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尾曲一定要听完,那是一位父亲从天堂给儿子回的信:你小时候的委屈,爸爸都知道。
然后,你才能体会,《向阳的日子》这部电影是一个叫“向阳”的孩子,拍给父亲看的思念和想象:是不是当初我不觉得委屈,爸爸就不会死了?
我从没有当面叫过他“爸爸”。
我一直叫他的名字,张恒远。
那是一个人民币最大面值,还是十元的年代。
那是一个1982年的电影《少林寺》刚刚在县城电影院里放映的年代。
那是一个鸡毛蒜皮的小事,2个鸡蛋掉地上,都恨不得打死人的年代。
而我所有委屈的起点,是我父亲张恒远对我母亲执着、热烈的爱。
我母亲在我还只会哇哇大哭的时候,就死了。
而我,被父亲扔给奶奶抚养,他又有了新的爱,新的家庭,新的儿子。
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奶奶也死了。
我不得不跟父亲和他的家庭一起生活,他们住有瓦的大屋,我住草房;他们是一家人,我是一个人;我每收到一份来自父亲的礼物,或者关怀,都意味着我刚刚闯了一次祸,我受了委屈,他给点补偿。
我委屈到离家出走那一次,是我第一次当众承认,张恒远,他是我爸。
而这一次,我的爸爸,张恒远,再也不会答应我一声了。
他死了。
死于,矿难。
死前的梦想,是给全家盖一座二层小楼,把我从画满向日葵的漏雨草屋,搬进永远向阳的楼房。
【备注】片尾曲:孩子不要悲伤演唱:莫西子诗作词:肖枫作曲:Yun Xie-Loussignian
讲座宣传海报
影片放映过程中
映后刘靓老师(左)及张罗平导演(中)的访谈环节导演介绍:张罗平,美术专业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毕业,2001年成为职业摄影师,开始了⾃已永⽆⽌尽的影像追求之路。
多次为国内顶级时尚杂志拍摄⼤片,与众多明星合作拍摄,作品风格极具特⾊。
2018年10月19日,执导的电影《向阳的日子》上映。
获奖情况:奥本国际青少年电影节最佳儿童故事片 、印度Jagran电影节闭幕式影片、孟加拉达卡国际电影节亚洲竞赛单元、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摄影提名。
注:笔记为关键词,仅有少量原话,其余为我本人编写。
本文不具有专业性质,仅供参考。
┈┄┄正文┈┄┄ 在视觉方面,刘靓老师注意到了很多画面具有油画的风格。
金黄的原野、湛蓝的天空、灰白的羊群,配上十分舒服的构图,看了让人有一股写生的冲动。
这也许与张罗平导演美术专业出生有关。
同时,片中对农村风貌的呈现,少了贫穷破败的景象,而多了山水田园的意境。
中国的农村,尤其是那个年代的农村,比片中所呈现的落后得多。
对此,张导的解释是:“既然其他导演都比较写实,那我就负责农村美的部分吧。
”他平时的习惯就是只注意事物美好的部分,所以电影里也想展现美好。
此外,张导还谈到说,他曾经把一幅很满意的油画作品给朋友欣赏,事后马上给自己的作品泼了墨。
他这么做就是为了朋友能记住那张画所展现的美,而这也是他在《向阳的日子》里设置父亲最终死亡的原因。
声音方面,刘靓老师称赞影片的音响十分用心――诸如打雷时是现有闪电后有雷声的细节也被照顾到了――并且音乐的运用也很有特色。
对此,张导说自己对声音其实比对画面更敏感,接着谦虚地称影片还是有许多不如意的音响处理。
张罗平
刘靓(左)
现场合影 到了观众互动环节,在场的观众踊跃提问,张罗平导演也一一作了详细的回答,以下为一些(不完整)本人记录的问答内容。
(根据关键词整理补充) Q:听说您曾经是摄影师,后来毅然辞职成为了导演。
我想请问您对“当今大学生毕业后如何找准自己的方向”这个问题的看法。
A: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被做都还没做的事情给吓到了。
“现在是春天,不应该冬眠”,大胆地选择自己的方向吧,其实能做好的。
Q: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向阳跑回家时画面突然变红,有猫出现;接着有一个镜头是向阳躺在干旱的土地上。
请问这两个镜头是什么意思?
A:这有点带浪漫魔幻主义的色彩,你看,向阳是担心父亲会出事的嘛,然后那个画面就是向阳做的梦,他其实已经回家了。
然后猫是要吃鱼的,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食物链,父亲在影片里炸了好多次鱼,是不是有点破坏生态平衡了呢?
所以龙王爷要惩罚他们,就让天地烧灼,土地就会干旱。
Q:影片中父亲死了,是不是向阳因此就会绝望了呢?
A:父亲虽然死了,并且没能盖成新房子,但是房子已经在向阳心里盖起来了。
你说是心里有了新房重要,还是实际盖了新房重要?
Q:为什么片中人物不说方言,而是说普通话?
A:演员都学方言会比较难,而且当年有一个南下的打工潮嘛。
还有一个是我喜欢展现美好。
Q:父亲死了以后,向阳的反应不应该是跪在地上嚎啕大哭吗?
为什么不追着父亲的尸体再多看他一眼?
A:其实向阳当时应该是懵圈的,一下子不知道该干什么,所以哭反而不自然了。
然后向阳其实对于家里其他的亲人,都不如对父亲那么亲近,所以他要找一个安全的无人的角落去梳理情绪。
Q:请问这部片子拍摄花了多久?
中途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A:花了38天;有困难也忘记了,只记得美好的部分。
Q:影片里有很多的景深镜头,请问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A:你有点过度解读了。
感觉这么拍好看,所以我就拍了。
拍片子要感性一点。
Q:我注意到影片里有一个色调由明到暗的变化,请问是表达了什么?
A:就像是一天一样,由亮到黑,这反映了向阳的心情。
其实世间的一切都归为白与黑,就像太极八卦图一样,向阳的世界是黑里一点白,所以白才显得额外珍贵。
Q:请问影片里的一些具有较强对比的调色效果,和您学过的油画有关吗?
A:其实这些色彩自然界里就有的。
这样一家人就住在这么美的地方,颇有一种诗与远方的情怀在里头。
(部分资料来源:搜狗词条、微信公众号狮山电影馆)
电影随导演,台词不多但是通过导演多年的摄影方面的技巧及人物的心理活动表达地淋漓精致。
第一,采景地点就是目前居住在聒噪城市人们心之所向往的地方;第二,电影原本就由一帧帧图片而组成,而我确能从电影中看出了一种由一张张图片组成的一个很动容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第三,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太巧妙了,特别是后妈慧娟开始接受向阳的几个片段,细微而感人。
但是我还是有一点是有困惑的,也是我个人看法,因为我并不是很能接受这是一个父爱的电影,我只能说是部亲情的片子,这里的父亲,不可否认对于向阳来说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但也是一个偏私的父亲,在向阳的问题上处理得也非常好,每每父亲在对向阳好的时候我都会想到另两个小孩是怎样想的,如果在现实中这样的家庭,估计另两个小孩是完全坐不住的,虽有共鸣的点但是不会有很强烈的反应
在秋阳高照的日子看了一部艺术电影《向阳的日子》,不禁勾起了诸多童年回忆。
在农家的山林小道行走、在秋收的天地里趟下看日落、在父亲的扶着后座时学用老式二八自行车学骑车……
生活对于故事的主人翁张向阳其实是残酷的,幼年丧母、父亲再娶、与奶奶一起生活在大伯家寄人篱下,而后还经历了奶奶过世等诸多。
然后,看完电影《向阳的日子》却丝毫不觉得悲悯,只记住了童年时光看过的美景,记住了童年时光里一缕白煮蛋的清香滋味,记住了置身于空旷的农田大地里天人合一,记得了此后张向阳与父亲张恒远一同生活时父与子的快乐悠哉。
虽身处农村,但张恒远并非普通农民,他懂得耕种之余在农田里写生、懂得油漆墙上大字、懂得闲暇时带孩子去小河里抓鱼……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个父亲是特立独行,又懂得享受当下。
电影故事的镜头跟随主人翁张向阳一起退回到上世纪90年代,场景的每一处景致都显得亲切、熟悉。
人生最可恶的便是回不去当初的美好,而电影《向阳的日子》却给了观众97分钟的梦境,仿佛回到了童年不知道愁滋味的快乐时光。
得益于张罗平导演的美术专业与十余年的时尚大片摄影经验,电影《向阳的日子》每一帧都拍出了画作的质感。
整部电影作品风格极具特色,观看全程如临梦境享受其中。
影片以张向阳的视角出发,讲述了自己与父亲从生疏到熟悉,再到亲昵的过程。
张恒远再婚后,育有两子,所以与张向阳的关系显得格外微妙,张向阳是他的第一个儿子,但其实更像是张恒远的第三个儿子。
这种父子之间的亲昵其实是跟随人一生的记忆,也是人的性格形成重要因素。
张向阳是思念母亲的,所以他常常在回忆与现实之中分不清楚,常常看到父亲与母亲陪伴在侧的情境。
这些张向阳的回忆细节,丝毫不令人感觉到辛酸,只感觉到有家人陪伴的温馨。
在与后母相处的过程中,张向阳总显得进退维谷,原本是并不太愉快的事情,但在电影《向阳的日子》中竟成了笑料百出:孩子们疯跑中无间撞到后妈,将面粉打翻,后面气急败坏但满脸灰白令观众忍俊不禁。
《向阳的日子》看似父与子的温馨故事,却在中间夹带着父亲与母亲的种种,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日子,令观众眼前浮现的是张向阳父亲与母亲的美丽爱情......电影更像是一封寄往二十多前的家书,简洁而又优美。
电影取名为《向阳的日子》其实有两层意义,一是主人翁名为“向阳”,另一层是主人翁面对阳光的日子。
童年的美好时光永远是解除成年人疲惫不堪的良剂,此后的日子,会遇到爱,遇到离别,遇到挫折,甚至遇到苦难,但也会遇见美好,一如曾经向阳的日子。
《向阳的日子》乍一听感觉不起眼,然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导演就像拿着油画画棒,一笔笔给小向阳涂出了湛蓝的天空,又亲手波墨水毁了它。
颜色有多绚丽,急转直下的压抑感就有多浓烈。
在我的构想里,《向阳的日子》会是没什么剧情量的文艺片,然而事实上,它正是靠剧情和摄像牢牢抓住了我。
一言以蔽之,《向阳的日子》在探讨的是原生家庭对子女陪伴的问题。
小向阳在出场时就处境为难,妈妈、奶奶都不在了,他不得不和爸爸的新家庭一起生活。
当后妈,注定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从电影一开始后妈彭慧娟就没给向阳好眼色看。
向阳封闭、叛逆,后妈不给饭吃,他就去偷。
后来和爸爸一起抓鱼、画画、洗澡、吃冰棍、骑自行车,生活虽然贫穷却也惬意,向阳的世界里终于不再是一个人。
他开始信任父亲、依赖父亲,父亲成了他和这个世界的唯一联系,可一家三只狼崽子决定了父亲一年到头都要为食物忙碌。
电影如静水流深,从时不时的向阳视角里可以解读出孩子对孤立无援的生活的反抗,对幸福不可触及的向往,这其间混含着一个孩子对自尊、独立、被关心、被爱的需求。
导演张罗平是敏感的,他捕捉到了一个孩子的全部心事。
《向阳的日子》的时代背景处于上世纪70、80年代,电影的年代感做的很足,却没有陈旧感,从家中陈设到服装风格都还原了时代特色。
自行车、大澡堂、冰棍箱子、拖拉机、爆米花机、开水壶、墨水瓶,一块九买到的两斤肉,墙壁上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标语,铅笔盒里的弹珠,随意一个小细节都能轻松把人拽回那个年代。
导演说:“大家在大银幕上吃惯了的大鱼大肉,偶尔来点青菜素汤洗洗肠胃也挺好的。
”说得没错,现在有很多影视作品都不写实了,在某些偶像剧里普通白领也开得起超跑,背得起最新季的名牌包包,他们不食人间烟火,爱情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而在《向阳的日子》里,一切都含蓄而细腻。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景都是只能用眼睛看到而无法复制的,而看《向阳的日子》的乐趣正在于此。
我没去过内蒙古大草原,却在电影里见到了草原上大片的红霞、湖泊的涟漪和湖面清晨的雾气。
如果可以,我甚至想即刻飞到内蒙古去感受微风拂面、山峦流动。
好的摄影就是有这样的魔力,明明拍的是农村故事,却没有农村的粗粝感,反而肆意、浪漫、温柔、富于诗意,又沁人心脾。
看得出来导演和摄影对电影的审美定位很默契,摄影极擅打光,对暖色调和冷色调把控自如,而导演则是对画面有境界上的要求,一来电影的选景、构图、光影、还有运镜方式要壮美而梦幻,二来每一帧画面都要带着人物心境的表达。
就像在电影开头奶奶离世时和电影结尾父亲离开时,向阳都站在湖边,冷蓝色调,雾气蒙蒙,湖水形成倒影,意味着向阳迷茫未知的心境。
在电影里可以看到向阳像个野孩子一样在麦田里追着微风奔跑,也可以看到张恒远在向日葵的花海里告白。
当然,“世上美景千千万,下笔就在一瞬间”,这本来就是一部像油画一样美的电影作品。
看到最后,我奇了怪了。
当初看片名的时候那句“向阳的日子”给人一种“菊次郎的夏天”的温暖感,结果向阳在绝望的三重叠加中,电影戛然而止。
不过这样也好,在生活碎片一点点缓慢而又不刻意的累积中,情感一点点的水到渠成,最终给人余味深长的悲凉感。
情绪经常会无意识地受到天气的影响,或许是人类至今在基因中残留下来的某种动物性本能。
日光鼎盛的日子里,被阳光轻轻刺痛眼睛的时候情不自禁走路都变得轻快,而当天色阴沉、间或夹杂雾霾的时候,就算提前带好口罩也很难从嘴角挤出一丝笑容来。
电影《向阳的日子》这个片名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指的是男主角张向阳,另一个自然就是取希望生活充满阳光的意思。
然而,电影的一开始却并未急于向观众呈现一个暖意洋洋的世界,而是以张向阳奶奶的去世将剧情逐渐铺展开来。
说起来,年仅十岁的张向阳身世已经称得上坎坷:年幼时母亲病逝,父亲张恒远再婚,所以从小就在奶奶的照顾下长大。
现在和向阳关系最亲的奶奶去了,张向阳自然轮到爸爸照顾,可毕竟这对亲生父子之间横亘着将近十年的淡漠疏离,如何让这段濒临破碎的亲情“破镜重圆”,显然成为了这部影片最需要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一提到十岁左右小孩子,大多数人首先会把他们和活泼、可爱、生龙活虎这些非常模糊的形容词联想到一起,仿佛他们就应当是无忧无虑只会疯玩傻笑的小天使。
但正像樱桃小丸子的那句名言所说,“我们的哀伤和年龄是没有关系的”。
小孩子就算不曾深刻地理解死亡的真正意思,也一定能感受到分离的痛苦,再加上突然需要适应一个陌生环境显然也是个不太轻松的挑战,所以张向阳一开始始终是沉默不语、郁郁寡欢的。
好在父亲张恒远早就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他在张向阳房间的墙壁上用橙黄亮色画出大片向阳花,就连原本残破的墙壁也顿时显得暖意融融。
乡下的生活,尤其对于小孩子来说,其实就是苦中作乐,为了不致陷入无聊,就要随便找些什么事情做才好。
小张向阳略显腼腆寡言的性格让他很多时候在小伙伴之间显得格格不入,久而久之爸爸张恒远就成了他的最亲密伙伴:画画、吹埙、爬房顶,甚至还跳起了草裙舞……乡下人想得到想不到的统统被父子二人耍了一遍。
玩这些有啥用?
没啥用,就是图一乐呵,这种看似无用之用的说法,恰好就是一种难得糊涂的人生哲学。
从《向阳的日子》的电影画面上,可以看到导演张罗平很明显的个人风格。
作为职业摄影师的他,很注重画面的色彩运用以及整体的和谐感:日光摇曳、金黄麦田、平静喝水和空旷天空,就连看似破败的土房子和不算热闹的市集,也因此变得生意盎然。
在电影后半段张向阳的想象中,还拍出了一种类似于意识流的奇异观感,实在让人不忍分心舍弃一帧精美画面。
《向阳的日子》中父亲张恒远对张向阳的爱,其实正应了那句“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不管张向阳不小心犯了些什么错误,在张恒远这里总能得到绝对的豁免权。
谁说父爱一定要如山沉默,如暖阳一般的父爱才够温情。
电影《向阳的日子》很美,因为导演是张罗平,他之前是娱乐圈著名摄影师,为众多一线大明星拍过写真大片。
张罗平这部电影长片处女作质量不错,故事很感人,画面精美,不愧是摄影师出身,对于构图和色彩有一流的掌控力,《向阳的日子》的每一帧画面都很美,尤其是涉及风景的时候,像一幅画一般。
电影还是要看故事的,没有情节支撑的话,那真的成了就只剩下空洞的画面了。
所幸,《向阳的日子》故事不错,影片的故事集中在10岁的小朋友张向阳身上。
影片一开场,张向阳的奶奶去世了,他的爸爸把他接回家一起住。
向阳1岁的时候母亲病逝,后来父亲再婚还有了两个孩子,向阳就被放在奶奶家寄养,直到奶奶去世。
虽然张罗平导演第一次拍电影长片,而且还是自己写剧本,但故事写得很精彩。
一开场就把主人公向阳置身于一个矛盾激化的环境中,向阳的后妈肯定是容不下他的,两个人互相看不顺眼。
向阳的父亲张恒远虽然极力调和,但是家小人口多,张恒远是个油漆匠,每周都要去镇上去找活干,向阳和后妈的家庭战争愈演愈烈。
但是,《向阳的日子》并不是主要刻画向阳和后来的战争,影片中着力描写的还是向阳和父亲张恒远的感情,父子情是影片的一条主线。
向阳继承了父亲的美术天赋,毛笔字写得好,有艺术细胞。
向阳对于“美”是有自己的体会,可以抓住事物的美好一瞬间,他苦于穷困,没钱买新的文具和纸张,否则在年少就应该小有成就。
能感受到,导演张罗平在向阳这个角色身上倾注了心血,不管《向阳的日子》是不是导演的自传,都可以把向阳看成是张罗平创作的一个理想化人物,向阳的身上应该有张罗平的影子,他倾注了心血完成这个角色,能感受导演想通过这个角色向阳来致敬自己的青春年少。
影片中还有条附线设置的不错,就是向阳的爸爸妈妈年轻时的爱情,回忆的片段当然是由向阳的父亲张恒远来讲述,他曾经那么爱向阳的妈妈,这位母亲也的确非常漂亮贤惠,只不过天生一条腿瘸了,真的是美中不足。
但是,张恒远就偏偏喜欢这个女生,两人回忆中的爱恋故事非常感人。
导演张罗平特地选用了向日葵田地来作为背景,看着广阔的向日葵和两位青年男女的爱情往事,真的犹如在画中一般优美。
在浮躁的电影市场中,的确需要《向阳的日子》这样能够让人静下心来观赏的电影。
故事出人意料,每个人物的命运都牵动人心,这样注入了主创真情实感的电影,在现而今的电影市场太少了,所以也显现出导演张罗平的艺术创作勇气。
崔汀/文 �P8�t8/LА
下午去美术馆看了温州站的路演,今晚上院线。
导演年轻,谦和,腼腆,眼光明澈宛如少年手心紧攥的玻璃弹珠。
很遗憾,影片并没有因此而让人觉得多一份亲近,虽拍得如此之美却让人始终觉得“格格不入”,辽阔的内蒙草原上,如果拍的是一群悠然嬉闹健硕的羊,那么“羊大为美”,这片子够得上国家地理级别的摄影,可惜拍的是人群,拍的是那个“猪肉二斤八两 一块九,大花过时了,烫个大波浪”的时代,拍的是那个时代里父亲的陪伴与少年的成长。
片头奶奶死了,片尾爸爸死了,可死活都不见少年的成长;而所谓的“陪伴”大抵也就是一起掏鸟窝炸鱼骑个单车,一起上树眺望远方顺便飞个纸飞机...美则美矣,毫无灵魂,难得美得如此之假,用片子里的一句台词就是:“你妈,很美。
”...可惜没了。
稍微看久些就每一处的光影都让人觉得刻意,每一丝的色彩都让人觉得妖艳。
感觉这是一个跨界导演的摄影师躺在如今泛滥成灾的民宿大床房里,伪装成精细的田园风光,有一句没一句地聊起了成长的忧伤,想象着亲情的陪伴,窗外闪过一幕欧式的户外野餐,不远处牛车马车或者驴子拉的车滴滴答答漏了一地的98号汽油,在阳光下五彩斑斓。
如果记得没错的话,配乐用的是郑智化的“水手”和迟志强的越狱歌曲“十不该”,墙上贴的是“少林寺”的电影海报,可整个故事给人的感觉就如“武当山驻少林寺办事处党委书记兼职牧师”陪你唠了一下嗑,嗯嗯,父爱如山,且行且珍惜。
除了养眼,收获感悟还是很多的,我觉得“爆米花”电影这个类型还应该细分,一类是大伙儿熟悉的票房收割机,还有一类就是片中必有“手摇土炮型爆米花机”本尊现身,堪称中国式美好童年回忆大杀器,嘿哟一声炮响,洒落满天花雨。
都说站着说话不腰疼,不对的,我一直坐着,心里念念叨叨,如坐针毡。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这朗朗上口的歌词,正是很多人对童年的印象。
而对于主人公“向阳”来说,他的童年注定与众不同。
既没有多姿多彩的生活,也没有放飞自我、无拘无束的欢乐,而是充满了孤独、无助与困惑,小小的年纪就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独自面对从身体到心灵的双重抉择,这也是影片《向阳的日子》所讲述的故事。
向阳生来与别的孩子不同,一岁时就失去了母亲,而父亲再婚后,向阳一直和奶奶相依为命,到了十岁这年,奶奶去世了,送走了奶奶,向阳不得不回到父亲的新家。
和父亲、后妈以及弟弟妹妹,组成了“五口之家”。
父亲打心眼里觉得对不住向阳,于是对向阳特别好,无论是带着他进城吃冰棍,还是教他骑自行车,准备神秘额礼物,哪怕闯了祸也不责罚他……都令向阳感到些许温暖。
而父亲外出工作后,情况开始截然相反。
放牛、告状、不许吃晚饭,来自后妈的林林总总让向阳苦不堪言,便开始相反设法的与后妈作对,日子也就在这一天天的对抗中开始了。
主人公名叫向阳,但他的生活并不向阳,而是充满了心酸与无奈。
心灵手巧的父亲为他准备自己单独的房间,整个房间经过一番精心的装饰和布置,变得独树一帜与众不同。
墙壁上画满了五彩斑斓的向日葵,就连房门也用不同的色彩装扮,但孤独的心绪和对生活的迷惘依旧写在向阳的脸上。
在这样的家里,除了父亲以外,都是陌生人。
陌生的妈妈、陌生的弟弟和妹妹。
无论是假装掉进河里没去参加书法比赛,还是为了买文具偷拿了父亲的钱,在孤独这个最大的敌人面前,向阳也在不断的纠结和迷惘中度过自己的童年。
片中的故事,并没有过多的情绪渲染,也没有过度的刻意煽情,而是透过孩子的眼睛来观察和呈现整个世界,透过孩子的生活来传递出影片真正的内涵,并巧妙地将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原原本本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自行来评判。
导演在创作的过程中,对情节和内容也进行了有效的取舍,跳过了向阳之前的生活,直接从向阳奶奶去世开始,引出向阳来到父亲新家后的生活。
整部影片呈现给观众的,犹如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每幅画面、每个场景,从色彩的运用到构图的选择,无不透露着精致二字。
近处大片大片的庄稼地、远方波光粼粼的池塘、一望无际的向日葵海、低矮且富有生活气息的平房、破旧且具有年代感的街道、以及那斑驳陆离的商店……每个画面如同油画一般的绚烂多彩。
观众可以跟着主人公向阳一起,穿越一幕幕梦幻的场景,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打造的美丽新世界。
影片的故事,在三个不同的时空之中不断转换。
一个是当下的世界,向阳面对着全新的家庭和成员不知所措,只有用调皮和捣蛋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慌张和不知所措;一个是过去的世界,讲述向阳父亲和母亲的相遇相识与相知相爱,是属于那个年代淳朴的爱情;一个是虚幻的世界,向阳看到一条会说话的鱼并见证了父母的婚礼。
三个不同的世界,三段交错的时光,既相互交织又紧密联系,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了主人公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向阳的日子》里只有孤独没有忧伤。
导演张罗平用自己独有的影视语言,用似幻似真的场景,讲述了一个男孩的孤独童年、一段直抵人心的少年成长史,那段迷茫的心绪,那段逝去的旧时光,总有能够触动你的神奇魔力。
《向阳的日子》,是一段回想起来会疼痛但绝不灰暗的温存记忆。
影片整体的调性是温暖的,色彩是明艳的。
美术没得挑,调色、打光、构图,无不精彩。
观影过程中我会醉心于孩子在爸爸喷漆的向日葵背景墙下沉思时明暗相间的极致光影,也会赞叹这对父子穿梭于灿烂农田时唯美的构图和欢快热烈的色彩。
但时尚摄影出身的张罗平导演在他的这部长片处女作里呈现的绝不止是他美学上的造诣,更有他哲学上的坚持。
失去,得到,再失去。
首尾呼应的故事中,中国特色的野生父子情被书写,一个男孩的成长轨迹被雕琢。
一对缺乏感情基础的父子,在父亲独到的相处方式下,建立起奇妙的甚至更牢靠的父子情。
于是当情感出现反哺时,剧情变得有趣而揪心。
如果不曾得到,他如何学会给予?
而人生又怎么会只有得到,没有失去?
有朋友笑着和我说,这是部彩色版《八月》。
但很明显的是,和《八月》不同,《向阳的日子》在朴实自然的生活质感中多了些艺术升华的设计感。
尽管你可能批评这是不够纯粹的表现,我却特别能理解导演在这方面的坚持,现实与艺术加工之间的平衡度是每个导演真正的特色,它是用来区分导演个人特质的属性,而不是用来评判作品优劣的属性。
毕竟张罗平导演赋予爸爸张恒远的特点就是:拥有超出环境超出年代的生活情趣和不动声色的艺术追求。
他去做喷漆工,源于对美的热爱,而非仅仅为了生存。
所以在身边人的眼中,他是个个色的人,他要为老人的遗像涂上色彩,他要在墙上给儿子作画,他还会去吹奏和那个小山村似乎格格不入的乐器埙。
他心中有爱,无论是死去的前妻还是现任妻子他都尽力去爱,甚至是被外人认为一无是处的小舅他也格外照顾。
但与此同时,他又是个脚踏实地的人,潜藏的艺术理想并没让他成为一个空想主义者,从头至尾他都在尽力的挣钱养家,履行为人夫和为人父的责任。
所以,他很懂得怎么去征服这个与自己并不亲甚至不会叫自己“爸爸”的儿子,不是简单粗暴的驯服或纯粹用物质去诱导,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去悉心相处。
吴超的演绎恰到好处,很生活,很舒服。
而王力可的继母角色内心层次也很复杂,一方面她爱这个男人,一方面她也有初为继母碰上顽劣少年的无奈,其实很难用好或不好去形容她对待向阳的态度,而且这个态度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从表面和气都做不到,到爱屋及乌逐渐适应释放出一些母爱光辉,再到最终终究不是自己的孩子的深层反应,或许因为剪辑的原因剧情方面这些转折还略显生硬,但演员传递的感觉却特别精准。
而电影的核心视角依然是孩子,他的成长是从缺乏对爱的信任和感知,到逐渐感受到爱,再到慢慢作出爱的回应,这个过程是具体的,令人感动的。
小演员的表演真的可以说完全不输大人,没有杂念的表演,即便稚拙也会充满真实的力量。
看到结尾他在稻草堆里逐渐蜷缩成一团,这个可能程式化的动作被他表现得非常自然,不由得暗自赞叹。
三位主演的表演让我有很强的确信感。
不无私心的还要提一下片中我很喜欢的另外一个角色——小舅,吕聿来一开始的造型让我有点儿迟疑,真的是他吗?
但逐渐地,依然纯净的少年感,依然软糯的美好音色让我确信是他。
小舅这个角色为向阳认识他父亲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他的天真让他一事无成,却也让他保留了最可贵的真实。
他之于向阳亦长辈亦朋友,是片中很机动的一个人物形象,串联起了向阳和他父亲生母的故事,也适时的打破节奏,活跃了气氛。
总的来说,张罗平做到了用影像表达情绪,用叙事树立人物,展现成长。
这是部视觉和心灵都让人享受的作品,不能说很完美,但成熟得不像是处女作。
别去影院看了,经济不景气钱不好挣;也别浪费时间,人生苦短,把时间留给陪伴身边人。
挺喜欢的,画面真的好美,觉得导演绝对能拍出特别好看的MV。这也让我想到摄影导演再加故事导演是不是就无敌了。感觉故事还可以讲的再好点,故事跟画面衔接的刚好的话,感觉这片子绝对能拿奖。张导演,看好你哦。期待你以后更多的作品。
画面美极
童年,向阳的记忆
导演在我们都以为这是一部没有意外的电影的时候把他爸写死了😭
莫名其妙
#毒蛇影迷会# 半星加给导演解答。电影画面非常美,配乐也能看出很用心,虽然有点片段音乐起得有点突兀。剧情有点散乱,很多小故事前后交代不清,虽然能理解导演的用意,但是影响观感。有幸现场见到了导演,解答了一些疑惑,尤其是向阳抱鱼在雨里跑回家的片段。期待后面更好的作品。
画面很美,导演的想法确实蛮多的,这么年轻也不容易,就像看看电视剧一样
#毒舌影迷会#导演的摄影从业经历使该片具有一定的美感,但却似乎并不是一个好导演。叙事逻辑混乱,表达苍白无力,像是一部“城市人臆想的农村生活故事”,观影后毫无感触。
又是個仗著有資源,就開始抒發自己所謂藝術情懷的東西,每一個鏡頭都拍得很精緻,但是電影不是堆砌鏡頭,連基本的表演指導和台詞都搞不好,就千萬不要侮辱世間最難得的一種感情
《向阳的日子》是一部令人牵肠挂肚的片子。一个从小就没了母亲,父亲又找了一个后妈,也算是还在幸福的童年中成长的孩子。因为父亲想给家里盖一个小楼放下自己技术含量很高的画匠话,非要到煤矿去打工,结果撒手人寰。令人唏嘘不已。
老许推荐的,会去看的
除了摄影以外所有地方都有毛病,不想一一列举,然而就算是摄影,我也不觉得是这是电影摄影。
城里人到乡下体验一下生活,然后拍了一部父子情的乡村采风片。
整部电影太平了,都没有高潮啊……
片头的设计很美。故事讲的有点乱,人物转变的也有点突然,感觉没太有逻辑。
摄影并不等于电影。更重要的是怎么去讲故事。即使导演有着很漂亮的长发,但是电影的“梦”并不能替代一种深刻性。至于那段“魔幻”,照他的想法很有意思,不过总是差了点什么。
看完感触挺深的,这种异于母爱的父子之情,倒是给这么多年没有看过这类片子的我一种特别的感动,另外,画面真的很美
故事节奏卡的不太好,服装时代感不强,有那么一会儿让我有穿越的幻觉,搞不清是现在的还是以前农村的事儿,爆爆米花的时代离我们得有二三十年了吧!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绪化处理方式展现,关于处理孩子的错误方式和探究原因,当孩子失去可以依靠的亲人的巨大无措这些画面的呈现让我觉得是这个影片的重点
泡泡观影团-广州站 寻找向阳的日子这部电影其实是一部悲剧,向阳的老爹本来能成为一名比梵高还要出名的画家,结果呢最后变成了一位为了生存而去挖煤的煤黑而因为矿难而离开了向阳和他的继母。说到向阳其实是个很可怜的小孩,从小母亲就不再靠跟奶奶相依为命,后来奶奶去世了向阳回到了父亲的身边,然而父亲已经有了自己新的家庭而对于后妈而言向阳的到来无疑是后妈多少有点自私,例如向阳的同父异母弟弟偷了他的钱结果后妈不由分说就找向阳麻烦而周围的小伙伴更是认为向阳是个小偷,钱是他偷的。而向阳刚跟父亲关系改善后父亲就离开向阳外出打工,结果因为做煤黑而意外的离世对于向阳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那么他的未来会怎样我们只有期待。一部结局有点悲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