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太他妈的紧凑了,层层抽丝剥茧般的推理,精美的让人大气都不能出一口,让我忍受着爆肝的危险一口气看完了13集,妈妈的,回头一定要看原著,今天的精神状态——死定了。
昨天早晨五点起床的人,至今还未能睡上一觉,今天又要高价赴宴(一天一夜之后)话接上回,从死神一样地狱般的痛苦经历中梦回,长达10小时的睡眠,总算是把缺失的精神弥补回来一点,但是气温骤降,让人应接不暇……话说我不是一个爱剧透的人,所以这篇评论依然继承以前的光荣传统,坚定不移的不剧透。
此剧中一个主要人物是中禅寺秋彦,他是一家旧书店的老板,同时也是阴阳师。
对于日本的阴阳师此类的故事能联想到只有安倍晴明,说起来没看本剧之前确实认为类似的神道或许传承于中国的道教,或者其他五行类的巫祝,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但看完此剧才发现,或许我的这些想法才是给自己树立了四面墙,困在其中的我变成了阴影,使我看不到真相的光明,从而变成了——魍魉。
魍魉:它既可以指“影子外层的淡影”,也可以指“渺茫无所依的样子”,前者在《庄子》里还有个寓言,甚至斑固在他的《幽通赋》中也有提及。
(参照《王力古汉语字典》P1739)至于后者,《淮南子览冥训》中有个句子:“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
魍魉,严格地说,是“山精”,是“木石之怪”。
《国语鲁语下》说,“木石之怪曰夔(音魁)、罔两。
”罔两、万良——魍魉者,绣山万藤相思子,花七是也。
剧中用了长达约40分钟的时间都在做关于神道及阴阳五行,正、反物质相克相生等等的阐释,导致许多人认为作者刻意吊书带。
实际上,就好像治病的医生通常要找到得病的原因才能因病下药的原理一样,没有这么些详尽的渊源解释,我们无法探求那隐藏在匣中秘密的阴影究竟来自何方,或者就算知道了真相也无法理解其中的奥理。
没有被剧透,没有看过原著的我看完第一集有些许的错愕,这到底是在讲一个魔幻百合片还是一个封建迷信宣传片?
这恐怕也跟动画的篇幅有关,我们没办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获得原著那么大量的信息,因而对事情的经过跟发展进行有限的联想,导致故事与想象中有了一些差别。
但这也正是一个优秀的本格推理小说家才具备的良好素质,让观者陷入脑髓的地狱,百思不得其解。
虽然老话说的好,一千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此剧中贯穿整个故事始末的一句话就是——“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
”事实如此,看到如此,但每人的反应伴随着个体差异、环境事务、心理变化、时间递进总是以不同的形态出现。
每一个犯罪故事背后都有一个所谓的杀人动机,法律界中将“动机”看的非常重要,这是区别犯罪与否或犯罪主观恶性强弱的主要依据。
如果是根据“动机”的判断,是防卫杀人的杀人行为结果很有可能会变成减轻或免除刑事处罚,至少也是个从轻;而相反的看,杀人后碎尸匿尸的通常被认为主观恶性极大,手段残忍令人发指,对待这样的罪犯从重从快的刑罚手段就成了应对民愤与社会舆论的法宝。
但动机是什么?
不过是寻求一种看似合理的判决理由罢啦。
会不会杀人并不取决于犯罪动机,而取决于“那个”会不会来。
可以说一个完整的犯罪行为应该包括:犯罪动机,犯罪实施条件,犯罪冲动,冲动转化为犯罪行为这几段来的。
而犯罪动机不过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况且也并不是必备因素,很多案件中犯罪通常动机很离谱,那就是因为——根本没有犯罪动机。
故事以日本战后的乱境为背景,以《匣中少女》的小说形式展开,小说的主人翁在回乡下奔丧的火车上,见到一个怀抱盒子的奇怪男人,这男人在对盒子诉说着什么。
不久,盒中传来了轻微的“呵”的一声。
看见他好奇的表情,男人友善的向他展示了盒中之物。
那是一个少女的头颅,她的眼睛向周围打量,目光定睛在主人翁的身上,朱唇微启,发出“呵”的一声。
这一情节让我不禁想起还是孩子时期所看的一本前苏联科幻小说《陶威尔教授的头颅》,与那个教授一样,这颗匣中的头颅是活着的!
而接下来的故事则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神秘主义的观感。
你要说日本人都是变态的,那么你就已经把自己四周竖起高墙而藏在阴影中了。
作为京极夏彦的代言人,中禅寺秋彦是一个善于将别人的匣子打开的人。
匣中藏着的是阴暗,污秽,见不得人的魍魉,是被边缘化的同类。
人之所以变成了魍魉,差不多也都是因为把自己关在匣子中,而缺乏阳光。
用这样的理论来解释犯罪冲动最合适不过了。
所以说这部片子并非一个怪力乱神的宣传片。
前12集的故事基本保持了原著的风貌,每一集的最后都留下一个勾人心魄的尾巴,如果是在日本看它连载早就被自己迫切的心情逼疯了,好在我们现在可以在网上一口气把它看完,哪怕的累的爆肝也是值得的!
把一个由人组成的经纬错综复杂的杀人事件,以时间为轴线,脉络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虽然最精彩的推理仅仅用了一集20几分钟来展现确实让人有点意犹未尽,但总体来说,这样的一个让人既悲愤又沉默的一个结果能以这样一个详略得当的形式来完结,也真的让人禁不住鼓掌叫好。
严格意义上破解犯罪是一个心理推理的过程,设计犯罪情节的人总是醉心于诡异、凄惨、噩梦一样的犯罪过程而忽略了对犯罪者内心的探求。
究竟是什么导致犯罪的发生,这后面应该有很大的空间。
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会有犯罪意图,想要除掉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物,想要得到自己不能得到的人或事物,但除掉或得到这些东西,绝非像我们轻点鼠标del键或者下载保存这么轻松。
背负着对惩罚的恐惧,大多数人都还是老老实实的忍耐着惹自己反感的人或事物的存在,忍耐着自己喜爱的东西在别人身边那种痛苦。
如果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的话,这些让人厌烦的东西就越来越讨厌,积怨也就越来越深;而喜欢的东西会越来越爱,甚至爱屋及乌,或者不择手段也要占有。
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会不由自主的害怕他们这些念头被人窥破。
这是受正统教育的他们不能认同的的怪异想法。
于是他们筑起高墙来掩饰这淡淡的影子,结果这影子越来越深,当想法指使行为实施真实的犯罪的时候,那游离在影子边缘的淡色变成为了匣中的魍魉。
魍魉形如三岁小儿,色赤黑。
目赤,耳长,发润。
好食亡者肝。
身体之于人,如同是装物的匣子,没有头脑的人,如同没有装东西的空匣子。
存在与虚无、物质与意识、科学与幻觉,很多时候作为一个人是没办法完全看的清楚明白的,因为人有局限性。
每个人都强调自己的故事,但那故事总是以满足自己为前提的。
许许多多的“自己”的故事,交叉在一起,让真相更加扑朔迷离,探求真理的人在众多方向各异的故事中往往陷入了真相另一端的阴影之中。
因为要消灭魍魉,就要靠近它,了解它,想它所想,为它所为,才能明白它喜好什么,惧怕什么,从而找到克服它的有效办法。
但这个过程中最可怕的就是,本想消灭魍魉的人,最后被魍魉同化,而成为魍魉。
柚木加菜子和楠本赖子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她们有不同的不为人所知的匣子,虽然动画中对背景的铺垫不太足够,没有对赖子究竟为何痛恨母亲的“本源”进行介绍,一开始我把那种恨理解为缺失父爱与青春期叛逆,后来看了原著之后才能领会赖子对母亲那种充满耻辱的恨。
而对加菜子苦苦希望得到母爱而母亲却恨她恨到要杀死她的情节,到最后一集才有了一个终极悲剧性的解答。
伴随着推理的层层展开,剧中人物纷纷都有了悲剧的故事,刨开人物坚硬的匣子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妖艳怪异,光怪陆离,社会背景,精神妄想,甚至是稍微普通一点的强迫症、抑郁症都在折磨着他们已被战争摧残的几乎破裂到不能继续跳动的心。
战争机器的运作让美马坂幸四郎癫狂,他陷入执着的疯狂境地,而一种不引人注意的魍魉连锁反应一样的直接影响到柚木阳子、柚木加菜子、雨宫典匡、绢子、久保竣公——他们每个人又都不同程度的扩散了这种影响,结果是犯罪像瘟疫一样的扩散开,像梦魇一样影响了普通人、被害者、凶手、记者、律师、警察、侦探……我毫无疑问的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从不相信怪力乱神的妄谈,神、魔、妖怪、魍魉都是人想象中的产物。
从这部片子我也认同所有的“幽灵”,不过是人的一面镜子,魍魉就是把在自己周围竖起高墙,把自己装进匣子的人。
从人到魍魉不过是一步之遥,关键看“那个”会不会来……
先看的小说原著,所以对会出现的画面有一定的心理预期,感觉视觉冲击并不像某些人渲染的那么过分,毕竟不是恐怖片。
情节很大程度上忠实了原著,特别是关于京级堂的鬼扯部分XD。
但的确如很多人所说,整体节奏把握得不是太好,最后的结局收的太匆忙。
实际上,原著结尾是非常有条理的抽丝剥茧的揭谜过程,给人的惊奇感也是层层递进的,是整个故事的“戏核”。
不过不知道如果先看动画的话还有没有这么好的感觉。
说说动画版缩水的部分:一是由于画面表现力所限,木场对阳子的情感渲染得不够。
这也导致最后两集木场的行为缺乏说服力。
二是整个砍掉了久保与“御筥(原来这个字念ju么……)神”的亲属关系。
虽然这条线在故事情节展现方面很鸡肋,但是作为推理故事来讲,如果缺少这条线,少女分尸案就不能和“御筥教”联系上,故事前面将注意力引到“御筥教”上让其作红鲱鱼的手法,就显得有点作弊了。
所以,还是推荐先看小说呢。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一个不同的世界---题记从总体来说,前面6集的剧情较为拖沓。
到后面就开始逐渐紧凑起来。
若前面拖沓的情结击溃了你的耐心,那么你将无法领略后面的精彩。
动漫围绕着两个核心来写,一是魍魉,一是匣子。
魍魉是一种到现在仍无法被定义的清楚的鬼怪,有人说他是水怪,也有人说他是山精,甚至是影子。
还有一说法就是,当人的心被四面关起来的时候,那样,魍魉就会出现,吞噬你的内心。
这时候你的心,就像一个匣子,隐藏着许许多多即便是亲人也不能知道的事。
若你想战胜魍魉,就必须先打开匣子,知道他是什么,才能找到机会下手,但很多人却在这一个与魍魉搏斗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魍魉。
尼采有一句话,和怪物战斗的人,留意勿让自己也成为怪物,当你凝视著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著你……《魍魉之匣》里面说到犯罪并不需要动机,它可能是心里某个冲动的想法或者是突如其来的机会给予了我们犯罪的便利,它仅仅是“过路鬼”的诱惑。
而里面每个人物也在为我们阐述了这个说法。
例如,赖子因为加菜子的眼泪和颈后的粉刺而把她推入了轨道之中;杀人狂久保因为瞥到了匣中的加菜子,而犯下了一连串的命案;雨宫在没有预谋的情况下杀死了那个医生助手。
但是我并不同完全认同这种想法。
在《心战》里面说到,每个人做事都会有着其动机和目的,但普通人往往只会在想而不会真正的付诸于行动,而聪明人就会努力去做到这一点,但是,两者有一个共通的地方就是,普通人的心里活动并不比智者弱,这就是很多聪明人会在阴沟里翻船的道理。
《心战》说到,每个人做事都会有着其动机,只是看看这个动机是隐藏还是外显而已。
而在《魍魉之匣》中,同样也适用,赖子因爱成恨,就像《月亮和六便士》里面说到,卑鄙和高贵,妒忌与爱护是可以很和谐的存在一个人的身体之内。
同样,爱和恨也如此,因为在赖子印象中,加菜子是完美无缺的,在她发现加菜子竟然会流眼泪和颈后长着粉刺的时候,那一种毁灭的诱惑就会充斥着其内心,而那一辆飞速而来的火车便会她创造了极佳的机会。
久保也是,若没有母亲的死和其四指被匣子扎断,也因此患上空间恐惧症,恐怕他不会因为看到一个人棍而爆发其内心的一切,扭曲到为了再次体验那种感觉,而不断地杀害与制造匣中少女。
我相信,若你做一件事,必定是你成长中各种因素的集合。
有句话就是,若你了解我过去的一切,你会原谅我现在的所作所为。
在《魍魉之匣》中,有两个推理能手,京极堂和榎。
京极堂是一个知识渊博的话痨大叔,而榎就是一个不按规矩办事的最差侦探。
京极堂的推理能力在他知识渊博和对碎片信息的了解表现之下显得尤为彪悍,所以说,当你在羡慕别人将理论信手拈来的时候,千万别忘了他那一堆堆的书。
而榎是里面使这部阴郁的动漫增添不少阳光的角色,他总是嘲讽那个警官和龟毛男,总是不记得人名,但却在他另辟巧径逻辑之下显得十分可爱,他不爱劝人,总是用犀利甚至恶毒的语言来压迫对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可能,也就唯有这两个人在打开匣子的时候始终没被侵染,都是非常淡定和自信。
所以,在问题之前,一切掩饰都没用,心中的匣子都会被打开,接受这个世界的责难。
妙啊!
《魍魉之匣》看完就是会赞叹它真的是非常非常精妙!
原作基底自是不必说。
我偶然看到《魍魉之匣》后才得知其背后这位非常著名的小说家京极夏彦,他不但了解日本战后背景,还精通中国与日本的神鬼之说。
想不到自己看日漫还补起了中国文化。
京极堂在动画里一顿作法,我都幻想作者既然这么懂,是不是在现实里也会偶尔客串大仙帮人消灾解难。
然而动画剧本的编排也是非常非常精妙的!
案件本身在揭晓真相后则被祛魅,推理方法也比较开挂,毕竟凶手把线索都写在书里了,真正引起悬念的,是这部剧故弄玄虚亦真亦幻的叙述方法。
现在回过头来看,才知道《魍魉之匣》在第一话的时候就暴露了凶手。
一部推理番能做到这样就是笃定观众知道了又能怎样,因为它设置悬念的手段了得,它可以让观众到第5话末才见到一直活在其他人台词里的京极堂,而对于我这样完全是第一次接触京极夏彦作品的观众,到此才真正知道本剧的侦探是谁。
到第7话的时候整个案件才初现端倪,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线才明朗起来。
《魍魉之匣》适合有耐心和好奇心的观众,因为它设置了许多迷阵。
首先是片头动画“戏中戏”的使用,虽然片头动画都会标注出以上内容出自某人文集,但观众还是无法意识到这是戏中戏,因为它们都以关口巽为主角,到后面观众才得知这些不是真实发生在关口巽身上的事,而是他读小说时的想象。
戏中戏的使用,使真实与虚幻交融,彻底误导了观众。
而剧中大量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的提及也让这个故事更加真假难分。
其次就是多视角叙事。
京极堂在剧中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旁观者眼中的故事,在当事者心中则会大不同。
整个事件的真相则由相关人物各自的故事构成。
剧中的叙事者从赖子、木场、关口……到阳子不断变换,多视角的形式也切合了整个故事的世界观。
第三就是”鬼神之说“,剧中处处充斥着神魔传闻,介绍了很多中国和日本的神话,给观众听得云里雾里。
这一切好像都在暗示案情与超自然力量有关,而主角京极堂还是神社神主、驱魔师,就在我以为剧情会走向奇幻战斗番,来一场神魔大战,但接下来除魔过程竟然过于朴实,基本上就是推理+嘴遁。
其实整个故事中关于鬼神的描述都是口述或文字记载的传言,从来真正展现过奇幻场景,凶案也都是人犯下的罪行,甚至”魍魉之匣“都是科学的产物。
这个剧唯一超自然的就是榎木津”千里眼“的能力。
这个故事就是把鬼神解释成人心的产物,也许这比较接近神话衍生的实质。
整个剧时时刻刻地都在扣题”魍魉之匣“,箱子的意象伴随着惊悚的气氛多次出现。
故事里的“魍魉”,不是具体指向某一个/某一种妖怪,而是异化的人心。
剧中主要人物的身上都有”魍魉“,赖子的魍魉是对完美的执念、赖子妈妈的魍魉是对房子的执念,阳子的魍魉是对美木坂的执念,美木坂的魍魉是对永生的执念,雨宫的魍魉是对加菜子的执念,久保的魍魉是对匣中少女的执念……魍魉是一种意识,人是承载这种意识的容器,“魍魉之匣”就是这样的一个隐喻,而最终久保在追求塑造“匣中少女”的过程中,从神到形、完完全全地成为了“魍魉之匣”。
关于《魍魉之匣》中“偶遇”杀人说,我还想表达一下我的看法,这个理论认为普通人与杀人犯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偶遇”,意思就是说其实每个人都有成为杀人犯的可能,就是看你有没有落到那个境遇。
我觉得这个理论听听就好,不要太当真,它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它也有如深渊,有诱导罪恶的危险性:如果我们默认每个人都是准杀人犯,那我们是不是就更容易成为杀人犯?
《魍魉之匣》真的是太冷门了,从小就看动漫的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部番剧。
现在来看这部剧是因为榎木津的颜值和关注的豆瓣er的好评。
也因为冷门,以B站的审查力度,它竟然没有遭到删减。
按照现在的舆论环境,小众是件好事,不然剧中有关战争的部分恐怕也会引起轩然大波,虽然我对此有些不适,但我不认为因此封杀该剧会是一件好事,反而这是我们了解日本人对二战看法的一个窗口。
《魍魉之匣》以昭和为时代背景,剧中没有避讳战争,甚至提到了日本731部队对中国人所做的实验。
我不知道在日本这种没有掩盖罪行的态度算不算是少数了。
而关于木场修太郎的描写,让我感到了惊讶与不适,这大概也出于我对历史的无知吧,就是我作为从小观看抗战剧的中国人第一次认知到,日本战败后,那些曾经参与罪恶战争的民众回家后就是该干嘛干嘛了,甚至能够做警察。
木场本人对战争的态度也是非常令人迷惑,或许也非常真实,一方面他会受到曾经经历的血腥的刺激,当然这个血腥都是在表现日本军方的死亡。
另一方面,他又时刻受“战争思维”影响,把凶手视作敌人,把探案视作战场。
刨去身份来看,木场其实是个不错且多情的人,但看着他穿着日本军装去找嫌犯,我真是产生了强烈的不适感,穿着这身衣服也配去做这样的事么,这个战场和那个战场能是一回事么?
作为一篇影评,就来谈谈动画版的《魍魉之匣》(其实也是因为没看过电影版的。
) 作为半个京极夏彦的粉,我几乎是毫不掩饰我对这部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动画)的喜爱的。
我身边所有我觉得可能会喜欢上这部作品的人都接受过我丧心病狂地安利。
当然,最终的效果都不是很好,因为把这部作品用三言两语给概括起来真的太难了。
铺垫了这么久,其实我想说的就是:对于这部作品,我无法以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它。
第一次看这部动画是在初二的时候,当时没看过小说原著,发现这部动画也纯粹是一次“偶遇”。
这一次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我基本上没看懂这个故事,而每一集开头的“久保竣公遗作”也留给我很大的困惑。
我真正开始沉迷是在高三的时候,正值高考备考阶段,心思却越来越不在学习上,有一种抑制不住地想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
于是就与《魍魉之匣》再次相遇了。
动画版的人设是clamp,其人物的美型度是不容置疑。
在其他一些影评中经常看到人物时不时崩坏的评价,这倒是勉强可以接受的,但是有人居然说人物太美型了不忠于原著这我就不懂了,难道还不准人家长得好看了吗?!
在叙事结构上,动画的推进顺序较为混乱。
我在b站重温的时候经常可以在弹幕上看到这样的吐槽:本片的叙事顺序是乱序。
在感到好笑的同时也有一些思考:本应该成为亮点的每集片头的关口的代入式小说阅读体验反到成了阻碍理解的糟粕。
当然,这是针对非小说读者来说的,但不管怎样这点都颇让人哭笑不得。
同时成为观众的理解障碍的还有混乱的时间线(以福来博士的千里眼测试及帝银事件为主)。
而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楠本赖子在家门口遇见关口和榎木津的片段分别以赖子的视角及关口的视角重复了两遍。
除了这些,京极夏彦的反战意图在全片各处展露无遗。
木场修在火车上的梦,坦克碾压士兵的场景等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动画在刻画场景上也很精致,诸如赖子与久保的擦肩而过,赖子死亡时倒下人偶的片段。
《魍魉之匣》是京极夏彦的作品,所以自然承袭了他一贯话痨的风格。
由于他在民俗,神话等方面难以被人超越的狂热,理解动画中京极堂与别人的对话成了很大的困难。
而这也影响了动画的制作,其表现就在于一些书中的片段不得不生硬地加入动画之中。
有人认为这些是严重的中二病的表现,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作者单纯在卖弄学识。
从技术上讲,这部动画无疑是成功的,无论从人物塑造还是氛围营造上来讲都很贴合原著的气质,但要说真正让这部动画脱离一般小说改编的作品的范畴的那必然是故事情节。
京极夏彦是一个真正的说故事的人。
他用几个简单的巧合讲出了多条线纠缠的复杂的故事。
b站评论中有人将其概括为一个粉刺引发的血案。
在某种程度上我同意这一概括。
没错故事的导火索就是柚木加菜子脖子上的粉刺,但是把故事中各项责任都推给区区粉刺就太轻率了。
与其将之称为一个粉刺引发的血案不如说是一串巧合引发的血案。
如果柚木加菜子没有去搭理孤独少女楠本赖子,如果赖子没有看过关口的小说(或者说关口没有写那些小说),如果柚木加菜子没有被推下火车月台,如果加菜子当场死亡没有被送进美马坂现代医学研究所,如果……甚至可以做出这样的假设,如果加菜子不是阳子与她父亲的孩子,如果阳子的母亲没有得肌无力症,那么这个故事就根本不会存在了。
借用京极堂的一句话,这个故事给人的余味很差。
京极夏彦借由京极堂的口说出的杀人是一场偶遇的观点也不禁让人在惊讶之余又感到胆寒。
可以说,所有读过这个故事的人都随着故事的推进与故事内的所有人物一起远远地观望到了彼岸的景色。
在层层迷雾的掩盖下,故事背后的难以抑制的情感也一点一点的传递出来。
在本片结尾,关口对自己反问:如果我也经历了那一瞬,我是不是也会像久保一样,被魍魉惶惑走向彼岸?
当然这是一个没有价值的假设,可是正是这个问题也让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不可知性。
你所处的环境塑造着你,而你却无所察觉也无力反抗。
匣中的少女,分尸的男子,抑郁的作家,黑面的阴阳师,懒散的侦探,美丽的女明星,还有那两小百合。
好吧,电影版果然没有拍出故事的精髓,纯属鬼扯。
动漫在铺设了12集之后,总算清晰的给出了全部脉络和答案,我这个侦探小说爱好者到了最后才明白为啥,智商果然和关口是一个级别的。
到最后关口半崩溃的妄图打开匣子,其实我也快要崩溃了,其实我也想要看看匣子里的久保。
也许那个特定的瞬间,普通人都会忍不住魍魉的诱惑,想要看看匣中的少女,哪怕已成鱼干。
因为忘记了内容,所以又快速的重温了一遍动画故事概要: 赖子是个神经病,听了朋友加菜子说她们是对方的转世的鬼话后信以为真,发现加菜子脖子有粒粉刺后,赖子觉得她变得不完美了,无法接受于是把她推下火车轨道,她受了重伤。
加菜子的姐姐阳子其实是她母亲,她的爷爷美马坂其实是她的父亲,日本经常出现的乱伦情节。
阳子的母亲身患重病,她不忍心看见父亲那么辛苦而且自己也妄想要取代母亲的位置,便诱惑了父亲并生下了加菜子。
美马坂曾经在日军中做长生不死的实验研究,他把研究所当做加菜子的身体,里面的各种机器起到人体内脏的作用,只保留她的脑袋,但是每天的花费太高,所以搞了一场假的绑架来骗取什么遗产。
前一刻还看见加菜子在病床上,下一刻她的头颅就被员工装到盒子里带走了,被子下的身体是假的,于是制造出了密室事件。
和阳子生活在一起的雨宫其实是个恋童癖,一直迷恋着加菜子,他碰巧看到装着加菜子的匣子后动了私心,自己抱着匣子逃走了,碰巧被一个蛇精病作家久保看到,于是作家也妄想要制作同样的匣子,到处找少女来肢解,但是没有一次成功。
关口等人在调查这件事的时候把少女的照片给作家看了,作家便找到了美马坂想知道是否真的可以让人活在一个匣子内,然后自己接受了手术也只剩下头颅,研究所成为了他的身体。
结果久保觉得活在匣子里很痛苦,便咬死了美马坂,阳子则杀死了久保。
小说把时间线打乱,然后到处插入久保的小说(作中作)和关于妖怪的炫学,中间还有一个邪教的事件感觉和主线没啥关系,所以前面的内容会令人看得一脸懵逼。
里面的人物就没有一个是正常人,伏笔我觉得没啥意思,结尾很震撼,但这就是一本科幻猎奇的小说不像推理小说,和乱步的风格很像,应该算变格派吧,虽然这个词已经不在用了,本书又名《一个粉刺引发的血案》。
不过有些疑问,久保为啥要把尸块装进盒子到处乱放?
除了猎奇,动机也是一大看点,所谓魍魉其实就是人心中的恶,平常不会出现,但是偶尔浮现在心头的犯罪念头便成为了魍魉,这就是文中说的“偶遇”。
不少小说的在结尾强行加入一个动机,而本书则对这种“强行加入”解释为“偶遇”,也算是一种文艺的辩解了,动机可以是一瞬间产生的,即使你觉得不合理。。。
说白了就是冲动杀人呗
魍魉之匣,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的作品,每一个推理迷都要感谢京极夏彦给大家带来的这样的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而动画和电影确实也都没有让我们失望,一丝丝迷幻的交织,一层层剥落的掩饰,一点点托出的真相。
已看过小说和电影并熟知结局的情况下仍能让我彻夜刷完的动画,怎么样的评价都是不过分的。
胆小的我被吓得一愣一愣的,都忍着没放弃。
重口味,慎入。
故事真是超高能啊,看到一个正常人就好激动的那种……魍魉真的是在人的心里。
每个人内心的一点点阴暗面,促成了一连串的犯罪,真的有点像作者说的,杀人只是突然的偶遇,某一刻恰好对于杀人者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存在了。
虽然作者对偶遇似乎并不是这么解释的……
结尾A咬死B简直是神来之笔,终于成了真实的食尸鬼怪,魍魉。
差点撑不下去,主要是分线多,时间轴复杂,再加上科普有些长,导致前面看的晕乎乎的,但是结尾全串起来了,是福尔摩斯似的写法吧…虽然我还是更喜欢阿加莎那种一层一层推理,让读者有成就感的写法。
憋到最后才揭晓,太考验记忆力和耐心了。
但这一点被优美的昭和画风和轻柔又略带诡异的音乐渲染得恰到好处,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恐惧感。
本来人的思维也是有些迷茫和混乱的。
据说小说特别长,所以只看了动漫,感觉剧本还算有意思。
觉得作者最后借敦子之口说出的作家与世界的交流那段话特别棒,特意截图留存了。
楠木赖子个14岁的初中生,在班上没什么朋友,但偶然得到班上极为耀目的美少女柚木加菜子的青睐,两人成为朋友,不料相约乘电车去看湖时飞来横祸,加莱子落下站台被列车轧成重伤。
刑警木场修太郎调查此案,发现加莱子似乎有着神秘的重要身 份,同时以多摩为中心,整片地区陆续发现许多被分尸的尸体残块,关注整个事件的中禅寺敦子、关口巽、鸟口守彦为了写出内幕报道,调查中在森林中发现古怪建筑物,如巨大的匣子,一切谜底的最终还要靠京极堂揭开……
讲“过路魔”,人真的仅仅因为条件合适,就会释放自己心里的杀念么?
通过打断人说话来制造压迫感的话术
先看书再看动画,神秘感少了好多。
看原著,再看动画。
看不懂啊……囧
不看书我很难保证我能看得懂,看的不是很认真
动画补完。话说还是会自行带入堤真一和阿部宽脑补什么的- -
篇末串珠成链解析剧情的时候真爽。就是前面的节奏有问题还是怎么回事……
靠~果然是你推下去的么!?
故事稍微有点故弄玄虚和拖拉,但建立在高科技下的灵异剧情还是有一定看头。
民俗慢热番,京极夏彦原作,CLAMP原案,超豪华声优,昭和时代,天人五衰,后颈粉刺,私小说,强迫症,过路魔,箱形馆,731,肌无力,电子脑,巴拉巴拉事件。阴阳师作家侦探刑警,中年魅力男团。想到乱步贴画旅行男,攻壳心测,无头骑士,吉良吉影,小茶杯,贞子。匣中写下魍魉只是因为笔画多(ーー゛)
大叔们都成了美男
京极堂是最大的亮点。
完全没有原著的感觉
惊悚百合片?原作第一部已购入。
太诡异看着好累,有些日本传统文化,弃了
装神弄鬼,拙劣至极,一无是处——所以我不是给了“一”星嘛~
日本人随随便便就能震碎我三观。
我不懂,我愚蠢
当时完全看不懂,但是还是看完了。
补标,2022年上半年禁言期间看的。初次接触京极夏彦。这解答的核心梗也太科幻太赛博朋克了吧,甚至它本身就是赛博朋克的经典要素之一。京极夏彦你怎么敢把这种梗直接写成推理小说的核心梗的?老实说我还是很难接受。倒也稍微能理解京极夏彦的作品为何会成为梅菲斯特奖诞生的契机了。不过在动画化方面,虽然我没有读过原著,但我还是能想象到其中一些情节是怎么写的,而在动画化中这部分情节的防泄底处理做得挺巧妙的。(到了补标这会儿倒忘了这是怎么个防泄底处理了)
又是LES又是乱伦,啰嗦半天,主线就没点悬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