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乐队

乐队,Follow Follow

主演:赵怡文,江雨晨,中野阳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2

《乐队》剧照

乐队 剧照 NO.1乐队 剧照 NO.2乐队 剧照 NO.3乐队 剧照 NO.4乐队 剧照 NO.5乐队 剧照 NO.6乐队 剧照 NO.13乐队 剧照 NO.14乐队 剧照 NO.15乐队 剧照 NO.16乐队 剧照 NO.17乐队 剧照 NO.18乐队 剧照 NO.19乐队 剧照 NO.20

《乐队》长篇影评

 1 ) 《乐队》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7月北京加映2场

7月放映分别是7月14日周六下午4点,7月25日周三晚7点30分(主创到场!

)相关讯息请看百老汇电影中心网页http://www.douban.com/event/16797768/

 2 ) 与其为柯本招魂,不如想想自己是怎么死的

这是此次快报读者创新影展的最后一部电影。

我想主办方之所以会把该片排在此届影展之列,除了电影拿了个什么亚洲新人奖之外,就是制片人所谓的“在中国摇滚电影领域”的一次大胆尝新。

事实上,国内从来不缺摇滚乐题材的电影,我也不想去说贾宏声这些人的名字。

即便这个题材在近年是个空白,你也不能拿一部不知所谓的电影告诉观众,这就是现在国内的摇滚圈,这就是现状和现实。

你这不是写实,这不是纪录片,你这是电影,要表达主题,传递价值观。

这不是你把音乐做得多牛逼,取了多牛逼的现场原声,找了几个圈内的相识,选了一个大长腿的果儿就能拍好的。

请问这部电影的精神力量在哪里,那些所谓的电影学院科班出生的实验影像和声乐的堆砌也不见得是为了把国内摇滚乐的现状推到台前,是为了让人绝望还是让更多的年轻人嘲笑一下那些在黑暗中甩头与抹泪的歌者。

如果只是为了让少数一些果儿产生共鸣,那你为什么不好好走你地下这条路而要像制片人所说的拿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和听到。

中国的摇滚乐出了问题,谁都知道抱怨大环境根本就是蚍蜉撼树难以动摇的事实,但是既然还有人在坚持就必然有坚持的理由。

我想了很久,电影里唯一的批判不过是把流行音乐和日韩音乐摆在刀俎上,但如果这样的批判不过为了发泄一己私欲,图一时的口腔快感,那中国的摇滚乐倒是真的没救了。

这样的电影和国内的摇滚乐一样,说的比唱的好听,除了抱怨从来不觉得是自己出了问题,除了装腔作势就没有实质性的反省和改变。

这比模仿还让人可笑和着急。

电影不是写新闻报道,不是摆事实讲实情就好了,不是几个空镜头就能把你内心的寂寞尽数告诉观众的。

我觉得新裤子还是好好去玩你的迪斯科吧,不要把那些国货土摇过了今天没明天的燥性整银幕上了。

做电影的代价太大了,光有小聪明和恶趣味是不够的。

另外,不要提到摇滚乐动不动就拿人柯本说事,不要把你拍电影和玩音乐的节操剪成一片片飘散在北京灰色的天空中。

 3 ) 它在窥探我的内心

就这么一直追随。

直到赵怡文转身走出队伍,往回走。

直到这里,我才能理解,理解我对于电影名字中follow follow的想法。

挺奇怪的一步片子,总觉得连接的有点乱,我不敢说这是我看不懂。

年轻人在这座城市里活着,所谓的摇滚,所谓的文艺,以及所谓的与众不同。

幼稚却又真实,残酷却又引人共鸣。

当科本从家里消失的时候一定预示着某些东西已经不在了。

也许是曾经的疯狂热爱,曾经的想要脱颖而出,曾经的想要对俗世嗤之以鼻,对中国的摇滚现状。

那都是曾经。

无数个作品赞美了对西方摇滚的引进与再发扬,很少有人揭露这个怪现象。

后来发现我也曾这样,有点像是“滚圈的中二病”。

我慢慢发现,赵怡宁做着我曾经做过的事。

说句实话,时至今日,我仍然年轻,但却不再那么去轻易“信仰”或者“信奉”。

我开始不那么认为周围的人都是傻缺,虽然我承认大部分时间他们仍然是傻缺。

但除了音乐之外,真的没有东西能够拯救我。

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抱着琴站在舞台上,当然,现实告诉我做不到。

生活中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击碎这个念想,它看上去这么有重量,却往往无足轻重。

赵怡宁走了很远的路,背着一把琴,追随,返回。

我可以这么想,第一个follow是离开,第二个follow是返回。

曾经多么叛逆的,多么鄙视的,多么不屑的,多么无知的。

我听性手枪,我还听深紫。

齐柏林飞艇你知道吗?

中国,没有那个水平,所以我觉得国外的摇滚环境好的太多。

中国没有摇滚乐的时代,中国只有大明星。

我暂且将第二句设为问句形式。

离开,最终还要返回。

不论到了什么阶段,不论什么方向,追随。

她将脸埋在两膝之间,旁边的科本一动不动时,我的眼泪滴了下来。

魔幻中带着浪漫,我在听见《我不想失去你》以及白色寂静的冰面,柔软的冬天与暖帽时,不知怎么就留下了眼泪,这种微妙的共鸣感。

我觉得这部片子在窥探我的内心。

 4 ) 我们都有一颗摇滚的心

今天感觉挺自在,烧烧香吃吃素看看电影还让我买到了喜欢的书,不过不知道有没有时间去看。

这个电影院感觉真是不错,要是有电锯的周边就好了。

回来有点晚了,想着明天我那种工作状态不经有点恶心。

我都不想承认我是个编辑。。。

想着即使晚睡还是应该写点东西即使写不出什么。

看着这电影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我亲哥,想起他18、9岁的样子,瘦高的身体披着半长不短的头发,想着他大年30还出去,想着在街上遇见他和芳芳,想着他去酒吧驻唱鱼龙混杂把我妈气的半死,想着他领一帮朋友来家里叮叮哐哐,想着他离家出走小女生比我妈还担心,哈哈哈。

他要是看见估计又说你老哥都给你些什么印象啊。

在我心中他的确没什么高大的形象,不就是一情种子么?

长大后才慢慢理解他想去追逐梦想的心了。

冬天我们一起喝酒抽烟他说老妹终于长大了。

前几个月他说:忠孝不能两全。

给我压个半死。

我想我妈也够惨的说的好听,一儿一女,一个学音乐,一个学画画,其实一个早离梦想远去,一个在外面瞎飘。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们总是不甘就这么被安排的走下去,我们向往的太多,我们在这个不适宜的环境里还想着遥不可及的东西。

我虽然没有遥不可及的艺术梦想,可是我想通过不同的方式看看更广阔的世界,以前是上学然后旅行然后工作,最后想和那电影里的傻逼一样出国看看,这种想法似乎越来越强烈,不知道3年后的自己是否能如愿?

也许有无数年轻人都向往自己的梦想,有些人死在追寻的路上,有些人还在继续追寻的,昨天听糖蒜2012有点他妈的伤感,没人可以帮的了你,你必须勇敢的走着才特么有可能走向自己想要的东西。

要不谁都无能为力,也许最后你还是离的那么远但是终归你得到了你不去追寻就得不到,而这一切奥秘也只有你能知晓。

即使我哥还是嘴里说着,你哥弹了十几年吉他得到什么了,当初不吃饭在地下室拼命练得到什么了?

除了手上的老茧连自己心爱的吉他都卖了还剩什么了,但是我知道你说你从音乐里得到很多人生感悟那就够了,你的青春岁月即使是被狗吃了他也真实存在过。

我这个音盲多么渴望可以打鼓打的响亮,如独臂一样屹立不倒,多特么牛逼,我想我没有什么资格梦想有天站在舞台上,但是我用你教我菜鸟和弦弹两下心情真特么平静,感觉坐在雍和宫无人的长椅上似地,这多特么神圣啊。

这特么是音乐的魅力,如同那摇滚让我们癫狂的诉说我们不能说的痛楚,这也许也叫梦想。

即使前路还很漫长,即使有时我也特别害怕没有退路,但是我们依旧要保持愤怒,要记得我们有颗摇滚的心,要有烈酒要有远方要有滚床要有激情。

要去希望这世界上每个人都特么幸福的,幸福的和特么安徒生童话似地。

这世界上有些感情有些命运就是没结果的,不为什么,再怎么样都没用,因为你就是你。

“我相信明天会失败 不代表我心里没有爱”

 5 ) “我觉得周围人都是傻缺”

真香警告。

彭磊导演参加了2019乐队的夏天,被关在一个屋子里,还喜欢上了其他的乐队,甚至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感情,甚甚至亲口承认了这是一种练习生的魅力😂。

说实话,新裤子又引领了一波潮流,大众开始欣赏真的的摇滚了,我就是其中一名。

回到电影,电影很静,拍得像纪录片,所以故事情节也很淡。

让我最深刻的是几个长镜头,第一个是女主放学回家,会碰到猫猫狗狗;第二个是她背着吉他跨过书丛,这段足足有3分钟;第三个是和男友走在什刹海的冰上,镜头里他们没有挽手,甚至有点距离,没看到他们张口,但能听到他们的对话。

这四段的背景音乐是最喜欢的,平静中带着迷茫、期待、希望、撼动。

音乐引人入胜,我像是女主,一直在走,并且像平时一样发起了呆,但是觉得这也挺有趣了。

总共看了两遍。

第一遍看了很喜欢,一方面喜欢文艺片,另一方面是出于对摇滚对彭磊的莫名其妙的敬佩和向往(居然拿了奖)。

就觉得他们没钱还敢那么酷,不怕人嘲笑,这很符合教科书上传授的关于“高尚”的定义: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物质所困。

还有一点是我和女主有着相同的经历,有些共鸣。

虽然心中有了关于未来的大概方向,但还很弱小,也没人愿意引入摇滚圈,练乐器也练不会,还没有发达的互联网!

谈了一场啥也不是的恋爱,男朋友只会说“我不属于这里,我也不会属于你”这种非主流语录。

烦躁!

看第二遍的时候,不喜欢了,有点难过。

跟彭磊不喜欢《背着吉他的少年》一个道理。

这其实是很难捱的一个过程,我想彭磊也不想回到这个过去。

电影到了最后甚至还是迷茫,难受死了。

不过有场烟花保命,没有难过到谷底。

女主成长史也是中国摇滚乐的成长史。

刚开始懵懵懂懂,崇洋媚外,到最后我不想模仿你不想跟随你不想变成你。

其实我觉得中国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现在2020年,从一个小学生变成现在的大一学生,从模仿到独立,这都是个过程。

中国摇滚乐会越来越好的,虽然我不懂音乐,但就是喜欢新裤子这种简单又深刻的旋律和歌词。

还有,偶尔别臭屁了,周围人不都是傻缺。

 6 ) 因为知道<乐队>是彭磊导演的,所以我去看了

记得那场观影仅有2人的场次,其实这样的场面是能预料的,真正吸引我的是片中对于柯本的提及,还有那层深深挥之不去的北京情结,虽然我是个本地土著上海人,最重要的还是我热爱摇滚乐,在心底深处。

《乐队》中还有著名话剧大师孟金辉的参与,当他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大屏幕的时候,心想应该会不错的。

大概的剧情是,女孩对柯本狂热盲目的爱,决定了自己要学习摇滚乐,显然这只是冲动,到了真正学乐器的时候,她却睡着了。

摇滚乐真正呈现鲜活一面的时候,往往就是站在舞台上,女孩和她的朋友们站在台下,观看着,蜜三刀,重塑的演出。

于是,女孩和朋友开始写歌,和乐队合作,在MAO的演出,被经纪公司看中,老板说什么摇滚,要做的音乐是当下流行的,懂么?最后“摩登天空”公司倒闭了。

显然彭导揭露的是现下恶劣的唱片业。

说《乐队》的音乐,还是在电影中占了强项的,是彭导的专业,配乐都很用心,贴切着剧情的转变。

说《乐队》的画面感,个人认为依旧停留在拍摄MV或拍片的水准上,电影中的画面感都很强,单独剪接一张,都是个高水准的片,包括电影的灯光,道具,视觉感都很不错,但是每个镜头构图的雷同,不免给人以单调感,产生视觉疲劳。

就见坐在我前排的妹子在不停的用手机拍照着。

再说《乐队》的剧情,往往坐在电影院的人们花了几十元是想来看明白电影讲的是什么,结局是什么?

《乐队》故事剧情间隔性的穿插着,有点不知所云的中心思想,结局女孩背着吉他离开北京,但是在北京站又折回了。

对于一个真正爱好摇滚的我来说,更希望看到的是,摇滚乐积极向上,独立精神,美好的一面,在影片中,充斥着更多的无奈,颓废的情景。

让一个不是热爱摇滚乐的人,怎么能爱上他那?

本人是因为超载这个乐队,喜欢上摇滚乐的,更多喜欢那会乐队积极向上的精神,2005年前后为了摇滚乐打飞的去北京看演出,因为我一直认为上海不是摇滚的热土,看不到真正的精神所在。

看完《乐队》真正感谢彭导的是,让我脑海中的鼓楼,MAO,北京站,结冰的后海........各种北京的画面,渐渐的又深刻了,这种情节是伴随着摇滚乐的,无法抹去。

但是真正有如此感受的人,还是少数,所以注定了电影惨淡的收视率。

以后的问题是,如何真正让摇滚乐从小众变成大众的时候,也许摇滚电影将不会再被排挤,可重点是摇滚乐得真正说出你的意义所在?

不然中国的摇滚乐依旧将小众或者是退后............

 7 ) 比较喜欢英文片名,FOLLOW——追随

包含剧透。

不过这个流水账剧情其实也无所谓被剧透真的。

《乐队》不只是反应了摇滚乐的现状,也反应了中国摇滚乐迷的现状。

摇滚乐,在国外不过也是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在中国,成了必须和流行音乐区分开的类目,充斥着盲目、假道学和标榜个性,强行装逼。

(彭磊的朋友圈为什么说发窦唯的就拉黑。

他不是不喜欢窦唯,他是不喜欢吹窦唯的现象。

)怡文,一个生活乏善可陈的女学生,因为无聊,因为喜欢科本,爱屋及乌喜欢上了摇滚。

如同片中科本所说: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那么多人召唤我。

然后怡文就去听live house,追随了一支唱了国语填词科本的歌的乐队。

虽说和贝斯手关系较好,后来却跟主唱好上。

主唱一开始玩brit pop,后来又玩车库,因为唱歌调不准,又玩死金。

风格不固定,写歌不用心,一会儿得半夜写歌,一会儿得扯日本文学,一会儿学墨丘利搞基,一会儿学哈草,一会儿处上一个哥特鬼妹,然后要去罗马尼亚玩黑金属。

整天欲作新词强说愁。

然后怡文想自己组乐队了。

不会音乐的她跑去迷笛学校。

可是课堂上最简单的三和弦大小调讲解,她都能听睡着。

练琴房里,一个学员整个下午都在对着节拍器爬同一个格子,而当她走进练琴房,就简单瞎扒拉两下吉他然后发呆。

原来掌握音乐,比她想象中枯燥很多。

怡文才气还挺不错,用一些音效采样和cool edit,写出了AFTER PARTY这首歌。

但写出这首歌的她并没有多开心,因为整个过程她慢慢认识到的,她身边的摇滚,从市场到乐手到整个社会审美,都很扭曲。

于是她放弃了这个摇滚梦。

科本最终也释然离她而去。

在所有主流价值观都在鼓吹文艺梦想,所有的摇滚类文艺作品都在鼓吹和平爱和自由,鼓吹让年轻人追梦。

彭磊结合自身经历,用这部《乐队》试图告诉大部分摇滚乐迷,年少时的文艺梦,只不过是一时的热情,只不过是因为年轻人们对阅历的缺乏,才会盲目恋上滚圈文化的那些矫揉造作。

当真的摇滚,没你想象中的高尚,当真玩摇滚,没你想象中的好玩。

 8 ) 不会画画的摇滚乐手不是好导演

看过彭磊的书《生命因你而火热》,电影《乐队》里很多部分都像彭磊的自传(跟半夜坐飞碟来的已故音乐偶像在一起睡觉和失落时获得的陪伴,很魔幻,也很真实,每一个拥有哪项热爱的人,一定都有这样无数个黑夜中给予自己指引的前辈)。

许多细节一本正经的外表下,都带着内心对现实的种种嘲讽(这很彭磊),包括创作与市场需求的冲突。

女主赵怡文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宠辱不惊得仿佛性冷淡,但就像歌里唱的“不代表我心里没有爱”。

(感觉桂纶镁、周冬雨貌似也经常出演这类型审美的角色,不过很喜欢本片女主清新脱俗又内心笃定的气质。

)一个早熟懵懂青涩聪慧(外表也许在普通人眼中看起来孤僻但实际上有自己的小宇宙,视身边人为傻逼,音乐是无聊生活里唯一救赎)的摇滚少女,在乌七八糟的摇滚人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始终是至纯至真的那个。

挺享受这部片的节奏,慢慢地,却让人没有不耐烦(这一点和彭磊也喜欢的贾樟柯的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是每一个镜头都看得很舒服(当然跟女主颜值也有很多关系),像一首歌的主歌(叙事部分)和副歌(间断出现的唱的部分)交替荡漾开去。

当迷上一个人的时候,果然研究他的一切都堪比看侦探小说,在电影《乐队》里再一次认识了彭磊,和他走过的路。

 9 ) 中国摇滚乐电影的里程碑

中国电影缺少这种真实和诚意。

强力推荐。

我们看腻了各种用钱堆出来的娇柔造作,我们需要这种电影。

如果这能算个开始,中国电影就有希望了。

期待下部佳作。

这些给低分的都不知道鼓楼,连MAO在哪都不知道。

如果你不了解北京,不了解真实的生活,没体验过为理想奋斗,倍儿喜欢看美国大片和甄嬛传,就别乱评了。

 10 ) 我少说两句

费了半天劲找,还充了一个腾讯会员,终于看完了传说中的《乐队》。

下面是正规评论!

我发自肺腑的向我曾经吐槽过的国内低分商业烂片说声“对不起”!

至少你们是真性情的俗,而不是用文艺来骗我。

用片中丁太升的话说,简直是(去掉摇滚)垃圾……但是片子还是揭示了一个现实,当今中国摇滚乐队大多数就如片中乐手一样,知道一些摇滚乐野史和名词标签来武装自己,如果没有大麻就整体创作塌陷。

好了,就先说到这里吧……

《乐队》短评

原以为是个小清新文艺片,原来是个搞笑片。片名叫follow,其实中国很多东西确实是这个现状。

4分钟前
  • janes
  • 还行

傻,不知所云

5分钟前
  • Demon in Grey
  • 很差

对青春骚动的表现让人耳目一新,主打一个心痒痒,哈哈。配乐有点泛滥,就说是搞音乐的吧但是也要收着点哈。与《北京杂种》的气质完全不同。两个新人女孩儿是全片的灵魂,于这么“重口”的题材中加入了清新质朴的亮色。

10分钟前
  • 影左
  • 推荐

从头到尾大长腿,真好

13分钟前
  • 抠搜小怪物
  • 推荐

我最喜欢的一种写作风格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觉得彭磊这部电影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本正经地胡搞,该讽刺的一样都跑不了。

18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甜萌笨。音乐太满

20分钟前
  • 红鱼
  • 还行

看了前五分钟。第一个镜头,框中的树,这个镜头还蛮好看的,以为会有惊喜。但是开头第一个手持镜头,也太学生导演了吧,不知道是摄影还是导演的缘故,景别也太生疏了,一点儿也不流畅。女主确实没选好,眼睛有点儿大而无神,没有灵气,在某些镜头下没有电影脸的感觉。她男朋友那句“村上春树”雷到我了,太假文青了。但是彭磊玩音乐确实可以,点香那个镜头我不太喜欢,但是镜头一转实在拜科本,就有点儿意思了,这年头什么人都可以拍电影,还是好好的干点儿其他事吧,这个工种门槛越来越低了,这也确实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是大家都是明眼人,高低还是能看出来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25分钟前
  • NOBU
  • 较差

太北京某某学院了 要不是假的要死的CG延续了彭磊一贯的风格 我都以为这是他们学生的肄业作品呢 11-08-12标记的想看 对于现在满脑子想着窝窝头的我来说太小清新了 配乐全高中的回忆加一星 科特一直在笑场差评 但我还是爱彭磊没办法 私心加两星

26分钟前
  • 今夜雪糕
  • 推荐

搞成短片可好一点?

27分钟前
  • Bill
  • 还行

http://tv.cntv.cn/live/cctv6?date=2013-07-28&index=0 7/29 01:36

32分钟前
  • 铁甲小宝
  • 推荐

彭磊是个小清新

36分钟前
  • NOP 00
  • 推荐

After party

39分钟前
  • S-SCHOOL
  • 较差

连鬼都出来了

40分钟前
  • 达摩流浪狗
  • 较差

故事讲的一般 如果期待剧情跌宕起伏还是打开湖南卫视好了,这个平静的就好像剧中女主角抽了一口卷烟后感叹 好像来劲儿 我要写首歌一样那么直接又可爱。。。总之,台词是有隐射的 大概就是 去你妈的傻逼金属乐 呵呵呵!

42分钟前
  • shee
  • 还行

加一颗星给花伦。《回音》&《马尔多罗之歌》

44分钟前
  • 21岛
  • 还行

这个DVD我七八年没动它,已无共鸣

47分钟前
  • 大米
  • 还行

电影的女主角,时间久了也很美

51分钟前
  • 麻团
  • 还行

满篇的彭氏幽默和苦涩,电影里说即使崔健死了中国摇滚也不会火,十年前绝望的摇滚人在几年后迎来夏天。很巧的是前后脚看了乐队和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彭磊和李诞分别以不同媒介表达了同个观点,“坚持做一件事本身就是一种才华”,“模仿与抄袭等于是一出手就出法其中,一出手就输了”,音乐创作与脱口秀创作殊途同归。

52分钟前
  • 无人应答
  • 推荐

彭磊装疯卖傻的拍了部当下中国"摇滚"青年的电影,效果竟然比有些苦大仇深的纪录片还好,笑点太多了,还有从头到尾故作正经的神经气质。就是无对白处镜头和配乐都过于单一,花伦的歌好听但用的太过就带不进情绪,有几段剪的点也好奇怪。哦,旅行团那版[我不想失去你]放后海漫步那段还不错。

54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还行

非常好玩儿的电影,好多梗不是摇滚迷可能真看不懂~

55分钟前
  • baboerbe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