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罪恶的,没有正义的,满是兽性的。
[拯救大兵瑞恩]是改变我战争观的开始,我开始思考战争中人们种种行为的意义,种种武器的本质,[太极旗飘扬]则开始确定我对战争观的方向,我想通了战争即是杀人,冷兵器的过去如此,热兵器的现在如此,高科技战争的现在也是如此。
正义,只是自欺欺人的冠冕堂皇罢了。
战争的爆发对兄弟们来说,不是即刻感到了使命的召唤,而温馨家庭即将面对的坎坷预兆。
他们并不想登上战争,哪怕是所谓的为祖国而战,很荒谬,国家,一个事实上虚无飘渺的概念,不过是统治者为自己的描金而已。
弟弟被捉上了战场,为了弟弟能早日离开那个人间地狱,哥哥陪伴在身边。
他什么任务都接,什么勋章都要争取,战争的残酷只是让他坚定了要让弟弟早日离开战场的信念,而变得无比拼命。
弟弟的误解,等于所有人对他的误解。
哥哥不在乎,他不需要别人判断他的行为,他只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
自己的军队可以溃败,只要弟弟能活着,南韩战败他都愿意接受。
受着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人们,自己无法接受这种战斗的原因。
我们总认为自己在战场上射出的每一颗子弹都是正义的,杀死的每一个敌人都是该死的,战争中消失的每一条生命都是必要的。
可怜可悲,宇宙间最伟大的产物,生命,就这样被扭曲了它存在的意义,为一个不存在是非属性的主义,为一个荒唐的国家概念,为一个任何人都无法代表的群体——人民,生命可以被自己的主宰者慷慨地撤销。
武器是杀人的,军队是杀人机器,本质如此,只是我们想了无数的借口让它们变成伟大的东西。
故事的发展说明了这些伟大的东西是多么的荒谬。
妻子被自己为之战斗的国家所枉杀,弟弟在自己拼命为之规避的战火所燃灭。
被俘的哥哥失去了一切希望,只剩下仇恨。
这种仇恨只需杀戮,所以他可以叛出,杀向曾和他有相同战斗目的的刽子手们。
他也可以在发现弟弟仍活着时,于重围中倒戈。
看到这里,也许没有会骂他是奸贼亦或叛徒。
在无法保全最完整的人性时,他选择保全自己最基本的人性。
他是愚昧的,但至少,他看着像那么个人。
我从来都对共产主义所宣扬的英雄们不感甚冒,我痛恨战争至于恨屋及乌,恨战争中的一切,士兵、将军、武器、战略、目标。
它们存在的一切的一切的意义,只是为了一个词,杀戮,仅此而已。
哥哥并没有多大的见识,只是做为一个真正的人活着,那些有着大见识的人们,却在把枪口对着寸寸河山,对着血肉同胞,对着自己早已被阉割的灵魂。
生命的意义,与国旗无关。
原来很久之前是看过这部电影的...再看来只记得士兵被炸得缺胳膊少腿,肚子上长蛆的片段,已然完全不记得影片主题...自身是极不爱看战争题材的电影的,残酷和真实是这类电影的基本标签,看着伤身啊。
只能说秀才遇到兵,实在是有理说不清。
镇泰从始至终都只是想让弟弟回家继续念大学,承载和继承整个家庭的希冀。
不管是镇泰羞恼阿勇问他国小二年级课本上的字而他不认识时,还是他对着镇锡一直说的让他回家继续念书时,我都能真切的体会镇泰那时的真诚,不仅是为弟弟,也是为他自己。
他希望镇锡能把他的那一份书也念了。
当他放弃读书时,也顺带放弃了自身的梦想和人生,他将为了家人的人生而活,照顾母亲未婚妻,供弟弟念书,再无其他。
镇锡却因为念书了想的是众生皆平等云云,他开始不能理解哥哥狭隘的价值观,他所愿见的是人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不能说谁对谁错,只是我更倾向于镇泰的牺牲与付出。
至始至终他真的就如镇锡所言没有考虑过自己,然而镇锡却只考虑了自己,他从自己的角度去揣度所有人的心思,觉得战友们没人性。
战场上也因为悲天悯人差点丢了自己的性命。
如果镇锡为了支撑自己的信念或为了改变现状做点什么也许我会怪罪他少一点,然而他只是眼见他所不愿看见的情况发生,恼怒,找哥哥出气。
我是受不了这种思想巨人,行动侏儒的人的。
这不禁令我发散到千万不能找一个思想不搭界的人结婚啊,只会演变成爱之深责之切丫。。
啊啊!可怜元彬竟然演了一个我不爱的角色..怄到了怄到了
看完片子,我觉得镇泰可能是个GAY 当然,我也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片子,是站在人性的高度,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作品,寄意高远,可以超越现实,留存后世的。
但是,看完之后,我始终觉得有一个地方似乎不对劲。
就好象一个人吃鱼的时候被剌卡在了喉咙里,不舒服,但是你不知道它究竟在什么地方。
后来我感觉我找到了。
在这个片子里,兄弟情,也就是说男人之间的这种手足之情因为太过于强烈,而导致了一种崩溃性的结果。
而母子之情、恋人之情在这种过于强烈的情感面前,显得很苍白无力。
应该说导演用力过度,导致变形。
这片子我只看过一遍,但是我对于片中镇泰的夫婚妻永晨念念不忘。
那么年轻美好的一个身影,她的容颜、她的衣着、她的秀发、她的表情,都让我想中国男人心目最传统,最向往的那种女子,轻灵、清秀、朴素、温润,导演对她着墨虽少,但是仍然令人印象深刻。
电影开头,镇泰兄弟回家,像孩子似的找吃的,她象一个母亲似的嗔怪兄弟两个,语笑嫣然;她拿出手帕来给镇泰擦汗,这手帕是她用裙子的布料做的;她偷偷地亲吻自己的爱人,像母亲嘱咐孩子似的把手帕放进镇泰的口袋,这些镜头太温馨了。
战争开始了,他们开始逃难。
像每一个温柔贤淑的女子一样,她舍得家里的每一样东西,她都想带着,可是镇泰那么粗暴地不理解她。
当听到她说“屋里还有两缸腌菜,后山上还有我种的马铃薯”,真让人心碎。
她就是那么简单的一个女子,可能她像镇泰一样,没有什么文化,可是她对于镇泰、对于生活的那种爱,让人动容,让我想起了金庸笔下的很多女性。
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镇泰似乎一直对这个未婚妻都没有表示出太多的热情,在这些镜头里,可以看出他对于一往情深的永晨的回应是淡淡的,后来兄弟俩被抓去当兵,在最苦难的岁月,看得出来他对于她的思念也是淡淡的,镇泰始终把他的心全部都放在了他的弟弟身上,似乎他的生命就是为了他的弟弟弟而存在。
其他的人,包括他的母亲、他的其他几个小弟妹,他都不是那么在意。
接下来的事情不必多写了。
永晨死在他的怀里,临死前对他说,她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他的事情。
其实她是为了大家而死的。
永晨死了,他难过,但是还没有发疯,直到他误以为他弟弟被烧死的时候,他终于崩溃了,他的世界一刹那不存在了,他发了疯,他彻底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为了消解失去弟弟的怨恨,他做了许多无法理喻的事情。
放在一个正常的男人身上,无法理解。
以致于让我觉得他简直不是一个正常的、健全的男人。
我觉得,一个正常的男人,健全的男人,兄弟之情固然可贵,但是男女之情,母子之爱,应该在他心目中都有同等的份量。
导演可能在主题先行的意识之下,将南北朝鲜的关系,投射到现实之中的兄弟两身上,用理念来演绎故事,结果导致理念过于膨胀和强大,而真实的情感被扭曲变形,显得用力过度,说服力不足,这是这个片子的失败之处。
很大气的作品,战争场面真实残酷,以兄弟二人被南韩军队强征入伍的战斗经历为线索,简要勾勒出朝鲜战争的几次戏剧性局势转变在我看到弟弟冒死跑到朝鲜的阵地寻找哥哥时,我还依然有些可怜他一贯的情绪化(他的一直存留的人性和怜悯,我以为在战争中,作为战士,不害死自己也要拖累他人),直到他侥幸枪下逃生被押往安全部(应是考虑做宣传工具)又因为阵地轰炸不能执行,不得不因为军装而陷入拼杀以自保,终于在俯冲而下气势癫狂的“大旗部队”中边厮杀边挤出眼睛寻找到哥哥扑过去时,哥哥的刺刀狠狠的冲了过来,厮杀了几分钟才通过叫唤亲人的姓名把麻木癫狂的哥哥的理智夺了回来--这几分钟,完美的、残酷的再现了朝鲜战争手足相残的悲剧,我被感动了战争画面也异常惨烈和真实,如果非要以《兄弟连》作为样板的话,这部学生作品至少满分了(单指战争场景)。
以前看论坛里有人提出对导演的大韩国主义提出异议,个人以为那是误解了主创的意图;《生死谍变》在说分裂的民族创通和苦难,这部更加真实、鲜明和深刻以为是上乘之作。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2009迷失记忆》,尽管风格迥异,主题比较接近。
韩国人一直以平民视角反省近代被侵占,被分裂的苦难,而我们的《三大战役》依然是高空镜头多
又看了一边<太极旗飘扬>````哭 死了那所谓的为了意识形态的朝韩战争在生死与共的兄弟情面前 显的那么苍白和可耻电影中偶尔扫过的中国国旗`并没有告诉我从小所认为的抗美援朝是多么的光荣和英雄般的大义凛然只有这时候才提醒我:这是韩国的电影更过的``我感受到的是战争的残酷血腥的肆无忌惮的残忍对人性的一次次惨绝人寰的践踏然而这就是战争战争就是残忍韩国``朝鲜` 谁都说自己是赢者```可是战争的痛苦是附加在最无辜的老百姓身上的面队阴阳相隔``面队妻离子散`除了坚强 还是坚强`把悲痛化做对敌人的仇恨和战斗的力量但其实谁能说清 究竟谁是"敌人"呢```镇钛为了镇锡放弃了学习的机会而没有后悔``偷偷的将做好的鞋子放在弟弟的柜子里在战场上他竭尽全力的保护镇锡 为了让镇锡回家 他近似疯狂的不要命的撕杀```只为了那枚勋章后来以为失去弟弟的他成了共产党``将战争的矛头又直指"韩国猪" 最后为了弟弟安全回家 在红军的疯狂扫射下离开了 ```但是他是微笑着的``因为他知道他深爱的弟弟可以远离这令人憎恶和厌倦的战争了当血肉模糊的兄弟紧紧抱在一起的时候````我想没人会去探讨战争究竟谁是正义 谁是非争议所谓的意识形态TMD见鬼去吧我看到的是人性的悲哀``多少像镇钛和镇锡这样的人们成了这场战争的棋子``我怀疑了10几年来被灌输的道德伦理``我甚至怀疑"共产党"有多伟大 ?有多正义而师傅的话提醒了我:成大气者 残忍是第一步而老爸提醒了我:意识形态作怪```胜者就是正义``和平``是最正义的呼唤和祈祷
振石和振泰是兄弟俩,在朝鲜半岛爆发战争的时候,兄弟俩被迫从军。
哥哥振泰为了能将弟弟振石送回家,在战场上不顾生命危险一次次屡建奇功,而在这个过程中,弟弟振石误读了振泰的爱,开始讨厌振泰为他的付出。
就在战争眼看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军队加入了这场战争,最后兄弟俩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在最后一刻哥哥救下了弟弟,而自己却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在这场战争中,战争貌似一瞬间就爆发了,片子也没有特别交代战争爆发的原因,美好的生活就是那样的短暂。
我们看到所谓的士兵就是大街上强拉硬拽招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战争,被拉到阵地上连最起码的训练和休息都还没有,就被告知必须死守阵地,不能后退。
敌人的炮火来了,他们甚至来不及反应就送命了,幸存下来的也只是些苟延残喘的家伙,战争中每时每刻都在死人。
你同情对方,你可能就丧失了一次生存的机会,战场中生命显得是那样的珍贵与毫无意义。
振石与振泰的情感变化是影片交代的重点,振泰为了振石能够活着走出战场,一次次出生日死,而振石由最初以为哥哥是为了让弟弟活着走出战场,慢慢就发现哥哥利欲熏心,当了个小官就不把别人的生命放在眼里,振泰成为了为勋章活着的刽子手。
就当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加入了这场战争,这场战争顿时成为了巨大的绞肉机,振泰的未婚妻因为生存被迫为朝鲜做事而被韩国调查人员打死,兄弟俩也在战场上相遇。
战争是令人发指的,它导致我们骨肉相残、国民生灵涂炭,韩国对于战争的反思是及其深刻的,在影片中导演并没有丑化敌人,只是公正的交代这场战争。
这样的反思才是到位的,而且才会从心理上加以杜绝的。
我想“太极旗飘扬”名字不如“战火兄弟情”好,虽然似乎国内翻译的名字都是前者。
我不认为导演有过多关于太极旗飘扬的意图,到是兄弟情谊贯穿始终。
原来韩国已经能够拍摄如此大气的战争片,不仅场面宏大,细节处理得当,而且片子绝不只有视觉冲击,还可以让人有回味思考的余地。
我们都是听着邱少云的故事长大的,曾经以为抗美援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看了片子才知道,战争的最初是北朝鲜挑起的。
这世界上有正义的战争吗?
古往今来,所有的杀戮都是因何而起?
政治是如此阴险的东西,为了某个人或某些人的目的,百姓只好任人鱼肉。
不管人们活得富足还是贫困,战争只会让人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北朝鲜开战,振太和弟弟振锡被迫入伍,留下未婚妻照顾失语的老母及一群还未成人的孩子。
振太为了保护弟弟,奋勇直前,他希望获得一枚勋章换取弟弟回家的自由。
面对敌人毫不留情,他认为所有的共军都是残害百姓的,送给俘虏的只有子弹。
一次,在投降的士兵中发现了他们在汉城的朋友容石,容石说自己是被北朝鲜强迫入伍的,他没有做过杀害百姓的事情,但振太对他的求情无动于衷,只要是共军就是他的敌人。
振锡救下了容石,他觉得哥哥变得越来越陌生。
振太不放过任何立功的机会,哪怕有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终于,他获得了渴望已久的勋章。
长官答应会向上报告申请让弟弟振锡退伍。
振太和弟弟在途中回去探望家人,正巧碰到振太的未婚妻被当作共产党抓走。
在马上要执行枪决的时刻,振太和振锡同执刑人员发生冲突,然而,他们还是没能救下未婚妻,她在振太的怀里遗憾地闭上了眼睛,振太和弟弟被监禁。
新任长官怒斥振太不要以为自己得了勋章就可以为所欲为,振太要求他兑现让弟弟回家的承诺,新任长官对此并不理会,并下达了对关押人员放火的命令。
当振太赶到监牢时,只看到自己送给弟弟的烧焦的钢笔,他以为弟弟已被烧死。
守地失陷,大批韩军被俘,振太在俘虏中看到新任长官,将其杀死,他投降共军,并成为共军一首领。
原来振锡被别人救走,并未烧死,当他得知哥哥投降后,冒着生命危险闯到敌营,要向哥哥证明自己依然活着。
混战中,振锡终于找到哥哥,而振太已经杀人杀到忘乎所以,痛恨着每一个韩国士兵,他认不出振锡,向他不断进攻,直至振太受伤,才发现自己深爱的弟弟竟在眼前。
他让振锡快走,答应自己会去找他,然后,他用仅有的余力把冲锋枪又对准了共军。
我想,这就是朝鲜战争的真相,兄弟、朋友也可能会自相残杀,没有真正的敌人,只有统治者让人们迷失了方向。
虽然作为韩国电影,难免有政治倾向,但我认为导演并未称赞作战的任何一方。
共军杀害村民,而韩军就没有错杀无辜吗?
电影不是为讲述谁是正确的,而是告诉我们战争有多么龌龊!!!
聪明的导演弱化了韩军同我志愿军的冲突,只有志愿军冲锋的一个镜头。
十万大军支援朝鲜,对于朝鲜人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当时间再继续,再继续,这段历史才会有更公平的解释。
教科书中的历史和现实是有区别的,在我们口中所说的抗美援朝,似乎是我们国家站在正义与和平的立场上,对朝鲜的援助。
但是我们的课本上却并没有太多提及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背景,昨天在百度上一查,确实出乎意料。
朝鲜战争是北朝鲜的共产党,在苏联的扶持下首先发动的。
在南韩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大举进攻。
站在这个角度上,不免会对朝鲜战争有新的认识。
同时在这个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发生了深刻的扭转。
弟弟李振锡和哥哥振泰生活在五零年的汉城。
生活平静,更像是我们所说的小日子。
哥哥已经工作了,弟弟仍在上学。
为了突出哥哥与弟弟深重的兄弟情义,影片使用了两个物品 ,一个是哥哥为弟弟做的老式皮鞋,一个是哥哥送给弟弟的钢笔,两物承载哥哥的爱与对弟弟未来的期许。
但是二人的生活却突然迎来了狂风骤雨,在调查的幌子下两人被迫成为了朝鲜战场上的兵士。
战争最大的影响就是会让参战者的性格完全暴露出来。
在汉城平静的生活中,我们也许能看到哥哥的责任感和弟弟的纯实。
但是在战场上他们两人又向观众展现出了新的性格。
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哥哥总会显得非常坚定果决,在战场上他也勇气可嘉。
在被北朝包围四面楚歌之时,哥哥果断的提出在夜间突围。
并且成功了,哥哥还杀掉的北朝的将领,因此得到了提升。
可以说作为哥哥,他比弟弟更快适应了杀人机器的运转。
弟弟有非常强的正义感,很率真。
在起初南韩军人说青年男性要接受调查的时候,嫂子看出了问题,他却不假思索的说出自己18岁。
在面对被迫成为北朝鲜军人的昔日朋友时,弟弟极力保护,作为南韩士兵他不会对俘虏下毒手。
弟弟的身上闪耀的善良与人道的光辉。
战争与会使人的性格发生转变,撕裂。
翻天覆地。
哥哥在首战告捷的后,对采访他的人说他和弟弟是因为民族大义而选择了参战。
这固然是不通的。
之后自己的妻子被误以为是北朝鲜的追随者而被杀,自己用以为弟弟死在火场中。
他便失去了活在世上的动力,变成了两眼闪着白光,嗜血的猛兽。
这时他已经完全和之前判若两人。
而弟弟一开始弟弟会有一些优柔寡断,懦弱。
因为年纪叫哥哥上小,初上战场与生死面对面,弟弟被巨大的恐惧绝望的阴影包围了。
但是几次战争过后,弟弟渐渐的勇敢起来,甚至在伤病痊愈以后不惜一切的奔赴三八线寻找哥哥。
但是尽管兄弟二人的性格再怎样有剧烈的变化,经历的事情再怎样让他们无法接受。
哥哥始终记着保护弟弟,弟弟也总是把哥哥视为心中最坚实的依靠。
在烟尘满天,绞肉机发动时。
哥哥与弟弟更相为命。
两人之间的兄弟情谊无法被改变。
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永远是底层人民,一家人平静安稳的生活一日之间瞬间被打碎,赵影片结束之时哥哥和嫂子都死在了枪下。
那些端坐在神坛上的发号施令者,往往不会面对妻离子散。
真正的受害者,永远是平民。
哥哥努力在战场上拼杀,并不是因为自己是南韩人痛恨北朝人。
北朝鲜大举入侵南韩,屠杀百姓无恶不作。
南韩的反击也好不到哪去 ,因为仇恨只会激起更多的仇恨。
哥哥自始至终是为了保护弟弟,能让弟弟回家,拥有一个好的未来。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妻子和弟弟死后哥哥投奔了北朝鲜。
在电影的结尾有一个非常感人的片段,哥哥以为弟弟死亡失去理智。
弟弟不顾向他反复插来的刺刀,尽力呼唤哥哥,想要唤醒哥哥的良知,最终哥哥恢复了理智兄弟二人目光坚定看着彼此。
这一段战场上兄弟情义的再次唤醒,我想大概象征着南朝鲜和北朝鲜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朝鲜战争并没有解决两国之间的矛盾,而那条将半岛一分为二的38度纬线也总是弥漫着浓烈的火药味。
导演这段的用意也许也是为了表达自己对韩朝两国和平的希冀。
这部电影对战场实情的描绘可谓极为真实。
弟弟在看到堆成山的尸体被焚化的场景,因为没有麻醉药而被手术的战士撕心裂肺的狂嚎,高架上悬挂着的无辜的被勒死的平民。
这样多的引起观众不适的场景,就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展现战争的极端残酷。
让观看者彻底厌弃战争,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和平。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可能没有刻意的讽刺哪些人,批判哪些人,赞扬哪些人。
那个西半球的超级大国的现身只在在广播和飞机声中,而中国的百万志愿军也只是出现了一个在山头奔赴战场的场景。
北朝鲜先挑起战争,同时利用饥饿奴化人民。
南韩虐待战俘,不断欺骗人民。
只要参与的战争,就都错了。
导演并不是要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
而是更多的聚焦的是哥哥弟弟这这两个小人物。
在战场上赞美最崇高的兄弟情谊与对战争人性的深刻反思。
小时候,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能够得到的关于战争的“知识”就是从官方的历史课本和如小兵张嘎、地雷战、地道战这样的电视剧中获得,当时对战争的印象是好玩,埋个雷、挖个地道,甚至小孩子就可以将鬼子耍的团团转,而国民党就是日本鬼子的走狗,甚至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蒋介石的地位连个日本一个普通的小兵都不如,不知该说是自己愚昧还是官方洗脑成功!
直到10多岁之后,随着网络的发达及自己对历史的兴趣加深,不断查资料,原来共产党和国民党就是内战啊,就是中国人对中国人的战争、就是也许两人是邻居只不过机缘巧合的加入了不同的党派就成了敌人,就要在战场上拼个你死我活!
在普通人的眼里,哪里有那么多的政治信仰,只不过是哪个军队给钱了、给粮食就加入哪个党派了,却从此就被卷入了政治和战争的漩涡,可是,在那个战争年代又有几人能幸免呢?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普通人也许就只是可怜的蝼蚁!
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
在看过美国战争电影的洗礼后,对战争的残酷画面已不再触动,但对于国人来说,相似的内战及曾经参战的情节,仍然让人有一种特殊的情绪!
李英顺因肃反而死、李镇泰反复参加南北两方军队,如果你了解中国的那场内战,都会觉得让人是历史的另一场重演,变化的是国籍,不变的是人性!
每次看这样印象深刻的战争的电影,都会让我觉得和平时代的宝贵和美丽!
由于一向对战争片不置可否,以至于象《拯救大兵瑞恩》这样大名鼎鼎的影片只看了几篇介绍和评论就认定了其中矫情的成分。
无可否认若不是因为张东健,我可能永远都不会下载《太极旗飘扬》来看,而事实证明,我没有信错人。
说实话,这部片子的情节并没有太多新意。
感情笃深的俩兄弟被迫上了战场,为了能让弟弟这个全家的希望早日退伍,哥哥不惜自告奋勇以身犯险,但在屡立战功被授予太极勋章的过程中,哥哥渐渐被荣誉冲昏了头脑、丧失了善良本性,甚至由于怀疑未婚妻的忠诚致其被杀,后又以为弟弟烧死,打击之下终于崩溃,投向敌军,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杀人机器,直到亲眼见到弟弟活着恢复了本性,却最终为了掩护弟弟而战死。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多次出现对战争时期政府政策的批判以及对平民和军人的伤害,相对来说显得更为真实。
兄弟之间的情谊和他们的命运是本片的主线,可是谁又能不反思这场所谓的战争意义何在,敌我本也是兄弟不是吗?
可笑,可悲,可叹。
我不想谈所谓政治。
战争历史是不变的,取材历史的故事是讲不完的,而塑造鲜活的角色、多元的人物、复杂的人性也是影片成功的关键之一,这部影片就是以人物取胜的例子。
饰演哥哥的张东健无疑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哥哥性格复杂命运多舛,这样一个有难度的角色给了张东健很大的表现空间,无论是面对弟弟和未婚妻的温柔保护、还是战场上的英勇顽强对于他来说都是得心应手的,倒是虚荣自私和杀人如麻时的他更显功力,尤其是影片最后,以北朝鲜队长身份出现的他,甚至与弟弟展开殊死搏斗,那种没有一丝感情只有杀死对方的冷血眼神着实摄人心魄,而终于被弟弟唤醒时瞬时难以置信的眼神不由对他的演技大加赞赏,庆幸、惊喜、惭愧、内疚,百感交集的复杂情绪交织呈现,最后化为最后一次保护弟弟的坚定信念。
战争不相信眼泪,却无法磨灭亲情,哥哥倒下的那一刻我被深深震撼。
最后不得不骂一句,这死命的陈凯歌在《无极》里毁的最成功的演员就是张东健!
战争场面和作战细节拙劣,打仗如儿戏,各种无脑人海冲锋刺刀站,但考虑到04年的电影,所以勉强可以接受;淡化美苏中的存在,现实半岛战场上基本无作为南朝北韩做电影主角,但考虑到这是突出“兄弟相残”的电影反战主题,所以勉强可以接受;南朝鲜视角下共产主义做大反派,当时中国特有的战场小队分点突击战术被拍成人海,考虑到韩国战争片的局限性和心理阴影,勉强可以接受;总的来说,反战情感做的很好,呼唤爱与和平主题也没差,但优缺点明显让观影感受忽上忽下,越是现实主义题材越是战争片,越要做到真实越要注重细节。这样名声大水平低,总体甚至不如《集结号》无关主义和阶级,想到当今人类文明是建立在掠夺侵略与破坏上的,不禁让人悲哀
我不是军人不是战士也不是钢铁之躯,我是哥哥是儿子更是未婚夫,我有情有义有家国大义,我有爱有恨有家庭亲情,我为了弟弟为国付出我所有,到头来却被国家整到遍体鳞伤,这场战争使我从兄弟情深到同室操戈,从生死有情到万念俱灰。场景调度完美,戏剧冲突到位,情节张弛有度,首尾两抹蒙太奇像极了《拯救大兵瑞恩》,全片也看到了好莱坞式商业元素,姜帝圭被叫做韩国斯皮尔伯格实至名归!
张东健杀红眼那段很赞~~
两位主演演得很不错,都很man ,韩国人好像就是比较擅长于煽情。另外,片中几处地方还挺血腥的。
情节狗血、矛盾生硬、过度依赖音乐煽情、人物虚假、调度平庸等等等等,韩国类型片的一切缺点这部片都有
先看的后半截 再看的开头 。。是不是不能算看过啊
韩国电影不可复制的经典,也是个主旋律,片尾非常感人,那个感动点和《泰坦尼克号》的方式一样,几十年之后,再次重逢,却是阴阳两隔。……导演不稳定,这一部经典之后,就没有任何高水准电影了,《登录日》又臭又长,到最后也没什么感动点,日韩友谊万岁是吧,韩国人不吃这套。……李恩珠走的太早,韩国的生态圈实在太差,到今天都是如此,走了一个又一个。……张东健和元彬这兄弟情演绎的绝了,人设也很好。
怎么韩国人说话都是吼啊 把一些感人的气氛都吼没了 !!不够剧情真的就一般了 看到开头我都猜到结尾了 !!不过 还是感觉战争很恐怖的!
在战争片类型中巧妙地将戏剧化做到了极致,我们从来不抓壮丁,我们从来爱政府如命,我们也从来偷换概念,从来酷爱愚民。另,没有审查的电影真好
战争中的人性剖析得很好。轰炸时抱头哭号,别炸了。兄弟杀红眼。战后清算共党,让人觉得人性的荒诞和恐惧。
历史的魅力在于其不可知性和戏剧性,站在当时的立场,公平富足的朝鲜劳动党政权绝对比腐败的李承晚政权更具吸引力,而历史开了个天大的玩笑,那些自诩人泯泯主的则成帝王专制,那些反动傀儡则蜕变为民主现代。而那些以现在已知的去否定当初未知的人,自己未免心虚。你我均是网中人,谁又比谁高明?
豆娘你抽死我算了 -- 哥哥很好人~唉,李恩珠走得太早、太可惜了。
哥哥对弟弟全心全意无私奉献感情无法理解,无论拿勋章还是变成大旗党,都是为了弟弟,这不符合人性失去理智和弟弟面对面搏斗这么长时间,叫名字都听不到的,翻着白眼我以为是脑子坏掉了,一下子又眼神正常恢复理智了为了掩护弟弟逃跑又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杀自己的大旗党……弟弟对哥哥的反感愤怒能理解,看完信又立马释怀,去找哥哥,就太突然了……
韩战这么多年了,有一部主角感恩外援的没?全他妈在whining自己无辜了
韩国大片,感觉韩国其实不适合拍大片
懂历史不,当年是志愿军,不是解放军,志愿军是着这志愿的名义出军的,不是扛着中国部队的名义,更不会扛国旗冲锋的。有点常识行不行,我实在受不鸟你们南韩自大到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瞎演,中国军队冲过来时,光见人山人海,居然还打着中国国旗,可能吗?当时我军只是志愿军,怎么会打国旗,而且冲峰
让主义死去,让情感延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太尴尬了兄弟情作为b线其实从一开始就不成立,兄故意隐瞒的以命换命的“为你好”式动机其实弟从任何一个人那里就能知晓,编剧硬却一直用“我不说”来硬拗矛盾。另外一个班夜袭灭掉对面阵地所有人这种情节是多不可能,总之看不到什么特别可靠的期待的影感。
振泰为振石,杀了多少人?那被杀的千百南北韩士兵,难道就该死?他们就没有个哥哥为他们伤心?
战争场面拍的真棒。细节,宏观都掌握的很好。可见导演下大力气研究当时战场了。最后亲兄弟打的桥段挺好,但还是有些做作。。。。但已经超牛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