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天 我反复看了两遍《绝代艳后》截了无数张图 每一张都像是油画一样细腻有质感 把18世纪法国洛可可风格体现的太淋漓尽致了 奢靡 繁复 醉心于追求美的极限 要是说《加勒比海盗》是我洛可可风格的启蒙 那这部电影真的可以拿来反复欣赏了皇后的奢靡 国王的愚钝 造就了最后的悲剧 但是导演一点也没有让悲剧结尾破坏整个电影的美感 法国大革命让他们不得不面临断头的结局到最后国王问:你还有心情看风景?
皇后回答:我是在道别
这部电影一如想象中的那般云发鬓影,珠光宝气,花朵繁硕,高床银烛。
她穿每一件衣服,在凡尔赛款款徐行的时候,都是一幅画,赏心悦目。
每个镜头无不流光溢彩,色彩斑澜,连带着让描述这部电影的人,都词藻叠出。
玛丽王后,一个史上著名的死在断头台上的美人。
从她出场的时候,她穿着蓝色的公主裙抱着欢快的狗,穿过大厅那一刻,粉色脸颊荡漾着梦想与爱。
我就知道,这个女导演是爱她的。
因为爱,所以把一切割舍分裂野心战斗角力压抑逼迫都那么轻描淡写的铺陈,不忍浓墨。
14岁从奥地利嫁到法国,踏上法国领土的那一刻,就被要求抛下故国所有的东西,赤身裸体换上法兰西的丝绸,以及法兰西的宠物狗。
她的如花笑靥,从那刻开始懂得什么叫隐忍。
邓斯特不够美,不够贵气,不够华丽,甚至不够丰腴,但她将玛丽王后的忧伤演绎的如此淡定也是难得。
遥远的国度,陌生的习俗,孤立无援的王宫,豆蔻年华的公主,收到母亲大人的来信,字字句句都是对子嗣的殷切盼望,只盼着她借枕边风在法兰西获得权力庇佑故乡。
她的夫君却只知每日骑马打猎,相敬如宾,在床上也一如继往的彬彬有礼,轻轻握一下她的手,就此睡去,并不管法国和奥地利对她肚子的期许和冀望,更不用说春宵帐暖。
而她,也只能向家乡使臣含泪吼一句:我到底是法国王后,还是奥地利公主。
这段婚姻,平淡无奇,死水一般。
加上冷冰冰的侍者,冷冰冰的皇宫,以及所有的交头接耳,流言是非,毫无温情。
科波拉在其中将历史大背景全部抛却,只留下餐桌上的私语来表现欲望、嫉恨、排挤、刀枪,未免小气。
科波拉想拍的只不过是一个女人的一生,冒着忘记历史的风险,有些不够尽职尽责,但这也是她的权力。
在科波拉看来,在玛丽皇后的眼里,她所看到的只有这些,不是历史或者时代。
巴士底狱又或者暴动流民,离她的世界,从来都是遥不可及。
从公主到王妃,她觉得可以做的努力,无非就是去巴黎看一场歌剧,打破贵族看歌剧不鼓掌的习俗,站起身,用力挥动手臂,高喊太棒了。
她觉得骄傲叛逆的事,无非就是面对皇帝宠爱的情妇,高昂着头,不屑一顾地走过。
剩下的,也就只有遇到一群可以令她高兴的朋友,同他们一起挥霍无度,夜夜赌博,反正他不需要她。
她的生活逻辑就是这么简单,也只能这么简单。
浮华的花朵,静谧的皇宫,她坐在朝阳下,拿着酒杯,身旁是酒肉朋友,她供给他们欢愉,他们供给她笑容。
而他,他的夫君,他对她说的惟一情话是:亲爱的,不要把我们的财产都输完了,我要去睡了。
他对陪她看朝阳,没有任何兴趣。
该说什么呢。
怪命运,还是怪血统。
没有人告诉她人世间还有其它别的什么活法。
最后的最后,她终于生下一个女儿。
她抱着她说,因为你是女孩,所以你才能完全是我。
这个小公主,她惟一以为完全属于她的生命,却都被硬生生给奶娘抢走。
她逃到了宫外的农庄。
那里是她的天堂。
养花,种菜,喂羊,挤牛奶,抱着天使般的小女儿在草地里打盹。
然后,一如所有俗套的宫中故事一般,她遇到帅气的军官,不可自拔,夜夜偷欢,沉迷床第。
等到历史的栅门要被推倒之际,她也早已经厌倦了奢华。
有人告诉她,臣民在饿肚子。
她望着小女儿天真地说,我们都不需要钻石,对吗?
工匠不再送钻石到皇宫,她也不再需要银烛高照,华服珠宝。
只是,她的臣民只看到她高耸的云发,站在那遥远的宫墙之上。
这对生来不知疾苦的夫妻,在知晓暴动时,面对慌张的大臣,握着手坚守皇宫。
我竟不知是喜是忧。
你永远也无法知道,不属于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你也永远不要以自己的逻辑去揣测他们的爱与恨,轻与薄。
因为,眼睛看到的,始终都是那么地大不同。
而他们,虽然做的不够好,但是真的没有心怀恶意,就如同那花朵与钻石一般,本身是不染尘埃和鲜血的。
而将历史车轮,王朝的颠覆加诸一个深宫女子身上,是懦夫眼睛才会认定的事。
最后的最后,她坐着马车离开那座云端里的凡尔赛。
科波拉始终还是不忍心推她上断头台。
丸子惋惜地说,我就是想看断头台那段啊。
这个孩子,仍还是不懂疾苦,所以不怕被故事里的悲伤刺到真正的悲伤。
有一幕,他去打猎,她送他离开。
那天,她那身淡蓝色的衣裙,宛若晴朗天空。
他弯腰亲吻她的手背,那一刻,我几乎要把他们当成是普天下最相亲相爱的平凡夫妻了。
可惜,他们不是……相关剧照:http://blog.stnn.cc/StBlogPageMain/Efp_PhotoColView.aspx?cPhotoCol=1000014887
1.无良母亲威逼无知女儿嫁给性冷淡终于,一向以联姻的手段巩固皇权的奥地利皇太后对她女儿下手了!
作为奥地利哈布斯堡家的二丫头嫁给了法国波旁家的二小子,据说又是一场世纪婚礼,其豪华程度效仿大清皇帝迎娶慈禧贵妃。
2.牧师闹洞房,新娘早上被脱光哈布斯堡家和波旁家的这场婚礼当天,有二十多人闯入宫内,激动的闹洞房,其中不乏社会精英名流,比如,宫廷红衣牧师,波旁家的大管家等。
当晚新郎疲于应酬未行房事。。。
第二天早上,二十多名妇女给新娘换衣服,可是必须按礼数进行呀,于是,新娘被脱光,几乎感冒。
3.婚后无性,皇太子地位岌岌可危玛丽和他老公一直无性,老公天天热衷于打猎、遛狗。
这下急坏了奥地利的老太后,怕如意算盘打错了,怕女婿的皇太子地位不保,甚至要亲上阵了。
给女儿带口信说,母后为你担心啊,眼看就要独自担当皇后了,还是不懂“事儿”,叫我如何放心的下!
你妹妹你姐姐可都在外国怀孕了!
4.纵欲嬉戏,国王驾崩波旁家夜夜笙歌,贵族们有的喝着,有的吃着,有的玩着,有的抱着,有的。。。
终于老国王由于包二奶,纵欲过度,身体不支,终驾崩。
路易十六当晚便连夜即位,同时数名贵族被软禁或逐出王都。
5.皇嫂喜得皇侄子,继承人依然不明朗路易十六的嫂嫂生下一子,暂时是波旁家的独苗了,路易十六夫妇马上前去祝贺,玛丽皇后热情夸赞,小王侄长的好!
可是在人后,却哭得泪不成声。
当晚,路易十六和玛丽终于把事儿办了。
6.龙胎降世,竟是女娃玛丽皇后生下了第一胎,可惜是小公主。。。
不过国王依然欢喜,赐新宫一幢。
7.皇后的奸情新宫远离巴黎,路易十六长期不在玛丽身边,据传,皇后身边小白脸,贵族中的情圣某伯爵,与皇后近日眉来眼去,或有奸情。
8.皇太子诞生了玛丽不顾国家政策,生下二胎!
是小皇太子,但是群众并不知道,他爹是谁?
9.与英国决战美洲,积极支持美国独立因为英国发现的,所以美洲自古以来属于英国,作为法国的宿敌当然是支持分裂的,暗中支持反英实力,挑拨民族矛盾,倾全国支持美国独立。
10.国库空虚,转嫁红颜为了支持美国,抗英援美!
法国国库空虚,物价飞涨,平民日益不满。
于是贵族们把矛头转嫁给了来自奥地利的玛丽王后,指责她挥霍浪费。
哈哈,自古一直如此,妲姬祸纣王,貂蝉害吕布,其实,都是男人们做了错事,转嫁在女人头上。
11.山雨欲来风满楼由于民众们对“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不满,受一小撮资产阶级第三阶级挑拨,一群不明真相的国民攻陷了巴士底连夜软禁了路易十六和玛丽皇后。
据官方口舌国王吧报道:巴士底没流一滴血。
(史实:巴士底守军没有把人民当地人,兴奋的市民与无意与市民作战的巴士底狱守备军之间的战斗,以市民们的胜利而告终,巴士底狱被攻陷了,放下武器投降的守备军全部被打死了,人们还在司令官拉那伊和巴黎市长的头上插上刀枪,游行于巴黎的大街小巷。
残忍的场面才是真相,没有真相的纪念是没有意义的!
)12.国王王后死于断头台软禁许久的国王和王后终于被送上了断头台,没逃走的贵族80%被杀!
封建社会似乎被推翻了,但不久,他会回来。。。
一直很喜欢这部片子,服装3成,配乐3成,还有那整部片子都营造的梦境感。。。
从傻傻的奥地利公主到嫁给路易十六成为法国皇后,从老公到帅的惨绝人寰的情夫,从简单的盘发到高耸的发髻。。。
整部片子充斥着80年代摇滚朋克的酷劲和洛可可那完完全全戏剧感的奢靡,再是每天打扮的美到惨绝人寰去和闺蜜们还有男人们吃饭喝酒打牌游戏。。。
哪个少女不迷恋这样的梦?
首先是舞会遇到对眼的帅哥春心萌动,再是嬉闹间就搞上床的荷尔蒙。。。
她舞会回来的时候那段fools rush in直击心脏,管他公主王妃皇后,玛丽安东奈特终归是春心一片小鹿乱撞的少女然后是和朋友随从们穿过皇宫的巨大花园,拿出香槟等着看日出,金色的日光和克里斯滕清澈的眼睛都有种几近刺眼的美感接着就是每天穿着巴黎名匠(真实设计师是manolo blahnik。。。
欲望都市里carrie最迷的鞋子设计师)的新鞋子,摇摆着各色大裙摆穿过皇宫张望,每每这时都像是一朵花苞等着丈夫回来还有不说的就是一帮贵妇们一起玩乐,灯红绿酒声色犬马,到克里斯滕邓斯特一演都变的很少女,that's real dolce vita~但每个梦的尽头都是现实“你还有心情看风景?
”“我在向它告别。
”奶油味香槟味茉莉花味飘荡的那个皇宫,最后只剩下破败的房间少女梦醒了p.s.其实历史上玛丽安东奈特和路易十六也不算是个慵政夫妇毁国夫妇,路易十四他们和个个祖先都远远的更奢侈,只是他们俩生错了年代又没足够的觉悟而已,历史上玛丽活着的两个小孩最后也是杳无音信不知生死。。。
唉第一次影评,轻喷
因为最近在看法国大革命的史料,就顺便看了下这部电影。
此片基本依据历史改编,没什么太多凌空发挥的东西,但得分并不高,在有一段时间还恶评如潮,说它空洞华丽,言之无物。
看了后觉得是不太好,但也没那么差。
看得出是水平不错的人的普通之作。
我一直觉得邓斯特非常显老,也不好看——其实她有着小男孩一样的身材和脸,都能这么显老,也真是不容易。
在这个片子里,她穿了那么多美丽的华服,铺了那么厚的粉,还是非常显老和不好看。
按照中国老派梨园的说法,我真觉得邓斯特老师不是个祖师爷赏饭的脸,但她还是很努力,挣着她的勤快钱,也不坏。
今天的人对玛丽安东瓦内特和她的丈夫已经比较宽容了。
百度百科上说,1993年法国庆祝革命200周年的庆典上,法国总统密特朗给路易十六的盖棺定论是:“路易十六是个好人,把他处死是件悲剧,但也是不可避免的。
” 和电影里的差别不大,路易十六是一个温和,善良,文雅,又懦弱的老好人,喜欢倒腾锁和五金,大概算是那个时代的理工宅。
若身份是平民,此人会是一个大家都喜欢,风评不错的好朋友。
他不是暴君,只是不会统治国家,但作为皇帝,他又没有辞职的选择,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乱倒腾下去。
每次看到路易十六的事迹,我总要想起金庸在《袁崇焕评传》里说的中国那些同样奇葩的亡国之君:有人喜欢写诗,有人喜欢画画,有人喜欢做木工,就是投错了胎当了皇帝。
金庸认为这一切都是帝制时代的悲剧:国家应该由能力突出,道德高尚的人统治,如果不是,人民有权换掉他。
但在明朝,“中国人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也没有这个能力”,这个道理要足足几百年后才由孙中山说出来。
所有人包括皇帝本人,都是帝制时代的牺牲品。
转到法国,人还不坏的路易十六和他其实也没那么糟糕的老婆玛丽安东瓦内特,在革命中被悲剧地处死了,但这个看上去很残暴的革命做到了一件事:就是终于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前面说的“国家应该由能力突出,道德高尚的人统治,如果不是,人民有权换掉他。
”如果后来的人还不懂这个道理,所有悲剧性死亡的人都白死了。
扯远了,回到玛丽本人。
玛丽和她丈夫一样,人品上也并没有什么太糟糕的地方,被人诟病的一切,基本核心原因都是:王后是个永远的女孩。
这个人一辈子没脱离自己的少女心,天真直率,没有政治头脑,不肯受委屈,只会用买买买赌赌赌这些还属于感官刺激的东西来减压,兼之从小娇惯故不知柴米贵,烧起钱来就收不了手。
作为洛可可女神,她把周围的一切都装点得轻盈,可爱,浮华,完全没有一丝沉重,其实正是她心中蓄积着巨大的压力的反映。
但除了逃避,她对这巨大的压力没有一点办法。
玛丽就像她自己钟爱的粉红,薄荷绿一样,浅薄,无辜,再努力也挣扎不出什么深度厚度。
在时代背景的黑色里,又显得那么扎眼和可恨。
我估计导演被玛丽的悲剧打动,也是因为她是个永远的女孩。
这个片子情节支离破碎,节奏也不好。
导演没花多少经历来描述大时代背景,但其实也不是非得要描述,不过一般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让大时代背景在前面的人生主线后面若隐若现,鬼影憧憧。
导演连这个都没做,时代背景交代得很生硬,跟念书似的,大量的镜头给了鞋子,点心,舞会,和玛丽沉溺其间的快乐。
性和恋爱,甚至都没有让她这么快乐——这是何等的十四岁少女心啊。
捏包包同学说:“索菲亚科波拉的电影都这个节奏,故事性不强,拖拖拉拉摩挲自己那颗少女心。
”基本就是这个意思。
片子节奏不好但气氛还成,我个人最喜欢的神来之笔是用摇滚乐配古典情节。
一来很好地反映了主角内心的激荡,二来还模糊了时空。
作为一枚出身上流社会,还混过时尚圈的二世祖IT GIRL,导演非常了解上流社会的teenager们在青春期对一切糜烂生活icon的向往,古今中外上层人的糜烂生活就那么几样:华服,美食,豪赌,乱性,八卦,宫斗。
在用摇滚乐给一场古典舞会配BGM那段,竟毫无违和感,恍惚间还以为是现代人的某个古装趴,这群迷醉的古人和今天纽约上东区的贵胄们没有任何不同。
这里大概是我觉得本片最帅的地方了。
最后说下人民的远香近臭心理。
正如前面所说,不像当时的人们都想把玛丽和路易碎尸万段,今天的人对这对夫妇的评价已经比较宽容了,能够理解他们不可选择的苦难和不幸。
比如这部片就直接是把玛丽当一个悲剧人物讲的,《凡尔赛玫瑰》也是如此,今天大部分作品都是如此了。
这种变化一来当然是因为社会进步,大家评价历史人物更加人性化,二来更大的原因····怕还是远香近臭。
玛丽和路易毕竟活在200多年前,你不可尝到当时的人的痛苦,自然不会被这种痛苦蒙蔽了客观理性。
但今人未必就能得到一样待遇,玛丽和路易一生的悲剧都是来证明“国家应该由能力突出,道德高尚的人统治,如果不是,人民有权换掉他”,那如果一个人自知能力并不突出,道德也并不高尚,不适合统治国家,未免祸害,干脆辞职让别人干,这不是很符合科学发展观,很好的事情咩。
但80年前辞去国王位子的爱德华八世至今常年被诟病是没有担当。
其实这个软弱的,擅长谈恋爱,但无法精明处理两国关系婆媳关系的花花公子,真要逼他必须坐在那个重要位子上,只怕会造成另一个路易十六式的悲剧。
但因为二战还近,恐惧和悲愤还在,所以大部分情况下,他还是一个不怎么讨人喜欢的胆小鬼形象(除了那些“爱美人不爱江山为爱放弃一切的伟大爱情”的鸡汤文里)。
玛丽若晚生200年,在今天应该还是个不受人待见的败家娘们,少人同情。
一开始看我就觉得好像Cameron Diaz,而且碰巧我又比较讨厌她,致使在一开始我就不怎么喜欢这部电影,不过越看越喜欢就是。。
这是一部难得的完全遵从历史(习俗礼规方面的),超级华丽养眼的史诗级作品,十分有参考价值,但意义不明。
1770年的凡尔赛宫铺满曼佗罗。
当阳光穿过繁密的枝桠,雀鸟跑出来唱歌。
曼佗罗和雀鸟,互不知晓,却细细埋伏,成就了春天。
头枕酣梦的少女有金色波浪般的秀发,嫣红的双唇,雪般的皮肤,宝石样的双眸,她的父亲是罗马帝国的皇帝,母亲是拥有三顶王冠的Maria Theresia女王。
作为Theresia女王最小的女儿,Marie Antoinette公主将成为法国太子妃。
三年前,热衷于政治联姻的母亲为11岁的Marie Antoinette赢得了法国王储的求婚。
女王从法国请来专职教师企图把她雕刻成一位淑女。
3年压抑的训练,Marie Antoinette变成一座骄矜的火山。
终于,她迎来自己的婚礼。
一度是冤家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波旁王室不甘于相形见绌,因此这场婚礼极尽两国之富。
为迎接奥地利公主,路易十五建起婚礼剧院为王室成员新制备了镶有贵重宝石的朝服。
法兰西制车厂特别制做了两辆举世罕见的马车:它的白色车身用贵重木料制成,内衬锦缎,外绘油漆彩画,到处点缀着王冠。
它们不仅华丽奢侈,而且能风驰电掣般地飞奔。
当迎亲特使通过撒满鲜花的维也纳大街,Theresia女王已经为女儿作好嫁衣。
丝绸和宝石寄托着祝福,贝尔维德尔宫和列支敦士登宫一系列宫廷仪式过后,Marie坐上童话马车开始了王后的旅程。
一切对14岁的Marie来说不如被鲜花占满的美梦,但母亲的书信在等待、凡尔赛的贵族们正在等待、她的新郎在等待、曼佗罗也在等待。
从儿童床到婚床,Marie Antoinette的新婚之夜有些忐忑,年少懦弱的王储在闺房中依然彬彬有礼,有生理缺陷的新郎对14岁的新娘来说,除了滑稽还算不上太糟糕。
但法国宫廷更为严苛的礼节和种种阴谋让Marie倍觉压抑。
因为路易十六的生理缺陷,她无法生育。
不明真相的贵族和民众指责她不能为法国生下一个王位继承人。
Marie 偷偷哭泣,路易十六出于补偿心理开始任由她胡作非为寻欢作乐。
放纵唤醒了Marie内心沉睡的火山。
她就此展开了一生中最奢靡的享乐时光。
从此,奢靡象瘟疫一样迅速传播。
能引起宫廷社会震动的,不再是天下大事,而是王后给哪件衣服加了个新配件。
Marie Antoinette喜欢把当天的大事表现在她的头发上。
发型师用发夹和大量的发蜡把头发从鬓角竖起来,然后在眉毛上方造型。
当巴黎的面包店因闹饥荒而被抢劫一空时,对此没有概念的Marie Antoinette马上用暴动头型来炫耀自己的时尚创意。
除了穿衣打扮寻觅名贵首饰之外,Marie Antoinette赌博、赛马、参加化装舞会。
一天深夜,她为参加假面舞会偷跑出宫。
瑞典贵族菲尔逊在人群中发现了举止奇特的Marie Antoinette。
作为一名风流倜傥、机智迷人的军官,他也吸引了Marie Antoinette的目光。
这并不是一个激情四溅水到渠成的夜晚,留下一个背影,Marie Antoinette便消失了。
当晚,路易十五因为水痘猝死。
睡梦中的路易十六被推上王位。
路易十六不象路易十四那样倾心艺术,也不象路易十五那样热衷建筑。
他的心思放在铁匠房。
他的个性和早逝的父亲相似。
他的父亲身为皇储期间最喜欢边玩乐边大声说,我快死了。
如他所愿在很年轻的时候,他去世了。
可他的儿子路易十六没有以死躲避皇位的幸运。
当穿着睡衣的路易十六听到”国王万岁“的呼声,他只能企求上帝庇护。
一夜之间,Marie Antoinette成为王后。
无须付出任何努力,整个世界再度臣服。
生活对无所不有、无所不能的人来说毫无意义。
Marie Antoinette以彻夜的狂欢豪赌对抗着空虚的感觉,凡尔赛宫的日出映照着她年轻颓败的面容。
路易十六登基后,根治了自己的生理缺陷。
王后终于诞下第一位公主。
她不再留恋各种化装舞会,而是搬进了凡尔赛宫内的大小特里阿农宫。
那幢用青色石灰石和玫瑰大理石建造的建筑物是路易十六送给妻子的加冕礼物。
Marie Antoinette按照自己的品位对周边的宫殿进行大规模改造。
在这里,她和女儿一起穿着白裙子,在阳光下照顾着一群鸡鸭和满地花草。
一次庆功宴会上,Marie Antoinette又见到瑞典军官菲尔逊。
路易十六的缺席促成了情人的缱绻。
一个有争议的婴儿诞生了。
紧接着是第二个。
为了带领潮流和制造更多的的闲情逸趣,Marie Antoinette开始以巨资兴建波将金式村庄。
Marie Antoinette把王后村庄的位置选在宫殿几百米处。
这个仿造的村庄花费了两年时间。
罩在茅屋外壳下的客厅和中国式房间让MarieAntoinette欣喜,她常扮作农家女在这里嬉戏。
秋天来临的时候,王后11月大的女儿夭折。
红衣主教为讨好王后购买价值连城的项链,引发“项链事件”。
虽然,王后一掷千金并不是秘密,但人们无法宽恕Antoinette。
因为,她的祖国奥地利曾是法国的宿敌,法国人原本在思想深处不相信这个奥地利女人,她的祸水行为进一步激怒了民众。
曾使得整个巴黎倾倒的王后被称作“吞噬了大半个共和国的一头凶猛的野兽”。
终于,平民发起暴动。
破宫之际,一向骄奢的王后,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尊严。
她既不害怕,也不悲伤,吃完“最后的晚餐”路易十六问:你还想回到这里吗?
她答:不,我在说再见。
影片到此嘎然而止,但背后的情节值得一提。
据说,破宫后瑞典军官菲尔逊试图协助王后逃跑,但一个女间谍出卖了这个计划。
王后被砍头的时候,“为什么我不在6月20日那天替她去死?
”这句话不断出现在菲尔逊的日记里。
21年后,菲尔逊身为瑞典陆军元帅,既得宠信,又有大权,但他憎恨夺走王后生命的人。
嫉妒他的政敌指他为报复杀害了一位亲王,并想把国家拖进战争。
6月20日,一伙暴徒用棍棒石头把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打死了。
至此,法国王后最后的骑士、英俊的菲尔逊实现了21年前的愿望。
另外,当年Marie Antoinette被砍头后,刑台旁忽然窜出大片的曼佗罗花。
人们说,曼佗罗因为鲜血的浇灌得以生存,而且美得像一场梦。
"Marie Antoinette"首映葛纳。
有评论认为这是一部比Jane Austen的影片更具有迷幻魅力的影片,也有评论觉得这不是电影只是场时装秀。
"Marie Antoinette"描绘了曼佗罗曾经的芬芳,这是一部偏感性的影片。
它的存在意义就像在经济动荡的年代恐怖片往往因为能释放人们的紧张情绪而大受欢迎一样,在属于现代人的不安里,更多往事的某一侧面得以电影的方式被再现。
玛丽·安托瓦内特,路易十六的妻子,哈布斯堡王朝的公主,波旁王朝的皇后,法国大革命期间与国王一起被送上断头台。
《玛丽·安托瓦内特》,Sofia Coppola的第三部电影,展现了玛丽从奥地利小公主到法国皇后的一生中的些许片段,极尽华丽却难免被认为空洞。
大概从片头音乐开始,就应该大概知道这电影绝对不是讲历史,甚至称传记都有些勉强。
十八世纪的法国宫廷竟然配上节奏感十足的摇滚乐。
十四岁的小玛丽来到了凡尔赛,这金碧辉煌的宫殿绝对让她觉得不可思议。
尽管王子好像对她并不很感兴趣,而且法国宫廷的繁杂礼节也让她有些厌烦。
婚姻生活并不完全如意,她还没学会这座宫殿中的生存之道,而一位新的皇室成员的诞生更让她难堪。
乏味的宫廷生活自然得找些有趣的事,高跟鞋、折扇、礼服,水晶的、镶钻的、蕾丝的、皮毛的,蛋糕、甜点、香槟,连赌钱的筹码都是五彩的。
终于太子妃成为皇后,小女孩也十八岁了,她有了第一个孩子,有了一座宫殿里的村庄,有了一个英俊的情人。
最后的生命必然多事,第三个孩子不幸夭折,而革命的战火也使得他们离开了凡尔赛,离开的马车上,初升的太阳照耀着菩提大道,我想她并无留恋。
画面定格在一片狼藉的凡尔赛,摇滚乐再度想起。
原来,Sofia一点都没有变。
她所关注的仍然只是那个年青的女孩,她的单纯又复杂的心理,她似乎拥有一切但又空洞无比。
自杀的女孩是,东京街头的女孩是,法国的皇后仍然是。
所以导演尽可能的把所有的镜头都对准这个女孩,她的宫殿,她的锦衣玉食,她一个又一个的舞会,她梦幻般的农场;她因为没有孩子的失声痛哭,她对情人如情窦初开一般的期待。
那么历史呢,当然只是陪衬,尽管它何等的波澜壮阔。
电影在戛纳引来骂声一片是意料之中的事。
那段法国人引以为豪的追求自由的历史在一个美国小女子眼里还不及一个女人的礼服高跟鞋折扇来得精彩。
实在很想知道,一向自负而高傲的法国人在听到片尾那节奏强劲的摇滚乐会是怎样的表情。
但是,金棕榈能给《911》,Sofia为什么不能这样的表现她眼中的玛丽皇后呢。
更何况,这华丽而空洞的电影实在就是玛丽在凡尔赛的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华丽的,空洞的。
第一次感到看电影可以这么闷。
整出戏里,前半部分贯穿着就是皇后换衣服的场面,由中转站开始,换到凡尔赛。
到后半部,她有女儿,在乡间小屋前的草地上,母女二人穿着飘逸白衣服,或坐或卧,就像在拍卫生巾广告。
配乐非常不搭。
台词十分无聊。
情节极之粗糙。
在看玛丽·安托瓦内特,是PARTY GIRL的方式来拍的,满好玩的,特别是化装舞会+摇滚乐那段。
还有新发型、赌桌-VAGAS,鼻烟-可卡因……女导演非常认真地进行古今对比和隐喻,这么认真,太刻苦了,不过也给人以egao不足的感觉,还是迷失东京那种稚嫩和不经意更好玩些。
另:Egao : Chine gaguesque Egao. Le phénomène est si récent qu'aucun dictionnaire ne donne encore la définition de ce mot composé des caractères « féroce » et « se moquer ». 剧本看来是以茨威格的那部《玛丽·安托瓦内特》为蓝本的,去宫廷农庄那段,连叙述顺序都是按茨威格的,感觉增加的部分大多是美国独立战争和托马斯·杰斐逊——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米国人一直自豪地称其为“姐妹战争”嘛。
按DUST画的油画感觉很……可笑?
DUST减肥减得很努力,如果这个角色是Scarlett Johansson演的我会更喜欢,哈哈。
可惜Scarlett Johansson米去演~大概嘴唇太厚?
虽然是在凡尔塞,我觉得更接近杰茨菲拉德的感觉,不过清一水的美国口音+凡尔塞,反而更有此间匆匆过客的感觉,给人感觉明天这个草台班子般的宫廷就会灰飞湮灭,正如明天整个摄影队就会撤离凡尔塞。
这是刻意为之还是歪打正着?
就像是弥补美国女孩子的公主-皇后梦来拍的,美食、新衣服、PARTY、温柔孱弱的丈夫+英俊的情人(这两样是要同时具备的)、最后——时势弄人。
怪不得他们早就说,从肯尼迪+杰圭琳的狂热就可以看出米国人对自身缺乏一个王室感到某种天真的失落,笑。
怪不得在法国反响会很冷淡,这从头到尾是一个富裕的米国女孩想象自己就是两百多年前的那枝凡尔塞玫瑰而造的一场梦嘛。
服装大片儿
数尽繁华即是秋。
现代小青年最奢华的古代梦
TO BE ELEGANT
人民没有面包 为何不吃蛋糕
的确是乏味的慌啊,华丽的服饰也无法掩盖
本身是想练法语来着...可光顾着看衣服了
摇滚和电子音乐的大量应用,不伦不类。一场华丽的装潢和服装展览会。
小农庄
真是够无聊了~~
其实玛丽皇后是个优雅的文艺女青年。
注意! 藍色匡威!
怎么说来着?什么华丽的旗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人民饿的时候可以吃蛋糕...这部片子用Dustin O'Halloran的音乐实在是太好了
金属摇滚和宫廷题材配合的很好
一流的摄影服装布景,九流的导演剪辑编剧,不知道哪个平行空间流的配乐。
拍的真不怎么样 完全就看衣服
服饰简直美翻了,让人着迷
空有皮囊。
苍白无物,索菲亚科波拉电影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