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作品中主要人物的矛盾冲突是情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可以说,整个故事就是以矛盾产生为起因,而形成的故事情节,在一个个矛盾不断激化又不消亡的情节里,故事跌宕起伏,让读者和观众跟着故事与人物一起悲伤和欢乐,到最终所有矛盾的化解完美的结局,那么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故事。
如果故事里没有好的矛盾,那它就不是个好的故事,只能算是三年级小学生每天要交给老师批阅的流水帐日记。
嗯,那老师是个阅人隐私无数还拿红笔在你的隐私里勾勾圈圈的变态狂。
爱情的矛盾琼瑶奶奶最拿手;不共戴天之仇以及争霸武林的矛盾非金庸先生莫属了;之于宇宙最的大矛盾之婆媳矛盾、原配小三矛盾,贵国每晚8点黄金档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我想电影中戏剧冲突最激烈的,应该是战场上的敌我突然变成“基友”的矛盾冲突。
敌我双方突然出现在同一战壕、同一间房屋,不是突突突的打枪,而是看着彼此吃喝拉撒的过着正常百姓的生活,那种前一秒还在准备拼刺刀的仇恨突然变成了“基友”般同居生活的宁静甜蜜,冲突之大,着实让整个故事异常的精彩又有深深的反思。
我看过这类的电影不多,共三部2001年波黑的《无主之地》、2005年韩国的《天军》以及2013年爱沙尼亚的《金橘》。
《无主之地》获得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二十余项褒奖,个人认为一是题材新颖,这应该是第一次用这种题材来反思战争的电影,波斯尼亚与塞尔维亚的战争,除了他们自己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了解?
而联合国在整个地区冲突中的作用如何?
影片也有一点点戏谑的方法来说出他对UN的不满。
敌我双方相遇在同一战壕,为了生存相互猜忌又相互帮助,在吃喝拉撒中感受到了敌人作为普通人性的另一面。
而2005年的《天军》一惯有着韩国电影的夸张搞笑风格,韩朝今天的敌对何时能化解尚不得知,但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和历史,那导演就将敌我冲突从2005年传送到1572。
韩朝的敌我双方,由于时空穿梭在一瞬间回到了李舜臣时代,在同一个村落,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共同抗击来犯的女真人部落。
从于是敌我变成了战友,在战斗又结下了友情,当我看到韩方少校朴政宇一干人与朝鲜的江民吉少校一干人为了互不相犯在屋前的晒谷场上用树枝划“38线”时,我似乎理解的导演要说的话,这两个命途多舛的国家,因为弱小一值被某强国附属,又因强国被分裂,今后能统一两国人心,除了文明那就还有可寻根的历史吧。
2013年的《金橘》比起《无主之地》枪炮之性减少,UN变成了一位爱沙尼亚老人伊福,正面冲突的战壕变成了山间的小屋。
比起《天军》没有玄乎的“时光穿越”,没有韩国一惯的搞笑桥段,没有大韩国的“民族抵抗外敌”的正义。
但平叙而又沉稳,似乎像一个中年人的脚步,没有青年人的蹦蹦跳跳的嘈杂,也不是老态龙钟的蹒跚,一步一个脚印,你听得到的沉稳与踏实。
大赞是的片子一开始的配乐,似乎是拨弦式的乐器,长调而又带伤感,这基本也就定下了这部电影的风格主调,偏暗却又带遗憾的故事,结局不会阳光得皆大欢喜,这也不符合反战题材。
片头的配乐配合着男主 在切割木条的电锯声,平日里我们听到的那种刺耳的电锯声,似乎也是融入在一起的配乐声,个人感觉极为经典。
接着镜头上移,镜头从男主扶木条的手上移到脸,人物特写完成。
几钞钟后,两名士兵敲门,男主出门,男主的身份在男主与士兵(艾哈迈德)的对话中一一交待清楚:你是谁?
为什么在这里?
你是做什么的?
电锯木条是为什么?
这个村子里有多少人?
这样的交待符合戏剧情景―――战争期间,村民被过路讨吃的士兵盘问,再正常不过。
接着一行三人来从男主的工作坊到起居室,又是一组镜头交待男主的过去、家人、性格……交待物法平叙无声,但又每组镜头都有重点,稍稍有点素质的观众能一目的然的体会导演的人物及场景交待。
这是一部通剧只有男人的电影,如果非要算有女人的话,就那就影中多处提及到的男主的孙女的照片,导演有意的多次提及。
其用意大家可以观后分析。
戏剧冲突在士兵二人讨要面包开车离去后不久的一声爆炸声中生产。
俄罗斯车臣雇佣兵艾哈迈德Ahmed和敌方格鲁吉亚军人尼卡Nika在战斗中侥幸活着。
而男主伊沃Ivo救下了两人,并为两个医治。
敌我双方同处一屋,矛盾在不断上演,从最初的为了死去的兄弟仍要拼命,到有条件的答应不在救命恩人屋里杀人。
当艾哈迈德说,只要尼卡敢把头伸出窗外,就要把他的头砍下来时,男主伊沃了句:他可以对着外面尿尿吗?
可以说是全剧为数不多的笑点之一。
哈迈德和尼卡的矛盾,在早餐间冲突,在宗教仪式后冲突,在彼此谈到音乐、文化、理想、领土时的冲突――为了祖国的土地要杀死对方,而对方反问你有没有文化读没读过书,这块地是底是谁的?
当双方喋喋不休时,男主的那句“是谁给你们杀人的权力?
”时,艾哈迈德说是“战争”。
我又让我不自觉的想到了贵国……,算了,不想贵国了。
继续说电影。
敌意在男主的屋子里融化,在平常的起居生活中慢慢的融化,戏剧性的一幕到来,一队艾哈迈德一方的民兵来屋子里,为了让屋子里的和平继续,为了让男主不受牵连,尼卡假装是艾哈迈德的队友与民兵们一一握手,与自己的敌人握手,这就是电影的戏剧表现方式之一。
而当那一夜,男主与尼卡等人在屋外烧烤喝酒时,男主问了艾哈迈德一句“你今天不杀他(尼卡)了?
”得到的回答是:“我今天头痛”。
你看,敌意其实已以融解得差不多了,只是男人们没有那么直白罢了,但还要他多说什么呢?
最高潮的冲突在结尾的一场激战,也是很好的反讽,一队路过的车臣士兵认为帮助他们打战的车臣雇佣兵艾哈迈德是敌方格鲁吉亚人,非要他说句车臣话来验身证明,这下激怒了艾哈迈德,在车臣士兵举枪射杀艾哈迈德之际,躲在屋里的尼卡一通扫射救了艾哈迈德,双方分工配合,灭了这一队车臣士兵,但结果尼卡还是被冷枪击中。
艾哈迈德与尼卡的从敌人到战友,艾哈迈德与车臣士兵的从战友到敌人,矛盾的两次转变在这一场戏中完成,戏剧巧妙而又冲突激烈,激烈之后的反思当然就大彻大悟了,当男主与艾哈迈德埋葬了橘园好友后,又将尼卡埋在他儿子的坟边,艾哈迈德问出了心中的最后一个心结:你将杀死你儿子一方的仇人埋在你儿子身边?
答:不可以吗?
答:可以。
他还不死心,又问:如果死的不是卡尼,而是我,你也会将我埋在你儿子身边吗?
答:会的,可能会远一点点。
全剧中最后一个冷冷的笑点。
男主伊沃挥手作别,艾哈迈德开车归家,当他从口袋中取出尼卡平日里修复好的那盘黄色磁带时,全剧升华,对方的理想、宗教、文化他都试着开始了解、接受,和平从那一刻诞生。
其他的网友们关于历史背景等等都科普的差不多了,鄙人也无须再班门弄斧了,就稍微说说角色的表演与一些一反常态的元素。
演员演得都很不错,饰演艾哈迈德的演员是个纯粹的格鲁吉亚人,但在片中却将一个车臣雇佣军演绎的出神入化,无论是从俄语口音到说话表情甚至到做乃玛孜时的神态都模仿得十分相似;尼卡将头部受伤后说话含糊不清的样子也表现得很逼真;再稍提一下片中所谓非主流的因素,其实挺难想象这是部没有格鲁吉亚语的格鲁吉亚电影,身为格鲁吉亚人的导演没有将格鲁吉亚塑造成可怜虫的形象,甚至格鲁吉亚在片中表现得有些负面,而向来以剽悍著称的车臣士兵事实上却是个喜欢讲冷笑话的人,与九二年的这场冲突有直接关系的人在片中都不是反面角色,导演而是将这脏水泼向了他认为祸根所在的俄国,片中的敌我不分、粗野无礼、欺软怕硬的俄国军官将九零年代俄国兵痞的形象演绎的十分传神。
在后苏联时代甚至此时此刻像片中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一批批说着俄语脏话的人们在相互厮杀着。
影片开头文字简要介绍了故事的历史背景,爱沙尼亚人定居高加索超过百年,1992年却因爆发流血冲突,在阿布哈兹武力胁迫下被迫返回欧洲北方的祖先家园,村庄人去楼空,只有少数人留下来。
悠远悲凉的背景音乐中,开场一组电锯齿轮切开木板,木屑纷飞的特写,真实交代了主人公伊沃的日常工作,也暗示了平民百姓在战争齿轮面前的流离伤亡。
貌似嘈杂的电锯切割声,实则是伊沃不受外界打扰的宁静,直到艾哈迈德推开了那扇门,打破了这份宁静。
手持机枪的艾哈迈德半是请求,半是命令的让伊沃拿些事物给他和依伯拉辛,在伊沃家中拿到食物后还劝说伊沃:你最好回爱沙尼亚,不是所有人都跟我们一样好。
开始还觉得明明是伊沃施舍了艾哈迈德,为什么艾哈迈德却认为是自己施舍了伊沃。
在当时特定的战争时期,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敌我双方,面对一个身份属于敌方的老人,不伤害也是一种善良的施舍吧。
艾哈迈德走时问:“(旁边)那些房子还有人住吗?
” 伊沃回答:“没有了,都是空的了,只有农场那里还有一个人,但也一无所有,他只有橘子。
”玛格斯,一个称职的橘农,在纷乱的战火中努力守护着那些橘子。
在他眼中,那是一场“柑橘战争”,那是一场争夺他的橘子的战争;在他心中,橘子跟金钱损失无关,只是不忍心美丽的事物就这样没了,很可惜…… 伊沃休息之际,窗外突然传来阵阵枪声,是农场的方向。
伊沃没有躲避,而是跑步向前去查看伤亡情况,去寻找他的朋友玛格斯。
伊沃和玛格斯救下了艾哈迈德,在他们埋葬其余死亡士兵时,伊沃决定分开埋葬,以便区分双方,也因此发现并救下了尚存气息的尼卡。
一墙之隔,养伤的双方,也是方才拼个你死我活的双方,一方是为养家糊口,一方是为拳拳赤心,有血有肉,更有对彼此满腔的仇恨。
艾哈迈德说:“再勇敢的人也难敌岁月。
”岁月带走了很多,却也铸就了沉着睿智的伊沃,一茶一饭,嘘寒问暖间慢慢消除了艾哈迈德与尼卡的仇恨。
在战争中,大部分人都会受损,有些人的代价是饥饿,有些人的代价是残疾,有些人的代价是生命,有些人的代价是举目无亲。
伊沃始终尊重生命,始终坚持战争不应属于任何人。
枪炮之下,美好的场景总是转瞬即逝;餐桌前,剑拔弩张的气氛刚刚平静下来,旁边便是几声震撼的爆炸声。
玛格斯看着炮火中倾塌的房屋,地上散落的橘子,没有说一句话,只有无声无尽的悲伤。
战乱时期,陌生人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敌人。
伊沃和玛格斯救下了艾哈迈德与尼卡,意外的擦枪走火又带走了尼卡与玛格斯,尼卡没能回去继续作他的演员,玛格斯没能如愿收获他的橘子。
最终伊沃将尼卡与玛格斯葬于不同的地方。
玛格斯长眠于橘子树下,春华秋实,均有美丽的事物陪伴。
尼卡沉睡于湖边的山顶上,伴着波浪,向着远方。
伊沃不喜欢告别,艾哈迈德离开时他也只是轻轻的招了一下手,太多的生死离别,生活总得继续。
艾哈迈德则放下战争,伴随着尼卡喜欢的格鲁吉亚音乐,启程回往家乡。
金黄的橘子,寓意战火中美好的希望;明黄的磁带,承载着对和平的渴望;橘黄的灯光,照亮回家的方向。
《金橘》是剧照师辉哥带我前往台北光点华山电影院(以专门播放艺术电影著称)观看的一部具有很高水准的艺术电影。
我们起先并非专程为看本片而去,只是在APP上查影讯时被其收获的各种盛誉及IMDB打出高达8.5的高分所吸引而做出的选择。
话说辉哥向来只看好莱坞电影,连日韩电影都难入其法眼,这次尽显地主之谊,不但买票请我,还奉献了自己首次观看艺术电影的处男赏!
刚落座时我俩还互相调侃小心待会睡着,结果直到看完都没有一丝睡意,并被剧情深深打动。
这部《金橘》有着标准的艺术电影血统:配乐极少,每逢淡入即切中情感;场景极少,在有限的场景内逐渐酝酿张力;叙事舒缓,慢慢在观众的心里挖洞,让你逐渐深入人物内心;风景优美,折射人物的内心或无力感或超脱感;对白朴实,句句铺垫至高潮时刀刀剜肉;场面欠缺,坚决与好莱坞为取悦观众而着力打造场面划清界限。
这样的坚持所唤回的结果自然是有人喜欢有人厌,但正如游戏《黑暗之魂》难倒普通玩家却迎来硬核玩家的爱一样,艺术电影也是有门槛的,它隔开了内心浮躁喜好喧闹之人,一旦你极富耐心与真诚,它将给予你从好莱坞电影中很难感受到的深层感动。
《金橘》的设置类似《欢迎来到东莫村》,都是敌对双方来到一个中立之地,在经历嘴炮冲突之后,相虐又相爱,最终因为人性中的善良一面走到一起,但它有别与后者的荒诞感,这并非是说它严肃,正相反的是,《金橘》在营造尴尬和难堪之时呈现出相当的幽默,在敌对双方和解方面不但没有刻意渲染,反而另辟蹊径,用双方在音乐、教育、信仰、同伴、参战动机上的言语攻击,来真正让观众意识到:矛盾,真的有那么大吗?
真的要为之付诸于战争吗?
本片还有其独特之处,每每在敌对双方刚要和解气氛缓和的时候,会立即在第一时间面对战争的胁迫,这也在观影节奏上营造了极强的悬念和张力,结尾磁带的运用更是点睛之笔,让人久久不愿离席,艺术电影无论在题材角度还是对电影多元化的探讨上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金橘发生背景是阿布哈兹战争。
车臣人艾哈迈德,格鲁吉亚人尼卡因为受伤在当地的一个爱沙尼亚人伊沃。
“他杀了我的朋友”“你不是也杀了他两个朋友?
”战争可以给人互相杀戮的理由,有的人为了钱做了雇佣兵,也有的觉得保卫祖国是自己的义务,他们其实都好不到哪去。
战争就是这样,让两个不认识的人打得你死我活。
马戈斯,一个种橘子的爱沙尼亚人,准备买完以后回爱沙尼亚躲避战争,然而他还是没能幸免于难,先是军车撞坏了他家的栅栏,然后房子也在炮弹下被烧成废墟,最后,他本人也在乱枪下被打死。
他说担心金橘的原因不在于能给他带来多少收益,而是他觉得金橘如果被浪费了,会很可惜。
金橘浪费了尚且可耻,那么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呢?
艾哈迈德和尼卡尽管磕磕绊绊,但后来他们也互相为杀死对方同伴道歉而和解了,但当他们考虑战后生活的时候,厄运总是现在降临,阿哈布兹军队不相信艾哈迈德的车臣人身份,抱着宁可错杀,也不放过的心态。
在最危急的时刻,尼卡出手了,一个格鲁吉亚人和一个车臣人放下了曾经的仇恨并肩作战。
但这场冲突带走了马戈斯和尼卡。
马戈斯被埋在了他热爱的橘园,尼卡被埋在了伊沃儿子的旁边,一个被格鲁吉亚杀死的人和一个格鲁吉亚人的尸体被埋在了一起,没有生命的他们没有区别,也没有仇恨。
事实上,他们活着时也应该没有区别,无论是爱沙尼亚人,格鲁吉亚人,车臣人,阿布哈兹人,他们都是人。
最后艾哈迈德开着车驶向回家的途中,他拿出了尼卡的磁带,听着尼卡喜欢的歌。
在某种意义上,他带着尼卡活下去,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杀人犯活下去
一. 背景介绍:19世纪初叶,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冲突不断,主要焦点在于争夺对黑海沿岸地区(如克里米亚半岛、土耳其海峡、高加索地区)的控制权,当然,这其中涉及到多个欧洲列强的角力。
沙俄最终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后控制了高加索地区(尽管战争层面上惨败,但俄国人在高加索战场却取得了胜利)。
俄国人希望让阿布哈兹成为与种族、宗教成分复杂的格鲁吉亚之间的缓冲地带(Buffer Zone)。
最终,俄国于1864年宣布阿布哈兹为帝国内的“特别军事省份”,并在18641878年间大规模驱逐了阿布哈兹人,当地人口中约有40%是穆斯林教徒,他们被迫迁至奥斯曼帝国。
与此同时,爱沙尼亚人不断向俄罗斯北部、西伯利亚、远东、克里米亚和高加索地区移民,这其实是俄国有计划的殖民扩张战略的一部分。
自然,很大一部分移民是贫穷的农奴,他们能够由此获得土地等经济上的好处。
此外,大量涌入的移民还稀释了原住民的比例,并最终使阿布哈兹基本丧失了反抗俄国统治的能力。
爱沙尼亚移民于1882年在阿布哈兹建立了第一个定居点(即“爱沙尼亚村”),根据1886年的数据,阿布哈兹已有638个爱沙尼亚人。
到了1989年,共有约1500个爱沙尼亚移民后代在此生活。
1992年,阿布哈兹分离主义势力宣布独立,格鲁吉亚-阿布哈兹战争爆发,这场持续了14个月的流血冲突以格鲁吉亚撤军而结束,此后双方仍然关系紧张,时有纠纷。
而在战争期间,大部分在阿布哈兹的爱沙尼亚侨民成功撤离,回到祖国。
本片正是以此为背景,选取了其中一个爱沙尼亚村来展开剧情这里再补充一下(摘自维基百科中文版的内容):1992年7月23日阿布哈兹宣布独立,格鲁吉亚军队于同年8月进入阿布哈兹,但在1993年9月被击败。
1994年,在联合国的监督和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干预下,双方停火,随后俄罗斯军队以独联体维和部队的名义进驻阿布哈兹。
但主权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此后,阿布哈兹83%的领土被位于苏呼米市由俄国保护的分离主义势力控制,剩余17%的领土(即上阿布哈兹)受格鲁吉亚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政府管理。
阿布哈兹问题是格鲁吉亚和俄罗斯的主要纠纷之一和两国之间一系列紧张局势的源头之一。
长期的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道主义危机,大量平民无辜死亡,甚至出现过族裔间的屠杀,比如阿布哈兹分离主义势力曾经对境内的格鲁吉亚人施行“清洗”。
2008年8月,在南奥塞梯战争爆发之后,阿布哈兹在俄罗斯军队的帮助下驱逐了领土上的所有格鲁吉亚军事力量,完全控制了宣称的全部领土并再次宣示它的独立地位。
但是这个国家不为联合国与国际上多数国家承认。
-二. 个人影评:(含有剧透,尚未观影者请止步!
)先说说形式:本片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以小见大的战争片,它没有《拯救大兵瑞恩》《黑鹰坠落》《现代启示录》等片的华丽特效、大场面与大制作,却有着更加真切而感人的力量。
不仅战争规模小,影片中甚至连正面冲突的场景都在临近尾声时才出现,更不用提大部分情节都只是在伊沃房子范围内的四个人之间发生。
全片色调偏冷,但在阴郁和灰暗之中仍不失温暖人心的色彩——伊沃房内亮堂的火光、灯光及果园里星星点点的金橘,这或许也暗示着在战争黑云笼罩之下残存的人性辉光吧。
摄影方面,节制而朴素,没有丝毫夺人眼球的炫技,大部分时间都在缓慢移动的镜头稳中有变,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人眼的视觉特点,也使得这狭小的地方不至于让人产生幽闭恐惧症。
三位主角都是爱沙尼亚著名演员,另外两位则是格鲁吉亚人,他们都展现了令人信服的精彩演技。
本片也是第一个格鲁吉亚和爱沙尼亚联合出品的电影。
配乐少而精,根据IMDB的资料,一共只有3首曲子:Me gadmovtsurav zgvas、Mandariinid、Mandariinid Theme。
主题曲随着影片进程不断复现,但毫无累赘感,从片头到结局,这首悠扬而悲凉的乐曲既渲染了普通人在战争卷入下的渺小无力感,又是对尚未泯灭的人性和良知的赞颂。
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影片中没有出现任何女性角色,老人的孙女也只在照片和主角口中偶尔提及。
现在来看看内容:1. 我一直认为,一流的喜剧片让人笑中带泪,而优秀的悲剧使人哭中有笑。
毕竟,只有笑料的喜剧和肥皂剧也没有什么两样,完全的悲剧又过于压抑,埋没了所有希望,幽默和苦难才是黄金搭档。
本片显然属于与幽默结合的悲剧。
导演萨萨·乌鲁沙泽也是编剧,不得不承认,《金橘》在悬念、幽默和悲情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两大悬念——艾哈迈德和尼卡的关系、伊沃执拗死守这片土地的原因——贯穿始终,而每当笑点出现、观众放松之时,戏剧性的事件又会突然发生,于是我们的心绪也跟着跌宕起伏,不断体验着十足的张力。
例如,篝火烧烤谈话后突如其来的炮火、四人畅想美好未来时阿布哈兹士兵的不请自来及悲剧的发生,这两段反差极大的情节让我目瞪口呆,难以忘怀。
2. 本片通过一出小人物的悲喜剧,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本质:对于普通人来说,战争是一场荒谬而无情的“卷入”。
我一时想不出更好的词语来形容“卷入”,所以就暂且先用这个字眼吧。
影片中主角四人,伊沃老而弥坚,经历了丧子之痛和分离之苦后,早已看透了战争背后的虚无;马戈斯老实纯朴,在战乱中仍一心惦念园里的金橘,不为钱财,而是不忍它们湮灭于战火之中;艾哈迈德粗中有细,外冷内热,为养家糊口而加入雇佣军;尼卡自尊心强,易冲动,瞒着母亲就走上了前线......四人个性鲜明,形象饱满。
他们是如何被这场荒谬而无情的战争所卷入的呢?
两位爱沙尼亚人的祖先是由于19世纪沙俄军事和拓土殖民的需要而移民至此(参见第一部分的背景介绍),他们远离故土,在异国他乡扎根,却卷入到外族战争之中。
伊沃的儿子在战争开始时就死于非命,而马戈斯心心念念的保护自己的柑橘,却丢掉了性命。
艾哈迈德是车臣人,为生计成为雇佣兵,尽管幸免于难,却不得不承受友情得而复失的折磨,在经历了这一切后终于打消了继续为外族人卖命的念头,明白自己和家人平安活着才是最可贵的。
但有多少雇佣兵战死在外国的沙场呢,为了钱而送命,有够荒谬的吧?
而尼卡呢,他是那种自尊心强,天真热血而心怀理想主义的年轻人,他认为“这是我的义务,所以就参战了”,头脑发热地甚至连和母亲说一声都没有就投入战争,却根本没有思考过这场战争的意义。
艾哈迈德说他是“不知道如何战斗,却一直在战斗着”“你浪费了时间,这就很好笑”,而尼卡的回击则反复暗示自己了解历史,读书很多。
或许,尼卡的形象也象征着许许多多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饱读诗书,但却没有真正认清现实、领会到战争的残酷与荒诞,这样一位耿直的知识青年的死亡,反映了战争中多少士兵的命运啊!
他们盲目地成为了大国政客之间角力的棋子和炮灰,至死仍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之中。
影片中伊沃的话语总是精炼而发人深省:“让我们为死亡而干杯!
”“谁给你权力那么做(杀人)的?
战争?
太愚蠢了”“我告诉他(儿子)那不是任何人的战争,但他不听。
” 更具讽刺性意味的是,最终的悲剧竟然是由于阿布哈兹士兵对身为自己人的艾哈迈德身份的猜疑而发生的。
尽管编剧让我们看到了尼卡和艾哈迈德化干戈为玉帛的欣喜转变,让我们看到了残存的人性辉光和平等的人道主义,但最终还是无情地摧毁了这一切美好。
被卷入战争中,就意味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是啊,战争是急湍甚箭的无底漩涡,被卷入的人难以挣脱,愈陷愈深;战争是汹涌澎湃的滚滚洪流,被裹挟的人身不由己,无路可逃;战争是饕风虐雪的扶摇龙卷,被吸入的人如瓮中之鳖,无处藏身......3. 附上我个人觉得余味绵长的精彩台词:(感谢字幕组的辛苦翻译,翻译和压制:静子、跌停的男人、伊人、小新)-医生:我還以為會爆炸-马戈斯:電影裏都會爆炸 -伊沃: 電影都是騙人的-尼卡:但我站著就很難躺下-艾哈迈德:就像馬一樣 站著就能睡-尼卡:我跟你說話了? -艾哈迈德:馬也會說話?-尼卡:太可笑了,真符合你的智商水平-艾哈迈德:我會忍耐你的-伊沃:要喝茶嗎? -尼卡:是的-艾哈迈德:我給你倒 兄弟 倒在你的頭上?
-尼卡:你敢!
你這個混蛋-伊沃:看,艾哈邁德 格魯吉亞人在外面 你不想殺了他嗎?
-艾哈迈德:我今天有點懶了-艾哈迈德:想笑就笑吧,你不知道如何戰鬥,卻一直在戰鬥著 。
你浪費了時間 這就很好笑-尼卡:你在胡說八道 我是說 你是文盲 你對歷史一無所知-伊沃:年輕人 你怎麼了? 一直在說 我要殺了... 我要殺了...誰給你權力那麼做的?
誰?-艾哈迈德:戰爭 -伊沃:太愚蠢了-尼卡:我們為什麼而乾杯? -伊沃:為死亡! 來吧 馬戈斯-马戈斯:我不能為死亡而乾杯-伊沃:為什麼? 是因為他們的母親 他們都是死亡之神的孩子-伊沃:你們在哪裏自相殘殺都無所謂,你會康復 奔赴戰場 死在那裏-尼卡:讓我們看看伊沃在做什麼吧 我想(剛才)冒犯他了 -伊沃:伊沃沒事 伊沃只是在小便-艾哈迈德:那些格魯吉亞人跟你什麼關係?-尼卡:為什麼問這個? -艾哈迈德:只是感興趣-尼卡:我們在這裏相遇 不是很熟 但他們是好人-艾哈迈德:易卜拉欣就像我的兄弟一樣 我們從小一起長大 -尼卡:我很抱歉-艾哈迈德:我很抱歉你的同伴被殺 那些好人-艾哈迈德:他怎麼死的? -伊沃:戰爭開始時他就死了-艾哈迈德:誰殺了他? -伊沃:只有上帝知道他早早奔赴戰場 說要保護我們的家園我勸他不要去我告訴他那不是任何人的戰爭 但他不聽-艾哈迈德:所以格魯吉亞人殺了他? -伊沃:是的 但是那又如何? -艾哈迈德:是嗎? 你把一個格魯吉亞人埋在你兒子旁邊-伊沃:艾哈邁德 有關係嗎?回答我! -艾哈迈德:不 沒關係最后,请允许我用《颐和园》片尾的一句台词来作为结束语,不知怎地,尽管主题并不一致,但用在本片的结尾感觉也出奇地妥帖。
“无论自由相爱与否,人人死而平等,我希望死亡不是你的终结,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更多电影推介、精彩评论与相关分享,请关注公众号:冰红深蓝电影
这是一部优秀的反战影片。
先赞一下最后的一个远景长镜头。
艾哈迈德听着尼卡喜欢的乐曲,开着吉普车离开,没入层层叠叠的群山中,镜头慢慢拉起,一片壮阔的山河。
如果不是发生了战争,这片土地该有多么美。
最妙的是,艾哈迈德的吉普开着车灯,刺穿了黄昏的夜幕,在远山的道路中踽踽而行,那灯光就如同伊沃的智慧,指引着艾哈迈德的人生之路,即使战争未尽,前路不再是迷途。
故事的叙事结构很简单,最传统的套路,设置了冲突和两难,把敌我双方局促在一个狭小的时空中,矛盾无处不在,是引领剧情发展的关键,艾哈迈德要杀死尼卡,伊沃不让,最后达成妥协,等尼卡养好伤后再动手,然而同在一个屋檐下,慢慢消解了仇恨的程度,毕竟大家都是人。
而故事的转折之处,设计的也很巧妙,一队不告而来的士兵突击检查艾哈迈德,认为他不是车臣人,要开枪射杀他的千钧一发之际,尼卡出手相救,两人居然为了对抗共同的敌人,并肩战斗。
可惜的是尼卡最终被流弹所杀,艾哈迈德也最终从战争中醒悟,认同了战争的无意义。
其实,界分是人类冲突争斗的根源。
人都是一个老祖宗啊,非洲智人所生,而不同的价值观,把人类界分又界分,不同的种族、宗教信仰、国家、地域,把人类切分的七零八落。
要知道,每一次界分,就创建了一层冲突与竞争,就像宗教的界分,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数千年。
为了价值观而战,其实是为了虚无而战,价值观就是装在你肉体上的软件,你投胎到另一个地方,装的就是另一套软件。
所以,大家非洲智人的胚子都一样,世界本应大同,忘掉那些界分的标贴吧,还世界以和平。
Plunging itself amid the 1992–1993 War in Abkhazia, TANGERINES, from Georgian moviemaker Zaza Urushadze (who sadly passed away in 2019 at the age of 54), is a poignant shorthand of pacifism and the futility of war.Set in a rural village caught in the rampant warfare between Russian-backed Abkhaz separatists and Georgians, Estonian carpenter Ivo (Ulfsak) and his friend Margus (Nüganen) are among the very few remaining, whereas most of their compatriots have fled back to Estonia. Margus has a large crop of tangerine to harvest and Ivo helps him by making as many crates as possible, but what is the true reason of his staying? When Ivo saves two soldiers from the rival parties, one Chechen mercenary Ahmed (Nakashidze) and one Georgian soldier Nika (Meskhi), the story segues into a foe-to-friend fable swimmingly. As a neutral arbitrator, Ivo the savior simply lets the two men stay under the same roof. After declaiming their different ideologies, naturally Ahmed and Nika find more commonalities than dissimilarities, bound by their word of honor, humanity and brotherhood prevails until the fragile accord must be shattered again by the wantonness of war. For all its pithy yet cogent point-making, TANGERINES eschews from being preachy, since what the story illumines us with is such a tired axiom, “war is atrocious, we are all brothers”, which is corroborated by two confrontational episodes that the identities and personhood of Ahmed and Nika are fungible. But that doesn’t prevent warmongering still being rampant in the region or elsewhere (the recent Armenia-Azerbaijan War, for instance). Although no one should expect a movie to right the mighty wrong, yet the world at large’s indifference has a disheartening effect on TANGERINES’ good intention, it is not the escapism for the world-weary, but a painful reminder of the downside of humanity.That said, it is not the film per se who should be answer for a viewer’s Weltschmerz, Urushadze and company’s lucid script and tactical craft are beyond reproach, and the performances are excellent across the board, Ulfsak is exceptionally compassionate but also profoundly sage. One could only quibble it is still an old-fashioned apologue consists of solely sausage party, the only female figure is idealized as an obvious cue of the halcyon days, insinuating that the petticoat folks are not of major concern among men’s bloody enormity, in the end of the day, TANGERINES is a rare case of a film that earns its Teflon repute, for the most part, on account of its humane message and overt sagacity. referential entries: Levan Akin’s AND THEN WE DANCED (2019, 7.6/10); Elem Klimov’s COME AND SEE (1985, 8.8/10). English Title: TangerinesOriginal Title: MandariinidYear: 2013Country: Estonia, GeorgiaLanguage: Estonian, Russian, GeorgianGenre: Drama, WarDirector/Screenwriter: Zaza UrushadzeMusic: Niaz DiasamidzeCinematography: Rein KotovEditing: Alexander KuranovCast:Lembit UlfsakGiorgi NakashidzeMisha MeskhiElmo NüganenRaivo TrassZura BegalishviliGiorgi TsaavaRating: 7.9/10
我劝他不要去,我告诉他,那不是任何人的战争。
——题记 对小语种片,除了日韩法,看得不多,但印象中,小语种多好片,且总与人性、文艺、宗教等挂钩,风格多肃穆。
比如锡兰(努里·比格·锡兰 Nuri Bilge Ceylan)导演的2014年电影《冬眠》,又如这部战争题材的影片。
这部影片并非直面战争,而是呈现战争下一栋屋子里的人和事。
这种方式往往更能揭露战争的残酷,因为它呈现了战争渗入生活,对人和事,产生的全面、深刻的影响,不仅有最常见的,夺取人的生命,更是给人的心性蒙上一层雾霾,长期挥之不去,以及战争下,亲友分离的孤寂。
相同方式的战争影片很多,如《赎罪》《燃情岁月》《乱世佳人》《萤火虫之墓》等。
《金橘》的片名来自片中马戈斯Margus的橘园,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关心的只是他的一片橘园,伊沃Ivo说他“你的橘子让你发疯了”,呆呆笨笨的马戈斯对他的好友伊沃救的两个伤员,俄罗斯车臣雇佣兵艾哈迈德Ahmed和格鲁吉亚军人尼卡Nika,并不感兴趣,看到他们阴脸蓄势待发,好像随时要把对方置于死地,马戈斯只是淡淡一瞥,便过去了。
他与伊沃看待这场战争的态度一样,这不过是早有预谋的各国争夺利益之战,无谓的流血牺牲,生命的尊严被践踏,没有任何意义。
伊沃守候着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原因复杂,既有对老友马戈斯的担忧,也有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也许他还觉得,战争终会过去,只要还有人在,一切又可以恢复如初。
但随着战争一日一日的打下去,他的这个希望也越来越淡薄,一切怎么可能回到当初呢?
没有了马戈斯,没有了橘园,他的家人在远方不知安好,他的街坊邻居也不知存活几人?
田地被废弃,山林被放任,家园被破坏,集市一片荒芜。
而,又有几人如伊沃那样眷恋故土,许多人在他乡安顿之后就此展开新生活,再也不回来了。
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片伤心之地。
因此本片以“金橘”为名,简洁平凡中更见犀利,美好质朴的生命被摧毁,那片如今被炮火毁掉的荒芜的橘园,静得可怕。
还是回到影片中来吧,艾哈迈德和尼卡从敌人变成友人,在影片中看似简单,几次对话,发人省醒后便自觉醒悟。
这个过程中的感动之处,便是伊沃问起尼卡的谈话,伊沃问尼卡和平时期在做什么,尼卡说是剧院的演员,尼卡一脸的天真和稚嫩,让他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是士兵,倒是年轻演员更加符合他。
他觉得打仗是他的义务,就去了,他甚至只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独子,并未知会母亲就奔赴了战场。
可以想见,尼卡当时在街上是受到了怎样的鼓舞,又有多少个“尼卡”前赴后继地,或牺牲或残缺不全地匍匐在战场上。
而艾哈迈德的意图更可笑,他是为家里赚钱而去。
他们都没想过这场战争的本质和后果,它是一场非正义的,为瓜分利益的战争。
那所谓的“义务”不过如此。
而所赚的钱,当真是血汗钱。
只可惜,这种利益之战永远不会有完结的时候,总是今天占了你的,明天我又抢回来......在那过程中,就有无数条鲜活的生命逝去了。
他们本该和亲人相守,本该在舞台上表演自己精彩的人生,本该在午后安静的院落里喝一杯茶,听听鸟鸣,本该在丰收的季节里,在橘园劳作一天后夜晚与老友一起烧烤,为“生活”而干杯。
还有什么比战争带来的这个更残酷的呢?
这也是本部影片的艺术成就,通过寥寥几句对话和一幕幕荒凉寂寥的场景,将那种隐忍不发的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伊沃为“死亡”而干杯,也许他觉得死亡才是解脱,活着多么痛苦,他一个孤独留守的老人,体会得真是够了。
而结尾,又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了,短暂的欢乐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一切像一场梦。
如今,只剩下海边他儿子的坟头,和旁边的,尼卡的坟头。
格鲁吉亚人杀了他的儿子,而尼卡是格鲁吉亚人,但那又如何呢?
只是现实中,艾哈迈德和尼卡哪有那么容易化敌为友,不然,也没有那么多新翻的坟头了。
这部电影非常精彩,曾获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提名。
影片的背景是1992年,高加索地区的阿布哈兹和格鲁吉亚之间持续了14个月的一场战争。
起因是1991年阿布哈兹被格鲁吉亚吞并。
1992年1月22日,阿布哈兹的分离主义者武装反叛格鲁吉亚政府,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里斯发动政变。
后逃到俄罗斯境内的车臣地区,受到当时车臣总统的庇护。
俄罗斯军界和政界一些上层人物,采取了亲阿布哈兹的态度,造成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的争执不休,也更加助长了格鲁吉亚的亲西方方针。
1993年,反叛者在俄国的支持下控制了阿布哈兹。
1994年,成立了独立的阿布哈兹共和国。
取得军事胜利的阿布哈兹领导人,才同意与格鲁吉亚就阿布哈兹地位问题进行对话。
但军事冲突的结果,大约有25万格鲁吉亚人离开了阿布哈兹沦为难民。
影片的主角是一个爱沙尼亚老人。
他们在高加索地区定居已经超过百年了。
可是战争爆发后,人们都被迫返回了爱沙尼亚,村子里人去楼空。
山上丰收的橘子却找不到劳动力去摘采,眼看着会这样白白烂掉。
在老人的家门口发生了武装冲突,死了好几个人,只剩两个敌对的伤员被老人救了回来。
一个是车臣的雇佣兵,是穆斯林;一个是格鲁吉亚(即乔治亚)人,是基督徒。
故事就是围绕着这两个剑拔弩张的敌人,是如何被爱好和平的老人所感动。
车臣人咬牙切齿地一直在挑衅要杀掉那个格鲁吉亚人。
老人不允许他在屋里动手,他承诺答应了。
这就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第一步。
文明就是以谈判、妥协、遵守契约,来代替战争和杀戮。
影片的最后,阿布哈兹军人因质疑车臣伤员的身分,拿起枪指向他,在这危急时刻,格鲁吉亚伤员摈弃前嫌,出手相救。
他知道此时不救他,接下来受到威胁的就是自己。
这二个“敌人”就这样携起手来反击。
究竟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剧本有点意思,但不够惊喜,基本观众想当然了,还真就是当然了…摄影不错。
3.5。总感觉结局不悲就不会被提名,所以在我的期待中,皆大欢喜的结局果然没来。
电影的张力一直贯穿始终,用这个角度讲战争非常聪明。
当小品看吧
3.5
三星半,结尾加分。老人作为设定好的线索人充当媒介把两个敌对势力的人联系到一起,弥合种族家国矛盾,最后剧情冲突开启两方并肩作战已达到”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的生命相系。车臣、高加索人、格鲁吉亚、爱沙尼亚,这个背景回头必须要了解下有助于更好理解电影。电影原声类似胡琴的民族乐器挺好听
老爷爷有点儿帅!前头不错,中后有点垮。
“推车下山”"关于金橘和战争的对话““餐桌对话”都透出幽默~难得没有一个女性出演、全是男性角色也让全片弥漫着淡淡人性温情,孙女照片这个点很妙~作为一个战争片,不用战争场面也表现出了战争的惨烈以及给老百姓带来的巨大影响,反战的主旨不言自明了...死亡处理得轻描淡写是因为足够打破前面的和谐
谁给了你权利杀人?战争?这不是属于任何人的战争,为什么要急着冲进去?成天喊打喊杀,别人干掉了你的兄弟,你就杀了他们的兄弟,这样就能两清了吗?即使说着同样的语言,原应是你的同伴也可能因为你的无礼除掉你。最大的异己不过是偏见罢了。
系统采纳的简介是什么鬼啊。一个战争期间不愿意离开战区的爱沙尼亚老头,在他家附近俩车臣人偶遇一车格鲁吉亚人,一顿交火,各存活一人。老头救活他们俩,车臣人嚷嚷要干掉格鲁吉亚人,但答应救命恩人,不在房间里动手,但只要格鲁吉亚人离开房间,他就会干掉他,这样一个故事。
我就说宁静的爆发在最后20min,但更高潮的是格鲁吉亚人死去前转身时悲情的眼神啊,最后磁带的歌词有翻译歌词吗?后面没字幕了
三星半。野外小舍的封闭空间,一对仇人,以及机智斡旋的屋主;设定与希区柯克悬念故事中的一集如出一辙,不过影片中两人的私仇上升为复杂的民族仇恨,格局不大却极度冷静、克制,限制了戏剧性的发挥却给予人性更深切的关照。
兵战难孰义,世固无善恶;博爱不分界,愿为种橘人。
爱沙尼亚在这里是一个超脱的第三方,也使得老人的立场和剧情空间更加合理。格鲁吉亚人尼卡最后救车臣人,虽然当时看有点突兀,但回想起伏笔——车臣雇佣兵拿自己的血汗钱补贴老人时,他已经不是敌人,车臣人也成了第三方。
和谐社会多么美好~
战争的不安与宁静的橘子林,世界需要爱。简单的手法与平静的画面依然让人感到生机。
一个受雇于阿布哈兹的车臣穆斯林雇佣兵,一个信仰基督的格鲁吉亚士兵,在一个爱沙尼亚老人家里逐渐和解,最后携起手来对抗共同的敌人俄罗斯。文学性很强,有点像《白色严冬》,只不过这部电影涉及的种族矛盾,宗教冲突,地缘政治更多。政治寓言也很明显,剧作上没有什么特别的,比较模式化了
控制力太好了
无聊扯淡
ahmed浑身都是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