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执导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以2025年非遗春节档的先锋姿态,将金庸经典文本重新锻造成一场视觉与哲思的盛宴。
影片延续了徐克对武侠类型片的颠覆性探索,以非线性叙事与超现实美学重构了郭靖的成长史诗,更以“侠之大者”的命题叩问武侠电影的精神内核。
从《新龙门客栈》的江湖诡谲到《智取威虎山》的红色叙事,徐克始终在传统中寻找破局之道,而《射雕》则借金庸之魂,完成了他对武侠电影“家国寓言”的终极注解。
形式解构:徐克的视觉狂想与金庸文本的互文影片在形式上延续了徐克标志性的“武侠装置艺术”风格:高速剪辑、夸张透视、以及将武功招式转化为物理法则外的奇观(如《东方不败》中绣花针破千军)。
影片开始蒙军追击撤退的金兵,偶遇郭靖,以为郭靖是金人的探子,向郭靖放箭,郭靖以九阴真经内力弹开蒙军箭雨的场景,徐克将箭矢的轨迹处理为水墨晕染般的慢镜头,箭簇如暴雨倾泻却在郭靖周身因修炼九阴真经形成的九个内力漩涡弹开——这一设计非常新颖颠覆了以往阴阳太极鱼的传统呈现方式,而是突出“九”这个在武侠世界中象征意义丰富的数字“极致与巅峰、循环与圆满、强大与霸气”,以令人激动的视觉特效实现了武侠美学与科幻感的融合。
更值得玩味的是徐克对色彩的象征性操控。
郭靖因误会黄蓉的爹东邪杀害了自己的师父江南七怪,与黄蓉决裂,郭靖愤然离开桃花岛,随着郭靖的念白“刹那之间,所有的桃花都失去了颜色”,荧幕中的桃花岛也跟着褪色为灰白,这并非单纯的情绪外化,而是对《射雕》原著“桃花阵”迷障的视觉转译。
徐克在此处致敬了黑泽明《乱》中“崩塌的彩色城堡”,但用数码褪色技术让每一片桃花的凋零轨迹清晰可辨,仿佛郭靖内心世界的崩塌被逐帧解剖。
这种将心理空间实体化的手法,在《青蛇》的“情欲水墨”与《狄仁杰》系列的通天浮屠中早有端倪。
非线性叙事:暴雨中的味觉乡愁与身份觉醒徐克以“桃花酒酿鸡”为叙事密钥,将郭靖黄蓉的相认升华为一场味觉与记忆的返乡仪式。
襄阳城内悬挂的酒酿鸡招牌,不仅是黄蓉的生存智慧(以市井烟火隐藏侠客身份),更是一道缝合文化裂痕的隐喻——鸡肉象征中原农耕文明,酒酿暗合江湖侠客的粗犷,桃花则指向桃花岛的精神原乡。
当郭靖目睹招牌时,徐克用叠化镜头将现实与回忆交织:黄蓉在坟冢前烹制酒酿鸡的火焰,与蒙军焚烧村庄的火光重叠,暗示食物既是祭奠死者的冥器,亦是抵抗遗忘的武器。
暴雨中的相认更显徐克对武侠浪漫主义的颠覆。
雷暴天气里高举铁枪的暗号,实为对权力结构的戏仿——郭靖的蒙古重甲铁枪与黄蓉的竹制避雷针形成刚柔互文,闪电劈中兵器时迸发的蓝光,既似《新龙门客栈》中邱莫言与周淮安的眼神交锋,又暗藏对“侠客即导体”的讽喻:他们注定被时代洪流灼伤,却为众生引走灾难。
最惊艳的是郭靖黄蓉双人策马对冲的镜头设计,当两人在雨幕中相拥时,恰似江湖儿女在乱世中勉强维系的希望。
此处的重逢绝非俗套爱情戏码,而是徐克对“侠文化”根系的重构:郭靖抛下蒙古金刀跃向黄蓉的瞬间,实则是将侠义精神从武功神话还原为最朴素的抉择——在故土与异乡之间,选择守护每一盏飘摇的灶火。
主题重诠:从江湖情仇到“侠”的现代性困境徐克向来擅于在武侠框架中植入现代性议题(如《刀》中对暴力的解构)。
《射雕》最拍案叫绝之处,在于将郭靖的“侠之大者”塑造为一种存在主义困境。
郭靖与欧阳锋的两场“震惊百里”对决构成精妙对照:第一次华山论剑式的比武,徐克用快速跳切与俯拍镜头渲染武功的炫技本质;而第二次蒙宋战场上的对决,镜头始终以没有武功的普通蒙军视角仰拍,欧阳锋的蛤蟆功在IMAX银幕上化作碾压众生的魔兽,郭靖的降龙十八掌威力巨大,但为了打败欧阳锋一样可能会伤及到无辜的蒙军士兵,以致于他一度处于劣势。
这种对“侠”的祛魅在郭靖救了义父大汗的性命后,劝服大汗暂时退兵这一幕达到高潮。
郭靖与大汗的三问三答被处理成一场小型政治戏剧:徐克用深焦镜头让蒙军铁骑与郭靖的渺小身影形成压迫性构图,而当郭靖执拗地说出“中原武学博大精深,而高手中的高手,又有中原五绝。
不论武功高低,行正义之事,方为侠之大者”时,自称是草原战神的大汗也不得不对刚打败中原顶尖高手武功已至天下第一的义子郭靖的本领心服口服。
大汗感慨自己应该给郭靖取一个蒙古名字,将郭靖彻底留在蒙古,郭靖坚定道“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本名叫作郭靖”,大汗了然,郭靖这个义子终究是要回到中原去。
结合金庸当时连载《射雕英雄传》小说时的时代背景,以及那首著名的七子之歌里所唱的“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我离开你很久了母亲。
”更让人动容。
郭靖与黄蓉策马至边关,凝视远去的蒙军铁骑踏起滚滚黄沙,天光穿过厚重的乌云撒向地面,暗示郭靖的信念如弧光刺破大汗威震天下的阴霾。
观影时刻:经典桥段的文本炼金术1、躲避欧阳锋追杀的黄蓉在河边独处的桥段,徐克施展了其“器物叙事”的绝技:风车影子的转动先是投射出《倩女幽魂》式的人鬼疏离感(黄蓉如游魂离场),但风车实体作为郭靖信物的出现,瞬间将场景扭转为《黄飞鸿》中十三姨与蒸汽机车的现代性隐喻——蒙古记号与汉人信物的并置,暗示了郭靖身份认同的撕裂。
2、华筝擅自闯入郭靖的帐篷挂在他背上,却不知此刻郭靖正在祭拜死去的父亲郭啸天。
华筝倒进郭靖怀中的俯拍镜头,与其说是情欲挑逗,不如说是对郭靖“道德完人”面具的挑衅。
徐克故意用不合时宜的喜剧色调解构原著悲剧,在此处埋入《笑傲江湖》任盈盈倒吊吻令狐冲的变奏,却让华筝的嫣然一笑成为郭靖命运枷锁的视觉注脚。
3、最具颠覆性的是大汗射杀欧阳锋的一幕。
当不会武功的草原战神用箭矢穿透欧阳锋心脏的瞬间,气漩特效突然消失。
画面回归最原始的暴力:欧阳锋胸腔塌陷、嘴角溢血,还不敢置信地舔了一口,压根不相信自己会被一介莽夫暗算成功。
这一刻,徐克撕开了武侠神话的糖衣,暴露出所有武力崇拜的荒诞本质——正如襄阳城墙上李统领醉醺醺举起的酒杯,权力的游戏从不在意棋子是谁。
而战争从来不是为了生存而战,而是为了争“谁才是规则的制定者”。
彩蛋:武侠史观的时空折叠正片结束后,徐克以“武穆遗书”彩蛋完成对武侠宇宙的宏大缝合:岳飞书写兵法的场景被处理成《蝶变》式的蒸汽朋克实验室,铠甲与机关共舞,兵法文字如活字印刷术在空中重组。
这不仅是《七剑》天山铸剑场景的升级版,更暗示了武侠叙事从江湖到庙堂的权力嬗变——徐克用一块“抗金兵法的元宇宙硬盘”,将郭靖的侠义精神锚定在更浩瀚的历史暴力循环中。
结语:徐克的武侠方法论《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或许是徐克对自身武侠美学的终极总结:它既有《刀》的粗粝暴力,又承袭《蜀山传》的玄幻哲思,最终在“为国为民”的命题中找到了武侠类型片的现代出口。
片尾当两只白雕在空中盘旋,华筝凝视远方的襄阳城时,徐克用了一个360°环绕镜头让分割荧幕的雁门关化作绵延不绝的史诗长卷——这道关卡既是《龙门飞甲》的沙漠要塞,也是《智取威虎山》的雪原屏障,更是所有华语武侠电影人为“侠文化”筑起的精神丰碑。
进影院前已经刷到了不少差评,我以为帮我降低了期待值,说不定有惊喜。
然而开场听到的第一段台词,是以“我叫郭靖,是一名宋人。。。
”开头的小学生旁白,我就发现,要完!
就算从头到尾用一个表情演完全片,肖战也不该背这口锅。
这个剧本就算黄日华翁美玲当年,照样救不了。
140分钟篇幅拍一部长篇小说,肯定无法面面俱到,节选改编免不了。
然而离谱的是,这一版完美做到了去其精华。。。
不能说留其糟粕,毕竟原著没啥糟粕,可偏偏编剧把留下来的东西,生生编成了一坨糟粕。
射雕宇宙里除主角外最有魅力的几组人物——江南七怪只有一组剪影,全真七子压根没提,中原五绝里,王重阳和黄药师不存在,洪七公和一灯大师打酱油,只有欧阳锋从头至尾担任唯一的反角兼丑角,主要负责搞笑。
武功设定上,郭靖一出场就拥有了完虐欧阳锋的神功,但逃离蒙古大营还需要华筝把他藏进马车苟着跑路;黄蓉已经是丐帮帮主,但发现小河对岸有她靖哥哥的记号,她没有祭出桃花岛绝世轻功飞过去,而是。。。
一个大肉板子把自己拍进水里游过去的。。。
游过去的。。。
作为一部武侠片,全片真正打起来的只有郭靖对上灵智上人的一场戏,是的,就是小说里的那个提鞋配角灵智上人。
对欧阳锋的两场大戏,是毫无对打动作设计的特效对轰,而且最后的取胜大招,居然是一模一样重复两次?
哦对,差点忘了还有一场,华筝和黄蓉为郭靖争风吃醋,一言不合打了一架。。。
所以整整140分钟,除了这四场打戏,到底拍了些啥呢?
下面我要剧透了——前面两小时,就是郭靖在草原和中原两头不停跑来跑去,磨磨唧唧,一会找蓉儿一会看老娘,剧情进展几乎为零。
中间PPT式闪回了小说里的几个经典片段,现实时间线上男女主之间没有一场对手戏。
情感线的亮点,都在华筝和黄蓉的雌竞里。
最后20多分钟高潮来了。
郭靖看到远处天边有人被雷劈,于是就找到了黄蓉???
此时铁木真率铁骑来袭,黄蓉跟昏庸守将撒娇说想看看蒙古人,守将大叫一声:“太荒唐了!
”然后就把这对平头百姓带上城楼观战了???
攻城战一触即发之际,身为金国国师的欧阳锋不知从哪里冒出来,梗在宋军蒙军之间,自称战神,要在万军之中取铁木真性命???
宋军阵营里的郭靖此时出手相救,赶跑了欧阳锋,感化了铁木真,劝退了大军——全片完。
字幕出来千万别走,前面没有的战争场面,原来全在删除段落彩蛋里,可比正片精彩多了!
早知道徐克导演的讲故事能力是弱项,之所以在春节档首选这部来看,是期待他作品中的场面和气韵,能与我心中的“射雕”情怀产生化学反应。
结果,瞎之大者,不幸见证了一次最经典的毁经典。
本着由《青蛇》《刀》《黄飞鸿系列》攒下来的早年好感,我边看边宽慰自己,不是导演的锅,编剧编成这样神仙来了也导不好。
看完一查,编剧也是徐老怪。。。
好吧,告辞🫡
现在拍这种剧的意义是什么呢?
真不好看。
男女主都不贴合原著,看起来脏脏的,2025年了怎么还有这么难看的电影,徐克你退休吧真的。
稀烂的剧情稀烂的演技。
男主全程皱眉瞪眼,女主雌雄难辨。
这就是武侠剧吗?
不建议喜欢原著的去看;还有它结局仓促,戛然而止,讨厌这种结局的不建议看。
影院不傻 影院也压宝 排片少就是不看好 射雕看完了 不推荐!
徐克导演大概是武侠界的“火锅底料”——总能将经典炖出新鲜辣味,这次他带着肖战版郭靖杀入春节档。
徐老怪这次显然没打算让观众安心嗑瓜子。
传统武侠的“快意恩仇”被他塞进了家国情怀的高压锅。
电影最绝的是徐克独创的武侠美学,以及徐克特意为降龙十八掌设计了新的招式效果(此处省略一万字,具体效果真的要去电影院)。
还有在影视作品中首次展现出来的《九阴真经》和“桃花岛阵法”,让我叹为观止。
(此处再省略一万字)。
总之,这部戏,浪漫和侠义并存。
如果你在影院看到有人边哭边笑,别慌,那八成是被徐克刀傻了,又被金庸治愈了。
这个春节档,一开始预售冲最猛的就是《射雕英雄传》,其中原因众所周知。
但我对质量最不放心的也是这部,不过没看片的时候也不敢妄下定论,毕竟徐克拍武侠有太多成功经验。
谁能想到,看完给我干沉默了!
还侠之大者,我看是翔之大者吧!
《射雕英雄传》:翔之大者!
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今天视频咱们聊聊这部春节烂片:1. 看电影之前,我一直担心肖战会是全片最拉胯的那个,可是看完才发现,最拉胯的竟然是徐克,这真是万万没想到。
全片就像流水账一样,感情不真挚叙事没重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我全程问号脸想问徐克:到底在干啥?
你想要拍啥?
2. 前期官方宣传我们知道了,这一次徐克选择改编的是《射雕英雄传》第34到第40章,也就是整部原著最后的高潮部分。
这一点可以理解,毕竟原著里最后有太多名场面了,从桃花岛靖蓉误会到最后华山论剑,基本只要按原著拍,不会太离谱,可是啊可是,徐克几乎完全放弃了原著脉络,秉承只要原著里有的名场面都不拍的原则,搞出来这样一部四不像。
这电影主要讲了啥?
郭靖跟黄蓉闹别扭之后开启了你找我我找你的过家家游戏,郭靖像个无头苍蝇一样来回乱窜,抽空暴打一顿小丑欧阳锋,最后凭一己之力劝成吉思汗退兵,再跟黄蓉没羞没臊的生活在一起。。。
就完了,真是完了!
3. 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导演到底要拍啥,浩瀚如海的原著里那么多精彩桥段,导演愣是一个都看不上。
咱就说要拍爱情,郭靖黄蓉苦苦寻觅最后终于得见,按理来说应该挺感人的,完全没有,因为这俩人的感情铺垫不够,最后连重逢都拍得尴尬至极;要拍江湖,光是一出华山论剑,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各种江湖恩怨,应该也能挺好看吧?
结果完全没有;要拍战争戏?
郭靖领兵,以《武穆遗书》战术御敌按说也挺有看点,结果导演还把这段放在了彩蛋里,正片就提了一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爱情线、江湖线、战争线啥都没讲明白,真是要啥没啥拍啥砸啥!
4. 你说这是一段超长音乐MV也完全没问题,因为情绪不够,所以全程只能用音乐往上硬拱情绪。
一曲《世间始终你好》从头到尾变着花样用,我就跟翻PPT一样,一页一页的看,真的,要不是因为配角有很多糙汉子,我还以为这片是郭敬明拍的呢。
5. 这片选角有很大问题,尤其是黄蓉。
庄达菲作为新人演员,表演稚嫩也不是不能理解,但她去年在《年会》里表现还行啊,所以最大的问题是她的形象气质跟黄蓉相差太远。
黄蓉是什么形象?
集天地灵气于一身,玲珑剔透冰雪聪明。。。
庄达菲演黄蓉,跟灵气没有半点关系,甚至几乎全片变成了郭靖的附属品,而且全片也没怎么表现她的聪明。。。
所以当华筝对着黄蓉问,中原女子都像你这么聪明吗?
我都懵了,她哪里表现出聪明了?
就是让问问郭靖他带没带兵书?
这一把可算把黄蓉毁得体无完肤。
6. 如果有人之前看过这片的宣传视频,当时一直强调肖战学蒙语多么困难,我心想那我得好好欣赏一下,结果一看,这不是配音吗?
别说蒙语了,汉语也是配音啊,好多人连口型都对不上。
我前面说了,这片最拉胯的不是肖战,还记得我上次说这句话是在《诛仙1》里,也是一步烂片,也是不能全怪肖战。。。
是不能全怪,但如果连续主演的都是烂片,那是不是也该从自身找找原因呢?
7. 一部电影,如果拍不出出彩的地方,但是不是自己心里应该清楚要拍的重点是啥?
主角的行为动机是啥?
可是这整部电影,我真的不知道郭靖在干嘛,一不知道该干啥了,就上音乐骑着马来回窜,从中原到草原,刚从草原回到中原又起码去草原。。。
你干嘛呢?
西部闪送吗?
还有角色的心口不一,黄蓉明明自己赌气不见郭靖,最后重逢的时候一拥抱,黄蓉说,靖哥哥,我从来没怪过你!
啥意思?
那你就是把我们观众当傻X呗?
8.看到很多人都在夸华筝,确实华筝跟托雷算是这部里为数不多选角形象比较契合的角色,但也只能说形象契合,其他在女性视角方面的塑造同样一塌糊涂。
再说欧阳锋,这么个在原著里浓墨重彩的大反派,请问这部电影里是个小丑吗?
需要出场就出来一顿捣乱,不需要了就迅速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有点工具的过于明显了。
9.作为一部武侠片,打斗场面也是想象力匮乏到极致,郭靖跟灵智上人对打,郭靖跟欧阳锋对打。。。
谁也挨不着谁,一顿发大招。
还有,为啥导演对于至高无功的想象力全是摊煎饼呢?
九阴真经摊煎饼,降龙十八掌也摊煎饼。。。
最后在蒙军阵中,郭靖跟欧阳锋终极大战,远处看就是俩小贩在比着摊煎饼,谁摊得多摊得大。。。
真是够了。
10. 电影里郭靖跟黄蓉在大宋边境跟边防李大人说想上城墙看看蒙古人,李大人说:真搞不懂你们现在这些年轻人想看什么?
我严重怀疑这是徐克借李大人的口问出的问题。
我想说,你先别管年轻人想看什么,肯定不想看烂片。
再说,如果实在搞不懂观众想看啥,要不休息休息呢?
《射雕英雄传:翔之大者》预售冲得贼猛口碑崩的贼快,完全不推荐大家去看。
我是蛋蛋,祝大家早日富可敌国,拜拜!
这个时代很久没有这种作品了,不是为虐而虐也不是为了爽而爽,不是故作玄虚,也不是为了煽动众人,就是讲了一个故事,告诉你“看,有人做到了”。
这些伟大的人,代表中华民族脊梁的人,看得见天地,也看得见每一个小小的众生。
一个民族精神传承不断就不会灭绝,诸葛丞相,岳飞,郭靖。
一代一代的英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哪怕知道最后的结局也愿意“飞蛾扑火”,他们在人民的心里就是“神明”。
这就是经典的意义吧,不是单纯的爽文或者虐文,它有自己的精神和内涵在里面。
有任何时候人需要的精神力量。
郭靖是大侠,黄蓉是大侠,华筝是大侠,李萍也是大侠,坚守自己内心的人都是大侠。
不动如山。
这部电影的战争场面宏大,思想却是反战。
除了当时年代,还让我联想到金庸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环境“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就算有蒙古的名字,我依然不会忘记我的本名叫郭靖”。
那个时代对于生活在内地的九零后的我来说是无法感同身受的,但是想来,是啊,那时候的中国人被殖民者统治者,他们也是汉人啊,和郭靖的处境一样。
这个时代需要侠,中国有自己的英雄主义!!!!!!
看完射雕的第二支长预告,突然觉得郭靖与铁木真之间的对抗也非常有趣。
铁木真是人人赞佩的大英雄,南征北伐横扫天下,他之于郭靖而言,其实有着君权与父权的双重权威。
而面对这样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绝对强势的天可汗,郭靖竟然敢于反抗,甚至推翻了其征战就是英雄的观念,一句“真正的英雄永怀怜悯之心”掷地有声。
郭靖成长的过程里没有父亲,但他的母亲李萍坚韧不拔温柔善良又始终对祖国有极强的归属感,才能教育出这样一个强大坚定又满怀悲悯心的灵魂!
他对大汗的反抗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民族,更是对千千万万弱者的守护。
真正的强者永远心怀爱意!
顺便不得不提一句,射雕这个战争场面太恢宏了,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看得我热血沸腾一整个燃起来了。
好绝的古战场,非得看巨幕才能过足瘾吧!
靖蓉在战场上的对视更是叫人感叹万分。
这对少年侠侣此一战便是数十载,直至年老力竭战死沙场。
何等悲壮何等慨然。
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无外如是了!
谢邀,刚从电影院出来,先上电影票在评价《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作为徐克阔别武侠多年后的回归之作,承载着金庸百年诞辰的致敬使命,却在争议中成为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下武侠电影创作的困境与观众期待的分裂。
影片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为口号,却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武侠叙事的窠臼,反而在情爱纠葛与宏大叙事的夹缝中,暴露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
一、“侠之大者”的叙事偏移:从家国大义到情爱江湖影片虽以郭靖为核心,却未如观众预期般聚焦于原著中壮烈的襄阳守城岁月,而是将叙事重心落于郭靖与黄蓉的情感线。
这种选择被部分观众批评为“挂羊头卖狗肉”。
尽管影片试图通过郭靖与铁木真关于“英雄理念”的对抗展现家国情怀(如郭靖推翻铁木真“征战即英雄”的价值观),但这些片段更像是点缀,未能形成贯穿始终的主题张力。
徐克标志性的武侠美学——如塞外草原的金戈铁马、内力外化的视觉奇观——虽令人震撼,却难以掩盖叙事深度的不足。
二、民族叙事的隐退:安全区内的妥协部分观众提出的“涉及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过往,难以处理反派设定”的质疑,恰恰揭示了当下武侠电影创作的敏感地带。
影片选择将反派聚焦于欧阳锋这一个人化的“武痴”形象(梁家辉饰),弱化了原著中蒙古与南宋的对立背景。
这种处理固然避免了民族议题的争议,却也消解了金庸原著中“家国存亡”的史诗感。
正如影评所言:“江湖的丛林法则从来都是,强者会用手丈量天地”,但当江湖与庙堂的纠葛被简化为个体恩怨,武侠的厚重感便难以维系。
三、情爱叙事与年轻观众的疏离:武侠电影的代际困境影片对郭靖黄蓉情感线的强化,或许源于对市场偏好的揣度,却与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趋势形成错位。
正如用户所言,当代年轻人对“情情爱爱”的疏离感日益显著,更渴望看到超越个人情感的精神共鸣。
尽管肖战饰演的郭靖被赞“侠气凛然”,梁家辉的欧阳锋也被赋予复杂人性,但影片未能跳脱“侠骨柔情”的套路,反而陷入“以情爱填充叙事”的窠臼。
当“武功高强未必有怜悯之心,武功低微未必不能行侠”的台词与缠绵悱恻的爱情场景并行时,主题的割裂感愈发明显。
四、徐克的困境:武侠大师的自我重复徐克曾以《黄飞鸿》系列将江湖侠义与家国情怀熔于一炉,但《侠之大者》中,他似乎陷入对自我风格的复刻。
影片的视觉奇观——如气旋交叠的武功特效、塞外战场的恢弘调度——固然延续了“徐老怪”的天马行空,却少了《东方不败》中颠覆传统的锐气。
当技术炫技掩盖了叙事创新,武侠电影便沦为一场华丽的怀旧仪式,难以唤起新时代观众的共情。
结语:武侠精神的当代可能性《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争议,本质是武侠文化在当代转型中的阵痛。
它试图以“怜悯之心”重构侠义内核,却未能跳脱传统框架;它追求视觉革新,却在叙事上畏首畏尾。
或许真正的“侠之大者”,不应止步于对经典的复刻,而应如金庸与徐克曾经的碰撞般,在争议中开辟新径——毕竟,江湖从未老去,只是需要新的诠释。
当年轻一代已不再满足于“情义两难全”的古典悲剧时,武侠电影或许更需要一场触及灵魂的“内力革新”。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让观众看到郭靖一个真实感人又真正震撼人心的人物形象,大漠风沙、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镜头下一帧帧精美的画面,情感情思情怀,渗入内心深处。
导演的作品都是非常细腻真实又打动人的,演员肖战演绎了一个赤诚、忠厚、善良、可爱、武艺高强、为国为民的真实的英雄形象,各位演员都非常生动地表达了不同人物的个性与风格,各有不同的魅力,很喜欢这部电影作品。
徐克是一个擅于打破固有模式、开拓新题材与新类型的导演,本次《射雕》改编以第34至40章为中心,由战争角度切入,打开武侠电影的新路径。
为此,影片被赋予非常独特、不易为人发现和理解的叙事结构:与以往《射雕》将郭靖、杨康作为对照组不同,徐克为郭靖设计了欧阳锋、成吉思汗这两大对手,在欧阳锋和成吉思汗所执念的两种“武功”的对应与对抗中,体现武侠的形式与意义。
欧阳锋所执念的是天下第一的绝世武功,成吉思汗所执念的是南征北伐的不世武功。
因此,在前情提要中一灯大师对郭靖、黄蓉说的这段话,成为贯穿全片的中心之问:“情难自禁,欲壑难填。
其实在世上修炼的,到最后要对抗的,不就是自己心中的执念吗?
”我并不认为,影片铺垫的感情线是冗余的,它同样服从于两种“武功”对应或对抗的叙事结构中,并且,由郭靖牵连起大汗线及相关的战争逻辑,由黄蓉牵连起西毒线及相关的江湖规矩。
两条线在郭靖、黄蓉的相互找寻中,逐步交织汇聚于宋蒙边境战事。
由感情线到家国线递进,所遵循的乃是“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思路。
令不少人费解的是,徐克通过不厌其烦地转换镜头、切换视角,拍摄郭靖南归、北上,策马奔腾于生父所葬故土及养父所在异乡之间的找寻过程,似乎赋予“找寻”本身以特殊的意义,使其成为理解“侠”之所起、“大”之所在的关键。
一、靖蓉、靖筝:江湖规矩与战争逻辑的对应在徐克改编下,草原雄鹰郭靖与江南小燕黄蓉的初次相识,是在极为惨烈的蒙金战后。
二人因共同悲悯、祭奠战争中的亡魂,成为志同道合的精神伴侣。
因此,郭靖对于黄蓉的找寻,也是对其身份认同直接相关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的找寻。
值得注意的是,徐克还设置了郭靖与黄蓉、郭靖与华筝之间的情感对照。
郭靖具有独立保护黄蓉的能力及与之共赴信念的可能性,在黄蓉身后,是尽管险恶却相对明晰的江湖规矩。
与之相对照的是,郭靖及其母亲李萍生活在华筝父汗的保护和谋划之下,华筝无法理解郭靖跪拜亡父牌位的庄重意义,并且在华筝身后,是更为复杂且不易窥见的战争逻辑——这在影片中黄蓉多与郭靖讨论江湖,华筝多与郭靖提及与父汗、诸王兄相关的政治即可见出。
黄蓉带郭靖看江湖的打打杀杀,给他讲述各种江湖规矩,而郭靖告诉她,这在草原上,叫做战争。
这说明,江湖规矩与战争逻辑在本质上构成对应关系。
此外一些情节与细节的设计,也要放在这一叙事结构下去理解用意:其一,郭靖与黄蓉之间的信物:“善缘香”与“桃花酒焖鸡”,这是徐克的原创。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以百花蕊为香,冰鲛縠为帛,取来沁芳亭泉水,敬上枫露茶一杯祭奠晴雯亡魂。
而郭靖、黄蓉在雨夜柴堆之上支起铁枪引天雷点燃作香,来祭奠战场上的亡魂。
蒙人惧怕打雷,闻雷声则不敢行师打仗。
这是为什么在蒙古长大的郭靖,见打雷时下意识保护黄蓉的原因。
弑杀的铁枪与止战的天雷,构成了天人之间悲壮的对话。
而“小东邪”黄蓉出其不意地埋在柴堆底下的“桃花酒焖鸡”,既是亡魂祭品,也是生人食品,将死亡的冷峻转换为人间的烟火,点燃了郭靖眼中的向往。
事实上,片尾将“桃花岛”视为不被战争侵扰的桃花源,片中“桃花酒焖鸡”招牌的出现,也是大战前夕边城中最后的宁静与浪漫。
其二,郭靖、黄蓉与大宋边城守城将领的对话。
郭靖从战争逻辑出发,向其报告军情,对其晓以大义,却被对方以军事重地为由不许其登上城墙;而黄蓉耍嘴皮子说小民从未见过蒙古人,渴望登上城墙看看,竟成功说服对方。
原著中本是以武功逼迫吕文德就范,而徐克在此刻意淡化武功的作用,只用言辞达成目的,并构成了绝妙反讽:守城将领不再为“为国为民”的庄重理由所感动,而是为解构战争逻辑的高度娱乐化理由说服,这正是大宋走向灭亡的一个征兆。
韩非子曾说:“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
”后世史书不乏记载,通过君臣乐于接受荒诞之事,暗伏国败之机。
徐克甚至不无深意地假借守城将领之口,嘻嘻哈哈地补了一句:“真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都在想些什么!
”其三,华筝与黄蓉相互帮助、相互欣赏。
在原著中,黄蓉因见华筝“满脸英气”,与郭靖更像相配的双雕,而产生危机感。
影片中,这两位本是“情敌”关系的女子之间的关系,象征一种超脱于竞争或对抗关系之外的可能性。
这与执念于不同“武功”且因此不断制造对抗的欧阳锋、大汗相比,是何等的清爽洒落。
故此部分可谓徐克神来之笔,与后文即将提到的郭靖的超越性价值也构成呼应。
二、欧阳锋与大汗:江湖规矩与战争逻辑的对抗在徐克改编下,江湖规矩与战争逻辑还具有极致对抗的关系。
郭靖与大汗在影片中重逢的第一幕,便是确认“金刀”——以一种明确政治身份的方式出现。
郭靖南归所学的“武功”,在大汗眼中,不是江湖规则中锄强扶弱、与人对抗的武林绝学,而是战争逻辑下为郭靖立威、向族人展示的政治资本,是为其南征北伐、建立武功的政治工具。
这就造成,许多观众所期待的“降龙十八掌”的呈现方式,由过往武侠片的“对抗”,转变为“展示”。
与大汗形成对照的是,欧阳锋虽身为大金国师,内心却是不屑为战争逻辑驱使,只按江湖规矩行事的。
在原著中,当完颜洪烈请他帮忙偷盗《武穆遗书》时,他心想:“我欧阳锋是何等样人,岂能供你驱策?
但向闻岳飞不仅用兵如神,武功也极为了得,他传下来的岳家散手确是武学中的一绝,这遗书中除了韬略兵学之外,说不定另行录下武功。
我且答应助他取书,要是瞧得好了,难道老毒物不会据为己有?
”正因徐克敏锐把握欧阳锋、大汗所执念“武功”的根本差异,才在影片中设计出二者的对抗。
大汗率十万雄兵南下至大宋边城,意图借道伐金。
正值郭靖与大汗对峙之际,修习《九阴真经》走火入魔的欧阳锋忽然出现,误认大汗的“武功”为他所执念的“武功”,而将江湖规矩乱入战争逻辑,用《九阴真经》驱使蛤蟆功大破蒙古大军阵法,直向大汗杀来。
正当其逼近大汗之际,郭靖出手阻拦。
郭靖与欧阳锋的交锋,在欧阳锋眼中不过是按照江湖规矩争夺谁为《九阴真经》第一的较量。
但对大汗而言,这场对战仍然是被全军观看的场景——徐克没有采用过往武侠片惯用的、让观众代入对抗者的视角来展开这场江湖对抗,而是让观众置身事外,代入大汗视角来审度最佳战机。
当欧阳锋被郭靖压制的瞬间,突然胸口中箭,此刻徐克才切转画面,回到高高在上、从容弯弓的大汗身上,迅速拉开观众对大汗的代入感。
这是影片中,令所有观众倒吸一口冷气的震撼一幕。
徐克通过镜头语言,彰显大汗居高临下的绝对气势,喻意战争逻辑的凌然不可侵犯,也在叙事上,将江湖对决迅速拉回到残酷的战争对峙中。
三、言语退兵:对江湖规矩与战争逻辑的超越在郭靖向大汗展示较欧阳锋更高一筹的武功之后,坐拥十万雄兵,尚能弯弓射敌的大汗,在无法将郭靖收为己用的情况下,竟听从郭靖劝说而撤军,这在网上引发极大争议。
由于部分西征内容的删减,加上此处改编区别于原著托雷因大汗病重退兵,不少观众期待此时上演一场酣畅淋漓的战争,对言语退兵难以接受。
对此,影迷有两个比较好的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与近些年极其强调对抗和炸裂的商业片相比,徐克却在结局兵临城下、剑拔弩张之际,果断以兵不血刃、人文化兵的方式掐灭燃爆点,拒绝了兵戎相见的表述,可以说是极为“异类”而大胆的。
这恰恰导向了“以文抑武”,通过习武实现和平与民生的“侠”的意义,触及“武侠”这一中国独有的电影类型的底层逻辑,即“暴力到底能否终止暴力”。
的确,这一结局设计,与影片开端——惨烈的蒙金重甲作战构成了对应。
这是武侠电影第一次参加春节档商业片的厮杀,徐克在影片结尾的极度克制,既让一部分人怅然若失,又让一部分人肃然起敬。
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徐克在大汗为郭靖铺垫政治资本时,已对大汗手下诸王子的暗潮涌动有所特写。
大汗对郭靖恩威并施,赐予他政治身份与领兵权利,同时将其母亲李萍扣为了质子。
最后郭靖对大汗也是恩威并施,既救他性命,同时也向他展示自己能于千军万马中取其性命的实力,并警示他,如若大汗此刻便死,必将引发夺位之乱,且将导致生灵涂炭。
这一解释比较符合我的上述论述,郭靖与大汗之间达成了政治默契,以战争逻辑说服了大汗。
但是此说忽略了郭靖相较于大汗的超越性,他之所以为“侠之大者”,是因为以更高的仁义法则匡正其战争逻辑:真正的英雄,不是南征北伐,而是悲悯天下。
事实上,在徐克的设定中,无论是欧阳锋还是大汗,只要有执念,便有软肋。
欧阳锋的软肋在其“武功”,大汗的软肋也是诸王子蠢蠢欲动对其“武功”的威胁。
郭靖亦非没有“软肋”,但是,他所心系的家人——黄蓉和李萍,分别以智谋与贞义的方式,脱离了欧阳锋和大汗的掌控。
按俞文豹《吹剑录》载:“端平元年,邑宰徐进斋新其庙(溧阳贞义女庙),文豹为作奉安祝词曰:‘惟此方之俗习,率勇敢于杀身,岂贞义之遗烈,犹隐然而在民。
’”而郭靖心系的故土家国与天下万民,也处于欧阳锋与大汗的威胁之下。
在最后,对两种“武功”无所执念、有所超越的郭靖,反而能以一种质朴沉厚、隔山打牛的方式,暂时击中执念者的软肋。
并且,当郭靖、黄蓉决定,不像“聪明人”范蠡那样退隐于没有战争的桃花岛,而选择像伍子胥、文种那样以死守护所找寻的“为国为民”信念时,其软肋已转化为肩负毕生的使命。
至此,徐克完成了他心目中“射雕英雄”的塑造。
郭靖的言语退兵,或参考《长春真人西游记》中丘处机对成吉思汗的“一言止杀”。
并且,徐克还可能参考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空城计”,来对原著利用“空城计”引诱托雷退兵的情节进行深化。
司马懿本可轻易识破城中虚实,击杀头号劲敌诸葛亮,但诸葛亮通过高墙抚琴与司马懿之间达成了一种政治默契:诸葛亮一死,功高盖主司马懿便会马上遭遇“兔死狗烹”的结局,而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倒不如养寇自重,徐徐图之。
除此之外,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对抗,还体现了两种价值观的对抗,凸显了诸葛亮的高尚人格与悲剧命运。
当然,在徐克影片中,郭靖与大汗之间的关系和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既有曾经的恩义,又有即将的决裂,但在达成政治默契,凸显两种价值观的对抗及郭靖人格与命运方面,是异曲同工的。
总的来说,郭靖成长为“侠之大者”的过程,就是他在自我找寻过程中,不断对抗、逐渐超越欧阳锋、大汗所执念的江湖规矩与战争逻辑的过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全片中郭靖实际上未杀一人,灵智上人是失足死于自己的武器,欧阳锋的致命痛击来自大汗(虽然最后得以逃脱)。
徐克耗费极大心思钻研的“降龙十八掌”掌法、《武穆遗书》阵法,大多时候都被处理为被“展示”的技艺而非“对抗”的杀器。
这的确是以一种最贴近仁厚的武侠呈现方式,来回应江湖规矩与战争逻辑的暴力根基。
这种迥异过往的武侠展现形式和独具匠心的电影叙事方式,适合于相对开放的观影心境与舆论环境,安排在春节档期间显然比较冒险。
这正是我既欣赏赞叹,又满怀遗憾的原因所在。
四、影像实验:构成徐克叙事的历史依据与镜头语言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结束了,我还想最后再谈一点。
影片未能让大部分人轻松理解其叙事结构的妙思,终究是有内容缺憾或技术瑕疵的原因,但不能因此认为徐克粗疏、混乱,忽略他脱离流水线生产进行大胆探索和用心考究的意义。
近些年来的影视作品,多是架空而不敢有太多的历史依据,因为这会大大增加制作成本和潜在风险。
而徐克令人敬佩之处,在于努力为叙事质感寻找历史依据,为此而甘冒巨大风险。
目前成片在展示蒙文化和甲胄骑射文化方面都极为考究,徐克甚至让主演郭靖的肖战花费两个月时间,像原著中郭靖那样亲自驯服野马“小红马”,并让其学习大量蒙语,真正融入草原文化。
囿于篇幅,暂且只讲影片中的两处细节:其一,蒙古骑兵能够大破金兵“铁浮屠”,除了弓弩箭术之外,还包括西征引入的六叶锤。
这一发源于13世纪罗斯(一说意大利、一说中亚)的破甲战锤,在近距离作战中作为打击类武器的对敌止动性非常强,全金属六叶锤甚至可击穿胸背重甲,这在影片中得到了真实展现。
其二,大汗头盔上的冠饰也有一定的文物依据,参考了内蒙古博物院镇馆藏品,战国的鹰顶金冠饰。
这套金冠饰是国内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胡冠”,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唯一的匈奴单于的王冠。
片方对于这种礼制等级和工艺水平的"胡冠"的参照,是符合大汗身份的。
更何况,如果我们认为电影不光是讲故事的,还是一项诉诸视听的影像艺术,那么徐克《射雕》肯定值得在影院最好的特效厅反复观赏。
具有影像实验性的镜头语言,构成无可取代的徐氏视听风格,也成为徐克叙事的衔接物。
电影人“黑火车Cinema”指出,徐克始终保持对于影像的自觉,尽管未必都能成功,但在当下许多导演已丧失对影像的关照而言,是值得尊重和深讨的。
它的图像、夸张的镜头移动,有游戏的影视觉,但在极致的虚假里又力图让电影变得很亲密。
最有代表性的场景,一是开头,画外音互相交错,有一种意识流般时间的快速移动、时间的混沌。
还有一个代表性场景,是雷雨中郭靖、黄蓉根据两道铁枪所引的天雷找到对方,在那瞬间,人的行动、人的轨迹好像不再是人,而成为了一种天象。
但也在那瞬间,人与人之间,天与人之间,反而构成最亲密的关系,和开头那种意识流似的画外音叠合在一起,显得特别动人。
电影人“丝绸尾巴”也指出,徐克《射雕》中的武功不是搏击术,而更接近于异能范畴的身体改造术。
这与徐克《蜀山传》里通过游戏化的玄术特效,使修仙世界呈现出数码风格的视觉设计逻辑保持了一贯性。
徐克试图通过一种新的视觉方案,来解答“武功还可以是什么”这种问题。
实际上,郭靖与欧阳锋的大战,犹如游戏场景般的视觉表现,的确给部分有电子游戏体验的观影者捕捉到一种手持游戏的操控感和新鲜感。
徐克的这一尝试,显然是想为武侠题材吸引更多年轻受众,但因此而损伤原有武侠片的真实质感,却也让相对保守的传统武侠片受众感到失落,多少有些得不偿失。
似乎意识到运用特效所带来的与真实世界的抽离,徐克力求保持一种真实感的平衡。
譬如他对降龙十八掌掌法的原理、对《武穆遗书》阵法的易理,包括对甲胄制作、马匹负重、光影方向等,都以治学的严谨精神去研究和呈现。
特效中的自然风景,与真实的山川流水、蓝天草原融为一体,美得不可方物。
片头出现的黑白画也不是特效CG,而是人工素描。
郭靖与华筝的那两只白雕虽为特效合成,却是毛发毕现、神态鲜活、栩栩如生,而且一只乌嘴一只红嘴,各自代表了郭靖与华筝。
此外,徐克还在这部影片中展示了强大的镜头把控力,他把视觉人物及其情绪、处境,与环境、光影、声音甚至触觉混合在一起,让观影者在其叙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通感”。
83版《射雕》电视剧配乐《铁血丹心》《世间始终你好》恰如其分地渲染其中,不知勾起多少旧梦远怀。
一些转镜也比较精彩,譬如蒙古兵大破金兵,转场落在大汗宽阔的背脊上;郭靖在桃花岛误会黄蓉父亲东邪害了他师傅,在愤而离开的刹那,转场是桃花的瞬间失色;黄蓉设计逃出欧阳锋魔掌而跳入水中,镜头在穿过欧阳锋落到水里后,转场正好衔接郭靖接水的双手展开另一条线的剧情。
这些转场构成了叙事上的连贯性和情理上的逻辑感,但对于不太关注镜头语言的观众来说,可能更加倾向于由故事本身直观呈现连贯性与逻辑感的方式。
公平地说,这部电影当然不是单纯的“粉丝电影”。
事实上,在武侠式微的时代,武侠题材受众能重新进入电影院观赏武侠电影,若非如《门前宝地》那样有主演自身的财力支持,便如《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镖人》一样,需要有演技不错,同时有粉丝或票房号召力的主演支持。
影片上映后,商业战争与粉黑大战的混战,导致大众被极为撕裂的情绪左右,而变得游移不定或者盲从一方。
这表明,电影行业、营销行业和各大平台还有待规范,否则必将对经济与文艺造成极大损害。
而有趣的是,徐克《射雕》的一些台词,似已预见部分现实:“江湖是什么,江湖就是有很多帮派,立了很多规矩,打打杀杀。
”武侠作品之所以能为我们带来诸多慰藉,就是因为能在混乱迷惑的世俗规则之上,提供是非恩怨更加分明的快意空间。
我们这些生长于七八十年代的江湖儿女,似乎在这十来年间陆续走散。
但正如片中所说,江湖可以很大,江湖也可以很小。
我们不是因为江湖之大才被冲散,而是为江湖所困才逐渐失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