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6 21:30:37 来自: 今日 相信有不少人一定喜欢印度电影,或者印度歌曲,比如我。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印度可能是个神秘奇特的南亚国度,不过如今这个佛教和瑜伽的发源地,已跻身于世界顶尖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地。
而印度的商业化电影也尤有个性,常常有香艳美女加挺拔帅哥(爱情和女性在印度电影中总是受到特别赞美),或者狠毒的后父后母的兄弟姐妹,其间凄凄惨惨的爱恨情仇,曲曲折折的阴谋阳谋,再加上大宅人家诸如此类的故事。
当然,更个性的是印度电影独特的叙述形式,就是总少不了大段大段、热热闹闹、美仑美奂而又“千篇一律”的歌舞场面,这俨然就是印度商业电影的唯一标签,给人以“戏不够歌来凑”的嫌疑,你甚至怀疑他们的导演是不是搞混了电影和舞台剧。
的确,自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印度电影进入中国内地后,《流浪者》、《大篷车》、《奴里》之类的名片给人的印象就是如此。
实际上,这是因为尽管这个世界电影大国也有文艺电影,但其本土尤以歌舞片最受欢迎的缘故。
印度有个著名的电影公司宝莱坞,据说是全球出品电影最多的公司,其歌舞片产量非常之巨。
不过,出品于2001年的《阿育王》却比较另类,被认为是印度新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要说《阿育王》与传统印度电影相比有什么不同,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歌舞的新处理。
这部电影中的歌舞虽然也不少,但导演并没有浪费演员们的体力,它并非全片的最大亮点,而是减少到最合理的程度,不仅同样精彩,不生硬,更富于自然的叙事魅力,毫无注水的嫌疑。
它的歌舞被巧妙地嵌入情节的进程之中,尤其是艺术色彩更强,像欣赏顶尖制作的MTV。
而在传统印度电影中,歌舞表演经常是重头戏,有事没事来上一段,但好象除了烘托情境和表白人物情感之外,对于情节发展并无多少实际意义。
二是有欧美大片的色彩。
整部电影从题材到制作上都有在印度商业电影中少有的史诗感。
《阿育王》讲述了印度广为人知的古印度孔雀王朝王子(又是同父异母的桥段)爱情与复仇的故事,但这一特定历史背景在该片内容中并不重要,而是突出了英雄与美女、杀戮与爱情故事本身,情节因此起伏跌宕,从男女的柔情蜜意、情感纠葛,到战争的刀光剑影、小人物的插科打诨,外加悬念,现代商业电影元素可谓一应俱全,算是比较典型的好莱坞模式了,似乎在迎合当代印度年轻人的国际化口味。
一般认为,作为宝莱坞公司当年的商业力作,这部影片的确有意推进印度电影迈向世界市场的步子,它不仅是印度电影史上投资和场面最大、上座率最高的一部战争巨片,并且非常重视发行环节,没上映之前就被热炒,最终擒获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三是艺术表现力更新颖。
在《阿育王》中,虽然故事格局和传统电影并无本质不同(男女爱情、慈母、可爱的孩子、丑角和坏蛋),但导演追求史诗式的表现企图令人耳目一新。
其场面并不象北美战争片那样讲究极大铺排,但与传统歌舞片相比仍然显得奢侈许多。
从视觉效果看,其情节与画面的结合的确达到了眩目的效果,为歌舞片所不能,抒情、搞笑、悲壮、血腥齐备,顿觉大气而不失有趣细节,又令人沉醉于那种阴郁、神秘的旷远之中。
影片中王子的武打桥段设计特别讲究,不讲实用,非常唯美,倒有点舞蹈的错感。
此外,《阿育王》更加讲究人物精雕。
不仅主角阿育王的性格刻画较为丰满,在配角上,配置了美丽的阿育王妃、卡林加的护国将军和小王子、阿育王的父皇等更加丰富多样的人物群像,使得全片有了与其传统商业电影迥然有别的内涵。
从生产者看,电影文化的改变一定来自其创作群体的变化。
所说,当前印度新一代电影人中有一批都有留美研修的背景。
传统总在历史中演进,这或许是全球化时代文化间交流的必然。
这种情形更多的可能是使当今印度电影创作加强向北美商业电影的学习,进而影响到印度人的传统口味。
也许,这个千年国度的电影人的艺术思想早已开始脱离保守与传统,而更趋于现代和开放的变化。
当然,《阿育王》欧美化的另一方面是票房明星。
男一号沙鲁克·罕是印度目前的一线超星,号称“印度的汤姆克鲁斯或刘德华”,肌肉发达,演技超群。
总的来说,《阿育王》是这些年来所能看到的最好的印度新电影了。
其实,就故事本身来说,它算是相当老套:一个传奇的铁血君主从天真到暴力、再到觉醒(出家侍佛)的心路历程,一个关于“仁慈”主题的故事。
但看惯了载歌载舞,就觉得这部电影实在了不起。
另外,影片中如痴如醉的背景音乐,也是我耳朵享受的重要所在。
附: 本片中号称“史上最凄美的笛歌”:http://bbs.xbzh.com/blog/UploadFiles/2006-8/89320409.mp3 印度文艺电影也不少,推荐一部《午餐盒》: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0388680/
当年早有耳闻此部大片,但是一直对印度电影提不起兴趣,觉得无非是印度舞蹈拼凑而来的片子,但是近几年印度电影的发展让我重拾了对这部影片的兴趣。
毕竟是十年前的片子,现在看来,服装,场景等的安排都显得有些粗糙,最令人搞笑的是其中的打斗场面,相比之前,不得不说中国功夫确实更精致一些。
至于剧情,权势争夺、爱情、误解,惯常的套路,没有太多的亮点。
可能是韩剧看太多的原因,在本片的很多情节处理上,都似乎觉得不太流畅,比如女主角与戴维之间的关系,戴维最后何去何从等等,虽然主要剧情都已经落幕,可是心里还会有些斤斤计较。
出生在帝王世家的阿育王,注定生活在权利与欲望的争夺中。
智慧与武力并存用我们的话就是文武双全的翩翩王子怎么会甘于平庸?
第一次阿育王为了亲情,放下了自满与不羁,策马离开了“是非之地”。
当他醉入爱河,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心想随那如画的美人一同浪迹天涯时,亲情又召唤他了。
他不得不暂时放下儿女私情,踏上归途。
当他兑现承诺骑着大象来接公主的时候,公主却死在“噩耗”之中。
绝望的他站在悬崖上,想要结束这一切,却再次被命运作弄。
试图将自我麻痹在无情的战役里,蜷缩在死亡的边界上,即使遍体鳞伤也不能唤醒死亡的心,哀莫大于心死大概就是这种写照吧。
就在遍体鳞伤的时刻遇见了佛教的女儿,为了救命之恩娶了佛徒的女儿。
似乎他的命运齿轮被权利、亲情、爱情、友情、恩情推动着,无力反抗。
树欲静而风不止,在一切开始美好的时候,他的母亲又成了权利争夺的牺牲品。
此刻阿育王内心掩埋已久的愤怒、孤独、仇恨、通通喷涌而出,再也没用东西能阻止他那颗肆掠的心。
再一次用战争来麻痹自己失去的一起,试图用胜利来弥补内心的创伤。
当公主厮杀在战场上,终于寻觅到那个她日夜思念追逐的人居然是满手血腥的敌人时,那种寒栗绝望的眼神直戳心底。
阿育王发现挚爱没有死的时候,人性的恻隐之心又被召唤出来。
此刻他终于看到了杀戮带来的伤痛,看到了双手的血腥,看到了生命的可贵。
阿育王便开始反思自我,开始后悔··这时公主和王子终于重逢了,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眼神中透露的爱与恨、悲与喜,无以言表的爱和名族战争的恨都鞭策着他们的爱情,也预示着这样的爱情之火终究会被战争的鲜血浇灌至灭。
爱是战争的源头,也是尽头。
贯穿全文的依旧是佛,是欲望的尽头,是一颗平静的心的最好归宿。
最后阿育王领悟了佛教的真谛,战胜了内心,洗涤自我,皈依我佛。
印度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阿育王除了统一印度、极力宣传佛教外,在他身上还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这让我觉得很好奇,尤其当听到有人说他和一个女人的感情纠葛的时候,我心里的那点儿八卦和猎奇的小心思都被调动起来了,所以想要看看。
其实,可以想象,这片子肯定是有些戏说版本的阿育王野史,在大的原则上肯定不会让影片中的阿育王有大出入,但是绝对加了很多想象的部分的。
当阿育王子直白表明自己想要做国王的时候,我知道,这只是最开始的他,未经世事,只是像个简单的孩子一样,想要什么就要。
面对兄弟多次暗杀的威胁,阿育王子的母亲以静坐的方式让自己的儿子离开。
他确实是个孝子。
说实话,他在离开后会发生什么,期待的会是些惊险有趣的经历。
不想当他看到一个美丽性感的红衣女子被眼前一亮时,我知道,俗套的爱情故事要上演了。
出走王子配落难公主,登对极了。
而王子隐瞒身份是推动情节发展必须的一环。
公主和王子的失散是可想而知,只是两个人要怎么再次相聚呢?
这是我看片子的时候比较关心的内容。
以为对方死掉的阿育王心如死灰,在娶了佛教徒的女儿后,他对生活貌似渐渐有了希望。
即使没有爱,娶个善良美丽的姑娘,对人生也算是种安慰吧。
印度电影中的歌唱部分很有意思,是印度文化特色的体现吧,看的时候感觉像是回到了小时候看白娘子传奇一样。
到后来,阿育王的妈妈死了。
他心中的那份残暴被激发了,杀死兄弟,不断地征战,不断地求胜,最后终于和自己挚爱的卡拉公主在浮尸遍野的战场相会了。
当阿育王心存希望的喜悦和愧疚交织的寻找卡拉时,我觉得特别难过、纠结,心中有些希望那个倒地的女子别再醒来,让他终身带着悔恨生活吧。
但是影片肯定是要让男女主角相见的,只是卡拉的弟弟阿卡还是死了。
我心中可惜,影片没有写女主人公以后的生活,我好奇她会做出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她会回到阿育王身边吗?
甘心做这个杀死自己国家人民的人的男子,即便他已经悔恨。
而不回到他身边呢?
她又该走向何方。
影片的重点还是要反应些历史的,所以几次刻意地表现佛像的镜头,阿育王娶的是佛教徒的女儿,影片尾声出出现的步履蹒跚的高僧。
这些都是明显的意象。
这些都是佛教和阿育王的渊源的注脚。
总体上说,主角很美,情节还好,配乐上很现代,场面不算宏大,史诗称不上,历史类题材的电影而已。
“如果你不和我说话的话,地狱之门将要被摧毁,我将要毁掉一切”这是阿育在母亲被杀害的时候一句独白。
片子里看他一生只爱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初恋——他的母亲。
另外一个就是他在游历的时候遇到的勇士——卡瓦。
对功名利禄不追求的阿育,或者我更愿意叫他帕王。
在自己两条防线都崩溃的时候,大概真的没有了生存的欲望,恶魔由然而生,杀兄称王。
称霸战争杀缪使他变得“麻木不仁”,不分是非。
不由得想起了秦始王。
大概在那个时代他也生不由己,连母亲这唯一的依靠都没有了,觉得生死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吧。
一旦一个人到达了奔溃绝望的边缘,愤怒会使人毁掉一切。
片子中的帕王是由于意外发现卡瓦未死的真相从而去寻找卡瓦过程中看到自己造成的生灵涂炭,从而再见卡瓦才彻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由于自己知识不足,特意又搜索了一下关于现实历史故事的阿育王。
历史故事记述是啊育终于看到自己最终赢得的“只有寡妇的眼泪,孤儿的哭声以及无数的尸体”,与佛教大家长谈多次终于归于佛门,从此将佛教宣扬海内外,宗教影响也是颇为巨大的。
什么是文明?
——观阿育王有感引言——观兴亡成败,学四圣谛,必看阿育王。
我没想到我能够在周末收获这么好的一部片子,豆瓣上的评论都让我不甚满意。
所以我决定自己写。
作为一部讲述英雄传奇的史诗般的大片,这部片子非常例外,把重心花在了写情上。
影片让我看到了阿育王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
故事的重心也花在了阿育王和两个女主角的情感纠葛和他对母亲的感情上来。
其中的那个小王子确实是神来之笔。
看似无关紧要,其实是后来非常重要的伏笔。
这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生活着的人,而不是一个英雄。
他也有喜怒哀乐。
他不过是比兄长们更有才能而已。
为何有才能就要经历这些波折?
他不晓得。
连他的父亲也不过是利用他去四方平定叛乱而已。
生在这个家中,他只能选择顺服。
母亲的宽容忍让时时温暖着他的心。
然而他毕竟是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那种霸气,时不时的就会外露出来。
于是,他开始了他的旅行,那是一个怎样的旅行呢!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从此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只是一个追寻爱的人。
要知道这段时间才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看完这段我都想去学武术和舞蹈了。
可以那么美,可以保护心爱的人。
这是一段可以忘怀所以的时光,让人甚至忘了这是史诗片。
但正因为在历史的背景下,才更让人充满憧憬。
看到中段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如果他们知道他就是阿育王子,会是如何?
在我还在期待一个浪漫温馨的结局的时候,一个变故发生了。
我晓得这背后必然有伏笔,却没有想到会是如此的悲。
和许多爱情故事一样,导演成功调动了观众的胃口,想见而不能见,明明近在咫尺,却又悄然错过,这是多么令人心碎啊!
最后由此酿成阿育王一生的最大悲剧。
他一步步走向残忍、独裁。
看到这里仍然不佩服导演。
怀孕是个小插曲。
其中那个和尚的形象,非常深刻,尽管他说的话不多,但是从中似乎看到了心灵皈依的希望。
是的,阿育变了,他变成了阿育王。
那些可以彪炳史册的功绩,但是有谁知其然呢?
成吉思汗曾经说过,他最大的快乐是看着别人被他打败,然后掳掠别人的财物,占有别人的妻儿。
但是,这恰恰说明了他很孤独,孤独得只能用这种野蛮的方式为乐。
还有拿破仑,他曾经威名赫赫,却对自己心爱的人说: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一天真正快乐过。
同样,战无不胜的阿育王并不快乐,他已经死了,是一个行尸走肉,支撑他活下去的,恐怕只有仇恨。
我想,阿育王吸引我的到底是什么?
论战争场面,亚历山大大帝更胜一筹。
但是,印度特色的音乐和舞蹈吸引了我。
甚至在阿育王与追杀小王子的刺客对战的时候,还有这种音乐。
音乐和电影很好的融为一体。
两个女主角又貌若天仙,男子又有侠客一般的武艺,这种故事情节,肯定很多人爱看。
不过本篇的好处,更在于历史与情感的交融。
如果仅是儿女私情,有可能变成还珠格格那种模式,美好但是肥皂。
但是影片通过一次次的情节错过,最后类似蝴蝶效应一样,堆叠成了一场不可收拾的杀戮,而且还是两个男女主角各在一方,这明显增强了影片的张力。
最后又在小王子的死去中戛然而止,并未讲王子和公主未来是否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则影片不仅仅是在写某个人的儿女私情,哪怕他是阿育王,而是上升到了对历史的反思,对人生的感悟的高度。
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
这是我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最大的思考。
所谓文明,应该是让人更加和谐幸福的生活的方式。
野蛮,则是让人生不如死的生存状态。
这是我的定义。
春秋无义战。
是的,春秋时期已经开始兄弟诸侯国之间互相残杀。
但是,那个时候打仗还是很讲礼节的,打倒主帅的车就可以了,鸣金也不可追击。
不像后代,为了打胜仗,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于是,我们称春秋的打法比较“文明”。
这样,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不是很显然吗?
文明建立在秩序的基础上,而秩序体现了人类的自制。
不是不能为,而是不忍为之。
故而自己约束自己,创立秩序。
这才是真正的文明者。
可惜后来人轻信了一句“成王败寇”,文明遂走入误区。
因此,我不认为文明是一直向前的,我相信那些心灵平静的人那里,他们那里,有真正的平安,也就是真正的文明。
阿育王最后回来了。
可惜他不能推己及人。
如果不是他心爱的卡瓦公主触动了他的心弦,他是否会成为像成吉思汗那样的独夫?
不可否认,那些会打仗的人都很有才能,可以说雄才大略。
但是和一个文明人的素质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阿育王,最大的不足就是不能联想到,他杀死的人当中,有多少人有着心中深深爱着的卡瓦?
他杀了别人的伴侣,杀死了别人心爱的人,难道命运还要再垂青于他吗?
一个人的不幸,只因为他是领袖,而放大到了上万人之上。
类似二战中的希特勒,据说学画画的时候被一个犹太人羞辱,因此后来一定要杀死犹太人。
这一杀,就是上百万的人。
难道人类不能想到更文明的解决办法?
阿育王这部片子里,战争场面一直没有特意渲染。
只有最后一战有史诗大片的感觉。
但正是在后来阿育王在战后的战场上寻找他的爱人的时候,我们才触到了佛教的要义。
我一直在想,佛教到底是诞生在什么样的时代里?
它要解决人生的哪些问题?
在这样生生死死中,到底人生有什么意义?
佛教徒在当时还是可以结婚的,比我们后来传入中国后要合理很多。
中国也主要是因为梁武帝,才改变了佛教的很多传统。
其实佛教最初宣扬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那种厌倦了杀戮,主张众生平等,顺其自然而生活,去爱身边的人的一种哲学。
这种哲学包含了深刻的自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戒律。
佛法为何讲因果?
世人多杀生,遂有刀兵劫。
通过因果劝人止戈为武。
伟大的乔达摩.悉达多啊!
他也曾经是个王子,他一定亲眼目睹那个年代无数的战争,无休止的杀戮,寡妇的眼泪,孤儿的哭声,人生的短暂,种姓制度的残酷,因此决心创立佛教,度化众生。
所以,当我看到阿育王在一群尸体中努力寻找他的爱人的时候,我不禁为之动容。
本来都是一样可怜的人类,何必自相残杀?
他要给一个人一碗水喝,那个人知道他是阿育王,恨他,宁可死去。
这时,他们相见了。
终于相见了,却是这个结局……而今天的我们,又活着怎样的世界呢?
虽没有杀戮,却充满争竞。
如同阿育王和他的兄弟争夺王位一样。
每当想到那个可爱的小王子,就会明白这些争夺是毫无意义的。
小王子说:阿育王夺走了他的土地,说这话的时候,他还是称呼阿育王为他敬爱的帕瓦,他不知道帕瓦就是阿育王。
是啊,不知道多好啊!
或者知道了,能够放得下这些利益?
那么普天之下,莫非兄弟了。
影片其实很深刻,要深深的融入才能体会。
舞蹈和歌曲都很棒。
有人以为拖沓,但是构成了特别的文化风景线,充满了异域的风情,只要耐心,是可以看得懂那些歌舞的象征意义的。
基本就是追寻,然后失落。
最后领悟四大皆空。
因此我觉得看来这部影片,我更了解佛教了。
也更了解了兴亡成败背后一点意义都没有。
如果让阿育王去选择,他是否宁愿还是那个云游四海,找到真爱的浪人?
我想我会选择是的。
作为古印度历史上最强大的孔雀王朝的王子之一,年轻的阿育王因其不同凡响的才能而受到一帮同父异母兄弟的嫉恨,都欲除之而后快。
在母亲达罕王后的苦劝之下,阿育王离了皇宫,开始了他苦行僧式的云游生涯。
路途中他自称帕万,遇到了同样因宫廷之变而流离失所的公主卡瓦奇,在历经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后,阿育王和卡瓦奇之间的爱情终于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
然而天意弄人,就在两人即将缘定终生的时候,母亲病重的消息使阿育王不得不离开卡瓦奇,踏上归国的路途。
当阿育王满怀喜悦地回来想与爱人重逢之时,得到的却是她早已惨死在兵乱之中的噩耗。
残酷的打击使得阿育王心灰意冷,不久,来自宫廷的暗害又使他身负重伤。
在疗伤的过程中,美丽善良的姑娘德维为了保护他,在新婚之夜失手杀死了刺客,沾满鲜血的双手使得她成为人们憎恶的不祥之物,阿育王为了报答德维的救命之恩,决定娶她为妻。
此时他哪里知道,侥幸逃生的卡瓦奇公主还在人海中苦苦寻找那位名叫帕万的年轻武士,那位自己的爱人。
不久以后,王妃怀孕的消息让意志消沉的阿育王重新燃起了希望,同时也让那些无时无刻不在暗算他的政敌再一次把罪恶的双手伸向了王妃腹中的生命,阴谋没有得逞,但是阿育王的母亲却倒在了血泊之中。
愤怒与仇恨改变了阿育王,为了复仇,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兄弟,登上了皇位。
为了发泄怒火,他率领大军南征北讨,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最终用沾满鲜血的双手建立了供历史见证的丰功伟业,同时也使自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众叛亲离。
更为可悲的是,昔日刻骨铭心的恋人竟然与自己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战争的胜利让他得到了一切,也失去了一切。
最后,在对人生有了一番全新的感悟之后,他皈依佛教,并将后半生的追求定格在了潜心研修与推广佛教上,使佛教走出印度,传到缅甸、斯里兰卡以及中亚、西域一带,佛教后来成了与伊斯兰教、基督教齐名的三大宗教之一。
片中充满着异域风情美仑美奂的舞蹈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舞蹈是一种人体肢体语言艺术,它表达着舞者内心的情感,即将上映的电影《热烈》讲诉的也是一个叫陈烁(青年演员王一博饰演)的卖艺少年一直没有放弃自己街舞梦的一部喜剧励志电影,青年演员王一博本人非常喜欢和擅长街舞,最近他的街舞队长开场大秀更是掀起全民街舞热潮!
引起了海内外所有街舞爱好者的高度关注与争相模仿,作为中国顶尖舞者推广大使,就更加期待他在电影《热烈》中的精彩演绎!
18.07.14 ★★★★阿育王:放下屠刀的达摩阿育王子在遭遇母亲被杀的刺激后化生为恶魔阿育王,征服了整个印度,而最终因为阿亚小王子的死和公主的痛恨,变成了达摩阿育王。
提出用爱感化人心,而阿育的佛教妻子生下的双胞胎孩子,也把新生的佛教发扬的世界各地。
给世界留下的宝贵的人文遗产。
但是,阿育王朝在50年后就崩溃了。
这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推崇人文关怀的统治,对人民这么和善的制度,会崩溃呢?
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他的思想太超前了,那种人文的文化,在当时的那种民智未开的情况下,其实并不适合使用人文文化来管理,因为那种只会使得原本适用的制度逐渐崩溃。
在当时社会民众的综合素质下,只有最适合的制度可以存活下来,也就是——封建统治。
那个世界各地被称为封建时代的历史也印证了这点。
这就又引申出一个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古代的伟人,会提出一种对现代来说,都很超前的现代的人文思潮的管理方式,但统治却往往并不能生存下去。
这就是民众的愚昧性所导致的一种悲剧。
即便是如今也依旧如此。
另一方面,所谓追求,就是追求超出自身现有的理想状态。
而由于这些优秀的顶层人物,属于阶级的高层阶段,他们追求,本身就已经是超出他们本身现有的,是他们顶层的更高的追求,这就使得他们有了更高人文文化的精神思想,他们本身的素质非常高,因而提出的更高追求,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说是接近梦幻泡影了的"天堂乌托邦“。
这种追求,在封建社会时,民众和上层阶级的世界观认知差距过大,而没有群众基础,社会民智未开,基础条件无从谈起,靠着伟人的影响力而成为传说,使用这种方式,仅仅只是孤掌而鸣。
虽有和鸣,却非自身所能理解,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靠的依旧是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在硬撑。
终究是人死,道消。
PS,佛教妻子比那个公主漂亮多了哇咔咔
“王子会带着很多大象和马回来的,嘚嘚嘚嘚。。。
回来娶她的新娘。
”这是阿育王为小王子讲的故事的结局,可现实是王子带着很多大象和马回来,没有娶他的新娘他带来的只是杀戮。
唉!
有话不说清楚害死人啊。
算是很好看的电影,因为名字叫阿育王,所以我一度以为该是部主旋律的片子。
好在因为沙鲁克汗的原因还是看了,很是喜欢。
是从这部片子才发觉那个女主角还算是很漂亮的,只是美的方式不一样,太野了。
以前倒看过不少她演的电影一直觉得她长得别扭,今天承认是自己俗了。
台词也很好,像什么“太阳,月亮和星星都是你的”秒杀女孩子啊。
不过,看印度电影是要讲缘分的,有些人就是不能接受唱啊跳啊的。
反正,我是很喜欢那些颇具喜感的场面的,就像周星驰的电影,俗是一种态度,咱得俗出水平俗出风格,阿育王就是俗的有水平有风格。
2007-08-17 20:36:04 来自: 今日[关闭] 这部电影与传统印度电影的确有所不同。
一是音乐并不成为全片的主要内容,但仍然起到点化情节的作用。
而且音乐的场面更富自然魅力,更有艺术色彩,并没有剧情不够音乐凑的嫌疑。
二是有欧美大片的色彩。
整部电影本身题材概括了阿育王一生及其重要变化,虽然场面并不象现代战争片那样讲究大气,但情节与画面的结合仍然使人沉醉于心灵的旷远之中。
该片最大的看点是印度电影人艺术表现思想的变化。
当然,英雄与爱情这个传统的剧情也是颇为吸引力的地方。
初中历史老师放给我们看的 从那时迷上了印度
王子旅行记
cctv放过 断断续续的看过歌舞还算少
马马虎虎可以看
印度电影给我的印象就是充满了歌舞 2个半小时里最少有1个小时是在唱唱跳跳 阿育王里虽然也不能免俗地有许多这样的桥段 但丰满的剧情能让不喜欢这些歌舞的人也耐下性子来一一看完 最后的结局充满了命运捉弄的悲哀 是让我爱上沙鲁克汗的一部好片子
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到美女身上去了。
这女的第一次演电影就演了这巨片,家族影响力不容忽视啊,出来混,还是要靠山的
21/8/23
男主又矮又胖又难看,怎么火的
雷片都是来印哒!舞王阿育~
印度电影给了我一次惊喜
love wounds in a way that does not let you live or die
画面很美,男女主人公都很耀眼,音乐也很好,但是也就如此了。。
原谅我对印度电影有偏见....
美女俊男,很好看的故事。音乐和舞蹈都很好看,妹妹特别喜欢
Shahrukh Khan.我对你曾经多么痴迷啊
很强大的历史言情片。
从敦厚纯良到嗜血成性再到立地成佛,这种转折单用一个爱情足以解释吗?演员、风景、印度舞都挺好,就是很遗憾成了一个准言情片
影视欣赏课放这破鸡、巴玩意~~~服了!
看的第一部印度电影,在CCTV-5佳片有约。如史诗般的壮阔场景,加上美丽动人的印度舞蹈,轻易就俘获了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