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净是说什么剧情和元素老套的、心灵猎手珠玉在前的,真就无语,所以有美剧拍过一个事儿了感情其他地方其他人就都甭拍了?
这什么思想垄断机制啊,老跪着累不?
心灵猎手反正我是看不下去。
这一部背后实打实的史料却是值得咀嚼。
简介写的是根据小说改编,或许如此吧。
但原著小说也一定是源于真实案情。
去年有一部非常棒的纪录片《雨衣杀手》讲这段历史,透过访谈中侧写师的讲述,勾勒出了汉江奇迹的年代社会变革与急剧拉大的贫富差距的背景下,用杀人表达不满的韩国第一位连环杀手柳永哲的诞生和追捕。
那位侧写师前辈眼界、学识、洞察力俱佳,可以说几乎凭一己之力把纪录片拉高了一个档次。
参与侦破案件的鉴识科女警员、韩国第一位女警察局长,也都让人印象深刻。
这部剧讲的就是那位侧写师的故事了。
纪录片里,天命之年的他功勋无数,位至警正(韩国最高阶的警察级别,没记错的话),光荣退休,还不辍带教。
纪录片观众只看到他人生故事的辉煌终章,却不知道他是如何奋斗才让犯罪行为分析在韩国执法界立足生根。
一个学科/部门如何从无到有,早期是多么艰难,会遇到什么障碍?
这部剧讲的就是那些。
所有真实的人物和关系,眼见在剧中逐渐铺展开。
关键的案情转折和人物选择,都能找到对应,但又不是完全拘泥于现实情节的生搬硬套。
这对看过纪录片的人来说实在是充满了隐藏乐趣。
人物塑造绝佳,主角形象丰满,男主和无人知晓的金瑞亨异曲同工。
背着悲伤往事前行的孤胆警探,演好了真的是永远不会腻。
金南佶那眉目多情的脸始终隐忍沉默,可称面瘫影帝又一位了。
金南佶老粉来报到。
片子刚上的时候因为金南佶关注了下,口碑感觉还可以,前一阵子疫情居家,一口气看完了。
片子整体看下来没有什么大的硬伤,但也的确没有特别深刻的记忆点,隔了不到一个月,我现在已经完全不记得都有什么案子了。
只记得影片背景是还没有研究犯罪心理这个部门,和心理侧写师这个职位的年代。
要说印象深刻,那就是这个部门刚刚在警局成立时候窘迫,案件调查中的各种坎坷,各种被阻挠,以至于这种感觉远超过案件本身的存在感。
每当到关键节点,总有各种意外、各种障碍,让案件进度变得无比冗长,真的容易忘记前情!
虽然这种窘境在片尾有了一定好转,但并没有让人「扬眉吐气」的感觉。
主要讲新部门刚成立受冷落,后来因为不断帮助推进案件,得到认可,这个OK。
主要讲案件,新部门做一些穿插交代,不是两个方向粘连,反复拉扯,这个也OK。
现在,哪一个都没太讲好。
但为啥还是给了三星,一星给金南佶,演技还是很牛批,两星给案件,这里的案件是抛开上面的两个点,单独看推理和逻辑,是能够自洽,也略微可以算烧脑的。
就是穿插的东西太乱,想说的太多了,到最后变得很碎。
如果有第二季,请编剧老师好好讲好一条主线吧。
“至少这一点我能向你保证,这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犯罪。
”这是韩剧《解读恶之心的人们》中男主所说的一句话。
不是最新的韩剧了,但却意外的好看。
是最近很想推荐的一部。
看前五集的时候觉得编剧是不是为了突出犯罪侧写师的重要性,把刑警刻画的太无能了呢,但是耐下性子慢慢往后看,突然醒悟自己其实一直在用“上帝视角”在看。
想到这一点,再回去放低一点目光来代入剧情,你就会发现,不是刑警无能,而是我们没有领会到编剧的良苦用心和草蛇灰线的安排。
首先刑警也是人,也会犯错,也会根据固有经验来推断,也会在舆论的压力下判断失误,这才是真实的日常。
在后面的剧集中,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不知悔改的罪犯,近乎炫耀地向侧写师倾诉,诉说自己的犯罪快感,为什么会是他?
你可以看到刑警办案时的逼供和侧写师与罪犯谈话时的区别。
其实无他,尊重而已。
生而为人,还是需要一点同理心的,一点点尊重。
也许你会说这些罪犯的人性已经泯灭,不配称之为人。
但是你可曾想到,也许无意的一句嘲讽,漠然的一个眼神,都有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可能只是一句吃饭了没的关心,就让这些凶残的罪犯打开了话匣子,乃至心甘情愿地交代出自己所犯的罪行。
要知道开头和剧中男主一直重复的这句话,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连环杀手犯罪如果不是他主动交代,是很难去查访清楚他所有的犯罪事实的。
剧中有个细节,其中一名连环杀人犯,杀完人纵完火后还顺手穿走了一件被害人的外套,并且非常坦然的去搭乘地铁。
杀了人为什么这么坦然?
警察的分析和被抓后罪犯的坦白少见地达成了一致。
问到他为什么还去搭乘公共交通,不担心被其他人看到身上的血迹吗?
罪犯说,人们怎么会看到呢?
人们不会注意到自己身边的陌生人,大家都很漠然,很少有人会关心身边的人。
所以罪犯可以杀完人纵完火后施施然地顺手穿走被害人的外套去大摇大摆地坐早班地铁没有谁会真正的关心谁,所以犯罪侧写师也需要心思敏感而细腻,才能于细微处察觉到罪犯的情绪波动,或者是从无言倾听中找到新的方向。
这种来自罪犯的信任和不设防的倾诉对于心思敏感细腻的侧写师来说其实也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你在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
屠龙少年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自身也会成为恶龙。
所以在剧集的后半段,压力过大的他一度把自己代入到罪犯自身,吓到路人和巡逻警察直接报警。
乃至开车时眼前不断出现幻象,乃至最终出了车祸。
哪有那么多破案英雄。
不过是负重前行罢了。
另外值得称道的一点是这部剧并没有披着一个刑侦剧的外皮去刻画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线,刚开始也会自以为是地觉得,长得帅的男侧写师和英姿飒爽的女刑警,这不就是现成好磕的CP吗?
亦或是菜鸟分析员和一腔热血的美女小记者,其实哪一条线展开来写都很有暧昧点,但是感谢编剧有好好在刻画一个新兴的刑警背后的职业,有好好在给我们安利一部刑侦剧,让人能够不出戏。
感觉还是想要拍第二季的,所以故事的结局比较开放,克服了心魔的侧写师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警察局内部也越来越看重这个组的工作了,未来看似一片光明,然而,谁知道呢?
再明亮的日光下也有照不到的黑暗角落,人性之恶总是超出你的想象之外。
这部19禁的剧,比起惊悚的画面,心理较量的桥段才是静水流深的惊心动魄。
男主因为心理侧写师的角色,语言和情绪波动都不多,大都是靠眼神表达,演得也太好了
眼神看起来是空洞的,但背后是一种洞悉世事的抽离感,充满逻辑的理性和悲天悯人的感性交织而成的强大内核。
原来好的演员是可以用眼神表达出人物深邃精神世界的层次感的…这种题材的剧应该演起来很费神吧…不共情角色本身,怎么能表达得这么自然丝滑呢?
爽剧看多了,对平实的剧情难免会缺少“忍耐力”,这是我在电视剧看到一半时发出的感慨。
但我为自己感到庆幸和欣慰,因为看完最后一集我给该剧打了五星。
必须承认,现在的我在看剧(电影)时常常生出一种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并不全是对外界,更多的是对昨天的自己。
因为一部戏的好与坏在我心中有了更清晰、更多维、更深层的标准,我也终于不再因与大咖评价不一而怀疑自己。
审美本来就是很个人的事情,我们本可以拥有自己的审美独特性,但必须清楚这份独特来自哪里。
我为什么喜欢这部剧。
第一,主线突出,剧情平实。
这部剧的名字是《解读恶之心的人们》,起初觉得翻译略拗口,但整部剧看完我认为确实没有比这个更贴的名字了。
剧本几乎将所有的笔墨都放在宋河英如何解读那些变态杀人狂的犯罪心理上,支线非常少。
比起那些既要兼顾主角谈恋爱又要兼顾他们家庭生活,还要描述警局内部各个层级斗争之关系微妙的剧,该剧确实做到了完完全全只为主线服务。
其实,认真回忆就会发现大部分电视剧都喜欢“全面”的描述主角的生活,同时矛盾冲突要多,情感起伏要大,主角无所不能等等。
但以上这些特点该剧统统没有,或者说着墨不多。
主创们足够尊重观众、对作品想传达的价值观有很强的信念感、同时也没有“野心”将该剧打造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热播剧,所以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一部佳作。
第二,对人性讨论(揭露)足够真实深刻。
首先,对变态杀人狂内心感受的刻画足够惊心动魄,许多台词和表演我想称之为“限制级”。
这是我第一次在影视作品看到将变态心理活动如此直白、如此生动、如此不加掩饰的展露。
尤其是南基泰描述杀人带给自己快感的那场戏,简直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大家一直称道的《沉默的羔羊》里汉尼拔的变态都不能与之媲美(当我,我知道汉尼拔的变态类型和南基泰不是一种,但我实在是找不到更合适的参照物了,哈哈哈)。
我以往看过的影视作品再怎么描述“恶”都似乎不敢完完全全将其呈现。
有时遮挡了恶,有时弱化了恶,但只有这部剧将恶毫不掩饰的揭露给我们看,告诉我们这世界上就是有如此残忍、如此冷血、如此令人“无法理解”的心理变态者。
该剧似乎要告诉我们,不要担心揭露恶会助长恶,就像是迷信,仿佛多说一句魔鬼世界上就真的多了一个魔鬼。
揭露本身代表了不畏惧,只有不畏惧才有可能战胜,不是么?
接着,变态者的对立面是那些用自己的意志力与其顽强抗衡的“普通人”。
男主宋河英就是这样一个平凡又伟大的人。
他的平凡在于他也同样有着人性的弱点,要抓住变态杀人狂需要去了解、去揣摩、甚至去带入变态者的心理,但这样容易走火入魔,带出自己心中的恶(宋河英承认,在与那么多变态杀人者交流之后,担心自己心中是否也潜藏着那样的恶),所以他也想过要放弃这份工作;他的伟大在与他敢于凝视深渊,他的使命感和意志力最终战胜了内心的不安与困惑,他选择继续与恶交战。
这样的宋河英既让人敬佩又让人心疼,也更像一个真实的人。
最后,人物之间所有的情感变化都是悄然间发生的。
女警对男主从不信任到稍有接纳,再到彼此并肩作战;男主和组长感情越来越深,上级领导对分析组的态度从“年底就解散吧”到一年又一年的批准他们继续干下去;男主与变态杀人狂交流时采用的方式方法的变化;女警对下属的告诫及下属的成长变化。
以上这些都没有刻意营造一个巨大“转折点”,所有人和人之间的理解和默契都是在相处中自然而然产生的。
可能因为共同破获了一起案件、一次敢于剖析自己内心的坦诚的对话,也可能是因为一顿饭,一场酒。
总之,剧情没有渲染因为一件事大家感情升华了,而是在琐碎又日常的相处中彼此产生了信任和默契,这也更符合现实。
第三,演技炸裂。
这些饰演变态的演员简直是令人震惊。
他们怎么会长得也像变态,演得也像变态,丝毫,我是说丝毫没有表演痕迹。
如果韩国各大表演奖项的评委足够理性客观,那这部剧里的变态杀人狂饰演者们全都可以角逐最佳男配角,我投饰演南基泰的演员一票。
我实在是不想截图了,但是演技真的很好,不比全度妍差,哈哈哈,只是说全度妍戏路更宽,如果只选一场戏PK,或许就不知道谁会赢呢。
一年前的自己给该剧只会打4星,因为那时的我还是更喜欢看身手不凡、头脑灵活的警察热热闹闹的解决掉所有坏蛋的故事。
但今天的我比起结果,更在意过程;比起热闹痛快,更希望有所触动有所收获;比起高潮迭起的剧情,更喜欢富有深意的对白。
这部剧真的太好了,但我知道这份好也很主观,因为这是我和它之间的缘分,刚刚好,这时的我需要这样一部戏来见证自己审美喜好的变化,见证自己思想的变化。
——————————————————————————————————写在2023.7.19这部剧给我的重要启发,我们之所以去了解恶之心是为了不被伤害,防患于未然。
人性之恶和人性之善要靠经验积累和教训总结才能判断。
善良的人总是不愿、也不会把人往坏里想,那不是真正的善良是愚昧的善良,缺少对“恶”的了解进而以善相待只会助长恶之心。
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维的去了解世界,了解人性,只有敢于揭露恶才能战胜恶。
1-2集:(韩国警察局成立第一个心理侧写小队)小红帽杀人案,通过偶然的采访同类型犯人,获得信息,在警局里意外抓捕并通过审讯攻破凶手心理防线,认罪伏法。
警局成立犯罪心理侧写小组。
3-4集:(女童碎尸案)和男主有过节的女刑警队队长拒绝跟心理侧写合作,他们只能秘密调查。
通过采访碎尸案犯人,获得犯罪心理,并在尸快身上发现重大线索;打破刑警队长的嫌隙,两方通力合作,最终抓获凶犯。
夜里,一个独居女人走在回家的路上。
她并不知道,自己的身后有个头戴红帽子的男人,正在跟踪着她。
女人回到家中没多久,红帽子男人就跳墙入院,用工具将门打开,然后直接将女人掐死,并扒光她的衣服。
这个男人是谁?
他为什么会如此凶狠邪恶?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一部最近播出的韩国犯罪悬疑剧,眼瞅着《开端》完结,陷入剧荒的小伙伴,不妨来追一追:解读恶之心的人们
单看这个剧名,小伙伴们可能有点蒙圈,什么叫“解读恶之心的人们”?
但其实,这个剧名很简单,它指的是一种特殊职业:犯罪侧写师。
喜欢看悬疑剧的小伙伴应该都听过。
像美剧《心灵猎人》、韩剧《信号》,以及国产剧《心理罪》等等,里面都有着对犯罪侧写师这类角色的塑造。
《信号》事实上,犯罪心理侧写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开始被重视起来,并逐渐形成一整套专业化的破案方法,衍生出了犯罪侧写师这么个职业。
这部《解读恶之心的人们》改编自“韩国第1位犯罪心理侧写师”权日勇的纪实类文学《追逐怪物的人》,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来读一下。
剧中的故事,开始于1998年3月。
那时的首尔,已经连续10个月发生多起入室抢劫案,罪犯每次作案都会戴着一个红帽子,而且目标都是女性,除了抢劫钱财以外,还会对女性进行性暴力。
一时之间,人心惶惶。
为了尽快抓到凶手,警方干脆让男刑警乔装成女性,来了招钓鱼执法。
你别说,这一回他们还真就抓到了一个“红帽子”。
只不过,对方并不是之前案件的凶手,而是一个对“红帽子”进行模仿犯罪的人。
转眼来到第二天,又一个女性全身赤裸死在家中。
身为警察的男主河英与同事们来到凶案现场进行勘察,期间,他注意到了一个别人没有在意的细节——死者家的门锁有被强行撬开的痕迹。
经过调查,死者名叫花妍,怀孕14周,死前没有遭到性侵,死亡时间为晚上10点到凌晨12点之间。
那个时间段里,来见过她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她的妈妈,一个是她的男友基勋。
基勋是河英的高中同学,曾经参加过黑社会,还有暴力前科。
河英的上级暴躁哥认为,基勋肯定就是凶手,分分钟带人逮捕了基勋,审问期间,他还表示没准基勋就是“红帽子”。
基勋只承认了自己当晚曾与花妍发生过争执,但坚称自己没有杀害花妍。
当听到暴躁哥说花妍怀孕的事时,他也是一脸的惊讶。
在暴躁哥看来,这就更加说明基勋和花妍之间存在问题,也更加做实了基勋的凶手身份。
所以,他开始对基勋拳打脚踢,严刑逼供,还让下属把此案跟“红帽子”案放在一起调查。
而与暴躁哥相反,咱们的男主河英则认为凶手可能另有其人。
这倒不是因为基勋是他的同学,所以河英有意偏袒,而是整个案子的确疑点颇多。
首先,“红帽子”作案往往伴随着对女性的性暴力,但花妍一案则没有。
第二,在暴躁哥审问基勋期间,河英曾去走访花妍的邻居。
根据一个邻居的描述,当晚确实看到了个红帽子男人,但对方的身高和一般女性差不多,这一点与基勋也不相符。
所以,在河英看来,尽管花妍家里有基勋的指纹和血迹,基勋也没有不在场的证明,但以上两条足以说明他不可能是“红帽子”。
而且,前面提到,花妍家的门锁有被强行撬开的痕迹,这个目前也无法解释。
如此种种的情况下,想要破解谜团、找到真凶的河英,只能自己继续调查,寻找突破口。
没过多久,他还真就有了发现。
比如,包括花妍在内,很多人家的墙上都被人用“123”做了不同的数字标记,花妍家的标记是“233”。
根据河英的推测,“1”可能代表的成年男性,“2”和“3”可能分别代表女人和孩子,如果没有“1”,就说明是家里没有男人。
意外的是,就在这时,真正的“红帽子”梁龙哲落网,基勋也被暴躁哥屈打成招,“承认”自己杀害了花妍。
当时在警局,梁龙哲正好看到基勋,还说了这么一句话:他可不是真凶。
如此一来,表面上看案子似乎可以结束了。
但我不说大家也知道,河英怎么可能收手,他仍然决定要继续调查下去。
一方面,他的确有了新的突破,顺着花妍家门锁有被撬开的痕迹,他猜测可能有人提前进入房间躲在衣柜里,于是过去获取了一些指纹。
但另一方面,由于指纹不够完整清晰,根本无法确认指纹所属人的身份,调查还是陷入了僵局。
偏偏在这个时候,基勋的审判结果出来了,有期徒刑12年。
除了深感无力,河英什么也做不了。
一年多之后,又一起女性遇害案发生了,死者就是咱们文章开头讲的那个独居女人,凶手的杀人手法跟花妍案一模一样。
而此时的河英,则想起了“红帽子”梁龙哲说过的那句“他可不是真凶”,开始想方设法接近梁龙哲,还给梁龙哲存了领置金,想要从他的分析中获得启示。
最终,通过梁龙哲的“点拨”,河英成功抓到了杀害花妍和独居女人的凶手。
具体来说,大概有这么几步。
梁龙哲先是提醒河英,作完案脱光死者衣服离开这种行为,一定是惯犯才会做,因为对他而言,脱光衣服是必须的一个环节,只有如此才会感到满足。
接着,他向河英分析犯罪心理,表示一般的凶手通常会按照计划去作案,如果在计划之外作了案,原因大概就是过于自信,他自己之所以被捕就是如此。
最后,当河英查了一顿有抢劫或偷盗前科的人,但仍然一筹莫展时,梁龙哲告诉他,只要你们没抓到凶手,凶手就一定会再次作案,这是一种戒不掉的瘾。
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变态最了解变态吧!
几天之后,有人带着一个小个子男人来报案,说自己女朋友睡觉时,对方试图用剪刀开门闯入。
联系花妍案中掌握的线索,再加上梁龙哲所分析的犯罪心理,河英意识到这货就是凶手,然后利用前面提到的数字标记、指纹等等信息,最终令该男人认了罪。
根据男人的回忆,他之所以每次都要掐死女人后脱光女人的衣服,是因为小时候亲眼目睹爸爸扒光妈妈的衣服,对妈妈进行家暴虐待。
这让他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也造成了极度的心理扭曲。
相信小伙伴们也注意到了,讲了这么半天,案子都破了,似乎也没有犯罪侧写师什么事啊?
其实,河英通过梁龙哲了解犯罪心理,和犯罪侧写师所做的事别无二致,而也正是经过这次成功,河英才逐渐成为了专业的犯罪侧写师。
当时,河英找梁龙哲破案的事曝光后舆论哗然,认为这是警方的失德。
而河英的同事,鉴定科的国荣秀则觉得,这正是向上级申请成立犯罪行为分析组的机会。
由此不仅可以平息舆论,以后河英也可以因为犯罪侧写的需要,光明正大地跟囚犯讨论案件。
事实上,在此之前,国荣秀就一直致力于推进成立犯罪行为分析组。
曾经,他还给过河英一本名叫《心理神探》的书,前面提到的美剧《心灵猎人》,就是根据这本书而改编的。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书的作者之一约翰·道格拉斯了。
他是美国顶尖的罪犯人格侧写专家,曾任职联邦调查专员25年,被誉为现代犯罪调查分析的开创者。
前段时间,咱们聊的经典犯罪片《沉默的羔羊》中,“小白”的上司,行为科学组的老大杰克·克劳福德,原型就是他。
而他本人,也正是《沉默的羔羊》和《汉尼拔》等犯罪电影的专家顾问。
好了,场外信息说的有点多了,简单说一下我对这部《解读恶之心的人们》的感受吧。
从前两集来看,本剧的亮点还是非常多的。
在风格层面,剧集呈现出一种鲜明的时代感,不仅直观地再现了旧时代警方的办案情景,还穿插着众多历史时刻的新闻片段。
比如朝鲜试射新型导弹、欧盟诞生、迎接千禧年等等。
在人物层面,剧集的塑造同样可圈可点。
以警察为例,河英、暴躁哥、国荣秀三人,各有各的特色。
河英善良心细,年幼时意外落水看到过水中惨死的女尸,这让他产生了强烈的悲悯之心,从小就萌生了要追问恶人为何犯罪的念头。
为了正义,他谁的面子都不会给。
暴躁哥职场老油条,有着一套落后的办案方法论,他坚信这帮罪犯就是“欠收拾”,只要狠狠教训就会伏法认罪。
可与此同时,他又不是那种真正意义上彻彻底底的坏警察。
当意识到小个子男人可能是真凶之后,他也不由分说,立马开始安排同事去鉴定指纹了。
比起他来,国荣秀则比较超前。
他始终关注着犯罪心理分析这一块,想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去查案,但每次一提起来,总是被同事们冷嘲热讽。
这三个人,在后续剧情中还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着实让人有些期待。
而除了以上这些,剧集中另外一个值得称赞地方,就是对罪犯和作案过程的刻画。
无论是独居女性被跟踪杀害,还是小个子男人回忆童年时母亲被家暴,在剧中都传递出了一种触目惊心的不安与恐怖,可以把人感同身受地带入到被害者的心境当中。
其中,小个子男人的母亲光着身子,被父亲拽着毒打的画面,虽然只是远远的一个镜头,却有着宛如噩梦一般的效果。
那种对女性身体的迫害和尊严的践踏,真实到令人窒息。
前段时间,某公司高管当着孩子面家暴妻子的事,想必大家都注意到了。
那男人的凶狠可怕,和小个子男人的爸爸如出一辙,光是看着视频,就已经让人无助和心碎了。
我真的无法想象,当时妻子的心里,会是多么地崩溃和绝望。
既然聊到这里,借着这部剧,我也在此表达下我的态度。
在我看来,对待家暴,必须像对待贪腐一样零容忍,家暴不是小事,更不是私事,没有任何人,任何理由,任何条件,可以将家暴合理化。
如果你无视家暴,那么请赶紧取关我,谢谢。
如果你觉得我说的有道理,那就点个赞,让更多人知道。
今天就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沼泽
宋永霞某种程度上真的是理想情人(没有任何磕cp的意思)心思细腻同理心很强。
有时候,一句肯定一份尊重真的能让人热泪盈眶。
无论是对罪犯还是同事。
剧中设计女刑警和宋永霞的两次追捕罪犯的场景也很有寓意,女刑警从第一次被救时候很不刑警的反应,到后来被重伤还是起来协助制服了罪犯。
一路艰难,一路成长。
这部剧算是不太套路的警匪刑侦剧吧?
男主角不是大英雄也不是柯南,没有主角光环,没有破案超能力。
但是不影响它刻画侧写师这个职业的重要性。
真心希望国产剧有朝一日也能有一个细腻的故事,而不是卖腐和炫技,说的就是《猎罪图鉴》。
家暴是元凶,未满十八的这个杀人犯真的很会伪装,受害者妈妈真的会是一辈子的痛苦太可怕了,母亲是没有办法承受这样的痛苦的。
宇宙好正。
犯罪分析组真的好破破烂烂。
很戳我的一个点就是动物饿了困了都不会说话,就是觉得要是有谁能看出来就好了,真的很温柔。
这个回不了家真的是我哭死一般都会一语成谶,吓我一跳真的,国荣秀组长好可爱。
罪犯真的是变态。
好细节,后来他见犯人也打领带👔这种专杀老人的罪犯出现,然后男主的妈妈再出现就让人感到很担心。
十字架✟,媒体的舆论力量这个剧是有让人心头一紧的能力的。
还有有关于性别的一些问题。
又是家暴。
如果饿是后天造成的,那就太让人绝望了。
还是想相信性本善。
所有的一切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自己每时每刻做出的选择。
还是很不错的
剧荒的时候搜到了这部《解读恶之心的人们》,评分不高不低,几乎没有看到宣传,也没有什么特别出名的演员,但为了等《模范出租车》第二季的后面几集,我选择了观剧。
如果说《模范出租车》是燃烧的熊熊烈火,这部剧就是冷冷的高山湖泊。
那些从前者获取的热血沸腾,在《解读恶之心的人们》中全部冷却。
前者是幻想,后者是现实。
《解读恶之心的人们》(后面简称《解读》)中的案件主要发生在2000-2010年,那个时候大家对犯罪心理、反社会人格、心理障碍等还根本不了解。
而搜查科科长国荣秀却异想天开,想成立一个犯罪行为分析小组,并培养出韩国的第一名犯罪侧写师。
他找到了在警察体制里被处处排挤的宋河英,邀请他加入当时连雏形都没有的犯罪心理小组。
宋河英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他是一个什么都不会考虑,只想跟着自己的直觉和证据,用尽一切,最终抓到犯人的警察。
在遇到连环杀人案时,为了了解凶手的心理模式,他不停地跑到监狱去和那些恶名昭彰的杀人犯面谈。
在那个年代,堂堂警察居然要向杀人犯请教问题,简直是令警察蒙羞的事情。
宋河英被同行嘲讽,他却依然雷打不动地访问杀人犯再做好各种记录。
只有国荣秀理解他,于是他顺理成章地加入了犯罪行为分析小组。
加上最后加入他们的新人郑宇宙,他们三个人相互支持,帮助破获了好几起重要案件。
和《心灵猎人》的纯写实风格不同,和《犯罪心理》的猎奇风格也不一样,《解读》拥有一种韩国剧情电影特有的厚重感。
这种拍摄手法的最大缺点就是观众入戏太慢容易弃剧,但只要熬过前一两集,基本上就能渐入佳境了。
《解读》的第一集都着力于打造宋河英与其他人格格不入的性格,并铺垫他的心路历程,一直到最后几分钟宋河英才知道了犯罪侧写师这个职业。
而他加入这个饱受争议的小组后,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有职业危机。
他和国荣秀去一个又一个的监狱探访罪犯,被那些内心狂妄自大的杀人犯嘲笑;想尽办法去现场勘察,却被认为是影响其他同事的工作;想方设法写出来的报告,根本不被别人采纳。
在这种想帮助破案—被排挤打击—被别人认为不重要的恶性循环中,犯罪行为分析小组被边缘化了。
作为一个追完《犯罪心理》的老粉来讲,犯罪侧写师遭遇到这样的待遇是我不能接受和理解的。
侧写师难道不是指导抓捕犯人方向的孔明吗?
难道不该是出门就是专属飞机的吗?
难道不是所到之处都是欢迎列队景象的吗?
怎么这么憋屈,不仅在一个破破烂烂的办公室里,还总是面临被解散小组的风险?
不过经历过几次大案后,宋河英和他的小组总算被承认了。
职业危机好歹解除了。
接下来就是最大的精神危机。
宋河英的外表颇为冷淡,也不愿意花时间处理毫无必要的人际关系,但他其实是一个共情力很强的人。
他会为了逝去的小生命蜷缩在床上落泪,会偷偷为受害人家属送上慰问的小雏菊,还会专门去护送无名受害者的骨灰。
他太爱这份工作了,所以他不计回报的投身于寻找线索和分析犯人中,以身作则地实践着“盲人点灯”的精神。
他几乎没有自己的私人时间,也从不向别人吐露自己的负面情绪。
但那些和变态交流时接触到的恶毒思想,以及深陷其中地模范罪犯犯案的心理,犹如一张沾满毒液的大网,最终拢住了宋河英。
他总是想起那些变态的话和表情,最后在开车的时候出了车祸。
在医院休养的大半年时间里,宋河英如果不是最终得到了当初受害者家属的宽慰,估计就放弃这份工作了吧。
最后,宋河英在犯罪心理小组的仪式上说出了本剧中最振聋发聩的一句话:
那些伺机伤害别人的黑暗,在这样的话语中,不再有恐吓他人的力量。
因为我们知道,总会有和宋河英一样的人,挡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免受来自恶魔们的伤害。
就好像宋河英在湖里,游向了那具充满巨大悲伤的女尸。
8集弃……
有点类似mind hunter。但其实总归还是要找到证据为先……
韩剧不描写警察笨蛋就弄不了剧了?都杀多少人了还抓不住,有画像也抓不住,全是杀女人小孩。最后群众抓杀人犯,服了
时间跨度很大的一个剧,从对犯罪侧写的不了解到逐步信任推广的一个故事。主角的成长,与周围人关系的变化,以及……凶恶的罪犯。节奏可能有些慢,但那个年代破案可能真的就是这么一个速度,毕竟连广域协同搜查都是后来才出现的。不知道有没有第二季,可以有吧,故事好好写还是值得看的。整片里最喜欢国系长和许科长白科长,一个坚持不懈要建立自己国家的侧写队伍,两个虽然不解但还是支持自己信赖伙伴梦想的上司。
取材吸引人 但拍的不好看...
一间老旧办公室串联起十几年如一日研究犯罪心理的人们,从一开始的不被看好被嘲讽到被认可。叙述方面有些单调,画面感再多点就好了
9(后面没兴趣了)
在过于情绪化,大面积煽情,令人皱眉的人情世故上面做了太多的废章,以至于我每次入戏,跟随主角进入和犯罪者的情境沟通后,又迅速被一群配角们下头。
庆幸他未因靠近恶魔而改变本心,温柔且强大的趟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路
剧情臭而蠢,破案全靠民间被害者
浪费题材演员,每个案子都等凶手主动上门🙄️
可能报了太大的期望了 就真的感觉很一般了
记者线,上级线完全没有存在必要…
坏男人终于得大赏了。
男主演技好差好平淡…剧情也是莫名其妙的很憋屈
真的一般🙃
不是说去找罪犯谈话就能叫侧写师吧 虽然我知道 但是
坏人很坏,好人无奈
범죄자 연기 너무좋고 , 감동, 김남길 좋아하는데 , 헌신적으로 연기 ~
太拖沓了吧 五集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