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尽量避免看这一类题材的电视剧,因为觉得自己无法承受影片所要传达出来的沉重和悲伤。
但是这部剧却让我欲罢不能。
它不仅仅是对绑架和心理题材的呈现,更融入了惊悚和悬疑的元素,每一秒你都想知道女主心里到底在想什么,过去的十三年里她到底经历了什么,犯人逃走后究竟在做什么,最后Ivy是否能够走出自己心理的围墙。
最后一集,真相,仅仅是一部分真相被揭晓,就足够让人觉得毛骨悚然,让人万分心疼女主。
1. 女主的心理然而,依然没有人知道,过去的十三年里她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一切都是观众的推测。
当然,作为一部绑架题材相关的作品,心理动因是不可缺少的。
绑架犯是一个做事缜密,行为反复无常,控制欲强,自以为是且缺乏母爱的人。
对于他来说,Alison既是他的猎物,又是他的精神支柱,他想要以此来构建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精神避难所,绑架Alison并进行控制是他自我补偿的方式,补偿他为从母亲那里获得的安全感和认同感。
也许一开始Ivy是反抗的,但随着时间推移,她慢慢对犯人产生了亲近、认同、依赖的心理,她内心的一部分认同着Alison这个角色。
她一直害怕自己只是一个人,而犯人对她来说是她唯一的依靠,是她在地下室中与世界产生的唯一的联系。
即使在超市去卫生间的路上,她也没有真的逃走,因为一切对她来说都是陌生的,犯人变成了她唯一熟悉的人,回到犯人身边是再自然不过的。
感情的变化从犯人杀死了自己的弟弟开始,她痛恨自己,这个懦弱的毫无办法的自己。
但她必须继续做一个good girl,亦真亦假不自知。
犯人对他们死去的孩子到底做了什么我们依旧不得而知,但是那给了Ivy充分的心理动机伺机逃出了房间。
也许是犯人对亲情的决绝让她感到了绝望,她内心对原生家庭的渴望终于战胜了对犯人的依赖和对外界的恐惧。
她内心属于Ivy的部分终于见到了阳光,努力地向着那个会在商场里握住犯人的手的Alison说着再见。
(未完)
[编剧似乎缺乏心理学常识]对经囚禁13年后逃生的人没有立刻提供心理支持,心理医生的戏份不足且完全不被尊重。
在审讯Ivy时没有心理学专业人士在旁边提供支持,而两位警察显然是缺乏心理学常识的。
虽然他们在第一集就说出“斯德哥尔摩”这个名词,但在随后却像完全忘掉一样怀疑Ivy隐瞒线索是因她想帮助White,而忘记了Ivy有得斯德哥尔摩症的可能。
两位警官应该了解Ivy的思维方式不可能再与普通人相同,应对Ivy可能帮助White这一情况有所准备,而不是将这看作Ivy蓄意隐瞒事实甚至……生气,居然生气了?
您的专业素养呢?
这部剧几乎完全不尊重心理医生,不跟医生合作,甚至将其看作破案的妨碍。
男警察直接闯入医生办公室看他们的访谈记录,看到这一幕我满脑子问号。
保密是心理咨询的基本准则,警察此举既不尊重医生也不尊重Ivy,您跟随意拿人东西的没素质大学生及随便翻孩子日记的妈妈有啥区别,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不去问医生,从医生那里了解Ivy的状况,合着医生是帮Ivy一起瞒秘密的好闺蜜吗?
还有菲比那里,一副你们心理治疗就是浪费时间不如直接让我闯进去问的样子,为什么不能跟医生合作在把伤害降到最低的情况下问话?
男警察在五集里全程给自己加戏,从Ivy被救出来的第一刻就先同情,盲目相信Ivy,发现Ivy“骗”了他之后再生气冰山脸,知道缘由后再懊悔,最后一场尤为愚蠢,显然White停下来的可能性极低,能撞得过一辆货车的可能性也低,可他还是打算拿自己和同事的命去赌,两位警察是全警局最了解这个案子的人,在最终的大结局里却因此失去战斗力躺医院了。
这是一种不分轻重缓急的严重浪费行为,满足的只是那一刻的情怀,却不真正对现实有利。
[保持清醒]说起来我其实是跟男警察很像的人,写影评的过程中不知道是在骂他还是在骂自己。
人生有一些时刻像是shining hour,加了聚光走起路来仿佛老天都默默给你加bgm,警惕这些时刻,冷静的头脑和脚踏实地的行动才是真正对现实有用的事。
现实总是复杂多变,撒着热泪默念口号咬紧牙关坚持非人十秒钟就能让礼花炸出来的故事在现实中很少,现实更多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关键的十秒钟其实并不关键,因为那关键其实早已散落在日复一日当中。
愿我这辈子能有更多的静水流深,而不必力挽狂澜。
如果同有b站党,并且已成年,建议关闭弹幕使用。。
或者多多举报。
一口气撸完5集,趁着记忆还新鲜记录下碎碎念,没理论,纯感性,可吐槽,不撕逼。
当我觉得一个剧还不错的时候评价基本正面。
涉及剧透。
1.女主直到最后开始接触犯人之前,逃出来的女主自我修复的心路历程简而言之就是“寻找依靠”。
其实女警一开始的判断应该是正确的,13年,斯德哥尔摩怎么着也给练出来了。
女主被绑架的时候并不是心智尚缺的儿童,加上本身就交的那么酷炫的朋友,所以内心对于生活的常识规律和对错的基本判断都是有的,这也说明了她一直想救Phoebe的心情;但她缺失的是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人与人的互动方式和事情的面对与处理方式十三年来只有一个人陪她完成,潜移默化里自然会将这个人的行为作为重要参考,理智和三观对于她来说可能根本不存在,我觉得女主没黑真的已经非常牛逼了(当然这也可能是个槽点,确实恢复得有点儿太快了。。
)生理和心理拯救了自己两次,还救了差点弄伤自己的爹的闺女一次,还间接团结重组了自己的家庭。
模范代表。
什么不配合调查,妨碍执法,警察在这片里从头到尾是负分设定吧?
哎。
还是希望全天下的男孩儿女孩儿都能远离性骚扰和变态。
2.警察那就再来说负分们。
头儿没什么戏份典型官僚,不管。
去年的屎剧From Darkness我第一个记住的就是Richard Rankin,一口浓厚苏格兰口音太清新了哈哈哈。
这次从警察老公变成警察,依旧状况外。
情绪全写在脸上,没有行为标准,除了最后判断出女主所在位置我已经不记得他还做了什么。
你说你从开始愚到结束地同情女主不动摇多好,阻止搭档的是你,支持搭档的也是你,差点弄死搭档的还是你,你说Lisa怎么这么瞎摊上你个坑爹队友兼紧急联系人。
Lisa是好感度略高的,毕竟人家总是穿的很美尤其鞋(重点错)。
尽管对各种人的问话引导性过强,有点自负,但作为警察探寻真相的态度没跑偏(这里可以讨论),而且她的自负没有引起偏执,可能就真的只是想破案升官呢。
要没有女警的部分坚持,凭Elliot那退缩的态度,估计十集都问不出话找不到尸体。
讲真,你们警局的profiler屌用没有,需不需要我给你们criminal minds的联系方式。
3.家人家庭伦理什么的最喜欢了。
按时间轴看,是女儿出事了之后,家庭内部分裂,父母各自心思?
这真的太能理解了。。
所谓逃避现实最好的方式,无非寻找可以给予安慰的新怀抱。
让别人告诉你没事的,不是你的错,你可能就信了。
先说爸爸吧。
爸爸第一时间赶回了家,也和对象断了关系,因为女儿彻底让自己回归,且不论以后怎样,至少在这五集里,他是个好爸爸。
为了给女儿安慰去联系Tim,全家陷入无措时提出要大家一起出去去找,够体贴也够man。
妈妈就显得敏感很多,前期controlling太强,导致整个家里的气氛都有点诡异压抑,不过如果没有妈妈,那个让Ivy感受家人原谅了自己的转折点也就不存在了。
最后自己也说了,为了让自己好过,把错误全转移给别人。
妹妹。
妹妹!
妹妹嫁我!
发现Ivy危险第一个冲出去护住她,察觉姐姐对自己敞开心扉后说”You came first“,陪她做以前做过的事。
俩人躲在帐子里笑的画面看得泪目。
评论有说是不是以前妹妹比较受忽视,所以开始不能接受Ivy回来了。
我不认为小时候会受到忽视,否则她对姐姐后来不可能那么真心,没有一起走过青春期的姐妹算什么姐妹。
但是在Ivy回来之前Emma觉得当下的生活很不错不想被打破普通的平静与幸福倒也许是真的。
4.朋友Tim太软了。
温柔是好事,软弱不是。
对牵涉自己的人都会说对不起的人,还是离远一些好,你永远没法在关键时刻指望ta,说不定还被留下不必要的记忆负担,帮ta擦屁股。
Eloise在车里对Tim说的“Nostalgia with a side order of guilt”正戳红心,剧里的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围绕着这一点在活着,闺蜜简直上帝之眼。
人总是对于自己的行为三观跑偏,却对于别人看得透彻,所以放纵也不代表她不善良不正直,传说中的我抽烟喝酒纹身穿孔但我是个好姑娘。
这概率也是有的呵呵呵。
5.其他老校长这个角色真让我觉得有点划水。
撑死也就提供了一个证词而已,即使和妈妈有过一段儿完全用嘴说的就可以,何必浪费发这个工资。
妹夫就一打得很心酸的酱油。
好好的准新婚生活被小姨子搅合了,差点扫地出门,你说我给你们当个免费劳力容易么我。
变态White不说了,除了变态我也说不出什么,恋母是扭曲性冲动的源泉,倒霉家庭出的倒霉孩子,被炸死算他光荣。
不得不说女主最后很勇敢,我以为她就此会死过去,没想到机智的让自己逃脱一节。
全文没有任何一个回忆,包括自我的叙述,有的只是警察通过口供的猜测,说反转意义不大。
倒是的确让人深思。
首先男主看起有恋母情结,给女主的奖励像他妈妈留下的衣服,还有就是同母异父的弟弟,感觉不像女主说的那么简单,互相包庇。
留出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几次女主可以逃走,但是无果。
社会在变,可能女主真的逃了,可惜人们没有一个相信女主的,最后把苦逼的女主送回去,才有了女主谁也不信和深信初恋的几集。
毕竟初恋多半不存坏心。
女主以前一次次的逃脱估计变态每次回来都对她变本加厉,索性乖乖听话做个好孩子。
就是变态真的变态竟然只给女主吃罐头,要不然怕女主营养丰富不听使唤,要不然就是根本没钱供应两个人的开销。
看豆瓣7.8又是我啾主演的立马就看了,一共五集,剧情有点拖(但是很少有剧不拖),卡司都不是很有名一看就是不是很大的剧,但是立意真的很好。
体现的就是family和alone这个永恒的主题,没有人想要be alone,而family永远是归宿。
发现英剧美剧真的很爱这个主题。
就像艾薇在接受心理治疗里说的,十三年后回来自己身边的人每一个都有了归宿,都有了所谓“自己的人”,她自己就显得格格不入。
当她逃出来了,所有人的生活被打乱了,小女孩儿菲比被抓走了。
为什么她迟迟不肯向警察说出真相,没错是因为斯德哥尔摩症,也是因为,她差点儿就觉得世上只剩这个绑架犯be her person了。
她只是想不孤独啊。
绑架犯又何尝不是一个缺爱至极、一生都被童年的阴影笼罩、想要得到母亲原谅而心理变态的可怜人。
(但这人确实是可恨,自己救赎不了自己就强行绑架别人并且让人质爱上自己,典型的变态哈,还是那种不像我V一样有人格魅力的变态)看的时候突然觉得,这个剧当V的前传也不错,被一个男变态铐了十三年最后一枪崩了他然后走上变态之路???
想吐槽这剧警察,过于无能,无能到气人,无能完了还能叭叭。
还有一点值得说的是,整部剧对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刻画真的很准确,而且整部剧里没有一个女性角色是silly girl,善良又不忍孤独的艾薇,一直想要挽救破碎家庭的妈妈,很爱这个家三观很正的妹妹,沉着稳重又温柔的女警察,看透生活和男人的闺蜜。
(向整部剧背后的女性工作人员致敬,太了解女人啦哈哈哈哈) 在女主艾薇身边有四对男女,妹妹和妹夫,男女警察,初恋和闺蜜,爸爸和妈妈。
男警察一开始对女主充满同情心以至于他在调查案件时被主管意识影响,后来意识到女主在骗人时又非常rude、情绪化和女主永远有了隔阂,就像他说的,I let you down。
而女警察则自始至终很清醒,没有与女主建立任何personal relationship 并且敏锐察觉到女主的斯德哥尔摩症,办案时一直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推动剧情发展),而且虽然她不认可艾薇的做法,但是她在对待艾薇的时候永远很温柔。
在男警逮捕艾薇那里的时候我就一下子把这个角色拉黑了,直男并且情绪化,最后还凭一腔热血把车拦在道路中间直接把女朋友送进ICU。
我都替女警心累。
初恋看到艾薇回来了把婚戒拿下,自己沉溺于跟艾薇在一起的轻松氛围,也沉溺于自己的初恋情结,这已经是典型的灵魂出轨了啊,到后来越看越理解妻子为啥能气成这样,每个男人都抵挡不住初恋的诱惑啊……(初恋一哭,现任必输)而染着黄毛打着唇钉的小闺蜜则从一开始就明白这些(btw这个角色真是太讨喜了,啾子,妹妹,和闺蜜这仨简直天使女孩儿)在初恋与闺蜜开着车停在警局前,初恋不知道该怎么做只是想保护艾薇时,小闺蜜一语点醒他,你不该这么做了,你不该再往上贴了,艾薇是爱情,而妻子是生活,向你的妻子道歉吧,grow up and take your responsibility!(妈的哪个女孩不想拥有这样三观正还勇的闺蜜!!!
)而且闺蜜还说就是因为没有承担起生活的勇气才一直单身的,而初恋boy在没有想通之前就结婚了,他本以为艾薇不会再回来,没想到她回来之后他根本招架不住。
最后这个男人向妻子忏悔的时候,妻子都不用他说就已经原谅了,并且她也同情艾薇。
(就说是不是女人对女人的理解能力永远比男人对女人的理解能力强!
) 妹妹和妹夫这一对,妹妹看到姐姐回来了所以想要多花时间陪姐姐,甚至都把婚期往后拖了,妹夫觉得自己被驱逐出了妹妹的世界,有一天终于忍不住发飙了。
女主与妹妹的谈话让妹妹意识到她确实很爱他,但是爱的定义又是什么呢?
都不是妹妹自己想要把手机屏幕换成两个人的照片的,而是男朋友想让她放的。
没错两个人确实很相爱,可这位好好男友连自己的女朋友陪自己姐姐几天都觉得受不了...感觉这也是位天天要让女朋友照顾着的巨婴。
当然这位在这部剧里算好的男的了。
还有一点这个角色令我非常气愤的是,全家人在一块儿看影片时,他明明知道妹妹白天看到爸爸跟情妇在一起晚上又跟家人在一起而觉得很讽刺,她当然对她爸没好气儿,她也是迫不得已把爸爸出轨这个事情跟艾薇说了,因为她觉得姐姐有权利知道,而俩姐妹发飙后,这位男朋友竟然对自己女朋友说“看看你做的好事”、“让你爸喘口气吧”,看来你的理解能力全用来理解她爸出轨这件事儿上了……合着家庭的和谐就要建立在女人的容忍之上吗?
妹妹就应该不告诉姐姐让姐姐永远蒙在鼓里?
甚至一气之下还搬出去了,没有与妹妹一块儿承担这段风雨........“真男人”啊...... 最后再说爸爸妈妈,这也是体现男女家庭地位体现的最准确的一对了。
大女儿被绑架后爸爸找了个年轻的情妇,而期间其实妈妈因为长期没有人陪伴就找了隔壁一老头聊聊天,而也仅限于聊聊天而已。
而就因为这事儿妈妈以为爸爸搞外遇、家庭支离破碎是她收到的“惩罚”?由此可看出女人在婚姻里永远不是问题,因为女人连自己拥有一个能够聊天的异性都觉得是背叛了自己的老公。
而爸爸呢?
找个西班牙的年轻姑娘同居并且在大女儿回家之前仍恬不知耻……但是也能看出来妈妈对面对整个家庭的无奈和疲惫,她什么都做不了,只有爸爸想要真心悔改的时候整个家庭才能重组....多么可悲的现实,而家庭重归于好后妈妈第一时间竟是向爸爸忏悔她以前有个说话的老头,这块儿我真是看的气得我火冒三丈,真希望所有女性都不要在婚姻里跪了,男人老了以后搞外遇这种事不能原谅也不可原谅,他搞外遇是他不仁他不义他对不起天对不起地而不是什么你该收到的惩罚!
这位父亲在看到菲比和爸爸重逢之后又重新燃起保护女儿的热情然后出去和别人失智打架........这里也真是.....啊怎么说才好..... 写到这儿感觉这四个男的啥也不是....抵挡不住初恋的诱惑婚内精神出轨……女朋友因为陪刚逃出绑架犯的囚牢的姐姐没时间陪他而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大女儿被绑架对家庭失去信心在外搞西班牙情妇……被女主的漂亮柔弱吸引充满同情心和拯救别人的心情而蒙蔽了双眼以至影响案件调查..........男人啊,每个人都在逞英雄,都想要保护别人,可结果呢??
后来这四个男性角色都在为自己犯下的蠢事而赎罪,而当他们想赎罪的那一刻,女人就已经永远原谅了他们...........
艾薇失踪13年了,此时谁还放不下她?
她的父亲离开了家,已经与另一个女人开始一段新生活;她的妹妹23岁,即将举办婚礼;她的母亲平淡度日,精神上已经恢复平静。
这个缺少了艾薇的破碎的家庭,顺命般地在时间之河里随波逐流。
假如不是这样,假如他们卡在过去,想必会被激流冲得遍体鳞伤。
艾薇的初恋男友也结婚了;她还有一个好朋友,搬到了别的城市生活。
所有与艾薇关系密切的人,都还记得艾薇,只是这种记忆不再沉重。
更不用提那些无关的芸芸大众,他们早就不记得13年前那场轰动的绑架案了。
艾薇的故事出自英剧《失落十三年》(Thirteen)。
这部剧以悬疑和犯罪为故事外壳,实则可以说是一部结构精致的伦理剧或心理剧。
它探讨了人与人之间密不可分的微妙的关系,同时人又不可避免是孤独的。
剧情开始于艾薇从绑匪手中逃出来的那一刻,结束于出逃后的第七日。
在这七天里,社会舆论再次聚焦到艾薇身上,新闻铺天盖地;那些与艾薇有关联的人,更是从内到外都受到冲击。
这其中,有一个原本与艾薇无任何交集的人,也深受影响,他就是艾略特。
艾略特和丽萨是负责调查绑架案的两位警探。
从一开始,他们对待艾薇的态度就有差异。
艾略特是富有同情心的那一个,更愿意站在艾薇的角度处理案件。
艾薇第一次见到艾略特和丽萨是在警局。
作为受害者,艾薇迫切地想见到家人,然而作为警方,首先要确认艾薇的身份。
在面对面录音谈话时,丽萨公事公办地说:“我们现在采访的这位女性,‘声称’自己是过去13年里失踪的人。
”然后问艾薇:“你可以说一下自己的姓名吗?
”艾薇没有回答问题,反而困惑地重复了那个刺激到她的词汇:“声称?
”艾略特应声抬起目光,从这一刻起,他就对艾薇产生了同情。
此后,为了探案和抓捕罪犯,艾略特和丽萨又多次与艾薇交谈,有时是在警局,有时是在艾薇家中。
仔细体会,这里面存在一种残酷:当罪犯在逃时,警方只能询问受害人,而那些问题其实是一样的,于是受害人与罪犯相当于一个命运共同体,受害人就像在代替罪犯接受审问。
13年后归来的艾薇,一方面试图重建过去的人际关系,却一个接一个落空;一方面又不断被警方的询问拉回到那段黑暗的经历,对于13年里的任何难言之隐,她会有一种难辞其咎的负罪感。
随着罪犯又绑架了一名10岁女孩菲比,案情变得更加紧迫起来。
丽萨很早就怀疑艾薇对罪犯怀有感情,当发现绑匪曾是艾薇学校里的一名员工,她甚至怀疑艾薇在案发前就与绑匪认识,是自愿跟绑匪走的。
出于事态紧急,丽萨又逼问艾薇是否隐瞒了绑匪的下落,置菲比的安危于不顾。
丽萨的判断里有合理的成分,但是她的推想夸大了事实,怀疑艾薇知道绑匪把菲比藏在何处,更是冤枉了艾薇。
艾略特因此与丽萨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他们本来是互相爱慕的一对,现在两个人的关系却变得紧张。
在丽萨看来,艾略特情绪化,影响了工作;艾略特却提醒她,他了解她是怎样的人——看到升职机会,就不顾一切。
换句话说,艾略特认为丽萨功利,没有人情味。
艾略特确实是一个情绪化的人,总是没法把个人情感与工作截然分开。
后来,因为案情里有新的发现,艾略特也相信艾薇在撒谎,怀疑她知道绑匪的藏身之处。
他担忧菲比的安全,一时失去耐心,还对艾薇擂了桌子。
随后发现自己误解了艾薇,他又后悔内疚。
但也正是这样一个艾略特,因为从不置身事外,所以有种奋不顾身的精神。
艾薇逃出后的第七天,绑匪提出条件,要艾薇单独见他。
警方暗中保护艾薇,但还是跟丢了,绑匪放了菲比,却成功劫走艾薇。
追捕过程中,艾略特驾车堵住绑匪的路,结果被绑匪开的卡车撞翻。
他的脚腕骨折,同在车里的丽萨头部受伤,情况更为危险。
绑匪逃脱后,又是艾略特锲而不舍,启发菲比用画画的方式给出线索,锁定了绑匪的位置。
不过艾略特没有参与艾薇的救援,因为丽萨的伤势忽然恶化,他赶去医院了。
在医院里,他握着丽萨的手,自责道:“我把一切搞得一团糟。
”艾略特身上有弱点,但是他的弱点也是他的可贵之处。
艾薇最后并不是靠警方营救出来的,她自己救了自己。
这是这部英剧的另一层内涵,展现了一个关于勇气和新生的故事。
按照剧情,艾薇被怀疑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指受害人对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心理情结。
其实不必拘泥于这个名词。
艾薇身边的人虽然都很关爱她,但是没有人能够替她走出心理阴影。
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当一个人不敢走出自身困境,会给自己找到种种借口,然而现实不会自行改变,结果只能坐困其中。
这就是艾薇在剧中重蹈覆辙的含义吧?
这部剧表面是犯罪题材,却对艾薇13年里的经历不做具象的回顾,一方面将视角始终放在当下,围绕艾薇的孤独与相关人际关系进行展开,一方面又让艾薇重新落入绑匪手中,以进行时而不是过去时呈现艾薇的囚禁生活。
这一切都说明,犯罪不是故事重点。
可以把绑架看作一种象征,代表心理阴影或现实困境对人的捆绑。
艾薇逃脱的过程只用了一分钟镜头,警车随即赶到,艾薇的家人将她紧紧抱住,全剧戛然而止。
虽然悬念直到最后一刻才解开,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希望。
我想,这就是虚构作品的价值之一。
在虚构的世界里,我们会毫不犹豫选择事情应该发展的方向,因为我们的内心对此一清二楚。
然而知易行难,在现实中,我们却很难鼓足勇气。
特别是,如果让我们感到裹足不前的难处正是来自于家庭呢?
《失落十三年》不仅结构精致,镜头也非常细腻,演技特别出色。
我看了很多遍。
说朱迪·科莫在此剧中的演技比在《肥瑞》里提升了多少实在有失偏袒,因为在《肥瑞》中朱迪扮演的是女二,戏份和留给她自己发挥的时间并不多,虽然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对这个角色的爱恨,但着实没有关注到她的演技。
然而《失落十三年》一开头,观众们的心里自然就会有个衡量演员演技的标准,因为此剧的角色很特殊,是需要一定功底的人才能诠释好的。
当然,我认为针对这部剧,朱迪演得不错,也肯豁出去,看出来为了演好这么一个特殊的角色也下了不少功夫。
《失落十三年》一共5集,每集将近60分钟,片长很长,细节也很繁琐。
其实故事并不难理解,主线也只有一条,但是剧中出现的一条又一条不知所云和疑似女主有可能在撒谎的情节让人始终觉得哪里不舒服,再加上一些无聊弹幕,总感觉谁都有可能是坏人,看谁都像有问题。
不过是什么支撑着我看完这部又长又烦的剧的呢?
(可能是我做事从不想半途而废的个性吧哈哈哈哈)我想知道结尾,我想知道这个剧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结尾才对得起豆瓣上7.8的分数。
然而我还是等到了,结尾不能说完美,但对我而言却很美:一个迷失过的女性在厄运在自己背后结束时扬起自信迷人的微笑之美。
结尾很棒,很多人都哭了,这也是为什么剧长要接近5小时的原因吧,前期平淡无味甚至冗长的铺垫会让结尾显得弥足珍贵。
因为啾迪看了这部剧,这时候在网上已经很难找到资源了,于是就在网盘里看完了全部😂ivy真的很不幸,被关在地下室十三年之久。
但是还好,在她逃出来之后,至少所有家人和朋友都在努力帮助她爱护她,虽然有时候也会让她伤心。
看前半段的时候女警察让我挺不爽的,时常咄咄逼人,后半段男警察也让我挺不爽的,发现ivy没有说实话时就大发雷霆。
她们都或多或少忘了,其实ivy也是一个受害者,尽管她逃了出来。
最后一集的一直在关心进度条,希望ivy不要出事,ivy在和mark对峙时已经表明她不再相信mark的谎言,也不再相信畸形的mark称之为“爱”的东西。
因为她见到了真实的爱。
爱你的人不会把你关在密不透风的房子里,不会时刻提防你逃跑,不会用恩赐的语气对你说话,不会强迫你做爱。
爱的占有欲是他想成为你最重要的人,是他想在每一个晴日黄昏与你携手漫步,是他想要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爱你最保护你的人。
他爱你,就不会捏着你的下巴往墙上撞。
他爱你,是会让你体会到全世界都在爱你,而不是全世界只有他在爱你。
可以说是剧版<房间>,但本剧没有过多刻画女主在被囚禁的十三年里发生的事,而是着重讲述其逃出来后的心理重建过程.朱迪的表演可以说是合格了,但也没有多亮眼.对于一个受过严重伤害的人来说,她周围的人究竟应该如何与之相处,在本片中,我看到的是他们用了一个又一个的谎言,女主的父母假装还在一起,女主的初恋隐瞒了自己已经结婚了的事实,当这些谎言被揭穿时,女主再度受到了伤害.而女主在面对警察的询问时也隐瞒了一些她不想面对的事实,也可以说是谎言.但她的谎言是因为另一个谎言在她的内心中根植,她害怕失去.终究,所有的谎言都是因为害怕,因为爱.绑架犯的谎言也是如此,他也是一个因为家庭而受过伤害的人,他害怕失去女主,骗她说经历了这样的事,女主的家人就不会爱她了,她必须保持沉默.那么,人们要真正重获自由,首先要做的不是应该驱除心中的恐怖与害怕吗?只有真相,直面事实才能真正让所有的人走出来.正如女主的谎言让警察对她产生了怀疑,而当真相浮出水面,我们知道一切都情有可原,事件才能进一步推进.所以,真正的心理重建应该从直面事实开始,而不是谎言.
Ivy被校园职工囚禁在地窖十三年。
当她出逃后,一对男女警察受理了她的案件。
这对警察对她的调查目的性太强,缺乏人道关怀,她也不愿配合警方,提供不了有力的证言。
在Ivy适应家庭生活时,另一个幼女被校园职工绑架。
警方向Ivy施压,要求她协助破案,后来甚至把Ivy认作嫌疑人。
校园职工通知警方他必须与Ivy碰面才能释放幼女,Ivy同意在警方的保护下去面见校园职工。
在监视的盲区,校园职工再次掳走Ivy。
Ivy说谎博得校园职工的信任,再次逃离,校园职工死于住宅爆炸。
警方的伪善与逼迫、母亲的控制欲或保护欲与刻意营造的温馨家庭(父亲在Ivy首次被掳后就出轨离婚了,母亲想让家庭变成Ivy被掳前的样子,让父亲回归家庭生活)、幼时互相依恋的玩伴已成家的事实、亲生姐妹的未婚夫的只穿内裤的身体等等,这些都让Ivy感到无所适从(似乎只有Ivy的亲生姐妹才是真正发自内心关爱她、接纳她的人)。
因此本人认为Ivy是自愿被校园职工再次掳走的(当然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也是部分原因)。
Ivy第二次被掳后,才真正地感受到校园职工的变态之处。
这时,她才真正地、全身心地想要出逃,也成功做到了。
一些槽点:男女警察大搞CP真的很不专业,他俩都脑子有病,男警的脑子更有病一些,一意孤行出了车祸害得女警住进ICU;Ivy的亲生姐妹的未婚夫(演员身材很好)心眼小得要死,好像Ivy的回归夺走了本属于他和未婚妻的快乐时光似的,还冷暴力;Ivy的母亲在丈夫出轨后,和Ivy上学的学校的校长好上了,在Ivy回归后,她的父母和好如初了;电视剧似乎有一半以上的重心放在各角色的情感关系上,比如上面提到的男女警CP、Ivy的父母和好、Ivy的亲生姐妹和她的未婚夫的感情危机,还有Ivy幼时的玩伴与他的妻子因Ivy而不和……不知道到底想表达什么。
事实证明只能靠自己,谁都靠不住
神了。如此不靠谱的人物设定/剧情 为什么能忍。
ROOM的精神续集 一年一个合集的少年深情太甜了 及 最真实的地方就是英国警察真的就这么蠢 甚至比这个更蠢
失望
洗脑少女觉醒记。
有点慢,演员演的还挺好的
又压抑又丰富
伪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看的解说,喜欢女主的演员,是小变态呀
慢到心塞,到底为什么而推荐
以后不能看这种对心理刻画描写太细腻的电视剧,代入感太强了。
节奏有点糟糕,细节完全不到位,伏笔草率,缺少连贯性
storytelling烂到家。
没有警察那条线会更流畅吧
什么烂剧本,能不能塑造一个正常人,正常的亲人,正常的警察,正常的受害者?干脆叫cp爱好者联盟好了,你们搞性缘的能不能别什么题材都来嚯嚯啊,给我们这些生来就完整而不是一半的正常人留点净土,ok?
结局有点仓促,但还是好看,最喜欢女警察这个角色
三集就够了,太拖了,女主的好多行为我真是理解不了
看完就觉得英国警察基本什么都干不了。。。
晚上十一点开始看现在凌晨四点了zzZ
看完结局真的觉得要被气死了卧槽那帮警察都他吗是吃屎的吗不光是男警女警还有那个黑老大 我操气死我了 搞鸡毛 女主太可怜了 回来也有人说她毁了人家生活 下次绝对绝对不带弹幕看剧了 我发誓 感觉智商被侮辱了 气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