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西瓜视频上看到这部片子的解说,今天终于看完。
老段的演技就不用说了,影帝级。
1.为什么杀人?
除去第一个小女孩是被他在梦里失手杀死的。
后面每次杀了孩子,都是将其心脏挖出,煲汤。
随着剧情慢慢展开,你会发现他不是第一次吃人心。
儿时当他病重的时候,他母亲拿着那把祖传的刀子,狠下心到刚枪毙的死刑犯身上剜下心脏,取回给他煲汤喝,一边喂汤一边说这是药。
估计大多数人到这都会想到鲁迅的《药》。
第二次是在部队时,长官为了锻炼其胆量和气魄,让他生吃日军的心脏。
虽然留下了心理阴影,但是却让他一直记得自己是个吃过人心的人。
在他的认知中,人心是治疗哮喘的灵丹妙药,而且是新鲜的煲汤服食最佳。
所以,当他用全部的钱买了一副药,却被工友打翻之后,他选择了他认为更加有效、也不用钱的灵药——人心。
所以之后每次杀孩子之后,都是他拿心脏煲汤的情形。
2.利辉变成细伟的过程。
利辉变成杀人食人魔细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按照时间线顺序,先是儿时喝了人心汤,从此认定人心是治疗哮喘的药。
然后是年少时战争中目睹日军烧杀抢掠,奸淫妇女,并且被长官强迫吃下日军心脏,在心里留下了阴暗的种子。
成年后到泰国,从一开始过关,没有一丝的尊重,被强行剃发,连头皮都割破了。
亲戚最后一个来接他,接到以后,都没有休息一下,直接就安排到杀鸡老板家去做帮工。
在这家中,他收到各种悲惨待遇,被小孩戏弄,被老板娘直接打昏在地。
后来跑到码头扛大包,又被工友欺负,仅剩的钱全买的救命药,也被工友打翻在地。
即使这时他也没有完全绝望。
后来到乡下种地,本以为远离了那些欺负、侮辱他的人,每天靠着自己的辛勤劳作一个人生活也是不错的事。
谁料老天给了他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场大雨,之前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
从这之后,他就动了杀心,一发不可收拾。
之所以只杀小孩,一方面,他身体太弱,杀不了成年人;另一方面,杀鸡老板家的女儿、码头和农村的孩子们总是嘲笑、捉弄他,他从内心中对小孩产生了怨恨。
3.纵观全片,主角一路上遇到的人里,只有3个人对他好:母亲、女记者、码头老板的女儿。
其他的人都根本不在乎他的死活,也没把他当人(相对来说,码头老板夫妇还算好的,所以养的女儿也心地善良,送花给男主)。
作为亲戚,接到以后都不带到自己家,一顿饭一口水都不管的,而是直接介绍到杀鸡店老板家,也是没什么人味了。
主角一直都是遇到这样的人,而且自己长期处于最底层,有上顿没下顿,即使死了,也不过是成为那些人口中的谈资和笑料,也难怪会变成杀人魔。
与其说黄利辉变成了杀人魔,不如说是社会将他逼成那样。
但凡有一丝希望,他也不会变成那样。
4.细节看出的问题。
利辉是从小就得了哮喘(估计有可能是肺结核)。
从他母亲取死刑犯心脏那段能看出,他说生长的环境很多人都得了肺病,没钱医治,而肺病多是空气传播,造成那里肺病越发严重。
穷人买不起药,只能从死刑犯身上割肉下来作为灵药。
码头老板女儿送给利辉一朵花,利辉一直非常珍视。
当看到那朵花被工友损坏,那反应对于一般人来说过于夸张,但是对于利辉,那是他唯一的朋友送给他唯一的礼物,所以做出那样的反应也属于正常。
利辉父亲去世后,母亲在坟上让他去泰国,自己到城里去投奔他舅舅。
按照时间,当时抗战结束不久,是解放战争时期。
看到母亲说这段话的表现,估计母亲是骗他,希望他活下去,等他走了以后母亲就死了。
全片反复出现主角回忆母亲,以及最后产生母亲的幻觉,都是暗示母亲已经不在。
5.之所以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占了八成。
而怒其不争,主要是按照正常的伦理道德观念,报复应该对应到曾经侵害其利益的人,比如杀鸡店一家,各种曾经嘲笑和捉弄他的孩子、工友。
但他的做法是没有报复这些人,而是随机杀孩子取心做药。
这也是为什么将其成为魔。
作为法庭量刑,这种属于情节特别恶劣,社会负面影响更大,量刑也会更重。
6.通过母亲取心以及警察诱导他承认5件杀害小孩的案件来看,这种事不会结束。
只要仍然有人以人肉为药,只要仍然有那么多令人心寒的人,还会有人做出类似的事。
鲁迅的小说《药》里有这样一段情节。
华老栓的儿子得了肺病,为了给儿子治病,愚昧落后的他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病的迷信邪说。
于是,他想方设法,用积攒下来的一包洋钱,买了一个人血馒头喂儿子吃下,以便治愈儿子的肺病。
尽管这是小说里的故事,但在现实中这样的事情确有发生,而且还被改编成了电影《细伟》(又名《食人狂魔》)。
在泰国,许多家庭里都会有这样一个场面,大人们吓唬小孩说:“如果不乖,可是要被细伟吃掉的”。
可见,细伟已经成为邪恶的化身,就像撒旦之于西方一样,细伟的威慑力,在泰国深入人心。
细伟是何许人也?
他是泰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童食人魔,专挑小孩下手,对他们剖心挖肺,然后把心脏等器官烹煮食用。
从1954年到1959年,细伟至少杀害了6名儿童,其中最小的仅有5岁,最大的也不过11岁。
死后,他的尸体被做成了干尸,陈列在泰国大皇宫对面的诗里叻医院医学博物馆,目的是展示非自然死亡的人体构造,以及对犯罪行为展现威慑作用。
细伟的本名叫黄利辉,之所以有这个绰号源自泰国签证官的不耐烦。
黄利辉在中国广东长大,但因国内战乱不断,家中亲人大都死尽,苦于无出路的他,来到泰国以求安稳生活。
在过关时,签证官对柔软的黄利辉并不待见,三番两次把他的名字写成细伟,即使黄利辉多么愤怒,他都不以为然。
名字的改变,预示着他悲剧人生的开始。
人间太苦,对他来说,等同于一场炼狱。
独身一人远在异国他乡,没有技能,没有名字、没有尊严、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更没有钱。
生活就像泥潭一样,死死的拽住他,不管他同意与否,硬生生的把他拉入深渊。
前来接他的叔叔对其并不上心,随便把他安排在一家作坊杀鸡便扬长而去,可在这里,他的生活并不如意。
吃饭时,老板娘不让他夹菜,只许吃白米饭;工作时,老板的女儿经常挑逗他,一旦反抗,就是一顿毒打。
受不了欺凌的细伟,趁着老板一家人外出,偷了他们的钱,扒上火车跑到了码头干苦力。
然而,命运并没有就此眷顾他。
由于患有哮喘病,以及身体瘦弱,他在码头被周围的工作看不起,时常拿他来开玩笑,甚至殴打。
不仅如此,他们还毁掉了黄利辉用来治病的药,码头老板见他不适合干这份工作,便辞退了他。
接踵而至的打击,于细伟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他又找了一份替人耕种的活儿,对未来,他燃起了希望,即使在种菜的过程中会有黄口小儿丢石子。
可黄利辉这一次没有还手,一心一意的打理庄稼,也许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种的菜,长势喜人。
可是,一场暴风雨过后,田被水淹,菜被风毁,他的病也越来越重。
黄利辉彻底绝望了,他不再期待生活,人性也由之前的善良、纯真变得扭曲、狠毒。
他想起了母亲在家用死刑犯的心脏熬药给他治病的方法。
于是,他有样学样,杀不了成年人就对儿童下手,用小吃、气球等办法引诱小孩上钩,然后取其性命。
细伟把尸体解剖后,用他们的心脏做药引子,在沸火的加热下,熬成一碗药趁热喝下。
作恶多了,终会失手。
黄利辉在一次行凶中,慌忙中把作案工具留在了现场,警方据此找到了他,将其逮捕。
审讯时,泰国警方利用他心底最柔软的感情,即想回家的心理,诱导他承认所有杀害小孩的案件。
在法庭上,黄利辉对其罪行供认不讳。
可细伟被枪决后,还是有小孩失踪且被杀。
迄今为止,关于细伟的判决都存在疑点,许多人怀疑他只是一个替罪羊,是权势为了平息民愤捏造出的谎言。
但六十多年过去,细伟的家人或许早已离世,多少年来,也无人来泰国找他,所以他的案件也就成了悬案。
虽然细伟的故事骇人听闻,也是最大的噱头,但是段奕宏的表演同样不可忽略。
在泰国拍摄《细伟》时,由于入戏太深,经常做噩梦,梦到墙上都是血,导致睡眠不足。
那段时间,只要一到片场,段奕宏就会恍恍惚惚,有时走路也会摔倒,但他自己又不好意思说。
导演看出端倪,询问后才得知,因为身处泰国,导演便为其找了一位法师做法事驱邪,还建议他改名。
于是,段龙成了段奕宏,寓意光明驱走黑暗,成就一番伟业。
段奕宏是体验派的集大成者,对待表演讲究真听、真看、真感觉。
《细伟》中段奕宏将演技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有两段疯魔般的演技,可谓不负“戏妖”的盛名。
一段是工友把他用所有积蓄买来的哮喘药丢进臭水中,另一段失手误杀小女孩的那一幕。
教科书演技之一。
长期的哮喘病令细伟苦不堪言,几乎无力支撑,于是他下定决心用自己身上的所有钱去买药。
虽然只够买一部分,但他已经知足,可刚出药店门就被蹲在地上闲聊的工友夺走,像扔球似的丢来丢去的玩弄他。
兴趣失去后,随手把药扔进了臭水中,细伟见状赶忙跑过去,捡起已被浸湿的延续他生命的药。
这段前后大概二十秒左右的时间内,段奕宏的贡献了细腻的演技,情绪上经历了八种变化。
当他看见药被丢进水里,先是诧异,觉得这些人太过分,然后带着希望拾起视若珍宝的药,颤颤巍巍的打开包装纸。
紧接着,看到药被水全部化掉,绝望一下子袭来,被逼入绝境的他悲痛到连嘶吼都喊不出来,只能让泪水打满脸颊。
最后,无助的双手掩面,试图接受眼前发生的一切,仅仅一瞬的时间,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眼神由伤心变为憎恨并透露出改变现状的决绝。
教科书演技之二。
细伟在码头做搬运工,由于罹患重疾,身形瘦弱,不似其他工友有着蛮牛一般的力气,被耻笑和欺辱成了他的日常。
唯一与他平等相处,不把他当弱小霸凌的人,是码头老板的女儿,她会为细伟倒茶,为他插上摘来的野花。
细伟在电影中仅有的一次发自内心的微笑,就是面对这个小女孩的善意与单纯。
下工后,细伟躺在木板上休息,可噩梦却很扰人,一直搅得细伟失魂落魄。
这时,小女孩恰巧过来找他玩,但细伟却以为是噩梦中他要掐死的日本兵,等他醒来后发现小女孩倒在自己身上。
段奕宏先是一怔,觉得小女孩睡熟了,推了几下不见动静,才反应过来自己失手杀了她。
他瞪大眼睛不敢接受这一事实,眼神中充满了惊慌和不知所措,愣了几秒钟后,双手捂住嘴巴不让自己喊出来。
最后,抱着小女孩的尸体放声痛哭,好似撕心裂肺般,懊恼和怨恨都挂在脸上,有一种为什么死的不是自己的愤懑。
这两段精分似的表演,都是在短时间内让情绪迅速发生变化,且自然松弛,不拖泥带水。
他的演技变化之大,让观者对细伟这个角色,上一秒还在同情落泪,下一秒就会对他的所作所为恨之入骨。
说一人千面,有些陈词滥调,出神入化又显得过于夸张,但炉火纯青和挥洒自如,绝对恰如其分。
除却演技外,《细伟》最可惜的地方是,导演和制片人关于剪辑的分歧。
最后依据制片人的意见,删掉了段奕宏很多戏份,剪辑成了一部恐怖意味浓重的cult片,还将中文片名改成了《食人狂魔》,以此来博眼球。
至此,《细伟》完全失去了深究人性善恶、探讨世人愚昧和挖掘乱世动荡的深度。
后来,段奕宏在采访中说:“剪辑后我痛哭一场,我觉得剪得乱七八糟,根本不是我之前想象的电影。
”好演员付出了心血却得不到好的结果,这何尝不是一种市场的畸形。
微信公众号,ID:idlemovie微信搜索:闲人电影微博搜索:@Idlemovie
故事是好故事,但是槽点太多!
槽点1:一开始从鸡场老版那里偷了那么多钱,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是转眼间就没钱了,镜头一点时间衔接都没交代,哪怕你说一下1年后,我也就相信了,但是镜头直接跳到了在工厂干活了,完全是为了套路下面的悲剧。
槽点2:人性转变的简直太快,上一秒还在田地里被夜晚的孩仔捉弄,下一秒镜头直接来到了庙会上杀小女孩,这特码太扯了!
你好歹给个最后转变的心理活动镜头啊喂!
槽点3:吃人心脏来治哮喘这个设定太沙雕了吧,你从小吃到大也没见好转啊,写完这里我突然顿悟了,这有可能是导演的讽刺之笔,讽刺封建迷信下的中国人可悲之处。
最后还要说的一点就是,结尾很亮眼,男主到最后临死前还在被这群人所套路,说认了罪就可以回家,结果可悲的男主还是傻傻的信了,唉,不说了。
老实说,我是冲着段奕宏去看的(我对不起周星驰,我最近墙头有点多!!
)不得不说,段段的演法很好,但是总感觉不够高级,有些处理不够细腻,简单来说就是这个从傻白甜到恶魔的这种成长阶段的过度的表现不够(也可能是导演或者编剧的锅,或者是我的看错的锅)。
可能是我喜欢《沉默的羔羊》那种不动声色的演法,但两个角色是天差地别的人生经历和智商,也不能拿来比较。
可能是段段的眼神太有魅力了,以至于他委屈的时候干坏事的时候(《非凡任务》《记忆大师》)我都感觉他一出场就是在勾人(对不起!
段段!
)。
隔了这么多天(去了十来天云南)来写这个,我只记得段奕宏了,啥都不记得了,真的是太蛊了。
我觉得他的戏路可以继续拓宽,至今我觉得他最好的作为主角电影是《暴雪将至》整个故事架构和深度都是他演的其他电影最有深度的,好演员需要好剧本。
段奕宏的完全可以接更加生活化,更加细节的人物,更加隐忍隐秘的人性的表演,不要错过黄金时期。
不知道谁取了《食人狂魔》这个名字,可以说捕获我的猎奇心,但说来如果不是段奕宏主演,我看这个名字的时候只会以为是一些下三滥的猎奇电影就跟杨幂的那啥《孤岛惊魂》一样(至今不理解我怎么会看过这部电影,想洗洗记忆)。
细细看来,这个名字确实很不妥,我甚至觉得《食人狂魔》这是一部文艺片。
整个故事的讲述穿插倒叙,可能导演是为了营造一种悬疑感,看到最后的时候,会给人一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的感觉。
但是整体感观看下来有些乱,人物交代不是很明朗,不够顺畅的感觉,有点破坏了整体的的效果(大言不惭)。
整个故事很完整,整体都在的铺垫最后主题立意的反转,相当精彩。
利辉的出场尽管是脆弱、无助、疾病缠身,他依旧满怀希望、阳光乐观的远走他乡想挣个好日子把母亲接过去,其实就是刚开始给的镜头我不能把他定义为好人,善良的人,我个人觉得他的变化过程并不是从一个好人到恶人这么简单。
他的出场只是一个头脑简单无知而脆弱的人,单纯无知不代表善良,无知代表着容易被所处于的环境感染,脆弱又代表着他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非常低,这种无知和脆弱让他甚至被两个小女孩欺负的没有招架之力。
片中稚嫩的孩童是他成魔的催生素,初到主人家的两个小女孩、被自己睡梦中掐死的小女孩、田地里嘲笑他的三个小男孩。
上级、工友、同事、生死一线的战友、自己的叔叔、甚至影片最后自己的母亲母爱的愚昧、贫苦。
在这部影片中最可怕的不是血腥杀人吃人的场景,而是人性的无论是善是恶在男主身上的施加,最终都成了苦难和恶。
如给钱男主的善良的女记者;如给男主倒茶送花的小女孩,极致的纯善在梦魇中被杀害后在男主身上最终形成了具体的魔心;如罪恶的根源—男主自己的母亲,片中所有的善良甚至是至高母爱,在最后都被转化成了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受尽疾病的折磨、同事的嘲笑、孩子们对于他尊严的屠戮。
在几次通过努力看到希望,但是顷刻间又陷入绝望,这种打击起伏让他的脆弱搅拌着无知通过周遭“众生皆魔”环境的催化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
苦难催生魔鬼,魔鬼布施苦难,镜头下的众生即是魔鬼。
《细伟》它还有一个颇具噱头的名字《食人狂魔》,在我眼里它既不是一部惊悚片也不是恐怖片,它只是在讲述一个在异乡沦落的孤独而绝望的灵魂的故事。
细伟,其实他叫黄利辉,一个在饱受饥荒、战乱的贫瘠的土地上生长的少年,移民船靠岸,他瘦弱的身躯混杂在熙攘的人群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他的眼里充满着迷茫、无助还有好奇。
然而迎接他的不是善意的微笑,却是粗暴的辱骂、嘲讽与蔑视,愤怒、委屈的泪水由他眼中滑落,伴随着珠珠血串。
名字,不只是一个符号,还代表着一个人的尊严。
细伟,这个强加于利辉身上的名字也预示着他不被人尊重的“新”生活。
希望伴随着噩梦的频频造访而被蹂躏变形,一如那朵在搬运工脚下破碎的小花般脆弱,一如那包得来不易的药在手中化为残渣般低廉,一如田间那片葱绿在狂风中凋零般不堪一击。
利辉是善良的、弱小的、怯懦的,即便他挖取小孩子的内脏熬煮成药,其过程中他的内心是挣扎的,这药与其说是治病不如说是疗心。
利辉小心翼翼地捧着那碗“药”轻啜一口,想必是腥臭之味令他轻轻皱眉,随即又是一小口,他就这样一点点的找寻着母亲的关爱,还有那仅存于心的温暖气息。
残杀的行为自然会被视为魔鬼,可是,我依旧看得到利辉心底的那份清澈与透明。
躺在简陋工棚里望着小女孩湄和那朵黄色小花时所露出的笑容,坐在礁石之上仰望飞舞的风筝时流露出的向往……干净,是我唯一能想到的形容词。
家,回家,利辉心中再次被点燃微弱而不确定的希望。
法庭上他胆怯的向旁听席回望,渴望获得几许确定的目光,然而,却撞见警长冷冷的眼神,转过头,他的眼中全是孩子般的无助与恐慌,他用极为颤抖的声音喊出的回答激怒了背后的人群,却也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枪声、落地的莲花、滴落的鲜血,一个天真而单纯的灵魂就此远去,但愿,你能魂归故里,在母亲的身边安然睡下,不再有恐惧,不再有愤怒。
寄人篱下,人的尊严被剥夺时,道德的底线终将荡然无存,唯有灵魂的日渐麻木。
是人,是魔任人凭说,我只记得阵阵咳嗽声中羸弱的身躯,凄婉悲凉的乐曲声中那思乡的孩子。
初识故事的轮廓时,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药》,看罢却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药》描写的是中国民众麻木、愚昧令人痛心疾首的现状。
而这部电影反映的却是因社会整体的漠视与凌辱之下,一个弱小灵魂的消亡。
出演这个角色的时候他还叫段龙,有关这部电影的介绍在网上也是少之又少,这是部被淹没于片海之中的电影,可也正是它给予段奕宏一个充分展现其演技的平台。
《细伟》可以说是老段的独角戏,当利辉出现在镜头中,人物饱满的情绪牵动着你的心。
他的痛苦、愤怒、恐惧、天真、善良、无助……被无限放大展现在你面前,就好像你和他之间只隔着一扇玻璃窗,那么清晰而透明,可你,只能默默望着他,什么也做不了,看着他的渴求化为泪与血洒落在你眼前,滴在那尚未开放的莲花之上。
这部电影如果没有老段的精彩演绎恐怕会显得更为混乱,不太清楚导演究竟是想讲述一个恐怖的凶手的演变史,还是想揭露社会对于人心的蚕食。
因此说,幸而有老段才挽救了一部立意有些涣散的电影片,使之有了更为切肤之痛的内涵。
遗憾的是,没能看到中文字幕版的片子,对故事最后部分的理解有些许的不足,整部片子不能抹杀的是老段精彩的表演。
老段缺少的只一个更加好的剧本,还有一位好导演的赏识,我真心的期望老段能在电影之路大放异彩.
一部关于人性的真善恶,在电影之中被生动的体现了出来。
虽然电影带有一番血腥的场景,但这恰恰是天使与恶魔之间的无处抗衡。
演员段奕宏用高超的演技,讲细伟那种从希望到绝望的状态生动的表达了出来。
对于细伟而言,他内心本是个天使,对于生活充满了无尽的向往。
但命运与他作对,将他所有的美好愿望都一一打下下去,并且给他的生活披上灰暗漆黑的一面。
最令我难忘的便是,细伟在人生绝望之时,那种欲哭无泪的表情,仰天长望,但没有任何人会对他给予施舍。
每个人都是天使,面对生活的无尽打压,天使也终将会黑化成恶魔。
比起《食人狂魔》我更喜欢《细伟》这个名字,这部电影也不是真正意识上的恐怖片,它其实是讲述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一场人间悲剧。
发生时间应该是侵华战争后,日军投降以前。
发生地点也颇具讽刺,是信奉佛教高达95%的泰国。
造就利辉成为食人狂魔的不是本性,是生活,是时代,内地连年战乱,外国到处受排挤,老天不作美,病魔缠身。
最受争议的是得了结核病的利辉拿小孩的心肝成药引一事,多数人会哀叹是封建迷信所带来后果。
殊不知,食人肉治痨这一传统在中国的渊源的渊源是什么。
有证据表明,至少在东晋时就已经有僵尸肉可以如要的观念了,刘宋时期的《异苑》卷七云:“京房尸至义熙中犹完具,僵尸人肉堪为药,军士分割之。
”僵尸肉入药的观念其实是某种落后的原始思维模式的残存,这种模式被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命名为“互渗律”,“互渗律”涉及面很广,影响者大多数原始部落的思想与行为,具体都食人肉的风俗,布留尔是这样阐述的:”食用一种生物,就意味着在某种意义上与他互渗,与他相同,与它同一......“,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在《草本拾遗》中有云:人肉治羸疾。
”自是闾阎相效割股,于今尚之。
所以说最初人肉入药可能是针对结核性疾病的。
众所周知,结核病在抗生素药物诞生之前是一种致命的慢性病,治疗的方式中,加强营养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贫穷是结核病最好的沃土,而充足的高蛋白食谱,不断改善的营养,以及更好的卫生和居住条件则会阻止它的发展”,所以高蛋白的肉类就成为治疗这种疾病必须的营养品,这是古代许多民族共同的做法。
在中国古代某些特定时期,升斗小民获得牲畜肉类可能比较困难,因此有孝子会自割股肉代替之,这也就是割股奉亲首先出现于民间下层的原因。
这种骇人听闻的行为能顾发展成社会风俗并成为衡量孝心的重要尺度却依赖于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唯一能够阻碍其蔓延的儒家教条“父母之体不合损伤”,早在沉重的赋役压迫和游牧民文化、佛教理论的冲击下变成一纸具文。
割股奉亲藉此蔓延,并流毒千载,到了后来,人肉才被人们应用与其他疾病。
由此看来利辉的做法在当时人们认为是十分正确的,因为当时的医疗理念如此。
而这种理念是无法与鲁迅先生留洋学过的先进医学技术比拟的。
所以说本片并不是意欲着人性的恐怖,而是一个时代的恐怖。
然而造就这种恐怖的因源并不是来自于利辉本身,他曾幸苦劳作,但换来的确实一包被雨水冲烂的药磨,他曾幸苦耕田,天公不作美,几个月的努力被一场大雨化为了泡影。
生活的压力,活着的渴望促成了这种恐怖,由此可见,他也是可怜人,他也是受害着。
在漫长的世界历史中,因为干旱、洪水、蝗灾、暴政、暴民等天灾人祸,经常发生饥荒,特别是政权更迭的战争时期更是灾祸不断。
“吃人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史不绝书,如“易子而食”、“人相食”,《史记》、《新唐书》、《资治通鉴》、《明史》等史书都有详细记载。
从西元前205年到1930年,正史记载中国历史上共有118个时期发生过人相食的记载,这还不包括稗官野史的记载。
包括大跃进和文革时期四川、甘肃、青海、西藏、陕西、宁夏、河北、辽宁都有吃人事件发生。
细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人家去泰国是谋生的,到头来却成了躺在曼谷死体博物馆的一具干尸,多么可笑,多么悲哀。
当充满希望带着笑容的利辉从码头因为十株被叫细伟被剃头被关押时,当Mei给他小黄花他微微一笑却失手杀了Mei时,当他被杀鸡老板家欺负时,被码头工人嘲笑时,被菜地里小孩无数次嘲弄时,他就再也没笑过。
我哭了。
他或许在挣扎却已经疯了。
拿起母亲留下的刀,像母亲一样,杀人食心。
封建迷信害死人,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
鲁迅笔下的血馒头真实可见,人吃人的社会从未改变。
瘦弱的母亲拿起了刀拼命挤进众多“食人魔”里掏死囚的心,只为了一剂偏方能治好孩子的病。
为了孩子,她无奈,胆怯,不失巨大的勇气。
而他拿起那把刀一次次疯狂而变态的杀害小孩,吃心,只有这样好像才能让他在病痛中走出来,才能过的像正常人一样。
为了他自己,他无奈,愤怒,不失病态的勇气。
天要亡他,他不得不亡。
因为他只是个命如草芥的人。
命如草芥的人,是不配被善待的。
只要你认下所有罪,你就可以回家。
回家?
对,回家。
回家?
如果你不认罪,就会被判死刑。
你承认你杀了所有小孩吗?
他恍惚回头,他微笑点头。
他回头绝望又痛苦的认罪。
然后俯身大哭。
去TM的回家!
去TM!
知道鲁迅——《呐喊》里的故事再来看本片、基本可以理解母亲最后挖人心为细伟治病的渊源、教科书上已经不会再有鲁迅,知道血馒头的人普便30岁!
(复制自 wiki)细伟的尸身被玛希敦大学医学院法医学系主任Songkran Niyomsen教授和医学博士们处理。
他的脑部也被取出检查研究是否存在食人族特质。
之后被制作成干尸,展示在西里拉医院附设死亡博物馆中的法医博物馆里,放置于玻璃柜呈现站姿的状态展示。
他的血管被注射福尔马林,身体被干腌,全身浸泡护理1年,每两年打蜡防止变质发霉。
因未能得到家属同意遗体展出引起争议,部分人呼吁将细伟的尸首移出博物馆,但是他来到泰国到死后被制成干尸已长达多年,医院方尝试为细伟寻找亲属,希望可以讨论葬礼事宜,因未能找到其家属接收而继续保管。
后来有记录片指出细伟可能是代罪羔羊,包括法庭上的证词有疑点,且对警方文件的研究显示,被细伟杀死的3名儿童,身体没有任何缺失,怀疑凶手食用器官的罪名是否造假;且当年泰国faan waa情绪高涨,细伟更有可能是冤死。
1958年被捕时,细伟否认吃小孩,但仍被判死刑。
根据外媒报导,医院已经拿掉“食人魔”标签,表示干尸对医学有极大贡献价值,不会进行相关案件的判决。
之后博物馆和囚禁过细伟的邦广中央监狱共同计划,于2020年7月23日举行火化仪式。
分不清是世人害了他还是他害了世人。成长在饥荒村子,村民都是靠分吃罪犯的人血馒头解决饥饿,又到战争目击杀生强奸,懦弱的他被迫杀生被迫吃人,被血肉沐浴的成长经历,乱了心智迷了人性。举目无亲流浪到泰国,深受哮喘病折磨,从被人从上到下埋汰欺辱,对他来说真是暗无天日,唯一关心他送花的女孩被他梦魇缠身下误杀。以为人肉是治病偏方的他,行起了杀小孩饮血吃心脏治病的凶,他的双眼逐渐深陷,布满血丝,像个吸血鬼。独在异乡的可怜人,承受了所有下层人的阴暗与发泄,最终汇聚成恶贯满盈的吸血鬼惊醒世人罢了。下层总要承受上层剥削,但上层又比下层多,整个社会倒三角最终的底层承受所有剥削,又毫无资源累积,只能拼命杀生了
3星全给段奕宏的表演,影片本身则是非常平庸。1.人间的温暖不只来自亲朋,更重要的该是陌生人的善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话是至理名言。2.混乱的时代大背景及战争后遗症。
段奕宏的演技啊。牛叉闪闪。一个超简单的故事。完全演活入戏。不在沉默中消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完全是欣赏段龙的。没有失望,尽管看的是原版,不带翻译,但是看完,恍然没有翻译,不影响观看
犯罪不是犯罪,人性不是人性,惊悚不是惊悚,整个片子不伦不类。本来可以是一部精彩的真人事件改编的惊悚片。
真人真事改编,不得不说演细伟的演员演技确实很好,现在这个真实的食人狂魔被做成了干尸放在了泰国的某个博物馆里面,但不管是现实还是电影这个案子都还是很悬的~
我本来以为是个很血腥的爽片结果不是 又是探讨人性这个那个的 看这类型的看烦了………他是罪犯但同时也是受害者 就这样
老段说细伟差点让他疯掉
段奕宏演得太好了
我还记得某高能采访里老段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怎么剪成tm一个这么不入流的电影,啥球不是了就属于,完全是一个结果的堆砌,又不像恐怖片,又不像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片子。说是导演对制片人妥协的一个剪辑版本。演这样的人物太伤了,段老师赶紧营业,新进影迷无粮可吃已经惨到看你吃小孩了。
也是挺绝望的!
我不知道是没有字幕呢。。还是故意没有字幕呢
https://www.nunuyy5.org/dianying/37525.html
他既是杀人凶手,又是受害者
04年的段老师
片名应该叫做细伟
话剧式神仙表演,搭配地狱级剪辑……魔鬼,你们都是魔鬼!
一个人撑起一部电影的典型代表。
这故事居然还有原型?不可思议。段奕宏演的用力过猛了,某些角度看着有点像郭富城。
食人是病情失控,更是反映腐败历史的扭曲写照,被祖国抛弃,被异乡排斥,任人践踏饱受屈辱,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被剥夺,既然如此,食人治病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