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资源愈发紧张,医患矛盾愈发激化;不少人对健康和医疗的话题,越来越感兴趣。
去年,就有不少医疗题材的国产剧,登陆荧屏。
可是漏洞百出的专业错误,脸谱化严重的人物形象;让几部剧都没能获得很好的口碑。
与它们对比鲜明的,是不少国产医疗纪实类节目,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两季《急诊室故事》,评分都稳定在9.6的高分;集集都让人哭惨的《人间世》,同样也是9.6分;根据同名纪录片电影改编的《生门》,前不久在卫视频道播出;评分同样高达9.4。
纪实镜头下的生离死别,映射出一幕幕令人唏嘘的真实故事;这比任何编写的剧情,都更能戳痛人心。
派爷今天要说的,是一部同样戳人的“救命”良心——《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2018)
介绍这部片子之前,派爷要先来夸赞一波东方卫视。
因为派爷上面介绍的那几档医疗节目,都出自番茄台,可谓良心。
而《生命时速》也是如此;节目自3月12日起,在东方卫视播出。
节目筹备了2年的时间;100多天里,12小时全程跟踪拍摄;用镜头记录下了救护人员平凡又伟大的日常工作。
和《急诊室故事》、《人间世》相同;《生命时速》也把记录的地点放在了上海的各大医院。
不同的是,《生命时速》关注的;是最容易被人忽视,同样是情况最紧急的环节——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指的是患者在发病时,由医护人员在现场进行的紧急抢救。
通俗来说,就是突发状况时;我们拨打120,开着急救车到达现场的医护人员,实施的抢救。
生活中,派爷经常会看见急救车呼啸而过;却从来没想过车里面是怎样的配置。
这部片子,为我们科普了这个常识。
当接到一通急救电话之后;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会立即通知患者所处位置附近的可用急救车辆,前往现场。
一部急救车上有三个人。
两名急救人员,和一名可以平稳飙车的老司机。
他们每天要工作十二个小时,奔走于医院和急救的第一现场之间。
忙得飞起时,他们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受限于环境的因素,院前急救要远比急诊室中的情况,复杂得多。
就像医生说的那样,这和在医院内的抢救,完全不一样。
医生们首要面对的,是凶险的病情。
一名患者酒后突发急性心梗,需要紧急转院。
严重的心梗病人,有可能在几分钟内命悬一线。
之前在别的医院,病人已经发了八次室颤,病情十分凶险。
医生要随时顶着心电图波形,准备为病人除颤。
急救车司机要把车开得快一些,为病人争取一线生机;小小的救护车,承载了患者生的希望。
只用了六分钟,急救车就将病人送到了目标医院。
幸好,后续的治疗很成功。
多亏了救护车来的及时,才挽回了一条鲜活的生命。
除了病情危机,院前急救医生们还要面对险要的救助环境。
一名94岁高龄的老人,出现了发热状况,医护人员立马赶赴现场。
预报的地址,是在老城区的弄堂中。
这是他们最不喜欢的“地形”。
这种老街老巷,道路崎岖狭窄,楼道中的台阶又陡又滑,对救援产生了不小的阻碍。
医生们把阿婆抬下楼的时候,抬在头位的医生几乎是一路坐在台阶上走下去的。
这时,哭笑不得的一幕发生了。
在下楼的过程中,阿婆由于紧张害怕;下意识地抓紧了救助人员的裤子。
小哥哥一边哀求阿婆不要拉自己的裤子,一边还要注意脚底下的情况;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当然,这还不是最无奈的时刻。
更让急救人员们“无fuck说”的,是急救资源的滥用。
作为国内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配备了近800辆急救车,是目前全国急救车配备量最高的城市。
但是面对着2400万居民的庞大数字;上海仍然面临着平均每四万人才拥有一辆救护车的现状。
供需矛盾的问题,依然严峻。
正是急救资源十分紧张,所以急救车才应该出现在真正需要急救的地方。
但是偏偏有些病情并不危急、可以自行前往医院就医的患者;依然选择急救车。
小姑娘打120,说自己的脖子扭伤了。
医护人员们急急忙忙赶到,发现她只是落枕而已。。。
家属打电话,说老人胃口不好吃不下饭;医护人员们急急忙忙赶到,家属原来是想送老人去养老院。。。
那一天,医护人员们又接到了一个电话:老人发热,要去医院就诊。
经过现场检查,老人只是简单的发热,不是危重病情。
但是患者提出来去医院的要求,医护人员们也不能拒绝。
这种小病,就近的二级医院就可以治疗;但是执拗的家属,偏偏只信任市中心的一家三甲医院。
医护人员从老人的病情、医疗资源的紧缺、为别人行个方便等多种角度劝说家属,让他们就近就诊;但是依然被家属断然拒绝。
无奈之下,医护人员不得不踏上长达16公里,跨4个区,经过49个红绿灯的旅程。
该巧不巧,当天正是下午六点的晚高峰。
不论是高架还是地面,都挤满了车辆,行动缓慢。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他们终于到达了家属们指定的医院。
如果节省下来这两个小时去就近医院就诊;急救人员们本可以帮助一个更需要救助的病人。
可惜,家属们没有这么做。
在节目组的镜头下,让不少问题得以曝光。
一方面,医疗分级依然任重道远。
普通群众对于三甲医院的过度信赖;导致了本就紧缺的医疗资源,被不断浪费的情况。
另一方面,人性中自私的一部分,也得以显现。
当厄运降临在自己身上,没有人愿意选择让步。
为了自己的方便,他们宁愿忽视那些等待救助的患者。
他们宁愿在路上塞两个小时的车;也不愿意去就近能治愈他们疾病的医院就诊。
为了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他们就算可以自行就诊,也要躺在救护车上,让自己安心。
多亏了有《生命时速》这样的良心医疗纪实片;把这些问题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才能知道它们的存在。
小小的救护车,就像一个小型的模拟社会。
生与死的故事,每天都会在这里上演;这里有最真实的喜怒哀乐,人情冷暖,生死离别。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人需要,这群白衣天使就一直都在。
所以,请不要随意调戏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
几周前的晚上,《好久不见》还没大结局,花朵朵拒绝了富二代乃大的求婚,预告中转而为资金向其求助。
还没吐槽完,吴昕医生就来了。
画风瞬间从花朵朵的花花世界落到了云泥共存的人世间。
正常人是这样的,会吐,会疼,会哭,会无助,会没救,会死。
没有随便给百万的富二代暗恋者,没有潜在地产大佬的男朋友,没有前男友作证随便胜诉的大官司。
还好,有云,有吴昕医生们。
以血肉之躯拯救另一些血肉之躯。
上海的夏天很热吧,抬病人上救护车的时候,汗滴清晰可见,头发浸卷在脑门上,眼镜歪掉,胡乱地抹一把,扭曲不精致的五官,真帅!
工作给自己带来的职业自豪感和自己带给别人的安全感,是比百万千万更能推动普通人走下去的力量。
上海这个魔都,是有温度的小怪兽吧。
特别爱看医疗剧的我,最开始是香港的《on call 36小时》,然后是西雅图的《实习医生格蕾》,最近是这部上海的纪录片。
(毕竟国内的医疗剧普遍比较辣眼睛…)与电视剧里男男女女的drama以及各种疑难杂症不同,这是一部记录院前抢救的纪录片。
这部片子里没有特别复杂的病情和治疗手段,大多数时候都是病人心衰,停止呼吸一类,CPR出现的频率也高的不行。
(所以你们做急救的真的好辛苦呀!
第一次见到手上能流这么多汗的!
)本来觉得急救医生没有医院里的外科医生牛逼,现在觉得他们真的是基础扎实经验丰富十项全能!
吴昕小哥哥的五秒插管,强势扎针;姚医生发自内心的冷静与淡定从来不需要面部管理。
他们真的很棒!
当然,还有驾驶员和担架员小哥哥们的专业性与在工作上的全心全意奉献都让我感动,同时也让我质疑他们的薪水与付出的精力的匹配程度。
本片让我最难受的是一位男士死在了妻子与儿子面前。
这位男士一直以为自己是多喝了水才导致病发,一路抢救回来送到医院后,家人松了口气。
(你看,我们总觉得到了医院就安全了)妻子去办入院手续了,这位男士像小孩子一样很愧疚地对儿子说,都怪我贪吃。
儿子惊魂未定,难得一人面对着父亲,望着父亲,有些手足无措,但很想照顾好他。
过了一会,妻子回到了男人身边,帮他擦汗。
急救医生们也离开了。
就在我也松了一口气,觉得:还好还好,总归抢救回来了,这一次过后,这对父子肯定更加学会了怎么表达爱;儿子也更加尽心照顾父亲的时候,男人身上的各种仪器发出了刺耳的警报声,在救护车一路上都意识清醒的他突然陷入昏迷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抢救过程中,家属哭着下跪求人求天求地撕心裂肺的模样令我痛苦。
说好的天伦之乐呢,说好的更加珍惜呢,再也没有机会了。
病情无常,刹那间温馨的一家三口就成为子欲养亲不待,不知哪一句随意的话,哪一个随意的场景,成了他们之间的最后联系。
好残忍。
我想,我这么感同身受也是源于我内心的恐惧吧。
害怕有一天父母离去,害怕自己失去他们。
都知道那一天会来,可是不敢想,不敢想。
最后,这个纪录片引发了我对中国老年人现状的深思。
在片子里,有因为无人照顾深感寂寞天天打120的令人又好气又好笑又心疼的老人;有居住环境极其恶劣被亲人遗弃想放弃治疗的老人;有儿女都定居在国外,自己和保姆住的老人;有被儿女和妻子照顾的很好家中有完善医疗设备的老人;有家人无暇照料需要住养老院的老人;有住ICU一年的老人(姚医生的父亲 ☹️医者难自医);有家人精心照料可是自己受不了病痛折磨不想被抢救的老人;有年纪太大不适合手术(需要去康复医院)或者心态崩溃(需要临终关怀)的老人………老人,很多。
幸运的老人很多,不幸的老人也很多。
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伴侣、儿孙、兄弟姐妹、护工保姆、邻居、陌生人的照顾的。
是该养儿防老,还是攒钱请护工/住养老院,又或是远亲不如近邻?
希望我党能为老百姓们出台好的政策,让所有人都能老有所依。
最后的最后,作为一名从小看感动中国长大相当善良的孩子,我打算报名急救中心的培训班,希望自己在他人有难时有能力见义勇为。
还想去当临终关怀的志愿者,但是目前还不太了解(>_<)感谢所有救死扶伤的可爱的人们,下辈子我真的很想做医生!
(说不定这辈子哪天脑热了就决定转行实现梦想了哈哈)很喜欢Derek穿着白大褂,一边戴口罩一边笑着说it's a beautiful day to save lives. 真是元气满满呢
急救医生简直医生中的战斗机,一人担三角,是医生要指挥协调、判断病情、插管按压,是护士要配液给药、监测病情、穿刺安抚,还要当担架员,十二小时值班无休,这就是中国医生的现状,干着卖命的活儿,拿着卖白菜的钱,最最让人心寒的是,社会对医护人员普遍不信任、不尊重的态度;其二,国人的医疗急救知识实在是匮乏,弹幕里那个止血要扎远心端的给我站住,腿还想不想要了,还有高热还非得捂着的,是想把病人烧死过去吗?!
最后,严厉谴责随意占用医疗资源的人,小病小痛能走的,自己打车去医院可以吗,急救通道不是给你停车的请让开好不?!
最最后,社会上还是好人多,路遇危急,伸手相助,因为这是在救未来也难免会需要援助的自己!!
补充:中国老龄化的现状越来越严重,看片子就可以知道,救助的大部分是老年人!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几乎每天都上演着生死时速的追赶和奔跑,和死神赛跑,有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自豪,也有不得不面对离别的无奈。
这群人就是院前急救医生,东方卫视记录了这群了不起的人。
该片历时2年多时间筹备,100多天12小时全程跟踪拍摄,聚焦上海市120医疗急救中心的3辆救护车,从553个案例中选了72个故事,展示了上海120院前急救的日常工作,也记录了人间百态。
近几年,国产医疗纪实类节目的出现令人惊喜,且都有很高的质量。
《急诊室故事》、《人间世》、《生门》,通过记录医院的生死离别,展现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而《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关注的是院前急救这个环节,这是最容易被人忽视同时最紧张的一个环节,这部纪录片填补了院前急救类纪实片的空白。
院前急救团队由三人组成:一名院前急救医生、一名院前急救员、一名急救车驾驶员。
三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是稳定的“黄金三角”。
他们的急救车就是一个流动的急诊室,他们每天连续工作十二小时,行驶一百二十公里,临危受命,争分夺秒,与生命赛跑。
53岁的病人徐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需要紧急转院。
之前已经电击除颤了八次,依然没有完全脱离生命危险,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在转院途中,病情不会出现恶化。
在转院途中的救护车里,病人发生了一次室颤,如果不及时发现并电击除颤,病人随时可能死亡。
急救医生吴昕一边盯着监视器一边进行除颤,通过他的眼神急救员张星就知道该如何配合,急救车驾驶员陆坚宗把车速彪到140码,五公里的路程,仅用时三分四十秒。
救护车承载着病人生的希望,而这样凌晨街头的生死时速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医生在病人康复时总会提醒他们要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他们的作息却很不规律,凌晨出车是他们工作的常态。
53岁的老黄沉溺打牌,心慌胸闷,已经在棋牌室熬夜数天,平时有长期的吸烟史,心跳速度高达每分钟180次。
急救医生姚明推断是由于棋牌室不流通的空气造成心动过速,他缓慢地将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注入患者体内。
只用了短短5分钟,病人的心跳速度从每分钟180下降到每分钟90,凌晨4点17分,他们将病人送进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每个人选择院前急救工作这个职业的理由都不一样。
急救医生姚明拥有28年院前急救经验,最初的选择是一份好奇心和年轻时候的冲劲。
很多人选择离开,但他选择从一而终。
急救车驾驶员肖月龙来自医护家庭,父亲年轻时也是一名急救车驾驶员,母亲是一名医院的护士。
在他们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去的途中,发现了一只在路上的小奶猫,他们想方设法把小奶猫从车底下抱出来才离开。
所谓医者仁心大概就是去尊重一切生命。
急救医生对病人来说意味着希望,但不是每次急救都能够成功。
一名58岁的男性病人重症肌无力,心跳骤停。
吴昕团队直奔病人家中,首先做胸外按压,用时十秒插管成功。
三人分工明确,张星负责病人胸外按压,阿宗负责病人的呼吸道管理,吴昕盯住监视器,给病人进行静脉开通,注射肾上腺。
要确保有效的心肺复苏,按压强度必须达到每分钟一百次,即使是年轻力壮的急救员,坚持两分钟也会大汗淋漓,筋疲力尽。
三人轮番上阵,不停按压,同时进行电击除颤,大家都承受着巨大的体力消耗和心理压力。
高强度抢救进行了30分钟,三人轮换了15次左右,肾上腺素用了近8毫克,进行了10次除颤,但是病人的心跳始终没有回来。
“最难的是跟家属宣布病人死亡的那一刻,不知道怎么说出口,有时候就会找一些其他的事情,尽量克制一下自己的心情”。
不是每次的急救都能百分百战胜死神。
救不回来的失落、沮丧和无力感,也要小心收起来,不能去想。
每天面对太多的生死离别,能做的就是按照心跳成功的程序做下去。
因为还有下一车要出,还有下一个病人等待着医治。
紧急救护120,意味着责任与信任,他们追赶时间,与死神博弈,他们用生命关照病人的健康。
好像只有病痛才会提醒人们生命的长度有限,所以,热爱生命,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
当意外真的来临,你知道该如何拨打120吗?
你知道该怎么做基础的现场急救吗?
在我国,每分钟就有1人出现心跳骤停,如果在4分钟内进行复苏,则可能有半数患者被救活,但我国只有1%的人会心肺复苏,因猝死造成的死亡60%以上发生在院外。
也就是说,当急救人员到达患者身边时,患者已无法挽救。
没有急救意识、缺乏急救知识,其实是比疾病更可怕,也更令人寒心的死因。
可在经历了这么多悲剧后,大多数人依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
在他们的认知里,急救是急救人员的工作,他们只需要打个电话,然后焦急等待。
如此现状下,我们急需一部纪实片,以“血淋淋”的现实,向大众展示院前急救的严峻现状,让市民意识到学习急救知识的重要及必要性。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做到了。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将镜头对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三辆120救护车,记录了9位120一线急救人员在救护车接到急救任务后所发生的故事。
上海,是目前全国救护车配备量最高的城市,却仍然面临着平均每四万人才拥有一辆救护车的现状。
从片中我们了解到,因为专业急救人员不足,经常会发生有车无人的出车难状况。
而在救护车出发后,复杂难料的路况,加上现场没有熟悉院前急救的人员,患者依旧很可能错失抢救的最佳时机。
可见,我国的院前急救情况,不管是患者方面,还是医者方面,都不容乐观。
而不管是患者缺乏急救意识、急救知识,还是专业急救医师人员匮乏,归根结底皆是因为人们对院前急救的不重视。
希望这部纪实片,可以让大家认识到院前急救的重要,不要因为等待和缺乏急救知识,而错失抢救的黄金时间。
希望患者家属们再心焦着急,也请善待这些奋斗在生死一线的急救医师们。
120急救人员们,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的坚持。
生离死别,很残酷又很暖很温情的片子,急救医生们和驾驶员们太牛了!
看了这个才知道120急救背后是一个团队,是后台接电话的调度人员+急救司机+急救医生的全力合作,司机也是懂医学知识的救援的重要力量,120急救车不等于出租车!
国家应做的:强制措施,保护好医生的人身安全和个人身体健康,减轻工作强度。
每个人能做的:感恩健康,爱惜好自己的身体,不要作,不要给本来就紧缺的医疗资源添乱!
慎重拨打120,非紧急情况自行前往医院,礼让救护车,不要占用应急车道,不要拿别人的生命时间开玩笑;不要围观,给急救医生留出足够的抢救空间。
家属能做的:打120的时候,尽量快速把地址情况说清楚;危急情况下,不要自行抬运患者;尽量少陷在情绪里,配合医生,给医生多一点信任;不要强行占用120急救车,给下一个病人留生命时间。
心梗:黄金四分钟脑梗:黄金三小时新生命的到来,意外降临,疾病和衰老,独居老人,孝道,亲情,人情,节目不光直观地提醒了我们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科普了救助常识,也带我们重新思考这些重要的东西。
《紧急救护120》在我印象中是第一部关于120的片子,它基本完整地讲述了120急救的全过程,而片子的纯纪实性质不仅较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国内急救水平,同时也让观众从急救医生的视角里,有了对120急救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一种真实有温度的人文关怀。
可能是因为没有实际接触过这一突发性“急救工具”,也可能是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知识,在这部片子出来之前,我对120救护车对急救毫无概念,自以为就是单纯的抢时间把病人运送至医院。
可想而知,当我真正遇到需要120急救的时候,我会不会错过很多救命的良机。
我相信很多人大都是跟我一样的,对这方面常识一知半解甚至毫无概念。
而这部片子纪实重现了院前急救的过程,让很多和我一样的观众接受到了这方面的知识,单凭这一点来说,就已经成功了。
另外,除了关于120常识性知识的普及,这部纪录片中的人文关怀也相当触动观众。
急救医生是最直接面对病人的一群人,他们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疾病,甚至要直面病人所处的环境,这里面不仅仅描绘了急救过程,更是解剖了现实状况里病人的遭遇。
这不仅需要技术需要专业,更需要医生的怜悯心和关怀。
片子里面的吴昕医生给我印象很深,乍一看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个刚毕业的小伙子,后来才知道他已经三十多岁,有着丰富的急救经验。
你能感受到他对于病人,对于年轻同事之间的关怀,很暖心。
在无数次成功及时挽救病人生命的同时,他也遇到过失败的时候。
在他之后提起时,我们能看到他通红的眼睛和浸湿的眼眶,他为此感到悲伤自责,却又不能因此影响情绪而耽误下一次急救,他告诉自己“只要按着正确的急救方式去做,就一定能成功。
”每天直击生生死死,我们从屏幕里看到都会觉得难受,何况这些每天直接触摸生死的人?
这需要怎样的温情才能把这份工作做好。
曾经听到过很多这样的故事,家里老人突发重病着急忙慌打了120,却因为没有说清楚地址,而导致120救护车在路上耽误了时间。
家属嫌救护车来的太慢,最后怪责急救医生,要打要骂的。
也许,通过这样的一部纪实节目,大家够可以懂得更多,成长更多,收获更多。
当病痛突如其来当绝望悄悄逼近有这样一群人每天工作十二小时行驶里程一百二十公里他们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他们与死神搏斗拼尽全力他们一次次把绝望变成希望他们是黑夜中的白衣精灵他们是黎明前的喷薄朝阳他们在流动的急救车里一次次地创造奇迹关怀着人间世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悲欢有时聚散无期唯爱与生命不可辜负
前两天,朋友跟我聊天说起碰到一个做过120急救的快车司机,我激动地问她有没有听到一些有意思的故事,因为那时我正巧看完一个在上海拍摄的、讲述120救护人员工作状况的纪实系列片。
生活中的讲述或许比纪录片来得更加真实,是的,她听到的确实很真实,真实的有些“哈丝丝”(上海话“害怕”):前方高能,请注意避让!!
“半夜出车是家常便饭,经常看到断手断脚的,人被压扁的,因为要上前,很多事情不能不做,比如,如果手断掉了,要把手臂放到冷冻箱里冻起来,如果是人被压扁的话,还是要走过去,测一下心跳确定死亡......”这几句话的杀伤力,绝对比看纪录片受到惊吓的总和还要多,要经历多少,才能让他如此平淡、不惊波澜地讲述这些画面需要打马赛克的种种经历?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是国内首部聚焦一线救护人员的纪实片,一辆车,一名驾驶员,一名急救员,一名急救医师,构成一支院前急救小组,在医务人员到来之前担负现场救护的任务,自然灾害现场、各类事故现场、重大活动现场等,几乎都有120急救或待命,纪录片精挑细选出上海市三组急救队伍,进行了一个夏天的跟踪拍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120对市民的救护,以及急救人员们的日常。
既然是精挑细选,那就按照惯例,先从颜值说起......A组
网友都说像陈赫,瘦版的
你没看错,确实是姚明,不知道姚医生喜不喜欢打篮球?
A组吉祥物B组
急救小天使,他诠释了什么叫做颜值和能力并存
没事爱撸猫的急性子大叔
爱嚼口香糖的淡定老司机C组
最美女急救医生
C组颜值担当
默默奉献的急救员上海拥有急救车800多辆,是目前全国配备数量最高的城市之一,但也要承担近2400万人的日常急救,平均每4万人拥有一辆急救车,全年急救业务总量约76.3万车次,上海一共有急救分站157个,换算一下,大约每个分站1天就有13.3次!!
也就是说,每2小时不到就要出车1次!!
当病痛突然袭来,当绝望悄悄逼近这群人将临危受命,争分夺秒,与生命赛跑在市北医院除颤8次,需要马上转院到十院的一名病患,在救护车上忽然又室颤发作。
一边翻看病例一边用余光盯着监护仪的吴昕医生,立刻抄起机器除颤,心肌梗死化险为夷。
面对如此紧急的患者,120所能做的就是保证病人在转院路上的安全,以及尽快的送达目的医院救治。
同时,急救车已向呼叫中心通报了患者的情况,呼叫中心立即联络十院准备好除颤仪。
救护车在深夜的上海街头飞驰,车速表显示最高时速已达到了130,五公里的路程,仅用时3分40秒安全到达。
十院开通了绿色通道,患者被推入了导管室,立即进行了心脏介入手术,从而得到了最快速的治疗。
这是一场完美的配合,120的紧急救护和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的环环相扣,赢得了更长的黄金救治时间。
要达到如此高效率的运作,就需要急救医生有高超的技术,以及团队的默契配合。
吴昕10秒插管成功
张星抬抱病人,抱起就走
三人轮番进行心肺复苏B组堪称黄金组合,从技术上来讲,吴昕的能力+张星的体力+陆坚宗的速度,能力值MAX;从性格角度来说,急性子的张星,碰上总是很淡定的吴昕,再配上反差萌强烈的陆坚宗,好比一碗搭配得当的皮蛋瘦肉粥......各有互补,非常河蟹,他们也笑称自己为“铁三角”。
就是这样的铁三角,曾将心跳停止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这背后是他们的耐心救助,和不计辛劳地全力付出。
在上海7月份的桑拿天,手套里的汗可以倒出水来。
除了这些,有时候还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下进行急救、处理子女不肯前来的窘境......
到生活在垃圾堆里的病患
打了30多次电话,患者儿子却始终没有露面“辛苦”是急救从业人员的关键词,然而在长期供需矛盾的情况下,急救中心常年超负荷运作,虽然能够理解患者的恐惧心理,但现实是,有很多非紧急患者,把救护车当出租车,把急救人员当抬抱工具,不但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更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普通发热,但家属执意要从宝山送到中山医院
小姑娘脖子扭了也打120....急救人员无法拒绝患者提出的要求,但救护车毕竟还是属于公共资源,怎样才能合理使用每个人4万分之一的急救资源,给真正需要的患者留出急救通道,成为机构甚至每个市民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针对大量非急救病人拨打120挤占急救资源的问题,上海在4月19日开通了一条“962120”康复出院热线,在医院获得救治后仍有行动不便的患者,要从医院回到家或前往养老院、敬老机构的,可以拨打该热线获取接送服务,目前开通电话预约的7个区为:杨浦、虹口、静安、黄埔、徐汇、长宁、普陀。
其他区域出发也可以拨打该热线,只是还没有预约服务,只能当天拨打。
此举只能稍稍缓解一些120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减少乱打急救电话的发生,而这个只能靠大家自觉。
然而另一方面,各家医院接收病患的范围不一,经常会发生120送到医院后,医院不接收的情况......没有系安全带的小男孩撞到了眼睛,导致巩膜出血,120送到最近的泸定路儿童医院,医院判定是眼睛问题,拒收......
然鹅,九院只看眼睛,如果有其他问题,不收......
所以就演变成了在儿童医院做其他检查,确认没有其他外伤后,再转送到九院看眼睛。
这是陆坚宗他们经常会碰到的麻烦,在医院与医院之间来回折腾好几次,既耽误病人的救治时间,又给急救人员加重了不必要的体力负担。
其实也是一种急救资源的极大浪费。
有时候让人觉得无奈,有时候却又让人哭笑不得......独居老人每天打好几次120,早上刚把他送到医院,下午又再打,当老人回到家2小时后,姚明医生组又接到一个预报电话,结果到现场一看,换了个地方,还是他......
急救小组的内心也很绝望啊,可又拿他没有办法......喜感的还有这一段:患者阿婆居住在老式公房,木楼梯非常陡滑,抬抱的时候,急救小组几乎是坐着楼梯一步步挪下去,可能是害怕,阿婆的手紧紧抓住张亮的裤子......
危险的是你好么?
眼看裤子就要被扒掉了......张亮央求阿婆求放过
这场面充满了喜感,我嘎嘎地笑了很久......在纪录片中,有很多素不相识的热心路人出手相助,他们用爱心让这座城市变得更有温度,满满的人情味道。
他们可能是擦肩而过的上海阿姨
可能是认识不久,但一直跑前跑后的邻居大叔
也可能是来自远方的维吾尔族小伙
更或者是迅速让出生命通道的驾驶员们
可能我们早已习惯了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不闻不问,习惯了漠视,习惯了走开,习惯了叫不出对门邻居的名字,习惯了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很多人......但,有时候生活还是会提醒你,那些最重要的东西,一直都在,默默温暖着你我。
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会常常有奇迹发生。
在我短暂且贫乏的人生经历当中,打120叫救护车是我一直不会忘记的一段经历,患者家属需要在电话中说清楚患者病因与现状,安抚患者情绪,之后就是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等待救护车的到来。
其实,等120的那段时间是最让家属感到害怕的,因为你除了等,什么也做不了,一分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而这段仿佛真空了似的时间,会前所未有的恐惧死神的到来。
我至今仍会记得,当120赶到的时候那种稍稍松了口气的感觉。
吴昕医生总说:救人是我的一份工作,救好了也是我应该做的,既然是院前急救的医生,就要把碰到的病人救好,只要做到自己问心无愧了,做到一个急救医生应该做的事情,那你就应该感到开心,感到幸福。
不管这人叫什么,多大年龄,来自哪里,救护你,把你平安送到医院的这个信念从一而终,始终没有改变过。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们需要,我们都在。
导演组希望通过此片,给予观众更多的关于120的认识,除了生与死之外,还有一些人世间的温暖,他们的情绪能通过每一个拍摄的故事而被大家看到,那些很温暖的东西、有爱的画面,会很深的留在你的脑子里。
很喜欢其中一位导演说的一段话:我们现在生活的每一天,哪怕是现在这个时刻,都是我们这一生当中,最年轻的时刻,有时候生命很脆弱,有时候其实并不脆弱,希望观众能感受到生命的一种“坚韧”。
——END——
好喜欢急救组啊!!!每个人都很努力,很可爱
想起我母亲,早年侄女生育,产房门外没有她大人,我妈在外面等她,然后照顾她,如今也渐走渐离;邻居老人昏倒在地,我妈及时发现,后来老人家说是她那个亲戚救的她,到后面大家说她,她才按照习俗提着面线过来;我母亲给她小妹家庭调解过,给她弟家庭调解过,就是以前自己困难的时候,少有他人相助;我外婆大病时,两个舅妈会找机会推诿,轮到我母亲才会比较好的照顾外婆,细心洗漱擦身子,甚至自己病了,她们也不能稍加体谅下…
应该说是医生里最辛苦的了,12小时倒班制,没电梯也要搬。
上海老人家那么喜欢打麻将,在麻将房里熬夜打麻将还关门窗吸烟使得空气不通畅很容易导致心梗,这也是没想到。纪录片里呼叫急救车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发生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中风老年痴呆各种。看到各种卧床形容枯槁的老人奄奄一息真的很难受,真切感受到社会老龄化的严重。一当急病发作,就算急救医生尽心尽力cpr各种抢救也有无力回天的时候,生死真的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连告别都来不及。在活着的时候一定要对亲人孝顺,开心健康最重要,引导老人家锻炼身体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来得及的时候一定要时刻记得说我爱你。
2019.01.01 一
星扣在真的不现实……内容是很好
男主很帅的!
制作还挺粗糙的,但不能忽视背后的真情流露。
给题材加一星。除了医护人员的辛苦,还有老龄化和养老的困境,唉。
东方卫视的纪录片也是可以的。
能有一个客观视角再自然一点就好了。
看了两集,急诊科肯定是忙碌辛苦的,但是在这里面,主看出中国城市老年人养老的现状,悲从中来。
关爱老人
医生的几分钟的抢救也许可以救回患者无辜的一条生命
2022上海疫情,特来改分,原来你们都是假的!!
急救员小哥哥小姐姐们头顶带光啊!每一集心跳都会加速,真心感动:唯爱与生命不可辜负。
他们的工作很辛苦
假
隔着屏幕都觉得辛苦,给再多的的尊重和感激都不为过,能让社会对120急救有更多的了解,相互理解是相当好的
上海番茄台的医疗纪录片第三弹!好喜欢吴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