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命而生》第一集,叫“杜警官的监狱”。
这是双关语,一是杜湘东是狱警,二是工作的地方对杜湘东来说是监狱一样的存在。
监狱既指现实中的工作场所,也象征着命运上的“牢笼”。
剧集也用细腻的视听语言暗示杜湘东的精神困境。
第一集,刑警张向阳告诉杜湘东,六机厂出的命案,可以肯定是姚斌彬和徐文国干的。
音乐和一个明显的推镜头,都说明这对杜湘东有极大的心理冲击。
原本以为是误入歧途的好小伙,现在却被视为心狠手辣的杀人犯。
杜湘东震惊,还有个原因是,他本是刑侦学校的高材生,他心中无法接受自己判断失误的事实。
值得一提的是,杜湘东望向张向阳,徐文国望向杜湘东,中间都隔着铁栅栏。
这也是看守所是杜湘东命运牢笼的外化。
第二集开头,张向阳审讯徐文国时,杜湘东旁听。
随后,所长谈话,内涵杜湘东自作主张去旁听的行为。
请注意这段情节的调度,杜湘东和所长之间隔着四根铁柱子——监狱的象征。
杜湘东想要的人生是,发挥个人所长,成为一名出色的刑警。
然而,杜湘东的领导,希望杜湘东做一个听话温顺的狱警。
剧中也提到,杜湘东是看守所中唯一一名大学生,他是看守所为了达标的工具人。
讽刺的是,这个工具人的刑侦能力,是超越张向阳的。
第二集的同学宴,暗示了杜湘东为何从一名出色的警校毕业生变成了狱警的原因。
因为他没有背景。
第二集的同学宴,张向阳提到,朝阳区副区长就是他爸的学生。
在同学眼中,张向阳坐主位,位子比搞治安的处长要高,可见张家在市区的人脉非同一般。
坐在主座对面的老夏(主位对面是靠门的地方,通常是陪客、年轻人、地位较低的人坐)。
在张向阳介绍老夏时,点头哈腰有谄媚相,结合他刚从县里调到市里的事实,大概率是用了张家的人脉。
杜湘东无法实现的刑警梦,本质上是出身大于能力的必然。
鲁迅说过,文学不像梅毒,没有霉菌,不会通过性交传播。
可在现实社会中,好职位却恰恰可能靠“性交”来传递。
了解这一点,就能看懂《借命而生》。
说到底,整部《借命而生》就是不同出身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杜湘东和张向阳是这样,徐文国和唐尧鑫同样如此。
看完前八集,我可以肯定,六厂厂长儿子唐尧鑫与徐文国、姚斌彬之间的冲突,本质上就是有权者对无权者的迫害。
六厂的人事科科长李超与姚斌彬的冲突,更像是一场阴谋。
六厂的保卫科刘科长告诉姚斌彬,李超把姚妈和徐文国弄到下岗名单里了。
这成功激怒了姚斌彬。
因为姚妈和徐文国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人。
然后,姚斌彬在刘科长那里得知李超在水库钓鱼,姚斌彬拿着枪杀了李超。
姚斌彬真的不知道枪里有撞针吗?
如果不知道的话,姚斌彬的行为很奇怪。
原因如下:第一,拿个假枪去吓人,根本起不到真正的威慑作用。
李超当场或事后都可能发现是假枪,反而让情况更糟。
毕竟李超是六厂的人事科主任,他有用人权。
第二,姚斌彬年轻气盛,情绪激动。
情绪失控的人不会冷静去策划什么“吓一吓”的假动作,而是更容易直接动手,非但不能解决矛盾,反而激化矛盾。
如果姚斌彬真想吓人,拿块板砖都比枪支实用,没必要拿把不能打的枪冒险。
反过来看,如果姚斌彬知道枪能打响,那他的行为就能说得通了。
他是冲着伤人、甚至杀人去的,跟他之前在台球厅的拿枪威胁他人的行为也一致。
可以推断,姚斌彬清楚自己拿的是能杀人的真枪,十几年的侮辱,让他对李超早就有杀心。
哪怕自己吃枪子,也要干掉李超,这是姚斌彬的底牌。
姚斌彬入狱后竟然有一次逃跑的机会,他拿着杜湘东的枪逃跑,不是为了更好地逃生,而是为了给徐文国逃跑创造机会。
姚斌彬持枪制造追捕假象,把自己变成诱饵,用自己的命给徐文国换一个自由——哪怕是躲躲藏藏。
在姚斌彬杀李超案发生后,始作俑者唐家却完美地隐身了。
大胆推测,唐家对姚家和徐文国充满恶意,因为唐尧鑫要从徐文国手中抢走孙永红。
徐文国与孙永红郎才女貌,在唐家眼中,他有怀璧之罪。
唐家知道,徐文国和姚家关系亲密,想要得到孙永红,徐文国和姚斌彬一个都不能放过。
从下岗名单激起的杀心,到策划的皇冠车偷盗案,唐家人对姚斌彬和徐文国的陷害可谓环环相扣。
李超被杀,姚斌彬看似主动杀人,实则是被人套路。
此外,狱中的三哥把最好的床位让给徐文国,并且当着众人的面说徐文国会做喷子(枪支),他大概率是受唐家指示,在狱中带节奏,坐实徐文国心狠手辣的形象。
1994年,三哥出狱时,竟然会频频回头,这是刑满释放后,犯人最忌讳的动作。
出狱后不回头,代表与过去决裂、重新开始。
频频回头,可见三哥出狱后会兴风作浪二进宫的。
逃亡的徐文国,不甘心做狱警的杜湘东,他们都是命运的抗争者。
徐文国的厂花女友,杜湘东的高学历,都让他们成为匹夫无罪怀璧之罪的受害者。
不同的是,徐文国明白,他进监狱,唐家也不会放过他(三哥对徐文国的态度就可见一斑)。
为了抗争命运,徐文国必须逃跑。
杜湘东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必须要抓住徐文国,他希望通过这件事证明自己是刑警的好材料。
两者形成的博弈关系,是一个没有赢家的悲剧。
如果徐文国不逃,监狱会成为他长期的家。
第二集开头,张向阳有非常明显的诱导招供倾向。
如果杜湘东不追,狱警就会是他长期的身份。
一个三年过去了,接下来还有无数个三年等着他。
一个是为了“活”,一个是为了“成”。
杜湘东和徐文国的博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警匪,他们更像是两个边缘人之间的生存赛。
看似一方是“逃犯”、一方是“执法者”,其实都是底层命运的挣扎者。
借命而生,徐文国借的是姚斌彬的命,杜湘东借的是徐文国的命。
底层人的命运,总是让人唏嘘又哀伤。
越来越对迷雾剧场的水准质疑了,最后几集真的是看了个寂寞,刘芬芳的死还算是有点悬疑的出乎意料,在前几集中也有了前后的呼应;杜湘东背着服安眠药自杀的徐文国和一开始逃狱的徐文国拖着被他打晕的杜湘东到路边相呼应,孙永红在被下岗后的跳桥被唐尧鑫所救和最后唐尧鑫跳桥自杀的孙永红目睹,形成了呼应,回放的重复的画面太多,着实有点浪费时间。
对于剧情逻辑,也有点不太理解。
【孙永红】从一开始的求徐文国饶过唐尧鑫,到后来揭发举报自己的老公,真的是大公无私么?
还记得徐文国20年后回来,唐说把房产资产和股票都给孙永红么?
真是想看到自己家破人亡啊【姚斌彬】得知母亲和哥哥被下岗,母亲生病,没有第一时间去看母亲,而是拿着枪去杀李超,那肯定是动了杀机啊,不然,吓唬了李超,能有什么用呢,在两人对峙的时候拿着假枪,能吓唬到谁,还有,这么大的下雨天,去河边儿钓鱼,能钓得到么,闲得慌啊【杜湘东】被姚和徐牵绊半生,核心原因是什么,是有什么情结或者冲击让他必须要查下去?
要查反腐?
要查侵吞国有资产?
一个小人物在没有任何资源和实力的情况下,去查不属于自己范畴的事儿,有点牵强啊【徐文国】最后选择自杀,跟斌彬对他的期待“替他好好活着”完全是冲突的啊,让杜湘东帮着照顾自己的母亲,自己去寻死,就这样认输了?
20年的隐忍和赚钱,就认怂了?
还有一个疑点就是他是20年赚了多少钱,做什么能让自己有实力回来也没有说明,这点应该也是需要情结来的【贪腐的人员们】就两个实名举报,就能去查了?
然后就给扳倒了?
怎么查的,查的过程,都没有演绎出来,反而是各种水的场景本以为13集,这么少了,应该会很精华,然而,现在再也不想看这种了
只吐槽最后三集(毕竟实打实超前点映看的)你再电影节奏,一些必要情节也不能省吧(徐文国连个身份证都没有,逃犯黑户怎么十三年能当上这么有钱的老板?
)多线叙事应该是为了丰富观众视角,使剧情扑朔迷离,而不是各行其是,真的建议研究《漫长的季节》的叙事结构,这剧看起来莫名其妙…公司市值蒸发84亿,唐老爷子还看电视剧刘广才自白那段真的是导演自恋,不是演员自恋,他的牙他的笑有啥好拍的啊?
他根本就不是一个变态(无任何铺垫,仅靠在厂房李超侮辱就能把好人逼成变态了?
),突然莫名其妙就变态了,真的很尬啊!
你剧情铺垫铺的不够,观众的视角根本get不到啊,所谓的“艺术处理”太尬了,杀人现场整钢琴曲不是不行啊…你去学学《教父》,去看看《惊魂记》用啥样的画面配乐的呗?
李超就纯坏呗?
哪有如此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啊?
是个人他都得踩两脚,侮辱两句,还能如此“得民心”(工人跟班),一个大院儿的人光靠他的官威就能无脑维护一个丧良心,口无遮拦的主任?
如果纯坏,也得罪了在位的厂长,他又怎么会评上新厂长的?
又想到大院的人在孙永红跟了唐以后,笑话她瞧不起她欺负她,这是一个刘广才嘴中“家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六机场大院的氛围?
编剧想到什么写什么,完全保持不了一点剧本规定情境的稳定性…唐尧鑫2000万买凶去杀徐,那个年代两碗面才2块钱,2000万放现在得合2个亿吧哈哈!
关键还开一个组装车,哈哈哈哈哈哈!
孙永红找徐文国的台词:你有什么资格?
(他没资格谁有?
)这么多年没求过你任何事(拜托你求的到吗,你不看新闻你都不知道他回来…)孙给唐打电话:孩子不会改姓(你是真不知道说啥了吗…)当年徐拿杜的警官证拿的莫名其妙,就是为了“还”这场戏而加的呗?
动机是啥啊?
老年妆光给男的化,孙永红和刘芬芳青春永驻…顶难评的是,崔阿姨能收养陷害亲生子死,逼跑义子的仇家的女儿…事情真相你孙永红自己报警说不行吗,还托崔转给杜,杜在医院里啊…闪回镜头全部莫名其妙,我真的云里雾里啊!
领导看完举报视频 沉默良久,憋出来“他情绪有点激动啊” 真不会写台词吗?
演员绝对都是好演员,也都是实力派,但是因为剧情的原因,只看到了演员的技术,实在可惜!
秦昊这样的演员,碰上辛爽恐怖如斯,现在属实,服了!
想起多年前看《锦绣南歌》虽然也尬,但也不至于如此脚趾抠地,在这里断案全靠直觉,一言不合掀桌子,开头还有点断案逻辑,越往后啥都没了…看完这片子,我没有受到任何教育得到任何消遣我甚至不知道这片子要表达什么,我不能武断的说原著怎么样怎么样没看过,但是看完片子我不想看原著了…
最近一直在追《借命而生》,这部包裹着浓郁90年代时代气息的悬疑剧,可以算是陆川继《749局》后稍微扳回一局的作品。
它不是那种传统的悬疑剧,不执着于推理解密的快感,而是更关注角色的命运走向。
故事始于警校高材生杜湘东(秦昊)被分配到看守所当管教,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他有强烈的受困感。
直到一对犯下命案的嫌犯徐文国(韩庚)、姚斌彬(史彭元)的出现,将他推进一场长达二十年的漫长追捕。
这个过程中,他也耗尽青春,从意气风发变得无比颓丧。
这对兄弟犯下的所谓命案,实际上是一桩冤案,真正的幕后黑手另有其人。
也正因此,全剧没有丝毫警匪的爽感,反而将重点放在角色的内心戏上。
在90年代,国企改制、下岗潮、司法漏洞,像一场无声的雪崩,将很多普通人碾碎,成为时代伤口上结痂的疤。
他们处于善恶模糊的灰色地带,陷入阴差阳错的命运。
不只是主角,几乎每个人都在“借命”维持自己的生活。
印象很深的,就有刘广才这个“恶人”配角。
追剧时会看到这样一种争议:刘广才是彻头彻底的恶人吗?
其实人性真的不是非黑即白,他的“恶”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逼出来的。
张晶伟演的刘广才,一身蓝布工装,话里有话的说辞、带着点市井的油滑,眼神狡黠、些许驼背,这并不是典型的反派形象,却又在关键时刻透出阴狠。
第10集“刘广才的自白”,用大半集的篇幅聚焦在他的认罪招供上,让这个角色迎来了一次大反转。
他时而微笑,时而凶悍,时而大笑,时而卑微,种种情绪交织,让人心里堵得发慌。
雨夜水库杀人嫁祸的那场戏,张晶伟演得也很突出,他上手扶人、嘴上说着“没事”、佯装惊慌,却迅速把对方按进水里杀害。
与此同时,他的自白也是疑点丛生——从作案动机到手法,他都全盘招认、伏法,最后还恳请六机厂的领导,要好好照顾他的家里人。
说完这些,刘广才突然回头与唐尧鑫对视。
正是这一眼,让人怀疑刘广才撒谎了,他是在被人当枪使。
他顶罪是为了求得家人平安,而这大概率也难以实现。
作为保卫科科长,刘广才看似有点权力,实则是个夹缝中的小人物。
上有厂长唐伟民的压迫,下有李超这样的车间主任仗势欺人。
李超不仅长期霸凌姚斌彬的母亲,还在厂长竞选前下黑手举报、威胁自己,连着父母、老婆都被骂了一遍。
这份嚣张跋扈,倒逼刘广才铤而走险,从这一刻起,他就有了杀死李超的想法。
而在唐家父子要侵吞资产、李超成了“绊脚石”后,刘广才就顺势成了被选中的那把“枪”。
姚斌彬的单纯和不小心,则成了他最好利用的工具。
他这么做,无非是为了家人。
一个人所谓的善恶,也无非是生存的底色。
最后破案的关键,是刘广才被抓前在女儿的英语课本上留下证据,这也暴露了他真正的软肋就是妻女。
直至结局,真实的手法才被揭开:刘广才不仅做了撞针来偷梁换柱,让本应无法发射的枪变成真凶的“铁证”;他还按照姚斌彬的枪,重新做了一把外观上一模一样的枪,威力也更大,保证李超可以被一击毙命。
当唐尧鑫用厂长职位诱惑他时,刘广才看到的除了权力,还有一张能罩住全家人的保护网。
他知道自己出身不好,是蝼蚁,是唐家父子的棋子,但他没得选。
李超如果上位厂长,那么他的妻女、父母就会像崔丽珍一样,被李超表面“照顾”、实则报复欺辱。
而替唐家杀人,能换来厂长的职务,换来安稳的生活。
他的行为此刻有了完整的逻辑链:保护家人→依附强权→杀人灭口→自我毁灭。
刘广才那种从出生起就活在厂里,活了一辈子,都没能看到外面世界的精神状态,被张晶伟演了出来。
他这种人,看似活得自洽,其实很是封闭。
在有权之人面前,他压弯了腰,永远挂着讨好的笑;面对普通劳工时,他又摆出科长的架子,满脑子盘算。
他精心策划的“借刀杀人”:替换撞针、激化矛盾、伪造证据……每一步都踩在自己的良知上。
普通人是如何被逼成杀人犯的,好人是如何一步步被逼成恶鬼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那把仿枪和几页证据里。
这张疲惫的脸之下,是一个“可恨又可悲”的灵魂。
《借命而生》没有给这样的人洗白,但他还是能引人同情与心疼,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是被逼无奈的。
在一家子人的生存面前,道德就成了可以被牺牲的东西。
他就像杜湘东、徐文国一样,都是“借命而生”的可怜人,只不过他们走上的是不同的“不归路”。
旧秩序崩裂,新规则未立,所有人都在瓦砾中寻找出路,用尽全力挣扎。
《借命而生》虽然有一些难以忽视的缺漏,但它难得的是塑造出了这份时代环境,也塑造出这群真实的小人物。
就冲这点,还是很值得追完的。
杜湘东的肉身虽活着,但灵魂早已在追捕逃犯的执念中枯槁。
他本是警校的佼佼者,却因命运戏弄沦为看守所管教,一次押送事故后,他的人生被钉在“追凶”的十字架上。
二十年间,他失去爱人、孩子,甚至活着的意义,只剩下一具被执念掏空的躯壳。
所谓“正义”,在剧中成了一剂迟到的毒药。
当真相最终揭晓,真凶伏法,杜湘东却发现自己早已与生活和解无望。
钓着永远无鱼的河水,像一尊被风化的石像。
二十年的坚持,换来的不是救赎,而是更深的荒诞。
迟到的正义还是正义吗?
当真相被时代的尘埃掩埋二十年,它早已失去疗愈伤痛的效力。
杜湘东的“心死”始于姚斌彬被枪决的那一刻,此后他不过是用追凶的执念麻痹自己,逃避对现实的无力感。
而那些被冤屈、贪婪、权谋撕碎的人生,即便沉冤得雪,也不过是历史褶皱里的一滴泪。
迟到的正义,不过是给生者的一纸悼词,而真正的死亡,早在二十年前就已注定。
刘芬芳,女,28岁,因宫外孕大出血于1994年4月30日抢救无效死亡。
大结局坐实,《借命而生》就是一部烂剧。
徐文国大约的确死了。
徐文国好像并没有死。
证据是孙永红说已经把证据交给杜湘东和徐文国了,后来,徐文国又出现在杜湘东制作的举报视频中。
但是,孙永红成为徐文国队友的动机又该如何解释?
如果说徐文国死了,就能解释孙永红的转变。
此外,徐文国死亡的证据是结尾旁白,杜湘东说自己是借命而生,就提到姚斌彬、徐文国和刘芬芬,姚和刘确定是死了的,可见徐文国死了。
至于举报视频中出现的徐文国,更像是一种艺术手法,而非写实。
但是,孙永红说把证据给了徐文国,又该怎么解释?
徐文国之死,是个很有争议性的话题。
我觉得,徐文国的自杀行为毫无意义。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于情于理,徐文国都无法确认自己的死,能让孙永红锤死唐家父子。
于情,孙永红是唐尧鑫的妻子,一日夫妻百日恩,孙永红缺少举报唐尧鑫的勇气。
当徐文国返回巴南要和唐家父子清算时,孙永红阻止徐文国这样做,可见夫妻情深。
站在徐文国的角度看,初恋滤镜破碎,当年的孙永红已经是唐太太了。
于理,徐文国不知道孙永红从一涵手中拿到锤死唐家父子的证据。
与其指望孙永红凭良心将刘广才留下的证据交给警方,不如由徐文国亲自提交,显然后者的成功率更高。
最可笑的是,孙永红与唐尧鑫摊牌时,一样的台词竟然分别用两人的视角呈现,《借命而生》水剧情上瘾吧。
徐文国自杀后,孙永红当助攻,这个处理与刘芬芬义无反顾支持杜湘东破案遵循一样的情感逻辑:因为我爱你,所以你会听我的。
《借命而生》对女性角色的处理单薄刻板,只能说年过半百的陆川跟不上时代了。
话说回来,孙永红知道的真相,一涵也知道。
一涵成为徐文国的助攻,比孙永红更合情合理。
因为一涵与崔姨情如母女,徐文国与崔姨情同母子,眼瞧着徐文国被唐家打败,有实锤的一涵竟然不放大招?
退一步讲,一涵不把徐文国当亲人,一涵亲爹刘广才还为唐家父子背锅成为阶下囚,这也能成为一涵向徐文国交出证据锤死唐家人的动力。
一涵只是为了完善刘广才的叙事线而存在的工具人。
一涵在前期出现的次数太少,大结局竟然成为解锁证据的关键人物,机械降神的色彩太浓。
我觉得大结局烂,还有个原因,它自始至终都没有解释刘广才借刀杀人,激怒姚斌彬的那一夜,为何姚斌彬会拿着枪去找刘广才。
在之前的剧评中,我分析过姚斌彬知道母亲住院,这个大孝子没有第一时间去医院探望母亲,而是拿枪去找李超的行为逻辑,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姚斌彬知道枪能杀人,他就是去杀人的。
具体分析如下:姚斌彬拿个假枪去吓人,非但不能解决矛盾,反而激化矛盾。
李超当场或事后都可能发现是假枪,反而让情况更糟。
毕竟李超是六厂的人事科主任,他有用人权。
另一方面,从理论层面讲,姚斌彬年轻气盛,情绪激动。
情绪失控的人不会思维缜密执行,直接动手干死李超就会成为他的本能反应。
如果姚斌彬真想吓人,拿块板砖都比枪支实用,没必要拿把不能打的枪冒险。
反过来看,如果姚斌彬知道枪有撞针,且能杀人,那他拿着枪的行为就合理多了。
剧集竟然解释,刘广才如同全才附体,竟能制造了一模一样的枪。
在杀李超后,姚斌彬又成为全市唯一一辆皇冠车的偷车贼。
但凡脑子正常,都应该猜测唐尧鑫做局陷害姚斌彬。
在这方面,聪明绝顶反侦察能力极强的徐文国没有任何建树,也能看出《借命而生》的剧本非常粗糙。
事实上,在看完前八集时,我对《借命而生》还是有好感的。
我当时的观点是,六厂厂长儿子唐尧鑫与徐文国、姚斌彬之间的冲突,本质上就是有权者对无权者的迫害。
而杜湘东——一个没有背景孤儿,靠直觉就能破案的刑侦天才,因为没有背景,即便是刑侦学校的高材生,毕业后只能成为狱警。
用鲁迅的话说,“文学不像梅毒,没有霉菌,不会通过性交传播”。
可在现实社会中,好职位却恰恰可能靠“性交”来传递。
然而,《借命而生》把杜湘东和背景派张向阳处成了惺惺相惜的好兄弟,把徐文国和唐家父子的较量变成了依法治国的赞歌。
我看悬疑剧,你给我上主旋律?
没有说主旋律不好的意思,只是觉得在《借命而生》的叙事中,这两者真的适配?
作为一部悬疑剧,《借命而生》算不得一部合格的作品,剧情温吞,悬疑色彩不浓,有很多让人觉得迷惑的剧情。
比如1992年,法医尸检看不出是淹死的还是枪杀的吗?
比如,没啥背景的刘广才,在一个国营大厂做到保卫科科长,可见他不仅博学多才而且人情练达,他能做局杀人,竟然要亲手溺死李超?
杀李超,杀陈素娥,杀徐文国,一路杀杀杀的刘广才,早就不是那个靠智取杀人的保卫科长了。
比如,买凶杀人留纸条,这是不是太蠢了?
人能接受高风险是因为可能得到高收益,不留纸条也能买凶杀人,为何还要用纸条,注明唐尧鑫让刘广才杀李超?
收益在哪里?
从悬疑层面看,《借命而生》无法满足悬疑剧粉对一部悬疑剧应有的期待。
女性观众恐怕也很难喜欢它,整部剧都洋溢着一股因为我爱你(其实也没多么爱),所以你挺我的贤妻风。
《借命而生》最有趣的设定恐怕是片头和片尾皆有编剧/导演 陆川的字幕设计。
乍一看,这是陆川的自恋。
细品后,我才明白,这是在暗示观众,已经给你们预警标志了,你们还要继续追!
我错了,此刻只想读读李沧东的书缓解缓解情绪。
不知道该从哪吐槽,明明两个小时就能讲完的东西硬是扯出十三集。
没看过原著,本剧可以说是非常难看的那种,几乎全程三部速艰难看完。
剧情拍的像MV,十三集的故事至少一半都在注水。
秦昊饰演的杜管教作为一个狱警所谓的追凶二十年没有任何意义,怎么就一眼看出两人是好人的?
就凭二人修了机器?
姚斌彬的死能造成杜二十年的执念也十分牵强,首先案子不是他侦办的,其次,我个人觉得,无论是不是受他人唆使,但的的确确是杀了人,因为刘科长说过,即便他不去补刀也会死,而且我认为姚的主观就是奔着杀李超去的。
徐跑路也是没道理... 后面就是杜湘东和刘芬芳的爱情故事,各种疯狂注水。
到后面找到徐文国衔接十分生硬,怎么获得的身份?
郑三闯又是怎么知道徐在那的?
最后就是唐氏父子被捕的故事,草草收尾。
作为悬疑剧,各种突兀的音乐夹杂其中。
各种疯狂注水,人物的立场也站不住。
总之无比难看,但仍然有人大量的刷四五星。
真是呵呵
去年知道迷雾剧场要把《借命而生》排成剧集还找了秦昊来演后,就一直很期待,现在终于播了,看完前三集赶紧来分享我的观感。
这前三集不像很多悬疑剧上来就是猎奇的情节、血腥的场景,是看守所的工作场景,节奏还挺舒缓。
紧接着就是秦昊饰演的杜湘东登场,看到了同事的调侃、所长的挽留、自身的愤懑。
我就想,是那味了,秦昊演的到位,把在这深山中的郁闷和束缚诠释出来了。
虽然在看守所中他的生存状态是不得志的,但表演的眼神深处仍闪烁着不肯熄灭的火星,例如杜湘东在和姚斌彬、徐文国吃饭时手抓猪蹄来啃流露出未泯的童真,但得知二人疑似命案凶手后眼神里闪烁着野兽般的警觉。
而这除了秦昊自身的表演带来的人物的真实性以外,也是因为前面把背景氛围做好了,这就是镜头和表演互相作用的结果呀。
不过看史彭元饰演的姚斌彬、韩庚饰演的徐文国在人物塑造上手法就不一样了。
姚斌彬和徐文国来到看守所,沉默和拘谨是常态的,但二人的性格反差是巨大的。
姚斌彬不甘心地说:“我不该在这儿。
”
和徐文国的默默忍受就形成了不同,人物性格对比就很明显,效果真不错。
而第一集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桥段更加深了这种反差,那就是杜湘东让他们帮忙修录音机后测试听歌的桥段。
在这里,姚斌彬听得兴起,跟着旋律手拍桌角,而徐文国悄悄地把姚斌彬的手放下来不让他拍。
这个细节就充分展现了徐文国的谨慎小心和姚斌彬的年轻肆意,人物一下就立住了。
韩庚的表演还挺让我惊喜。
在前三集中,我感觉主要以秦昊的故事线为锚点,确立了人物形象以后,就在故事中去塑造人物性格了。
看到了杜湘东为了自身脱离看守所自己一个人去调查导致不得不跳楼的窘迫、也有为了同事而向同学敬酒的妥协。
这样就是一个复杂且生动的人物形象了。
其间没有大开大合的情感宣泄、没有非黑即白的人物斗争,当镜头对准他时,我看到的不仅是角色的挣扎,也看到了自己面临很多是生存境遇时刻的行为痕迹。
这就是好作品的力量啊——在别人的故事中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影子。
韩庚、史彭元这俩人就是悬念的钩子,看到让俩人常常半隐在黑暗中,透着一种心事重重的感觉。
我就觉得非常有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的样子,让人浮想联翩。
至此,前三集算是开了个好头,人物生动,故事节奏又好,很期待后续发展。
两年前,9.4分的《漫长的季节》,将一种新的影视叙事推向巅峰:八九十年代的背景,国有企业的转型,再加一个留在心里的悬案,失落的走不出的过去,无法开启的现在和未来,小人物在时代和岁月面前只剩无力、疲惫和蹉跎,这一切氤氲出无限的悲凉与感慨。
也许是看到了《漫长的季节》(腾讯视频X剧场出品)如此成功,隔壁爱奇艺的迷雾剧场,才如法炮制了这部《借命而生》。
很明显就能看出来,《借命而生》也想要像《漫长的季节》一样,想要营造出一种人物命运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漂浮不定的沧桑感。
可惜啊,陆川远没有辛爽的才华,同样有秦昊担任主要主演,两部剧却天差地别。
《借命而生》的烂,就算秦昊来了也救不了。
只看其中一点,就能看出差距来,那就是人物动机。
《漫长的季节》中,18年前,王阳不明不白地死了,然后老婆也伤心而死,可以说是家破人亡。
父亲王响始终解不开这个心结,想要弄明白18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他的儿子到底是怎么死的。
这个人物动机,有一种不言而喻的说服力,情感浓度直接拉满。
反观《借命而生》, 杜湘东作为看守所的管教,是对在押犯徐文国、姚斌彬有一些同情,可你要说有多深,任谁也是不信的。
这就奇了怪了,冤案不是你杜湘东办的,人也不是因为你杜湘东逃跑的,在看守所里,你杜湘东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了他们,这不就是职业生涯里的一次小事件吗?
怎么就20年都走不出来了呢?
他的执念,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在这一点上,电视剧都比不上同名小说。
在原著小说中,徐文国(原著中不叫这个名字)和姚斌彬是在看守所门口搬东西时逃跑的。
因为信任他们兄弟俩,原本看着他们搬东西的杜湘东,回宿舍拿刘芬芳给他织的围脖与毛衣,准备还给要分手的刘芬芳。
门口就剩同事老吴一人,于是徐文国和姚斌彬趁虚而逃。
等杜湘东把抢枪而逃的姚斌彬追回来的时候,惊魂未定的刘芬芳当场决定要和他结婚。
是杜湘东的疏忽导致了犯人的逃跑,而他们的逃跑还是有预谋的,策划和实施逃跑,都是在他眼皮子底下进行的,他信任犯人,善待犯人,却被他们摆了一道。
原著中说,“逃跑事件让杜湘东旷日持久地憋闷着”,他感到无比的挫败,连刘芬芳都觉得他矮了一截。
何况,他的整个人生也因为这件事发生了改变,这些因素加起来,让杜湘东有了一个心结:徐文国一天没被找着,那么事儿就还不算完。
这个理由才是有说服力的,而电视剧的改编中,徐文国和姚斌彬是在转运押解途中,出车祸后,临时起意逃跑的,杜湘东又能怪自己什么呢?
而且除了受了点处分,又对他的人生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他的心结又来自哪里呢?
电视剧把这个关键剧情一改,整个故事的人物动机一下子就岌岌可危了。
徐文国和姚斌彬的故事线,和杜湘东的联系变得十分微弱,而刘芬芳的故事线,和厂长、厂长儿子那条故事线,就更遥不可及了。
这也是很多人觉得,即使把刘芬芳的故事线砍掉,也丝毫不影响剧情的原因,故事的割裂感太严重了。
而电视剧对原著的另一个致命的改编,是兄弟二人的逃跑。
原著中,姚斌彬早就知道自己的右手无法痊愈,跑出去也是累赘,于是,逃跑时他偷走了老吴的手枪,因为他知道警察肯定会追带枪的。
他把逃走的机会让给了徐文国,他要让许文革替他伺候他母亲,替他学技术、做生意、开工厂……替他完成他想干而干不成的所有事。
原著中说,“姚斌彬把什么都算透了,因此他死了,许文革却替他活着。
”正因如此,当杜湘东快追上姚斌彬时,后者并没有挣扎,而是戛然站住,转过身来,对杜湘东似笑非笑,放下手枪,束手就擒。
因此,20年后,徐文国试图自杀,杜湘东才对他说:“你这条命不是你自己的,是向姚斌彬借的。
借了人家的东西,就得替人家保管好了。
”甚而杜湘东觉得,连他自己的命也是向别人借的,于是,“借命而生”的主题虽然无聊且做作,但总归自圆其说,点了题。
但电视剧中,车祸发生后,姚斌彬临时起意要跑,徐文国说不能跑,否则就更说不清了,在听到姚斌彬开枪了后,他们决定一起跑。
后面的剧情就很让人迷惑了,姚斌彬在杜湘东追捕他们的时候,主动叫住了他。
这似乎是想按照书里的思路,把活路留给徐文国。
可问题是,面对杜湘东,姚斌彬完全没有书里要献身时的镇定和坦然,却变得歇斯底里,大喊大叫,还开了枪,把杜湘东吓得半死。
不是说这样的反应不真实,可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主动把自己的命“借”给兄弟的情感力度,“借命而生”的主题就有点扣得勉强了。
为了强行扣题,导演竟然让杜湘东对徐文国说,当初你弟弟他拿枪,本可以杀了我,但是他没有,我一直相信他是好孩子。
咱俩的命是他给的。
这样离谱的扣题,我在小学生的作文中都没见到过。
这个改编,把一个本来就毫无情感共鸣的主题,改得更加面目全非,虚无缥缈,成为了一个灾难。
写到这里,我都想对《漫长的季节》道歉了,把您和《借命而生》相提并论,真的对不住了。
但没办法,陆川对《漫长的季节》的对标展现得太明显了。
可惜无论技术还是审美,都差着一大截。
突然就放背景音乐硬煽情了,突然罪犯就交代了犯罪事实,突然老婆老早就死了,突然就发现了足以扭转局面的证据了,突然就出现了陌生的官员贪污了,突然就自杀了,突然就让人物念出书里的主题了……故事讲得细碎,人物动机站不住脚,逻辑漏洞一个接一个,悬疑案件不悬疑,人生感慨硬靠说,能把悬疑剧拍成这样,还真得需要陆川这样的导演。
别人还真不一定行。
—The End—作者:魏春亮首发:新亮见,ID:lianggeviewpoint
看了这么多年的悬疑剧,从来没看过这么烂的,实在不吐不快了。
看的时候就一直很纳闷,主角作为一个看守所民警,他前期到底为什么就非要掺和这档子事儿呢?
直接把他写成刑警不行吗?
他到底觉得这个案子哪里不对劲,他也不说,他视角应该完全不足才对,但是就非要闷头查。
他到底有什么动机去一直查这个事情呢?
整部剧他除了把弟弟抓回来枪毙以外,他对这个案子有啥推进作用呢?
关键证据也都不是他找的呀。
他不是全程在第一线充当看客吗?
主角的篇幅这么大,竟然塑造的如此单薄。
连秦昊的演技都救不了这个角色。
然后是跟钟楚曦的感情线,有什么作用?
非常破坏悬疑氛围。
我以为我在看什么年代爱情剧呢。
徐永红是最搞笑的,你说她痴情吗?
男友出事,她转头就嫁给厂长儿子,你说她图钱吗?
厂长儿子对她这么好,给她财富自由,她最后又把人家卖了。
她之前还要死要活的想自杀?
到底是出于什么心理呢?
弟弟也是搞笑,应该知道自己犯的是死罪吧?
自己不跑让哥哥跑。
他哥才多大点事,非要让他背个越狱的罪吗?
哥哥就更别提了,18年后回归就是商战,气的厂长儿子办公室发飙,(下一幕又成顾家好男人教钢琴了)结果几分钟时间,哥哥商战就输了。
他整整隐忍了20年啊,查了20年啊,得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啊,结果仇人贴脸放了个大,就自杀了?。。
不是。。。
你哪怕拿把刀去同归于尽呢?
你弟弟最大的心愿应该是让你好好替他活着吧?
结果你直接自杀?
要让已经承受丧子之痛的母亲再体会一次?
直接把我看懵逼了啊。
还是说你想要用命去感化徐永红吗?
关键你怎么知道徐永红能掌握的了证据呢?
你也没有这个视角啊?
最后两人哽咽的实名举报视频也是把我看尴尬了,这么多年了,到底在激动什么啊?
这部剧漏洞太多太过离谱,真是烂啊,一下言情,一下悬疑,一下警匪,一下反腐的。。。
导演还是陆川,到底是怎么能拍出这种烂东西的?
剪辑也是烂啊,8集能讲完的事情,非要剪成13集,大段大段无关主线的剧情,搬上来硬剪,关键剧情,又不懂得控制节奏。
全靠bgm烘托情绪。
一部讲命案的悬疑剧,这么沉重的事情,结果把我整笑了,太离谱了。
事不是多大的事,但是陆川+秦昊,拍得好,演得好。就光是段永红结婚和监狱所长追杜湘东这两场戏,看导演怎么用镜头讲故事、铺情绪,就够我学50遍了。
这不是警匪片,是时代寓言,下岗潮、国企改制、矿难黑幕…《借命而生》借一桩冤案,拍出了90年代的阵痛。杜湘东和徐文国都是时代的囚徒,一个困于执念,一个困于生存。
送给楼上,不好看就是不好看,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喜好的权利。如果打一星就是“匪徒”,那你们凡事净取中间值的是不是可以称作“三星搅屎棍”?
我请问呢,孙永红做错什么了吗?就美、就清醒,每个男的都围着她转,最后莫名其妙成了风波的导火索,她都这么难了,周围那些人还不忘对她落井下石。
大山里的镜头,就是那种真实的囚徒困境的质感,压迫感足。忍不住好奇查了一下,发现导演居然是陆川,笑发财!果然,只要他不去特意发挥自身的短板,还是可以拍出细糠的!
陆川毁完电影,来毁电视剧?看了几集,不太行,迷雾剧场完了,秦昊来了都不行,避雷吧
凭心而论,镜头,场景切换是很不错的。有一些情节的设计和台词都很有深意,单凭这些就可以给到5--6分。但是其中的剧情走向我个人感觉是有些拖沓在的,有的时候这个走向有点儿避重就轻那意思,歪了点儿,后几集垮了,但是我真的很喜欢最后刘芬芳去世那部分的展现。还有就是,虽然这部剧里演员的演技都还不错,但我可以理解演员随着年龄的变化去做一个老相的妆,但是在很年轻,甚至是20岁、20出头的那个年纪,去用演员的实际年龄的这个长相,这个不是改变一点发型或者是穿衣风格去就能它很自然的,真的会让你有一种抽离感,会有些出戏。最后用两到三分去给刘芬芳这一部分的设计,挺巧妙的,尤其是去世那一部分,我是真的到最后一集才看出来,又可以和上前面几集她明显不在的一些场景对应起来。
我说白了陆川这么爱拍风景就回去拍纪录片…本来集数就少,结果一半时间在看氛围感风景素材,我请问你的叙事呢?回家吧陆川回家吧…
几个好演员被陆川毁了
画面质感很绝,打开就感觉一股浓浓的潮湿气,秦昊饰演的杜湘东因为一直想要调走而努力着,徐文国姚斌彬案子的发生却成为一个转折点,搜了一下故事背景是跨越二十年的追凶,感觉后面的剧情会越来越有意思。
最后三集不太好,年代跨度太大,主演在后三集的表演有点乏力,明显不如范伟的表演有层次
这一部确实从剧照公布就开始期待了。属于迷雾剧场里没啥悬念、风格比较文艺的一部(川导的视听语言依然很有特色),每集开头都在扣题“迷雾”(物理意义上)。那种年代感和那个时代下压抑、有点悲伤的情绪从这部能感受得到。之所以叫《借命而生》是因为里面的主角基本上都是借着身边人的“命”苟延残喘下来了。
白瞎了一部展示压抑中年警察内心的现实主义风格原著。被陆导拍的,一会儿是刑侦剧,一会儿是90年代爱情剧,一会儿展现矿工团结一心(甚至有定格群像特写和煽情背景音乐),一会儿又是侧重警察的担当义气,结尾展示刘芬芳的死又用上了鬼片效果…啥都有,就是啥都捏不到一起。全部剧集里大概只有2集的内容符合原著调性。多亏只有13集,再多一集也看不下去。🙄
陆川是真的菜菜也别练了
老铁西看这种剧就像看自己家的家族史似的,留着狼尾发型因为女人跟厂长儿子打架砍人进监狱的我叔叔;外婆家所在的厂,重组时派系斗争闹出的血案,要不是外公打过仗胆子大,老厂长当天就要丝在血泊里了。下岗,动迁,等等等等。那个年代特定场景下的各种符号和人物关系啊,心态啊。都还原的很好。看到书评那边挺有趣的一个现象,南方IP普遍觉得写的什么狗屁。那段岁月对我来说完全就是灰暗,破败的,不想去回想,这种剧看多了我难受。迷雾剧场倒也没那么迷雾,唐尧鑫一出来我就猜到案子的真相了。倒是徐文国自杀的部分有点莫名其妙了。
自行车追逐战那段笑die我,查个案子太难了,还被拍照留恋夺笋啊,杜湘东那个表情够我笑很久~~钟楚曦看到别人切猪腿,不仅不害怕还兴致勃勃的说自己也要学,在剧里她老炖猪蹄儿。
秦昊把杜湘东这个人物摸得太透了,这个人物虽然不完美但极具魅力,机智、细腻、浪漫、矛盾都集中在这个人物身上,很考验演员演技,但秦昊把他演活了。
史彭元把姚斌彬的纯真和无奈演绎得很到位,特别是他在监狱里的那些戏,让人看了特别心疼。
陆川的镜头语言是真的好,太有感觉了。配乐和人物设定也很用心。
中间开始莫名其妙,结尾突然就结案了 就突然天降正义然后就完了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