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蓉最出彩的莫过于《云中歌》里的霍成君和《少年包青天之天芒传奇》里的小风筝。
霍成君很惊艳,小风筝完爆女主。
很多人觉得《陆贞》里的萧皇后也很惊艳。。。
知道最后一个角色的绝对是老粉!
由罗嘉良王学兵主演的《天涯追辑令》,还有林家栋,杨蓉在剧里演的是罗嘉良的师妹,喜欢罗嘉良,一直追随守护他后与林家栋有情感纠缠,不知道最后和谁在一起了,剧情都记不得了!
只是当时看这剧的时候特别喜欢她,后来直到小风筝才真正圈粉!
冲着杨蓉才看完这剧!!!
太惊艳啦!!
首先这剧设定实在是太奇葩了,皇帝把自己的爱妃派出去,甚至不仅牺牲色相还得死一次,就为了找包拯,就为了找一种能让士兵变成赛亚人的神药。
天芒?
什么玩意儿啊?
皇帝公然诬陷大臣,庞太师的儿子明着谋反这些都算了,最后还都特么活下来了……但是仔细推敲,在这个荒诞的设定之下,这剧的逻辑确实非常合理啊皇帝周围危机四伏,一个老而不衰的前朝皇帝(正史里柴宗训没活过赵匡胤),一个掌握所有军权、军功盖世而且显然要谋反的权臣,这是多么凶险的局面啊,这种情况不出奇招,能行吗?
找谁完成这个任务呢?
只能找包拯了……包拯摔下悬崖傻了怎么办?
只能让自己的亲信去找。
让什么样的人去找能掩过庞统的耳目,还能给包拯洗脑?
女人。
哪个女人又亲信又有足够能力完成这个任务?
小蛮。
后来再施一个见招拆招的计,陷害一波,能除掉庞统那就更好了包拯能不能不在最后戳穿皇帝的阴谋?
不能,因为他是包拯,他的设定就是不畏强权,揭开真相,他要想瞒,第一部狸猫换太子就可以瞒。
庞太师为什么变好了?
其实是庞太师聪明了。
首先,如果宋朝完蛋了,天下大乱,那还会有他庞太师什么位置?
篡位?
不是不能篡,但绝不是他儿子那种坑爹篡法。
你不说明前朝皇帝无德无能你怎么篡?
所以以前庞太师想篡位,都是暗暗布局,等待时机,结果出了这么个坑爹货……而且庞太师是没法和他儿子切割的,他儿子完了,他就得完。
当时的情况是,皇帝和庞统都已人心尽失,下方将领蠢蠢欲动,极有可能会天下大乱。
这个时候,辽兵入侵,正好他借坡下驴,表明态度,稳住局势,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要不要搞死包拯?
要。
怎么搞死?
庞统一句话“要是你当皇帝我绝对不谋反”,能让皇上听进去就够了。
所以包拯死了吗?
死了,变成大包了小风筝为什么生公孙策的气?
这个你为了别的原因把自己爱的人推到你的情敌那里去你是他爱人被当做工具心里会怎么想?
庞统为什么死不了?
直接原因,一是他爹脑子清醒,二是公孙策脑子清醒;根本原因,他和皇上打了平手,要么一起死,要么都不会死。
都不死很难,只能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才行,而这个平衡恰好被找到了。
小蛮为什么会这么做?
大家自己以小蛮的身份代入走一遍就知道了。
再加上主角演技基本还算过关(其实皇帝演的非常好,扮猪吃老虎,被包拯审从一开始假装镇定,到后面事情慢慢败露开始紧张,提高音量,最后所有秘密被拆穿,奔溃坐地),不过邓超的台词念得实在是(很想催他快点)总而言之,这剧的设定和破案手法可能有点侮辱智商,可是,绝对不侮辱情商,每个人的情绪反应都相当正常,如果不是套了包青天的壳,评价可以再高一些
整部电视剧看下来就会发现编剧从头到尾贯穿着一个主题——面具戴久了就脱不下来了:木兰戴久了女人的面具就真的和公孙玩起了暧昧,庞统的女人玲玲戴久了刘义老婆的面具就真的变成了刘义的老婆,小太监林忠义戴久了皇帝亲信的面具就真的成了皇帝的亲信,而柴丝言戴久了小蛮的面具就真的爱上大包……时间可以侵蚀一切,距离就是问题。
人就是感情的动物,感情是在相处中产生的,分开久了感情就会淡,这是个很无奈的规律。
也许编剧也对这个结论很不满意,才会让小风筝最后还是离开了辽国,离开了耶律。
有很多人骂片子太烂,我想说作为一部纯推理悬疑剧肯定是很烂,因为很明显这部电视剧是按偶像剧的路线在拍:插科打浑随处可见,甚至在最后解说案情时也不忘相互之间抬杠,然后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大道理,比如什么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之类,最重要的是整部电视剧在破案的表面下完全是以感情线作为主线……一切的一切都说明这是一部偶像剧,然后我们以一部偶像剧的标准来评判这部片子会怎样呢?
我觉得这种以偶像剧的方式来拍悬疑片的路线很成功,可能因为本人胆子不大的缘故,看纯的悬疑惊悚我是看不了的,所以看第一部的时候几个人一起看还经常怕得捂着眼(虽然那时才上初一),可是这部我一个人很轻松地看完了,究其原因是因为里面不断有笑料来稀释破案时的那种紧张氛围,比如那个凤凰杀人里,本来是挺恐怖的一事儿,可是出来一个天下第一神捕赤飞马上就让你整个人放松得不得了。
喜欢这部片子不仅因为喜欢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而且里面的秉承了偶像剧的另一个传统,那就是美女不断:和谈金案里是人妖木兰MM,三大神器里是萝莉小狸MM,面具杀人里是美丽人妻玲儿MM,凤凰杀人里小风筝MM再现江湖,还有就是土城里那天真无邪的若水MM,这部电视剧光看MM就让你应接不暇了。
最后说说这部剧里一些不满意的地方。
首先就是这包拯作为大宋第一聪明人,除了最后接破案情那一段,在破案中对于公孙、展昭和小蛮的提出的问题最多回答就——不知道。
这个剧情让我不知道囧了多少次,编剧也许想突出小蛮对包拯破案的作用,但在观众看来这真是不可接受的,我反正接受不了包拯像个傻瓜似的满脸正经地说“不知道”,然后却在根据小蛮的一句话就如遭雷击接着豁然开朗。
还有就是公孙每次验尸总说的一句词:“舌头位于上下鄂之间,不是窒息而死”,每死一个人他都得说一遍,这样有必要么,导演非要每次都说这一句词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反正我听着感觉公孙很弱智,好像只是黔驴技穷只有会查别人是不是“窒息而死”一样。
这部剧从播出时间来说不算我的童年,更谈不上阴影,那时候已经在初中了,还记得当时在电视上看到过其中几个片段,我喜欢看单元破案剧,于是这部剧被我通过片段武断地推断为“从头到尾只有一个案件的破案剧”而放弃了,之后再看少包系列,都是以一二为主。
后来看到一篇同人文,里面的人物我不由自主脑补了三,这篇文在看过之后就抛诸脑后,再也没有被想起,因为那时少包三还是被我归于“只有一个案件的破案剧,一点也不好看”的行列,没想到我会在几年后被狠狠打脸。
前段时间决定怀旧,又把少包系列翻出来看,从最开始的只看案件本身关注到了角色,一二部看完之后我想到了三,再去搜图,就变成了“公孙策怎么这么好看,赵阳气质怎么这么好我怎么以前都没发现”的感叹,这时候我才发现三也是单元案件,逝去的记忆在脑海里清晰起来,我想起来包拯那声不忍而又严厉的“马回峰”和末尾“老鼠吃了天芒发疯”,还有被我忘掉的那篇同人文。
第三部的名字叫天芒传奇,整部剧也是围绕着天芒展开,可以说是一个大案子中含着六个小案子,天芒自始至终都是线索,牵涉其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包拯公孙策展昭,还是皇帝庞统,他们有的被迫放弃梦寐以求的江山,转而抵御外敌;有的位及至尊,算尽一切,却什么都没得到;有的心灰意冷,远离朝堂,把鸿鹄之志压抑在一座小小的书院里;有的行侠仗义,漂泊江湖,仍旧不忘故人;有的不得不以生命作为代价,金蝉脱壳,求得安宁······这也是我不喜欢最后两个单元的原因,因为从那时开始,所有人的结局随着天芒的发现和真相的揭开都无可避免走向了悲剧,毕竟这些都不是他们想要的结局。
最后说一说人物,我最喜欢的公孙策。
和前两部相比,公孙策更加温润(这个特点在第二部包策展重逢后已经很明显了)我必须再感叹一句,赵阳的气质真的太好了,就像我之前在微博所说的“仙气”,公孙策在第三部的设定是才智过人温润如玉的公子,又带着点傲娇。
在感情中,他太犹豫,若不是耶律文才的出现,他不知道要在猴年马月才能向小风筝表白。
比起包拯,公孙策确实更适合官场,即使为官,也不失风骨,开始他被封为礼部侍郎,作为和谈使,面对辽军咄咄逼人而不卑不亢,只身独闯辽军大营争取时间,又要护着变傻的包拯不被耶律俊才杀死。
他懂得权衡,权衡利弊,并不是说他忘了初心,在被包拯质问真凶时心亦有不安,展昭开解才得以平静,他关心家国天下,大宋江山,也跟着包拯破凶案,帮助包拯解决问题,包拯想不到的他能想到,三大神器案件中他连夜下山带来军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包拯颓废时,总要有一个人控制局面,这个人必然是公孙策,他与包拯是知己,是兄弟,更多的时候只要彼此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为了包拯不昔以生命相陪,三个铿锵有力的“除此之外”让包拯找回自己,在太庙前揭开了天芒的真相,原来一切都是皇帝为了对付庞统设下的局,他们几个都是皇帝的棋子,于是在结局,他冒着通敌叛国的风险引来辽国陈军边界,又让展昭请来四方将领和庞太师,逼得皇帝不得不下旨,庞统不得不出战,避免了一场动荡,在这之后,包拯假死,他回到庐州做了教书先生,如果说猜到真相让他难以置信,那么在他说出“这个计划从皇上在任命臣为礼部侍郎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时就心凉了,一个把臣子当做棋子,逼得臣子跳崖的皇帝怎么能让人安心地为他效力,少年时立志报国的豪言壮语在真相揭开那一刻就已经化作云烟。
赵阳的演技真是好,小细节把握得很到位,表白赵阳,塑造了一个令我心动的公孙策。
还有三人组,一直都那么有爱,包拯的聪明正气,公孙策的温润如玉,展昭的侠义之心,就像弹幕说剧中三大神器是他们的拟物版:心明如玉,温润八方——公孙策;手握神剑,灭邪除奸——展昭;目如明镜,辨忠识奸——包拯还要感叹一句B站多人才,弹幕除了逗趣吐槽还有解说科普,我在看剧的过程中也收获了不少欢乐。
综上,一星给剧情(部分地方确实拖沓),一星给其他演员,一星给包策展三人组,一星给赵阳的公孙策
泪停了,想到下笔写点什么。
当我还沉浸在“一念成魔,一念成佛”这句话时,忽然之间看到了一直不想那么快看到的结局。
然后,泪如雨落。
心像被什么击中了一样,发出钝响,疼痛不已。
]为什么会哭,是为了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还是早知悲剧的宿命却仍然抑制不住的相爱。
大概都包括了。
看《少年包青天1,2》时,没有流过一滴泪,因为除了离奇的案件,并没有值得我哭泣的爱情。
而《少年包青天3》中,有了真正的爱情,不再青涩,不再暧昧,只是爱,用尽生命去爱。
包拯与小蛮的爱,公孙策与小风筝的爱,展昭与小狸的爱。
三种境界,却都是感人至深。
大包,这是小蛮独有的称呼,那种爱,蔓延散落在每一个角落,温暖人心,纠缠入骨。
却没想过,命运早已为小蛮安排了她特定的道路。
当可爱刁蛮的小蛮变回即将成为皇后的柴郡主时,情,何以堪?
想起一句话,爱,直至成伤。
包拯伤了,伤到为了一个女孩去死。
因为他爱了,刻骨铭心。
这也许是戏说,是夸张。
可却打动了我。
爱情,就是一种可以让人伤到体无完肤,鲜血淋漓却仍然食之若蜜,契而不舍。
而爱情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守望。
不去占有,不去争夺,致使希望她过的好。
包拯明白,小蛮是他永远得不到的,不能相守的人。
但是还是奋不顾身的爱了。
最后,选择了成全与守望。
飞入悬崖,只是为爱。
爱,有时候不用相守,也可以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为爱而生的包拯,不再严肃,伟大。
却更加感人。
也许他还火着。
结尾处,又是双喜镇,又是风月楼,又是无理取闹的小蛮和傻大包。
原来一切可以仍然这么美好。
原来爱从未离开。
心有多大,爱有多大,奇迹有多大。
這裏純屬吐槽。
最近在重溫第一部,不得不說第一部是整體配合得很好的一部劇;第二部有些看不下去,但是因為公孫策我忍了,我很不喜歡在劇中把大量時間浪費在沒有意義的感情線上,而且陸湘湘、小蜻蜓這類角色很吵;第三部順帶看了,說實話,換不換人倒無所謂,但有點內容可以嗎?
整個劇被感情注水注到我以為是言情劇,通常40分鐘的電視劇,還是懸疑推理劇,有10分鐘來說些廢話很正常,但是這劇40分鐘,10分鐘是說正事兒的,剩下30分鐘基本被用來說些廢話。
另外,包拯剛開始是失憶了對吧,不是腦殘對吧?
為什麼開篇就要把人家整得跟白癡一樣?
你多年不讀書不記得書本內容但你不會忘記自己正常吃飯、說話是如何吧?
第三部似乎想延續一二的搞笑片段,可惜演員水平實在太有限!
一直都是人物在尬笑;而且⋯⋯ 我特別不滿意的還不是「推理不夠言情來湊」,而是語言很奇怪,詞彙很匱乏,跟一二比起來,顯得相當粗鄙,一二的包拯雖然是窮書生,但起碼是讀書人,公孫策就更不用說,但是到了三,我覺得「大宋第一聰明人」的光環不管他們倆誰戴上都變成了一頂充滿笑話的草帽。
最後,個人對公孫策和小風箏的感情沒什麼感觸,反而是耶律文才和小風箏的感情讓我會心一笑了。
還有,太特喵喜歡龐統了!
国产悬疑推理电视剧我基本都看过,这真是第一部让我看着生气的。。
无关演员,无关推理情节,就单单的台词就能让我尴尬死。。
主角们动不动就打闹说着“去死啊”,女主高频率的无理取闹,和主角团三句不离谈恋爱。。
我承认,悬疑剧很容易太沉重,所以需要调节气氛,但是40%都是这种嬉闹,让少包显得如此低俗,同时也让剧情显得拖沓。。
人物之间的友谊和爱情的塑造是需要建立在人物本身之上的。
一名礼部侍郎,一位天下第一聪明人,为何语言如此粗俗?
真的是败于台词。。
小蛮虽出身贵族,但是毕竟在妓院当过厨子,还想要隐瞒身份,所以语言行为可以理解。
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无理取闹,很容易败光观众好感。
再者,这样强行利用大篇幅尴尬的对白来刻画人物之间的感情,再最后试图突出大悲,只能让想要沉浸在剧中的观众感到唐突。。
有人可能会说,你不喜欢就不要看啊,但是这部的作案手法和推理情节其实都很棒,演员也很棒。
作案手法新奇,作案动机也合理,解密关键也很前卫(比如男扮女装,两个凶手)。
这些闪光点被尴尬的台词和拖沓的剧情所掩盖,真是。。
让我更气。。。
这篇文章写于2011年,我上大一,二刷完包3的时候。
以下是正文:还记得许多年前的一个下午,很久了,大概,六年前吧,我刚看完《少年包青天3》,心里的感觉无以名状。
似乎从结局的那一刻起,我心里的什么东西就被永远的改变了,什么东西印在了我心里,难以抹去。
那时候我才刚上初二,那是一个星期天,只有我和发小两个人在教室,其他的同学还没来。
发小在做什么我不记得了,只记得那天的我一改往日的活泼与欢笑,而是一直沉默着,心里有什么东西在蠢蠢欲动,鼓胀着,快要刺破我的胸膛。
大概才刚刚下午两点,天晴的刚刚好。
我搬了个凳子站在教室的窗边,我就站在凳子上,用手撑着窗台,一直往下望。
我心里反复想的只有一句话,跳下去,只有跳下去你才能解脱。
这个念头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于是我保持那个姿势足足两个小时。
奇怪的是,其实当时的我心里并没有什么极其痛苦的事情,甚至连足以让我痛苦的事情都没有。
家庭很完满,父母很爱我,成绩很优异。
可是我不开心,我很不开心,仿佛只有跳下去才能够得到解脱。
在那两个小时里,我望着楼下的水泥地面发呆,心里想了很多事情。
例如,如果我跳下去结果将会是怎样,给我自己带来的后果会是怎样,给学校呢,给老师同学呢,给家人呢。
想的我有些怕了,但是我最怕的,是跳下去不会死。
那样的话,痛苦是无尽的。
就在我想问题的时候,大包和小蛮的影子一直在闪现。
画面里,那是一个晚上,京城的街道上,夜很黑,很静。
小蛮和大包就那样对视着,笑着。
我觉得他们是在等我,等我回去,这儿不是我的家,那里才是,我要跳下去,跳下去就可以回去了。
可是,如果回去了,我是谁呢?
是小蛮?
不,我喜欢小蛮,但我不能做小蛮,小蛮是大包的,而我只能做个观众。
小风筝?
小狸?
那就更不可能。
我只能是我。
在这里我还能有个身份可以依托,可是如果回去呢?
我什么也不是,我谁也不可以做。
我越想越怕了,于是从凳子上下来,眨眨花了的眼,揉揉酸了的胳膊,坐在座位上开始上自习。
一切都很平静,可是我的心绝不是。
那一个星期,我不断地在纸上划,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以后的很长时间,我忘了这四个字我是从哪学来的,直到最近我再次看,才发现,那是火贺半藏在给小狸的离言中说道,长风万里,不如归去。
慢慢地,就这么过去了,心也随着时间慢慢平息,可是那个星期天的下午,那些细枝末节,我一直记得,永生难忘。
前一阵子,我又想起来了当时的感受,我一直很疑惑,为什么看完之后,我会有想自杀的念头呢,为什么?
于是我决定重看少包,为了找寻我年少时震撼的感觉,以及为所有的谜题画个句号。
就在我在网上搜索视频时,一个人的影评使我恍然大悟。
那是在三大神器中少将军的一句话。
他说,在东瀛有一个传说,只要你心诚,你跳下崖便不会死,相反,会看到未来的路。
整部戏的细节我忘了,甚至这句话我也忘了,可是这句话却牢牢地摄住了我,那是因为,看见未来的路,这是多么诱惑。
在东瀛,少夫人已经试过了,她在万念俱灰中选择了跳崖,可是她并没有死,她在崖下呆了一天一夜,黄昏的时候,她看到了夕阳,心里忽然就通透了,她看清楚了,她明白了自己未来的路。
就像迦叶尊者拈花一笑一样,她顿悟了。
我也多么渴望自己能够顿悟。
是的,我没有什么烦恼,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可是没有不开心的事,就等于开心吗?
不是的。
就像大包最后向小蛮说的话一样,百年终老,七十者稀,混混沌沌,一辈子很快就这么过去了。
我们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能做些什么呢,我们浑浑噩噩地过着每一天,我们追求的又是什么呢?
一位老师笃信佛法,记得和他聊天时他曾经说过,平淡,一切皆是平淡。
看似已经了然了,已经看穿一切,可是并不是。
他说佛法不是迷信,而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的。
他不看除了佛法以外的任何书籍。
其实在我看来,他的行为就是迷信。
迷信者,先迷之而后信,即是用障眼法迷住你的心窍,然后让你相信。
迷信并不是个贬义,那些一味相信科学的人也是迷信,是迷信科学。
世间障眼法太多,眼见不一定为真,耳听不一定为实。
那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呢?
你说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吗?
大多数人说它是真的他就是真的吗?
所有人说它是真的他就是真的吗?
那如果所有人都错了呢?!
世间处处有障眼法,如果你一生都在致力于拨开障眼法找寻真相,那么你也是迷信了,你是迷“真”之信。
所以我们无法不迷信,真真假假,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每个人都在迷信。
迷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信仰。
有信仰之人追求平淡的生活,那叫做淡泊,无信仰之人过着平淡的生活,那是浑噩。
百度百科上说,少包三引起了诸多争议,褒贬不一,我看过许多网上的评论,褒的少,贬的多。
他们贬的地方不一而足,其实他们所说我都理解,可我并不想多评论什么,因为真真假假,各有见地而已。
记得有一个人说,既然公孙策展昭他们知道包拯会选择跳崖,为什么不早拦着他呢?
假。
其实,那是因为他们知道包拯已经顿悟了。
对于包拯来说,他的存在威胁到皇上的帝位,他的存在会使小蛮不甘心安分地做一个皇后,所以这崖他必须跳。
可是包拯有信仰,他有着对真理的执着,这种执着是无论生或死都不会被撼动的,所以在他心里,虽死无憾。
我也曾经想过,为什么我只喜欢包三,而不喜欢一二呢?
因为在第三部里面,有感情。
是的,是人就会有感情。
就像若水所崇尚的道一样,高兴就笑,不高兴就哭,这就是自然。
对他(她)喜欢便有了感情,这也是自然。
自然是最好的生存之道,自然不需要多想什么,根据本能去做就可以了,这就是道。
包拯,公孙策,展昭。
小蛮,小风筝,小狸。
他们都是普通人,是人就会有感情,正是这份自然感动了我。
在包三里面,爱是不需要说出口的。
你知我知,便可以了。
整部戏中,除了公孙策对小风筝表白之时说的那句“我爱你”,剩下的没有一个爱字。
可是爱就在他们中间。
从一开始公孙策爱上其实是一个男人的木兰,他只是说,木兰,解决完这一切就跟我走吧,我会一生一世对你好。
后来展昭对小狸的感情,都被那句“只要你好”所涵盖。
其实爱着的人还需要别的什么呢?
只要你好,就足够了。
大包和小蛮从一开始的打打闹闹,到后来包拯的情窦初开故意疏离,再到后来两人无比亲密,也只是包拯的那句,你永远都是我的家人。
当他们最后回到京城时,包拯突然的一句“等到皇上大婚之后,我们回庐州,马上成亲”着实让人感动。
爱无需言语,抬眼相望,便明了一切。
如果说小风筝像个精灵的话,那么若水就是兰,淡泊高雅的兰。
整部戏最出彩的就是这两个女子。
从小在江湖上行骗,却才识过人,有犀利的言语,也有睿智的目光。
我只能说,公孙策败在了她的手里。
她是断了线的小风筝,永远无拘无束,公孙策抓不住她,只能一生跟在她后面跑,围在她身边转。
一个男人一生有如此女子相伴,人生已无憾矣。
公孙策与耶律良才都曾对她说过,你是我见过的女子当中,最懂得书画的。
可是耶律良才最终还是输了,虽都是翩翩佳公子,可那句“姑娘为谁风露立中宵?
”却比不上“姑娘为何对月轻叹他妈的呢?
”其实,不是因为谁先谁后导致的谁赢谁输,而是因为公孙策像是含苞的花,他因为自己的傲气,因为顾全大局,因为种种一直将自己的心蕊包裹起来。
可耶律良才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心裸露在风中,让人一眼就能看穿。
说白了,就是遮遮掩掩才更有味道。
公孙和小风筝的爱是很公平的,你来我往,谁不曾赢,也不曾输,一局一局下来,各种韵味都包含其中。
所以当公孙策向小风筝表白时,才会那么撼动人心。
因为它来之不易,所以珍贵。
而耶律,从一开始就矮上一局,他越是对小风筝好,其实两个人之间的差距就越大,因为爱情,从来不是缘于谁对谁有多么好。
上善若水,若水,人如其名,逍遥,清雅,淡泊。
用一句很白话的词来说,就是“非常道。
”或许她并不懂得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是她就自然地那么做了。
她说,自然,就是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
甚至连天下众生苦苦寻求的天芒,她也认为不如沙漠里的一朵红花珍贵。
其实不就是这样么?
价值都是人界定的,人非自然。
沙漠里的红花极其稀少,有什么会比它更珍贵呢?
可是淡泊的若水最后还是恋上了包拯,本来对她来说,生是无所恋的,死是无所惧的,可是她爱上了包拯,她不想死,她舍不得。
若水的单纯让每一个人都无法不喜欢,可只有包拯与他同样单纯。
庞太师曾说,什么都不懂的人,单纯是因为无知,可包拯,则是有一颗赤子之心。
包拯的赤子之心就是若水的自然,若水就像沙漠里的清泉,虽然染上了血,可是很快就冲刷干净了。
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好人与坏人分得特别清楚,总是崇拜好人,鄙视坏人。
可是总觉得,在这部戏里面,是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的。
其实我是觉得,小蛮对庞统是有些动心的吧,至少,她懂他。
她知道庞统不是个坏人,他坏也坏的光明磊落,坏也坏的潇洒。
正是这份潇洒让他有非凡的气质,非鼠辈所能及。
他谋权叛变,并不是觊觎皇位,而是认为天下乃有才之人所得之,他是对自己的才能有着足够的自信。
他虽败犹荣。
后来他说,包拯,如果你当皇帝,我一定不谋反。
庞统恨包拯,两人之间的比试,他从不以卑鄙之法得之,他和包拯,是英雄惜英雄。
其实包三,认真看的话,是会让人心寒的。
纳西族的婆婆曾说过,脸谱戴久了,就摘不下来了。
铃铃最初带着京城名妓玲儿的脸谱,后来又戴着刘夫人的脸谱,直到她从内到外都变成了刘夫人,她的脸谱摘不掉了,柴郡主戴着小蛮的脸谱,她摘不下来,也不想摘掉。
人生在世,谁没有戴着脸谱呢?
和这些人相处时戴的是一种脸谱,换一些人,又是另一种脸谱,人们总是戴着形形色色的脸谱来隐藏最真实的自己,可最后脸谱摘不下来了,真的变成了假,假的变成了真,久而久之连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了,人们全都迷失了。
所以纳西族的人选择在丛林里隐居,每天吸吸香草,没有欺骗,因为他们的脸谱就画在外面,他们展现的是最真实的自己。
婆婆还说过,梦是人心底里最真实的显示。
人会欺人,会自欺,可梦不会。
于是做坏事着常有噩梦。
包拯和公孙策梦见的都是自己最渴望的东西,展昭则梦见了他最恐惧的事。
所以说梦其实是上天的恩赐。
当你迷失了,梦会帮你找回自己。
就看你自己,有没有直面梦境的勇气。
从一开始的峰蝶之恋,到一念成魔一念成佛,然后是脸谱杀人,然后是凤凰勾魂,然后天芒现杀灭央。
包拯在一步一步解开谜底的同时也揭开了最不可思议的真相。
原来一切都是假的,从头到尾都错了,错的十分彻底。
可是包拯,面对着欺骗自己的皇上,还是选择了忠。
他说,包拯不遗憾生在乱世,包拯也不喜欢乱世,包拯只希望天下和平。
他为了天下和平,心甘情愿地舍弃自己。
其实皇上才是最大的失败者,用尽心机,筹谋三载,到头来只得到了一个空盒子。
包拯仍是包拯,他还是澄澈的,即使被骗被伤害,只要他一心向善,他还是快乐的,可作恶者却不得不永久的拥有那份失落和不安。
昔日青涩的皇上终于变得成熟了,成熟并没有错,可他却利用成熟做了最大最大的错事。
他欺骗了最忠于自己的人,利用了百姓苍生,最后被揭穿,到头都是一场空,皆是自作自受。
其实我还是想看看,少夫人那时候在崖下看到的夕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也能心里变得清明了吗?
少将军死了又复活了,可其实活着的并不是他,而是无止。
因为灵魂已经转变了。
看过那么多故事,我在想,是不是非要经历一些大的创伤,才能真正变得清明呢?
可那样到底值不值得呢。
曾经的我以为这儿就是我的归属,可现在我觉得无论在哪里都没有归属感。
这样的话,是不是不理这幅臭皮囊就好了呢?
也许只需要好好呵护自己的灵魂,给它最自然的滋养,那么随处都可以是归宿了。
故事的开头是在双喜镇,故事的结尾大包和小蛮又回到了双喜镇。
这正应了那句话,首尾互相连,起始亦是终。
他们的故事已经结束,我还活在故事里不愿醒来。
一开始是比较抗拒看这部的,里面的几个案子都可以算是童年阴影,比如面具和凤凰飞天,后来看了第二部便想补完少包系列,于是便选择了第三部。
先说缺点,节奏拖沓,解谜和揭露真相过程注水比较多,配角处处插话,就不能让包拯一次性说完,硬生生水多了不知道多少分钟;其次,角色属性不平衡,编剧似乎为了突出包拯的推理能力而严重削弱了公孙策的断案能力,然而包拯在破案过程中说得最多的就是“我不知道”,关键线索全靠小蛮提醒,前两部二人旗鼓相当,这一部不知道编剧这么安排意欲何为;其三,前七集的包拯严重引人不适,能理解包拯变傻了,但我不能接受邓超把变傻的包拯演得像个弱智!
邓超果然不适合演喜剧,后面严肃起来还是可以看见演员功力的。
说完缺点说优点。
剧情上首尾呼应,从一开始就埋下众多伏笔,到后面也能一一自圆其说,这一点真的很优秀。
几乎贯穿全剧的“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儒释道三种思想的碰撞,给这部剧增加了厚度,特别是将军夫人说的“死未必是坏事”,直接呼应了结局包拯坠崖重生回到双喜镇(虽然可能只是编剧留给观众的美好幻想)。
角色阐释上,赵阳的公孙策可以说是完成得超绝,台词、对白、眼神、身段、气质和颜值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公孙策,和任泉的公孙策一样成为经典,并实现了角色内核的继承与延续,由布衣公子到入朝为官,青涩变为稳重,这其中的转变可谓是一眼明了;邓超除了前七集“装疯卖傻”让人不适和破案必吃大包的古怪设定外,后期破案时的的凌厉眼神和抑扬顿挫的台词都是比较赏心悦目的,而且比前两季更有血有肉,像个凡人(虽然有些过分接地气导致角色微崩)。
立意内核上,其实比前两部更高了。
这一季的主题词应该算是“成长”和“面具”吧。
这里的成长是无奈的,皇帝大了,城府极深,从第一集就开始算计提防自己的知己包拯;公孙策入朝为官,投身于政治,便不得不抛弃天真,心怀大局和天下,以少数人的利益换取大多数人的太平,虽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却收获了满怀的无奈;包拯在第三季可谓是很惨,发现天芒秘密被逼坠崖失忆变傻,从第一集开始就受到欺骗和皇帝的监视,随着天芒秘密的揭开,他不得不去面对一直以来遭受的欺骗和天下大局系于他一人的残酷现实。
就算最后所有谜底揭开,他也要面对皇帝的猜忌“只要有你包拯,天下就不会太平”,所以他无奈,告别了亲朋好友,独自迎接死亡以换取天下太平。
从某种层面上说,包拯的悲剧源于他对真相的固执追求和绝对的公正无私,很多案件如果他不执着于追凶,其实可以得到世俗眼中的“圆满”,但是我们都知道包拯不是这样的人,他一生的追求就是破案找到真相,这一部的包拯更是为了真相而丧失了大部分的“大局观”,虽说令人扼腕,但他的性格就是如此,世事也是如此,哪有可能一举两得。
说到面具,这部剧几乎每个人都戴着面具,只不过有人死了才能摘下来,有人已经和面具融为一体,再也摘不下来了。
其实这部剧的佛道气息和宿命感还是很重的,比起前两部的青涩和意气风发,这部剧更处处透露着无奈,可以看出历时五年,编剧的心境变了,笔下的人物也更加成熟了。
这种人物的延续感和现实感,是我喜欢少包三的原因之一。
这一部的感情线偏多,可能会让人有些不耐,但看懂了这些交错的情感,才能理解后面人物的选择。
我小时候看这部少年包青天关注的只是恐怖奇幻的剧情,对人物并没什么品读,现在长大了回看少包三,渐渐理解了很多剧情和人物设置,但还是有一些地方不能完全透彻,可能过十年再来回味这部,又是完全不同的理解和感慨。
只能说,少时不懂少包三,再懂已是沧桑人。
谢谢剧组为我创造了一场迷离的梦。
1、推理能力削弱这一部的公孙策虽增强了“博学”、“文采”的特点,但查证、推理和破案能力被严重削弱,除了博古通今和出口成章之外显得像个白痴(还引申出了新特点“爱卖弄”),在包拯查到已经有些许眉目的时候也不能与他心灵相通,等到要指证凶手的时候公孙策依然是一头雾水的围观群众样子,说得最多的口头禅居然是“不知道”;相对应的,虽然少包经典之处之一就是“一些漫不经心的说话”,可能是由于这部推理节奏大大放缓,在等待真相浮出水面的期间,观众只能看一些插科打诨的桥段,令人感觉大部分时候包公孙二人都毫无头绪甚至有闲心谈情说爱,而等到时间所剩无几的时候,才靠旁人(通常是小蛮)一句无心之语突然想到线索之间的关联,悬疑和紧张感大打折扣。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错,只是这种提示过于集中在某一人或某几人身上,会显得角色的观察能力下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铁三角的关系疏离展昭与公孙策和包拯二人显得很生疏、客气,不像是一起经历了多场生死的伙伴,哪怕是展昭偶尔嘴贫也救不回这种疏离感,或者说没有了以前那种小弟弟对大哥哥的崇拜的氛围,我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错……3、包拯和公孙策的情感之路包拯和公孙策明明都是做府尹、礼部侍郎的人了,阿策自己就是庐州府尹的公子,应该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却还像没见过漂亮姑娘似的,见一个爱一个;少年包拯也是天鸿书院的书生一名,只是还保留了一点顽皮的少年心性,不是对所有娇蛮任性的人都会纵容,小蛮/柴丝言这个角色简直莫名其妙到了极点,从身世到使命都槽点无数,包拯居然对其全然包容甚至芳心暗许(?
),最后一案包拯居然还因为无法接受小蛮的死,不理老娘好友,不管社稷百姓,放任自己酗酒哭闹,你这大宋第一聪明人的脸面何在?!
但因为我实在对阳策真香,所以后来认真想想,阿策从第1、2部里对姑娘避而不及,到现在会主动出击,也算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成长:情窦初开时喜欢常雨,后来慢慢喜欢上飞燕,再后来被湘湘的执着和付出而感动,到现在会与文才相配的小风筝心有灵犀(木兰属于变数,不提),与他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和心境际遇是相匹配的(自我安慰……4、角色特征包拯最大的特点“黑”及其外号“黑炭”,在这部几乎不怎么被提起,连至亲至爱的包大娘也不再亲昵地叫着“包黑炭”而是改叫平平无奇的“儿子”,包拯本人更是用一个傻了吧唧的“大包”指代自己,想事情就要吃大包子、不吃就想不出来这种设定更是令人觉得探案如儿戏,反正我是接受不了虽然说了这么多不好的地方,但对这一部我还是要说:泉策和阳策在公孙策世界里平分秋色,都是艳绝四方的存在!
这部戏最让我心痛的一点事,当周围世事人面全非其实都没关系,但当你发现你最爱的那个也是不得不改变的那部分,心底所一直依赖的什么,坍塌是会心碎的。从此在人世上也没有无奈的分离,我不用睁着眼睛看你远走的背影。谈何容易。
第一次认识邓超。
真的很喜欢赵阳的公孙策啊!属性死傲娇,不允许被才学被质疑,被认为是狗官会很伤心,拌嘴一定会还击,可爱的自尊心,脸皮薄~特别是眉眼间自有文人的儒雅和清官的光彩,还长的帅!
剧情注水,风格转变,属于比较失败的尝试。前两部言情还比较克制,这一步就直接穿插好几段不同人物的恋情,直白到和如今的狗血偶像剧不相上下了。剧中几乎每个人掉下悬崖都不死,更是让人感觉到智商被冒犯了。
表白阳策,温润君子啊!虽然推理不太好,但是里面的一些人文情怀,价值观还是传递的很好的
我天惹。这片子我看的时候年纪还小,脸盲症还很严重。当时啊,就觉得包拯和公孙策,看了三部终于演出我想要的腐味了。这个刘烨啊果然还是受受的我看着习惯。尼玛,我特么到今天才发现这尼玛是赵阳啊
第三部就抽象了,个个都是密室杀人案,最后包青天还死了,这样直接结束不用拍第四部是吧,搞笑,前面两个案子看的原剧,后面就是剪辑了,第一部第二部还是可以看的,到邓超这,剧本演员都不行了,跟不上质量喽
大结局那会儿赶上开学一直没看成,导致这么多年忘不了,但是再打开看就不是之前追剧的感觉了。当时特别特别喜欢女主角小蛮。
包黑子很煞笔,公孙策很猥琐,没星
失忆傻掉再被凶手一棒打好的桥段太过俗套了,而且邓超演的傻子眼睛里总透着精明,再加上他又故意用假嗓子说话,就越发让观众认为他的傻是装出来的,这也成了这部剧最大的败笔。至于抄袭嘛,怎么看都有一种七拼八凑的廉价感~P.S:古代的笔质量真好,仅靠重力就能刺穿头骨~P.P.S:我强调一句,妓院里跑堂的不叫小二~
女主角要了亲命了
作为推理剧真的非常差了,编剧不适合,整个风格更像悬疑虐恋剧。说说里面让特别令人抓狂的地方,案件发生前铺垫很少,气氛几乎没有。推理过程也很随意,让主角主动发现的线索很少,完全跳过正经推理的情节,直接开始送提示。问题是这提示送的太直接了,一般推理剧里侦探拿到的提示都需要把脑筋转转才能出答案,他喵的因为这样才不会显得侦探比配角蠢呀!最后解谜的桥段编剧还特喜欢打哑迷,不断安排配角打岔抢戏,真的无语了。原创部分里编剧脑洞也是有的,但是我是来看推理的耶,哪怕你是汉化版,不要失忆啊造反啊三角恋这种狗血剧情
一部不如一部 、倒是释小龙越来越帅了 。
还不错! http://movie.mtime.com/58455/
居然看完了这版公孙策和小风筝的cut,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对这对还念念不忘。我可以!告白那一段真的很有感觉!
1.包拯“傻”演的太刻意;2.包拯最后抛弃人民抛弃亲娘;3.男人戏里的女主一般无意给主角“启发”,兼花瓶角色,美美的站在那就赏心悦目,然而此部的女主太丑,丑拒!事实证明,观众不瞎,长得丑还不比美的人演技好,不会红;4.2颗星给剧情,好在案子还算有趣,小时候晚上一个人看,略恐怖。
其实现在这样的破案剧真的是少的可怜的,三部当中,案子最完整最吸引人的是第一部,但是对比这个,我还是喜欢这部,因为包拯更平易近人~~就是里面的公孙策过于没用了点,倒数第三个案子过于不明所以了点!!
倒数第三集看哭,但是结局太他奶奶地扯了,你又不打算拍第四部,黄口小儿都知道包青天还有老年版的,编剧您第三部最后把包拯编死了您让以后的青壮年展昭和中年公孙策情何以堪!!擦!
和前两部比起来差距很大,超哥演的倒是还不错,但是全部换演员并且服化造型都换了看着有些不适应。
配乐好牛,一首主题曲换了很多次编曲,就可以符合各个片段各种情绪的渲染。很多配角都很有角色魅力:耶律俊才像霸总一样宠着包拯;耶律文才像公孙策2.0,但是没他那么傲娇,且比他包容;庞统是我最喜欢的男性角色,文武双全,有野心有谋略,对女人又很温柔细心;若水的奇思妙想很纯粹自由;春桃她们重情重义,也慷慨正义……每个人物形象都比较饱满,就是男女主,男二女二,他们的感情太拖沓了。一部探案剧,爱情放在重点,节奏太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