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那几天看完的,满满的感动。
很久没看到过这样的电视剧了,继《康熙王朝》后让我觉得非常不错的一部电视剧。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如果于成龙不能克服罗城的艰苦环境,事事亲历亲为,与百姓打成一片,也无法赢得民心。
正因为他胸怀天下,心系百姓,才不畏强权,只要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就是他的写照。
至于那些探讨演员的演技台词之流,未免本末倒置了。
我是陪父母看的,其实刚开始我也觉得挺好的,感觉服化道很写实,剧情也紧凑,冲突明显,看到一半吧看不下去了有点乏味,看到有评论说像是优秀党员确实有这种感觉,主人公应该在从政之路上会学到很多,不能光凭一股子耿直劲吧,每次到关键时候我都想感叹一下幸亏你混在康熙王朝,幸亏还有几个好上司,剧情老是发现问题,大家都阻止你,你就要上,然后有危险,然后化险为夷,有点重复
本来不太看这种很正的片子,但是越来越喜欢,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能把很多感情酝酿得很到位。
看了于成龙一些相关文献,真的很感动。
只要能把观众带到那个环境里去,让我们能深深感受到这个人的魅力,我觉得就是成功的。
我们看剧情不是专门拿一只放大镜找穿帮镜头,找尴尬的台词。
这样做的话,首先你是没有尊重这个作品的。
我们讨论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把那个人放到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里去才有意义。
很多人说他们就是在八股文,在封建社会里的一根筋,但是在那个时代里他们是难得的,是可贵的。
受到人民的爱戴,受到寇贼的尊敬,他的人格魅力是巨大的。
年过半百仍然对仕途有所追求,说明他是有梦想的人。
有人说他是官迷,但是那时候当官是事业啊,他那样的性格并不能做一个商人,却又不满足作为一介布衣。
放到现代,难道大家不希望改善生活,不希望追求自己的梦想吗?
今天正好播到他送章吉仁的这一集,很多人说他回来看到大家做了肉和鸡蛋就骂人很不对,但是作为一个清官,哪有那么多的银子让大家在不是时节的时候吃上一桌好菜。
放在解放前后爷爷辈或是父母辈时,他们也只是一年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我们没有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所以我们才无法理解那样的生活,也许你会说他们至于么?
他是是傻子么?
但是作为他们那个时代里的人就是这样的。
而且清贫惯了的人会一生秉承着这样的好作风。
现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企业家,官员。
是,现在贪官污吏还很多,但是同样也存在很多清官和节俭的企业实干家。
我知道会有很多人酸他们挣到钱不拿出来做慈善,可是这些人只是要等到他们把所有的钱都做慈善了才会说他们好。
说实话,凭什么呢?
人家凭着自己的能力,凭着比常人多出N倍的努力才有的收获。
看了整部剧,拍得非常好,演员演技一流,特别喜欢于成龙,周先生,晋阳,对还有雷翠亭,其他演员也特别好,希望为官者去看看,学学为官之道,好官不好当,现如今的官员要是有于成龙十分之一,就已经很好了,为官者,就应该为老百姓办事,服务百姓,而不是谋取个人利益。
一代廉吏于成龙,做人做事,都是我们的榜样。
趁着假期闲着,看了一部电视剧《于成龙》。
这是一部讲述清官于成龙故事的电视剧,也勉强算是一部反腐剧吧。
之所以说是勉强,是因为这部剧中并非全部都是反腐的内容,还有剿匪等情节。
好长时间以来荧屏上的反腐剧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一些怪力乱神之类的剧目和抗日神剧了。
这次《于成龙》这么高调地出演,大概是开启了一个新纪元吧。
凭心而论,这部电视剧无论是从制作,演员剧情等方面来看都是没什么说的。
这里我想说说这部剧的不足之处。
首先,这部剧的主题当然是宏扬为官清廉这个主旋律了,但从我对这个剧的整体感觉来看,并非如此。
于成龙为官一世,只落得两袖清风,甚至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没有时间来照顾,在他周围的人永远吃着萝卜青菜……尤其是给春晓过生日那段戏,显得太假了。
而反观那些所谓的反对派角色,个个好吃好喝,家里富丽堂皇,甚至那个被削职在家的熊赐履的家里也都比于成龙好过几百倍了。
这样的清官当到头来不仅自己受苦,还要他周围的所有人跟着他受苦,这是何道理?
看完之后,他能够那样诚然令人感动,但却更增添了几分辛酸。
这就好比现在的部长,平时他坐的都是几百万的进口轿车,你却硬是让他坐进几万块钱的比亚迪里,让人看着别扭,而且也不接地气,没有人会相信这是真的。
当然,有很多贪官最后的结果是被于成龙查办了,而且还非常迅速,没有任何回旋余地,这当然很好的,就连康熙都说这个于成龙简直是太大胆了。
但反过来想想,还有大量的贪官最后是没有被查处的。
且不说明珠,就连那个曲九万,明明是个贪官,而且居中也有他受贿的剧情,到了最后却屁事没有,反倒是剧中没有直接提到贪腐的赫里被正法了。
这一切都足以说明其实贪腐的成本太低了。
剧中还有几处奈人寻味的地方。
比如说,屈九万究竟是怎么样爬到那么高的官位的?
既然的章吉仁被贬了,不知怎么就成为皇上身边的红人了?
还有最奇怪的地方就是,于成龙身边的人当中,那个永远长不大的晓晓对剧情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于成龙在外当了二十好几年的官,你长得慢再怎么也该有二十岁了吧,当时二十岁的姑娘还不出嫁不是很奇怪吗?
还有小妹,在见到于成龙的那年也应该有十五六了吧,那么你过了二十好几年都生不了孩子也就罢了,剧末时却怀孕了,你不知道高龄产妇很危险吗?
批评的声音不少,我就简单夸两句吧。
首先,立意好。
现代的世道,大家追捧的是什么?
想要的是什么?
没错,钱。
与钱如孪生子般呼应带来的是什么?
权利。
凌驾于世界其他人之上的权利,有更多被谅解、宽恕与重来机会的权利,能使得自己的身体与心灵获得更多享受的权利。
或者说,也有人觉得权利这个词不干净,会狡猾地把它替换为,自由。
面向大众的文艺作品呢,似乎也在大家喜闻乐见的这条道上一去不还了。
懂的都懂,这点不多说。
在这部剧之前,我刚刚看完了清末的讽刺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所以对清朝的官场印象非常不好,觉得就是个内里溃烂发臭的鬼蜮世界。
这部戏扭转了我原本的看法。
还真是四海之中,岂无奇秀!
在清康熙朝,就有这么个血性男子,这么个一代廉吏,一生克己奉公、光明磊落、不畏强权、爱民恤物。
老实说,所谓只身对抗黑暗的英雄,我们见的也不少的,但都是在哪里见到的呢?
在玄幻小说里,在热血动漫里,在古代现代的偶像剧里。
这些故事的受众,大多是未经世事的天真少男少女,老于世事的人们愿意让这些未展翅的雏鹰多看些光明万丈的东西,使他们饱含对未来的热切、勇气和希望的。
“少不读水浒”,不就是因为其血气方刚的文字下暗潮涌动着的灰暗色调,看了难免会让少年人感到前途的渺茫,产生悲观的情绪吗?
不畏强权的英雄勇士,会在美好的故事里过得有滋有味,哪怕结局不如人意,也足够让人崇拜向往。
但打破梦境、回到现实后,有多少人敢于去做不畏强权的英雄勇士呢?
大多数人,连拒绝公司的加班福报都做不到呢。
那样一腔血勇,敢拿鸡蛋撞高墙的人,或许历史上确实曾经有过,但已经消失很久啦,我们听到的关于他们的传闻也越来越少了,大约下场也不怎么好吧。
敢于挺剑向王的刺客和对上直斥利害的布衣之士,在封建王朝体系的不断完善下,似乎也就慢慢被历史车轮湮灭了,更何况是在中央集权统治达到顶峰、连官员们都膝盖打不直的清朝呢。
人已不再是个人,人是一种群体的依附者与维护者。
大家心知肚明,故而连一些忠勇之士的故事也不爱听,觉得无趣老套,是在粉饰太平。
因为,我们听到的,和我们见到的,不是一回事,我们听到的,是随着时间夸张化的、冀希了百姓朴实愿望的改编故事。
我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经历的世界。
明哲保身,这才是大多数人终身的信条与追求。
但这时候,偏偏就冒出个浩然正气的于成龙。
这人还是板上钉钉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
在帝权最为专制且有满汉之分的清朝,过了按理说已经遍历世事的不惑之年才出仕,居然还能这么当官,敢和十倍百倍于自己地位的人叫板,驳斥、审判甚至斩杀对方,还真有这种一身骨头都是硬邦邦的人。
多么让人错愕。
岂不是给当世骨头都被溶出泡沫的人们一个好大好大的静夜钟声吗,简直是振聋发聩了。
“我说你到底没有经练,所以这些人情世故一点也不懂。
你说谁是见了钱不要的?
而且大众都是这样,你一个人却独标高洁起来,那些人的弊端,岂不都叫你打破了?
只怕一天都不能容你呢!
就如我现在办的大关,内中我不愿意要的钱,也不知多少,然而历来相沿如此,我何犯着把他叫穿了,叫后来接手的人埋怨我;只要不另外再想出新法子来舞弊,就算是个好人了。
”“南京那块血迹碑,当年慎而重之的,说是方孝孺的血荫成的;特为造一座亭子嵌起来。
其实还不是红纹大理石,那有血迹可以荫透石头的道理。
不过他们要如此说,我们也只好如此说,万不宜揭破他;揭破他,就叫做煞风景;煞风景,就讨人嫌;处处讨了人嫌,就不能在世界上混:如此而已。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这样说,这已经算是个不错的、有良心的好官了。
一个人在一个阶层,随着眼界的不同,总会不再按之前的想法去思考,而是会站在现在所处立场去办事。
而于成龙在不畏强权之外,更难得的是清廉正直;在清廉正直之上,更难得的是能放下自己官老爷的身价,切切实实为最低下贫贱的百姓办事,把自己也看成他们的一部分。
甚至敢于脱离自己所属的阶层,承受作为一只黑羊的风险。
而且一辈子都没有违背过。
“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这句话结结实实地把于成龙这个人立住了。
宦海里的豺狼虎豹、百姓里的蛇虫鼠蚁、江湖里的魑魅魍魉,于成龙见得还少么,他一生就在和这些东西周旋搏斗。
于成龙的成功,难道只是因为他本身的特立独行吗?
不是的,俗话说朝里无人莫做官。
那于成龙的后台是什么,是他一路上遇到的那些好上司、好领导,他最大的靠山就是皇帝。
这样一个新兴的王朝,有奋发有为的年轻君王、有精明强干的官员,哪怕有几个不和谐的蠹虫,也能让人相信,早晚如会日出冰消般地解决掉。
多么使人振奋精神。
另外,内容好。
这部戏的发展,非常让人有代入感,最喜欢开头的山西副本和罗城副本。
那时候的于成龙,什么光环也没有,所处环境坚苦异常,那些所不可见的力量,比他强太多。
他仿佛是和风车搏斗的堂吉诃德似的,信念坚定异常,在别人看来简直是疯子。
那两个跟着他去罗城又跑回去的同乡小弟才是人间常态,他一点也不犹豫,还要走下去。
那时候的苦是真的苦,快乐也是真的纯粹的快乐。
因为他不止有一个人,我们从来不搞个人英雄主义。
所以还有他们,坦荡乐观的柳晋阳、足智多谋的周瑞和、武艺高强的雷翠亭,忠诚可靠的后勤组玉林、玉兰、小妹、晓晓。
于成龙的每一次成功,都离不开他身边人(甚至是远在家乡的亲人们)的力量,感受并不止有他一人的,每次冒险的紧张、兴奋、狂喜,也都是数倍的,可感染人呢。
这一大家子慢慢地聚集,一起抱团度过了二十年。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就是罗城结束后,旁白告知于成龙被举为卓异,然后到四川合州任职,接着再到湖北黄州,再获卓异,因三藩之乱,受命前往武昌——他和他一大家子人,风尘仆仆抵达武昌,站在府衙外的背影。
他们一直都是这样的,活得丰富又简朴,无香车、无酒馔、无奴仆,一大家子从一个府衙再跑到另一个府衙,继续吃萝卜青菜的粗淡饭,做豪绅污吏的催命符,蹈俯仰无愧的正气道。
后面的武昌篇、福州篇、直隶篇和两江篇,不知道是越来越触及朝廷上层还是于成龙本人担子更重,少了一开始的那股青衫磊落险峰行的潇洒劲,变成了敝屣荣华、浮云生死、此身何惧的悲怆调了。
而且故事情节转折越发生硬,剧情特别仓促,反而不如前面感染人。
后半部分只优秀在情义二字上,刘君孚的惺惺相惜、章吉仁的故友未变、归乡时的百感交集、周瑞和宝贝的几罐土、与最最可叹的晋阳之死。
最后,是创作态度好。
固然,剧里瑕疵和不合理的地方不少,台词出戏、情节拖沓、逻辑混乱、陈词滥调、理想主义等等,不一一列举。
但这部戏在主要的景与人上非常用心,服饰和道具上力求古朴还原。
没有用任何不合适的演员,主演各个都演技在线,演员们甚至扮成野人、掉进泥潭。
且剧组能远赴广西实地取景,贡献了电视剧里少见的大好山河,可谓是相当良心了。
广西的满山青染、武汉的风雨窗竹、山西的黄沙拙石、直隶的干燥枯旷、两江的廊庑亭榭,都各具特色,谁没看过瘾呢。
看了一部剧,认识了许多贤人,又再次反省了自身,好开心啊。
最近老婆追剧《于成龙》,昨天陪看了两集,结果……差点没把胃酸吐完。
剧情狗血,逻辑混乱这些都能忍,电视剧嘛!
可是当看到于成龙在罗城县衙大堂写的对联“头上有青天做事要存天理,眼前是瘠地存心与民共治”时直接崩溃。
这特么尼玛能是对联?
这特么居然能成对联?
仄入平出是对联最基本的常识和要求,于成龙好歹是读书人,怎么可能写出这种狗屁不通的对联?
拜托编剧导演大人你们杜撰文章时别这么弱智行不!
别特么这样黑于大人好不好!
尼玛这水平的电视剧据说居然是山西政府推出中纪委大力推荐然后在央视黄金档推出的正能量的剧?
还标榜是历史“正剧”?
“好久没有这样的电视剧了”正恰当的形容了这部剧。
一开始看的时候还以为是九几年的老剧,一查才知道竟是去年拍的。
这时候就非要夸一下导演了,这个年头能用这么朴实的镜头近乎真实地还原历史的电视剧,真的不多了。
可能我的评论有很多人不认同,我承认我就在看了短短十几分钟后就爱上了这部剧。
就来说说最震撼我的场景吧,于成龙在赴任直隶巡抚的路上遇到一群灾民,因不忍看到百姓的饥苦,于大人把自己仅剩的一筐萝卜全分给了灾民,灾民一窝蜂上去争先抢夺,那一筐萝卜都没洗,大家都吃得狼吞虎咽,把土都咽下了肚。
单单这个场景,就是一般靠着主演名气炒火的电视剧无法比拟的。
那些俗剧的是眼,而现在的《于成龙》养的是心。
对不起,我把该剧当小说看了,那又如何?
春节前后,将40集连续剧《于成龙》看完了,虽然也曾有过和某些评论一样,感觉个中语言、表现意图太过明显,传递的信号直白。
但是整体下来,个人觉得该剧还是不错,看到结尾还是被感动了。
如果不深究的话,总比一些现在的流水偶像剧可看的太多。
该剧洋洋洒洒、荡气回肠。
从编剧、情节设计、服装到感情渗透有板有眼。
几位主角功力得当,两位师爷表演、对拆日渐成熟,于成龙个人也是打怪升级一步一步成熟稳重、担当大义、正气凌然、功绩卓勋。
故事讲述于成龙的为官经历,再现这位“吏者之师”的感人风范,生动诠释于成龙“待民要宽、治吏当严”的为官主张,弘扬他“以民为本、勤政清廉、敢于担当”的为官精神,力求塑造一位有血有肉、铮铮铁骨、廉能并重的廉吏形象。
故事的层次伴随着明线于成龙的历次升职,显得脉络清晰。
而暗线就是解决问题、事端、困难越来越难而引出,大背景就是从顺治到康熙朝代更迭改善吏治。
看这些故事容易先入为主,当坏人被干掉时在快意恩仇之余,总觉得有些犹如一场梦境,生死悬在一线。
四十五岁之前永宁书院的学习、积累,完成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而在圈地运动中崭露头角都是预兆和苗头,吾辈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四十有五初仕,于成龙从山西永宁一个小小的地方破天荒的在皇恩浩荡中补录成为广西罗成的一个七品县令,这是他仕途生涯的第一站,总是新人换旧人,首站充满了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但是故事情节迭起,丢官服、官印,遇盗匪,险些丧命等等,似乎都是注定,犹如唐生取经,九九八十一难。
重情重义,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起成长起来的三兄弟,于成龙、柳晋阳、章吉仁机缘变化,一个从刀笔小吏成了于成龙的师爷,一个在福建任上大义的秉公裁定之后又是官场推排的挚友。
还有一个传奇师爷周瑞和,能二十余年跟随于成龙充当智囊的谋士。
当然,还有后来的雷翠庭、一些家眷,以及陈廷敬等重臣。
从该剧中到底学到什么?
一是于成龙的铮铮铁骨、克勤克俭和一身正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二十三年如一日,难能可贵。
二是所处时代为大势,时正值康熙励志之年,才使得大方向不错,一显身手成为可能。
什么时间、时代都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为、顺势而为。
三是为官一任需要有人知遇,有人帮助和提携,家里后院是基础,不能着火。
四是官场难逃怪圈,有时候就是生死的较量,高处不胜寒。
五是青史虽留名,悲凉枯坟冢。
鞠躬尽瘁一辈子,却也蹉跎了岁月。
(2017/2/5写于家中)
如果要给这剧打分,前两集我愿意给100分,因为我一直希望有部片子把圈地赤裸裸揭开,那样的血腥,那样的暴力,残忍。
不过可能很多人不会感兴趣,收拾率可能也不行吧。
可惜这部于成龙只是把这当成了个引子,后面就是套路,坏的都是下面的,皇帝都是好的,呵呵,这个模式是不是很眼熟,于成龙的廉洁比之海瑞又如何呢?
不过是自我感动罢啦。
所以后面的我只能给三星
不明白这戏怎么才这点分,有些人看都不看就打一星,无语。
党和人民的好干部,我们都要学他!(此条五毛,发布时删除括号里内容)
…………
剧情很不错!演员有心!
还不错
这剧分这么低不科学啊,这剧太棒了,最后于成龙死在案前,一生为民很感人啊,我大胆预测于成龙男主能拿奖!!
我真的受不了动不动给一星骂脑残,这剧怎么了,虽然说教意味浓厚了点,有点恶意煽情的成分,但是演员的演技没话说,编剧的故事讲的虽然不算特别成功,但是扣在每一个重要时期的时间节点,拖沓?想不拖沓别看电视剧啊。美术也是古装剧里的良心,总之很良心的剧你们干嘛要喷!就因为太正吗!
开篇不错,继续追剧
豆瓣药丸,明明拍的不错
好看
当清官太苦了,我还是想当贪官。(这部剧大概比《宰相刘罗锅》还差一百个《康熙王朝》吧)
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都要无孔不入的对党员及领导干部进行反腐倡廉,廉洁执政的教育。
中午爸妈在看,我在厨房煮面吃。将近半小时的时间内,充斥着不绝于耳的各种互吹互捧大话空话。
现实中没有这种官这种人,更没能管住人的制度。三星全给演员卖力表演
陪我妈看了几集,还行吧
演员台词可以 但编剧有点毁
陪家里老人看的,连老人都说这简直就是胡拍!
我爸!我爸特别喜欢看!
大清乙烷 大清梦精神辈辈传 你清到真是魔幻现实
我的泪点真的太可怕了!我会说康熙微服私访记每次听到"臣等救驾来迟"都会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