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很长,非常长,按照电视台播放的版本算,每集有 90 多分钟,共 54 集;按照后来发行的 DVD 版本和当年在奇艺网播出的版本算,每集有 40 多分钟,共 107 集。
后半部分开始出现大量的回忆片段水时长,而且年轻的主角们之间的情感关系非常复杂,我只能说贵村真乱。
但只要在陶家出现的时候,直接倍速播放,却也能节省不少时间。
毕竟他们陶家全家四口都有病,他们家的优良传统就是自私、打骂、争吵、逃避、下跪、自欺欺人、离家出走。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陶家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朱家母女跟他们一比都算是正常人。
这里给剧中令我讨厌的角色们排个名:陶家全家四口 + 沈妮妮一共五人并列第一>汪茜茜>汪奶奶。
演员是好演员,剧本是烂剧本,一个好题材拍成了这么一部超长狗血剧,实在是浪费。
唉,干脆改名叫《陶家和汪家的故事》算了,最多只能给 5 分。
好在除了狗血、恶心的陶家和汪家以外,还有温情的孙家,能支撑着我继续看下去。
如果能剪辑出一个《孙家的故事》或者《孙一美和许毅源的故事》(我不喜欢叫他们「美元」,因为「美元」并不是一个美好的意象,相反「美元」实际上是一种沾满鲜血的霸权货币),那么就可以 7-8 分。
补充:我在哔哩哔哩发现了一个非常好的孙一美和许毅源故事剪辑合集(上传者是用户@玖籽白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r4y1Y7DJ/?spm_id_from=333.999.0.0
热心帮助别人、成全别人、知足、顺着命运随遇而安,是幸福之源。
毅源之所以结束和复邦的君子之争,因为他看到复邦不仅是为茜茜,即使是为了复华,作为哥哥的他同样愿意舍身相助,这让他深深感动,呼应起在前的孙一美告诉他的“祝福也是一种爱”,才真正懂了为别人付出也是快乐的。
他告诉复邦“我的爱,是要她为我哭,为我笑;而你的爱,是铺天盖地地为所爱的人付出的,我总算领教到,我输了。
”及后,他要复邦不停地写信给茜茜,提到一美“最屌的地方”是“即使到最后根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即使最寂寞的人是自己,她还是会不顾一切地去喜欢(去付出、去成全对方)”,所以“喜欢一个人,写信给他不是为了他的回信(而仅仅是为对方快乐、幸福、留在正确的地方)。
毅源说想像孙伯一样幸福,孙伯说”要想幸福,首先要懂得付出。
”他脱口而出“我愿意”。
他也在学孙伯和复邦,为所爱的人付出铺天盖的爱,体会到当中的快乐。
一美听他倾诉心事,为他擦去伤心的眼泪,陪他在海边过了一晚,也让一元“总算领教到”有人可以无条件地关心自己的巨大力量。
所以,他从连切仔面摊的凳子都要“亲兄弟明算账”的小混混身体里,蜕变出沉睡多年的那另一个自己。
毅源结婚那天,许妈妈说“你啊,总是想着给别人幸福,最后,所有的幸福都会回向你自己的。
”“越平凡,就越真实”。
——许毅源
刚看第一集的时候,王伟忠字正腔圆的OS伴着光阴的故事钢琴主旋律流了出来,不知不觉就温暖了起来,甚至含泪了。。。
“光阴”这个词的有趣之处是它直指真实。
有零星的光,也有丝丝阴霾。
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走过的日子。
填充在我们记忆的缝隙中,有时以为遗落了,可是却又总会在那恰到好处的时刻,猛然惊觉。
我们从来没有过忘记,有时只是没有想起。
人生或是宿命,循环或是继续,这只是铺洒在每一个人面前的隐形轨迹,这只是每一个人心底最柔软的倾诉低语。
或许我们不太喜欢回头看曾经光阴的模样,不知是害怕什么都不会想起,还是在怕什么都没有忘记。
我们只是纠结在自我的情结里,盲目在杂乱的慌忙中,忘记了那些发黄的相片上,灰尘是怎样默默陈腐。
而近期完整的看完了一段光阴的故事,原本是抱着完全不同的期望去看。
起初只是对台湾眷村好奇,只是有些对台湾人文历史的兴趣。
由于近些年台湾眷村陆续搬拆,因此耳闻了一些眷村中的奇闻轶事。
那些在慌乱中漂洋过海的老兵,一去便无法回头,隔海便是又一人生。
人生际遇很难预料,在我们身后发生的事情永远无法明了,或许这就是这场游戏最让人无法厌烦的原因。
在那些眷村人身上,感觉每一个人的经历都可以写成一本书,拍成一部戏。
所以我一直在等待,等待那些眷村人的过往。
我想都应该多亏了台湾著名制作人王伟忠,第一次在节目上见到他,听到他一口的北京腔,误以为此人来自大陆,后来才知道他本人就是在眷村中长大,因为家里父母是北京人,所以才遗传了口音。
在他自己居住的眷村就要拆除前夕,他给那从小生活的地方留下了最后的一段影像,看起来很是温馨动人。
后来他的姐姐出书教大家做眷村菜,很多普通的北方菜,对于台湾人来说却是闻所未闻。
而在去年,先是听说赖声川导演和王伟忠共同制作了关于眷村的舞台剧《宝岛一村》,前去观看的人都是喜泪交加,整个演出叫好又叫座。
但想必自己是无缘观看了。
而没有想到的是,事隔几个月,一部关于眷村的电视剧大受追捧,同样也是由王伟忠制作。
而我不是因为电视剧的蹿红,更不是为了追逐某位明星的演出,只是简单的冲着“眷村”两个字而去,却不知道,自己得到了超乎想象的收获。
《光阴的故事》从四五十年代开始讲起,当时来到台湾的官兵们陆续住进眷村。
那里聚集了来自天南地北的人家,那是一个人与人靠得很近的地方。
每一家都只是一栋小小的平房,每一家都只隔着一道矮矮的围墙。
王家吵架了,还是李家闹别扭了,邻居们都知道的一清二楚,热情的邻居还会无所顾忌的跑来调解。
好像在那个地方不存在任何的秘密,每一个人都过在共同的生活里。
一开始的时候,我真的感觉无法接受这样的日子,好像没有了任何自我存在的空间。
但又渐渐地,被其中的温情所打动侵蚀。
张妈在除夕临盆,陶妈自告奋勇去帮着接生。
孙妈被倒会,张奶又执意借钱给她。
陶妈受伤,全村连夜排队去捐血。
冯爸开车撞了人,全村倾囊相助替他还清了赔偿金。
这就是眷村,充满了人情味的地方,充满了人情味的年代。
虽然有些清贫,虽然有些平凡,但是有挡不住的幸福,和挡不住的温暖蔓延。
孙爸是来自河南的老兵,在老家其实已经订了亲,但因为无法归返,所以在台湾娶了台湾老婆组建了家庭,生下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陶爸陶妈来自大陆北方,陶妈原是京剧演员,每天早上必做的事情就是吊嗓,全村人早已习惯了在她的咿呀声中从睡梦中醒来,而陶家夫妻对孩子管教甚严,尤其大儿子陶复邦,因为淘气的个性,从小没有少挨过打。
张家搬进眷村的时间稍晚,但是他们的家庭组成十分复杂,张先生娶了带着四个孩子和一个婆婆的张太太,而自己的妈妈也跟随着一起住在了眷村里,张先生自己常年跑船,留着这一大家子在家里矛盾重重。
冯爸和冯妈只有一个儿子冯拍雄,而这个儿子总是感觉被别人看不起,因为他爸爸是个捡破烂的,妈妈是个疯子,其实他妈妈本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后来稀里糊涂地随着冯爸来到台湾,本以为呆个十天半个月就能回去,谁知道这一呆就是遥遥无期,于是精神出了问题,几十天如一日地坐在村口的海边等船,等接她回家的船。
喜欢看这些爸爸妈妈们聊着他们曾经的故事,又发愁于眼前的困境,还有对未来茫然而又抱着希望的欣喜。
喜欢看他们的孩子调皮捣蛋,被父母追着满院子跑,单纯的童真,青春的忧伤,一点一点的走过人生,一点一点的体味生命。
想要有孙爸那样的爸爸,对老婆温柔体贴,对孩子关怀备至。
想要有像陶复邦那样的哥哥,一直那么护着自己的弟弟,一直那样的有所担当。
想要有孙一美那样的朋友,虽然傻里傻气,但是对朋友却是死心塌地。
想要住进这样的眷村里面,虽然有些嘈杂,有些拥挤,但是却存在最珍贵的真情,最挥之不去的动容。
就像陶复邦对许毅源说不要欺负孙一美,因为她是他们全村的妹妹,每次想起,就会感到窝心的感动。
就像许毅源说他因为认识了这些眷村的朋友,才知道“原来世界上有这样的一个地方,吃饭的时候每一家都亮着幸福的灯,妈妈大街小巷的叫着孩子,电视开的很大声,一家人围着电视吃饭,抢着一锅红烧肉,好热闹,好温馨。
”在这里,每一个人都会重新找到家的感觉。
而在这光阴的故事里,充满了五味杂陈。
就像光和阴这两个字一样,甜里夹杂着苦涩,痛苦里透着甜蜜,甜和苦依靠的那样紧密,甚至找不到它们之间的界限。
看到汪茜茜和家人的矛盾一点一点打开,可是命运的矛盾又把她重新套住。
看着陶复邦终于抓住了自己的幸福,最后还是无可奈何的放了手。
看着孙一美本就是傻人有傻福的快乐,最后还是不免去面对人生的真相。
看着许毅源在苦命中挣扎,终于却得到了那真挚的幸福。
或许很多人都喜欢看傻傻的孙一美与“流氓”许毅源的爱情,甜蜜中掺杂进小小波折,但结果还是美满动人。
或许很多人都遗憾汪茜茜和陶复邦的命运交错,汪茜茜似乎就是带着复杂的人生而来,她以为自己可以用她的倔强与坚强去迎击,却不知自己拼的越凶,受的伤却越深,直到有一天她选择不再去和自己打仗,命运却依旧没有轻易放过她。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苦与甜的区分,没有主角和配角的差异,也找不到好人与坏人的分别。
总是会在每一个人身上看到闪亮的地方,也总是会找到那些让人无可奈何或是不尽如人意之处。
这一段悠长的故事,在两个月前就全部看完,但一直留在心底汹涌澎湃,不知道要如何抒发,不知道要从何说起。
因为发现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眷村,而是一整个的人生,并不沉重,只是会让人思绪万千。
不敢回头去看,那些人儿时的痛苦,不解与惆怅,现在再看只是天空飘过的一朵浮云,我们曾经自以为的惊天动地还是那头破血流也闯不过的关卡,如今只是那释怀的一抹微笑了。
不敢向前去看,那些亲眼看着长大的孩子,最后自己也成了父母,挡不住的人生脉路,我们曾经担忧的成长还是发生了,我们曾经不愿的改变还是更改了。
那些孩子们,小时候期盼着长大,等到感觉自己真的长大了,才知道长大一点也不好玩。
我们都是这样后知后觉的走过之后,才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再重新来过。
我们生活在不一样的时代,生活在不一样的地方,却分享着相同的感动,相同的幸福感。
原来曾以为,只有那些新鲜的没有经历过的故事才会吸引动人,其实自己是大错特错了。
我们每一个人最在乎的是自己的故事,而《光阴的故事》就是一部能让所有人看到自己影子的故事。
里面有儿时模糊的记忆,和同伴的玩闹,树荫下伴着知了叫。
有对父母的埋怨,和兄妹的争吵,与朋友的义气。
有初恋的酸涩,分离的痛心,和平实的幸福。
有对人生的迷茫,成长的烦恼,和感悟的心声。
里面有我们经过的细微末节,有我们走过的点点滴滴。
光阴的故事是讲述幸福的故事,是追寻幸福的故事。
曾经以为,只有和自己心底存在的人在一起才是幸福,但是忘不了孙一美说的:“祝福也是一种爱。
”曾经以为,自己会无法忍受看到自己所爱的人过往的爱情,后来发现只要是真心付出,其实都是美好,因为忘不了许毅源说的:“你是一片闪闪发亮的沙滩。
”曾经以为,人生总会有赶上的车,也总会有错过的车,却又忘不了汪茜茜说的:“错过,是为了要遇见对的。
”曾经以为,幸福是奢侈的所得,是违背了命运的安排,可是忘不了冯妈说的:“你原来习惯命苦,以后会习惯幸福的。
”曾经以为,自己永远无法了解幸福的真谛,终于忘不了孙妈说的:“幸福是什么?
是圆的还是扁的?
没有人规定幸福是什么形状,如果你手上拿着圆的,心里想着扁的;或是手上拿着扁的,心里想着圆的,那都不叫幸福。
幸福就是你手上拿着什么,你越看它就越喜欢它,这样才是幸福 。
”……这是这五年里看的唯一一部中国电视剧,所以也只能说是最好的一部。
有时在看某部电影电视时,总觉得不够完满。
演员的表演,故事的编排,摄影音乐,总是存在某处的差强人意。
而这一部电视剧之所以能打动很多人,也是因为它在各个方面都极具水平。
《光阴的故事》里,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十分到位。
有意思的是,饰演父母一辈的演员和饰演孩子一辈的演员真实年龄相差无几,可是却看不出任何奇怪别扭之处。
操着一口河南话的孙爸,让我以为真的是从大陆找来的河南老头,最后才知道他根本就是地道的台湾人。
饰演孙妈的黄嘉千自己本身台语不是很流利,但是却把说的一口台湾国语,不时掺夹着几句台语的孙妈表现的活灵活现,孙妈对邻居朋友的热情,对孩子的严厉与爱护,也把握的十分精准。
而孙一美的单纯傻气感觉是浑然天成,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或是过分夸张。
还有本剧中的两位男主角,准确把握了各自身上的转变,陶复邦从充满孩子气的男孩到一切都自我承担的男人,还有许毅源从放荡不羁的浪子到温柔体贴的丈夫与父亲。
好像他们本就是这故事里的人物,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自然。
虽然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台湾,不知道这些故事是否完全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但是还是觉得有些衣着言语有些过于现代,有些情节不免也会落入俗套,但都是些可以容忍的瑕疵。
整个的故事其实充满了轻松愉悦,却也不时的冲撞进一些麻烦与困扰,有时感觉会措手不及,让人们笑着流泪,继而又哭出了笑容。
还有人物的互动和对话,就像我们每一个人活生生的经历,真实的不太像话。
一直都喜欢这样充满了真实,却又能够在真实中找到那没有被发现的一个角落,让自己独自倚靠在那里,沉浸在其中。
而我们每一个人光阴的故事又是如何的呢?
或许还记得光阴的味道吧,是含在口中细细咀嚼的带着丝丝甜蜜的块糖,是迎面吹来的燥热和泥土芳香中的夏天气息,是无边黑夜里独自感受到的滚烫热泪的酸涩,是有人喂送汤药时苦后留下的一丝微甜。
或许还记得光阴的声音吧,是在左右推搡中无忧无虑的畅然大笑,是辗转反侧间始终没有响起的电话铃声,是火车向前那一去不回返的轰鸣,是在冬日的咖啡馆里缓缓悠扬的《Hotel California》。
或许还记得光阴的模样吧,是在焦急等待中紧咬嘴唇的颤抖,是在收获幸福后喜极而泣的感动,是与他之间无法穿越的人流,是在走过这一切之后看淡一切的坦然。
我们或许没有写下相同的故事,但是我们能够了解彼此故事背后的心情。
在《光阴的故事》这一出戏中,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在每集广告破口处,都会登上一些老照片。
一开始是剧组演员儿时的照片,之后开始向电视观众征集照片,配上自己想要留下的话语。
或许很多人都早已忘记了去清理那些过去的尘埃,却因为这一出戏,让大家找回了时光的痕迹,好像真的发现了时间穿梭机,我们可以在任何的时刻停留。
但不可避免的,眷村还是消失了。
临走前,陶爸带走了自己家门口的号码牌,他说要挂在新家里,这样陶妈才不会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知道,这是王伟忠先生一段真实的故事。
我也知道,光阴还在继续,所以幸福,永远不会停息。
陶复邦一辈子都忘不了汪茜茜,他或许一辈子都不会了解什么是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甚至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和茜茜还有一个爱情的结晶。
年轻的茜茜天真而任性为了爱情她果断放弃了复邦,放弃了自己的最爱,她不想将两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自己最在乎的人身上,无独有偶那个时候的复邦发现自己身上越来越多的担子要扛。
那一年,19岁的茜茜和20岁的复邦注定要错过一生的挚爱,复邦选择了家庭放弃了茜茜,倩倩选择了爱情放弃了复邦。
多年后,复华问复邦如果当初我没有疯,你就不会在茜茜姐最需要你的时候离开她,复邦无可奈何,此时的他已经身为人夫,茜茜也有了丈夫,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复邦向一美和拍雄提出离婚的想法后,一美问复邦你该不会还在喜欢茜茜吧,复邦默认了,可是现在的他又能做什么呢?
他连一个第三者都不是了。
当初他选择了放手,现在只能是叹息和无奈。
只有在天上飞的时候才是真正的陶复邦,年少的复邦,冲动的复邦,孩子气的复邦,喜欢茜茜胜过于自己的复邦,在张家门口流泪伤心却无法开口挽留的复邦,一直错过茜茜的复邦。
陶妈问复邦想不想追回茜茜,复邦却说自己现在只想做一个好儿子,他无能为力了。
陶爸说的对,如果茜茜现在还是跟你在一起,指不定什么时候才熬出头呢。
茜茜不想复邦变成下一个张泽民,却将保罗变成张泽民。
倘若茜茜再笨一点,再软弱一点,他是不是还是会在夏天错过复邦,如果张叔没有死于海难或者有了那笔保险金,又或者复华没有疯,结局是不是会大逆转?
可是人世间最美好却最恐怖的事便是如果,我们用许多如果堆砌了美好的梦想砌成的城堡,然后任由现实残忍地不断侵蚀,知道美好的城堡被完全摧毁,然后我们又在这些废墟中砌起另一个梦一般的堡垒,然后再看它慢慢被击垮,坍塌,最后我们累了,再也砌不动了,像一个恶性循环一样流淌在我们的生命之河里。
人们仿佛在戏剧中可以找到并且行使上帝的权利,可以为所欲为地安排自己想要的剧情,可以魔力般的制造出一系列的偶然,可以使邂逅,也可以是错过。
有时候仿佛只有戏剧有一种张力,一种可以给人希望的张力。
茜茜天真地以为自己赖以生存的是死去的爸爸吧留给她的仅有的尊严,年少的他像一只刺猬一样,当时光流转,当日天真的茜茜早已被命运拔光了身上的刺。
当所有被茜茜视为阻碍的东西一个个被清理掉,当茜茜不想再做聪明的傻子想和复邦重新开始的时候,复邦已经不是那个从前的复邦了,不再是那个调皮的眷村大孩子了。
期盼中的我们重新开始吧变成恭喜我吧,我要订婚了,当日为了他而要变成飞机师的梦想如今变成了开着飞机载着你老婆来加拿大看我。
错过了什么,最清楚的是彼此。
篮球场上,复邦说我再也不能帮你解穴了,茜茜说我再也不需要你帮我解穴了,持续了几年的恩恩怨怨终于还是在那个夏天结束了。
相濡以沫只是一种幻想,现实只能是相忘于江湖。
纵使你对她有千般情意,他能回答你的终究只能是无意。
现实中的杨一展和赖雅妍也终究没有走下去,或许这就是现实与戏剧的差别,戏剧会让一切完美,或者尽量完美,而现实中错过了便是错过,没有重逢的机会和礼遇,即便是后来的方静竹和唐翔希,终究还是回不去以前那些美好岁月。
幸福始终像午后闲闲的时光,不淡不缓的流动。
岁月始终像地上斑驳的阳光,总有一些闪亮。
静数时光,默怀年少。
谁,听我说这关于光阴的故事。
谁,陪我看细碎年华悄然离去。
多年后,再过许多年后,会不会像一美一样有个幸福的家庭,有个可爱的多美,有一个有点酷却懂得疼爱人的许毅源。
看《光阴的故事》,我被感动得满满。
追逐的身影,棒棍下复邦的哭声,一美爸爸的铁砂掌,陶妈妈说复邦是母猪的孩子,一美的3*3,拍熊的名字,郝伯伯的手枪,以及一美单纯的愿望。
这些充满欢笑的镜头让我总有身历其境的感觉。
毕竟这些事情,在我们小时候也一样在经历。
小时候,孩子,原来这些词语在长大的我们看来是那样美好,那些逝去的岁月里面刻画下我们怎样的欢声笑语。
我们一点一点长大,身体的成长固然是岁月的痕迹,可是心灵的成长却让我们开始苦恼。
于是,复邦抱怨,连没脑子的一美也抱怨。
一美帮拍雄写情书,茜茜和复邦的交往宣告一美从10岁到18岁的愿望破灭,朱磊写信让茜茜让叫一美被误会,复华变成学习的机器,陶妈妈阻止复邦和茜茜的交往,一美的日记,许毅源的出现。
他们长大,他们每个人都是主角。
青春变得繁芜而昌盛。
我希望故事到这里就好,到这里就好。
村子的风水不好,家家都开始经历苦难。
张叔叔失踪,茜茜与复邦分开,陶妈妈生病,复华住进疗养院,一美跑出来一个妈妈。
这些悲伤的情节可不可以不要?
生活,原来这就是生活。
生活也就是这样。
我们像他们一样过童年,像他们一样抱怨成长。
可是他们依然将生活活得像样,而我们,当一张一张纯净的脸庞变得沧桑起来,我不得不在心里面反省,为何我们不能像一美那样单纯而善良的成长。
那些单纯的小愿望被我们丢到那个角落。
我们为什么不能像一美那样傻傻的长大。
难道只是因为我们看了很多电视,电视教坏了我们。
难道只是因为我们周围没有那样相亲相爱的一村子的人。
我们怎么可以一直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好好过现在。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满足不了自己。
当身边一些人走失,当经历的一些往事开始淡忘,我们怎么可以当作什么都不知道。
那些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究竟在发生怎样的事情。
我们是不是要一直只看到自己前方的世界而忘记身后还有一个我们看不到世界。
要如何保持一颗善良乐观的心生活。
我想我们要学习,向一美学习,向茜茜学习,向《光阴的故事》里面每一个人学习。
学习生活。
记得从前即使芝麻绿豆大的事也要张显得似所有人都知,现在几乎在怎样的天翻地覆都说不出几句话来。
内心的汹涌澎湃不知道如何表达。
《光阴的故事》一个献给“珍惜我们一起走过,物资贫乏,互相扶持的时代”,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一个给我满满感动的故事。
时间它像是河流 慢慢的轻轻推送有时候像是漩涡 很难静止而不动开心的 伤心的一辈子能改变什么 能相信什么游走在梦的尽头 也常常不时回首人与人擦身交错 谁停留谁又远走我曾经犯的错我曾经留下的遗憾就让它去吧“我一辈子都没有这么认真地看一部连续剧。
”一个躲在小城市里,一面做老师,一面做木匠的朋友告诉我。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很感慨,于是我也在不开心的时候看一看。
到现在还未看足十集,但剧情里的一切都那么熟悉。
所有的悲伤,所有的遗憾,都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
那样子的感情,可贵,却似已逝去。
因为同处闽南地区,亲切感很强烈。
讲述的似乎正是我的过去,而且,孙妈其实挺像我妈的。
很开心的是我妈一直都能保持这种性格,愿她身体安康,血压能降下一些。
我也只是抓住了这个时代的尾巴而已。
伤感太多也只能听听张震岳的《回到过去》,会心一笑。
就像看这部连续剧一样,再多再大的悲伤与遗憾,都会幻化成美好的回忆,会心一笑。
二十年的经历,好好珍藏。
看完《光阴的故事》有两个感想,第一,王伟忠真是帅哥+才子,又有黑道大哥范儿,真是偶像。
第二,自残系最好的对象永远是治愈系,而治愈系永远向自残系敞开怀抱。
《光阴的故事》四大主角,双旦双生,孙一美、汪茜茜、陶复邦、许毅源,两自残两治愈,两两配对,真是再合理不过了。
乙一有一篇小说,也改编成电影了,说一个男孩可以随时治愈别人的伤口,故事很精彩的是后半部分,不,他不能治愈,他只能将伤口转移到自己身上。
陶复邦是那样一个功力不够的治愈系,汪茜茜是那样一个段数极高的自残系。
两人水准不一样,因此,复邦只能不断不断把伤口嫁接到自己身上,却不能痊愈这些伤口。
汪茜茜的伤口越生约多,陶复邦也越转越多,最后自己也是体无完肤。
有些观众感慨说不是陶妈作祟,不是命运捉弄,或许他们会比较顺利。
不会的,段数不够的治愈系,虽然也是治愈系,可以遭遇段数高的自残系,简直像遭遇吸星大法的普通武者,顷刻间,一身武艺被吸得精光光。
这一点,陶妈早就看出来了,汪茜茜并不是理想的儿媳妇,“现在我儿子都对她言听计从了,这往后还怎么办啊?
”。
“我可是见过她对张叔的态度,我不想我后半辈子还受媳妇儿的气”。
在自残系还是凶狠的自残系,没有被岁月磨砺地圆滑,在治愈系还是蠢笨的治愈系,还没被岁月磨砺地宽厚,两强相遇,只能是勇者胜出。
而自残系的胜出,结果就是两个人都伤痕累累。
治愈系只有遭遇过挫折痛苦(陶妈的病,复华的病),自残系唯有经过更恶的人的打磨(茜茜嫁的那个保罗哥啊),再加上一点点运气(那个莫名其妙的儿子),才有可能最后走到一起。
孙一美是一个超级治愈系,她最治愈的地方就在于,她都不知道自己可以治愈。
她可以治愈别人的伤口,却永远不会在自己身上留下太多疤痕,你说她笨也好,迟钝也好,总之,自残系所有的伤痛,打在她老人家身上,永远是石沉大海。
所以许毅源那种超级大自残派,会在她这里慢慢疗好伤。
会深陷不可拔,没办法,人家段数高,又或者是,段数实在太低。
就算自残系有再大功率的吸星大法,可人家莫有武功,你奈她何?!
大部分情节离奇的连续剧,都是一帮自残系在那边闹腾,你死了妈,我就没了娘,你有第三者插足,我就正室闹翻天。
总之,你拿一个伤口出来,我就弄一个更大的出来比。
而治愈系总是被糟践得多,要不然,哪有那么多惊心动魄,一波三折。
但是生活中,治愈系永远追着自残系跑,自恋自嗟自叹的豆瓣女,非得要遇见一个文字只看说明书的理科男才会幸福。
而单纯无知的多情少女,也总是喜欢追着血海深仇的孤身男子。
最幸福的当然是治愈系找到了治愈系,就像孙妈孙爸的那种幸福。
可是哪那么容易,大部分的人都不安分,不能享受到手的普通生活。
治愈系之所以成为治愈系,也就是因为他的治愈功能,一身治愈武艺,无从施展,简直是明珠暗投啊-- - - - 所以治愈系追逐自残系,又通过自残系把自己也变得伤痕累累,等到自己转变成自残系了,再去毒害下一个治愈系。
正如你前男友被他前女友伤害再来伤害你,而你从他那里学到的招数又去伤害另一个。
冤冤相报,直到遇见势均力敌的一个,又或者,有一日,恍然大悟,再不跟天斗了。
一辈子糊涂涂的孙妈有一段话让我动容,幸福是什么?
幸福既不是扁的,也不是圆的。
如果你手里是圆的,心里想着扁的,那就是不幸福。
但如果你手里拿到是扁的,就越看越欢喜,那就是真正的幸福。
嫁人要嫁治愈系,这句是经典名言。
治愈系怎么看,看对方家庭就知道了。
他(她)爹妈是治愈系,生出来的只能是治愈系。
而我写这篇东西的原因只是在于,我曾经是个差劲的治愈系,看到别人伤口就扑上去,然后自己伤痕累累。
就在我即将蜕变为自残系的那些个关键阶段,我就遇见了我自己的治愈系,超级无敌治愈系暖手同学,会装笨,会装蠢,会把你的伤口转移到五万八千万里外的爪哇国去。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地方看到有人谈论这部电视剧,虽然我年纪不大,但是对这类怀旧剧目一支很有感觉,所以找来看。
在前20来集的时候,我对这部片子的感觉非常好,尤其是第一集,那个小一美给人的印象太深了。
在这20多集里,虽然一帮年轻人的生活给人一种青春爱情剧的感觉,但是总体来说,非常的切合电视剧的主题,几家住在一个村子里的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虽然简单而又清苦,但是大人乐观积极,孩子单纯善良,邻里河蟹互助,如果就这样下去,这帮孩子终将长大,走上社会去面对他们的生活,这中间会有波折,也有痛苦,但是应该大体上是平凡的。
但是到了张叔失踪以后,这个调子就变了,灾难开始大规模的降临到这个小小的村子,先是张家,然后是陶家,连剧中人都发出感叹,这个村子的风水是不是出问题了。
最后,当孙一美莫名其妙的冒出一个亲妈的时候,我觉得搞出这种狗血剧情的编剧一定是疯了。
就标题来讲,这部剧应该是一部生活纪录片,好比大陆的金婚。
事实上op的最后有个副标题,叫做--献给在物质贫乏岁月里互相扶持的人们,证明的上述的观点。
我很喜欢这个副标题,因为切入点很好(比金婚强),显然从50年代到80,90年代是台湾从重建到发展到腾飞的时期,片中的人物经历了物质的贫乏到丰富,他们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他们相互扶持一路走来,这其中有苦有乐有波折,但是让人怀念,这就是为什么第一集开始老陶住在高层公寓里为找不到一个挂门牌的地方而闷闷不乐的原因,过去邻里相扶的日子回不来了。
但是到了片子的中期,在张叔失踪以后,情节变得异常沉重,苦难接踵而至,这让观众有一种怪异的感觉,这个村子到底怎么了。
苦难是一定的,但是家家哀恸就有点过分,毕竟这是光阴的故事,不是人间悲剧大合集。
到一美那个妈跑出来的时候,编剧就彻底疯了。
显然,虽然张陶两家的悲剧虽然突兀,但是是有隐患的,张叔是跑船的,想叫他出事,随时都行,更不要说复华了,花了将近5,6集来埋伏笔(都不叫伏笔了,整一明示),发疯只是众多可能之一而以。
但是,一美这个妈第一没有征兆,第二还推翻了过去的剧情,完全就是一个硬生生插进来的东西。
孙家一直是我认为的一个幸福家庭的典范,没有客观的隐患(比如张家),夫妻二人在生活上的态度好得没话说(相比而言陶家两夫妻是失败的,复华事件说明了家庭教育的失败,而陶妈和茜茜的约定更是看出了陶家人的自私和自以为是),所以孙家搞出这种事情来让人觉得非常的奇怪和没有必要,当看到孙妈跟孙爸两个人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时候,我算是明白了,这编剧把挺好的一出生活纪录片搞成了催泪弹,而且是故意的。
当然,我无从得知台湾的电视观众是不是比较喜欢催泪弹,但是我觉得故意搞催泪弹,还搞得在这么生硬,实在是没什么意思。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陆的电视剧比台湾的水品高不少。
把一个生活剧变成了催泪弹,编剧不是疯了就是换了
这是我十几年来看的唯一一部台湾剧, 除了很小时被迫跟我妈看那些婉君之流的, 等我懂事了, 我就因为受不了那恶心巴拉的台式普通话, 那台客味十足的造型,从未受任何一部台剧的诱惑 (包括穷摇, 流星等都不为所动,) 这次却为光阴动摇了. 开始是为了看可爱的小一美, 小时候和邻居小孩的玩闹, 玩弱智的点穴游戏, 被父母打, 怕老师 (现在的小皇帝啊,这事很少发生了), 暗恋某个小伙伴, 都和自己童年好像, 当看了两集小一美长大的, 变成很逊有点笨的一美我都快要放弃了, 幸好因为怀旧情结, 因为喜欢孙伯孙妈, 因为要电视捞饭, 总要看点什么又没更好的选择, 就坚持下来了...... ........然后我就看到很闪的美元恋!!! 闪到我晕头转向, 废寝忘食, 语无伦次, 走火入魔, 辗转反侧, 不辨是非, 胡思乱想, 柯南上身, 深度中毒, 终日傻笑, and so on ...... ......再然后, 我就放弃了以前那些矫情的偏见, 爱上了台腔, 爱上了台客风 (现在看到金像奖里一些比较台的打扮, 我都不自觉挂上傻笑, 还带着欣赏的目光, 我是真心的!!), 连以前很抗拒的台式俚语文化反侵略 (像粉, 吐槽, 呛声之类), 我都一并爱上了.好, 以下是"看<光阴>学到的"心得篇:心得一: 原来台湾的6-70年代和我们80年代90初好像啊, 好有共鸣我们在80初迎来了冰箱,电视, 我懂事后在80中很激动的看着家里装了电话, 然后盘算着和其他几个也有电话的小同学互通电话,觉得很得瑟, 当看到一美家初装抽水马桶时的剧情, 就会心的笑了. 还有学英文歌; 家家在追剧, 小绵羊摩托, BB机, 还有邻里间虽然没光阴里密切, 却也有在中秋等节日在天台开party, 现在对在一切都好怀念. 只要在文化上还找到契合点, 就容易产生"大家还是一家亲" 的感觉, 就像香港现在老说的那个"集体回忆." 心得二: 台语也很可爱嘛我妈是为了看闽南话和她们黎话有什么相似点, 开始注意里面的话的. 我看着孙家芋头番薯的组合, 有时以孙爸和阿公的语言不通为笑料, 慢慢理解到, 语言嘛, 以沟通的目的为主, 他们口音的不同没什么可取笑的. 所以一美会说一口现在多数台湾人说的台腔 (不像复邦的普通话还是可以说得挺准的)...... ...... 又然后, 我就有心记住一些台语, 特别是我最喜欢的美元恋开始后, 看他们的对话, 学到 "卢" 啊 "番" 啊 "螺赖把" "大水" "几抅" "把一把" "腰束乃膨" , 然后又跑到中视的讨论版, 学他们的调侃, 什么 "闪" 啊 (之前我只知"粉红"一说), "电视爬满蚂蚁" "船戏" (这个算是我最喜欢的新学名词, 之前以为是因为那场戏甜蜜得让人"晕晒浪", 才这样叫, 后来我发现其实要用不太准的普通话说, 我真白目啊我, 哈哈哈哈), 总之很欢快 :DDDD心得三: 我有了思想觉悟了这个嘛, 看着剧让我找到看<悲情城市>时的感觉, 是不是其实不应该分什么本省外省的, 不过也算是时运的一种阴差阳错吧. 不多说了, 其实这条和心得一有点重合.还有另一个看剧的感触, 就是好想谈恋爱啊! 不过要找到几抅这样的人谈何容易. 所以谁说这不是偶像剧, 本来就是用偶像剧的模式写的嘛 (but i like... :D)
你我的故事.
不残不残
就这还好意思造谣说1988抄袭。。真不要脸
不明白什么叫“又臭又长”可以看这部剧
被1988抄袭,实在是因为你太优秀
有点冗长,看不完。完全不像1988
可以,可以,可以,我感觉哎呀,就是哎呀,就是哎呀。陶家的剧情太抓马了。然后美元恋挺萌的
1988确实有抄袭光阴的故事的嫌疑,光阴也让更有代入感,巷子间家长里短,邻居互帮互助,小孩打打闹闹,爸妈爱打骂小孩,不过,打骂小孩也是家暴。台湾也是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里面的已婚妇女没有自己的名字,陶太,孙太,冯太,甚至连那个一元他妈也从头到尾被叫许太 ,跟古代嫁给男人之后改姓有啥区别。一美阿公重男轻女,给一美弟弟红包比较多。一美妈妈没敢想过自己可以继承她爸那块地,给自己60岁的老爹找对象还期待对方温柔贤惠,刻苦耐劳,好好照顾他,怎么不找个保姆干脆呢?还有整部剧一直被提到的孝顺,烦死掉,反正看华语剧就是这样被喂屎小君(冯妈)说过最有道理的一句话:误入歧途需要人拉他一把,粉饰太平只会越演越烈。复华从小被压抑天性,为了爸妈的开心,只能好好读书,考高分,光耀门楣,不辜负爸妈的希望。
初中的时候在凤凰台看过,不是特别能理解一些东西,毕竟没亲生经历过。后来韩国也出一个叫1988,忍着看了好几集,但也没看完。至今为止没能理解那些对1988特别共情的评论,敢情他们经历过那个时代的韩国?(-ι_- )
写实得让人想哭。
受不了,什么价值观啊
韩国人抄,可以中国人抄,不行!
室友在宿舍喜欢看《请回答1988》,看了两眼想起小学每晚吃饭追看的这部剧,噢我的青春!
前面不错,后面封建啰嗦又狗血
还是有点没看进去,歌很好听
看到后半程一直到看完整部剧,我总是会想起《住在清潭洞》,他们有带来一样的不舍和感动。 最后,简直是太喜欢许毅源了!本来以为自己可以是孙一美,结果看到朱虹跟娟娟说:“其实我们很像,都是因为太自卑了,所以变得很古怪。”原来如此,我才不是孙一美。
王伟忠,神一样的存在。。。
鸡飞狗跳的八点档,其中的有些观点真是陈旧迂腐,尤其以现今来看,剧情越推进越讨厌陶家
完完全全理解不能阿T T
凤凰开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