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弟打电话给我,问我看一部网络电影《老男孩》没有,他说他看的流泪,里面的场景更像我上中学的时候,他看过我与中学同学的留影。
推荐我看看这部电影,至少应该听一听主题曲。
我搜索了一下,看了故事简介,歌词。
这部电影的评价很好,引起“老男孩”们的共鸣。
不过我还是没有兴趣看,我对这样的题材不感兴趣。
反而想起一部电影《摩托日记》。
这也是两个男孩的日记,男孩这个词太造作,是青年时期的好友的日记。
在十七八岁,我们还有算得上是个理想的东西,虽然不如童年时期要做科学家、解放军那么纯洁,但还没有长出为了一个目的去钻营的心计。
那时候我们夜里在操场上吼一无所有唱光辉岁月,某一天在卡拉OK聚会,连唱真心英雄,心里都发虚的时候,已经到了遇到一个对手,差不多腿打颤的时候,然后有一天,玩完魔兽,到优酷网看电影,突然被一个视频节目撞击了一下,对着屏幕流下了泪水,有没有注意?
流下的是混浊的泪,连泪都不如你十七八岁的时候纯净!
完了,你把视频链接发给QQ好友、人人开心网的好友,在豆瓣上点击看过这部电影。
然后,滚到床上去,做了一个焦虑的梦,第二天匆匆爬起来,挤车,堵车,拎着一个包子来到公司。
打开电脑,把视频链接又推荐给你MSN里的一个客户好友,一个小MM,并且跟她谈了一上午理想是什么,向这个小MM介绍了原来的你。
我没有看这个电影,借题发挥。
我把MSN的签名档改成:这个时代更加需要怀念切格瓦拉,而不是什么老男孩小男孩。
任何男人都曾经是男孩,但不可能成为老男孩,更不可能永远是小男孩,除非你有个出名的爹。
去做男人做的事情,像切格瓦拉一样,骑上一辆破摩托车去远方,作一个纯情的爱人或一个坦诚的浪荡子,去帮助弱者承担一部分肩负的重量,去为弱者而战,把正义当作男人应该具有的一种性格,而不是只长了一根屌。
太阳照着你,能照出一个人影。
而不是乌压压的工蜂。
诗人们应该去流浪,去歌唱沿途看到的一切,而不是为了出版诗集左右应酬,为了房子上下蹦跳。
画家们应该画出自己的梦想,而不是画商的矫揉造作的审美。
电影导演,张艺谋,你浪费了金熊奖,你的小金熊是不是和泰迪熊摆在一起,你拍摄出了一个人影,又创作出一种集“声光电、铺张浪费、虚张声势”为一体的美学,前几天在一个广场还在运用这一套。
作家们,我想买一本小说,像切格瓦拉的朋友写的日记就好,让我看见里面有一个散发光辉的人格。
我保证去书店买你的书。
摇滚歌手们,你们的嗓子不是为了在小酒馆卖唱!
我们能做什么?
而不是两手狗屎两眼浊泪。
我给弟弟的回复:你应该出去跑步!
不要坐在屏幕前流泪!
我也在想,难道我只能去绕着田径场一圈又一圈的跑。
1952年,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这一年7月, 被誉为阿根廷“国母”、阿根廷永不凋谢的玫瑰 的贝隆夫人去世
电影中第一段旅程是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米拉马尔,从地图上看,这段旅程有455公里,在中国,相当于首都北京到河南安阳的直线距离
然后花了半个月的时间,从米拉马尔来到了鹰崖,彼德拉德尔阿吉拉(西班牙語:Piedra del Águila),是阿根廷的城鎮, 位于该国西部内乌肯省,是科永库拉县的首府
然后花2天时间来到了圣马丁德洛斯安第斯,由此,他们跨越了从阿根廷东部到西部的旅程,行程达到2000公里。
在圣马丁德洛斯安第斯,格瓦拉因为下水抓鸭子,为后面突发哮喘埋下了隐患,3天后,他们来到阿根廷巴里洛切火车站
在2月中旬他们来到阿根廷与智利的交界内格罗省,猜测这里应该是乘船度过纳韦尔瓦皮湖,穿越边境时,高呼智利万岁!
2月初的智利还是比较冷,在这里遇到积雪,可能是因为海拔较高的缘故。
1952年2月18日,来到智利的特木科(此时人和车都已经到了报废边缘,笑哭)
在智利的特木科,两人找到了愿意为他们免费修摩托的师傅,但格瓦拉却在当晚的小镇舞会上勾搭人老婆而险些被爆锤,连夜逃离,在路上刹车失灵撞上奶牛,摩托再次报废,只能搭乘农民的车前进(有人在囧途那味儿了)
1952年2月26日,来到智利的洛桑赫莱斯,这一段路程也有200多公里,两人搭顺风车再推车艰难的走过了。
然后不长记性,继续泡妞(笑cry)
摩托车彻底报废,留在了洛桑赫莱斯,两人搭顺风车来到瓦尔帕莱索-智利的海滨城市(电影里主角说瓦尔帕莱索是“大海的新娘”)
随后来到了阿塔卡玛沙漠,这里的地貌与火星非常相似。
美国宇航局在那里测试了火星机器人 。
为了攒点路费,两人准备动身去智利的矿山找工作,在这里遇见了一对有着共产主义信仰的夫妻,格瓦拉内心受到触动,并瞒着同伴把身上预算外的钱给了这对夫妻。
格瓦拉在日记里说:“今晚是我度过的最寒冷的夜晚,但遇见他们,让我更好地了解人类”
在智利的矿山上,格瓦拉看到当地的印第安人,生活在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却连房子都没有
4月初,来到秘鲁,在这里,他们遇到从事手工业者和被地主欺压的贫民,在这里,同伴第一次向格瓦拉提出革命的想法,格瓦拉问了灵魂一问:没有枪的革命吗?
1952年5月,从库斯科来到秘鲁的首都利马,再从利马到普卡尔帕。
6月初,来到秘鲁的圣巴勃罗,熟悉通辽宇宙的小伙伴,对于离圣巴勃罗不远的,这个叫“特鲁希略”的城市应该有所耳闻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B4y1m73m/?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格瓦拉在这里作为志愿者医生,治疗当地的麻风病人,一个患病的女子告诉他:“活着就是一种折磨”
1952年6月,离开秘鲁来到哥伦比亚
1952年7月,到达旅途的终点:委瑞内拉
全程的线路图大概是这样
计划:4个月走8000公里。
方法:即兴。
目标:探索一个过去只曾在书本里认识的南美洲。
工具:“大无畏”——一部老爷级的还漏油的诺顿500摩托车。
车长:阿尔贝托·格兰纳多(Alberto Granado),29岁,略胖,生化学家,自称“流浪的科学家”,他的梦想是在30岁生日那天完成旅程。
副车长:厄内斯托·格瓦拉(Ernesto Guevara),23岁,医科学生,专业麻风病,嗜好打橄榄球,经常会犯哮喘病。
出发日期:1月4日。
路线: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西至智利的巴塔多尼亚高原,北至洛安德斯山脉6000公尺之上的马丘比丘,再去秘鲁亚马逊河畔的圣伯鲁麻风病院,终点站是委内瑞拉的瓜希拉半岛。
很明显,这是一份疯狂的计划书,如果中国的孩子谁敢拿这么一份旅行计划书给他的父母看,并且还妄想得到许可,那他不是喝多了,就是活够了。
但是故事发生在南美洲的阿根廷,而策划这次旅行的人是切·格瓦拉,于是一切都不同了。
头戴黑色贝雷帽,留着连鬓络腮胡子,清瘦的脸盘……切·格瓦拉,这个被全世界青年热切朝拜的浪漫主义英雄,在今天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文化。
但是那些穿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T恤、玩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Zippo火机的青年们,对他们的偶像了解多少?
他是一个“赤色革命战士”,一个“红色罗宾汉”,还是一个“自我流放的国际共产主义者”?
如果你不知道谁是切·格瓦拉,那你不应该错过这部电影。
如果你是他的粉丝,那就更不应该错过这次跟着切·格瓦拉一起流浪的机会。
影片来自于切·格瓦拉在旅途中写下的日记,那时,他还叫厄内斯托·格瓦拉。
他在日记的结尾写道:“写这本日记的人,在他重新踏足阿根廷土地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死了。
组织与打磨过这本日记的那个我,早就不再是我;至少现在的我,已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我了。
漫游南美洲对我造成的改变,远远超过我所能预见的。
”驾摩托车上路的那一年,格瓦拉23岁,医学院的文凭还没有到手,已经按耐不住疯狂青春的驱使,与29岁的生化学家格兰纳多急忙抱着帐篷被褥上路,在他们眼里,只有地图上那条跨越美洲的美丽曲线在招手致意,未知的前方如一首聂鲁达的爱情诗般美好……上路初始,景色宜人,要么是壮丽的山峦,要么是旖旎的田园,为这疯狂的摩托车之旅肆意涂抹诗意的油彩,亦将青春的想入非非展现得淋漓尽致。
只是随着摩托车的穿州过省,前路变得愈发崎岖,地貌的变化还是其次,一路上扑面而来的惨淡人生更是深深地震撼了23岁的未来医生格瓦拉。
忽然从在路上的青春梦回里鬼使神差地走进了贫穷与苦难的世界,昨天还是那么美好,而世界的今天怎么就突然起了变化呢?
带着狐疑、刺激、感受、思考,23岁的格瓦拉在渐行渐远的路上,内心世界的变化一点点显露出来……影片开头的字幕说:“这个故事没有英雄事迹,它讲述了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上路的一段日子。
”执导过《中央车站》的巴西人沃尔特·塞勒斯保持了他一贯的舒缓气质,影片在平缓的节奏里慢慢推进。
直到格瓦拉生日的那一天,众人为他庆祝,欢愉过后,他想起对岸的贫苦病人,要与他们共同庆祝。
明天才有船,于是格瓦拉不顾自己患有哮喘病,跳入漆黑湍急的河流,奋力向对岸游去。
在所有人都为他呐喊之时,我们这才意识到情绪已经被淡淡的情节所控制,而此刻才是我们真正该感动,该为之兴奋的时刻。
“让这世界改变你,然后你就能改变这世界。
”正如影片宣传口号讲的一般,这次旅行让格瓦拉萌发了革命意识,格瓦拉和格兰纳多发现了他们人生的共同目标,并下定决心去改变世界。
在切.瓦格尔他们的旅途中,每一个生日都会是一个激励,因为他们始终没有停留在原地,而是在不停地往前走。
但生日更明确地提醒了他们,过去和未来以及现在的区别。
每到一个特定的日子,就应该好好想想我们生命中这一切东西,不是吗?
对于格瓦拉我没有明确的了解,知道他缘于那流行的符号。
被年轻音乐和绘画爱好者喜欢着,挂在颈上,戴在头上,穿在身上。
这种喜欢,或某种程度上的崇拜,是不是也象一些黑人运动员将毛泽东的头像纹在身上一样。
革命和解放!
这里没有英雄,说的是英雄前传。
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辆摩托车旅行的故事。
因为对戈瓦拉并不了解,买来也是因为旅游故事的本身。
看了之后,才知道,他就是。
影片从一个老友的角度,淡淡的陈述着日记里的日子。
风格清新,纯朴如故事中的人。
真实,有同情心,坚韧,有使命感。
当别人争取格瓦拉建议时,他总能诚恳地回答。
即使,语言难听,但发自内心。
“仅此一人”。
曾经,巴金老人提倡的“要讲真话”。
但真话,难讲。
当人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变得越来越游刃有余时,提高了社交的技巧,却丢失了本性中可贵的品质。
15元美金,答应到了美国会给她买比基尼。
路途中,经历多少自己的饥寒交迫,他没有花掉,却给了真正需要它的矿工夫妇。
“有所移,而有所不能移”。
活着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他劝慰自闭不肯就医的女孩,即使自己呼吸困难也要努力的喘好着一口气,为了活着。
他不是英雄,如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老友。
公路片在所有剧情片中大概是最适合歪歪的题材,给了既没有超自然能力也没有终极幻想的普通人一次充当英雄的机会。
在过去中迷茫、从现实中逃脱、于未来中寻找,前所未有的审判灵魂的机会,将枯燥重复的旧日子打向十八层地狱,哪怕万劫不复,也渴求一品奔跑在路上的快感。
方向无非只有两个,回家、找到家然后回家,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剧情片都可以和这类题材吻合,小资爱情在文艺追逐上的不归路、鬼魂复仇在心灵囚途上的难回头、政治片在众望所归的眼神中被越推越远、历史长河之上的所有人又何尝不是迷路的少年维特。
在这不断寻找和重生的过程中,有的人被焕然一新的世界改变了自己,继而又去改变世界,他就是切·格瓦拉。
非常规影评,以图文抓取形式再现游记,致敬“大无畏”冒险家、旅行者图文零碎可食用,并无透露相关具体情节不影响影片整体观感这不是一个英勇壮举,而是两个生命并肩同行了一段旅途,为了同样的渴望和梦想我们的眼光是不是太狭隘了,太片面了,太草率了?
我们的结论太刻板了,也许吧,,,我们这次的漫游美洲之路,带给我的改变,超出想象我以不再是我,至少不再是原来的我了
计划:四个月内旅行八千公里方式:顺其自然目标:探索一个只曾在书本认识的大洲设备:“大无畏”一辆破旧还漏油的诺顿500领航员:格兰纳多,一个略胖的,29岁的生物学家,自称“流浪科学家”,梦想在30岁生日时完成这个旅程副领航员:格瓦拉-福瑟,23岁,医学博士研究生,麻风病研究生,偶尔有点哮喘线路:布宜诺斯艾利斯-巴塔哥尼亚-智利-沿印第安山脉北麓-马丘比丘-秘鲁亚马逊河畔的圣巴鲁-麻风病之家-委内瑞拉瓜希拉半岛(拉丁美洲最北端)两人共同点:不安于室,热情激昂,以及对宽广大路的热爱启程日期:1952年1月4号
流浪科学家、诺顿500
线路图
福瑟(麻风病专家)布宜诺斯艾利斯已被我们抛在后方随之远去的还有可怜的生活,无聊的功课论文和医科考试在我们面前的是整个拉丁美洲,从现在开始我们只相信大“大无畏”我们像亡命徒似的,到哪儿都受到瞩目很高兴我们已经把文明甩下,现在更亲近大地了 1952年1月4号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在船上我听到赤足拍水的声音,也能预见那些因饥饿而黯淡的面容我心如钟摆,往返于她和街道之间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使我离开她的双目与臂弯使她泪水朦胧,雨水遮掩她的痛苦 1952年1月20日米拉马尔阿根廷
虽然我们身体都还挺壮实,但大无畏早名不符实了 1952年1月29日 伊拉石 阿根廷
钱和粮食都不够了,我们尽量到免费的地方吃住幸亏我们有秘密武器,流浪科学家的吹牛绝技 1952年1月3日 圣马丁德洛斯安第斯 阿根廷
越过了国境的时候我们到底把什么留在了身后每刻都像一分为二忧郁被遗忘在身后的土地在新的土地上我充满了激情等到我们老了不再喜欢旅行了我们就回来,在这个湖边设个门诊部不管谁来我们都给他治病 1952年2月15日 弗雷亚斯湖 阿根廷
你说,我们会像两个征服者一样进入智利的而不是两个臭要饭的 1952年2月18日 特木科 智利
我知道我没有能力帮助这个可怜的女人这个老妇人一个月前还在当女侍东奔西跑像我一样,尽力活得体面些在垂死的双眼里,流露着无助、恐惧、绝望还有濒临死亡的空虚似乎她的躯体很快就会消失在 围绕在我们四周浩瀚的奥秘中 1952年2月26日 洛斯安赫莱斯 智利
环绕你的无尽延伸的是你情人般的海洋 1952年3月7 瓦尔帕莱索 智利
他们的眼神充满了灰暗和忧愁他们说很多同志都神秘的消失了很有可能被人丢到大海里去了这是我生命中最寒冷的夜晚 在这个夜晚,我也觉得无比接近这捉摸不透的人类 1952年3月111日 阿塔卡马沙漠 智利
当我们离开丘基卡马塔时,我感到世界都变了或者是我们自己变了越是深入到安第斯山中我们见到的原住民也就越多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他们却无家可归 1952年3月15 丘基卡马塔矿山 智利
我们终于走到了美洲的心脏库斯科在这个城市里我们遇到了唐耐斯特一个老灵魂,成了我们的官方向导 1952年4月2日 库斯科 智利
印加人在天文学、脑外科、天文学等等都有研究但西班牙侵略者却有火药如果历史改变,美洲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何我竟然对一个不曾见识过的世界如此怀念为何一个曾经拥有这番风景的文明被毁掉后,却建立起了这些东西 1952年4月25日 马丘比丘 智利
马丘比丘
利马在利马最好的事就是遇到了拜斯瑟医生,他是秘鲁麻风病项目负责人格拉纳多在启程之前就联系过他他招待了我们,给我们钱、衣物和好建议他分享了马里亚特吉的《凯撒大帝》书中谈论了拉美原住民和农民革命的可能性原住民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地,这个革命不应该效仿别人应该是开放性土生土长的我们人数极少所以难以分裂一切都是我们团结一致,不会使我们分崩离析 1952年5月12日 利马 秘鲁
拜斯瑟医生在吉亚医院给我们安排了两个床位实习患病初期的患者会在这里得到治疗最严重的的患者会被送到亚马逊的圣巴布鲁麻风病中心之后我们乘坐塞内帕号前往圣巴布鲁五天后抵达 1952年5月29日 普兰尔帕 秘鲁
看到这条河了吗?
它将疾病与健康隔离开来虽然我们如此的微不足道无法为崇高的使命代言为了摆脱狭隘的地方排外主义我们为秘鲁干杯 1952年6月8日-14日 圣巴布鲁 秘鲁
24岁的生日礼物,“曼波探戈”再见了所有爱的人 1952年6月22日 莱蒂西亚 哥伦比亚
经历了所有在路上的时光一些事情发生了一些要让我思考很久很久的事情世间存在那么多的不公... 1952年7月26日 加拉加斯 委内瑞拉
结束有彩蛋最后希望每个人在人生的旅程上,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存在的意义2020年11月22日 花鸟岛
我花了2个小时陪着年轻的切。
格瓦拉完成了一次旅行: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西至智利的巴塔多尼亚高原,北至洛安德斯山脉6000公尺之上的马丘比丘,再去秘鲁亚马逊河畔的圣伯鲁麻风病院,终点站是委内瑞拉的瓜希拉半岛。
影片开头幽默轻松,直接了当的切入正题:两个学医的人,一辆摩托车,一次跨越整个拉美洲的旅程。
笔直的公路,平坦的大地,衬以群山流水,蓝天白云,两个志同道合的男人,还有好听的吉他,突然想到《断臂山》。
偷笑一下,看完片子后查了一下,果然与《断臂山》一样,音乐来自GS之手。
他们沿途欣赏着美景,与风情万种的女人跳舞,有时也因为缺钱而狼狈不堪。
但是,在影片三分之一的时候,这些美好的东西渐渐退到荧幕后面,镜头开始无情的聚焦在世界的另一面,他们落后,贫穷,体无完肤。
格瓦拉默默的注视着他们,帮助他们,心中有种不一样的东西开始呐喊。
在秘鲁的送别晚会上,他道出了革命的呼声。
这时我瞄了一眼DVD封面,注意到一行字:“只有世界改变了你,你才能改变世界。
”旅行结束后,他在日记中写道:“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时,就已经死去。
我,已经不再是我。
”片尾字幕叙述说,以后,格瓦拉的朋友继续从事医学工作,而格瓦拉放弃了医学,开始辗转美洲各地,为革命奋斗之至死亡。
那年的格瓦拉24岁,与我现在一样。
24岁的我又在干什么呢。。。
混在学校里面,过着悠闲的日子。
昨天刚看的《太阳依旧升起》里,科恩说:“我的生命消逝的这么迅速,而我并不是在真正的活着。
”虽然没有感到”不是真正的活着“,但是却觉得自己生命质量之低,天天做些无意义的事情,大量的时间从我手中溜走。。。
祝福你的人生与众不同 ――关于电影《摩托日记》引言:1951年底,年轻的格瓦拉和他的朋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一起骑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开始了他们第二次漫游拉丁美洲的旅行。
在这次旅行中,切格瓦拉由一个理想主义者,成长为一个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战士。
《摩托日记》这部电影以切的旅行日记为线索,重现了他们当年艰苦而浪漫的旅程。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镜头,再现那些光芒万丈的青春岁月吧。
“这并不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而是两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切格瓦拉和他的朋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在那些时刻,他们为了共同的希望和梦想在他们的旅途中奋勇前行。
”他们的目标是,在四个月的时间里,以一种顺其自然的方式,穿越他们在书本中认识的拉丁美洲。。。
年轻的格瓦拉严肃木呐,而阿尔贝托则开朗幽默,喜欢喝酒也喜欢女人,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性格,就是酷爱自由,不安分,充满梦想,以及 “对这个大陆无休无止的爱。
”在出发的时候,格瓦拉跟他的妈妈深情告别:“妈妈,你会收到最美丽的信的”。
而阿尔贝托则豪迈地说:“年轻的格瓦拉以及我自己,将踏上通往人类精神最偏僻的地方的征程,在那里,我们将见到新的土地,听到新的赞美诗,吃到新的果实。。。
”“亲爱的妈妈,布宜诺斯艾利斯在我们后面了,在我们后面的,还有可怜的生活,以及那些教师、考试和让人犯困的论文。
在我们前面的是整个的拉丁美洲,从现在开始我们只相信我们的摩托车。。。。
我希望你能够理解我们,我们象是冒险家一样,四周充斥着激情、钦佩和羡慕。。。
”辽阔的潘帕斯草原上,雪山,草地,牛羊成群,面对这无边的辽阔,格瓦拉静静的说:我真高兴,我们已经把文明甩下,亲近大地了。。。
“妈妈,当越过国境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一种感觉,时间好像凝滞在那一刻,忧郁被遗忘在身后的土地上,在新的土地上我充满了激情。
”在那个国境线上的湖边,切深情地说:“等我们老了,不再喜欢旅行了,我们就在这个湖边开个门诊部,给每个患者都进行最好的治疗。。。
”阿尔贝托:“算上我,兄弟。
”在智利,格瓦拉为一个垂死的老人看病,面对无法改变的死亡,他伤心地说:妈妈,我知道我们没有能力帮着这个可怜的女人,她最多只能活一个月了,我只能尽力让她活得体面一些。
在垂死的双眼里,流露着无助、恐惧、绝望,还有濒临死亡的空虚,似乎她的躯体很快就会消失在围绕在我们四周的巨大的不可知当中。。。
在他们的摩托车报废之后,阿尔贝托问道:还要继续吗?
格瓦拉说,当然,因为,人生只有一次30岁。
于是,他们就开始了徒步旅行,这种方式让他们更加接近了大地和大地上的穷苦百姓。
在智利的一个矿山上,他们遇到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家庭:我们什么都没有,除了一点干涸贫瘠的土地,土地一直都属于我们的,直到有一天地主把我们赶了出来。
这就是他们所谓的进步,我们却不得不背井离乡出来找工作,还要时刻注意抓我们的警察,因为我们是共产主义者,我们的很多朋友都神秘地消失了,很可能被人丢到大海里去了。。。
我们准备去矿山,要是幸运的话可能就能找到工作了。
工作很危险所以他们不会在乎你属于什么党派。。。
格瓦拉把身上的衣服给了他们,还有身上仅有的15美元。
他说:“这是我生命中最寒冷的夜晚,和他们的相遇使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忽然间对这个世界陌生起来。。。
当我们离开丘吉卡玛塔时,可以感觉到世界在改变――还是我们变了?
我们愈深入安第斯,碰到的原住民就愈多,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无家可归。。。
”在跟底层人民的接触中,他们真的变了。
在智利的库斯科这个“美洲的心脏”,他们亲眼目睹了西班牙殖民者对当地文明的破坏,一个印加女人说:我没上过学,因为我要看牲畜;我不会说西班牙文,只会喀珠雅语;我觉得我小的时候,有足够的钱可以负担一切,不过现在钱不够,没有工作可做,这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了。。。
在曾经创造了伟大文明的山颠之城马丘比丘,格瓦拉问道:印加人懂天文、脑部手术,数学,但西班牙入侵者有弹药,若换个情形,美洲今天会如何?
顺着亚马逊河漂流而下的时候,他们看到了现实的巨大差距,有钱人乘坐设施完善的大船,而穷人只能坐由大船拖动的小草船。
小船上的人很拥挤,人畜混杂,人们无言地躺在吊床上,眼光迷茫而麻木。
在有钱人的娱乐声中,格瓦拉望着那些无助的穷人,显得无比的孤独。
他们来到了亚马逊河旁边的圣帕布罗,这里有一个专门治疗麻风病的村子。
在三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跟麻风病人一起劳动,一起欢乐,使他们享有了像正常人那样的生活,也给那些已经绝望的病人带去了坚持下去的信心。
在麻风病医院为格瓦拉举行的小小的生日晚会上,切深情地表达了这样的愿望,他说:“虽然我们是小人物,不足以提倡这么崇高的运动,但我们相信,这场旅途也印证了这个信念,美洲分裂成不稳定的虚幻国家,完全是假的。
从墨西哥到麦哲伦海峡,我们是一个民族,为了让我们挣脱狭隘的地方主义,我要敬秘鲁,还要敬团结的美洲。。。
”这次旅行终于走到了终点,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两个好朋友最终分别了。
阿尔贝托成为一个医生,而切格瓦拉则继续他的生命旅行,几年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
“这不是英雄事迹,而是两条生命的短暂平行。
他们有着共同的志向和梦想。
我们的视野太偏狭草率了吗?
我们的结论太不知变通了吗?
或许吧。
在美洲流浪,为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
我已经不再是我,起码不是相同的我。
” 是的,他们的生命,从此改变了。
格瓦拉和阿尔贝托,在八年后才再度相会。
1960年,格拉纳多受邀到古巴定居工作,邀请人是他的朋友切格瓦拉,当时,格瓦拉已经成为古巴革命最著名的将领之一。
后来,切格瓦拉则前往刚果与玻利维亚,为了理想而奋战并遭到逮捕,而且在美国中情局的支持下,于1967年10月被杀。
格拉纳多留居古巴,并且创办圣地亚哥医学院,他与妻子德莉亚及子孙住在哈瓦那。
后记:半个世纪以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里,出现了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人,在面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时,他们找不到答案,于是只能叛逆地走在路上,用惊世骇俗颠覆一切正常的社会规范,以此来证明生命存在的意义。
用无聊来表达意义,那是发达国家的人们无法超越时代的命运。
但是在贫穷落后的拉丁美洲,却养育了像切格瓦拉这样的理想主义战士,他们不安的生命和年轻时代的激情,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最终和底层人民的站在了一起。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一个不愿意随波逐流的灵魂,必然面临这样的矛盾:生命本身的无意义和对意义的本能追求。
这一团难以遏制的生命激情在心底燃烧,需要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
在这里,我再次向你们介绍了这个浪漫的故事,朋友们,我请你们回头,望一望那些久违的土地,还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我希望,我们能够抹去生命中的浮云,走向一个与众不同的未知。
我知道,这种艰难但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历程,才是我们最终的幸福之源,我们应该去追求它。
(本文大量引用了格瓦拉在旅行中的日记)发表于2005-11-25
当片尾年迈的格拉纳多凝望天空,历经岁月沧桑的脸与影片年轻时的激情飞扬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谁能想到年轻时如此热爱生活的人也会变老?
谁能想到切连变老的机会都没有?
突然想到了一句话:年轻时不后退,年老时不后悔。
三个人:格拉纳多该是这样的,切没有活到老却永远年轻,我?
正当年轻。
论成就,我自然是不能与他同年而语,但是二十几岁青春该有的激情,我和他同样拥有。
他在二十四岁那年横渡亚马孙河,而我却为了不在珠峰前示弱,在大本营里和马车比赛,憋着一口气,在五千多的海拔,硬是把马车甩在了后头。
他二十三岁勇敢地踏上穿越南美的壮举,潘帕斯草原上回荡着摩托车的轰鸣,我二十二开始了独自旅行,我孤单的身影在西部高原游弋。
青春无畏,那是我们与切共有的印记。
还有一句话,是我从切在旅行所见所闻,他自身思想升华的过程以及他日后的伟大事迹中想到的,那是保尔柯察金的关于共产主义的名言:“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切,你是好样的。
好在看了这部电影才对格瓦拉同志有了其他方式的了解,不然一提他的名字,反映在脑际的就是 拙劣T恤上他的头像,还有张广天的那个样板戏话剧。
比较佩服他爸爸。
23岁的格瓦拉要骑着他可笑的摩托穿越南美,要是中国的父母一定会劈头盖脸一顿数落“不准去!
找死呀?
”看人家他那贵族老爸,说如果他在年轻几十岁,他也会去的。
让儿子替他俩一起上路——感动呀!
我反思了自己,几个月前因为18岁的侄子要买一辆电动摩托,就写信把他骂了一顿。
惭愧!
片子里残酷又愉快的越野旅行还让我想起了最近因为五一长假国内不少缺少户外生存训练的人惨死途中。
希望这部片子不会助长莽撞人们的探险意识。
BY THE WAY,前天看过的《The match point》里面那个网球教练和他的贵族朋友约好在伦敦看的电影就是这部片子The motorcycle dairy.
在那个时代,见识过苦难的中产会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和理想主义者,现在呢。
平淡的流水账,典型的左派电影;24岁,一个懵懂又不安分的年纪,自命不凡的想要改变世界,岂不知破坏很容易,建设却很难!颠覆既有规则的结果只不过是制造出来更大的专制与独裁,制造出了更加悲惨的人间悲剧!起于无知,归于荒谬!《摩托日记》这个名字本身有点儿标题党,摩托只坚持了不到全剧的1/3,后面就只剩日记了……
塞勒斯似乎坚信旅程对于人精神的意义。《中央车站》那场寻父之旅对人灵魂的洗礼和重塑,《在路上》那段自由之行对人心灵的冲刷和剥离。他更擅长行驶于纪录和艺术之间的那条界线,这趟有备而别出走,因一张张疾苦面孔的浇灌而变得特别,不光为此刻的理想机车辨清了方向,也为后来的革命之路点亮了灯火。
老摔车的两个倒霉驴友
“为何上路?”“为了上路而上路。”一无所有是独属于年轻的财富。旅途本身无需意义、在旅途中寻找意义,是浪漫主义的诠释。我对于公路电影向来是没有任何招架之力的,但是后半段突然画风一变,陷入了道德圣人式的“耶稣受难”神话,诚然切格瓦拉之于美洲就是这种存在。但已然违背了影片开头字幕的誓言,复沓至英雄主义。英雄主义是用来歌颂的,理想主义则是用来呐喊的,二者有本质区别。
一段旅程,一次燃烧,一回转变……一个起点。南美鲁迅如何认识到“学医救不了南美人”的颇接近真实接近自然原理涂抹的解读。除此,这部影片也例证了“技术并非佳片的保证”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
纪录片?...哦...传记...
”电影很一般,故事也很一般,但那个人很不一般“;”人都是立体的人,可我们都需要符号化的人“——两句都是豆瓣讨论里的,把我想说的也说完了。
原来是讲切格瓦拉的故事。。。瞧瞧人家二十几岁都干了什么。。抛开切格瓦拉这个人吧,那男主角人怎么那么好,哪有这样的好人。。盖尔加西亚太帅了
我对片尾的黑白图像好奇:一幅幅在微微颤动的相片。照相能定格,但内容物也会因此“死亡”,摄像能让内容物显得生动,但无法定格。但有趣的是,两者合一,再加上黑白色调,内容物就能紧紧贴住观者的心。我们这代人极其缺乏体验苦难以寻求理想的条件,倒不如像切一样,跨上一辆破机车,开始探索之旅
当他们决心上路,整片美洲大陆都是属于他们的,所以他们并不是一无所有
谁点燃了朝霞?切·格瓦拉的改变,从这条路开始。细节里满满的都是感动!虽然事件表现略多过人物的体悟和改变,但是仍然可以体会到格瓦拉对土地和人民深深的热爱,还有对生活对理想的思考。片尾的处理方法很好。
有一些人 不怕他学识浅薄 就怕他在此同时还怀有一腔热血 这种人往往很容易出问题他把目之所及的苦难当成了信条 不懂得结合历史 结合人性 纵观更长远的社会变迁看问题 他骑着摩托 看到底层的民众 看到资本的压迫 他奋起反抗 用“游击”赶走压迫者 建立平等的古巴 1959年 他们搞国有化 搞土改 搞集体农场 最终让老百姓达到了共同贫困 苏联解体后 古巴失去了每年5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 1993年开始 逐步采取自由化 搞经济改革 放宽个体经商 搞旅游业 搞娱乐业 确立私有制……1993-1959=34年,从搞公有到经济改革 瞎几把折腾的34年
年輕就底的浪漫情懷,既言必行,你大概是最佳典范,成全多少人夢想。
太天使化主角了吧? 以致看起來不立體深邃。最有討論價值是一句"A revolution without guns? It would never work." 20100412 SRR
期待过高。公路电影还是难逃流水帐的厄运。
以小见大,不是我的菜。其实挺无聊。
久仰大名,但昨晚和大基友(。)刷完后都觉得和想象的不一样,没有被唤醒被打鸡血感,只觉得“糖水”:不管是拉美风光人文,还是社会现实苦难以及格瓦拉向革命者转变的过程,统统是“点到了”而缺乏深度描写,以至觉得最后男主人公横渡亚马逊河看望麻风病人和转向革命也仅仅是和前半段一样的小资知识分子冲动+拉美人特有的不靠谱浪漫病,总让人想起总理对格瓦拉全世界打游击的吐槽。。之后翻影片创作始末和原著《南美丛林日记》,确认不是错觉:出于种种考虑,制作方确实把很多段落无害化糖水化了,也加了不少讨好当代青年的噱头,但在我等相对熟悉历史的shehui主义中年看来,难免觉得四六不靠。不过剧本已经算得用心,全片情节即便有虚构也是原著叙述的提炼整合,难怪有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再就配乐是大亮点。顺便,评论区大部分评论好sb
八千里路云和月——在那里我们将见到新的土地,听到新的赞美诗,吃到新的果实……。看得心都疼了、醉了、抽抽了。泪流成河了。如果可能的话,我也想托一个叫作切格瓦拉的男人去美国给我捎条内裤。因为我知道,哪怕是没有饭吃的时候,他都不会把我的15美元花掉~
旅行题材的电影太多了,这个显然没有那么多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