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今,越来越习惯以样貌评判他人,在这部剧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因出色的外表,只是过了法律的诉讼时效,就可以成为一个无罪的人而昭告天下,过得大部分人的理解和支持?
而媒体人更是追着这个热点,大势宣扬,甚至一场谁是真正杀人犯的辩论场,都能让一群小妹妹说出相信哥哥,他是杀人犯!
请问,这有个值得炫耀的?
(大家都是趋利,到底,什么才是媒体人该有的责任?
)我想这肯定是个悖论!
无论如何,能在当初残忍的杀害十个女性的人,必定其在内心深处是已经腐烂了,或许他会改变,一旦处于危急时刻,必定本性暴露。
或许说的有些偏激,在从心理角度,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反思,相貌不过是附着无灵魂之外的皮像,美的帅的会给我们增加愉悦感,而灵魂才能驱动行为奏响生命乐章。
(二)虽然电影有些情节拍的一般,但依然有三段印象深刻。
一是凶手在警察家对面吸着烟在招手,那缓慢的动作,好像一直在跟我说来呀来呀,有点招魂的感觉。
在警察踉跄跑过去,中途踢倒凳子,跑到那个位置时,凶手已经不在了,下楼时,那个凳子摆好了,在上面留下了凶器和磁带。
凶手是该多自信,才能做到如此的悠然自得,享受他给所有人带来的恐惧?
二是李斗石和经纪人在喝酒的场面,经纪人猜测李斗石都是计划好了的,恭维李斗石这样的策略很完美,相与他碰杯庆祝,他回答不喝酒,经纪人尴尬说你还挺爱惜身体的。
那一瞬间李斗石五味杂陈。
确实是计划好了的,只不过是为了吸引真正的凶手。
爱惜身体,可笑,如果爱惜的话,怎会那么残忍对待别人?
而李斗石确实也是时时刻刻在为报仇时刻准备,不喝酒,保持锻炼。
三是崔警官营救李斗石,刚开始还奇怪,为何要偷偷营救,还不许惊动警察,也不对复仇联盟采取任何措施。
送他回去之后留了纸条告诫他不要再惹事。
还以为只是猜到他应该不是凶手。
到最后才明白,这一切都是局,为了揪出潜逃了十五年的真凶,为了配合真凶爱好聚光灯的表演。
(三)从深度来说,还是部不错的电影。
看这部电影一定要记住一点,那就是,这不是一部严肃的犯罪片。
起初我以为这是部像《杀人回忆》《追击者》那一类型的电影,看到后面发现又有点《亲切的金子》《看见恶魔》的感觉,直到后面诸多无厘头和冷笑点的情节出现,我才恍然,真凶是谁不是重点,这个过程能达到控诉反讽的效果才是这部电影想去表达的。
之所以开始会猜错电影类型,是因为这种风格的罪案惊悚悬疑片在韩国已经是属于量产模式了,基本上每年都会有那么几部出现,质量也是良莠不齐,这部《我是杀人犯》大框架是俗套的,惊喜在他全片充满讽刺调侃,把一个原本应该严肃带点悲伤的连环杀人事件变成了一出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嘴脸大揭露,由此我又想到了主演郑在泳的另一部电影《率性而活》,都是在拿自己开涮,严肃的表演,自嘲的精神。
电影在节奏把控上很到位,开头的追捕戏最喜欢,中段的汽车打斗以及女箭手的几场射箭戏都拍得很炫,小高潮很多,而且时而惊悚悬疑时而搞笑,多种情绪转换也让观众看得更加high。
十几年前连杀10人的变态杀手在袭击虐待完一名警官后逃走,而在15年的公诉时效结束后,一名自称是当年真凶的李斗石突然出现,并出版了一本记录当年所有犯罪事实的忏悔自传《我是杀人犯》,一时间变成社会风云人物,不仅出版的自传大卖脱销,更因为帅气相貌成了当红的偶像明星,拥有无数粉丝团。
而后,又有一名自称J的神秘人对外宣布自己才是真凶,并且韩国当红的某节目还专门请来当事人来做一场辩论,势必要争论出到底谁才是真凶。
是不是觉得这实在是太荒谬,的确,电影可能是放大了一些细节,可是我们可以看一下一些真实的例子。
2012年5月,加拿大留学生被残忍杀害,事后警方公布嫌疑人马尼奥塔的照片,有人评论“长得真帅”。
2013年2月,《我是杀人犯》男主演朴施厚被举报涉嫌强奸,立刻有其粉丝质疑并说“能被这样的男人强奸,女的没白活”。
可见,其实电影来源于生活却并不一定高于生活,在这个媒体、网络不断开放的社会,有一些言论和行动确实不断的在刷下限、毁三观。
电影有几个点设置的非常好,凶手的新书发布会上,女记者被其俊朗外貌吸引,忘记职业操守反而问起凶手的护肤经验,女学生粉丝团因为偶像即将不是真凶而神伤以及女律师同情凶手而虚伪流泪,而整个电视台的全程跟踪事件就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真凶J先生的藏尸录像被路人闯入,其真身竟是娘娘腔的自恋大叔,真凶揭开的瞬间插播广告这些冷笑点的出现则是把这出闹剧推上巅峰,达到了电影反讽的高潮。
电影里“死者家属联盟”这个设置真的让人看的很乏味,虽然知道是要发挥韩国电影一贯的催泪作用和人性拷问,但确实没有达到那个点,反而觉得有些鸡肋,最后还是要在法律和人性之间找话题。
其实所有的高潮都已经在之前分散开来了,在插播广告那一段我已经high爆了,所以货车狂飙之后的所有戏我都没看进去,最后温馨的小结尾可以忽略不计了,总之,看这部电影一定要记住一点,那就是,这不是一部严肃的片。
电影像急转弯一样,从场景,内容,人物描述等都很符合现代悬疑片的套路,拍摄手段虽然不算新颖,不过胜在整片的节奏控制得不错。
看了评论很多人都觉得出彩的地方是男主角,开篇的帅哥杀人犯,因为外形的因素,从而冲淡人们对杀人犯这一身份的恐惧感,但我觉得整片出色的地方是J先生。
我觉得J先生是全片的一个BUG,整片没有详细描述J先生的真实身份,而结局很仓促,留给我一个暧昧的想象,对于真正的连环杀人犯我有两个不同的猜想。
第一个是J先生其实是整容之后的秀妍,从他对崔警察眼神中感觉得出留恋,也许当年崔警察选择离开她的时候,秀妍就已经被他自己抹杀了。
秀妍应该患有人格分裂,秀妍是主人格,她并不意识到其他人格的存在,从而犯下连环杀人案,而随着主人格的消失,J先生人格的诞生,产生对崔警官的恨,令崔警官以为自己的原因导致心爱的女人生死未明,J先生一直戴着要给崔警官的表,其实J先生内心还保留着秀妍的残留记忆,希望结束。
J先生临死之前望着崔警官冷漠的眼神,最后倒下望着充满回忆的表,还有死前见到一直记挂住自己的母亲,很复杂的心情。
而第二个猜想是,J先生是个有人格缺憾的人,在捉到最后一个受害人秀研时候强逼其同居发生关系,在发现其怀孕后埋尸,而往后的生活一直幻想自己是秀妍,对崔警官有特殊的爱
今年2月18日,朴施厚先生不幸落入了一桩令他几乎身败名裂的案件。
这部影片就如同谶语一样,预言了他戏剧般跌宕的人生。
我很庆幸,在他的不幸发生之前,他已经取得了大荧幕的首张入场券。
这样的一部电影在他挫折的演绎生涯中,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地、细细观察了施厚先生的表演,回味了又回味。
可以说,这是一部标准的商业片,卖点是动作和悬疑,编剧就是凭借这两点卯足了劲儿攥着观者的心。
尽管电影的思想性和故事格局都非常有限,但故事的基本节奏把握得不错,各种元素的运用使得影片也颇为精彩。
施厚先生,在影片中的表现如何呢?
爱之深、责之切,我给他的表演打分为B+。
朴施厚先生是一个标准的善良、痴情男子的形象缔造者。
一直认为,由于韩国的偶像剧的生活化,很多演员其实是带着本色出演的。
为了演戏的梦想,从乡村来到城市里的他,带着一份天真的执着坚持了十年。
纵观从前施厚塑造的角色,心灵都是温和、淳朴的,只有《家门的荣光》里一开始以刻薄、腹黑、强悍的形象示人,为了爱人也全盘悔过,被教化成一个向善的人了。
他的魅力如他的个性,从来不是具有攻击性的,是需要至少有20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观者慢慢地在与他相处的过程中去感受的。
这样的一个偶像剧演员,能够怎样出演大荧幕?
动作方面:施厚先生最关键的两场打斗,一个是在车上,一个是在电梯里。
车上的打斗很好看,是由于多方演员参与和剪辑的功劳。
而身着浴巾,刚刚被蛇咬过的施厚先生,在车辆的高速碰撞和行驶之间,显得掌控力不足,打斗的能动性也不足,他的身板略微有些白皙、瘦弱。
在电梯中的打斗,施厚先生的表现是不错的,小空间的几次交锋和摔打都很真实、硬朗,运用了一些智慧,对受伤的演绎也很扎实。
由于这是第一次拍摄如此高危的动作戏,与之前电视剧里的花拳绣腿不能同日而语,他也曾经表达了自己觉得太过辛苦甚至萌生退意的想法。
感谢他的坚持,虽然施厚先生离武打影星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但这一切都成为施厚先生演绎路上珍贵的课堂。
心理方面:偶像剧出身的演员擅长刻画一些细微的心理。
可惜在这部电影里,施厚先生的发挥空间并不是很大。
一个电影角色在短短两个小时内能够闪闪发光,在于他瞬间的爆发力和对人性深度的解析力。
可以说,这部剧对于施厚来说,有几个短促的经典桥段,但没有更深层的挖掘。
最初他的每一次出场都靠音效和故事情节的“镁光灯”,他的光彩熠熠是刻意营造的,人偶一般。
有两场戏,施厚先生演绎得很到位,一场是下跪赎罪,一场是喝红酒,从他微妙的面部表情的特写里,我看到了之前从未见过的、陌生的“恶”。
因为剧情的需要,施厚先生的角色从电影后三分之二处出现反转,他摇身一变从嫌疑犯变成了受害人,整个人物就显得更没有着实感,也就是说很容易滑向两边都没有诠释好的深渊。
与拍偶像剧变拍摄边创作不同的是,电影的剧本是事先设定的,人物是完整的,演员的创作是封闭性的。
电影里美男“杀人犯”的“恶”,是受害者“演”出来的。
不应该只是舞台上的那些没有灵魂的闪耀,而是带着受害者深重的痛楚的一层带血的外衣。
这个“杀人犯”,面部可以重生,人性是一以贯之的。
如果没有一些更深层次的个性伏笔,施厚先生就仅仅是在用面部的悲喜在出演了。
看罢电影,有些小小的失望,希望施厚先生演出十足的恶人的心愿,还是落空了。
施厚先生的帅气是有目共睹的。
用我这不客观的眼睛,已经看不到还有哪位男星像他这样拥有优雅出众的容貌、身材和声音。
曾经很为他痛惜,焦灼于事件未有真相大白前,他所受到的种种能致人于死地的攻击、谩骂。
那时我明白了,为什么说在神赐予人的诸多惩罚中,最可怕的是语言。
只是,仍然疼惜着他想要继续演戏的想法,无论遇到什么,都还是完好如初的对于事业的坚持和对于梦想的追逐。
就算不能再出演偶像剧,做一个演者吧。
尝尽人生百态之后再走上大荧幕。
有了这种非常的磨练,才能不断地为角色注入一些新的个性和深味。
演绎的方向很多元,可塑的人性很宽广,希望施厚先生在演艺的道路上认真琢磨,仔细体会,终有一天在大荧幕上演出的“恶”和“痛”会更加着实。
所以施厚先生,一定要继续加油!
像在过去的人生中所准备的,所做的那样。
觉得挺好的一题材,以为能拍出像《杀人回忆》那样回味久远的电影,可惜,前面十五分钟就讲完了,真可惜。
很好奇后面那么长时间会讲什么,结果看到的是有点像搞笑片有点像讽刺片又有点像枪战片还很像复仇片的那种说不出是啥滋味的电影,独独就是没了足以让人深思让人记忆深刻的那种感觉。
不得不说,被害者家属在大马路上劫持朴施厚那段真的很搞笑。
大篇幅的飞车动作打斗大大削弱了原本应该对被害者家属长久以来承受巨大痛苦的同情,而几人在小轿车顶上翻来翻去甚至汽车剧烈翻滚碰撞居然都没事,真是神得不能再神了,朴施厚不是被蛇咬就是被撞落的刀插中手臂甚至又被硬物撞击昏迷,不由让我连连哀叹他还真够可怜,被这么一帮不专业的人绑架还这么倒霉。
我甚至一度以为,这一段压根就不是这个导演拍的,基调实在太不搭了……朴施厚以无法被公诉的杀人犯形象出现,出书,签名售书,像明星一样雇佣大批保镖,因帅气的外形拥有大量粉丝,媒体蜂拥采访报道,粉丝大喊“他才是真正的杀人犯”以“维护”他的形象……种种一切都像极了《搜索》,不过这回不是网络暴力,而是及其讽刺。
只因这个人帅到爆掉,那么多人居然就完全丧失了正邪判断能力,媒体完全不顾社会道德道义,只为收视率,一帮粉丝也纯粹是冲着那张明星般的脸,全然未想到他真是杀人犯的话曾经、现在、将来都是多么的凶残,全然不顾那么多受害者家属这么些年来承受的巨大悲伤痛苦与愤怒,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滑稽。
我想,当时的朴施厚(不是真正的杀人犯)在闪光灯、镁光灯、脑残粉丝的拥簇下,表面如明星般微笑,享受因“杀人”未被惩罚而获得的这些名利、鲜花与掌声时,作为受害者家属之一,心里会感到多么滑稽可笑,多么的心酸凄凉吧。
还好,这一切都是他与郑在泳警察精心设下的陷阱,只为引蛇出洞。
当看到这里时,心里确实有些震撼。
但转念想想,警察写书还有可能,朴施厚整容变脸也算有可能吧,但能算到以书成名引发全城热捧,这不像是一个警察有能力能做到的。
朴施厚引发的局面,稍不留神就会导致场面失控,他自己也被绑架差点被杀,而用这样的方法引出真凶,也很有可能激怒真凶再次发生血案。
冷静想想,以真凶的角度看,当他发现有人冒充他借此成名时,为戳穿他,这真凶很有可能会再次制造连环杀人案,完全不用现身就能以事实证明自己才是真凶,而不是真这样傻了吧唧的坐在电视台直播间得意的笑。
这才应该是一个冷血杀手应有的思路,而不像是哗众取宠般挑战警察与受害者家属底线的笨蛋。
好吧,导演这样安排,是为了有更多戏剧冲突,有后面距离诉讼失效还有十几分钟的从电视台一路狂奔飞车追到隧道打斗抓捕的大动作场面。
话说,那么长一段抓捕,我看看都不止十四分钟,他们打来打去都没过时间,还在最后一刻抓住杀人犯。
好吧,这也是为了表现戏剧冲突,我就不再多说了。
结局以警察拦住受害者家属自己杀了杀人犯坐牢五年后出狱结束。
话说他也是受害者家属之一,他抓捕杀死杀人犯,已经远超警察抓人的正义感,这也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复仇。
最后受害者家属一起来迎接出狱的警察,总算,在这样不公、怪异的世界,还是有那么一些温情在的。
十五年前,一个多名女子接连被杀的连环杀人案震惊国人。
现如今十五年诉讼期将至,凶手依旧逍遥法外。
诉讼期失效当天,一名受害人家属在负责该案件的刑警面前跳楼自杀。
也让崔警官背负着深深的愧疚感,久久不能平静。
两年后,自称是该连环杀人案凶手的李斗石出版自传《我是杀人犯》,引发轰动。
这个长相帅气,谈吐斯文的畅销书作家瞬间成为女孩子们追捧的对象。
他出席种种活动召集记者,用各种方式来为自己犯下的罪进行“救赎”。
社会的舆论导向也纷纷指向李斗石的正面形象,使他名利双收。
同时也引来了被害人家属复仇联盟的种种报复。
李斗石可以清楚地描述之前案件的每一个细节,唯独没有办法解释最后一个被害人,这引起了崔警官作为当事刑警敏锐的嗅觉。
他利用各种方式逼问,甚至公开出演直播节目与之辩论,试图戳穿这个利用杀人案炒作出名的骗局。
正在此时,一个匿名声音却称自己才是当年这起杀人案的真凶,事情更加扑朔迷离,随着调查一步步深入,真相也被一步步揭开……这部电影又被称作《杀人回忆》的后续,《杀人回忆》改编自一个因超过诉讼期未能抓到真凶的连环杀人案,而《我是杀人犯》借鉴日本食人魔写杀人自传变身公众偶像的故事,接上《杀人回忆》中的连环杀人案。
仔细想来,杀人犯之所以能够变身偶像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舆论的导向,以及事件本身让人震惊的程度。
试想,如果仅仅是偷走路人口袋里钱财的小偷,他的自传能够引发如此之大的群众效应么?
日本食人魔杀害女同学后奸尸并割下她的肉食用,变态程度可见一斑;而电影中的李斗石接连残忍杀害好几名女性,并能够成功脱逃15年之久,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更可怕的是,媒体记者们对于李斗石犯罪的事实似乎有意遮掩,更有女记者被其俊俏的外表吸引大肆与其讨论护肤经验。
回到真实生活的媒体世界,头条上出现“网友称'长得真帅',‘能被这样的男人强奸也是值了’”此类消息并不是夸大其词。
媒体从一定程度上肩负着社会价值观传播的责任,然而在李斗石去给受害人家属请罪时,他们在维护李斗石的尊严,死者家属情绪失控挥出的一巴掌却遭到谴责。
而电视台也瞄准这次“商机”,想尽一切办法促成他们的双方会谈和三方会谈,不惜一切代价提升电视台效益。
局长的出演者也是《熔炉》中校长的扮演者,狡猾的嘴脸更让人记忆深刻。
此时另一个声称自己才是真凶的匿名声音爆出,在直播成名的诱惑下,真凶终于坐不住了,以一个极度自恋者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反映了其极度自卑的内心世界,正是这样造成了其心理扭曲,变得杀人不眨眼。
想这个J来到直播间时场外的两派粉丝喧闹的场景,其实正是这种“受人追捧”的感觉作祟,现在社会中太容易产生明星效应了,这种升腾是很多人承受不起的。
整部电影中对媒体暗面的渲染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今网络发达,各路思想碰撞,但主流媒体是否需要承担起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呢?
前几天发生的虐童案女童养母刑满释放时的头条,满目看到的都是“生母向养母道歉”“孩子哭着奔向养母”“养母称在狱里很痛苦,好像自己是罪犯一样”,这些都带有“养母无罪”色彩啊,生母为何道歉?
因为不道歉孩子就没有办法继续得到更好地教育。
为何孩子依赖养母?
没有自理能力的孩子失去了照顾自己生活的母亲,不管这个母亲对自己做了什么,都会不适应的。
而养母的话更像是在表达自己的冤屈。
总之,无论是从故事本身还是其反映的社会现状来看,这都不失为一部佳作。
10年隔壁国就已经拍的这么游刃有余了,不仅把犯罪题材玩的那么花哨,顺便还讽刺了自己的无脑粉文化,真的是有点套路在!
设定确实都不错,一上来因为不能给母亲报仇而自杀的小伙子,变成了向世界承认自己是罪犯的朴施厚,破案不得而且女友被杀的警察自己写了本书,并且设局让朴施厚引诱真凶出来!
期间朴施厚被整的好惨,又是被蛇咬,又是穿内裤在车上打架!
在控诉期满前的十五分钟,凶手归案,虽然最后凶手一路开挂,看的有点心烦,其他的确实都很不错!
朴施厚这个角色很讨喜,又耍帅了,又搞笑了,又悲情了!
朴施厚前后演技的变化真的是就在一个眼神,从前面自己是杀人犯的那种戏谑眼神,转变成受害者家属那种痛苦眼神,只用了一秒!
虽然深陷绯闻,但是演技确实还是有的!
结局有点悲,所有受害者家属面对杀害亲人的真凶但是不能手刃事那种痛苦都表现的很好,看到最后终于是被了解,可算心情好了一些!
顺便电影展现的粉丝文化很可怕,本以为是搞笑用的,但是想到之前某凡事件出来的一群无脑粉,这确实是客观存在!
印刷媒介擅长讲述故事,但文字的媒介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在印刷媒介的接受过程中,想象的空间依赖于想象的时间。
读者由足够的时间读完书籍,也能从足够的时间中找到更多的理解契机,以便把自身的体验、期待与书中所述结合起来。
特别是,那本书在讲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且采取第一人称实录的说法。
阅读的体验把读者裹挟到那件事当中。
但“罪犯”的自白是一个借口,它是一个引诱,用虚构的炫耀故事调动真正的罪犯的炫耀欲。
直播的电视访谈节目是直接辩论的天然场所。
它一定要在有限的事件内寻找一个确定的答案。
问与答的口吻和观念都被紧绷的时间表所推动。
观众期待真相,节目策划者为揭示这个真相牵线搭桥,争取两方面的收益:其一是社会正义的伸张和真相的搜寻;其二是关注度和广告费的变现。
(虽然有些节目只渴望实现第二个收益,而把第一个收益当做手段。
)电视节目揭晓的事实是时间线上的紧急事件——案件的(实际)追诉期已然临近,不同的嫌犯围绕真相展开辩论。
真凶参与节目的目的不是认罪,而是彰显自身的“事迹”。
一个来宾的虚假陈述是书中虚构故事的延续,另一个来宾的陈述是事件的回顾。
前者是讲故事的人,是文学的参与者;后者是回顾事实的人,是新闻的参与者和犯罪事件的始作俑者。
劇情有硬傷,若崔班長是到J現身後才拿到秀妍死前的錄音,那麼他是那時候才知道法律追訴期未過。
雖不論追訴期他還是有充分理由要引出兇手(如秋妍的下落,埋葬地點等),可是班長說的似乎是因為知道訴訟期未過所以要引J出來,畢竟這是籌劃兩年的計劃。
處理的比較好的是J下跪求饒一段。
雖然早已知道他必定說得是秋妍求饒時說的話,但是說出秋妍被關了兩年和懷孕(尤其用的是秋妍的臉,J的表情。
給女角贊一個)還是被唬了一跳。
噁心感頓時爆表。
雖然嚴重被噁心到,但應該是全劇最煽情卻又處理的最好的地方。
极具创意,全片充满黑色幽默的讽刺电影虽然打斗场景我感觉很一般,以及整体小bug很多但极具荒诞的剧情和反转才是本片最精彩的内容,一个“杀人犯”,从变态凶手变成偶像明星,只需要搁着屏幕,一张帅气的面孔,惺惺作态般的忏悔,就能拉足一大批粉丝,上电视,出版书籍媒体疯狂追捧,聚光灯下的“杀人魔”换上温和的面孔,阐述着杀人的细节,无所谓真与假,只要有足够劲爆的话题加上偶像般的颜值,你就能成为真正的明星甚至,在真正的真凶拿出证据和“杀人魔”对质,狂热的粉丝还能痛哭流涕,疯狂呐喊我家哥哥才是杀了十个人的真凶!有一说一,当时电影看一半都给我整懵逼了,残忍杀害十个妇女的罪行好像成了粉丝竞相争夺的“荣誉”,成了偶像的“勋章”!这一幕,才将电影的讽刺拉到最高,甚至后面的剧情已经不重要了
Car crashing ruined the traffic, and elite actors too.
我认为跟讽刺没什么关系,是劈头盖脸一通黑。
创意是好的,导演为了追求画面感增加了很多暂停跟追逐画面,但对气氛渲染没什么帮助,到后半完全就想到韩剧类的狗血情节了,人物方面除了崔班长之外其它的也很苍白,总得看得比较失望
1.剧情全程推进快速紧张,想法设定不错,这个反转复仇大局布的还是不错的,韩国电影总在诉讼时期做文章2.这么多警察,抓不住一个犯人,无论是剧情需要还是,还是本身的无能,我依旧觉得太差劲了3.警察班长,还要强行设定温情戏,编剧的思维缺乏实际4.我觉得直接按照《亲切的金子》或者《东方快车谋杀案》来布局会显得更加痛快合理
动作场面真心不错,剧情也无可挑剔,但娱乐元素插入过多,无法企及 「 杀人回忆 」
打斗和high speed chasing场面太假。。。
冲着朴时厚去的,结果是部不错的电影哟~整个节奏和剧情都很紧凑,结尾高潮也足够反转!猜到了朴时厚不是犯人,却没猜到是警官写的书,也没猜到最后还没有过诉讼时效,更没猜到最后警官还是杀了犯人
看一半有猜到
有的悬疑剧让人觉得太神了,但有的就让人觉得被坑了,扯淡是杀人回忆的续集...
开场的长镜头简直神了
犯罪悬疑动作爱情还加上黑色幽默,搭配的不错。另外,这些好看的韩国商业片的结局搞得都很用心,力图不俗套的心思好像成了他们的共识
最近看过韩片里面较差的一部
无聊,
又臭又长,剧情奇葩的要骂脏话
舆论局
棒子对这种类型已经得心应手了,不过剧情很扯,结尾更扯。
朴施厚好帅呀!身材真好!我的口水。。。就是剧情有点拖沓!
结局太鬼扯了,说追诉期没过就可以结局了好吧
最近怎么都没有让我转圈圈的电影呢?这部多期待的
这剧情是有多渣啊,它是怎么刷到7.5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