←世上每一对怨偶都不是单纯因为某一个事件就反目成仇,是一个又一个失误的叠加,才使得裂缝越扩越大。
“你以为我不是每天分分秒秒都看得到他吗?
我不是故意删掉视频的,相信我,这件事我会自责一辈子,就像所有其他我本可以避免的事情一样,,”←妻子放弃防守。
“我不是想让你这样”←丈夫随之放弃进攻。
“不是吗?
我感觉你就是想,好像你觉得我对你的愧疚还不够,觉得我没心没肺,你还要我怎样,,”←妻子开始进攻。
……我反复看他们的对话,每一次都心惊肉跳。
这段对话里藏着人们互相伤害的真凶,也蕴含着亲密关系如何相处的哲学。
因为某些微小失误的叠加而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后果,人们会一次次沿着河岸追溯源头,找寻那个名叫“如果”的岔路,一次又一次陷入深深地自责和懊悔中,只要有哪怕任何一个“如果”发生,事情就会是另外一番模样。
“我该死,我有罪”→“为什么我当时这样做,为什么没有那样做”→“为什么一个如果都没有发生”→“我并没有做错很多,我只错了一点儿”→“他也错了一点儿,为什么后果要我一人承担”→“我已经如此痛苦,他为什么还不原谅我”……当心里负担超过一定的负荷,出于自救的本能,我们潜意识中就会想把它转嫁出去,由最初的“我有罪”最终演变成“凭什么指责我”。
曾经看过一本书,忘了名字。
一对夫妻都是作家,他们的孩子死去了,来安慰他们的人挤满了一屋子,女人透不过气就走出来,找到爱慕她的另一个作家,他们在离家两条街的旅馆里做了一晚上的爱。
女人说她不知道怎么了,心里悲伤的要死去,要做爱的欲望也跟悲伤一样真,可是她知道这是不合时宜的,这会伤害她丈夫,所以只能去找别人,随便什么人。
因为失去孩子的阴影和其它,过了几年他们离婚了,又几年之后她看到已经是前夫的男人出版的小说,里面写到孩子死去,写到房间的压抑,写到女人的欲望,写她和别人整夜的做爱,写她痛苦的挣扎——用同情的理解的充满爱怜的口吻。
“就像是他住在我心里一样,知道的那么清楚”女人说。
他们后来也并没有在一起,只是在心里与对方握手言和。
还有今年看的另外一部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一个男人忘了关上壁炉的挡火罩引发火灾烧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因而自我放逐自我惩戒的故事。
相比之下本片大概是最温情的。
女人问在11年前就失去了自己儿子的妈妈。
“它会成为过去吗?
” “不会,, 但,会发生变化,在某个时刻变成可以承受的重量,让你可以从它的重压之下爬出来,像一块砖一样放在口袋里去行走,, 有时候你甚至会忘记它,但总有什么事情会让你重新想起来,像这样‘哦,那件事’,这很难受,但不会一直这样, 这种感受就像是儿子的替代品,会代替儿子陪伴你,挥之不去,但, 其实挺好。
” 是呀,其实挺好的,一些人来了又走,留下一些印记,总好过空无一物。
丈夫终于同意卖掉房子,拒绝了别的女人。
妻子开始不避讳自己与肇事者的联系,当面看对方送的漫画,并提出邀请朋友们来聚餐。
影片最后,朋友们来了又走了,留下的是满院的狼籍和他们十指紧扣的双手。
遭遇一段危机,总有人恢复得快一些,另一些人却迟迟缓不过来劲儿,但,可不可以不要太早放弃,可不可以再给多一点的时间,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等我终于能够抓紧你的手,共同担负起回忆的砖,前路再难也还是能走下去。
去戏院第二次看Rabbit Hole,结果出乎意料地被泪点击中,一路都无法控制地泪流满面。
我想如果第一次看Rabbit Hole的时候,不是那么担心所谓的IIB情节会什么时候不期然地蹦出来,大概也会投入更多感情被touch到的吧,但这不妨碍它在我心里无论有没有飙泪,一直都是闪闪五星的。
所以看到豆瓣上褒贬不一的评价和不高的分数的时候,我感到有些诧异。
大多或说电影太闷没有高潮,过于平淡,又或者斥Nichole的表演太过歇斯底里莫名其妙。
其实即便对于世间真实的事情,在作为看客的大多数看来,值得为之惊鸿一瞥的理由大约也不外乎这两点:一是是否足够吸引,二是是否合情合理,让人看着舒服,如果看不到呼天抢地撕心裂肺,或者让人身心舒坦点头称快,就会大失所望。
对于世事如此,更何况区区一部电影。
说到底人们还是喜欢祥林嫂,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然后拍拍清白的良心潇洒离座。
周树人先生正是看不得这些无处不在的看客的滋扰,于是忍无可忍大光其火,索性关门谢客。
而 Rabbit Hole导演勇气可嘉之处,正在于他敢于拍出这样一部让人“无戏可看”的戏来。
这部戏原本就是首先拍给那些曾经历过丧亲之痛的人看的,唯有行过这样一程才深深明了,受苦之中的人并不可爱,即时流泪的模样也不像琼瑶剧拍的那样诗情画意。
丧亲之路也并非跌宕起伏,而其中的人起伏不定的情绪就像隐藏在平静河水之下的一个又一个暗流,不知何时便会触礁碰雷。
面对这人生中最戏剧化的变故,生命给出的反应总是迟钝、滞缓、尴尬而让人不知所措的,正如海报下的副标题写的那样,The only way out is through,或者如Becca的母亲那段令人动容的独白,真实而沉甸甸得就像一块怀揣在口袋里的大石头。
There is no way out,人总是期盼着人生能从一个状态跳入下一个状态,就好像一个开关,调到下一档一切就都好了,可惜生命总不是那么轻易的一件事,我们一路坐等下去,却总等不到心里头一下通透起来,什么都顿悟了的那一刻。
而唯一可行的方式,只有穿过时光的河流,但谁也不知道流水将从哪里开始于何时终结,而我们漂泊无助的心又将在何处靠岸停泊。
可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得泅入这时光之河中,任其没顶。
难怪Rabbit Hole的画面音乐和风格,总让我联想到《十分钟年华老去》,与片中人物痛苦压抑的心情不同,导演总是喜欢把画面给阳光下树叶的倒影,河水的波光粼粼,或者是万里无云的晴天,每一个画面都充满着明信片一般的静止感,唯一流动的只有空气,微风轻轻拂过Becca的裙边,那贴着像肖像一般僵直的身体无心飘动的裙摆,就和节奏明快的钢琴背景音乐一样,暗示着时间始终在迅疾,不止息地向前跑着。
只是故事里的人,对此毫无察觉。
时间对于他们充满了粘连感,他们试图想摆脱过去,继续前行,却不得所愿。
丧亲在Becca,在她的丈夫,和她的母亲身上,都呈现出一种双向的张力,一方面他们以哀恸来悼念和记忆;另一方面,他们急欲摆脱这种沉溺,开始新的生活。
显而易见的是,他们寻寻觅觅,各人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来表达和纾解,对于Becca而言,她选择的是抹去与儿子有关的记忆以减轻睹物思人带来的痛苦;对于她的丈夫而言,这样同样的纾缓是对美好回忆的不断重复来达到的;而她的母亲,一个曾经失去过儿子的母亲,则选择以重复和比较过往丧亲带来的经验来帮助排解新产生的痛苦。
其实正如Becca对于互助小组的评价,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方式,然而讽刺的是他们以合适自己的方法仍旧无法走出来,却像困兽一般,于内耗之间渐渐消沉下去。
导演高明的揭示正在于此,在丧亲之人中间,让情感变得丑陋难忍的,不是无法化解的痛苦和哀伤本身,而是相互之间的疏离,批评和无法谅解,渐渐让人开始歇斯底里和疯狂。
不同的人的内心世界却仍旧是一个个平行宇宙,即便面对同样的遭遇,有着相同的经历,再相似的感情在不同人的心灵中都折射出千变万化的摸样,我们无法穿越,无法理解,更何谈安慰。
Becca的突破在于她见到了Jason,她跟踪他,并和他见面,在Jason的漫画里她似乎找到了一线希望与出路。
Jason和他的漫画事实上是另一个故事,与Becca的毫不相关。
故事并没有花太多笔墨描写,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知道,Jason同样经历着丧失亲人的痛苦,或许并不是生死相隔,但他的生命中确实没有了父亲,只有一个缺乏安全感而敏感的母亲在家需要照顾,这本漫画是他探寻出路的方式,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的表述,更是他对于父亲的想念和对人生荒谬性的探询和疏解。
而这,似乎给了Becca她渴望已久却不得的安慰。
我始终在揣测,影片标题的Rabbit Hole所指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它的原意确实是平行宇宙理论中的术语,如果人与人的心灵确实像一个个平行宇宙那样遥远,我想,对于Becca而言,Jason的漫画对她说话的,不仅仅是一个拥有完美而合理的解释的科学理论,更是Jason对于父亲的想念和他的忧伤,虽然他们确实活在不同的世界,有着不同的背景与经历,甚至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但对于亲人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探究寻索却是一样的。
即便是在别人的故事中,我们也能分享共同的感受与渴望,这就是我们生命中的Rabbit Hole。
所以当最后一次,当Becca在车里看见Jason和他的朋友们驾车参加毕业舞会的时候,她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
导演将那一刻的重心并非放在 Becca凄楚的哭声,或者在她脑海中重现的悲剧画面上。
在那一刻,似乎一切都被放慢了,音乐,画面,汽车玻璃上反射的树影缓缓挪动,就像是水中的倒影,那微微飘动的发丝,凝望着前方转动着的眼珠,空气,和一切都似动却非动,这种奇妙的感受让人触摸到了时间的质感:它确实,实实在在地在流动着,在悄悄流逝。
Becca,还有她的丈夫,似乎变了,却又没变,谁能知道明天会怎样呢?
他们是否真的走出阴霾呢?
然而,至少他们终于能坐下来,就算是望着夕阳发呆,不知有什么可以期待,然而总有一些会发生的吧,就这样,不知不觉间,同自己,同他人,同生命讲和。
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属于自己的平行宇宙里。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所以对于那些持异见或者纯粹认为不好看的评论,我也最终都接受并一笑而过了。
这部电影是私人化的,而每个人的感受都纯粹地是由心而出,然而,这不能阻止我们停止自己的脚步,去寻找与他人世界之间的那个Rabbit Hole。
毕竟,这才是我们的世界继续运转下去的原因么。
有些事情我们的确无法忘记,无法否定它的存在,但时间流逝,它的重量会变,会变成我们能接受的情况。
所有的事情,无论是悲伤的,还是可怕的。
或许是有平行世界,但我们只知道的是这个维度空间里的我们。
如果有些事情,不会或者不能够这么轻易的放下,那就放在心里。
留一个角落,总有一天,当你再回忆起来的时候,也许,It will be bearable.
有没有突然醒来,隐约发现眼角有些泪干,却怎么都记不起梦里怎么挣扎了。
有没有阳光灿烂,心里却不住地往下沉,低落地连桑心的借口都想不出来。
有没有看到旁边嘻哈的人群,你心里笑了,脸上却什么表情都没有。
有没有走进浴室,忘了有没有洗头,走进餐厅,忘记了菜是什么味道,走进人群,忘了自己是什么气味。
是不是会忘了是哪几天的哪几个瞬间,就轰轰烈烈地扑入生活。
Rabbit Hole里模糊地提醒那一点情绪,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好像什么都不再活泼,生活却还要继续。
整个电影,好像只有前天、昨天、今天,生活的挣扎和无力都化解在了里面。
电影很慢,慢的让人忘记了时间。
最激烈的镜头在电影最后,记忆闪回他们四岁儿子出车祸后,肇事小青年茫然无措,妮可基德曼奔跑惊呆继而哭喊,非常的慢镜头把画面停留在两个人的表情和眼神,毫无征兆的意外突然之间毫无悬念地改变了生活的一切。
隔段时间就会意外碰到这样的电影唤起藏在角落的无重力感,都是很爱的片子,Hours和Road to Revolution。
虽然丧子之痛,不同于对自我存在、自我放逐,可对生活本身无所适从的感觉是相通的。
只是和另两部片子相比,Rabbit Hole还是对生活寄予了温情和希望,对生活的怀疑也没有延伸到缘何生存的质疑。
Wikipedia了一下,rabbit hole也许取自爱丽丝漫游仙境,暗喻对未知生活的冒险。
附着一堆无力无奈感的电影,竟然取材自童话题材,不得也算一种讽刺。
有意思的是,生存问题绝大多是都由男性哲学家发问,可在电影中都是通过女性的生存状态来叙述对存在的质疑,对质疑的不安全感。
整个影片里女主角哭的最惨的一幕不在丈夫怀里,不在母亲身边,不在妹妹肩膀,甚至不在自己家里而在陌生社区,看着幼子车祸肇事者参加高中毕业晚会虽然她努力表示不想让这个未成年人有心理负担每次他道歉,她仿佛更觉得愧疚只是看到自己的家庭支离破碎后,对方依然继续生活,继续笑,继续快乐,继续探索世界的各种表情而她,以及她的家人,仿佛只能定格在悲伤中儿子车祸去世后她和丈夫豪伊参加互助小组,听其他的父母倾诉对自己孩子的怀念,如何安抚自己的情绪,如何准备接下来的生活有一次她实在听不下去,中途断然离场,后来豪伊在餐厅对她说“那是属于那对父母的时间,我们要尊重。
”其实,何止她,很多人都对别人的故事没兴趣,只顾着自己说对别人的话题丧失兴趣,是开始自我中心的第一要素但真正轮到她聊自己,她却是几近沉默的但凡能够拿出来聊的伤,还是可以疗的伤正如那些说出口的委屈,其实都不算真正的委屈一般
“这只是我们生活的悲伤版本。
还有其他版本,在那里,一切还好好的——我喜欢这个想法,真好——在某处,我们仍在欢度年华。
”这是妮可扮演的Becca关于“平行宇宙”的看法。
我愿把Becca看做妮可生活的一个悲伤版本。
想到其他版本,感觉会好一些,比如她和Keith欢度年华,有个可爱的Sunday宝宝;比如她在红磨坊的舞台上唱着“为了自由、美好、真实和爱情”,肆意挥霍着她倾倒众生的美;比如她在书桌前,双眉紧锁,构思着自己书里的女主角的命运;比如她年轻时野心勃勃,不惜一切以成名……只是有时很难想象,所有这些纷繁的版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题,叫做妮可•基德曼。
这是属于妮可一个人的电影。
自己当制片人把舞台剧搬上银幕,联系原剧作者改编剧本,找导演,找男主角,自己又担任女主角。
成品是500万美元的小制作,题材虽沉重,最终效果却精致、优雅、从容、温暖。
这是关于失去的伤痛的电影。
Becca和Howie夫妻两人,一个试图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却终究逃离不了目睹儿子死去的那一幕,一个试图留住孩子留存下的痕迹,却发现一切只是徒劳。
裂痕不可避免地产生,争吵、貌合神离、同床异梦随之而来。
悲痛这种痛,没有速效的镇痛药,他们能做的只有带着它继续生活,“就像口袋里揣着一块砖头”。
而它又一点点侵蚀生活中的一切,令人变得敏感、尖刻甚至身不由己地做出出格的举动。
悲痛以这种方式在生活中自我复制着,如同癌变细胞在体内悄然蔓延。
互助组里另一对夫妇的结局成了这种复制的注脚——曾经的一切美好,一点点地分崩离析,似乎最后只有分离,才能开始新生活。
最出色的是Becca和Jason那条故事线。
很难说清Becca对Jason这个造成她儿子死亡的高中生究竟怀着怎么样的感情,但是就像她说的,“这不是任何人的过错”。
她通过消解他的负罪感来消解自己的内疚,她不希望她儿子的死带来的伤痛再影响到其他人。
因为,她自己最明白,伤痛是怎样一种折磨。
他画漫画,创造着他幻想的平行世界,在那里一切井然有序,一切安好平静。
她读过漫画,听着平行世界的理论,不觉眼泛泪光:“这只是我们生活的悲伤版本。
还有其他版本,在那里,一切还好好的——我喜欢这个想法,真好——在某处,我们仍在欢度年华。
”电影在这里,背景声只剩下鸟的啼啭,比其他时候平静舒缓的配乐更平静。
翠荫之下,Becca和Jason各怀心事,但是伤痛已不那么厉害。
心结已解开,一切该各归原位——即便我们的生活因为这起意外,注定了是个悲伤的版本,我们也要把它活得尽量精彩——我猜测他们是这么想的。
就像电影中这么个悲伤的故事里,还是有鲜明的色彩,有动人的音乐,有生气勃勃的笑声,有各种各样的希望。
她回到家,睡着的丈夫醒来。
他们决定举办一个餐会,请来所有生活里爱着他们的人。
经历了种种互相伤害后,终于明白他们终究彼此深爱,在餐会人群散尽后,两相望着暮色,十指相扣。
携手人生,只要是和对的人,管它是不是悲伤版本。
有时我们不需要安慰、不需要同情,需要的只是时间来学会接受生活里的种种悲伤,就像Becca的母亲所说的那样,“有时,它变得可以忍受。
”绝望不该是任何一个版本的生活的原色,希望才是。
若是从未经历过亲人从身边的离去,也许我不会对这部充斥着平淡的真情的电影感触如此之深。
无论在外界如何的安慰之下,片中的母亲也无法从丧子之痛中走出。
何谓兔子洞?
既是母亲哭红的如兔子般双眼,久久无法从暗暗的悲伤黑洞中走来,丈夫对她说,他们可以再生一个孩子,可是母亲望着洞外的另一段新生活,对她来说那么近,又是那么的远。
可是我们的人生,谁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无论是丧亲之痛也好,失去深爱的恋人也罢,落榜也好,我们都曾经陷入久久的绝望之中。
我们都曾经在自己黑暗痛苦的兔子洞里久久的绕着,似乎永远出不来,似乎永远也看不见洞外有一片更遥远而光明的蓝色苍穹。
悲伤更多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痛苦是因为我们久久无法释怀。
片末,Becca的问题是“what we gonna do?
”这是对所有人的提问,你对你人生的绝望是什么态度?
你要活下去,你就必须找到前方的路。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几次如死般的绝望与其后的重生,前后分别连接着幸福与平淡的真实。
当它突然有一天来时,我们千万不要将自己锁在黑暗的洞里。
看的过程想起了两个片子,一个纪录片克拉玛依,一个 亲爱的。
共同点是那些突然失去了孩子的父母们,和亲戚们聊天说到身边一对失去孩子的父母时,亲戚疑惑地问,为什么他们不再生一个。
这个问题是很简单却又很残忍的,我很想回答却又很难回答。
当你沉浸在与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中,却突然失去了孩子,这种痛苦和折磨是非当事人难以想象的,有的家庭就此分崩离析,有的人悲伤到无法再怀孕,有的人不能顺利的ox,ox本事一件愉快的事吧,现在却要背负着责任,或者说没有能ox的心情,再生一个孩子,总觉得背叛了失去了孩子,即使有了新的孩子,也总是对比着失去的孩子。
兔子洞里的一对夫妻,承受了周围人都无法感同身受的痛苦,却无法相互分担,因为彼此还是想爱不能轻易放手,怕伤害到对方又让两人更痛苦,消除掉一切孩子存在过的痕迹也无法抚平伤口,有的伤是要自己去勇敢面对的,不怕别人问起,才能渐渐愈合。
如果宇宙是平行存在噠。
那也會有成千上萬個我活在這個巨大噠宇宙中。
我祇是其中一個悲傷噠版本而已。
其他噠我都在快樂噠活著。
足矣。
這個電影是在是很壓抑。
看完以後很難受。
尤其是車禍發生噠那一瞬間。
Nicole Kidman噠表情在一點児點兒噠扭曲。
那個少年卻一直凝固在難以釋懷噠鏡頭中。
直到影片噠完結。
直到生命噠完結。
有時候一句我原諒妳叻並不輕任何作用。
有時候一個妳放心我不會疏遠妳噠承諾也祇是說說而已。
可妳知道麼?
有些人眞噠會當眞叻。
比如說我。
I'm hurting u by hurting myself。
剛好與Christian Aguilera噠《Hurt》相反。
愛。
可以讓所有人失去理智。
不管是像瘋狗一樣咆哮。
還是像嗑藥過後一樣甜蜜。
好无聊的片子...
不错的
为什么看了两遍依然记不清情节,烂片。
剧情不错
move on
1、電影拍得很小巧精緻,想篇小品文,適合夜深一人獨品 2、Nicole真的老了,唯有化妝才會偶爾一閃當時的光鮮 3、自然地,大家都會把這部電影跟《另一個女人》作比較,個人覺得此片略勝一籌,娜塔莉不及妮可 4、兔子洞又名“任意門”,over。
希望这是个关于爱的故事而不是痛苦。时间不能彻底终结悲伤,却能让它慢慢减轻重量,直至能装在心里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贝卡妈妈是最让我动容的角色。关于平行世界的兔子洞是那么饱含真挚的力量漩涡。音乐也很细腻,淡淡哀伤细碎心灵。
真挚而压抑
无数个平行宇宙中,有无数个你存在着。有的快乐,有些悲伤,各自生活。当你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成为了那个不快乐的版本时,想想别的宇宙,有一个快乐的你,在那里依然纯真,幸福,一无所缺。
妮可最适合演这类苦情戏,那种潜入骨髓压抑不得释放的悲伤只有她能表现出来。
Nicole太瘦了啊,剧情太拧吧了看着难受,这片子和兔子洞有毛关系啊?一直以为是类似于对着个洞喊完了长兔耳朵之类的故事结果发现原来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最后,要我是女主绝对不想再看到撞死自己宝贝的人的
妮可演这种角色真是驾轻就熟,只是剧本稍显薄弱
有时我们不需要安慰,不需要同情,需要的只是时间来学会接受生活里的种种悲伤
更闷
本来用来催眠的,竟不知不觉看到凌晨3点,妮可不会再是票房毒药了吧,表演挺有层次的,更意外的是看到了我的yang。
妮可又点燃了我心头的那团火~~你就像那一把火!!熊熊火焰.......男主角很也强劲(抢镜)!
Aaron和Nicole很搭啊~失去孩子两人都很痛苦,男人选择留下一切用来回忆,女人想要抹去一切用来遗忘,这是一个坎坷也是一个契机,但总的是一个拐点。吴珊卓的发挥空间太小了,那个角色没太多戏份和可塑性。
这是关于失去的伤痛的电影。Becca和Howie夫妻两人,一个试图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却终究逃离不了目睹儿子死去的那一幕,一个试图留住孩子留存下的痕迹,却发现一切只是徒劳。裂痕不可避免地产生,争吵、貌合神离、同床异梦随之而来。悲痛这种痛,没有速效的镇痛药,他们能做的只有带着它继续生活
2.5
让人郁闷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