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什么刻板的规定,你知道的”丧子之痛和丧妻之痛的人在一起交流。
风景很美,音乐也不错。
疗伤电影?
森林里迷路,拿起手机对风祈祷。
年轻女人把老头当做儿子看,老头把她当妻子看?
夜晚她用她的体温温暖他,似乎有乱伦老少恋的味道。
老头把三十多年的日记(到2006年)放在地上,睡到死去的老婆的土地上,而她对着空气转动声音,大概是求生。
看到故事的结尾,不知道是否彼此救赎,这样压抑的森林终将是磨掉了生的意志。
那么富有生机的稻米田,住在哪儿的人却是同生机挨不着边,有的即将身死,有的已经心死。
断断续续的八音盒,絮絮叨叨的执念,在生命逝去后得不到救赎,要明白死亡的意义,那生命的意义也许就在死亡那头。
不会体会镜头语言,但是颤颤巍巍的镜头,让我感觉特别真实(也然我觉得是不是买不起摄影设备…闭嘴)有一些场景的光忽亮忽暗,可能是看平滑的镜头和色调和谐的滤镜看多了,这样的表达始终有些不习惯
甚麼叫做存活?
一是物理證明你存在,二是你還感到自己活著。
甚麼叫做殯?
那進行喪葬禮儀式的過程,大概稱為殯。
但活著卻像是死亡,活得行屍走肉,也是殯。
導演探討的都是後者,心理與靈性層面的。
故事的對白不多,節奏一貫地慢。
觀眾需要頗多的耐性,投入她設置的環境。
要不悶得發慌,要不就能感同心受。
沒有浩瀚的場面,但卻能震撼心靈。
觸動,大約兩人互相扶持的無力感太深。
人還活生生的,卻像處於死亡般。
當伯伯躺於泥上時,更甚。
嗅到死亡的意味,但偏偏還是活著。
山洪暴發的一幕,看得人心酸又激動。
大部分的畫面如詩化影像般,配上灰暗的調子。
你又領略到甚麼?
你是存活還是已死?
看下去需要一点儿耐心和勇气。
不以剧情取胜,但情节的线性走向,有相当的控制力,起承转合尽在掌握(装有日记簿的书包,即是一个妥帖的细节安排)。
生命的意义?
浅层的活着,还是灵魂之舞,在一场“放下”的祭奠过程中得到诠释。
略显沉闷的格调,却有一段生动的华彩,即真千子与茂树在矮树丛的嬉戏追逐,并搭配了一段肖斯塔科维奇式的钢琴圆舞曲,音乐由简单的音阶稍作发展变化,沉郁之感淋漓尽致。
故事的大背景,是一个深度的老年社会。
随着我们逐渐步入老年化,观感相信亦会有感同身受的效果。
智障老人叫茂树,饰演者叫宇田茂树,怀疑是智障老人真人出演,果真,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吧。
——却又发现,真千子的饰演者也叫尾野千真子,释然。
不过茂树的表演确实绘声绘色,台词不多,肢体语言十分逼真,吐舌头时竟有点儿像小泽征尔的神态,木讷还有点儿狡猾,给人印象深刻。
又,开头冗长的葬礼,不知是否与女主人公真千子有关(看剧情介绍,她的幼子夭折了),虽然环境与整个故事是一体的……
我不行,这片对我实在不容易看下去,到最后都有生理反应不想看。
手摇镜头一直晃,不知道为什么采取,也许是想有观察的感觉。
完全不理解女主,也讨厌男主。
开篇是很好的,画面构图表达的东西。
突然两个人就在田地里互相追逐了n久……这个时候就很突兀和莫名其妙了,虽然能理解是想表达他俩关系的不一般,但毫无理由突然开始还展现那么久,实在不能接受。
然后开车上路坏掉,男主还以为是在玩游戏。
女主就傻子一样不顾自己死活任由男主进森林出不去。
都待一夜了还不着急。
最后自己可能也出不去也没关系。
那一夜发生了国产古装剧常有的为了保存体温脱光了抱在一起……这里我最反感了。
不明白为什么女主甘愿做这些。
男主虽然智障也是男人吧!
从头到尾女主都在男友力max,到最后包也女主背了。
最后解释殡这个字含义的字幕出来,我好一点了,好像男主找到老婆那里就完成了一个什么,自己也可以去死。
可是为什么不早找?
没什么阻碍啊!
女主可能陪着男主完成自己也完成。
但是因为什么也没有交代清楚毫无代入,简直不明所以难以理解。
总之十分钟二十分钟之后就非常难受的观影过程。
小情节不是毫无意义的情节。
在观众还没接受理解和喜欢角色的时候,角色就互相发展太快。
这是个经验教训。
你听,有风吹过。
你见过这样的情感么?
三十三年如一日的写日记怀念已经逝去的妻子,经过重重困难差点丧命只是为了把那满满一包的日记埋到妻子坟前?
《殡之森》,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一个青年女子,痛失了儿子,看上去有些神情涣散,一个老头儿,早年丧妻,似乎有些老年痴呆。
他们相遇在一个山中的老人院里。
然后一起走了一场关于爱与缅怀的旅程。
是很需要安静下来付出耐心去看的片子,大量的长镜头和空镜头的自如运用,以及晃动的手持摄影和缓慢略显呆滞的画面都是很挑战观众的耐心的元素,如果你喜欢的是爆米花式的快餐影片,那么你一定会觉得闷,说不定两分钟不要就瞌睡了起来。
满眼的绿色,麦田茶园和森林,包围着养老院,似乎能感觉到风声,在一片一片麦浪上拂过去的时候,以及树上挂着的那个铜铃在风的吹拂下响起叮咚叮咚的声音。
开篇的长镜头整个绿色布满荧幕,你会感觉到希望与向上的生命力,但是下一个镜头出现的竟然是送葬的队伍在绿色的田野间行进,有悠长而尖锐的敲钟声刺激你的耳膜,然后第三个镜头是大树被砍倒,这无疑是一种对死亡最直接的表达。
绿色的生命力之间白色的帷幔以及高高举起的送葬的红色遮阳伞,一种视觉上的强烈对比一直刺激着我,再加上音响的作用和缓慢推近的镜头,总让我产生一种暑气扑面的烦闷感。
但是还是有欢乐的情节,女人和老头在茶园里追赶躲藏的一段总是让我想起小时候和小朋友们一起捉迷藏的岁月,老小老小,老人越老其实就越小孩。
调皮、固执、有自己的欢乐。
还有老人偷了个西瓜被女人追赶摔了一跤的时候,西瓜摔在地上四分五裂可是他们却尝到了甘甜美味的西瓜的段落,也是那样的欢乐,让人看了欢喜。
我很喜欢茶园里那一段,长镜头,远景中近景的交叉配上绿色茶园里两个小小白色身影,画面很活泼很欢乐,我差一点就忘记了这是一个探讨死亡探讨深刻的爱意探讨老年人内心的故事。
河濑直美是一个女导演,我之前从未接触过她的影片,但是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女导演的细腻与温情,她的视角说大那是有关生与死,说小也不过是一个人内心的困境。
老人一直摆脱不了妻子逝世的阴影,而女人也一直在丧子的悲痛中没有走出,并且还要面对自己丈夫的质疑与埋怨,所以女人去到养老院工作其实是一种逃避。
而老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总是幻想着妻子还在人世,他和她一起弹钢琴,在森林里跳舞,这折射出来的难道不是孤独么?
老年人的孤独与青年妇女的孤独,看似是一种无关紧要毫无联系的情感,实则是息息相通的。
所以他们一起因为汽车出现事闯入森林里的旅途其实是一场救赎的过程。
经过诸多的困哪,老人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去到了妻子的坟前,而女人被迫陪同他的这一路难道内心没有波动么?
这种看似沉默的情感,内里掀起怎样的轩然大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在这样一部片子里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的气氛,在潮湿的森林深处找到了一种温柔的抚慰。
这与夏天的燥热相反,森林里的阳光和乐音像是一剂安眠药,最后我们都能够在其中沉沉睡去。
至于森林的寓意,其实很明显,象征着生和死的循环,生生不息的树木和未知的危险。
或者说森林本身就是一方困境,囚禁着老人的妻子以及他过去的美好记忆,他千方百计的要触到森林深处找到自己的妻子的坟墓,把三十三年来的思念和情感都埋葬给她,也许是想要和过去告别吧。
奈良的森林,在夏季燥热的风声中述说着生与死的故事,深挚的爱意触动着我的心灵。
整个世界被绿色浸染,我突然想去日本看一看奈良的乡村了,我突然想去感受日本乡村的气息了,也许与我家乡的夏天会不一样呢。
也许就和影片空镜头里所表现的那些景色一样吧,哪怕小到只有一只蝴蝶的空镜头都让我感觉到自然最清新的气息。
表妹在东京,或许可以要她先去替我感受一下日本夏季潮湿的风声以及奈良绿色的乡村。
你听,有风吹过。
2012-5-17
“我还活着吗?
”“活着有两种意义。
一种就是吃饭睡觉。
怎么样,你有吃饭吗?
饭菜好吃吗?
好吃就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种,就是在意我们为什么要活着。
其实根本就不必去在乎,我们不知道活着的意义。
意义是用眼睛看不到的。
这跟开始的吃饭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活着有两种意义,其实都是吃饭。
有吃饭吗?
有吃就是活着,这是很重要的。
几乎大家都要明白,实际上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这就是意义。
我们要弄清事实,从今天开始,今天。
活着还是没有活着,对于自己来说,还有其他一个意义,在其他的一个地方,怎样去体会。
真千子,请握住他的手。
怎么样,感到温暖吧?
能感觉到真千子的温暖吗?
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所以,我们都是活着的。
”
是一部节奏极为缓慢,空镜头多,故事性不强、比较晦涩,不容易看得进去的日本文艺片。
写的是一个不幸失去小孩、深陷痛苦中的年轻女人真千子,来到老人院里工作,郁郁寡欢的她,被老人院安排陪伴一个日夜思念亡妻难以自拔的孤僻老人茂树,前去祭扫亡妻墓地,在艰辛旅途中,真千子逐渐理解了茂树对亡妻情感的执着,茂树也慢慢敞开心扉,接纳了真千子对他的关心,也试图让她理解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旅途中经历了千辛万苦跋踄,在终于寻到亡妻墓地时,茂树思念的痛苦心灵获得了完全的释放和倾诉,他打开从不离身的宝贝背包,一本一本地将33年写给亡妻的33本日记祭奠在墓前,在亡妻墓地旁,他竭尽全力挖了一个坑,便迫不及待地睡入坑中,象一个婴儿一样蜷缩在里面,陪伴在爱妻身边,他苍老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甜蜜的微笑。
一路陪伴的真千子看见这一幕后,感同身受、百感交集,她失去儿子的内心痛苦,在此时此刻,仿佛也得到了释放。
电影的外景地要么是风景宜人、满眼绿色的茶园,要么是植被茂密、溪流淙淙的森林,生机盎然的绿色给了这部略显压抑、沉闷、衰颓的电影一个带着生命希望的亮色。
生活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地去埋葬难以忘怀地过去、才能走向希望的未来。
这是一部关于苦难和救赎的电影,也是关于爱的电影!
全片就是关于救赎的隐喻:人间苦难森林里的灵魂救赎与重生;结尾老人的举动令人震惊又感动不已,他对爱的执着也救赎了护士迷失的灵魂。
影片形式感依旧浓重而美妙,剧情、视觉意向都实现了隐喻的通透;而且最终剧情也显出以往少有的戏剧张力和动人情绪。
现存的导演里,河濑直美或许可以称为“最东方”的导演,无论她的故事、内心化的人物描绘、视觉意向及形式感,还有传达的隐喻……
中间山洪冲下来的危机感,是交代她儿子的线索吧?
她的崩溃中老人也能感受到她的悲痛。
不需要询问缘由,只要片刻的庇护。
相互交心后她们已然成为彼此信任的朋友。
电影名是关于死亡。
从电影里看到的是精神上的死亡。
真子的死亡带来的是老人精神上的孤独。
儿子的离世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愧疚,丈夫的冷漠(人不行)更是精神上的悲哀。
最应该安慰女主的人选择责怪她。
其他的疼痛都超越不了她们的悲伤。
但人的悲伤是断续的。
除了悲伤之外还有许多的情感。
缓解这些痛苦需要的还是精神上的支持。
老人对执念的解脱。
女主一个人承受失子的愧疚与无助在同样的场景下有人安慰、或是在帮助老人解脱的同时也是让自己解脱。
控制不了便需要帮助。
送她回家的那个女同事对她说的话也是帮助。
从旬报派走向手册派,我怕河濑直美会走入一个误区....
说实话,看着这个片吃安徽板面是不用过水的,自带洗涤功效。
森林的意象联想到阿彼察邦......
镜头语言太差了,恨不得把“马上要出事了”甩在脸上,剪辑也很差,一个场景切另一个的转场也很奇怪。故事啊镜头啊,都透露出一种直白感。有时候这种直白感很打动人心,有时候就,很莫名。失去了含蓄的电影,很像韩影,动不动声嘶力竭(没有批评韩影的意思)
不舒服……
那种深情、锥心的思念,这个世界上肯定是有的。日本人的压抑、扭曲的释放路径,大概也能理解。我尊重这个片子。但我确实看得断断续续,老刷手机——我的问题。
非常沉悶,墨綠也無趣。
幽冥派两大掌门人:河濑直美和阿彼察邦。前者向死而生,后者由死观生。前者虚构夭折孩子的视角,手持特写的微晃流露着无知与新奇;后者模拟一个超脱者的观望,剔除尽芜杂,只剩透彻的纯净:医院(生死交界)与森林(逃离人事,回归动物性),以达致超验的情境。
比《萌之朱雀》掉了一个档次。开头很不错,但是渐渐就没能撑起来,变得单调而流水账。整个故事,就显得过于空洞和苍白了。7/10.
对逝者深深的思念 理解 付出
[3.5/5.0] 無所不在的渡邊真起子。
不是我的菜
负负得正…
前三十分钟还不错,后面二倍速看都觉得慢 …
开头两个固定的定场镜头可以给五星,但后来就萎了。手持摄影跟内容不配
老人的世界,一股老人气。好恶心的片子,全程一个年轻女人跟一个白发老头厮缠在野外的二人世界,又是追逐又是互喂又是互抱,不如直接肉搏了。女的还时不时发出那种淫荡的娇喘和嘶吼。
看的时候职业病犯了,忍不住想着自己和棘手的client的沟通…怎么叫茂树停下就那么困难呢!可是叫自己的心停下也一样困难。想起自己在奈良和熊野的旅程,也是心灵之旅。以及真千子和真起子都各有气质,好喜欢。
我不是文青,也不是很有眼光。所以,我很不喜歡這類型的電影。想要看美美的畫面,我選擇看攝影展或畫展,我不會選這種只有畫面沒生動劇情的電影。
四星半,特别喜欢,布米叔叔的日本版,逝去的爱才值得刻骨铭心的怀念。好喜欢田间捉迷藏和黑夜取暖。河濑老师的电影哪是通灵幽冥,这部故弄玄虚少了,妻子幻想刚刚好。完整长镜头段落也好多了,力量充沛。唯一败笔觉得女主很作,不喜欢,而且女主的存在意义似乎就是为了衬托茂树先生,有点刻意
当握起你的手告诉你生的意义,此时我的命已与你无任何分别。愿你与她世世相见,生生相惜,此时,我亦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