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看似是反战题材的剧情片,但本质上是一部探讨自由意志的哲理片。
电影的唯一冲突,就是男主是否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拒绝对希特勒宣誓效忠。
男主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的选择客观上对战争没有任何改变,但他在经受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后,仍然听从内心的声音————“不去做自己内心认为不对的事”————即便为此抛弃生命,乃至亲人的幸福。
站在理性人的角度看,男主未免有些愚,难道表面宣誓效忠希特勒就一定要丧尽天良地干坏事吗?
如果这么想,故事的唯一冲突就在现实层面和解了,这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
故事的主题不是探讨面对现实问题该如何解决,而是要探讨自由意志。
所以男主必须要以个人的渺小,去硬刚整个世界的强大,牺牲个人的全部,去践行一个自己的内心主张。
行刑的过程很漫长,让人无时无刻都在期盼奇迹的发生,男主或许能够幸免,但最终奇迹没有发生。
男主始终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轰轰烈烈,甚至没有激烈地反抗,却始终半步不让,决不妥协。
电影为真实事件改编,结尾引用了艾略特的一段话,大意是说恰恰是个人的渺小的善让这个世界没有彻底堕入恶的深渊。
男主忠于内心的坚守,超越信仰,穿越时空,直击心灵。
一个住在奥地利乡间的农民会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憧憬?
也许他会同祖祖辈辈一样在田野里耕耘,闲暇时坐在小镇的广场上和朋友饮酒,和妻子一起跳舞,和孩子在草坡上捉迷藏。
或者他也会尝试改变一下,迁往城市,闯荡一番。
但是他再怎样计划,都不曾想过自己会在监狱中度过最后的时日,也不会想到他的一生将终结在断头台上。
而这就是法兰兹·雅各史塔特(Franz Jägerstätter)的故事。
法兰兹,一个虔诚淳朴的奥地利农民,在二战刚刚打响的时候,他被征召加入德国国防军,在恩斯(Enns)军事基地进行培训,不久后获得返乡的机会。
1943年,法兰兹再次被征召,但是这一次在恩斯,他拒服兵役也拒绝向希特勒宣誓效忠,因此当场被捕。
经历羁押和审判后,当年8月,法兰兹被执行死刑。
我们无法得知法兰兹在做出这个决定前,经历了怎样的思索和徘徊。
他曾长期反对纳粹,在1938年的“德奥合并”公投中投下了反对票。
但他在第一次征召入伍时选择了顺应,却在第二次中选择了拒绝,第一次军事培训中的所见所闻显然触及和影响了法兰兹的内心,使他在第二次征召中的决定变得强硬。
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所导演的影片《隐秘的生活》(A Hidden Life)同样没有过多关注法兰兹从前的生活,整个叙事从法兰兹的第一次参军开始说起。
当法兰兹离开故乡以后,叙事场景不停地在法兰兹同他的妻子法妮(Fani)之间切换,使观众看到夫妻双方为这个决定所共同背负的困苦。
在《隐秘的生活》中,马力克大量运用他标志性的广角镜头,他的广角镜头并没有使画面显得拥塞,却使影像形成了一个特别的空间。
通常情况下,广角镜头常常用于表现自然所给予人的开阔视角,或是人物与人物以及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但是马力克并不止步于此,除了以上两点,他同样用广角来表现人物脸部表情特写,于是人物脸部和影像四周因为透视和畸变产生一种变形效果。
当广角镜头被用于拍摄人物特写时,镜头不得不逼近人物主体,这种近距离拍摄在成像中体现出一种夸张的近大远小的透视,失去了长焦镜头在表现脸部特写时的匀称感。
广角透视的效果使观众的眼睛如同摄像机的视点一样,以超近的距离观察人物,于是观众仿佛身处人物身旁,直接感受人物身上所溢出的强烈情感。
而广角镜头结构本身所带来的独特畸变效果,使影像边缘产生拉伸,当镜头拍摄人物特写时,人物四周因为拉伸变形而失真,于是失真的环境和真实感的人物被区别开来,马力克也以此暗示失真的世界和人的本质存在。
马力克不仅靠影像构建环境与人之间的间隙,同样也在语言中加深这种间隙。
在这部演员主要来自德国和奥地利,并且讲述德语区故事的影片中,角色间的日常交流并非是他们的母语而是使用英语,只有当表现对剧情没有太大影响的场景时,德语才会出现,成为烘托环境的一部分。
比之英语霸权的可能性,马力克或许更想在语言上也将人物从所处的环境中剥离,于是,德语作为语言失去了意义,成为一个符号,而英语同广角镜头一样,它将人物的内心世界放大,让观众看见一个私有的与外界抗衡的个人空间。
与外界抗衡,这也正是法兰兹所做的事情。
自工业革命以后,这个世界似乎赋予了人更多的自由。
运用手中的技术,人可以完成许多从前无法想象的事情,整体性的人将自由的边界拓展到最大的限度。
然而对于个人来说远非如此,因为个体不可能离开社会生活,个体的自由无疑会受限于社会的目标、价值观及其制度。
在极权社会中,这种影响更为剧烈:个人的价值观按照极权社会的单一目的和逻辑进行塑形,不符合极权社会价值观的声音被压制和掩盖,个人自由倘若有也只剩下表面的含义。
而在极权社会构成对个人真正的压迫前,其意识形态的变化早已在个人生活中窜动,法兰兹第二次被征战入伍前所身处的家乡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群体。
法兰兹在村庄里公开反对纳粹,反对参军服役,回馈他的是同村人的不解。
镇长是个狂热的纳粹分子,他称法兰兹是叛国者;村中的妇女敌视法兰兹夫妇,因为她们的丈夫早已响应号召,奔赴战场;年轻人因为法兰兹不肯行纳粹礼而想上前揍他一顿……外界不断地向法兰兹挤压,这种挤压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分裂甚至在法兰兹的家中也不可避免,除了妻子,家中没有人赞同法兰兹的选择。
1943年2月,征召令最终姗姗来迟。
法兰兹本来也有机会逃离,隐退到深山之中躲避兵役,可是他没有。
在影片中,两次出现一个披头散发的男人出没于林间荒野,遇人就躲进树林丛中。
影片没有交代这个无名无姓的人是谁,他也同整个故事毫无联系。
但这个人物假设了一种状态,倘若法兰兹没有前往恩斯公开拒服兵役,他就成了逃犯,和这个男子一样从此在山林荒野担惊受怕。
显然法兰兹做的决定是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进行一次反纳粹的抗争。
一个人何以反对极权?
何以不让自己变做极权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变成极权压迫时拍手称欢的旁观者?
如果说阿伦特给出的答案是人的思考,奥地利的农民法兰兹就简单直白的多了,他握在手中的武器是他的基督信仰。
一如外界不理解他的抵抗,他也不理解为何拥有基督信仰的人们会接受纳粹思想。
在当时的情境中,法兰兹的行为无疑是勇敢的。
我们时常赞美反抗极权者的勇气,然而我们的赞美相对于他们的勇气却显得总是不够。
当人们身处一个多元而公平的社会,提出一个与当局相异的观点,它不一定被接受,但至少更容易得到包容和讨论,因为这样的社会默认和允许个体的差异性。
但是极权社会取缔了不同声音出现的渠道,个人不再有权对极权进行指摘,高压和暴力迫使人与极权妥协并服从其权威之下。
所以在极权社会中,往往不是人不够勇敢,而是个人的反抗需要更为巨大的勇气。
然而,法兰兹并不是一个人在抵抗,他的妻子法妮同样站在他的身旁。
法妮在多少程度上理解法兰兹,恐怕并没有比其他村民多多少。
在最后也是唯一的一次亲属探望中,法妮和法兰兹坐在桌子的两侧,双手相握。
法兰兹问自己妻子:“你理解吗?
”法妮看着他,仿佛点头又仿佛摇头,最后说道:“我爱你,无论你做什么,无论后果怎样,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做正确的事吧。
”当法妮说出这句话时,她和她的丈夫一起做出了最终决定。
我们常常钦佩十字架上的苦难和光荣,却不留意十字架下妇女的哀伤。
当法妮选择和丈夫站在一起的时候,她也和丈夫一起扛起了十字架。
并且她的十字架将扛得更加长久。
老人、孩子、农活将落在失去丈夫的女人肩上,不仅如此,乡间的歧视也无法让法妮获得太多的帮衬机会。
然而这一切,法妮选择隐忍地背负下来。
在法妮的身上,我们看见一丝耶稣的母亲玛利亚的影子。
法妮如同玛利亚一样,她将她对丈夫的不理解默存于心,她的陪伴直达丈夫人生的最后时刻。
十字架上的阴云并不是在耶稣复活的一刻就被驱散,而是在玛利亚一生中不断刺痛母亲的心头。
对于法妮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
以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一家人本来可以不那么悲惨,甚至到了最后,只要法兰兹签一张文件,就能获得自由。
“只要“的句式总是充满着诱惑,它常常许诺一个轻微举动的完成就能获得一定丰厚程度的赏报。
法兰兹像坐在十字路口的赫拉克勒斯,卡吉娅指给他的道路轻易便捷,阿蕾特的道路却崎岖艰险,两条道路通向的终点都叫“自由”。
面对这样的劝说,法兰兹回答:“我已自由。
”当他这样说的时候,他已走在阿蕾特的道路上,走向真正叫做“自由”的目的地。
每一个来劝说法兰兹的人都说法兰兹的举动毫无意义,他影响不了这场战争,也没有人会听到他的声音,但是法兰兹的意愿始终不是竖起一面旗帜或者领导一场运动。
影片里,法兰兹对审讯他的法官说:“我心里有一种感觉,我不能做我认为是错的事情。
”在法兰兹身上,我们看不见宏伟叙事,我们只能感受身为一个小人物,怎样在历史浪潮里保守自我,怎样在极权之下,拒绝和邪恶合作。
当法兰兹离开法官的房间,法官坐到原本法兰兹所坐的椅子上,双手放在膝盖上,如同意识到自己审判了一个义人,心有所动的样子。
这一片段,或许只是源自导演的温情,但我们可以猜测法兰兹的举动曾经给予过周遭的人一些良心上的悸动。
法兰兹的故事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得到人们的关注,就像他当年在喧嚣的时代激不起一点水花一样。
然而福音教我们追随基督,并不是将世人的审视作为尺规,如同圣洗圣事前的应答词,天主更愿意我们弃绝罪恶,弃绝邪恶的诱惑,和弃绝万恶之源的魔鬼。
法兰兹没有奋战在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战场上,但他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在近身一个个隐匿的小战场上与邪恶搏斗着,这里的战争比之枪林弹雨的现实战场甚至更加激烈。
在这些人身上,我们体会到他们和隐匿的恩宠源泉相连,恩宠将他们带入天主的工程,和天主一起工作。
“……世上善的增长,一部分也有赖于那些微不足道的行为,而你我的遭遇之所以不致如此悲惨,一半也得力于那些不求闻达,忠诚的度过一生,然后安息在无人凭吊的坟墓中的人们。
”马力克在影片结尾引用乔治·艾略特的名言也正是在向法兰兹这样一些无声而勇敢的小人物致敬。
影片中,当法兰兹被执行死刑之后,在法兰兹的故乡,一个村民走进乡间教堂,敲响本来一直由法兰兹敲响的钟声,钟声回荡在山谷之间,村民们驻足凝望和祈祷,而观众此时,又何尝不是和村民一起沉思。
艾迪特·施泰因曾写道:“最伟大的先知和圣人在最黑暗的夜崛起,惟秘修生活孕育生命的洪流依然隐而不彰。
诚然,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基本上受不见经传的人影响。
然而,是谁左右我们个人生命的重大事件呢?
只有在那隐藏的事显露出来的日子,我们才会知道他们是谁。
(《隐匿的生活与主显(Verborgenes Leben und Epiphanie)》)”也许同时代的哲人才能帮助我们去理解法兰兹所参与的隐匿的斗争,让法兰兹成为那个战场上的旗手。
好电影无所谓剧透:记录真实事迹,讲述奥地利人弗兰茨因不愿效忠希特勒而被收监、残害的故事。
令我关注的是导演为什么要用大量广角镜头拍摄,以及为何用一种很不寻常的画幅来表现影片的主题。
观影中有某种体验,空间因广角镜头而被拉伸,显得有些许扭曲,又由于相机画幅原因导致屏幕长度极长、高度极窄,整体观影效果横向感很足而纵向感特别欠缺,显得压抑。
但依然不影响构图和景物的呈现,很多场景非常美丽,近乎梦幻,另一些场景则很有德味,色调与光影调配出了深刻凝重的感觉。
注定是压抑与扭曲的:强权政体下,一个期翼正常生活的人,不会不感觉到周围格外异样的气压。
然后就有了某种撕裂感,不愿效忠统帅的诉求与暴权下不可违逆的征召就此产生冲突。
弗兰茨一家因而先是受到村民排挤,蔑视,威胁,他们怒吼弗兰茨的妻子:你有罪,你有背叛家庭,背叛村庄的罪!
继而受到宗教教士或神父的告诫:要从铁匠那里吸取教训……铁砧比铁锤寿命长。
再之后收到帝国的征召信,这一次,弗兰茨与妻子依依不舍地分别了,去往前线,结果列队时不愿宣誓,被扣进牢房。
列队举拳宣誓
弗兰茨不愿效忠统帅而被扣之后,影片讲述的速度一如开始,很平缓,又展现出帝国内的另一重逼迫。
监狱,暴力,审判,劝诱,死刑。
从战场退伍之后的弗兰茨,重新审视与反思了他们伟大统帅的战争狂想之后,萌发个人意志,在奥地利山野中拒绝了帝国再一次的号召。
而已然铁板一块的法西斯意志机器则开始对这样的人施加酷罚,这是一个盲目政体的必然措施,它无法容忍不具有它自身意志的生命扰乱它内在的秩序。
对于只想过正常生活,不愿为一场充斥杀戮与疯狂的战争效忠之人,它以叛国罪论处——不为恶却成罪责。
弗兰茨问:“谁有权力将一个认识真理的人置于死地?
”而他又有回答:“是良心让我们成了如此的懦夫。
”好在他的妻子始终理解,始终支持。
这样一个女人,在帝国监狱之外面临着同样的戕害,村民的激愤,回绝,排挤,让她不得已离开村子去萨尔茨堡生活了一段时间。
整部电影那种梦境般的氛围(看了评论才知道是意识流手法),以及突然闪回、转换画面所带来的错愕感(蒙太奇手法)形成一种辨识度很高的风格,我看的泰伦斯的第一部电影,就这样给了我美与思的洗礼,这就是所谓大师吧。
影片近三小时,需要足够的精力投入去看,在此特殊时刻,更需要推荐给朋友们:百度云下载https://pan.baidu.com/s/1DDEYAuhyVgi5HYQvxJCHPg 密码: sq5y
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在这里,我很想补充一点,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能依然坚持自己本心的同样也是英雄。
泰伦斯·马力克导演的电影《隐秘的生活》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无名英雄。
奥地利农夫弗兰兹和他的妻子范妮,原本生活在一个如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里,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静又安宁的生活就像山涧的小溪一般,静静地流淌着······可是,随着二战枪声的响起,小山村里的恬静由此被打破,年轻力壮的弗兰兹也毫无疑问地被征进了部队。
在军队里,士兵们除了每天进行军事训练之外,还会观看宣传德国拿翠的相(xi)关(nao)影片(奥地利在二战之前被德国吞并,许多奥地利军人加入了德国国防军与盟国作战),弗兰兹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这场战争就是在侵略其他国家,是一场犯罪。
两年后,弗兰兹服完兵役回到家乡,和妻子、孩子们继续过上了安居乐业的乡间生活。
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弗兰兹再次被征召,他明确表示会拒绝加入战斗。
但村里的人却不理解,认为这是一种懦夫行为,于是全村人开始孤立他和家人,对他们进行各种劝解、谩骂和讽刺。
弗兰兹为了保护家人选择了妥协,他来到部队报道,军队里有个入营仪式,即宣誓永远效忠稀特勒。
弗兰兹抗拒不从,于是被关押进了监狱,在里面受尽了折磨,最终于一年之后被执行死刑。
影片中有两条线在同时进行,一边是狱中的弗兰兹,承受着狱中的虐待和不公,另一边则是家中的妻子范妮,在家带着三个娃、照顾老人、做着繁重的农活不说,还要遭受其他村民的白眼和欺负。
可哪怕双方都过着苦难的日子,弗兰兹也依然坚守着内心的底线,无论谁来劝说,他也不愿欺骗自己;而范妮也是一如既往地爱他、支持他。
这两位苦行僧般的生活,以无声地方式向当局抗议,反对战争。
虽犹如蚍蜉撼树、螳臂当车,可让人无比敬佩,这样的勇气和决绝,是绝对值得称颂和赞扬的(影片是由真人真事改编的)。
当看到村长极力鼓吹纳粹思想,村民们对弗兰兹一家恶言相向时,突然感到群体的力量是多么可怕,二战的发生和持续不应该只归罪于稀特勒,群体失智也是这场灾难的帮凶。
在德jun国主义的大肆宣传下,再加之信息闭塞,大众受教育程度不高,很多人都丧失了自己的思考和推理能力。
《乌合之众》中有提到过,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
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再加之群体总是对强权俯首帖耳,对仁慈心肠却不为所动。
所以当看到弗兰兹的智慧就这样在愚蠢的洪流之中泯没,让人觉得特别的无奈。
拍摄手法在这部影片里,泰伦斯·马力克用了大量的广角和超广角镜头,把辽阔而浓郁的北欧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苍翠茫茫一望无垠的田野,远处的雪山犹如一位身着青衣的白发女神默默地守护着这片肥沃的土地,风吹麦浪,自由神往。
在逼仄阴暗的监狱里,导演则用了许多的仰拍和手持摄影,让人在摇晃的镜头中感受男主角遭受的磨难和内心的强大。
约翰福音1章5节说:“神就是光,在他毫无黑暗,这是我们从主所听见,又报给你们的信息。
”神将生命的光赐给人,使人可以生存,并看到有关这个世界与人的真理。
在影片中,哪怕再幽暗的环境,画面里总是有一片光影的存在,不管是从窗外斜照进来的阳光还是门外的亮光,都仿佛是神在指引着弗兰兹,这也是给予弗兰兹坚持真理力量的源泉。
这部影片的剪辑也不同于其他电影,常有较跳脱的画面,比如一个人说着一段台词,在镜头切换的时候却是不同的环境色彩,甚至讲话的人都不在同一个位置,这种情绪化的剪辑方法让人感到特别得跳戏,但也正因为这种不断地跳进跳出,也让观众有了一种上帝视角的错觉,会站在一个非常客观的角度去思考和批判。
《隐秘的生活》没有以往战争片里的血肉模糊和声嘶力竭,只有男主角孤独的背影和神性的配乐。
开场时的小提琴,悠扬又欢快,小镇惬意又和谐的生活画卷由此展开。
之后随着弗兰兹的入狱,妻子范妮的生活变得更加困苦,大提琴的加入也使人心情愈加沉重。
再到后来,弗兰兹受的刑罚越来越多,弦乐的重奏也有了递进。
最后当弗兰兹走向行刑室时,音乐加入了唱诗班的和声,仿佛神在召唤弗兰兹的灵魂,让他踏上天堂的阶梯。
-权力的宝座都是建立在无数牺牲者的骸骨之上的,所以没有英雄的时代才是最幸福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惟愿世界和平
影片讲述了奥地利农民弗兰茨因为坚守道德信念,宁愿赴死也拒绝为纳粹军队服役的真实故事。
在二战时期极权主义下大众“集体无意识”的多种呈现。
(集体无意识下的个体道德坚守)拒绝“平庸之恶”,勇气弗兰茨对个体道德的坚守:迷茫——探寻——自我审视——坚定个体拥有自我主动选择的权利,有自由和权利选择光明的灵魂和向善的心灵。
如果拒绝理性的思考而选择盲从,终将成为受害者,而自己则是自己受害的肇事者。
个体对自我的审视,不要让任何人替你做决定,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判断和决定。
对战争的正义性的质疑和残酷性勒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黎明时分,我们能听见窗外黑鸟响亮的叫声,它们仿佛比我们更自由,更懂得和平与快乐,尽管它们只是非理性的动物,比起我们人类,我们这些被赋予了理解能力的人类。
”——批判集体无意识的行为*当人们变得更聪明,更加黑暗的时代就要到来。
*即使我写字的手被束缚,也好过我的意志被束缚。
*“我不会评判你,我不会说他是邪恶的,我是正确的,我不是什么都懂,人也许会做错事,并且无法脱身,无法洗清罪恶,想回头却太晚了。
但我内心有这样一种感觉,我无法去做我认为错的事。
”⬇️“你有权利这么做吗?
”“我有权利不这样做吗?
”*“签了它你就自由了。
” “我是自由的。
”——用灵魂的自由实现了自己对纳粹暴行的反抗。
*世上善的增长,一部分也有赖于那些微不足道的行为,而你我的遭遇之所以不致如此悲惨,一半也得力于那些不求闻达、忠诚地度过一生,然后安息在无人凭吊的坟墓中的人们。
——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
影像风格很马克力,隐秘的生活主题是议论文,镜头是一首首诗,结构是篇散文。
结构太松散了,如果能再压缩一下给点紧致感,压迫感就好了。
素材和表达的重复太多,比如孩子和妻子被排挤欺负这些素材出现在好多段落,但看不出随着情节发展,人物的情绪递进或变化,只是被欺负一遍又一遍,各段落间相互替换都毫无违和感。
这样的素材太多,显得冗余、冗长、散漫、沉闷、枯燥。
这是扣分项。
马克利的主题一如既往的深刻。
在集体潮流中个人选择随大流,还是不被裹挟还是逆流而行?
做一个殉道者选择逆流是伟大的,但是个人有没有能力分辨他和他的家人为之牺牲殆尽的信念是否是正确的?
普通人遭遇的真实人生困境更多的是事实模糊理性晦暗的,终其一生都没人能给你对错的终极答案。
纯粹非黑即白指鹿为马的集体意志不幸降临到个人头上时,你其实没有可以按下赞同、弃权还是反对的按钮,最多赶紧抱头鼠窜免得被毒打。
如果集体意志能考虑到对少数派反对派尽可能少的伤害,让他们光明正大的存在,大概就是文明了吧。
“人哪怕只背叛自己的原则一次他与生命的联系就不再纯粹” ——塔可夫斯基
最近把《隐秘的生活》开场一段来来回回反复看了好几遍。
对于马力克怎样调动观众的情绪这一点,有了一些不成系统的胡思乱想。
正如梅洛-庞蒂在《知觉的世界》中所说的:“...现代心理学已经注意到,物体的任何一个性质都远非严格地独立的,而是都拥有一种情感意谓(une signification affective),这情感意谓会将此性质与其他所有感官的情感意谓连结起来。
...人的经验赋予了性质某种情感意谓,所以一旦我们把一个性质放回到人的经验之中,那么这个性质何以能够和其他那些它原本与之毫无关系的性质发生关联也就变得开始能够被理解了。
”——物即情结(complex),我们对物以及空间的感知基于我们的经验,是一种总体的把握。
举例来说,当我们想起柠檬,我们想起的是其表皮粗糙的触感,亮黄的色泽以及酸涩酸涩的口味;同时我们也可能想起第一次(或是印象较深的某次)吃柠檬的经历。
在经验的总合之上,柠檬可能在我们身上触发某种特定的情绪。
纳博科夫曾经提到,对他来说,每个字母都对应着特定的颜色——这就是我们称为“联觉”的现象。
例如,我们听到“绿色”这个词时也许会产生某些印象:温暖的,或是清凉的,等等;更进一步,我们的脑海中可能浮现出森林,其中或许有鸟叫声,还有拂面的微风。
这些感觉的产生完全是基于我们的经验的。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隐秘的生活》中的一个镜头:
Fani和Franz的家 这个镜头出现在电影5分37秒处。
在上一个镜头中,我们已经看到Franz和Fani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正在回家的路上,而这就是他们的家了。
在进入这个镜头时,我们似乎可以感到音乐有了一定程度的加强,因为与它产生情绪共鸣的元素得到了展现:我们可以同时听到风声,风铃声和炉火的噼啪声。
马力克在此忽略了这三种声音在空间上共存的不可能性:风声来自外部,而风铃和炉火的声音却只有在房子内部或是房子附近才能同时听到;这个镜头却是一个大远景镜头,我们从远处看到这些小小的房屋。
尽管如此,这个镜头似乎还是在我们身上引起一种情感的震颤。
这一震颤来自于哪里呢?
我们虽然没有靠近房屋,但是隐约透露的火光已经暗示了炉火的存在。
这一暗示显然并不足以勾起足够的感知,于是马力克贴心地加上了炉火的噼啪声——这一背景音清晰地提示了炉火的存在,或者说是把我们潜意识中对这一存在的认知钩到了表层,于是我们的脑海里出现了浮动的火光以及火的热度——火的形象成型了。
火,人类千万年崇拜的图腾,一种对安居的原始向往。
而风——我们不仅可以听到它的声音,更从风铃的响声感到它的存在。
这里的风铃声不但是家宅的象征,也是对风之实体的勾勒。
于是,我们感受到了风的厚度。
当我们想象一个安居的场所的形象时,往往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的就是这样一副图景:一座小屋,处于自然的环抱中,仅是一个外部的形象而无需内部肌理的填充。
元素的原始观念在这个镜头中得到复兴:气(风)、火(炉火)、土(山谷在此仅仅作了视觉上的展现——或者说,由山风已经足够呈现一个完整的山谷的形象),而水的形象也在稍后得到展示。
在这个镜头中,马力克展现出一种对原始经验的追溯,他用一幅牧歌式的图景唤起了我们对安居的向往。
水的展现 《生命之树》中关于飓风的段落,也是马力克这类手段很好的体现(在这里,展现的是恐惧的本能)。
用几种物品勾勒出风的肌理
电作为火的变体,在这里展现火危险的一面
是不是无神论比有神论怕死,有神论在自认为伟光正的死亡来临时,虽然也身体颤抖,但心还是坚持着的,尤其让我闭嘴的是妻子对他的支持,做正确的事儿,真的是另一种令我无语——是掺杂着佩服和些微不认同的无语。
实际上,无神论也不比有神论怕死,可是作为更多的无神论者人群里一员,什么是死的有价值?
对于无谓的牺牲,我是不赞成的。
如同影片里的男主,在律师等人群一再的告诉他,签个字就可以自由,可以想自己认定的,口头的话语仅仅是随风飘走而已,甚至战争也已即将结束,他签字后可能也并不需要上战场去做自己认为不对的事情……他还是坚持地选择抛下如此爱着她的妻子、他的母亲,他的女儿们,去赴上帝之约。
他应该能从信件里看到家人的艰难吧,老母亲和一种亲人们难以割舍的疼痛,而他的死,能改变什么呢?
在我二十几岁时,可能会对本片更为感动,可当我已经过了执着到一根筋的年龄时,我还是更倾向死得其所是可以赴死的,哪怕在战地医院多救不管是己方还是敌方的一条命,而不是让生命在监狱萎靡消亡。
当然,生命无比珍贵,留着可以曲线解救正义时当然可以留着。
女主的人设,唉,自愧不如,爱人爱到这种程度,极度的理解与三观一致,我的务实生活观,与影片根本不在一个层次,所以就不再啰嗦了。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讲的是在二战期间一位来自奥地利农村的农民拒绝为纳粹宣誓被全村唾弃,沦为阶下囚被虐待,最终被宣判死刑。
在死刑执行前,与他深深相爱的妻子来与他见最后一面,神父和军职人员都反复地劝说着他,只要现在宣誓对纳粹效忠就可以免祸绞刑。
在他被审讯,拷打的过程中,官方代表一直反复的问他,“你觉得你有资格评判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吗?
”“你觉得你的负隅顽抗会对这个世界有任何改变吗!
”“除了这间审判室里的我们,还有谁会听到你关于真理和正义的告白吗!
”,弗兰茨始终不发一语,他无法做明知是错误的事,他也没有力量抵抗这个世间的暴力与不义。
他的妻子看到他拒绝了最后的生存机会,泪流满面地告诉他:去做你觉得对的事。
我看的版本没有德语字幕,但是我觉得这样不但不影响我对影片的理解,反而增强了历史感和殉道式的悲伤。
那些弗兰茨是“叛徒”,拽着他的衣领怒斥他“会为全村招来灾祸”的村官,对他的妻小横眉冷对吐口水甚至明目张胆地从他们家的菜园里偷东西的村夫们,他们是否会对弗兰茨的死有一次怜悯。
当他们知道弗兰茨面对“生存”与“正确”,宁愿背负千夫所指仍义无反顾是否会有一次羞愧。
当纳粹终于战败,盟军开始对纳粹同盟进行清算,这些曾经把弗兰茨当成“叛徒”,“逃兵”,“孬种“的村民们是否会感到一丝的悔恨。
我想都不会的。
正如官方代表所说,弗兰茨一人的负隅顽抗对这个已经坏透了的世间产生不了任何改变。
片中许多对官方代表和法官的人物的面部特写隐隐地透露着,这些执法者和纳粹捍卫者是深刻的明白自己在做着邪恶的事情的,他们高亢尖锐的詈骂和不动声色横眉冷对的面孔下,隐藏着的是被弗兰茨微微撼动的心。
但于此同时,深谙社会规则的他们也在努力的不将这种情绪流露出来。
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复杂,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特别是战时)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相比起来,弗兰茨就纯洁的像是新雨后的青山。
如果坚持信念的代价就是去死,那么就死吧。
哪怕死亡也不能恐吓着他向邪恶效忠,站在恶的一边。
电影里的许多描绘他和妻子相处的镜头,两个人只是躺在潮湿的麦田里,森林里,蓝天下,小雨里,他们都不说话,相拥或者妻子趴在弗兰茨的胸口上,但面容平静全心地感受着自然和世界的善意与宁静。
我想能体会到自然纯净善意,安宁不带欲望的他们,对生命的意义,正恶的代价,是与在尘世喷走效力的官方代表和法官们皆然不同的。
因为片名叫《隐秘的生活》,起初我一直期待弗兰茨逃到大山里去……直到他第二次收到征兵卡,早已打定主意不参战的他却拒绝做生活的逃兵,直到他如期而至到达征兵报道的关卡,因为拒绝行纳粹礼和宣誓踉跄入狱,我又一次开始思索“隐秘的生活”这个主题的含义。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泰伦斯·马力克的导演作品,起源是谢飞导演在豆瓣上的推荐。
不得不说泰伦斯·马力克的风格确实非常独特,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我的情绪随着电影几乎不存在的剧情和总是阴沉湿润的画面开合间被调动的非常的饱满。
如絮语般的旁白,空灵的管弦乐,女儿们玩耍抛掷铜铃的清脆铃声与笑声,被埋在双手间的嗫嚅啜泣,这些音轨配合着大量的自然镜头和人物面部特写,我觉得我很深地被带入到了弗兰茨一家的生活之中。
随着感受到了战栗,爱情,对孩子的喜爱与亲昵,无助,疲惫,恐惧,等等一系列的感情。
看完以后发现原来电影的原名/副标题是Radegund(拉黛贡德),即弗兰茨与妻子在片中所居的小镇圣·拉黛贡德的名字,这就是他们的隐秘的生活。
这些无人吊唁的人们的生活。
泰伦斯·马力克的这部影片是最容易看懂的一部影片。
虽然有3个小时之久,但是欣赏性非常强,没有令人困倦的地方。
影片最后的那段名言不仅非常贴合本片的,而且抛出了信与不信的差别的对照。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是很美的,也充满了各种供我们肉体和景深享受的东西,但是人却把它搞砸了,尤其是一部分人。
就是因为这一部分人,让另一部分人也跟着放弃了妥善管理神赋予人类管理地球的权柄,这个结果真是令人失望。
能怪谁呢?
然而好像人们还有生活的动力和希望,还能是不是的能得到安慰。
与那些令人失望的人相比,我们还是能够遇到善良的人和行为。
这些人就这么跟我们擦肩而过,不留姓名。
当东西掉落了,有人提醒我,并给我捡起来;当我开车并线的时候有人竟然给我让开了一个空档;当我办事不明白的时候,有人耐心地给我解答并主动帮我想出解决的办法......这些人的存在让世界变得很美丽。
弗兰兹一家人恬静的山间村庄幸福地或者,有完整的家,有村子里的人际关系。
然而魔鬼撒旦无孔不入,他非常熟悉每一个人心中的破口,也能加以利用。
把一整个村子里看些曾经善良的村民一下子变成了魔鬼的傀儡和歌颂者,就像是魔鬼撒旦对上帝的嘲笑和羞辱。
撒旦利用约伯挑战上帝,也试探过耶稣,心中想着如果信心伟人或者神的儿子最后拜撒旦而离弃上帝,那是对上帝最大的打击,可以使撒旦狂喜。
可但是呢,总是,总是有那么一小撮人,怎么就那么不识时务。
策反约伯、耶稣的计划遭到了耳光式的失败;全村都变脸宣誓效忠希特勒,可就只有弗兰兹一家人拒绝,各种人使出各种办法,都没能改变弗兰兹的态度。
如果大家全都干了丑事,只有一个人没干,人们会怎么办呢?
必须除掉他!
要不然我们都成了坏人了。
可怜的妻子带着孩子,生活中处处受到歧视,大人也叫他们的孩子们歧视弗兰兹的孩子们,然而弗兰兹到底做了什么呢?
他不效忠希特勒既没有得到利益有没有损害其他人的利益,人们为什么这么逼迫他呢?
就是因为弗兰兹在这件事上的圣洁,光照到了其他人的丑陋。
弗兰兹一家人的生活只在这个村子里,他们所有的熟人和朋友都在这。
当我们被整个社交圈排斥的时候,那是巨大的失去。
你有尝过被恶毒的妻子赶出家门的滋味吗?
家不仅仅是一个房子,有别于朋友、同事,是一个人多年投入了感情在里面的,是人生一段岁月唯一的记忆,没法替换。
没人可以说不在乎,没人可以若无其事的拍拍屁股走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外面朋友有的是,离开这里难道还活不成吗?
”不是这样的,那是别人把你从你自己的记忆和感情中放逐出去。
更痛苦的,这一切的原因不是你想要的,明明是别人不在乎了那关系,是那个家为粪土;明明是村民变了,改变了意识形态,改变了信仰,却要把没有改变的弗兰兹一家逼上绝路。
明明是他们变成了恶魔,弗兰兹疑惑道:“他们看到那些的时候难道看不到恶魔吗?
” 若是出于血气,唯有报仇方能解决。
妻女被欺负,那就拿起家伙看了他们的手脚,让那些本给燃烧在地狱里的人在现世也不得安宁,我要说:“你要是再敢动我家人,我让你再也拿不起筷子,再也说不出话,尝不到味道,这辈子再也不想照镜子......”然而剁他一只手能流多少血,能偿多少债,只让我一个人欣赏他们哀哭痛绝有多大益处呢?
他们岂是只对我一个人欠下血债呢?
纳粹倒台之后,那些魔鬼的犬类在哪呢?
被杀是最轻的惩罚吧?
活着的,包括他们的家人,后代(如果有),还不都在唾沫和鄙视中,毫无尊严地苟且偷生,恨不得从来没出生过吗?
战争结束了,纳粹没有了,可是世界却没有被大多数效忠魔鬼的人而变成人间地狱,越来越罪恶,而是逐渐恢复到了战争之前的和谐与平静,一切就像没发生过一样。
德国人、日本人、意大利人照样与邻国和平相处,无论从政治上还是民间。
那是因为总有一群人站在邪恶的对立面,并且坚持。
这些人自己虽没有发觉做了多么大的事,起到了什么作用,但却是神拣选的仆人。
每一个人的一点点各式各样的作用却成就了神安排的大局。
弗兰兹不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他是一个真丈夫,他带领着家人一直站在正义的立场上,他留给后代的是圣洁、正义和尊严。
其他村民给他们的后代留下的是谎言和羞耻。
而且只有按照上帝的旨意经营的婚姻才如此轰轰烈烈而且稳固,妻子当顺服丈夫,丈夫要爱妻子。
让污秽的人仍旧污秽吧,那是他们的选择。
在魔鬼撒旦掌权的世代,不少人会向他出卖灵魂,恶的程度一个比一个高。
贩卖儿童的,贩卖器官的,贩毒的,他们很多人在我们正常人看来已经不是人了,完全没有了该有的灵魂,人竟可以残忍到那种地步。
《天狗》里是这样,《狩猎》里是这样,污秽的人继续选择污秽,不要奇怪;国攻打国,民攻打民,父子反目,妻女成仇也不要惊奇。
【可4:12】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
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
而弗兰兹这样的人,他们是蒙福的,因为他们有机会经历信心的体量,有机会切切地向神祷告。
影片最后,弗兰兹死了,妻子悲痛欲绝,但是他们都在对神的仰望中得到了最大的安慰和自由。
他们不需要用谎言来乔装掩盖,他们在天国得赏赐了,他们在现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片尾乔治·艾利奥特说:“世上逐渐增长的良善,一部分依赖于名不见经传的行为;而我们身边并没有变得那么糟糕,有一半原因是来自于那些持守信仰而隐秘生活,并埋葬在谦卑的墓地里的人们。
” 马力克对全片节奏的把握,使观影体验非常舒适。
结尾是最精彩的部分,虽然没有雄壮的音乐,没有劲爆的场面,男主死了,女主悲痛。
但是马力克却能够成功地调动了观众心中对上帝信仰的热情,从而使这段表面上悲壮的结尾,变成了无比喜乐的欢腾。
所以,世界很糟糕,却始终没有遭到底,到底是偶然,还是有一位巨大全能的掌管者的保守呢?
梅尔·吉布森用90分钟的血肉横飞讲一个基督徒拒绝杀人的神性故事;泰伦斯·马力克用180分钟的广角独白讲另一个基督徒拒绝效忠希特勒的人性故事。(完全没有拉踩的意思呢
超广角从头到尾非常晕。但是景色真的好看啊。
摇晃的超广角镜头,让人无法集中精力去感受影片的情绪,过于诗意的景色和残酷的战争形成一种近乎怪异的对照,似乎纳粹恐怖根本不存在,却无处不在,如同空气中的氧气被慢慢抽空,一切看起来无恙,人性却在其中窒息
我实在是 not a big fan of Malick’s style. 是很精致而用力 恢弘的话题哲思的拷问 aber es bewegt sich nicht 描述一个垃圾世道里的青山绿水 intention是不错的但 Worum geht es dir wirklich? 上面这段话是不是杂乱无章?这也是本片语言乱用给我的感受 😅
坐如针毡。故事本身我很喜欢,但是马力克的讲述方式我真的接受无力。几乎全是画外音+风景大片,要说像ppt吧,他剪辑还特别奇怪,总是跳切,跳切,同景别跳切,感觉很没必要啊。要不是朋友极力推荐我是不会去看的!
三个小时真够你受的,没一点意思,做作,细细的红线再也拍不出来了
你会理解我嘛 那双眼睛给出了答案
不够精简。去掉一个小时会好点。画面和风景没的说,够好。
导演真的有点儿先入为主,即使不参与希特勒的宣誓,但完全没有呈现出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对抗,有点像一个革命家,我他妈的就是抗日,从骨子里就是不喜欢日本人,因为完全没有呈现战争的残酷,我们没有感觉到,主角也没有感觉到,就是这样对抗。电影的超广角,在电脑荧幕上有点晕,超广角观感最好的还是荒野猎人(但在电脑上也有点畸形,让观众走不进人物,其实),主角很痛苦,我们没有感觉。我更相信无耻混蛋的伟大!这部电影一种纪录片的观感,加矫情的旁白,无感的人物。时间真的可以压缩。
始终吃不下泰伦斯·马力克的风格,当年《生命之树》看了三次都没看下去,不否认他是文艺片中的影像之王,对于他那过度抒情虚无缥缈的慵懒步调,始终怀揣着敬意但无福消受的感情,本片长达三小时,无论何种观影方式都考验耐心和毅力,超长风光散文,大段独白段落,超广角田园风景,与之呼应的是监狱里的肃杀黑暗生活,一遍遍的比对,一次次的呼应,想用第一人称表达对战争的绝望,以及对人性和神性的反思,反观大量冗长而重复的手法,有种表达上的穷途末路之感,其背后支撑的实质,无论是故事还是人物乃至情感,都是如此单薄,对于男主拒绝孝忠希特勒而被判死刑的这件事,从任何一个层面都没有讲透吃透,画面与内核不相称,批判和抒情又互相矛盾,它最省事的地方就是刻意彰显的高级以及解读留白给大众的判定,你还没感受创作者情绪的时候,已经审美疲劳了
挺好的故事 也不用拍仨小时吧…
我真希望世界上有更多的泰伦斯马利克 因为善良离人间已经太遥远了
同《生命之树》后的一系列作品一脉相承,对沉沦的敬畏与苦修的布道。万物生灵,在苍茫宇宙中流下一滴泪,自我佐证,其中闪耀虔诚,众生未曾发觉,牵挂之人能够托梦足矣。圣米歇尔苍穹下的恋人,洛杉矶的音乐派对,二战时不愿屈服的信徒,以同样的方式穿梭在人间受戒,或成全或毁灭,超越洪荒,相同呼吸的时空中,组成一歌新约。马利克的影像敏感的触碰和躲避,降临尘世的魂灵为沧海之一粟的拥抱而跪礼。詹姆斯·纽顿·霍华德的配乐将这首超验之诗以最为感性的方式,传达至每一个观者的心底,聆听,唤醒,内心不可玷污的声音,终有一天,那隐秘的光芒定将洒向大地!
比《圣杯骑士》《时间之旅》《歌声不绝》强太多......至少玄虚的装神弄鬼少了(《通往仙境》不错,至少是形神一体的无聊,很棒)~这部缺点是太长...
不思进取的英美二战历史观注定提供不了新信息,广角大到人物变形没什么必要,英文对白让人出戏
5分。马力克几乎完全抛弃了叙事,把二战时一个奥地利农民拒绝宣誓效忠希特勒,最后被判死刑这件事通过大量诗意的旁白、唯美的画面,MV一般的镜头来表达,让我感受不到导演想要表达的情绪。拒绝这件事是充满勇气的,甚至是伟大的,但不会像电影中一样是充满哲学味道的——一个奥地利山里的农民哲学家么?这件事可能与信仰有关,也可能与农民偏执的性格有关,但不会与哲学和诗歌有关。镜头推上去又退回来,大量广角仰拍或俯拍特写,把角色的脸拍到变形、拍到狰狞。可是使用镜头的方式与镜头中的画面并不匹配,画面与内核也是不相称的,甚至是矛盾的。这到底是恐怖的二战,还是美丽的田园牧歌?这是一部有病不呻吟反而歌唱的冗长散文诗,不比《歌声不绝》高明多少。
一个怕死鬼“与全世界作对”的故事,拔的太高,广角镜头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马利克真不行了,有种想回归《天堂之日》但扔不掉婚纱外景审美的无力,大逆光自然风景搭配所有人全程半死不活气声说话出戏到不行。这种自灵魂深处的绝望好想看伯格曼会怎么拍。但是男主角憔悴老农民造型比他之前所有角色都帅一百倍啊!!!
听说思想觉悟很高?听说价值观很正?听说泪点很低?sorry没看下去。景色倒是不错。6分。
有的电影在恰当的时机看到,也算没有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