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时政的距离比文学近很多。
你问我最近闹出性丑闻的中国高官,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列出10个。
你问我最近1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全都不知道,除了去年的莫言。
去年莫言的得奖进一步加深了我的疏离感,他到底靠什么?
诺贝尔奖究竟看中了什么?
我猜测,比较起对《丰乳肥臀》的兴趣来,评委和读者对丰乳肥臀的兴趣要强烈得多。
今天宣布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第一次让我觉得自己终于跟文学沾上了边,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的名字并不陌生。
略感得意之后,我立即意识到自己文化上的欠缺。
如果她的作品没有改编成电影,我恐怕很难有机会接触到。
即使她的作品改编成了一部我喜欢的电影,但如果是个长篇,我也很难坚持读完。
机遇加巧合,根据她发表在《纽约客》杂志上的短篇小说《远离她》(Away from Her)改编的同名电影是最近这些年一部难得的低成本佳作,作品上映的时间是2007年。
人一天天老下去,观念会跟着变化。
20年以前,我几乎不能想象,女人到了30岁,该衰变成什么样子?
将女人排进化学周期表以后,她们应该算世界上半衰期最短的元素。
20年后,我开始认为,女人的魅力其实与年龄无关,60、70岁也可以很美。
如果是茱丽·克里斯蒂,那就更不一样。
她主演《日瓦戈医生》的时候才20来岁,却已经能够阐释拉娜这么一个复杂女性在历史巨变中的大半生。
克里斯蒂今年已经66岁,仍然惊人的优雅。
她在加拿大电影《远离她》中扮演菲奥纳,一个患上阿尔茨海默症、逐渐陷入失忆的老年女子。
所有样式的媒体都关注如何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老年人的故事很难讨巧。
谁会有兴趣拍摄老年痴呆的题材呢?
加拿大女导演Sarah Polley当年才28岁,她以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为蓝本,自编自导了这部电影。
阿尔茨海默患者的症状在于短期记忆丧失,但长期记忆还相对稳定。
具体到菲奥纳这里,记忆中关于丈夫格兰特最近这些年相亲相爱、悉心照料的那一部分相对弱化,几十年前的一次不忠倒栩栩如生。
菲奥纳病情加重以后,两人共同做出决定,安排她住进了一处设施完备的养老院。
这是远离她的开始。
按照规章制度,菲奥纳住进养老院的头一个月,格兰特不得探访。
夫妻俩一起生活了40年,其间极少分离一个月以上,但眼下他们不得不接受现实的考验。
两人的告别仪式很简单:做爱。
导演Sarah Polley这么年轻,偏偏选择了相对缓慢而且没什么变化的节奏讲述。
片子开头的叙事并不特别, 我对这部电影的信心直到这场告别戏以后才建立起来,Sarah Polley以相当成熟的方式控制着电影的进程。
我知道,通过这部片子,观众有机会进入到老人的世界,发现很多原来印象中没有的事情。
比如,和年轻人一样,其实老人们也有活跃的情感生活。
即使失去记忆,世界开始暗淡下去,人们的情感需求仍然很强烈。
对格兰特来说,妻子追求情感却未必是特别开心的一件事情。
一个多月以后,当格兰特有机会去养老院探视的时候,菲奥纳已经和另外一个病友难舍难分,他的素描也贴上妻子的床头。
一桩美好了几十年、仅稍有瑕疵的婚姻,此时已经彻底解体。
即使肌体仍然健全,感情并未破裂,纯粹的精神衰老已经足够摧毁一切。
格兰特的反应相当感人,起初他无法接受妻子对别人的依恋,更多地理解了阿尔茨海默患者的生活以后,他开始促成菲奥纳和偏瘫病友的亲近。
电影从格兰特的角度展开,观众跟着他一起游走于正常人的世界和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世界之间。
茱丽·克里斯蒂的表演—她的微笑,她的举手投足---经常会诱发观众的迷失感。
我会问,这样的一个女人,她真的失去记忆了吗?
和格兰特一样,我不能百分之百确信,到底是阿尔茨海默导致了菲奥纳的移情,还是菲奥纳在借此惩罚格兰特年轻时候的一次不忠?
电影中还安排了一些起调节作用的人物和情节,以免故事过于沉重,这些设计很聪明。
在养老院的大厅里,一个老头可以跟着电视,完整地解说体育比赛。
很难相信,他也患上阿尔茨海默症。
观众会笑,但笑过以后,镜头也许会显得模糊起来。
画面的焦点没有虚掉,只是观众的眼睛恐怕会略微潮湿。
即使在美国的独立电影界,也极少有人尝试这种题材。
《远离她》中安排了几句台词表达菲奥纳对美国电影的看法。
她拒绝美国电影,说跟垃圾差不多。
我理解她的观点,大部分作品确实如此。
但另外一方面,小制作的艺术电影---不管出自欧洲还是加拿大---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美国电影市场支撑。
这部加拿大电影当年的全球票房为670万美元,美国市场一家占据了近70%的份额。
难得先看了原著后还觉得不错的改编电影,不愧Sarah Polley!
在前一个半小时前都非常尊重原著,只是交错着时间线,把现在Grant和Marian的对话作为线索穿插着回忆进行着。
关于小说改编的电影真的很怕硬化加一些刻意制造的冲突或者高潮,这个片子还好,除了有几处让我稍感有些讶异不过也不能全说是不好:一个是Grant愤怒上头一把上前按着Fiona的肩膀说”我是你丈夫…”,这个冲突太刻意为之了,更喜欢原著的处理,Grant一直是somehow保有着爱和愧疚,一边身处其中一边又抽离的在看待事情的发展,也许或一定有愤怒的时刻但并没有表现出来(不过突然意识到也许 只是在Grant自己的描述里也许被回避了这一点,这么说这个设置也可以说是合理呢);一个是增加的桥段,沙发上和Grant交谈的哥特女孩(或者玩儿死黑啥的吧反正显得很重型很typical teenager就是了),这样的女孩儿怎么会为和一个老人搭话而摘下耳机,并且认真聊了两句还表示“很高兴和你说了话”还给一些鼓励,变得瞬间温良,拜托这样的人造温情糖精请不要加;另一个是原文其实Marian打了三次电话,描述里语气语调尤其有意思的变化着,很有趣,但是电影里没有这般表现,不过改的也还好,意思到了。
看之前我就在想不知道结尾会怎么演,毕竟门罗的结尾都蛮难表现出来的,这个也一样有太多隐而不言的内容结合着转折或是只有结果,但在最后十五多分钟里,结果的过程被演出来了并且恰到好处,合理的拓展但没有过分的画蛇添足或drama。
另外一个电影改编带来的巧妙之处就是,原文都是以Grant的角度在叙述,于是其他的人,都是Grant眼里的人,以及可以看到Grant如何看似合理的、睿智的,又对自己充满了开脱般的包容的思考,连带着在这样的思考里也丢不开性(ironic!
)的充满男性视角的在合理范围之外堪称可笑的思绪。
换到电影里,其他的角色都立体并且独立起来,好像变成了Grant世界里跑出来的不服从安排的牵线木偶,反而Grant 显得讨喜了一些,关系又显得迷离了一些,可能性又变得多了一些。
不过因此带来的丢失就是那些尤其让人拍案叫绝的描写,当然也不算丢失吧,那就是只有看原著才能体会,觉得尤其是Grant写他对Marian的“认识”或者他认为的对“Marian这一类人”的认识,摘抄如下:“他根本没料到她会以那种方式考虑问题。
令人郁闷的是,他对这种交谈并不陌生。
这让他想起,他与自己老家人谈话时也是如此。
他的叔伯、亲戚,也许甚至包括他的母亲,也都像玛丽安这样考虑问题。
他们都认为,人要是不这么想问题就是在拿自己开玩笑一一这些人或是生活轻松又有保障,或是是受了太多教育,他们生活在空中楼阁里,变得愚蠢了。
他们已经脱离了实际生活。
受过教育的人、文人、某些有钱人(譬如格兰特岳父母那样的社会主义者),都已经脱离了实际生活。
究其原因,他们要么是获得了一大笔不该归其所有的横财,要么是天生就那么傻气。
至于格兰特,他猜想,他们必然认定他是两种原因兼而有之……她选中奥布里的时候,肯定是怀有一些希望的。
他英俊的相貌,推销员的工作,有望进入白领阶层的大好前程。
她曾经一定深信自己最终会拥有一个更加富裕美满的人生,而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而这种事情,也往往会发生在那些实用主义的人身上。
尽管他们精打细算,尽管他们有生存的本能,但他们却可能走不到自己合理期望的那么远。
毫无疑问这是很不公平的。
”演员选的都挺好的,尤其是Fiona,简直就是小说里走出来的吧!
在Grant和看护的对话那场戏,看到那个护士Kristy我恍惚间以为是染了黑发发胖的Anna Paquin!
另外不太理解这个翻译的中文名,“away from her”也许是个太过直白的名字,但是“柳暗花明”是啥意思…花明了吗,没有吧…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总是会想起《依然爱丽丝》啊《照护》啊这些作品,关于阿尔茨海默,每个人每个家庭要经历的都真的太suffer了。
讲了退休教师格兰特与妻子菲奥娜相依相守44年,两人一直过着平静而舒适的生活。
可是优雅高贵的菲奥娜患上了老人痴呆症,并决定入住疗养院,深爱妻子的格兰特只好妥协。
从未分开过的两人需要在菲奥娜住院后的一个月内不能见面。
当格兰特再次出现在菲奥娜面前,发现她竟然与疗养院其中一名病人奥布里相爱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改变令格兰特不知所措。
就在这时候,奥布里离开了疗养院,菲奥娜对此感到十分不安。
格兰特找到了奥布里,并把他重新带回疗养院,而菲奥娜的反应却使格兰特惊讶。
1.因为看了<桃姐>,就又看了一遍这个,比较下东西方视角。
人物身份不同,落脚点自然也不同,一个是东方劳动妇女一个是西方知识分子。
中国人的点是母子亲情。
老外的戏亲情部分也有。
Olympia Dukakis的台词,我儿子经常寄礼物我们,我倒希望他省这点钱做路费来看看我们。
男主角说,孩子们都忙,老太太答,是忙,不过有时间去夏威夷旅行。
这是加拿大片,去夏威夷相当于出国。
亲情部分就这么点,其他说的都是爱情。
对洋人来说,爱情很重要,和年纪无关。
Olympia Dukakis56岁成名,好处是20年过了,她还是老样子一点没变。
2.Sarah Polley79年出生,几乎是80后了。
我认识她就是《甜蜜的来世》,而这部处女作惊人的有伊高扬之风,是巧合吗?
还是加拿大的冰天雪地里长大的人,气场也相似?
30岁不到拍出人生之大恸,对比许鞍华老太太大半生的阅历一点不怯场,这个只能叫天赋了。
某位70后中国徐姓女导演,才女这帽子真不是你戴的。
3.男主角最后推着老婆的“情夫”回老人院,我穿越到情人节档期那部台湾片的梗了。
豆子导演对舒琪说,爱一个人就是让她幸福。
忽然发现away from her说的竟然就是这句烂台词。
梗用得好的时候,观众都能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用得烂的时候,就连喜剧效果都没有了。
4.东西方有共通点吗?
当然,人的感情都是一样的。
还是Olympia Dukakis的台词:it's just life,you can't beat life...
爱是文学永恒的话题、人类内心深处最美好追求、也是人一生中最深刻的烙印。
这部影片以其极舒缓的形式讲解了两个老人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
男主有个苗条的、甜美的、略带些锋芒的好妻子,但年轻时没有抵制住身边的诱惑—和他的学生有了婚外情并且后者为此自杀过。
事情败露后为挽救婚姻男主辞去工作带着妻子来到这冰雪覆盖的木屋并发誓痛改前非给妻子一个崭新的生活。
妻子其实深爱他的男人、在意他的男人,并极切的想得到男人的爱,可是沉痛的打击让她觉得自已原本那个安全的、温暖的、魂牵梦萦的、完美无缺的家消失了,再也找寻不回来了。
取而代之的是内心的冰冷和长久的孤寂。
尽管男主可能尽了最大的努力,尽心的呵护、安慰着受伤的妻子,可直到妻子患上老年痴呆女主也没能从家庭阴影中走出。
直到送女主去医院后他才看到妻子那久违的笑、幸福甜蜜的脸。
心怀重拾破碎的心的男主最终认识到:也许“放手”才是真正的爱,爱她就看着她幸福。
影片情节简单而内涵深刻,虽缺少年轻爱情体裁下的热烈丶浪漫丶欢快,但多了凝重丶深沉与凄凉,有温情又有太多的伤感,′总之这部电影发人深省,令人感动,不自觉中思绪绵绵。
下面我就通过几个关键词来展开看后的感受:1 “寻找” 人生何事苦奔忙?
爱情家庭肯定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
每个人都在追寻着他喜欢的、美的、理想化的东西。
男人和女人在追寻目标上可能略有不同。
男人追的目标可能在于刺激、新鲜感、成就感、征服感,而女的可能寻找的可能是一种归属感、安全感、满足感、甚至可能是一种安慰。
“我想我们不能去寻找我们最喜欢的,我想我们永远找不到,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事情处理得体一点” 女主这句台词如果说是对丈夫的安慰莫不如说 是她对人生的一种幽怨。
人生本就无常,欲望不能填满,和追寻如影随行的是落寞,顺其自然就好。
女主有个难忘的初恋情人,并深刻的印刻在记忆中,也许只是因为曾经的不如意,也许那个男人没有男主优秀或是没有男主那么爱她,也许只是当时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自已的自 由意志受到了挫折,这段记忆在妻子内心就象那雪地上两行划廊深深地印刻下来,挥之不去深深地埋在心底,隐隐作痛。
一直到她患老年痴呆症才显现出来。
我想男主是个好男人,也是个体贴的男人,他有错但他能及时的意识到错误并极力去弥补,为了满足妻子丶呵护妻子那份朦胧的爱,享受最后的那份幸福,他委身于情敌之妇体现了他爱之纯粹爱之无私。
叫人敬佩令人折服。
我们相信随着文明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追寻自已所爱的同时,能维护好自已已经拥有的爱呵护好爱自已的人和自已所爱的人。
不留遗憾。
2 “凄凉” 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少年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是墓场。
人到老年免不了狐独,去不了寂寞,少不了凄凉,不管你是有儿女的还是没儿女的哪怕是你儿孙满堂。
剧中男主女主没有儿女,另外那个老人和他的妻子有儿女也是这样,毕竟年老了别人在你这里已看不到希望即使有辉煌的过去也早被人遗忘。
所以老年 人要想过得 好一点只有该放手的放手,想做什么只要条件允许就去做吧,不用在乎别人的议论和他们诧异的目光,因为你不可能再是焦点,你这里即便是电闪雷鸣在别人那里也引起不了多少光亮。
年轻人也要关心他们关爱他个宽容他们,因为你迟早也和他们一样。
国外的社会养老我看很好,起码周围都是同龄人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我们的家庭养老虽然形式上看似温馨但实际上往往变成亲情的流逝手足的中伤。
讲述相濡以沫44年的夫妇其中一方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故事。
不禁想起张爱玲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实在是最悲哀的一首诗。
此时甚有体会。
这八个字,原本以为是最浪漫的事。
可生死的事,都是人生大事,又岂是我们能做的了主的呢?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中间的状况和意外太多,那些不确定和未知,每一分每一秒,都会如此不同。
观影时不断想到同样题材的《我脑海中的橡皮擦》,只是该片自然写实可信的多,并非简单情意绵绵,浓情蜜意的谈情说爱,它并不轻松。
想着,如果是我的话,会怎么做呢?
会在忘记之前,努力的回忆,努力的记录,然后独自离开。
这对大家都好。
我眼里的好电影有三种:一种看的你肾上腺激素分泌精神兴奋视觉冲击感棒的如《变形金刚》,一种故事情节紧扣看完荡气回肠如《低俗小说》,还有一种看完开始思考自己思考生活思考下半辈子如《人间失格》。
这部电影是第三种。
有段时间没有静静的坐下来认真的看一部电影了。
依然是8点下班回家自己煮着面,亮着的屏幕,黑着的房间。
选择这部电影的原因是剧本改编自我喜欢的一个作家艾丽莎门罗,虽然我读的是她另外一部作品《逃离》而不是改成这部电影的《熊从山那边来》。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开场,山野中的皑皑白雪,简朴却又精致的房子。
老花镜,热咖啡,羊毛衫,暖暖的壁炉,一尘不染的地毯,一起相伴多年的他和她。
起初以为是和《桃姐》一样的题材,温文儒雅的退休大学教授格兰特和她老去却依然动人的妻子菲奥娜已经一起生活了44年,彼此依赖彼此习惯彼此照顾着,偶尔妻子会抱怨儿子只会寄礼物却不回来看他们,直至有一天,妻子患上了老年痴呆。
对于终生伴侣而言,生老病死应该都在准备中,准备陪伴她,照顾她,呵护她,甚至……送走她。
他曾经的风度翩翩,她曾经的温婉姣好,都会被时间和年纪冲刷掉,剩下的都是风烛残年,和彼此。
也许这部电影如果按这样的剧情发展,只能说是一部普通电影。
可是它的结局就像它的译名一样,峰回路转。
当格兰特看到了他的菲奥娜在养老院里穿着她从来不会穿的俗气的衣服,一脸甜蜜的依偎在另一个老头的身边时,他惊愕的问护理人员这是不是我的妻子。
不单单是忘记了你,甚至把你从脑海里赶了出去,请进了另外一个人。
Away from Her,是的,她离开了。
你爱的爱你的灵魂已经离开了,只剩下一副一样的躯壳继续的留在你的生活中,留在你的记忆里。
可是你没有选择,因为你的记忆里你是爱着她的,所以你要让她幸福让她快乐让她享受最后的时光。
这才是终极爱情,我们都还做不到的爱情。
所以一切在生与死面前,在精神上得分离前都是那么得无关重要。
愿岁月静好,愿爱情静好,愿你们也都安好。
很长时间里 都在去掉常字的日常里兜兜转转 又回到当初最熟悉又很陌生的地方 也是自己梦开始就已经结束的地方 一次次提醒自己不要被过往迷乱了心思 只怕自己会在同一个地方摔跤 是的 今晚思绪万千 洪水猛兽 千钧一发之际 我想在这里宣泄一下文化素养 至当初看完姜文主演的《本命年》到现在 今年真的是我的本命年 穿着红色小内内 在这清爽的夜晚 我坐在COMPUTER前 一字一句的敲打着我的文化素养 本命年已经过半 前几天刚过完大暑 本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却在昆明的雨天里过成了秋天 喜欢昆明的喜怒无常的天气 也喜欢它的风土人情 一碗不怎么样的过桥米线 加上那个无比尬尴的传说 总觉得还不如一碗菊花村小锅米线来的干脆 来的实在 对于实在 我确实有很多话要说 人生已经过去三分之一 再一些时日就要进入人生的加速期 结婚生子 步入中年 发胖秃顶再到 挣钱养家 经济危机 婚姻危机 政治危机 生化危机 最后子孙满堂 恐怕日子就像洋葱 一片片剥开时 总有那么一片让你泪流不止 很实在的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 虽然周围的朋友孩子都已经会叫爸爸 但是自己不急不慢的享受着当下生活 小女朋友也是不慌不忙的给我立着规矩 操着心 对于我的小女朋友 还是有点话要说的 和她一起没有细水长流 也没有轰轰烈烈 偶尔拌拌嘴 偶尔小吵小闹 小北方人总是抓住芝麻忘记西瓜 小女生嘛 总不会眼光看高点 没有经过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醍醐灌顶 就总藏着一点小怨妇的气息 有时候还是那句话 习惯就好 别太死心眼 想到昨天、今天、明天 还是觉得明天最有吸引力 虽然自己会一天天在岁月的长河中缩成一个小老头 过程有点艰辛 有点你残忍 还有点浪漫 但是想到你 这个还是小北方人的小姑娘 总是还是盼望着 期待着 自己变成家里的顶梁柱 可能会晚上躲在被子里哭 在KTV唱着《男人最累》在酒足饭饱之后 摸摸自己高高隆起的将军肚 日子嘛 虽然相差不多 但是总会有点惊喜 惊恐 惊奇 我就是一个市井小民 没有多少鸿鹄之志 去掉一点激情 去掉一点活力 去掉一点抱负 只剩下一点柴米油盐 斤斤计较的流水账 说一下对你的感情吧 在有生的日子里能遇到你 竟花光所有运气 到今日才发现 曾呼吸过空气 呸 俗气!
这是一部关于黄昏恋的电影,或许和我的生活还距离太远,然而,它的沉郁沧桑的情调,内敛深蕴的感觉,像一杯冬日的暖咖啡,缓缓地,一点点浸润心灵。
之前看过一部同类题材的《恋恋笔记本》,相比之下,《柳》是更纯粹的文艺片,而前者其实不过是文艺的外壳包裹着商业的内核。
因而,从观赏性方面来看,似乎《柳》稍逊一筹,它那缓慢的叙事,平淡的情节,或许是当下商业社会中的许多人所无法忍受的。
然而,惟其如此,情感的微妙之处才能细腻地呈现。
虽然影片在开头即让我们感受到这对老夫妻相濡以沫44年的深厚情感,并且这也确曾让菲奥娜在确知自己患上帕金森时犹豫徘徊,但最终她还是勇敢地选择离开爱人,去治疗中心生活。
这让我看到优雅高贵的她独立自主的另一面。
又或许,她是要在自己完全迷失之前,为自己保留最后的尊严。
而不论她是否迷失,是在家中还是在治疗中心,格兰特自始自终都尊重她的选择。
甚至是在治疗中心,意识已然不清醒的她,在混沌世界中与另外一个病友相爱,痛苦中的他,为了让她快乐,忍受着失去心爱的女人的巨大痛苦,去与对方的家人协调,把那个同样混沌的第三者送回她的身边。
这份爱的深沉与宽广,犹如影片中一再出现的雪原,默默无言,却始终围绕、伸展。
其实影片对感情的呈现无疑是残酷的——最爱的人就在你眼前,她却已经如同陌路,或许她永远都不会知道你的付出,了解你的疼痛,知道你的绝望。
谁能知道,迷失的病者与清醒的健康人,哪一个更幸福些?
也许导演也不忍将这种残酷表现到极致,因而影片的结尾正如片名一样,出现了一点亮色。
但是这一点亮色又能维持多久呢?
或许所有人都会对此悲观。
就如《恋恋笔记本》中老夫妻最终在爱的清醒中携手同眠而离去的结尾,没有人能否认那不过是一种太美好的理想幻景。
人生就是这样的绝望。
但是——我们必须要有主题,要想点什么,要说点东西,在黎明与黑暗之际,要坚持点什么,要爱点东西。
Grant 的伤,一直被隐忍,放在第一位的,是他所爱之人的喜乐和健康。
有个情节,豆瓣很多人认为是由于长期的接触,这对病人的家属互相产生好感,约会并发生关系,我却倾向于将Grant此举解释为是为了让病人家属将丈夫送回疗养院一解其妻相思之苦而做的牺牲。
也可能于我心中,我是希望他的行为更noble点,他们的感情更纯粹点,更坚不可摧点吧。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the notebook”来,是先看朋友的博才去看的影片,继而看了小说,虽然两个故事不尽相同,不过,不由人不感慨人生之无奈,哪怕情比金坚,也抵不过reality的残酷。
病魔,可以有无数的形式来侵犯人的躯体,可是一旦吞噬了做为人的存在的记忆,那个人再不是曾经的那一个了,虽然她依然在你眼前,虽然你依然爱她,可是,感情的双向路程变成了单行道,甚至,人家有了一个fresh start. memory, 是多么珍贵而不可或缺的啊,共同生活的忆念,风雨走来的点滴,不正是情感的最不可撼动无从替代的基石吗?
又有什么,能抵挡得过几十年牵手走来的感情?
在这,Alzheimer给了我们苦笑不得的一个答案,而Grant,又给了我们一个酸涩不已的选择:If you love her enough, let her go, give her what she wants.
大叔好专情,真伟大
处女导即佳作系列。门罗式的爱情,配乐也喜欢。世界欠克里斯蒂一座小金人和一个沃伦·比蒂。
好闷啊,都睡着了
老人之间醇,静的爱,光线都淡淡的,却照的人眼含热泪。
就要漸入佳境了,如果去掉那些小裝飾。獎勵一顆星,Miss Polley。
好歹是颁奖季的影片,怎么看过的人不多……
不太明白……
老实说,没看完,耐不下性子,节奏太慢了。
温情不煽情
整个很干净
我只能说我现在还不需要这样的电影。
今年最伤心又最温馨的电影
爱这个故事,但真的不喜欢这个结局。
7分,人老了就会这样。
远离她。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节奏缓慢而感人的故事
阿兹海默偷走爱情,不,偷走生活。
本片的病患居然可以忘记相守44年的丈夫,移情别恋?!
残忍
漂亮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