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陷入困境是常事,在《万福玛丽亚》中,我们看不见哥伦比亚浓郁的民族风情,听不见那大海温柔的叹息,唯一得知 便是生活在那种穷困环境中的人们。
《万福玛丽亚》是导演乔舒华·玛斯顿的电影处女作,有过拍摄连续剧《法律与秩序》的经验,《万福玛丽亚》这样的电影也自然是驾轻就熟。
平实流畅的叙事,客观冷静的记录,将每一位观众都引入一个罪恶的魔窟之中。
当一个十七岁的小女孩怀着身孕决定运送毒品补贴家用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好像是上帝死了。
生活大概远比电影要残酷。
每次看欣赏第三世界国家电影的时候总要做一番挣扎,在这些国家中,有很多你想象不到的真实故事在上演,大多数故事都是关于绝望和死亡的。
导演在《万福玛丽亚》这部电影中,并没有刻意去强调环境的艰苦,而是通过人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对话和行为来展现哥伦比亚底层百姓的情困潦倒。
在电影中,玛丽亚一方面受到残忍毒枭的欺压,另一方面受到美国海关警察的冷库对待,对于十七岁的女孩来说,这样的世界,除了残酷,没有更多的形容。
女主角玛丽亚的视角和经历是整部电影的主线,观众只能跟随着玛丽亚来了解那个残酷的世界。
从叙述手法上看,乔舒华·玛斯顿并没有可以的炫耀自己的拍摄技巧,反而用一种最真实简单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平铺直叙,运用剧情本身的张力来推动电影的继续,用演员的真实情感来充实整部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就是配乐。
以往,人们在看电影的时候,配乐会成为烘托情绪的一种手段,而在本片中,所有的情绪和张力依靠的都是电影本身的剧情。
十七岁少女的人生挣扎是绝望和悲伤。
在任何一个国家,穷苦的人们想要出人头地,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
十七岁的玛丽亚不仅要撑起家庭的经济负担,还要尽量帮助姐姐来养活她的孩子。
面对这样的困境,玛丽亚投射出来的是一种不符合年龄的坚韧。
虽然导演一直将镜头放在玛丽亚身上,但是,纵观全篇,导演依然将哥伦比亚这个国家中的人民,为了生存而需要担负的代价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遥远的第三世界国家,玛丽亚这样的任务比比皆是,年轻气盛的性格和低三下四的工作处境相互冲击着。
他们拼尽全力想要得到自己渴望的成功。
导演在本片中并没有过分夸大哥伦比亚的经济问题和民生问题,而是用写实的手法,旁敲侧击的让观众了解到哥伦比亚的绝望和悲伤。
整部电影除了玛丽亚的选择和坚持之外,更重要的问题则是所谓的美国梦。
在美国式资本主义商业机器的压榨中,他们都认为美国便是掘金圣地。
当他们冒着危险来到美国的时候,得到的是冷漠的海关,怀疑的态度。
哥伦比亚的毒枭将她们作为运送毒品的工具,而美国司法机构却将她们视为危险的所在,到最后,她们拥有的只是被人宰割和永无止尽的折磨。
《万福玛丽亚》以其冷静克制的风格呈现、内核却是世界性苦难的问题、与金基德残酷外部世界《撒玛利亚的女孩》相比较、影片中的美丽女主角表现出来的沉稳、独立、隐忍、富有同情心等美好品格隐喻着宗教类型的化身,但现实中用身体去贩毒携带出境,用青春的生命去铤而走险,内心萌芽实施的这种恶的走向,人性总是充满着矛盾,电影也真切地表达了这种双重性。
第三世界国家向往的"美国梦",往往就是一场豪赌,生命的赌注新闻报道中整船、整车厢、偷渡窒息死亡的案例世界为之震惊,但还是有人不断地叩响达闯这道鬼门关,《万福玛丽亚》中也是用这样的主题揭露这种丑恶的交易,影片没有用太多残酷的画面来表达,而是通过玛丽亚的经历和内心变化来影射。
导演乔舒亚.马斯顿以拍摄美剧作品而著称:《新闻编辑室》、《扪心问诊》第一季、《柏林情报站》第一季、《傲骨贤妻》第五季、《六尺之下》第五季等都让人津津乐道,电影《骨肉之躯》、《万福玛丽亚》也是他的代表作品。
片名如果直译的话叫做"恩典满溢的玛丽亚",译为《万福玛丽亚》很贴切了一点也没问题,宗教完美化身的玛丽亚与影片中玛丽亚的运气与善良有着点滴相伴,罪孽中的悔意和怀孕检查中对新生命的希望喜悦,在返回故乡机场的入口处毅然地回头留下来,《万福玛丽亚》导演应该也是在祝福剧中人物和现实世界类似的人物,隐隐感动的同情心,饰演玛丽亚的卡塔琳娜.莫雷诺演技自然有深度、同样也楚楚动人。
最近看过三部电影,表面上非常不同,却又不得不让人联系到一处。
《万福玛丽亚》(Maria, Full of Grace)说的是哥伦比亚少女铤而走险,偷运毒品到美国的故事。
偷运的方法是将毒品包裹起来,吞下去,倘若不小心,毒品破裂,立即就会死人。
整个过程几死几生,不过还好,最后有惊无险,马里亚留到了纽约,面向一个完全未知的未来,因为回头无岸,有的只是无边的绝望。
阿富汗电影《摘下面纱后的少女》(Osama)说了个真实故事:塔利班统治期间,一个女孩父兄都在战争期间身亡,母亲失业,可是在塔利班政权严禁女孩在无男性家属陪护的情况下出门,所以根本无法去工作。
Osama只好女扮男装出去找生路,每天都走在死亡线上。
孰料不久,就被塔利班征去参加军事训练,身份暴露,本应判死刑,最后这个还未成年的少女被赏给塔利班一个妻妾成群的小头目,从虎口走向了火坑。
片中女性的绝望让人触目惊心。
现实生活也差不多,饰演女主角的演员电影演完后,命运仍然没有得到多少转机。
想来魏敏芝比她还要幸运得多,好歹还去上了大学。
最悲惨的是柬埔寨的影片《插田人》(Rice People)。
片中说的一户人家,只有一个男丁,却在犁田的时候踩中刺中毒身亡。
种植和养家的压力几乎是灭顶的,让这个守寡的母亲神志不清。
最让人感叹的还是下一代的命运,一季水稻还没有插完,父死母疯,大大小小七个女孩在近乎绝望的环境下,以血肉之躯阻挡命运之轮对自己的倾轧。
此片画面优美,但人物命运实在悲惨,让人感觉如同十八层地狱,一层层在面前打开。
更可怕的是,这不仅仅是电影,它是很多贫困地区女性的写实。
三部影片都把镜头对准了在生活中挣扎的贫困少女。
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或是说,把美毁灭给你看。
相对于这些地方而言,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如若天堂一般。
只是让人无法心安的是,贫困地区的女性,生存仍然非常艰难。
比如农忙季节,农村的妇女一般情况下非但要下田下地干活,回家还要做饭,清早还要洗衣,有的还要带孩子。
她们几乎没有什么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没有条件,没有机会,也没有人关注。
她们不会来上网,也根本不会知道博客,她们没有声音。
可是她们绝大部分人就如上面三部影片中那些女性一样,十分坚强,也十分乐观,不管多少压力,即便自己的生活四面楚歌,也要努力创造一个新的未来,送给自己的儿孙。
这样去看电影,不知有无问题。
朱光潜老先生说审美就要保持距离,无距离则无审美。
可是我等俗人,免不了还要把距离拉近,看看这里头的真实人生。
这几部影片都在国际上有很高声誉,可是大家宁可不看这样的片子。
世间少一奥斯卡,少一金熊,少一金棕榈,太阳照样升起。
让一些人在绝望的深渊中看到亮光,则善莫大也!
http://family.mblogger.cn/berlinf
影片讲述了一个哥伦比亚少女为了生活,用体内藏毒的方式,贩卖毒品到美国的故事。
说实话,女主角长得还是不错的,不但找了个丑男兼穷男当男朋友,被搞大了肚子也不让对方负责,一开始还默默的在一家鲜花包装厂累死累活的当操作工。
哥伦比亚的女孩真是纯朴啊,外貌条件这么好,在中国的话要么就傍上大款要么早就找个家里有钱的就嫁了。
不多说了,再多说河螃蟹该来了,打住。
也许你有时会这样设想,设想一个生存的绝境,没有父母,没有家庭,甚至没有可靠的朋友,一个人,两手空空,在漩涡一样的街道上走着,等待被吸入或者被粉碎。
事实上我常常这样做。
难道悲剧不令人激动人心吗?
难道游离不正是心灵的常态吗?
影片的最后,黑色的少女玛丽亚没有回黑色的哥伦比亚,她留在了黑色的美国。
走私毒品的少女玛丽亚,死去的露西,雄纠纠争辩的胖朋友。
真实到没有奇迹出现的电影,第三世界的脆弱心灵,美国美国。
听胎儿心跳的玛丽亚,圣母玛丽亚,我们喊你的名字。
喊你黑色的眼眸。
“其实”真实的故事,那些第三世界的国家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无关悲剧。
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显得很客观,甚至近乎冷漠,只是平静的用摄影机拍摄着每一个人物、画面。
一场贫穷与挣扎的虚幻的美国梦。
在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商业机器中压得粉碎。
让我瞬间想到了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快餐帝国。
对于大多数来自不发达国家的移民,他们又能怎样为梦想奋斗呢?
国家不能保证提供良好的教育及生活娱乐,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商业及文化的侵略使人们无不想去创造更好的生活,身处的环境无疑是在摧残人的欲望。
于是快餐帝国中是冒着被击毙的危险穿越边境在屠宰场里拼命干活的墨西哥非法移民,为了赚取更多的工钱,时刻处于高度危险的工作环境中,一不小心就会发生事故,影片中一位工人因操纵失误被绞断一条腿,如同那些被送进绞肉机里脏污的牛肉一般,只是,失去的还有人的自由与尊严,更别谈遥远的梦想。
其实对于贩毒又能表示怎样的感慨呢,万福玛利亚中一方是残忍榨取贩毒女获取暴利的毒枭,另一方面是面无表情按规章制度执行任务的海关警察,对于玛利亚与露西这种怀抱美国梦的天真女孩是一种无尽的摧残,纵有千般苦,更与何人说?
影片中哥伦比比亚的大毒枭们把她们当做运送毒品的工具,而美国司法机构却正正经经的把她们当做公民一般进行盘查,到最后连她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
只是在两方都没有话语权,任凭宰割与折磨。
当影片中未婚先孕的玛利亚吞下一粒粒装着毒品的包裹时,其实已经失去了一切。
露西在一旁教导着她如何不让这些定时炸弹引爆。
玛利亚是天真的,露西是麻木的,露西对玛利亚是同情的,但她也无能为力去挣脱。
两人连同其他贩毒女共同维持着之间脆弱的小社会,仿佛是这个冰雪世界中一丝燃尽的火苗。
而玛利亚开始依然相信世界是好的,并且时刻显示出在家乡时的那种善良品质,只是这是毫无用处的,只会是更多的麻烦。
同行的布兰卡来到美国立刻发生了质变,或许他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只有钱才能改变所有。
所以当露西死去后玛利亚带着她去找露西的姐姐时,布兰卡认为是个累赘。
他认为自己早已调整好心态,去使自己向其他人一样正常工作。
但无疑他们是彼此依靠的,也只能这样。
在面对更为复杂的社会时,这无疑是个考验,只不过最终没有奖励,你只能在坏与更坏中艰难的抉择。
最终她们拿到属于她们的那笔钱准备回国时,在机场玛利亚犹豫了,然后是坚定了,转身默默离开,毅然决然的决定留下,留下困惑的布兰卡。
可能她知道自己已经一无所有,放弃理想接受勇气去面对未知的苦难,自己已经见识到了社会的不公正,只能在这疯狂冷漠的社会中夹缝求生。
同时存在着另一种理解就是,与其干着危险的贩毒行当,不如去向其它底层的穷苦人民一样去奋斗,尽管生活是艰辛的,但一份平淡不受打扰的生活就会给自己莫大的满足与安慰,虽然也只是奢望,也要好过之前虚幻天真的梦想。
影片开时前的哥伦比亚小镇给我感觉像是很多的中国社会场景,工厂的工人、街头的混混、酒吧里虚度时光的年轻人。
在中国有时也会感觉如此,无论我们的追求如何的不同,房子、车子、伴侣···或是你完全的推开一切去追求恬淡,我们都是原始的,是等待加工的材料。
从大的消极方向来说无论我们如何自己去选择,我们都是被选择的,最终流入庞大的生产机器,如同快餐帝国中的压肉机制造出的牛排一样,成为一个个的牺牲品,去满足这个社会庞大的胃口。
但无论你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人,我们都会为自己而奋斗,不是么?
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
”我想不管海明威所说的美好是何种意义,我们都在为这两个字去奋斗,你的命运总在你自己的手上,即使存在大的宿命,但一个小小的命运的改变足以使你幸福。
海报真是个绝妙的讽刺。
天主教仪式中的无酵饼被一颗毒品取代。
她为了拯救自己于贫困,于不甘、于落魄,她为了自己假想中的未来,她为了自己未婚先孕的小宝宝能在将来有资本接受良好的教育,不得以铤而走险选择体内贩毒,前往她根本没有去过的美国。
而我们都会相信影片里这个迫于生活迫于无奈的失业弱女子,是怀着善良的心向往着美好的生活的。
因为阿克毛,我想起了这部电影,以及李米的猜想。
最终执行贩运毒品的都只不过是这样的小罗罗。
他们多数迫于贫穷无奈。
真正的boss还不知道藏在哪个深山老林中。
究其根源,是因为经济发展的滞后、资源的失衡。
如果边境地区的人们能和较发达地区享有同样的经济、教育资源,那也许不至于把生活逼上这条铤而走险的极端。
一方面要打击,一方面也要建设,而后者也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部好片.平实地叙事,并不故弄玄虚地制造什么戏剧化的冲突.而真实本身,已足够有力.想起那部<醉马时刻>.都是这样的真实的力量.选择.要么在哥伦比亚的脏乱差环境和工头的非人待遇中辛苦劳作蹉跎一生,要么用自己的生命去赌一把,做一次运输毒品的骡子,换得一些钱财,甚或另一种生活.会怎样选择?该怎样选择?如果换做是我?这样注定的一生中陡然出现的转机,我会放弃吗?真的很难抉择.天色向晚,山路未明.远远闪动的一点光亮,是否温暖所在?或者,即使没有温暖,是否会比此刻更糟?鬼火?而剧中哥伦比亚工厂和街头的熟悉场景,与中国是多么的相像?甚么叫"担心将要拉美化",其实早已是事实了...剧中的女孩,和那个死去女孩的姐姐,也都终是选择了在美国留下来.因为,有希望...2006-11
一直以來都比較喜歡看「殘酷青春類」的電影,現實主義和一些真實的事所拍成的電影。
從知道有這部電影到可以看到都是一段長的時間,終於如願。
另一個原因我喜歡這部電影是因為其名字,萬福馬利亞是明教教主的一首歌。
Maria這個名字是取材於聖經,故事發生在哥倫比亞的小鎮,Maria是個小姑娘,年少無知。
面對著家人,愛情,工作的困境走上一條不歸路---販毒。
只要走上這條路,到了美國,她就會得到金錢。
從坐飛機到過海關,再到美國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她要把可卡因都吞進胃裡,再要排泄出來。
對身體是一個負荷,稍有不慎,可卡因在胃部穿了,她就會死。
同時她的身體裡有一個嬰兒,面對的挑戰關係到生死,究竟是生活迫人還是人選擇了黑暗的生活?生活總是有著不同的掙扎和選擇,Maria與一個她不愛的人一起,成孕。
在工作上遇到了壓力,又要面對家庭的環境,又不敢告訴家人自己的情況。
少女面對著自己命運的抉擇。
遇到接應的人都不太好,展開一場出遊,又面對著同伴被人謀殺。
獨在異鄉為異客,什麼也沒有,家人,朋友,住的地方。
這條路對她實在不易。
我們經常都說要給下一代怎樣的環境成長,但我們也要想的是如何給下一代成長得平安又沒有障礙,馬利亞的這一代就是現在的一代,在已有的基礎下成為受保護又成為沒攻擊力的一群。
如何真正的給予她們教育,在香港最近就有青少年吸毒的事件,出現了校本驗毒。
現在的青少年成長的環境已經很富足,現在追求的是快感的生活。
而馬利亞追求的是安穩,但同一點的是青少年人有的是面對挑戰和去「闖」的魄力。
無論是好是壞,總是要付上代價。
讲述的是一个哥伦比亚女孩玛利亚用身体贩毒(吞下一包包的毒品)的故事。
影片的宣传语是Based on 1000 true stroies. 成千上万象Maria一样的女孩冒着死亡的危险走踏上了飞往美利坚的航班,只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等待她们的是什么?
他们不知道。
影片中Maria是一个当出生在哥伦比亚小村庄的17岁女孩,不甘于简单重复的工作和糟糕的环境,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结识了毒贩子富兰克林,她的生活即将发生改变。
影片中Maria问已经“去过”两次纽约的Lucy, 美国怎么样?
Lucy无不向往的说那里很美很整洁……,或许就是这样一句话促使Maria下定了决心,踏上了这条生死未卜的道路。
Maria身怀六甲,“带着”62袋海洛因来到美国,经历种种磨难,终于换回了那本该属于她的钱,当她准备踏上回家之路的时候,又是Lucy姐姐卡拉的一番话,最终让Maria决定不在回去,因为卡拉告诉她,这里总是充满着希望总是有那样这样的机会,为了孩子当初的她决定留下,不管多难。
或许这就是影片想要让观众思考的“题目”,是什么吸引了成千上万和Maria一样的女孩走上这样的“旅途”,又是什么让她们留下。
想起了Seven(七宗罪)里,老干探的独白:“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
我只同意后半句。
” (Earnest Hemingway once wrote, "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 and worth fighting for." I believe the second part. )
非常朴实无华的毒品片。
节奏把控不错,虽然是南美电影,剧本依然是美式的,尤其是结尾处理,可能细节方面更贴近真实一些,女主与角色融为一体,相当出色的演出,难怪入围了当年奥斯卡。
原始感,独行羊毛
毒枭的天堂 人体运毒 还是未成年呀。国情不同真的没有任何办法。可悲的是孩子在哥伦比亚这个国度 不沾毒可能就是永远的贫穷。
哥伦比亚梦
这样的事,我想在第三世界是常有的吧
人体藏毒
被钦定的女主角演员,和结局一样留在美国发展了
贫穷是繁育毒品的温床,藏毒孕妇为了孩子最终选择留在美国。
电影巨辩老马说得好,多看这种他国小众电影,你很难成为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对电影想表达的主题和女主的行为动机和心理感到很谜……我18岁就早恋怀孕然后协助贩毒,但我仍然是个有着美国自由梦的好女孩的故事吗?看不懂。整体风格像是美剧《毒枭》的某个番外篇,配乐和画面质感都太像了,就是电影里的毒枭黑帮们也太纯良温柔了吧,个个都很有礼貌,讲规矩做事,看得让人想发笑。女主的闺蜜布兰卡的角色定位也很奇怪,我想不出有什么存在的必要,而且她在美国呆了几天脸肉眼可见的一天比一天还圆了,你们是在逃亡还是在度假呢?到底是她怀孕了还是玛利亚怀孕了?Lucy真美,可惜是个打酱油的,这就是拉丁美洲妹子的种族天赋吧。
太现实了,又太理想了。生活太沉重了
本片是关于体内藏毒,题材比较新颖,而且导演拍的很写实,很紧张,也很残忍,属于是不可多得的好片。
可惜了那么漂亮的Lucy。我觉得带毒逃跑再送回去不被干掉还能拿到钱真是有点匪夷所思。而且,留在美国就能逃离毒品的魔爪了吗?
震惊了,真的震惊了。把希望交给了“美国梦”也同样让我震惊。
平静的绝望
这种有主意的少女,千万不要年纪轻轻就结婚、怀孕。更怕的是身边有好多一直拖后腿的人,尤其是笨笨的女性朋友,只会关键时刻坏事儿的。
关于选择。
竟然没有滑向更黑暗的结局。少女没有回到哥伦比亚是在情理之中
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