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对美国电影不顾一屑,觉得无论是好莱坞还是迪斯尼的作品不过是是流水线上的商品,也曾用所谓的好莱坞模式得意洋洋的分析过一些电影,觉得不过如此,只是技术的发展让这个商品变得 越发的美丽动人,那些故事不难猜到结局。
而我曾经没有想到过的是,人性既然是相通的,那么就会有一定的模式可以人在的心里顺行无阻,那些缘起,期待,冲突……所有的那些故事都是野心勃勃,有所企图,它展示太多风景,织就太多的梦,灯暗下来的时候,你是另外的一个人,你或生在古堡,或成长于森林,你美丽不可方物,你英俊帅气逼人,你告别了平庸而无趣的生活,上演着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Forzen在世外桃源般小国里展开,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不得不说是太大的亮点,却也不乏一些让人动容的小细节,妹妹被姐姐误伤昏迷之后醒来,只记得那些和姐姐美好的回忆,她每每去找姐姐,邀她一起堆雪人,姐姐却因为怕伤到妹妹而不能见她,就这样,在期待、失落和孤独中,父王和母后遇到海难离她们而去,她们隔着一道门,伤心着各自的伤心。
后来姐姐和妹妹长大了,加冕典礼的时候妹妹高兴的跳起舞来,她抱着孩子般的纯真对这世界充满了憧憬,她的眼里满是晴空的颜色,一如我们的小时候,不会想到这个世界的百种艰难困苦。
而最可贵的是,哪怕几经艰险、遭受伤害背叛,妹妹对姐姐的爱依旧依然,就好像有些人,永远值得你为其融化。
或许电影对受众而言,最大的意义就是造梦,向你展现爱、坚持、梦想以及所有的那些美好幸福,让你汲取力量和勇气,来面对真正的人生。
影院的灯终究会亮起来,再美好的梦都会结束,而你的眼底却会因此多加了几分澄澈。
所有的理论、技法、批判都可以是虚无的,而你的感受却是真实不虚的。
迪士尼的这部Frozen改编自安徒生的童话《Snow Queen》,安徒生笔下的Snow Queen是个类似于纳尼亚中的白女巫一样喜欢调戏小正太(误)的邪恶女巫,整个故事也与Snow Queen没什么太大联系。
公主跟王子碰见,一直自己孤苦伶仃的感觉却被这个外来国的王子展现出的友好取代,然后相信这是一见钟情,这就是爱情,一路奔波最后又是俗套的睡美人套路,公主坚信王子是真爱回城堡找王子,到后来,回到城堡,王子黑了,黑的那时候我发现迪士尼已经不是小时候的那个只会写王子公主绝配的童话故事的浪漫幻想家,它长大了,在风雪中拖着即将冰冻的身体去找那个在路途中对自己悉心照顾的那个人,相信他才是真爱,他才能拯救自己,像是要走王子被踢,穷小子跟公主在一起的套路时,迪士尼亮出了最后的底牌,在快要冰冻的那一刹那,她去救了姐姐,并没有听别人的谁才是自己真爱理论,她选择了冰雪女王,女王是可怜的角色,从小就害怕,害怕这个自己都不会控制的力量伤害自己最爱的妹妹,看着妹妹一年又一年长大一次又一次来敲自己的门,但她却走不出去,恐惧将她牢牢锁在里面,后来她解放了,去没有人的地方,随意挥洒,建筑自己的城堡,不用再害怕伤害某人,她解放了获得了自由,哪怕是自己一个人,看似解脱了,可是她还是在逃避,妹妹来了也不敢跟她回去,我不想伤害任何人,所以在王宫的人来解决她的时候她却一直害怕的逃跑,最后却伤害了自己,被关进了牢房,她受了诅咒,这个诅咒一样的力量,一直孤单到了现在,可是她却不孤单,因为有一个比任何人都爱她的妹妹,会跟她吵架会不远万里来找她,会在最后的关头放弃了男主放弃了生命来替她挡剑,
安娜(Anna)阿伦黛尔王国的小公主,她勇敢无惧,有一点一根筋,但内心开朗澄澈,温柔而体贴。
安娜与姐姐艾莎在小时候亲密无间,可因为某些原因她们逐渐疏远,而安娜一直都渴望与姐姐重回儿时的亲密无间。
当艾莎在登基大典上意外暴露了她的魔力,并意外将王国冰封之时,安娜踏上了破除魔咒的冒险旅程。
伴随她的无畏、执着和对他人的信任,安娜下定决心要解救王国,以及自己的亲人。
艾莎(Elsa)阿伦黛尔王国的长公主。
从外表上看,她优雅、矜持、有王者之相。
但她却一直生活在恐惧中,内心与强大的秘密搏斗——她生来就拥有呼风唤雪的魔力,这种能力美丽,又极度危险。
因为小时候她的魔法差点害死妹妹安娜,从此艾莎封闭了内心将自己隔离,时刻都在努力压制与日俱增的魔力。
登基大典上的意外导致她的魔法失控,使得王国被冰天雪地所覆盖。
她害怕自己会再次伤害他人,孤身逃进了雪山。
为什么要跟王子在一起,还不如姐姐妹妹幸福生活在一起呢?
对吧。
很喜欢那个唱着let it go的姐姐,想知道她为啥会有这样的魔法,诅咒?
天生?
108分钟的电影,看完之后像是只过了十分钟,很小很小的时候小到还在收集奥特曼贴画的时候,看着迪士尼的影片,公主遇上王子,经历波折,最后终于在一起,感动的把结尾翻来覆去的看,觉得长大以后的世界可以如此精彩,后来到了把收集了好几年的奥特曼贴画塞给喜欢的女孩的时候,迪士尼开始发布好多续集,那些完美童话的续集,美人鱼,狮子王,小姐与流氓,然后开始意识到在一起不是结束,而只是开始,再后来明白了收集了好几年的贴画就算再收集好几十年对方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能在一起就是不能在一起的时候已经是高中了,知道圣诞节没有圣诞老人,知道童话只是童话,而那些续集也只坚持到第三部也没有往下写,王子跟公主的绝配地位也开始动摇起来,开始怀疑,这世上有没有绝配这一回事,上大学了也就到了现在,贴画搁置了好多年,那种碰见了喜欢得不得了恨不得把自己的一切都赛给她的那种人也没有再遇见,平淡无奇的日子一天又一天没有尽头,真的是很巧的机会下看见了这部电影,许久不看的迪士尼,今年给了我大大的惊喜,公主跟王子碰见,一直自己孤苦伶仃的感觉却被这个外来国的王子展现出的友好取代,然后相信这是一见钟情,这就是爱情,一路奔波最后又是俗套的睡美人套路,公主坚信王子是真爱回城堡找王子,到后来,回到城堡,王子黑了,黑的那时候我发现迪士尼已经不是小时候的那个只会写王子公主绝配的童话故事的浪漫幻想家,它长大了,在风雪中拖着即将冰冻的身体去找那个在路途中对自己悉心照顾的那个人,相信他才是真爱,他才能拯救自己,像是要走王子被踢,穷小子跟公主在一起的套路时,迪士尼亮出了最后的底牌,在快要冰冻的那一刹那,她去救了姐姐,并没有听别人的谁才是自己真爱理论,她选择了冰雪女王,女王是可怜的角色,从小就害怕,害怕这个自己都不会控制的力量伤害自己最爱的妹妹,看着妹妹一年又一年长大一次又一次来敲自己的门,但她却走不出去,恐惧将她牢牢锁在里面,后来她解放了,去没有人的地方,随意挥洒,建筑自己的城堡,不用再害怕伤害某人,她解放了获得了自由,哪怕是自己一个人,看似解脱了,可是她还是在逃避,妹妹来了也不敢跟她回去,我不想伤害任何人,所以在王宫的人来解决她的时候她却一直害怕的逃跑,最后却伤害了自己,被关进了牢房,她受了诅咒,这个诅咒一样的力量,一直孤单到了现在,可是她却不孤单,因为有一个比任何人都爱她的妹妹,会跟她吵架会不远万里来找她,会在最后的关头放弃了男主放弃了生命来替她挡剑,从中间开始部分就一直在强调,去找真爱去找真爱,童话的世界就是很简单,没有那么多七饶八拐小三二奶阴谋阳谋,只要你是真爱你就能融化这个冰,多么简单多么难,一见钟情王子殿下不是真爱,如果最后妹妹选择了那个胡萝卜男主,女王被砍死,男主又救不了女主,幸好没有如果,最后那一个拥抱那一个融化见证了迪士尼的成长,见证了新的时代的来临,王子跟公主不再是绝配,一见钟情什么都不是,备胎也只是备胎,一瞬间的温暖友好只是错觉,爱你的人不会把权利放在你之上,只有那个斥责你告诉你那是冲动那是错觉,就算看似在伤害你在远离你,其实一直在保护你的那个人才是真爱。
最后祝姐姐跟妹妹百年好合。
————“ 纯粹想当然的动画片,剧情跳跃、故事简陋到毫无逻辑,姐姐莫名就有了魔法,莫名就控制不住冬天了整个城堡,莫名就与世为敌,莫名就逃跑了,然后妹妹莫名就要独自逞强去寻找,最后莫名就真爱之拥抱嗖一下夏天来了。
除了画面,没有更多可取之处”——————这是在短评区看到的一个,然后后面跟了265个有用,我真的忍不住了想回复一下,但貌似短评回不了。
我本人是想看电影然后去搜到了预告片和let it go 的 mv,mv里的华丽冰雪特效以及歌曲,还有预告里和狗一样的傻傻驯鹿是我要去看的动因。
然后呢虽然查到里面的音乐剧的部分完全是翻译过来的,觉得有点遗憾,但好久没去看我最爱的动画片了,非常兴奋,何况这个动画还顶着“无敌破坏王”和“长发公主”以及各种奖项的华丽噱头。
在听着“请将手机调成振动或静音,影片即将开始”的数次预告以及等了同行的朋友20分钟,差点错过开场的抑郁心情下,我坐到了一个无比混乱的电影厅里。
先是一堆观众在开场5分钟后依然以悠闲,大喇喇,旁若无人的音量和挺直的腰板,经过一座一座观众前;再是右侧的一对小夫妇情侣一直在以咖啡厅音量聊天,比如“啊你看驯鹿像不像我们家什么宝(貌似是指他家的狗)”,又或者”就是你就是你,无聊到爆,还不如去看大闹天宫“,又或是“我去!
又是真爱之吻。
” 然后是前排几位用菜市场音量接他的手机同时肆无忌惮慢慢吞吞的说“我们在看电影,出去给你回电话”和他那数次响起惊为天人的手机铃声;最后就是均匀分布在各个排的小朋友们的兴奋尖叫.........出场的时候我依旧挂了满脸黑线,由于片场如此的吵,我根本听不清音乐剧部分的叙事歌词,还有一直觉得原音很重要以及翻译会折损,所以就回家在网上过了两遍。
1.首先说片名:frozen 和冰雪奇缘中文名字有翻译的折损商业的元素又或者是迎合大众以及习惯等因素,原定的英文名正好和 “ an act of true love will thaw a frozen heart ” 切合。
2. elsa 的能力和雪人片头anna 古灵精怪的表情 闪动 用“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说服姐姐和她去玩,然后出了意外,石头爷爷说要让anna忘记姐姐有魔法,并把在城堡里玩冰雪都换成了室外合理的场景,当时姐姐问安娜会忘记自己有魔力时的表情很失落;我觉得因为有魔法的自己才是完整的自己,而意外出现之前,她和妹妹用魔法玩的很开心,伤了妹妹之后,整个城堡,她完整的自己和她的心都被冰封了起来。
妹妹看到下雪了很开心,又来到姐姐门前,每次都以”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去找姐姐玩,时间随着一次一次的敲门和邀约以及拒绝流逝。
然后elsa连父母的葬礼都未参加。
(所以我想雪人的用处不仅是搞笑)4.门无论是父亲命令整个国家封闭而关上的门,还是elsa的房门,和anna敲门,还有加冕日打开的门,和anna与王子闪电恋里的“love is an open door”还有冰城堡门,都是同一个意象。
5.安娜姐姐突然不理她,她还不知道理由,自己自言自语的蹦蹦跳跳在大城堡里玩了十几年,我估计打开城堡时,她的感觉和出狱了差不多。
那一段歌也变现的很到位:N个 “for the first time in forever”。
然后舞会和姐姐站在一起的无所适从,姐姐和她说话她受宠若惊:“Hi me...?
oh. Um. Hi.” 以为又可以和姐姐一起玩,结果姐姐又拒绝了她。
所以她以闪电的速度和腹黑王子相恋很正常,很久很久没和人亲近,同时这个帅王子还那么懂她,和她那么相像。
另外喜欢anna疯疯癫癫的性格。
6. elsa 的觉醒let it go 是全片高潮,在远离人群,没有负担的山里,elsa接收了完整的自己,但是别人没有,所以她只能在一个孤寒的地方建自己绝美的城堡;7. anna和男主角理由同上,对于anna来说对一个人有好感或是爱上很容易(一个是觉得懂她,一个是为他冰雪奔走),男主角也是,孤儿,从小和驯鹿是好朋友,也没遇到过什么人,也很孤独,(他和驯鹿分享一根胡萝卜,甚至是带着驯鹿口水的胡萝卜),anna的“crazy trust exercise” 以及石头们想要把他俩送作堆的一段歌舞,就足以让他对这个漂亮善良单纯的公主 fall in love。
8.腹黑酱油王子无论是和anna 的闪电恋,还是anna对他信任将国家交给他,又或者是anna不经大脑的认为真爱之吻就是去找王子,这里安娜对他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反过来就不成立,因为腹黑王子从小生活的环境就不单纯。
所以,后来变黑还是有迹可循。
同时为人物性格和剧情的承载,作为一个线索,这些戏份足够了,毕竟他是配角。
9.真爱主题anna冰冻挡那一剑的镜头是慢镜头,这里产生了力量将剑和腹黑王子震开,作为二次高潮,很喜欢这个镜头,(长发公主里 割头发的慢镜头同理)看得我起鸡皮疙瘩,然后因为这个牺牲的举动,anna才会解冻(电影院里看到这有人抱怨“这就化了,切”),并说了I love you 之后,雪人说出了 an act of true love will thaw a frozen heart 正好和名字合的很完美。
然后elsa 明白了,并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力量,把夏天带了回来。
(这里要说,男主角听说雪人喜欢夏天的反应是必须有人告诉他,而最后elsa学会了控制,夏天回来了,雪人有了一朵自己的云,并实现了梦想哈哈 我想正因为,这是个童话,简单温暖的童话) 10.驯鹿和长发公主里的马一样抢戏,好玩。
10条列完了 我很喜欢,故事很完整很流畅,歌曲好听画面精致,我甚至找不到一点不喜欢它的理由。
但是去豆瓣逛一逛还是能让我惊悚一把。
Ok,老生常谈,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喜欢与不喜欢甚至讨厌的权力,打两颗星的权利,反面评价的权利,只要你说的有理...例如:哈,幼稚的童话!
;动画?
给小孩看的东西;唱唱跳跳的,什么东西;一点都不深刻,剧情太简单......我曾遇到过拿 剑风传奇讽刺海贼王幼稚的,拿肖申克的救赎或辛特勒名单和迪斯尼作比的,当然有些人或许活的太顺当寻求当头棒喝人性洗礼或是一场头脑风暴,有些人活得太艰难希望看看电影找个小温暖;有些人认为编的故事,展现给人,必须深刻否则缺乏社会责任,有些人觉得看着童话温暖扎眼而艰难洗礼让自己感同身受;又或者人大了要远离一些幼稚而需要挖掘人性让自己明白生存的意义,;又有人觉得其实两者都很必要,比如我童话,美好温暖,简单,能让我找到最初或什么时候自己最简单最纯粹的心情,为什么不呢?
但是有人说了,你喜欢,你能找到100个理由。
对啊的确上面的只是我个人觉得。
但是,多少人抱着偏见拒绝去好好地看一部电影,一个温暖的童话, 你讨厌童话却去买票看,同时不负责任的千里迢迢来到什么网站来给电影评分,这难道公平吗,也是权利的问题???
喜好的问题???
于是就出现了 如题的那个短评:N个莫名 (居然还有265个赞同!!!
)您真的没看到还是我们俩看的不是一个版本??
除了第一则:莫名就有了魔法 一部童话里,一个北欧公主生而有冰雪魔法是如此令人无法忍受的事么?
这很过分?
需要从技术角度给你讲解一下怎么来的??
其它的那些莫名我只想说,难道非得在电影里加个旁白:啊,妹妹由于长达十几年的寂寞,在开门日闪电般的爱上了一个貌似懂她的人而祈求姐姐的祝福,妹妹由于姐姐的拒绝问出了十几年自己想说的话,然后尖刻的伤了姐姐的心,于是,姐姐就失控了”才行么???
如果不是版本问题,那我只能恶意的揣度您也在影院进行咖啡馆聊天和菜市场聊天,更或者您身边有个孩子......这个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和朋友的朋友一起看《不能说的秘密》,影后:“她说,好烂剧情莫名其妙。
”我说:“不会啊,作为周杰伦的作品,意外的有逻辑性,很令人欣慰。
”结果她说:“你看啊比如说,为什么每次女主角来到未来别人看不到她,只有男主可以,结果后来男主又突然看不到她,有一个女的能看到??
” 结果我尴尬的只能告诉她,如果你想再看一遍吧。
感恩节那两天这部电影刚上映的时候我无比激动地写了一篇无比溢美的影评,现在总算是缓过来了点儿,给一个更objective点的评价吧还是要给满分,Disney的电影总是要有个温暖的主题,来承载一个原始的梦,于是对于年龄不是个位数的观众总是显得有些幼稚。
而过了2000年后Disney在动画片方面的经典之作越来越少。
Frozen算是给Disney正名了。
更难得的是,这部电影甚至像Up, Wall-E 那样突破了动画片的范畴,给人更大的触动。
好了All in all, I love this film. Go watch it. You'll love it too.说说遗憾之处吧。
最大的遗憾在于Elsa。
原作Snow Queen里Elsa是一个典型的大反派evil queen. Disney给snow queen改编成一个充满故事和矛盾的角色,这几乎是影片最成功的一个地方,但改编得不够彻底的地方也就成为了剧本前后矛盾的遗憾。
Frozen对Elsa的定位是一个为了保护别人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可怜的小女孩。
秘密曝光之后Elsa逃离了她的王国,躲到了雪山里。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只有两个: 1. 她认为只有离她远一些Anna和所有人才会安全。
2. 不用担心秘密曝光或伤害他人的Elsa才是自由的。
Elsa逃走的时候释放的冰魔法纯属失控,并非有意。
Elsa是不可能主动攻击别人的。
于是如果逃走后的Elsa释放法力创造出来的城堡代表她的power,Olaf代表她从未改变的内心和记忆,Marshmallow的诞生和在冰城堡里和Hans的手下的对战就纯属编剧改编不彻底了。
小时候的Elsa得知父母遇难后靠在门的另一边独自对着自己房间里的一片寒冷发呆的那一幕看得我都要哭了好吗?
你告诉我这么个人后来创造出了个你冲它扔一个雪球,它就要把你扔下悬崖的Yeti monster...... 还有后来的冰城堡之战,Elsa推冰锁喉的那些镜头,性格实在太不吻合了。。。
你要想活捉Elsa的话直接让Hans把吊灯打下来砸到她就好了嘛,干嘛拍个这么毁形象的。
But anyway, 抛去Marshmallow和冰城堡之战的部分,Elsa这个人物是Disney所有创造过的角色里最经典最丰满最有吸引力的之一了(这个“之一”仅仅是为了礼貌写的)。
她很隐忍很自虐,很难靠近,有很深的秘密,还有更深的爱,释放无比强大又神奇的法力后更是一身女神范儿,而且难得这么有意思的一个人物是个正派。
Simba的内心世界都没这么精彩。
结果Disney好不容易塑造了这么成功的一个角色,然后又把她浪费成了女二号。。。
女一号当然很公式化,小漂亮(抱歉啊,你姐实在是美翻了),渴望浪漫,敢作敢为,十分执着,正义感强,但是傻得发萌。
好吧,鉴于这是基于snow queen改编而成的具有Disney特色的公主冒险片儿,我们就不说什么了。
但是剧本完全是可以给Elsa更多的空间的,比如释放法力之后的心理活动。
Olaf在遇见Anna之前完全可以跟Elsa有更多的交流,毕竟Olaf的存在代表了Elsa内心从未改变这件事。
冰城堡可以有更多内部镜头,而不只是那个空旷的大厅。
Elsa的救赎和回归可以更独立一些,不要只建筑在Anna牺牲自己并且放弃Kristoff这一点上。
几乎是直到最后一秒之前,Elsa一直认为只要自己走开,一切就会回归如初。
然后Anna好了之后她又突然明白过来爱能化冰。。。
其实这有些仓促,108分钟不算长,再加点东西没事的,我们憋得住。
对了还有啊,我刚看到Kristoff的时候一直觉得这个男人是给Elsa的啊!!!
即使是Anna都在抱怨so it had to be ice, huh? She couldn't just have some warm, tropical super powers... 结果Kristoff对着Olaf跟那个冰城堡满脸的崇拜。。。
影片一开始就在说you don't just meet a guy and marry him,结果最后Anna跟Kristoff的剧情也没好到哪儿去,只不过从trolls到Sven到Olaf全在撮合他俩。
说到trolls... 为什么到最后都没人告诉Anna她年幼时候的那个事故?
Anna前一秒还在问what have I ever done to you呢,后一秒就开始for the first time in forever, I finally understand了。
正常人总要先惊慌一下,我那个神秘自闭看上去一点都不爱我的姐姐居然有特异功能吧?
看来Disney的公主女主都是要单纯善良轻信一些才行。
所以影片的最后看似是皆大欢喜,但是总觉得心中还是有点遗憾。
如果Disney料想到他们塑造了这么成功的一个角色,会不会把Snow Queen改得更彻底一些呢。。。?
还是要打满分。
音乐99分,画面100分,人物方面Elsa 200分,Olaf 100分,剩下的75分。
剧情85分。
话说今年的最佳动画片竞争很激烈啊... Despicable Me 2跟Monsters University都很出色了,宫崎骏的封笔之作据说也是神作。
不过还是押Frozen赢。
在写这篇对于冰雪奇缘的影评之前,我已经记了三千多字关于影片细节的笔记和感想,但除了有一种“我是多么仔细在看电影”的自我满足,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就好像缺了点真正值得说的东西。
去年12月看了网上的枪版,那时跟打鸡血一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在笔记本里抒发感想,当时的题目叫做“王者归来——迪士尼的二次复兴”。
后来,豆瓣上的影评多了起来,我看到了各种不同角度对于这部电影的感想,于是就停下了手上写的东西,找一些同人的文章、图片各种脑补,顺便等着正式上映后真正去面对这部电影,准备到时再看看自己还有什么想说的。
事实上,我对于音乐、电影、编剧、动画技术都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甚至可以说知之甚少,但是想尽办法去电影院又看了四次的我真心喜爱着这部电影。
所以,我希望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它,因为它虽然有着不足和缺憾,但同样也令人欣喜惊艳。
我一直都认为,能过渡到理性的爱才是更加持久而深刻的感情,那才是一种面对痛苦与思考后仍然能够坚定去爱的选择,是一种牺牲与坚守的信念。
于是,在激动的心情基本平息的现在,在仍然确信自己这种喜爱的感情的现在,我希望能写下些这段时期我对于冰雪奇缘这部电影的总结与思考。
在各种各样赞扬的影评中也有很多唱反调的例外,这些例外的批评声音里除了因个人喜好造成的情绪化发言没什么好说,主要还是对影片的情节和结构上提出了意见,而这个问题确实是明显存在的。
迪士尼本人很少在中国被拿到台面上仔细分析,而更多时候,普通大众只是将其看作一个美国动画或者给小孩子看的电影的符号,即使是专门的动画相关专业人员或爱好者也大多对迪士尼这个人谈不上有什么理解。
而“迪士尼”问题的根源就出在迪士尼其人身上。
被传奇化了的迪士尼确有传奇的资本,他对小孩子的爱和对动画的贡献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推崇典型家庭生活(对女性地位不重视)、控制欲强、疑心病重、反共的种族歧视主义者,一个具有一流眼光、二流艺术水准、三流价值观念的超一流的商人。
从一开始,迪士尼动画的定位就是简单、好看、给孩子们创造出美好的幻想世界,迪士尼在世时的动画基本都是走的一个套路,几乎看着海报就知道了整个故事结局。
《白雪公主》后的迪士尼动画在1994年因《狮子王》重新获得巨大声誉之前,一直都没有特别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出现。
并不是说它没有在选材和情节上做出改变,我个人认为在《狮子王》之前的《美女与野兽》和之后的《风中奇缘》《亚特兰蒂斯:失落的帝国》《魔发奇缘》都是很不错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或是题材不适合、或是市场需求没把握住、或是宣传不给力之类的,一直被梦工厂和皮克斯压了一头,收购皮克斯的行动直接看出了这个动画起家的老牌公司的尴尬与无奈。
好像说了很多题外话——我的重点就是想说,大家基本可以肯定现在这样有点不上不下的剧情是创作者们和迪士尼股东及市场妥协的结果。
如果看这部电影足够多,那么情节上的断裂感和故事中情绪的奇特曲线就越来越难以忽视,当然,如果你每次只是把注意力放在美丽动人的Elsa身上,你看多少遍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这也是不记得循环看了多少小时《LET IT GO》的本人的经验之谈。
绝大多数观看者对影片的前35分钟都赞赏有加,我有时看着Elsa把门一甩往冰城堡内走去的时候就有一种看到“本集完”的感觉。
虽然剧终的“真爱的行动”也是很经典的高潮情节,但是一方面场面不是那种绚烂的类型,另一方面前面压抑的感情铺垫在双线叙事的情况下又有点分散,还有个我不是非常理解的“安娜冻成冰雕后吐了口气”的奇怪笑点(我看了四场,中英文版都有,不管熊孩子多的还是只有十几个成年人的,总是有人笑= =)。
一部100分钟的电影,最大的高潮在第3035分钟,如果不是喜欢看动画的人,那么被别人说无聊或者情节平淡真是不冤。
这次的双线叙事(Anna主线,Elsa副线)类似双主角的安排是电影的亮点,也是明显的弱点,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喜欢的人会觉得迪士尼这次终于突破了,挑剔的或者要求高的观众就觉得不开心了,两边都想讨好时往往会讨不着好。
身为联合导演和编剧的詹妮弗•李可以说是这部电影的重要灵魂人物,她曾在电影美术集中说,Anna和Elsa是“阴与阳”的关系,并表示这部电影主要想要表现的是“姐妹亲情”,所以没打算再给Elsa配一个男友(见官方WIKI)。
但是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最终电影并不是如此,虽然Elsa的重要性能在故事主题的安排和电影那最华丽的盖房子场景感受出来,但她的戏份完全不能和詹妮弗•李所说的那种重要性相匹配,Elsa的戏份相对她的定位就显得太少了。
想在电影里塞进去贪婪的公爵、想要篡位的王子、不愿伤害他人又不能正确操纵力量的善良女王、乐观直率又缺爱的公主、吵闹热心的地精、大智若愚的可爱雪人、狗形驯鹿、人形驴子以及公主和王子和驴子的三角恋爱……迪士尼我谢谢你想说那么多,但是真心时间不够啊!
汉斯的坏心眼如果仔细看还是能看出点头绪的,比如他在初见面时知道Anna是公主就突然比原来表现得更热情,唱歌说“find my place”时开心地看着阿伦黛尔的建筑,抬起弩箭之前先看了Elsa头上巨大的冰吊灯,明明在阿伦黛尔是代理头头了还在囚室里对着Elsa说什么会考虑(其实就是他不想放Elsa)……但是,小孩子能看出这些来么?
多数人都会觉得汉斯变得很突然吧?
要是专门表现下汉斯的心理转变,一是戏剧性减少,二是怕小孩子们不喜欢阴暗剧情,三就是没时间吧?
在多数动画电影才八九十分钟长度的情况下,《冰雪奇缘》的100分钟已经不短了,就这还是不够。
还有Anna和Kristoff的爱情,说实话真是土气透了,我知道这个“公主X穷小子”的模式永远都有人喜欢,所以最后那一吻到底是想满足什么样大圆满心理我都不在意,不过就是个套路。
而且,缺爱的Anna也不过认识人家两天不到,你这样前脚还觉得王子是真爱,后脚就和认识两天的穷小子吻上了你姐姐知道么?!
知道了得再把阿伦黛尔冻上一次吧?
迪士尼几十年后要不要再拍一部“不管是不是王子只要才认识对方就不要急着爱来爱去”的动画呢,到时一定也会有人认为是一大突破。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主观感受,整体的影片一直就在“好笑”“好虐”“好笑”“好虐”里不断摇摆,戏剧性的冲突场景很多,一个接一个,个别段落转的有点生硬,有时刚酝酿出来一些伤感的情绪就被后续打断了。
从地精那首“fixer upper”的歌词可以看出它是作为这出剧音乐主线的一部分,歌词除了撮合Anna和Kristoff,也暗暗点出了Elsa给阿伦黛尔造成麻烦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但我还是觉得太闹腾,一直到Hans出现在冰梯前和棉花糖打斗、Elsa关上大门跑走时脑子还闹哄哄的“truuuuue looooove”回音。
(题外话:我好讨厌地精那样觉得是好事就强加给别人的热心性格,跟逼人相亲结婚一样充满即视感=”=)喜欢迪士尼电影里歌曲的人喜欢的不得了,觉得这是迪士尼最大的优势和特点,但是看到最多的不喜欢的原因一样是因为歌曲“怎么说着说着就唱起来了”这样。
对于歌曲我最没有资格发表意见,因为我自己唱歌跑调,只有《团结就是力量》那样节奏就是靠吼的歌才能在调子上。
专业上没有意见,那么就从听众的角度说说。
我认为这次的《冰雪奇缘》电影原声非常好,从它的定位“电影音乐”来说,纯音乐的旋律藏在画面和情节之后很好地增幅了情绪,作为类似音乐剧的角色歌曲来说, “歌为心声”——这次角色的塑造是相当有魅力的,歌曲也无比贴合角色的性格。
当然,我也看到有的对音乐很在行的人说这次音乐上并没有太大突破,确实,即使我这样不怎么听歌的人也没觉得旋律有什么神乎其神的,而且比起《Let it go》甚至更喜欢同是Idina Menzel唱的《Defying gravity》。
不过好的音乐的重点在于它能勾起听者的情绪和思索,电影中故事和词曲的互相加成,还有迪士尼这次大手笔的25种语言歌曲配唱,不管是不是“出柜歌”,是不是“神曲”,在众人翻唱热捧循环听歌的表象下,更多的是对Elsa的认同、对同是生活在压抑环境下想要“Let it go”这种愿望的认同。
不管是何种艺术,在共鸣的层次上都是对人类最本质情感的宣泄,所以在这个层面看来,争论音乐好不好已经不应该是重点,重点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这音乐好。
说到技术,动画3D技术以前公认是皮克斯最牛了吧?
这会儿皮克斯都被迪士尼收购了,俩工作室人不可能不交流的吧,何况制片的都是约翰•拉赛特,在这里只要承认这样的电影画面是最适合电影想要的结果就可以了,何况我每次都被Elsa跟小动物一样惊慌失措的小动作萌到一脸血恨不得把她抱在怀里保护起来——你们注意到到她的眼睛仿佛会说话么?
注意到她是左利手,就连手套的皱褶也是右手比较清晰比较多么?
注意到她抓住自己手的时候手在微微颤抖了么?
注意到她换装后第一次出现在Anna面前的腼腆笑容了么?
注意到她和Anna第一次分开时和床、物品一起搬走的那个布偶是绿色的(Anna形象)么?
(虽然我一直没想明白为什么后来这个绿色的Anna玩偶又回到Anna手中,大约是觉得至少玩偶的Anna和Elsa不要像她们本人那样分开于是又送给Anna了?
)如果你连创作者们想让你看到的故事和人物本身都注意不到的话,那么争论“迪士尼一流的动画技术是不是真的在一流里面也是最强的”这个命题不觉得在浪费时间么?
如果是动画从业人员,打完分后认真分析差距或者写出可信的评测比简单的感性评价更重要吧?
如果是普通爱好者,随便说说也是种情趣和交流方式。
但要是真当个事去比来比去,我说您们歇了吧,这在我看来跟“我就是没学医,要是我去研究癌症,癌症早治愈了!
”一样可笑,要知道比较也是有科学方法和标准的,偏要无视标准去喷……那也只能随您了,谁爱比谁去比吧。
不知道为什么说着说着一激动就把开头“理性、客观”的定位扔到脑后了,各位多多见谅……我对这电影是真爱。
具体怎么夸我却觉得没什么好写的了,每个人喜欢一部电影必然有他自己的理由,也许是不是好电影还有个标准评价,但是是不是喜欢的电影就可能是一些更加私人的、感性的理由。
大多数人都说这部电影好看,那么感兴趣就去看看,不感兴趣就不看。
也许有人会说,错过了你会后悔的!
要我说,没那么严重,错过了的不是你那盘菜,是你的,早晚总是能看到。
曾经和友人抱怨错过了几十年一遇的流星雨时被她不屑地喷了一句:“你错过的流星雨多了,错过了又怎么样?
以后所有流星雨你都熬夜去看?
”《冰雪奇缘》是一部有趣的动画电影,虽然塞了很多东西进去是它的缺憾之一,但同时也因此更容易在其中找到打动自己的那一点。
希望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在生活中不再隐藏、不再害怕、能够掌握自己的力量并发现真爱,也希望不喜欢这电影的人一生顺利不用感受到那种想要逃离的压抑和痛苦。
PS:Elsa和Anna是真爱!
(无比正经的脸= =)
试从台词和细节无责任解读《冰雪奇缘》里面的四条感情线 - 剧透慎入片子共有四条感情主线:ELSA/ANNA姐妹,ANNA和王子HANS, ANNA和KRISTOFF, KRISTOFF和驯鹿SVEN。
1. ELSA / ANNA 两姐妹萝莉时代无忧无虑。
总是一起玩耍。
直到小ELSA发现了自己的魔力。
魔力带来快乐,魔力能堆起雪人。
但无意中,这也伤害到了小Anna.地精去救小Anna,为了安全,也消除了她对魔法的记忆。
但注意,此时小Elsa却说了一句:“Anna不会记得我的魔法?
”为什么很疼妹妹的姐姐,却希望妹妹记得一种伤害了她的力量呢?
Elsa这个魔法有如下特性:瞬间来,瞬间去。
可以美如烟花,可以伤人至深。
拥有者恐惧被人发现。
压抑无法消除它,隐藏无法改变它,唯有直接面对。
它不是诅咒,不是怪物,它与生俱来。
ELSA怀抱着魔法,自我厌弃,不敢让人发现,却又希望有人知道。
它像什么?
为了保护ANNA,ELSA把自己成年的关在房间里。
但像地精所说:魔法愈来愈烈,整个房间都冰冻起来。
成年后两姐妹首先面对父亲和母亲的永别。
这时野姑娘ANNA一身黑衣,再一次来敲姐姐的房门。
“我们拥有的只剩下彼此了。
”她抱着希望问姐姐“你想堆雪人吗?
”回答她的依然是紧闭的房门。
“门”在姐妹俩的感情里颇具象征意义。
加冕礼上 ,城堡的门被第一次打开了。
我们也第一次看到了成年的ANNA站到姐姐身边。
野姑娘不自在的咳嗽,手脚不知道放在哪,低头不敢看姐姐。
还是ELSA女王打破沉默。
ELSA: HI.ANNA: HI ME? *shy smile* HI!ELSA: YOU LOOK BEAUTIFUL.ANNA渴望好时光的继续,ELSA却想起了魔法的存在,拒绝她。
结果ANNA负了气,一转头就牵来HANS说要结婚。
她没有看到,当她转身时,姐姐却一直凝望着她。
ELSA对这段明显是胡闹的结婚直接持否定态度。
这里又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她想和ANNA单独谈谈。
但ANNA拒绝了。
之后两人矛盾激化。
ANNA委屈的问,你为什么总是拒我于门外?
ELSA说:够了,庆典结束,把城堡的大门关上。
此后情节便急转直下。
ELSA的秘密暴露了,整个王国陷入惊慌。
但ANNA根本不以为意。
她坚持说,ELSA是我姐姐,她不是怪物,也不会伤害我。
这和姐姐坚持要保护她的心情其实是非常相通的。
ANNA去宫殿找姐姐时学乖了,把小雪人和KRISTOFF留在外面。
观察她和姐姐的整个对话的气氛。
ELSA害怕伤害她,转头离开,她追上去唱道:“for the first time in forever, we can fix this hand in hand ”,“for the first time in forever, I will be right here.”这是只属于两个人的对话。
而且ANNA在宫殿外,也对KRISTOFF明说了:上次我带个男人见了姐姐,结果她把整个王国都冻上了。
她的用词很有趣,在姐姐面前,未婚夫也只不过是“a guy”。
无数个男人之中的一个,她甚至懒得提他的名字。
果不其然,KRISTOFF进来以后,气氛就不大对头,姐姐的魔法还变出了怪物……姐姐被整个王国冰封的事实吓呆了。
无法控制自己,弄伤赶跑了ANNA。
这一段也很有趣,整个王国都冰冻,其意义是:she upsets everyone.一个人身上的什么特性,容易带来这样的想法?
ANNA再见到ELSA就到了冰面的战斗。
ANNA心脏里有一块冰的碎片,已经自身不保。
镜头一边是向她跑来的KRISTOFF,另外一边是危在旦夕的姐姐。
按当时ANNA自己的理解,跑向他就意味着能够拯救自己的生命;正因如此,最后选择跑向姐姐是绝对的牺牲。
而且她在该幕的20分钟以前就已经呈现生活不能自理的状态了……她爆发跑了一长段,化成冰了,也为姐姐挡住了剑。
请看姐姐捧她冰封的脸的姿势,摄影的角度。
不知道多少观众内心OS“亲下去,亲下去”。
...秘密已经揭开,两姐妹用这么极端的方式终于互相认清了感情,“You sacrifice yourself for me?”“I love you. ”最后的冰的庆典上,”门"的暗喻再次出现。
ANNA说:“I love open gates."ELSA回答:"We are never closing them again."2. ANNA / HANS ANNA和HANS的初遇是个意外,同时,还是肢体接触最多的。
这两项足够断定这种感情的性质了。
HANS对ANNA是有好感没错的,但他更擅长逢场作戏。
比如听说ELSA总是将ANNA拒之门外,他没有关心ANNA, 更没有追问这咄咄怪事的原因,而是多快好省的来了一句:“我决不会把你关在门外。
”甜蜜的情话,正好哄骗从来不出城堡的小丫头。
同时呼应了结尾他将ANNA关在门里,熄灭炉火让她等死。
ANNA去找姐姐,托HANS照看王国。
未婚妻深夜顶着风雪独自远去,刚订婚的男人毫不担心,甚至回以完美的王族礼节:“我的荣幸。
” 一般人就算再渴望王权,至少头脑中也会经历一个犹豫——思索照料王国的意义——衡量轻重——决定的过程。
但是HANS没有,他回答的天经地义。
可见,作为继位机会渺茫的第十三王子,HANS对权力的渴望却是流淌在血液里的。
这条感情线之后基本断裂,取而代之的是王子的双面人演技。
几乎杀死ANNA,在众人面前假装深情,甚至还利用ELSA对妹妹的感情想害死ELSA。
手段在迪斯尼片的王子里绝对是前无古人。
这里跑题:男性绿茶婊才是茶到尽、婊到家的货色。
妹子们一定要提防。
3. ANNA / KRISTOFF Kristoff小时候偷看到了地精救活Anna.这为他后来带着ANNA去找地精落下伏笔。
他和ANNA的初遇是在暴风雪里。
一个穿着冻了冰的破裙子。
另一个裹起雪棉衣,和怪兽一个样。
KRISTOFF还当着ANNA面,逞强却很熊的被印度口音店主给揍飞了。
所以这两人如果真的有心在一起,他们的起点还是非常好的。
因为它非常的真实。
如果说ANNA对着HANS还要怀春少女稍微装那么一下,那么和KRISTOFF就干脆是野姑娘本色。
抄起冬不拉,野狼都打趴。
加上找姐姐心切,她找KRISTOFF的目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砸晕潦倒在草堆上的男人,让他带她去北部山脉。
一上雪橇KRISTOFF就开始嫌弃姑娘:不要弄脏雪橇!
你和刚认识1天的人订婚你是傻子么!
你家里人没教你防备陌生人么?
你知道男人是什么吗你才不呢我来教你吧!
他们都是龌龊的家伙!
姑娘们都应该有一个KRISTOFF这样的朋友,比如现在流行的GAY蜜。
你不自量力试图爬雪山的时候,毒舌的说:我才不会把脚放在你放的这个地方。
哦不那里也不行。
然后在你背向他跳下来的时候,准确无误的接住你。
KRISTOFF爱上ANNA了吗?
树精群看到他回来,唱起了撮合他们俩的歌。
看起来KRISTOFF的生活里没什么适龄女性。
现在面前就是漂亮姑娘,但是KRISTOFF的反应——基本就是没有反应。
他的眼神是没有火花的。
ANNA滑稽的婚约是他的挡箭牌。
他的行为一直非常理性。
而把ANNA送回到HANS那里更像出于救人的希望和责任。
故事在结尾给了这一对亲吻的镜头。
但这个亲吻不是王子和公主的海誓山盟,就算抛开这是迪斯尼照顾小朋友镜头这个事实不谈,两人也都还在试探,都不太确定。
即使当真在一起,这个亲吻顶多就意味着磨合的开端。
离爱还远着。
4. KRISTOFF & SVEN THE REINDEER KRISTOFF和SVEN在主角中其实最先出场。
开头Arendelle冬天制冰,小Kristoff还是3头身,手拿冰镐;Sven跟他差不多大小。
整个冰河上,他们身边并没有看到其他监护人,只能互相照顾。
同时,我们也能发现Kristoff非要和驯鹿同吃一根胡萝卜,并且一定要你一口,我一口(酸酸甜甜小两…… 什么!
)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
加冕日我们看到了长大的Kristoff和驯鹿——注意: 这是一头公驯鹿。
【。
这两只的相处模式可明可暗。
明线给小朋友看。
暗线可就没有E/A姐妹那么纯洁了。
Kristoff喂驯鹿,他手拿胡萝卜说:“What’s the magic word? “PLEASE”这就奇怪了。
请问:你会和你的发小言传身教五讲四美吗?
所以,PLEASE带有别的含义。
什么含义呢?
迪士尼没有说,但我们可以举例。
比如欧美同人圈的姑娘肯定知道英文同人里,一个男主让另外一个男主说PLEASE,一般是什么时候会出现…………“驯鹿比人类好多了。
SVEN你看我说得对吧?
”KRISTOFF和SVEN呆在草堆里,两人都没有晚饭吃,他弹着吉他,给驯鹿唱歌听当晚饭。
歌词如上所示。
这段双簧极其熟练。
不知道演过多少次。
SVEN一大劣势是不能说话, 于是KRISTOFF练就了凭表情就可以读出他们家驯鹿的心思并大声说出来的特技。
小雪人Olaf非常活泼,他摸着SVEN的脑袋说:谁是我可爱的小驯鹿?
KRISTOFF一把抢回SVEN:"不许这么跟他讲话!
”醋意满满……这里我们来反向思考,假设他们真的是主人和宠物的关系,好比你家养了一只小猫,你朋友来了赞TA好可爱,你会夺过猫咪说不许说TA可爱嘛?!
最终,彻底把SVEN和KRISTOFF给卖了的,是他们质朴可爱没心眼儿的石头精朋友们。
他们看到ANNA的到来欣喜若狂,开始唱歌。
他们希望她能够”FIX”KRISTOFF,FIX些什么呢?
也被他们夹带在一堆大大小小的缺点系列里给唱了:“HIS THING FOR THE REINDEER THAT OUTSIDE A FEW OF NATURE’S LAWS”。
有道是有情人真心天地可鉴,天不知道,但是在KRISTOFF和SVEN这里,至少地上的石头(石头精也可以算石头了)是都知道了。
看,石头精,从火焰魔法到蘑菇养殖什么没见过,都要集体吐槽KRISTOFF他”违背自然法则“。
我说了,这一对的暗线可是一点都不纯洁的……SVEN整体比较忠犬和聪明,不过偶尔也撒娇。
看到姐妹的拥抱,SVEN过来蹭到KRISTOFF身边,要他也抱抱。
=V===============================================结尾庆典最是耐人寻味:一整片洁白的冰面上,姐姐和妹妹手牵着手。
男人和驯鹿站在一起。
毫无疑问,《Snow Queen》几乎是经典童话中最难按迪士尼方式改编的。
事实上,即便迪斯尼本人生前即有改编它的想法,他有生之年也从未付诸实施。
因为,《Snow Queen》的情节及其象征含义,即使在一向深刻的安徒生童话中也差不多是最为神秘、复杂的。
镜子的含义、碎片飞入Kay眼睛的含义、小女孩Gerda穿越四季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更不要说神秘、美丽、强大,无法用任何童话反面人物的传统模式来解读的Snow Queen了。
这样一来Disney在改编时就面临如下难题:1,要么就像之前很多真人电影和动画片那样,按原著情节拍。
结局:符合原著,中规中矩。
孩子们也许会去看,但肯定看不懂。
即使你把原著给大人看,十个里有九个也不敢拍着胸脯说自己已经看懂;因为《Snow Queen》绝不像格林童话那样人物形象正邪分明,故事情节单纯确定。
2,要么坚持Disney原则,按基于格林童话范畴的经典正邪斗争的套路来改编。
结局:小朋友们对此永远都会喜闻乐见,但反过来Snow Queen的形象和原著营造的氛围就等于被完全浪费了:她除了住在冰宫里有一点神秘以外,和其他坏女巫的符号化形象有什么区别?
于是,Disney对原著又作了彻底的、大刀阔斧的改编,其颠覆程度之大的确令人瞠目结舌。
最后有了这个半成品:http://tieba.baidu.com/p/2857424080#45712106339l从这个半成品来看,Disney其实还是想在原创故事和原著之间找平衡,但老实说情节铺设和人物性格并不完善。
如果说现在公映版后半部分的情节还有人诟病的话,那么初版很可能会引来多方吐槽——Prophecy的设置使得情节冲突和戏剧张力远不如现在(Prophecy本身也远远比不上《Frozen Heart》来得意境深远);更可怕的是,Elsa逃离责任的行为已经不属于fault的范畴而是wrong的范畴了——如果不把她设定为反派,对于整体情节来说这是致命的;如果把她设定为反派,Disney式的Happy Ending基本不可能出现。
所以这个版本在production时被毙掉并不意外。
那么怎么办呢?
最后还是安徒生自己拯救了编剧们。
我相信公映的最终版本里Elsa的形象无疑是借鉴了安徒生《野天鹅》里那位几乎同名的elisa公主。
从两人展现出的如此相似的手足亲情、责任感、自我牺牲精神乃至“不能说的秘密”,都能看出这一痕迹。
另外,《野天鹅》Elisa有11个哥哥,对应到Frozen里就是Hans自述为十三爷。
我绝对不相信这是巧合。
更重要的是:《野天鹅》就剧情来讲是所有安徒生童话里最为“格林童话”的。
(话说我第一次读到时还以为是安徒生借鉴了格林兄弟。
)这样就给予了Disney按基于格林童话范畴的经典原则,以Elisa的人物形象为蓝本重新塑造Elsa乃至整部Frozen的机会。
将Elsa“Elisa化”,也就是将Frozen故事的核心内容尽可能“格林化”,使之与迪斯尼原则相适应。
所以结论是:解铃还须系铃人。
从小就拥有魔法的艾莎公主,在一次和安娜玩耍的过程中,不小心伤了安娜,为了不让安娜再次受伤,他们抹去了安娜那部分的记忆,艾莎也为了不伤害妹妹,开始远离安娜,两姐妹的关系也不再亲密。
在艾莎女王成年的那天,安娜为了让艾莎祝福她的婚姻,从而发现了艾莎一直以来的秘密。
那首经典的《Let it go》出来的时候,一切都变成了冰雪的天地,真的很漂亮。
另外,小精灵们好可爱,喜欢夏天的小雪宝好可爱。
看到女王被攻击的时候,特别紧张,好心疼女王,只是因为自身的魔法,被别人当成了怪物。
王子好坏,竟然欺骗安娜,但是安娜最后为了保护艾莎,还是没来得及和阿克真爱之吻,原来,艾莎才是安娜的真爱吧!
真棒!
还好,最后艾莎用爱融化了冰雪,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艾莎和安娜回到了王国,安娜也和阿克幸福的在一起了,雪宝也如愿看到了夏天。
爱就要说出口,爱更不要藏心窝!
迪士尼的动画还是一样的精致画风,一样的音乐优美,一样的老少咸宜。每个角色都代表着不同的人们。通过一个带有魔法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了人情冷暖,这便是迪士尼动画一贯的风格。
还行吧。
冰雪奇缘让我第一次认识到自己与世界有如此明确的罅隙。
情节简陋,剪辑跳跃,什么创新立意情感突破都是被炒起来的,又是给点鸡血就高潮的“神作”。Let it go部分是唯一亮点。
用心之作,音乐美,衣服褶皱细节美
比去年《勇敢传说》不知道动人多少倍,虽然故事非常简单但还是有加分的小反转和非常好听的音乐。再就是....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你们懂的...
不知道这片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图书馆看的2D版本。画面华丽唯美,剧情也还不错,很喜欢这部电影反映的价值观。
四星给歌
煞笔中的战斗机。。。
还好,我还有一颗少女心。
诚意新意俱全 不失迪斯尼本色 。无论故事还是活儿耍的都极其出色
当初是二逼了才去看这个电影,完全童话故事结构
迪士尼总能在俗套和惊喜中迎刃有余,于我好于破坏王好于原始人,开头妹妹一个人在城堡里唱唱跳跳眼眶竟然有热泪划过,勇敢依旧是近几年的命题,最有笑点的动画不同于小黄人的卖萌趋势,没有刻意煽情太加分。The happiest snowman is worth melting for!
故事好简单,有魔法的姐姐长得好像董卿…
我能说这部电影除了水准之内的视觉之外,其他方面一无是处吗,这种电影也要拿奥斯卡了,没什么天理可言。
本片让我们深入了解了les的心路历程:自幼姐妹情深,之后以为激情是爱以为兄妹是爱,最后才明白。另为啥觉得姐姐冰雪女王造型是男异装。。。
WTF....
预告逗。感觉时间太短,情节略简单。怎么没有男女主角结婚的戏份。请来几个会唱歌的演员,看来迪士尼是要有些突破,动画周边产品很早就开卖。
纯粹想当然的动画片,剧情跳跃、故事简陋到毫无逻辑,姐姐莫名就有了魔法,莫名就控制不住冬天了整个城堡,莫名就与世为敌,莫名就逃跑了,然后妹妹莫名就要独自逞强去寻找,最后莫名就真爱之拥抱嗖一下夏天来了。除了画面,没有更多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