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爸爸》这部影片正解:在爸爸高压之下,儿子噤若寒蝉。
父心血来潮欲建立平等民主父子关系。
儿信以为真,与父平起平坐渐至蹬鼻子上脸。
父自尊受辱忍无可忍一顿暴揍撕毁协议。
儿屈服。
父痛心疾首与子议和,儿学乘(乖)不接招俯首称臣。
从此父子貌合神离。
该片被追毙,次年获洛迦诺最佳影片奖。
投资打水漂。
2012-8-29 03:27来自新浪微博
很不错的电影,那时北京亚运会正开,现在都开广州亚运会了,逝去的是四合院里的随便可以闯入你家的街坊邻情,一起学骑自行车的女同学,见天儿胡同口打台球的 胡同串子。
不变的是我们一代一代被生活无情摧残理想归于现实,是我们亦父亦兄的父子情节梦想,是一茬又一茬校园里无尽的青春。
看到部片里精神病院的描写,才发现后来《大腕》《甲方乙方》里的精神病院情节都是冯小刚从这部片里找到的感觉,精神病院就是一种隐喻和象征。
冯小刚现在是大腕了,已经不在把钢笔磨的铮亮,茶泡的正酽,听着歌剧憋诗了,估计他现在忙的也把自己的理想全忘 了,他演的工会主席也不知道是哪个国有资产的转制企业,现在一定是巨无霸型的大地方了,至于他老婆二十年前的角色看上去比现在还老二十年。
审美和化状发展的还真快,马车同学后来哪去了?
长的还真像冯小刚
这部电影是好友兼我崇拜的偶像笑笑哥推荐给我的,因为前段时间看了一部“老”电影《破事儿》,里面有冯导的客串,里面他一出场我就觉得喜感十足,便问是否有同类型电影。
知识渊博的哥哥立马向我推荐了他主演的电影《我是你爸爸》。
初识这个名字,还是源于王朔的同名小说,不过遗憾的是,总是阴差阳错的未能读过,正好这次能补上这个遗憾。
话说冯导演电影,肯定不能是偶像剧。
他的长相, 用宗盛大哥歌词里形容,“就算婉转地说,长得勉强只能算普通。
”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从早年间耳熟能详的贺岁电影,还有我一直都非常喜欢的《老炮儿》中六爷形象,更不提现在还热映的电影《芳华》,都是我对这位大才子崇拜的五体投地的原因。
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基本上是老北京小市民的家长里短。
但是,冯导饰演的父亲马林生和儿子马车的日常交锋,却让有过类似经历的我忍俊不禁。
作为一个身兼父职母职的单身爸爸,马林生无疑是爱儿子的,但作为中国传统的父亲形象,他又是不能对儿子表达出爱意的。
作为父亲,要严肃,要成为儿子的榜样,必须“端着”父亲的“架子”。
影片中有两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个情节是儿子无端被小流氓欺负后,马林生拿着蜂窝煤准备为儿子报仇,但在最后关头却因为懦弱放弃了。
在众流氓的嘲笑声中,马车被激怒了,想和小流氓们拼命,马林生将蜂窝煤往地上一摔,抱住了儿子,这事儿咱们算了!
算了!
然后嚎啕大哭。
但是在第二个场景中,流氓头子找上门,为了保护儿子,马林生被狠狠揍了一顿。
在片子的最后,父子俩重归于好。
作为中国式父亲,一直被强调“父爱如山”的形象,必须得“端着”架子,但当时代在飞速发展的时候,原有的老派观念已被觉醒的儿子所反驳,马林生也经历过无奈,他试图和儿子以朋友身份相处,却被儿子误认为是酒后失德,吓得不轻。
在儿子的生日会上,试图和儿子的朋友们打成一片,却被礼貌的请出门外。
这段戏,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老炮儿》中的一个镜头,六爷去找自己的儿子小波,手里费力的拎着一个点心匣子。
不是老北京人,估计对这个细节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但是就是这盒点心却让我印象深刻。
这部拍摄于早期的电影里面有很多现在的明星大腕,徐帆饰演的后妈,将一个有点儿神经质,但特接地气的中年妇女演的活灵活现,她有一句台词大意是这样的,我这个岁数,早已经过了让人喜欢的时候,只要你不讨厌我,或者心里讨厌我嘴里不说,我就觉得挺好。
袁苑饰演的带着小聪明的神经病演员,在片中是一大笑点。
不由得想起大腕中李成儒那段经典的台词,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很喜欢本片,尤其是背景音乐,基本上都是爱的奉献这首歌。
在父亲的心目中,自己的所做所为,都是对儿子爱的奉献。
在我心目中,这部绝对是五星佳作,收藏了。
好片!对老北京胡同的生活有超级现实的描写,语言绝对北京味儿,而且才发现冯小刚还有这么好的演技让我意外的是,导演用"爱的奉献"作背景音乐贯穿了全片,用心良苦啊!
《我是你爸爸》拍摄于1995 年,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王朔这篇小说又根据冯小刚更早之前的一个电视剧设想而写成,两人的合作顺理成章。
1990年代中期,冯小刚导演了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在同类题材的电视剧中至今没有被超越。
但其时作为电影导演的冯小刚还远远没有成功,几部电影都没有得到更多关注。
那个时候,中国电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被过分谈论。
和很多人一样,对冯小刚的兴趣其实来自王朔,当年一直觉得他们是“一拨”的,甚至在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中就出现了冯小刚的名字。
正是以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甲方乙方》让冯小刚开始了他的贺岁片模式,接着中国社会消费时代的来到,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脾气也水涨船高。
冯小刚曾自称“商业片导演”,那个时候,中国的电影还“很不商业”。
他这么说,骨子里也许是对于假模假式自命清高的中国电影标榜的难以定义的艺术性的一种嘲讽。
但同时显出当年的冯小刚和王朔所具有的相似的气质,俗得真实,对崇高的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一切充满调侃。
而冯小刚又是不同的,他和张艺谋一样聪明、善变,这种性格来自其出身的小市民阶层。
他知道普通百姓的喜好,尤其是这个高速变化中的社会里人们的心态,他的迎合常常都恰到好处。
前些年冯小刚便与王朔渐行渐远,这两年又绑上了刘震云。
刘震云有一定的幽默感,但来得很不自然,看《鲁豫有约》中憋着笑洋洋得意地抻着讲自己的那点事儿,怎么能不让人注意到他的表情而对他讲出来的内容感到不耐烦呢?
《我是你爸爸》本来有可能成为一部出色的电影,带有很明显的王朔和早期冯小刚的风格。
即便在技术上很粗糙(剪辑的混乱最为明显,也许是由多次修改送检造成的),仍可以感到影片所传达出的黑色幽默,并令人兴奋。
王朔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是文字和语言,操弄影像已超出他的能力。
冯小刚也没有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也许今日中国也并不具备相应的观众基础。
冯小刚在此之后的全部电影都不乏幽默的元素,但总是显得很肤浅,而大众对其幽默以流行语的方式接受和传播,则更加速和扩大了这种肤浅。
中国似乎缺乏彻底的黑色幽默精神,既没有传统也没有新的创造,文学上莫言有一些表现,电影则罕见。
这部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如马父欲痛打儿子却在儿子面前被邻居毫不留情地羞辱;马车被小流氓欺负,马父愤而操起一块蜂窝煤冲了出去,真到了小流氓们面前却又气势汹汹目不斜视地冲了“过去”;在强压失败后,马父声称要和儿子做哥们儿,期间出现的种种可笑、幼稚的举动……等等,都非常精彩。
王朔非常擅长表现人们内心的软弱与想要逃避的心理,这些在电影中都有很好的发挥。
尤其落实在“父亲”这样一个角色上,非常鲜活,反差极大。
一个在生活中也满口“官僚腔”的工会主席,一个所谓的类知识分子,一个丧妻后独自抚养儿子的父亲,却处处现出了被逼迫、被强加,不堪责任的样子,十足的卑微而虚无的小人物,一个可怜虫。
这个人物印证了长久以来的一个想法:相当多数的人,自己远没有成熟,人格尚不健全,并不具备做父母的能力却糊里糊涂成为了家长,而在后代的成长中不断地与自己的无能、愚蠢狭路相逢。
多数人更善于自欺欺人,他们以父母的身份作为唯一论据不断地自我证明,其结果是每一代人都在疑惑与压抑中长大,不断重复这种糊里糊涂的悲剧。
冯小刚饰演的马林生由于自身的软弱与不负责任,几度放弃“父亲”这一身份,那句“我可当不了你这爸,我没这能力,我不干了!
”是本片最好的总结。
在怀疑儿子撮合自己和齐怀远是别有用心之后,马林生迅速恢复了父亲的身份,只是这个父亲早已没有(也许是从来就没有)威严,有的只是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相对于儿子的倔强、勇敢,更显得委琐、可笑。
翻抽屉一场戏中,马林生对每样玩具的把玩和自我幻想的情节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面对镜子的假想如出一辙。
当然,这里有出处上的一致,这一情节在本片中甚至更精彩一些。
尤其是与之衔接的是马父偷翻钥匙却被儿子抓获,继而恼羞成怒大发雷霆,父子冲突的一场戏。
对比之下,更加显出这个父亲的可怜、可爱与可耻。
冯小刚的演出夸张而精彩。
无论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历史老师,还是《甲方乙方》中满口官僚腔的公司经理,都是类似的角色。
而恰是将此类人物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我是你爸爸》却没能有机会让更多人记住,有些遗憾。
而徐帆,在看了她那么多的电影电视剧后仍然不知道她究竟适合哪一种角色,《永失我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她不够美,于是发嗲撒娇就显得肉麻;《结婚十年》《手机》,人物的层次感很差;倒是《一声叹息》好一点。
《我是你爸爸》中,她的角色是一个经历过两次婚姻,举止粗俗的中年女人,一如既往地夸张。
新婚之夜的一场京戏,倒是拿出了一点干货,显示出早年所从事的行当攒下的基础。
徐帆的表演除了夸张,也没什么别的了。
《我是你爸爸》的DVD,在《天下无贼》热映阶段出现在市面上,改名为《冤家父子》。
海报上的冯小刚与徐帆却是已然得福发胖的名导夫妇,别扭,又有一种意外的幽默效果。
当初电影和小说同名,送审后改为《爸爸》,《冤家父子》不知道怎么来的。
根据媒体报道,这版光碟的来历竟相当可疑,各方说法互相矛盾。
无论正当、合法与否,无疑是有人要借着今日冯小刚及其电影的走红,赚上一票,而观众才得以看到这部拍摄于十年前、险些成功的电影。
对观众来说倒是好事。
| 2006年5月1日初稿,2021年9月3日修订 |
父母想教育好孩子,一开始当然是心平气和的讲,但当孩子不顺自己心时便忍不住要动手了。
一动手教育的性质就变了,父母对孩子的暴力实质既由体格的悬殊和经济控制对孩子的“不正确”行为进行扭正,但这种行为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只要我比你强,那么我说的就是对的,你就不能反抗我的错觉。
暴力行为是父母的懒政,言传身教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而暴力行为则不同,不听话打一顿就行,暴力行为只能使孩子表面顺从,抗拒和副作用暗暗埋下。
孩子从来都不是父母的,剧中马林生对马车说你吃我的,住我的,那么你一切都是我,这种逻辑是错的。
国家的一切都是人民给的,公务人员的吃惯用度都来自人民,那公务员要给人民跪下喊爹么 尊重是相互的,孩子虽然小但他也会有自尊心,只是有时天性使然使点性子,假如家长都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又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马车给柜子上锁不过是想要点隐私,小孩子能有什么秘密,不过是给自己保留一点自尊罢了 。
每次看到马林生孤独的影子,都会想到我爹。
总感觉父亲这个词是和孤独有某种关联的,尽管我爹不是孤独的。
但马林生是。
那晚,马林生站在在月光下,目光失神地大口啃食那个多汁的梨子。
嘴张那么大,把梨子鼓鼓地包在嘴里,梨子身体里细小的颗粒在他的舌头和牙齿里摩擦,发出单调的嗤嗤声。
他咀嚼时面无表情,背景音乐是《爱的奉献》交响乐版,本是一首温情的歌,放在这里怎么听都和这样的词有关:孤独,脆弱,难过,无法理解,无处诉说。
另一次,刚下班的马林生逆光站在屋里,温暖的橙色笼罩着他,镜头是躲在衣柜里马车的主观视角,马林生慢慢的换衣服,用毛巾擦身,总感觉那样的场景应该发生在孤寡老人的身上。
马车过生日,马林生自认和年轻人打成一片,摆出朕与民同乐的姿态,极力暖场说冷笑话,桌上一遍尴尬。
马车将马林生领到里屋,端些饭菜。
透过门帘,马林生缓缓夹菜送到嘴里,明显的吞咽动作,喉结上下滑动,侧影显得那么落寞,而此时外屋传来阵阵松了一口气的大笑声。
还有,之后的独自拿着照相机在几乎无人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徘徊。
用天心小姐《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里的调调来说就是:“寂寞呀……”。
而冯小刚作为一位演员,是极其,十分,很优秀的。
他演得出马林生的孤独,演得出这个爸爸在面对儿子时的不知所措,演得出一个小人物的大悲喜。
他有自己的风格,别人学不来,即使学了,也不像话。
特别是片子的前半部分,我百看不厌。
马车在学校犯了事,马林生为他写长篇检讨书,并且教他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诵:“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那感觉,有马小军他老师的味道。
却认真严肃了几分。
可到了晚上,他坐在书桌前随着交响乐用执着钢笔的手挥斥方遒,表情极其陶醉,我忍不住想笑,像马车一样,马车笑他总做作家梦。
我笑他什么呢。
笑过之后想哭。
马林生不得不在当爸的同时当妈。
他说:马车你给我把衣服穿上你以为院里就你一人啊。
马车你这背心穿几天了都。
马车把你头发拨拉一下。
马车你给我出来别在里面跟垂帘听政似的。
这些唠叨本该属于妈,马林生却说了,因为马车他妈早就不在了。
马林生在马车妈的墓前伤心地哭诉:我答应过你不碰马车一根指头,可我却打了他,可我却打了他。
哭得伤心,声音变调,我一边掉眼泪一边莫名其妙地冒出这样一个念头:冯小刚的演技真好。
在酒馆里吃饭,马林生高了,搂着马车激动万分地称兄道弟。
表决心说不是父子是兄弟,以后也别叫我爸了。
把马车吓得不轻。
马车被人打了,马林生情绪激动,要报仇。
他抄起一块煤球,右臂垂直向下稍稍向后,昂首阔步地疾行如同一个视死如归的剑客。
当快要接近目标时,却径直向前,到底是不敢。
就这样被敌人嘲笑了,于是羞愤地将煤球砸向地面,粉身碎骨的一地黑色。
我的笑容僵在脸上。
翅膀硬了就想飞,马车翅膀还没长全就想飞了。
他借口给马林生找对象,其实想摆脱他的管束。
徐帆将那个神经兮兮的女人演的极好,挑剔的口气,尖锐的眼神,姿态极高。
总是被亲情电影没有防备的攻下了。
感觉这片有时想认真的表现一下父子情,有时却荒诞至极,转念一想,是王朔,便也觉得合理。
其实不太喜欢后小半部分,没有前半部分来劲儿。
难道,优秀演员冯小刚,只适合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样过场,不适合贯穿全场?
《我是你爸爸》是根据王朔的同名小说《我是你爸爸》改编的,由王朔导演,冯小刚、徐帆主演。
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这部片子很有结构,既有主线,即冯小刚所饰演的父亲马林生与儿子马车(原著中为马锐)的关系进展,又有高潮,马林生与儿子的几次争斗。
不管在情节的设计上有些什么硬伤,但是至少叙事结构是流畅的,像看一部小说,不愧为写小说的王朔。
说到这部电影,不得不先从剧作上开始讲。
首先,导演和演员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人物。
马林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物,是集众多矛盾于一身的人。
像小说原著一开始写的:“马林生对镜子里的自己还算满意,一望可知,镜子里是那种在年龄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挣扎着,熬费苦心保持的类知识分子形象。
”“类知识分子”,极好的概括了马林生这个角色。
他时而低声下气,替儿子向老师道歉;时而大爷模样,对儿子指手画脚;时而正义凛然,要为被打得儿子出头;转眼又胆小怕事,拎着蜂窝煤径直走过小混混们,不敢下手;他爱好文学,但没有创作的天赋,写得东西也就是单位上的讣告、文书,甚至是帮儿子写的检讨一类;他绝对的父权主义,却试图和儿子做朋友,然后却翻起儿子的抽屉来。
马林生,代表了当代社会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也代表了茫茫庸常人生的生活状况。
我们看到的他也许是可笑的、荒谬的、官僚腔的,但也是现实的、讽刺的。
现实主义正是小说和电影的基调,而在嬉笑怒骂间把社会种种现实和人物呈堂通通讽刺一番后,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王朔和冯小刚是很满意这样的效果的,很多人善于建构,很少人长于解构。
结构,是王朔文学的一大特点。
影片的另一个人物是马林生的儿子马车。
他和马林生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中都处于对立的状态,从开始的忍,到后面的吵,再到晚上偷偷砸自家窗玻璃,最后为脱离父亲,为父亲介绍对象。
他的转变在影片中是呈线性的,他是马林生的对手,也是他种种行为的解释和对照。
马林生性格的展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子马车。
儿子这个角色的存在,正显示出马林生性格主体的缺乏,或者说社会存在感的缺乏。
《我是你爸爸》这部小说被称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在王朔的“执导”下,也基本上是保持着写实的基调。
但看过原著的人知道,电影还是有很多改变的,我想,是加入了一个冯小刚。
在这部片子中,冯小刚的冯式幽默已经初见端倪。
联想到当时王朔和冯小刚一干人等创建的好梦影视策划公司这个背景,以及冯在后来的众多贺岁片的风格,不禁让人想到冯小刚对这部片子的贡献。
比如开始的时候,马林生点一滴眼药水后,开始有模有样的读诰文,在悲乐声中,他越显得庄严,越让人觉得诙谐,这也是人物性格在全片的贯穿。
冯小刚善于在严肃的场景中表现一种诙谐,反讽的味道浓厚,如《大腕》中,葬礼的筹备就是影片的外主线。
在写实上面,我认为还是有闪光点的。
就我的生活经历,儿子顶撞老师的那场戏就很有感觉,就像几年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样。
从时代性上,《爱的奉献》无数次在片中作为背景音乐,这是一种主观性的声音,诣在表达对主人公的态度,交代了时间背景。
马林生虽然是个小人物,他不与世争,想得只是把儿子教好,他面对生活的卑微,并不妨碍他努力生活,接受社会的一切约定俗成(这点可以从他写的检讨并说检讨就应该这样写看出),又迂腐官僚腔得可爱,他的官僚腔并不时为官僚腔而官僚腔,而正是反映了他接受了社会的惯例而形成的官僚腔。
这点上,剧作上可能有夸张,不过把主人公的表征凸现了出来。
另外,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出电影作者的丰富的想象力。
是想象力告诉我们事物的精神内涵,他是神赋予艺术家最珍贵的礼物。
片中一个很有趣的片断时马林生帮儿子写检讨时,他打开收音机,一边听着音乐,一边用钢笔当指挥棒作指挥样。
在冯小刚的自传中也提到了这场戏,他说他平时听音乐时就有这个习惯,王朔抓住了这一点,在电影中正好符合马林生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地位,并且也和后面一段马指挥单位合唱呼应。
虽然后面一段没什么实质意义,对剧情也没什么帮助,在影片中显得孤立,好像导演想要回味前段的“指挥”意味浓厚,但就幽默效果这一点,还算差强人意的。
这就是艺术的想象力,剧作中只需几个这样的点,就可以让整部作品富有特色。
剧作在结构上,前面已经说了,总的叙述很流畅。
我想就内部结构试作分析。
内部其实是松散的,基本上观众不能猜测情节的发展,这可能和原著的生活流式结构有关。
每件事的发展在一条父子主线上,各有各得开端高潮结局。
马林生的婚姻,精神病院那场戏,儿子和街头混混得纠葛。
观众无法参与到再创作中去,还好这是一部“喜剧”,还好它的生活流,观众并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创造性审美的打断也就容易被忽视。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对于电影的思考之于电影观众的重要性。
当然,跳出电影来看,确实不能对王说这样的“解构大家”、“反讽大家”,要求过多。
在表演上,个人认为,冯小刚是很有出彩的地方的。
要做好导演,首先要先懂得怎样演戏。
他把一个“类知识分子”演绎得很鲜明,个人认为,他也很适合演这样的角色。
又如他在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扮演的老师形象。
这样一种平民化的表演方式,精确来讲是市民化的表演方式,得到了后面葛优的延续。
不同于话剧中激情表露,靠大幅度的动作和台词的表演;又不同于梁朝伟式的表演,靠由内而外的精湛表演技巧,市井百姓的精神世界还没有足够丰富道由内而外的表演方式。
它就是百姓化的,平民化的,小人物化的。
相较冯小刚来说,马车的扮演者就稍微逊色了点。
他只是具有了人物的表象特征,作为青春期少年的反叛、倔强,作为儿子对父亲的不耐烦。
他在整部戏中,给人的感觉只是以一个符号的形式出现。
人物的存在感不强。
这里又出现了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生活化的表演可以称为原生态,比如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全部请群众演员扮演,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和剧中人物名字一样。
艺术的美,是创造的美,如果过于生活化,会不会流于琐碎的生活而缺乏美感呢?
这部《我是你爸爸》给了我一定的提示,生活化并不代表没有性格,相反,性格的塑造还要成为表演生活化之外的重点。
本片在表演上,值得一说的还有徐帆。
她是一个有丰富的话剧表演经验和表演功底的演员,跳开电影本身,她在其中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
但是,对于她的解读,我一直心存疑惑。
她的夸张反常态打破现实主义的基调,她的有点喜剧味道的表情动作打破了我所理解的庄中见谐的风格。
她是片中的一个异点,对她的交待并不清晰,也略显突兀。
让我想起先锋派小说的特征,在叙述一个故事时,在故事的紧要关头,观众马上就要陷入情节时,作者跳出来打破这样的格局,告诉你他在讲故事。
是否徐帆的这个角色也使充当这样的作用,我不得而知。
导演的意图不甚明显,也也许是我理解偏颇,走入死胡同。
老梁对冯小刚“曲线救国”的评价还是有道理的,冯导演技一点不输其导演才能,很大程度上因为他有自己的腔调,相貌委婉、瘦骨嶙峋、京味儿甚浓、常有“爷们儿”包袱,似乎影坛里很难寻到可以替代他这种风格的人,而这个时代最可贵的就是“不可或缺性”。
鲁迅对如何做父亲做了先进而有益的探讨,但父亲角色在一般性原则下还有许多特殊性,社经地位、孩子性别、夫妻关系等等都是变量,虽然马林生与马车的关系模式很特殊,但马林生对当父亲的思路代表了六七十年代生人的普通情况,而这个代际循环可能时至今日也尚未式微,毕竟,学习乃至教授教育与教育学是一码事,但反观自身、不断矫正却是另一码。
——2016.12.9
王朔原著小说改编,王朔执导,冯小刚主演的电影《我是你爸爸》(2000年公映)。
跟原著相比,改编最大的地方,马林生从离婚变成了死老婆,从跟前妻及丈母娘没好脸色,成了痛失爱妻的可怜人。
马车则是失去了妈妈。
这一改变给了父子俩相依为命的必然性。
学校里,马车属于活跃的孩子,爱出风头,同学里人缘不错。
但因为在课堂上当众指出老师的错误,被教师团队集体视为害群之马,开除的处分分分钟送到。
马林生被叫到学校,点头哈腰地道歉,并煞费苦心地为马车写好了检查,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
可惜马车不领情,他坚定地认为自己没错,在他看来,父亲既不该越俎代庖跟学校道歉,更不应该写下忍辱负重的检查。
所以,他不但没有照做,还把检查扔了。
结果就是马林生对马车的一顿毒打,初中生马车,最终拜在父亲的铁拳之下,乖乖地接受了父亲的安排,念了检查道了歉。
回到家马车也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对马林生从沉默以对到虚言奉承,不再是一个儿子对父亲,倒像是一个奴才对主子。
这个状态也许不是每个孩子都有的,但背后的逻辑每个人都经历过,那就是,快点长大就好了。
马车就是在这种,充分认识到自己弱小的状况下,被小流氓盯上的。
社会的毒打,挑中了被爸爸毒打的马车。
但马林生实在不能说是一个很差劲的爸爸。
且不说,马车没妈之后,马林生对马车又当爹又当妈。
马林生还有着大多数这个时代的家长,难得地自省。
马林生自己就是挨揍长大的,妻子去世之前他跟妻子发誓,绝不动儿子一根毫毛,但显然,所有家长都有被孩子气到忍无可忍的地步,这时候他就采用了他最熟悉的方式。
然后,他就后悔了。
借酒消愁,痛诉己状。
最让马林生痛苦的是,他的铁拳其实也只能加在儿子身上。
跟别人,他根本没那个能力和胆量。
马林生想当一名好爸爸,跟儿子亲密无间,还能通过做父亲享受到尊严。
作为一个类知识分子,马林生经过反思,决定让渡自己做父亲的权利,他要跟马车做朋友。
通过马林生的努力,成长中的少年人马车很快适应了新的关系模式。
马林生跟马车就此迎来了他们的甜蜜时光,马林生因为自己跟儿子的亲近,以及自己不同于别的家长的开明而沾沾自喜。
马车也得到了他最看重的东西,自由。
只不过,生活是流动的,好状态很难维持。
马林生的生活重心,除了乏善可陈的工作,便是近在眼前的儿子。
而成长中的马车,理所当然地拥抱着自己鲜活的生活,娱乐爱好,同龄朋友。
马林生渐渐感到被轻视,中年人的落寞,促使他对儿子的需求,远远大于儿子对他。
电影里,最戏剧性的一幕,是马车跟好朋友铁军,像两位家长一样,安排马林生跟铁军妈妈齐怀远相亲。
居然成功了,马林生迎来了自己的情感第二春。
齐怀远的加入,让马林生的活了起来。
对儿子,马林生带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勇气,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跟齐怀远的生活中。
以至于完全忽略了马车仍然是个孩子。
似乎没有爸爸负责的孩子,总是透着特殊的气质, 马车的再次落单,电影开头的那帮流氓变本加厉地霸陵马车。
但马车既不相信父亲能够用帮他解决,马林生也没有注意到马车的异样。
直到,马车被打得开瓢见血,马林生像英雄一样出现,他并没有本事以一敌十,但他可以替儿子挨打。
没别的,就只是:我是你爸爸。
牛逼
导演居然是王朔啊,那时候的徐姐啊
挺好看,可是配乐不喜欢
京腔。
差劲
当年看这书哭的稀里哗啦的。最感动的法庭那段竟然没有。。
另类父子情深
看的不舒服,是那回事儿,但电影不算出色。
两星半
馮小剛,好演員。
很不靠谱的一对父子,但很生活
弑父。。解构。。
事实证明,王硕当编辑可以,当导演绝对不可以;冯小刚客串一下可以,当主角真不可以 忒恶心。
冯小刚演的真是太好了!
阴三儿
我要对自己大喝一声:小慧,,你危险了~!
当作者和导演出自同一个大院的时候,作品给人的感觉就特别地道,创作者和原作者心领神会。王朔是个内心温暖的人,尽管手里拿着菜刀。
王朔那点符号一样的东西全搬上去了。。
好片子
魔幻现实主义,看的时候脑子里就蹦出这几个字了,冯小刚和徐帆怪不得能成一对,演戏都太劲了太带感我是看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