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并没有刻意渲染情绪,或者突显人物光辉形象,让我的心颤动的,反而是一些细节:灵机一动推下宣传单张,漫天飞舞;空袭来Sophie没有躲起来,打开窗像是在观赏烟花;迈向死亡之门,她的头微微仰起,感受阳光的抚摸。
这些写实的细节、非语言性的刻画,倒描绘出她更丰满的生命。
「属灵的人能参透万事」,Sophie用信心之眼,早已瞥见即将到来的胜利,便坚定地走向她不可避免的结局。
几日受审期间,她屡次争辩,也许不只为自己,也为唤醒对方顽固麻木的良心。
法庭审判,不禁让我想到YS在公会受审的场景——「大祭司就站起来,对YS说:“你什么都不回答吗?
这些人作见证告你的是什么呢?
”YS却不言语。
……YS对他说:“你说的是。
然而,我告诉你们,后来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
”大祭司就撕开衣服,说:“他说了僭妄的话,我们何必再用见证人呢?
」( 太 26:62-65 ) 原来,大喊着叫骂的才是内心恐惧的人,真正勇敢的人发言掷地有声。
也就在昨天,韩寒一篇新文,让我对这个刚有家有女的男人有种意料之中的心灰意冷。
好在今天看完这部电影,心情为之振奋。
韩寒说中国之乱由民众的素质而定,但我不明白,如果我们对邪恶不敢指手划脚,对正义不敢高声颂扬,我们国人之素质怎么会提高?
而我也相信,弃善扬恶,不是人之本性,只有当弃恶扬善者遭到迫害,遭到诽谤时,人性才会改变。
如韩寒之论,苏菲的所作所为根本不值,因为她所为拯救的人民,在她的眼里不都是希特勒的应声虫吗,那她为什么还要印传单去唤醒他们?
她大可以在家里抱着老公奶孩子,国人素质太差,一点也不管其他民族的人权,等过个几百年,他们素质自会提高,那时强国就不是梦了。
然而,苏菲,没有这么做,因为她受过教育,有自己的思想,她坚持自己的正义。
如果一个从谎言中醒来的人,不去唤醒沉睡在谎言中的人,那她醒来的意义又是什么?
想起谭嗣同的诗望门透趾思张俭, 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 留将公罪后人论.
迎接死刑的那一天是明媚灿烂的阳光,微微有坠落之势但仍然温暖和煦,透着橙色的光。
无尽的蓝天,就算我千万次看你,哪怕有一次你朝我看一眼?
你孕育着仁慈,孕育着万众,孕育着礼赞的殿堂。
我年轻的生命就要朝你奔去,虽然不是我计划之中的,但是我情愿,因为在有生之年,我已向往很久。
那些人如此急于将我们审判,是因他们知道自己行将终日。
是因他们挖掘了我们身上的病痛,让人民看到。
阳光依旧灿烂,小夜曲和童谣还会通宵演奏,新鲜的血液流的更快,这些,我已经看到。。
可惜后半段让我很失望很失望歇斯底里的法庭,实在是太单薄太模式化太让人脱力了相比之下,索菲对警探的几段则有趣得多面对有缺陷的制度和政治体系维护它还是反对它享受带来的辉煌抑或是诅咒其将要带来的毁灭几段犀利的对白让人想到了愤青VS五毛,乌有之乡VS袁腾飞辩证的看,没有人全对,没有人全错只要你固执一端就必然错
终于挤出时间观摩了这部影片,没想到情节相当简单,苏菲作为德国评选出最伟大的十人中最年轻的一员,年仅21岁就由于参与白玫瑰行动,在慕尼黑校园散发白玫瑰传单而被捕,经过人民法院的审判最终被处死。
影片拍的非常的简洁干练,如浴春风的背景音乐与审判官的咄咄逼人交错出现,展示了苏菲内心对于信念不懈的追求以及作为一个年轻少女生命的美好,在最后的审判期间,这两者成为了矛盾体,只能舍弃其中的一样,伟大的苏菲选择了坚持信念,放弃生命。
就像她说的,她如释重负,因为我用生命保全了信仰,可以让信仰继续下去。
从片中可以看出,即使对于反党叛国的嫌疑犯,纳粹党还是表现出了极度的文明,没有严刑拷打,没有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而是收集证据,公开审判。
就我们所知道的礼仪之邦中国的历史中,也是不多见的。
德国尽管有一段血腥的二战历史,曾经那么疯狂的纳粹党,怀有那么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确实是个优秀的民族。
即使战败后,如今德国人民热爱和平,敢于承认历史的错误,歌颂苏菲这样牺牲生命的白玫瑰成员,这绝对不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能做到的。
德国人民的觉醒是需要惨痛代价的,这个不仅是德国,任何国家不都是如此吗?
1943年2月,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呈现出胶着态势。
在慕尼黑,地下反战组织白玫瑰的成员们正在加紧印发传单,其中索菲(Julia Jentsch 饰)与汉斯姐弟两人为响应不久前女学生们的行动,计划将传单散发到大学校园内,两人冒着极大风险进入学校,在散发完毕时不幸被捕。
盖世太保摩尔负责审讯索菲,姐弟俩按照事先商定的串词,拒绝承认自己与反战传单有关,并几乎可以无罪释放,但纳粹的搜查发现了新的线索,形势急转直下,索菲开始将罪责揽到自己身上以掩护同伴们,经过反复的交锋,摩尔开始对这位坚定的女青年产生了些许理解和同情,但等待索菲的,终究是一场封闭的不公平审判……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获2005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多项褒奖。
©豆瓣
慕尼黑的几个青年学生,不愿做“沉默的大多数”,为了唤醒人们奋起“反抗暴政”,反对纳粹侵略欧洲,他们冒着生命风险去大学散发传单,不幸被捕。
盖世太保审讯苏菲,和法庭审判的两场对白是全片的焦点。
散发传单,当时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这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斗争,而不是暴力的恐怖活动。
希特勒上台之前的法律是保护言论自由的。
但是在希特勒上台之后,可以依据言论来治罪,甚至是死罪。
法律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
那法律是根据什么制定的?
如果这个法律是违背人性和良知的,那人们所遵循的应该是人性和良知,还是统治者的个人意志?
苏菲对审讯者说:“法律是会变的。
而良知不会。
”“法律保护是让每个人免于专制,而不是为了随大流。
”“难道纳粹假借自由和忠诚的名义,在整个欧洲造成可怕的流血牺牲,还没有让你睁开自己的眼睛吗?
你们的领袖已经精神错乱了,如果不在希特勒羽翼未丰时就去除他的权力,同时建立一个新的欧洲,那么德国的名誉就会蒙受耻辱。
”“我所说的与道义、道德和上帝有关。
”“不是我,而是你有错误的世界观。
我在为我的民族做最好的事情。
”在“人民法庭”上,似乎一切都符合审判程序,但审判所依据的法律却是邪恶的。
法官以涣散军心和叛国罪,裁定三人死刑。
这是为了合法的杀死不同政见者。
苏菲平静地对声嘶力竭的法官说:今天你在这里审判我们,总有一天你会站在这同一个位置被审判的。
“今天你吊死我们。
明天,就会轮到你掉脑袋了。
”一切假借以人民为名义的人,最终都会被人民所抛弃。
按照惯例,死刑的执行是在判决后的99天。
可是当天下午,三人就被斩首。
三人在慷慨赴死之前的相会,令人两度泪下……影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
片中女主角的原型苏菲·索尔,被评选为当代德国的十大伟人之一。
慕尼黑大学主楼内的“白玫瑰纪念馆”,至今参观者络绎不绝。
本片曾获得奥斯卡和柏林金熊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柏林银熊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
愿此片唤醒良知未泯的昏聩爱国者。
索菲和母亲见面的场景,母亲的眼神会铭刻人心。
所有的不可言传之情感,都直指人心。
对于这部作品,语言是乏力的。
于此出于备忘的目的记些零星思绪。
作品层次很好,索菲从开始的期待侥幸,而略微显现的不安,到逐步的稳定、坚定,毫无退缩地抗争。
这里表现出的不止是勇气,更重要的是理智与清醒地判断。
莫尔非常精彩,从标准的系统执行者,到作为人的情感无可压制地流露,可信可感。
勇于指出周围大多数人的错误,需要多大的勇气与理智?
面对折磨、羞辱、对于亲朋负疚,甚至即刻而至的死亡,面对敌对的大多数,追求真理的现实行动,似乎只有成本,没有回报。
依旧挺身而上的,给了我对“人之高贵”的信心。
索菲的祈祷,也许是有史实依据的。
宗教的力量也是可以体会的。
作品在宗教方面的度把握得很恰当。
没有过于渲染的强迫感。
好作品让人的思绪迸溅,难以梳理。
看作品吧!
在审讯室里、在拘留所的临时关押处、在赴死前的牢房中,索菲曾多次透过窗户眺望天空,脸上露出一抹令人迷惘的笑容。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一部七十年代的阿尔巴尼亚老片:《宁死不屈》。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银幕上英雄不少,《宁死不屈》里和女游击队员高唱游击队员之歌奔赴刑场的女学生米拉,就是其中光彩照人的电影形象之一。
片中有一个假枪毙情节,盖世太保故意把米拉带到阳台上,让她放眼自由的天空和美丽的城市,以激起她的好生恶死之心。
那个表面上道貌岸然的敌人还用一段充满诗意的台词去诱惑米拉,原话忘了,这段台词的大意是:窗外阳光明媚,人们过着美好的生活,可是,姑娘你却在这里坐牢,最终你会死去!
这段台词是邱岳峰配的,它成就了一位表面温文实则凶残的纳粹刽子手,也成就了一位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女英雄。
时至今日,英雄和献身提的少了,不过面对类似的牺牲,我们多少还会有些动容:谁不知道活着是好的呢?
为什么有些人为了自己认定的事业,为了自己理念中可能能拯救也可能拯救不了的某个群体可以做到殒身不恤?
太史公有云鸿毛泰山,他们的死是轻于鸿毛还是重于泰山?
吾知也有涯,这些问题恐怕还真不是很好回答就是了。
当今不轻言献身和英雄,好在人道主义这个东西还可以谈。
这部片子里的索菲,大致也是为了它而死的。
我看片儿有个习惯,就是比起正面角色我更喜欢注意反派。
从严格意义上讲,真正同索菲针锋相对最多戏份的警察摩尔——他对索菲的审讯从一开始的铁面无情到第二天的铁板松动,直到最后去刑场送索菲最后一程——并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反派。
他并没像许多片子里表现的那样对索菲残虐无情严刑拷打,而是冷淡但周到地礼貌待她,为她倒了手磨咖啡。
当索菲对他说起犹太孩子被成批送到集中营,护士还骗他们是去天堂的时候,摩尔的嘴唇抽动了一下,感觉他的心也跟被拧了一把似的,却还是强迫自己说那是国家必要的举措。
但谁都看得出他已经开始想方设法要拯救索菲,让她承认自己不过是被胁从才一时糊涂做出散发传单的愚蠢行为,借以躲避死刑。
尽管摩尔的努力是无效的,甚至也不能说他就一定理解索菲的理念,但索菲还是在他看似冷酷的心肠中打开了一丝缺口。
死刑执行前,摩尔去监狱里见了索菲。
索菲对他说她的父母会理解她的做法,摩尔点了点头——不发一语,却胜似万语千言。
摩尔和索菲又让我想起另一对很有名的审讯者和阶下囚:李忠岳和秋瑾。
李钟岳字申甫,清末山阴县令。
他作为满清官吏,却一直都很欣赏秋瑾的才华。
常用秋瑾“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的诗句训教自己的儿子:“以一女子而能诗,胜汝辈多矣!
”到秋瑾事发,“犹思竭力保护之。
”秋瑾被捕后,李忠岳不忍心对秋瑾动刑,居然在公堂为秋瑾设座,两人就像主宾那样以平等的身份交谈,除了案情还交流文章书法。
秋瑾更是用朱笔给李忠岳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这句令后人传颂的绝命诗。
上官对李忠岳厚待秋瑾十分不满,勒令李将秋瑾“就地正法”。
李悲愤进言“供证两无,安能杀人?
”遭申斥,不得已而行刑。
刑前李对秋瑾说:“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谅之也。
”秋瑾死后,李更是力保秋瑾最后的尊严,不枭首,不剥衣,虽被革职,也并不后悔,只是“未能保全大局,是所憾耳”。
卸任归家,李忠岳的精神也垮了,他经常独自一人“注视默诵”秋瑾遗墨“秋雨秋风愁煞人”,边诵边哭,甚至到了一天三五次、甚至七八次的地步。
这份悲愁无法自解,李忠岳最终选择自缢以谢秋瑾。
死时距秋瑾赴义之日不过百余日而已。
李忠岳之殉秋瑾,“浙人追思之,及秋案昭雪后,乃为立祠西湖上,岁时祀之。
”李的神位最终入祀秋瑾祠。
秋、李两家也成为至交。
如果非要说摩尔同李忠岳都是志士,显然是不对劲的:他们不过是在当时的现存体制下选择捍卫体制本身的普通人。
摩尔最终批捕了索菲,李忠岳选择审讯而非援救秋瑾,都证明了他们同对方并非站在同一个阵营里,更谈不上理解索菲和秋瑾的所作所为。
但他们却也出于某种原因,对自己审讯的对象表现出了或多或少的善意,我愿意将它们归结为“人道主义精神”,又或者借索菲之口将其归为“良知”一类。
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但却明白如何做是错的——或至少是隐约觉得“这么做或许不对”,这也就有了摩尔为索菲送行,李忠岳为秋瑾自杀的两幕。
秋瑾殉难,我们或许只会扼腕,而不会怎么后怕,因为秋瑾之死是完全没有法律程序的合法可言的,你可以说清廷昏腐,但也只是如此罢了,能怎么样?
但索菲之死可就吓人了,她所经受的审判程序几乎完全(非全部)是合法的,没有严刑拷打,鲜少精神虐待,该有的法律程序都有,但法律本身的内容却是恶的——你们看,有时候合法比非法更善于杀人。
这是两种不同的严丝合缝密不透风,哪种都有残酷的地方……但索菲和秋瑾们却仍旧敢于在这间铁屋子里用生命发出呐喊,我想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由于摩尔和李忠岳们的存在吧——如果在制度的维护者身上,你都能看到策反成功的希望,那就更没什么理由去怀疑自己的信仰和选择了。
《希望与反抗》影片结尾处,女狱吏出于同情,明知违反规定,还是给了索菲一根烟的时间让她和同志见面……索菲的眼眸中溢出的除去笑意,还有希望。
说起狱吏,我就又想起十几年前读过的一本书。
书名和主要情节印象不深了,但对里面一位狱吏的名字——韩加德尔——倒是印象深刻。
原因很简单,作为一名狱吏反动派,他简直太不称职了,居然为监狱里关押的革命者们提供良好的饭食、住宿条件甚至图书,还带领他们制作植物标本……总之在韩加德尔的管理下,监狱实在不像监狱,折磨和惩罚也实在不像是折磨和惩罚,但这个形象却让人愿意相信它是真实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只是普通人,做不了索菲和秋瑾能做出的壮举,但在最大限度秉持个人良知的范围内,并不妨碍我们做一位警察摩尔,或是一位没有自杀的李忠岳、一位活在现实中的韩加德尔。
我们可以说,英雄用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享受的和平;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是那些心存良知的普通人、那些韩加德尔们,保护了英雄心中的希望呢?
索菲的希望,或许其中有一部分就来源于他们。
于是,索菲的反抗,才是那样无悔而毅然。
Scholl在德语里发“绍尔”,拜仁慕尼黑足球队的中场球员名字也叫Scholl,而“斯库勒”应该是按照英语发音来的,本片是德语片,所以我认为翻译为“绍尔”更为妥贴。
看完电影本来感触良多,看了某些短评被膈应到了,这也能内涵上,绝了
无聊的陈词滥调。
一直都看不到年轻人对死亡的懊悔,唯有对早逝的悲伤
历史中的一段小插曲,世界上的学生总是有那股“热血”,然而“热血”必定是成功的部分组成之一.
结尾全都被砍头了还有什么希望与反抗。跟纳粹讲那么多没用的。。。
补个记录吧:2020-6-11
向往和希望 以及追求自由的心 是铡刀杀不死的
德国的电影很少有让我失望的
2
永远不沾政治
人要有坚强的精神和一颗温暖的心.
从开始的惊险斗争,到后来的慷慨激昂,配乐很棒,一气呵成。
一部令人敬畏的电影。不仅因为影片里令人敬畏的主人公,而且因为凌厉的剪辑和完美的演技。
什么?纳粹的法制情况这么好?!!
额。。。一长串的审判直接看睡着。。。
审讯官和法官歇斯底里逼问的形象简直就跟大家印象中的元首翻版一样;女主令人钦佩,将“坚毅的灵魂和善良的心”诠释得非常到位(有时我真觉得某些素质是天生的,后天只能强化);行刑竟然不用枪决而是铡刀!这点惊到我。
她哥實在比較豬
小时候看的革命片可谓于此片异曲同工,不管出于什么样的政见,坚持自己的理想是始终值得歌颂的。想想今日的20余岁的年轻人,还有几个能够记得自己有过理想?
挺不错的,就是女主压不住场,不如换成狠角色男的演,可能会更精彩
只有足够的信念和坚强才可以赢得抢权统治下的一脉光辉 人性在这一刻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