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修女艾达

Ida,修女伊德(港),依达的抉择(台),修女伊达,艾达

主演:阿伽塔·特泽布霍夫斯卡,阿伽塔·库莱沙,大卫·奥格尼克,杰吉·特雷拉,亚当·斯齐斯科斯基,海丽娜·斯戈贞斯加,尤安娜·库里克,多罗塔·卡达克,纳塔利娅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丹麦,法国,英国语言:波兰语年份:2013

《修女艾达》剧照

修女艾达 剧照 NO.1修女艾达 剧照 NO.2修女艾达 剧照 NO.3修女艾达 剧照 NO.4修女艾达 剧照 NO.5修女艾达 剧照 NO.6修女艾达 剧照 NO.13修女艾达 剧照 NO.14修女艾达 剧照 NO.15修女艾达 剧照 NO.16修女艾达 剧照 NO.17修女艾达 剧照 NO.18修女艾达 剧照 NO.19修女艾达 剧照 NO.20

《修女艾达》剧情介绍

修女艾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62年的波兰。安娜是一名在修道院长大的孤儿。在宣誓正式成为修女之前,她离开了修道院,去见世上剩下的唯一亲人旺达。旺达告诉安娜,她是犹太人。两名女子踏上了一段旅程,不仅将发掘属于她们家族的悲剧,而且将找到她们自己真正的归属。她们开始质疑之前的信仰,质疑之前生活中所信任的一切。安娜和旺达都想继续活下去,但是当中只有一个人能做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不朽的勋章消失吧,群青大理寺少卿游跨国大追捕:我是警察致命陌生人街角梦回唐朝恋爱专家绽放奎迪明信片杀戮被盗婴儿:海蒂·布鲁萨德谋杀案远古邪蛛超重警官时间中的孩子神的测验3一次性爱上2黑帆第一季浪漫医生金师傅2普通家庭我在北京·挺好的艺术史老师第一季马桶神探另一个灵魂便当店的款待箱庭的旅鼠乱战蓬莱仙踪沼泽的沉默无敌小飞猪

《修女艾达》长篇影评

 1 ) 最后的选择

这是一部典型的欧洲文艺片,画面极美,配乐极美,表演也极美,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实至名归。

虽然涉及战争与种族屠杀痛彻人心,导演的处理却平静而隐晦。

艾达默默地接受一切,而姨妈最终选择跳楼自杀,我想原因是艾达自小就在修道院中长大,心静如止水,影片试图通过她和姨妈面对命运的不同反应和选择来揭示出宗教的力量。

然而艾达和姨妈这段寻根之旅,让她接触到了世俗世界的诱惑,回到修道院的她在宣誓前夜因为本省没有准备好而选择放弃并返回尘世。

之后的艾达开始自己的尝试,抽烟,喝酒,甚至与心仪的男生做爱,篇幅简短但言简意骇。

更妙的是,遍尝一切的艾达却毅然重穿修女服装踏上了回家的路,从容坚定且面带微笑。

片中结尾艾达与男友那段对话,意味深长,是点睛之笔。

也许导演试图道出宗教本质:红尘虽美,但归本溯源,人还是需要给自己找一个最终的家,宗教便是答案。

 2 ) 人活于世,总得尝试

同昨日的“少女洛荷”一样,这也是一部“在路上”的电影,不论是人还是心,在二战后的大背景下,修女艾达与唯一的亲人姨妈旺达踏上了一段别样的寻亲之旅。

扮演主角艾达的阿嘉达特泽布霍夫斯卡是非专业演员,未加雕琢的平实演技带来的是无技巧式的真实,所谓一人一箱,行在路上,在导演安排的反叙事结构中,她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投身于每一个琐碎的细节中,似有似无的情绪反而将艾达这个人物诠释的异常饱满。

影片采用了4:3黄金比例,整体基调阴郁,在画面构图和光线的运用上堪称完美,摄影方面的造诣显然在这个故事之上,若不是大量的中景,近景,上半身无限摆拍,面部特写,大面积空白空间为影片叙事做辅助,那么这部电影会是个灾难,或许导演要求的就是这种风格,利用镜头语言来代替叙事,大量留白让观众自己体会,好像那种给你一个引子或者提纲,让你来书写一篇范文,只不过是在脑子里罢了。

以前观者常说,人活于世,什么都得尝试一下,哪怕你恐惧,你恶心,你不忍直视。

修女艾达是修女,自然是天主的信徒,当她为了寻找父母的遗骨,踏入俗世的那一刻,她的信仰便开始动摇,一个年轻女孩的彷徨与找寻,兜兜转转,甚至在教会姐妹向天主承诺时,她为自己曾有邪念而感到羞耻,然而这一切都在姨妈自杀之后土崩瓦解,生命易逝,春宵苦短,于是她放开头发,穿上短裙,点上香烟,捻起酒杯,俨然她的姨妈重生,她曾羡慕这种纸醉金迷,当她真的尝试之后,她还是穿好自己那身修女装,转身离开,一人一箱,朝着未知的道路走去,至于她是回修道院还是别的地方,已经不重要,因为她已诚心皈依,看破红尘不在五行之中,远离尘世,永不回头,因为即使她选择留在尘世,无非变成第二个姨妈。

人活于世,真的都要尝试一下,不然涉世未深的苦闷和花花世界的引诱随时都在,像艾达和姨妈旺达这种背负家庭惨剧,种族悲剧的人面对生活,一个选择继续,一个选择终结,一个浅尝辄止,一个如梦如痴,这不止是一个家庭,而是一个国家的悲剧,不论放在什么时代,都可以振聋发聩,警醒世人。

 3 ) 一条狗,不足以让她蹚进这人世的浑水!

电影的叙述极为平实质朴,甚至有几分沉闷单调,然而感染力极强,可谓力透纸背。

故事的焦点自然放在两个女人身上:姨妈旺达,人世的磨难、斗争和声明显赫的过去造就了她富有传奇性的一生,身上是丰满俗世的私欲杂念;侄女艾达,从出生到成年,一直过着纯洁无瑕的修女生活。

电影开始于艾达面临人生抉择的一刻:是继续此前的生活,保持着处女之身一生侍奉神灵,还是步入纷繁多彩的俗世之中。

这时她被安排和姨妈旺达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在旺达的带领下去探寻自己父母的下落,而实则是在这位俗世生活的典型代表者引导下,去见识这个纷繁的大千世界。

这个世界有残酷的背叛、杀戮,有深沉的悲哀悔恨,有迷茫、无奈,但也有温馨浪漫的爱情。

遇见吹萨克斯的青年,他们在雨中驱车穿过田野,他们在夜色中谈天,从旅途中回来的艾达在同修女们用餐时,意外的发出了笑声。

这尘世生活对她而言似乎是甜蜜的。

姨妈突然的自杀,给了她了第二次走出修道院的机会。

这那所死者留下的带着人世繁华气息的房间里,她换上高跟鞋,涂了口红,穿着俗世艳丽的裙子,抽烟、喝酒、听着音乐,在白色纱帘下旋转、旋转,然后她跌倒了。

艾达沉静、寡言,然而一语中的,她对人生的理解透露着睿智。

在和吹萨克斯的男友一番云雨之后,他们交谈起来,男友邀请她去一个小城看他们的演奏:“我们可以去海边。

”他说。

“然后呢?

”“然后我们结婚?

”“然后呢?

”“然后买一条狗……”常人想来,这情节可谓温馨浪漫,然而艾达不为所动。

直到如今,或许一条狗仍然是男女爱情深入的表现,然而一条狗支撑不起整个的人生。

如果俗世的婚姻生活只是这些的话,那她不屑一顾。

所以第二天清晨再次换上修女的衣服,然后毅然从容的走向雪天般洁白的神灵世界。

从此以后,她大概不会在用餐时情不自禁的发出笑声了。

 4 ) 波兰的人生很打脸

1上帝呀,请抚愈我的伤痛吧!

看这部杰作是无数次想起红蓝白三色的基斯耶洛夫斯基,《十诫》、《浩劫》。

戛然而止的莫扎特,叫人次次心痛。

剧情不能再简单了,将要宣誓的修女,院长命她回去与大姨妈叙叙感情。

那时的波兰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可以信上帝。

这孤儿很想找到自己的父母。

谁不想搞清呢?

说着法官姨妈便开车载她去了波兰东部的大草原。

那儿就是纳粹设置灭绝营、成百上千万犹太亡魂安眠之所。

有的反复像咸鱼干一样堆层埋在树林里,有的挫骨扬灰投到湖里。

他们找到了当年犹太父母住的农村房子,以及杀害并抢占他们房子的波兰人。

几经周折,带她们找到了埋藏点,挖出一个头骨。

从皮亚斯基再埋到自家卢布林的坟地之后,姨妈不堪痛苦自杀了。

艾达也一度中止了修女的宣誓,在人间摇晃摇摆了好一阵子。

这是在波兰成千上万人的惨痛经历,就如同我们的父母曾经十年下乡一样。

这也许就是刺激波兰人,在40年代初华沙历史街区完全被炸掉以后,逾40年后重新修建的原因吧。

这是他们的灵魂家园,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那么多黑白画面,也让我浮想联翩。

同质的历史之痛也浮现。

2片子把二战以后波兰人的那种颓废,表现的淋漓尽致。

大姨妈,嗜酒,放纵的性生活,说话尖酸讽刺。

为艾达开车的时候,还醉驾出了车祸。

晚上无可事事,就去歌舞厅爽。

喜欢审问别人的人,自己却经不起审问。

这也就是大姨妈为什么10多年来不去接艾达的原因。

觉得跟着她过,肯定不幸福。

很能理解这种一个人做不到慎独的感受。

不知道该做什么。

孤独,比死还难受。

大姨妈死了以后,艾达也体验了一把。

这种颓废,家族遗传。

也成就了欧美几十年见不到的好电影。

雕刻时光。

3马一角式的构图。

强化了这种孤独。

不管是和上帝,还是唯一的姨妈在一起。

不仅是自然的光影,车窗上倒映的景色,60年代华沙的城市面貌,大姨妈家里的陈设,玻璃工艺品,路边的十字架,都让我极度着迷。

白色的小轿车轧过皮亚斯基石子儿铺的路上,一个水坑溅出了好多水。

一个说明问题的ok镜头。

4上帝在,还是不在?

宁静与喧嚣,纯洁与污染。

仿佛艾达从天国降世到人间,看到了人间猪种原罪。

看到了亲人头骨以后,上帝好像水印一般消失了。

一个许在遥远的身后,另外一个就是眼前的现实,小女孩不知道如何选择了。

当然,这只是故事的背景而已。

希望上帝回来。

 5 ) 修女艾达

修女艾达和姨妈的寻亲(艾达爸妈)之旅,艾达经历诱惑重回修女生活。

最喜欢最后一段艾达走在乡间小路上。

艾达经历世俗享受之后选择回归神前,就像是这一段乡间小路,时不时会有各样的车辆经过,但终究都是过客。

艾达走在自己的路上,经历自己的感受,在体验过平常生活后还是选择穿上修女的服饰,继续前行。

———————————————————————————————————————————修女的生活与平常的生活只是一种选择。

艾达只是很表面的体验了一下平常生活,看到姨妈抽烟、喝酒、性关系,于是便有样学样,但艾达不知道姨妈为什么这样做,艾达没有平常生活的经验,不知道更深的情感动机。

她第一次回到修道院之后看到同伴的身体开始有了想法,像是吃了善恶知识树上的果子的亚当和夏娃开始对羞耻、欲望有了概念,所以她没有选择立即宣誓,这很理智。

随即去体验性关系,尝试平常生活,因而有了比较,才坚定了选择。

艾达抱着解谜的心态去体验性事,没有触及内心的性事体验注定停留在表面,当欲望得到满足而褪去之时,厌倦随之而来。

毕竟出来一趟就遇见心动之人或者遭遇不凡之事的概率是很小的,戏剧不能概括生活。

构图真不错,就是人性的挖掘不新颖了。

 6 ) 出发

车窗外的风景略过,时间长了,就有点儿走神发呆。

每次的出发是为了什么?

好像也不是只为抵达目的地,好像是为了与什么相遇。

修女艾达也有过这么一次出发,在宣誓成为正式修女之前,她出发去探望唯一的亲人,自己的姨妈。

在这之前,修女艾达都不知道自己还有亲人,也没有独自离开过修道院,她一直沉浸在相对简单的环境里,与姐妹们生活,与上帝对话。

安静,绝对,无他。

这次出发,目的地是姨妈家,相遇的却并非仅仅是亲情。

姨妈带着修女艾达,又开始了一次出发,去探寻他们的亲人,已经埋葬的尸骨。

那一段纳粹时代不堪的历史,无情的笼罩了刚刚得知自己犹太人身份的修女艾达,两个人的出发,目的地是亲人埋葬的地点,相遇的却是残酷至极的真相。

姨妈经历过抗衡,经历过磨难,身为国家干部,练就的颇有些油腻冷血,玩世不恭。

当年姨妈作为反抗运动的领袖,强烈的保卫着这个国家,自己的儿子因犹太人身份被同胞所害。

当姨妈刨开泥土,找到小小的头骨,内心恐怕不会计较斗争的得失,而是静静的崩溃。

修女艾达跟随姨妈,在泥土中捡拾父母的遗骨,心中不知再怎么与上帝对话。

她们相遇的不仅仅是亲人,不仅仅是真相,还有那难以言说、复杂纠缠的人性。

这次出发之后,修女艾达在宣誓之前迟疑了,这次与各式灵魂的相遇显然扰乱了曾经简单的心灵。

姨妈则永远的离开了,她与往常一般的放着唱片,跳下楼就像推窗晾衣服那么自然。

修女艾达再次出发,目的地还是姨妈的房间,这一次的她,会与什么相遇呢。

黑白电影,构图很特别,深刻的反省,让人难过又钦佩。

我们每一次的出发,能否也透彻一点、简单一点。

 7 ) 小津的反面

这个微评写在从Film Forum回家的路上,只能算一篇长微博,也就展开说了一点,但用手机写还是写到手快抽筋。。。

天主教,犹太人与波兰共产主义被巧妙地集中在了一起。

导演与摄影的处理方法非常值得一说。

对风景的构图处理与Nebraska类似,主要通过黑白粗细线条、光区与暗区的对比与布置这种经典方法,美得就不用说了。

但对人物主体的切割是无情的,带人的大特写与中景即便人物处于故事中心,但在构图布置上多处都是在最突兀的地方切割、最边缘的地方放置,比如只留半张脸的大特写与只留上腰、上胸以上部分且置于画面最下端。

尤其是后者这样的构图,让人之外的场景永远都占有格外大的空间(以致好些镜头英文字幕都是打在画面上方的阴影处,不然人都看不见了),于是借助这个空间又凸显场景本身的构图,往往都是仪式性的十字架(窗框)构图体现宗教气氛与压抑的肃穆。

这种双构图模式可以说是保留经典三分构图的前提下完全打破了传统摄影美学框架。

表现了导演极力远离叙事主体的意图,就像一个想尽量减少观测对观测物体本身的影响的科学家一样。

除此之外,有几处在祈祷的修女Ida与在床上熟睡的阿姨形成的十字架构图也是极为精彩,这个属于基督教的十字架的本身就是象征着矛盾,竖是虔诚的被动信仰了天主教的犹太人孤儿,横是虽然是犹太人却具有无神论特质的共产主义前prosecutor,这个十字架必然是不稳定的。

于是我们就看到两人间相互影响的作用力,唯一的犹太亲人不仅“数典忘祖”信了天主,她那芳龄下美丽的长发也都藏在了修女的帽子里,这份虔诚让阿姨怀疑了,对她一直以来的愤世嫉俗与空虚一夜情的生活方式;同时Ida也怀疑了,她喜欢上酒吧男音乐家的才华,偷偷在厕所镜子前摘掉了自己的帽子。

而这些在寻找被告密屠杀的Ida的父母亲与哥哥的遗骨的旅程中慢慢升温。

直到最后十字架解体,一横一竖再也无法同时出现。

在冷静到极致的室内镜头下与洋溢的留声机音乐中,阿姨打开窗子跳了下去,如同《灿烂人生》中马迪奥在烟花狂欢中跃下阳台一样,强烈反差让人几乎窒息。

Ida在阿姨的葬礼后打扮成都市女郎的模样,偷尝禁果饮酒作乐。

“跟我去海滩吧,那里特别好玩”“然后呢?

”“然后我们就结婚,组成家庭。

”“然后呢?

”“然后…就普通生活呗。

”她沉默了,因为正是这普通生活,让她的阿姨丧失了生活的勇气。

回到电影本身,这种处理方式我认为是小津安二郎风格的一个反面。

同样是固定机位,小津永远通过膝盖机位来观察人物,镜头高度是绝对的,而Pawlipowsky却是以人为绝对标准放镜头,把对人物的观察打碎在背景里。

前者让人走近人物,家长里短;后者让人离开人物,冰冷隔绝,比擅长此道的贾木许(静止镜头,通过对白与表情来营造疏离感,可以参考《天堂陌客》,这部电影也是有对小津的致敬成分的)做得更绝,人物整个都好像找不到了。

其实还有很多可以说的,这个故事的人设与基本矛盾要说清楚都可以贯穿整个二战波兰史了,文本很开放 ;还有波兰电影中对神性探讨的传统的延续,虽然并不是Ida的主题,但里面的一群修女十字伏地仪式令人想起年初还在林肯中心看过的波兰宗教经典《修女乔安娜》,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修女依然体现了电影风格的一致——她们也被置于画面边缘。

 8 ) 身份认同

纯属是在整理笔记,也许后续会有补充吧(望天)IDA是一部关于身份认同(identità)的电影首先讲述一个关于孤独(solitudire)和孤立(isolamente)概念的区别。

在拉康学派里认为,孤独是能和享乐主义分离的能力,而孤立是逃避孤独。

而享乐主义是指在驱动力满足作用下没有限制的无限接近享受的对象的层面。

在生活中,我们不断受到当下的情况和刺激的影响,寻找孤独的时刻是更亲密接近客体的一种方式,是自我反思的主观时间。

独处是将自己从思想中脱离出来,重新发现关于我们自己的缺席。

因为拉康说,“思想就是享受。

”与对方的爱情关系的体验是沉重的,这同样是一种自我隔离(autoisolamento),包括这其中性表现。

Wanda的人物形象是复杂的,她生活在一种精神痛苦的层面,她从来都不是这个现实世界的局外人,这也是她的痛苦来源之一。

她有着猫科动物般灵活敏捷、独立的特质,这也让她陷入了这种社交环境。

与这相反的是,Ida在电影中的某些时刻经历着健康的孤独。

而似乎沉浸在世界中的万达却经历了沉重的孤立时刻,即使她与他人在一起。

孤独是走向一种基本的亲密关系的通道,与一个人自身存在的流动相适应,在这一时刻,我们也从我们生活的叙述中脱离出来,从我们每个人讲述的关于自己的故事中脱离出来。

在电影中,通常会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成一个对照组,这是一个常用的叙事策略,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

这部电影中也是如此,在这里Ida和Wanda就是孤独和孤立的对照组。

与Ida相比,Wanda的人物形象更接近与常人,她有很多复杂的情感都在发生着变化, 有生命力的、政治性的人物,她做出了牺牲,深陷痛苦,幻灭。

她感到孤独,需要有人在她的生活中,但不知道如何去做。

Ida的人物这相对简单,但仍然经历着变化。

我们可以从开头和结尾的取景变化中看到:从固定镜头到手持摄影(这也是全片唯一个动态镜头)。

因为与万达的相遇改变了她。

起初,艾达知道的唯一现实是这家她生长的修道院,在这里使用了很多特写镜头,在私人独处的情况下,倾听她自己的独特性,她体验生存节奏的方式。

当她遇到她的姨妈万达时,她经历了一个不稳定的沉浸在外部世界的过程。

(公交车)伊达开始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旅程,这将重塑她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

他们踏上了为他们的父母进行适当安葬的旅程--这是一种发掘过去的方式,为多年前发生的恐怖事件划定界限和范围--为创伤提供一个象征性的框架,以使发生的事情不那么痛苦。

伊达发现她是犹太人--这一事实影响了安娜/伊达赖以在修道院生活的身份建构,尽管这在最后并没有影响她的信仰。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冬天,使我们总是看见风雪交加的景观。

导演成功地传达了这种冰冷的感觉,就像一种唤醒。

使我们不断地回到身份的主题上,对方是谁,我的故事是如何构建的,我是谁。

在旅途中,时常透过汽车的挡风玻璃展现脸部的特写镜头。

有一个隐喻将前景中的脸比作灵魂的风景。

外部景观成为自我(ego),它不只是人物移动的背景。

它不是风景,而被认为是剧中的一个角色。

在掘墓的过程中,艾达和旺达有两种不同的立场。

万达,受到了创伤,她的身体、动作、姿态表现了创伤,她的动作像一个机器人,行动缓慢。

伊达则更容易接受的接受了事实,以至于当农夫挖到遗体时,她立即就拿了过来。

这个景色(森林)不是偶然的,它也成为一个角色。

当人们进入森林时,有一种冰冷的感觉,和一种非常执着的不安的维度。

人物一开始就被定格在田野里,万达陷入困境。

可怕的创伤,主人公试图给所发生的事情一个象征性的框架--埋葬。

两人同时以一种积极的形式行动,而之前旺达是面对着兰的。

当真实出现时,我们不能直接面对它,而只能以碎片的形式,因为它太令人痛苦了。

细节方面,当我们发现旺达儿子的头骨时,镜头聚焦在旺达身上,下一个镜头是他们开车穿过树林,这种性质代表了他们所处的精神层面。

然后,萨克斯手进入了故事,整部影片中万达试图向艾达灌输重新进入生活的物质层面的可能性。

伊达并不总保持在她的立场。

伊达对身体的凝视捕捉到了性,一种变化已经发生了。

旺达与那个男人没有真正的接触,她与自己的接触是与她看到的伊达的放弃有关的,以使自己沉浸在生活中。

她继续追随红头发的家族故事。

场景中,她通过照片重建家庭的框架,重建她所经历的故事,它的效果是更加凸显了孤立的维度。

自杀的场景,一个空旷的空间,警告我们一些沉重的事情即将发生。

她在屏幕外两次出来,在这个空旷的地方,仿佛要把她吸进去。

万达穿着她的睡衣,她又去穿外套:她体内的空虚使她与内部隔离的维度签订了合同,这是一个她无法走出的鸿沟。

她跳了下去 最后,艾达做了她姨妈告诉她的所有事情,穿上衣服,做爱,体验生活。

只有这样,她才能做出选择,甚至向她的姑姑致敬。

 9 ) “修女艾达”到底有多美?

“修女艾达”到底有多美?

这是一个四比三的窄幕、黑白电影,制作于2013年,但美国市场是今夏。

我对黑白没有排斥,但对窄幕还是不适应了很久,所以你去看,可以选坐前座,把银幕上的颗粒看清之后,再脑补个十六比九会舒服不少。

故事的线路比较直白,所以乐意去看的估计都是冲着细腻的历史、感情、神情,然后代入、捉摸、思考。

整个片子没有特别的剧情,不过我还是看到了“美”,艾达的“美”,或者导演想deliver的“美”。

不知道能不能称艾达为少女,她非常安静和古典(欧洲人的古典,东欧都不特别明显)。

在她走出修道院之前,她接触的人和事估计非常单一,并且纯洁。

她头上持续了很久不愿解开的发巾,就是明证。

但有一天,尽管非常出乎她的意料,她被劝说离开修道院,开始自己的寻亲和探索身世之谜的旅途。

在市镇生活了很久的并做过共产政权的小官的小姨是她的陪同,也是她三观和性格转化的陪衬。

小姨一路抽烟、喝酒、跳舞、勾搭,但艾达不。

——这些都不出人意料。

一路上,当汽车路过母亲的坟地的时候,艾达特地在母亲墓碑前下跪,十字祈祷。

但后来,她们的车上掮了一个年轻的过路人,他是一个与艾达年纪相当的男子,还有艺术细胞,吹萨克斯的,——你知道的,这些都特别能来事儿。

而且艾达/导演自始至终没有看出他身上让人憎恶的东西。

当艾达慢慢逼近自己的身世,逼近她父母和哥哥为何在波兰,二战期间,遭人屠杀的真相的时候,她承受不住走出孤单的房间和小姨的说教的煎熬,走出旅店的房间,在墙的一角,深夜的时候偷看了萨克斯手很久,乐手当时正在同一个旅店排演。

后来,艾达也试着在一个人的时候,偷偷解开自己的发巾,欣赏自己。

——不知道这是不是她在开始一点点目睹/浸淫世俗生活的过程中开始了自己的蜕变之旅。

凶手自己坦白了真相(以艾达不收回她家的老屋为交换),在一块田地以外的森林里给了艾达他哥哥小时候的头颅,并在葬坑里忏悔,不想出来。

艾达问那个凶手,为什么我没有一起殉葬。

凶手说,那时候你太小,我认为你不会记住这些真相。

艾达和小姨都没有多说什么,载着哥哥的头颅返回旅店。

后来也和萨克斯手有一段很深的暧昧。

解开头巾是短短八十分钟里非常宝贵的镜头,要细看,的确很美。

但最后,艾达在一次暧昧的情感冒险之后,一丝欣慰的眼神里,其实还是做了一个十字祈祷。

我不能说这是特别好的电影。

不过难能可贵的是导演的克制,最美的镜头持续的时间非常短。

 整个故事讲下来,我觉得最美的是:当艾达出修道院见证了自己身上的苦难后,也终于解放了自己。

我觉得这个最美。

 10 ) 修女艾达

影片讲述了修女艾达在正式成为修女之前,与姨妈进行了一次寻根之旅,那就是寻找到自己二战期间被杀死父母的遗骸寻根作为主线,是揭伤疤的勇气,而真正煽起戏剧冲突的却是姨妈和艾达不同信仰的冲突、困惑以及郁抑。

 姨妈旺达身上交织着信仰的困惑和危机,显然经历了二次大战,而本身自己也参与其中,对苏联那一套已经心生厌倦,所以她的堕落并不是毫无来由,对信仰的缺失,很难感受到来自生活的信心。

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悲的,因为没有生的动机,所以最终她郁抑自杀艾达跟着旺达的脚步,选择放纵了一次,在真正皈依到天主教之前,真切地体验到了红尘中的放纵与快乐。

高跟鞋、口红、长裙、舞蹈、做爱,一番体验,使艾达再去皈 依时也多了一份果敢,少了一份遗憾。

这是电影宗教主题表达的一种方式。

《修女艾达》短评

严歌苓推荐,艾达是个修女

5分钟前
  • 烎烎🌋
  • 还行

20/2/16

8分钟前
  • 2046小马
  • 较差

7.5/补片奥外#

11分钟前
  • 异度恋
  • 还行

画面漂亮,剧情不喜!

14分钟前
  • 刘建明
  • 较差

视点在下方的构图使得观影过程中不断有抽离感,不该用投影看的,手机大小的屏幕可能观感会更好一点,属于电影院观影也得坐在前三排看…

15分钟前
  • kakakarl
  • 还行

信仰就是否定之否定

19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导演确有投机的嫌疑,亦有赤裸裸的隐喻,但成片效果还不错:黑白摄影的构图与打光都经过了仔细的琢磨,如同静物摆拍一样的固定机位,直到最后用两个运动镜头收尾,有些平地惊雷的意味;战争的创伤和愈合,信仰的崩塌与重建,镜头内外的故事互有所指;而且能把这种电影拍得不闷,也算是大功一件。

2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28分钟前
  • Vivian
  • 较差

构图,构图,还是构图。每一幅都可以作为教科书的构图。你多看几遍,摄影的构图自然有数了

33分钟前
  • 摩诃曼珠沙华
  • 还行

我只能说,这种题材比较容易得奖,这个故事用极简手法来表达没什么问题,只是我现在还是更喜欢有更多个人思考,而且能够真切表达出来的电影,这种学院派不太能够打动现在的我,另外认真的问一句,摄影很美吗?

36分钟前
  • 卡里加里博士
  • 还行

#SIFF 3.5 把剧情牺牲给构图也许并不算坏?(内嵌英字在Ida和萨克斯小哥说话那段忽然跳到头顶上好可爱)

40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回到修道院后,Ida的一笑一哭处理得太棒了。主演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坚硬而高贵。摄影固然是好的,只是同一场内不同景别是否应考虑保持主体荧幕高度相近,不然注意力的斜向移动常常会打乱沉静气氛。

43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推荐

3.5/Wenn ich in einer 4:3-Stillaufnahme eine Nonne spielen könnte, wäre es das wert.......

45分钟前
  • 胡桃樹
  • 还行

哈哈確實比伊萬的童年還白絲帶。

46分钟前
  • 一头偶像
  • 较差

这片的cinemaphotogrphy牛逼大了 只是其他很值得商榷 鼓励一下吧

49分钟前
  • ≌菩提风花
  • 推荐

仅仅82分钟的电影都能被拍的这么闷,导演实在是厉害

50分钟前
  • 懒羊羊
  • 还行

设置在战后波兰的女性觉醒电影,又从一个别出心裁的角度观察和解释战争和社会制度对人的影响。黑白片的设定和极佳的摄影构图也值得赞赏。缺点是剧本雕琢的过头,显得细腻精美有余而力度不足。

51分钟前
  • 西木的风
  • 推荐

除了美如画的摄影,剧本确实薄弱,三观不敢苟同。#上海电影节#

55分钟前
  • 흫_흫
  • 还行

1.极简主义,构图、摄影挺好;2.宗教生活固然枯燥无味,但是日常生活何尝不是呢?3.对宗教的揶揄讽刺,原来信仰只是因为厌倦了日常。

5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剧本薄弱 摄影喧宾夺主

1小时前
  • spaceman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