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音乐不错,童声也很好听。
反正那音乐我听不明白,歌词也听不懂所以很难听进去,不过技术上讲应该是不错吧。
故事还成,但是因为之前抱的希望有点大所以其实挺失望。
想了想可能是因为自己抱的希望本身就不太合理。
看着海报我还以为这个班的孩子都很有自己的故事,应该是不那么美好的故事,是他们一定要到这个地方来的理由。
不是全部至少也得是有一半吧,而这个老师应该用音乐一个一个的给这些孩子的故事加上个美好的段落。
但是其实这个片子没有展示任何一个孩子完整的故事,没有告诉他们为什么会到这里来,所以对里面大部分的孩子,我都感觉太陌生了,而且觉得他们没有到那里去的必要。
那个一直等爸爸的那么小的孩子能做什么坏事?
就算是那个被称为天使面孔魔鬼什么什么的孩子,也没做什么特别不靠谱的事。
所以逻辑上我首先就对这片子产生了距离感。
反而是那个叫蒙丹的家伙倒是让我觉得距离感小一些,因为片子里介绍他的背景和描写他的行为的时间比较多。
了解才能认同。
但就是这种认同,让我更是对这个片子失望了。
个人觉得这个班里最需要拯救的孩子就是蒙丹,如果这个孩子可以拯救,好像我就会从心底承认这个老师的能力,称赞这部片子。
但是几乎所有人都放弃了这个孩子,老师没有在这个孩子的身上多花多少精力,离开那里的时候,他还是被认定无可救药的那个,而且很可能更糟。
不过老师确实也是凡人,不可能要求的更高,再说在这样的一个地方能够建立起这样一个合唱团已经是不易了。
再要求多了就是苛刻了。
但是这么想还是觉得不太对味,有可能还是海报跟我的感觉和片子差太多了。
对于全班孩子们细致的描写太少了,基本上只是好好写了两个孩子,如果海报是这个老师加蓬皮诺加皮埃尔,我可能就不会有什么失望了。
这样国外的反应师生的电影我看得很少,感觉的不错的就是《了不起的威尔汉汀》,那部片子让我很感动,不知道这样比较是不是合理,但是唯一的参照物就是这个,所以还是忍不住拿来比较一下。
《了不起的威尔汉汀》是一对一的故事。
基本上是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电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好好挖一挖这个故事。
但是放牛班是一个老师多个学生的故事,这么短的电影,这么一个大班的孩子,故事挖不深也是正常的。
于是只能用偏心的办法用力的写一到两个孩子的故事,别的孩子一笔带过。
不过这也许在别的地方行得通,在学校很难,因为老师很忌讳的就是偏心。
而这个老师确实也有那么点偏心,他对皮埃尔明显比别的孩子重视很多,这份重视里不仅包含赏识皮埃尔出色的声音,还有这个老师对皮埃尔母亲的爱慕心理,喜欢好学生无可厚非,但是把课堂之外的情绪带到学校来个人觉得不是适当的为师之道。
最后,我其实很好奇那个当谱架的孩子之后的人生,我觉得这是这个老师让我觉得不可理喻的地方。
可能大多数人觉得没什么,但是我觉得当谱架对于这个孩子不是什么因材施教,而根本是种侮辱。
因为那是个很奇怪很招眼的位置,而且不是因为出色才获得的位置,那样的位置心智正常的人都不会喜欢的吧。
如果我是那个老师,我会私下里对那个孩子说你轻声唱,而不是用这种方式告诉全体来看演出的人这个孩子五音不全。
而且就生理角度上讲,这样举着谱子是很累的,凭什么别的孩子在轻轻松松手放下的享受自己创造的音乐,而他却要装成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只能欣赏别人呢?
(想说我过于神经过敏的人拜托心安理得认定自己乐意去当那个谱架)最后证实是这个孩子偷了钱,但是理由什么的却没有交代,实在是太潦草了。
呵呵,邪恶点说这是唯一一个被音乐丢下的孩子,所以我真是很难认为这是个成功的老师。
不过反正老师也是人,不能要求的太高,不过就是不太感动了而已。
还是那句话,再好的老师也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这是没办法的事,再好的电影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打五星,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看完电影后,感觉心里异常的宁静,听不到周围的一切除了那犹如来自天籁的童音合唱,还有一股莫名的悸动。
音乐的力量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人类的纯真本性与美妙的音乐自然的融合,即使在灰暗和困苦的日子里,仍然让人生充满阳光和希望,犹如置身于温暖和煦、生机勃勃的春天。
那抑扬顿挫的歌声里洋溢着马修老师对孩子深沉的爱和自己对音乐的执着,更有着对生命的歌颂和礼赞。
这样的老师真好
看了这部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深受教育。
音乐老师马修在面对各种麻烦不断的问题学生时,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热情和专注打开孩子们封闭的心灵,改变了孩子们的生活。
值得一看!
片中天籁般的童声一直在我脑海中盘旋,想起一句话"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
音乐成为这群被放弃的孩子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音乐改变了孩子们的一生。
教育不一定非要紧盯效果不达目的不罢休,有时候换种方法迂回而上另辟蹊径也能达到效果还能收获不一样的成功!
学校里不同课的老师都给我们放过。
这部片子在自己眼中可以定义为一部诚意之作,声色具备,它不采用特别浮夸华丽的演员,也不炫耀自己的摄影技巧,简单的音乐加上简单的背景故事,这就是这一部简单的故事,特别喜欢这部片子里面孩子漂亮的嗓音,自然地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歌唱中孩子们地纯净眼神很难地不被吸引,这就是一部简单、理解、有爱的电影,让人感动,写这段文字时,我还是会一直放着电影音乐,一段简单的快乐,迷醉了自己。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昂克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克莱门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名为“池塘底教养院”。
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
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马修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昂克,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调皮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他也与皮埃尔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感情,但却是一厢情愿。
最后因为失火事件被校长解雇,临走前带走了佩皮诺(Pépinot adulte)。
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引人深思熊孩子并不天生就是熊孩子,熊孩子是可以经过引导走向正轨,有句话说,世界上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
音乐,真的是心灵的窗户。
放牛班的春天,看简介是个相当老套的故事,一个善良的老师来到了问题儿童学校碰上了一个个难缠的学生,一个粗暴只为追求名利的校长,然后他组建了一个合唱团,发现了一个歌唱天才等等,但就是一个这么老套的故事却又那么温馨,倔强沉默却深爱着母亲的皮埃尔,可爱有点懦弱有点笨固执等待着父母的星期六佩皮诺等,庆幸他们遇上了马修,一个好老师,用爱 理解 耐心还有帮助他们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其实最爱皮埃尔那段,失意的马修来到了学校看到了默默站在门口等待的星期六,可爱得很笨的星期六终于等到了一个会保护他关心他的家人.
《放牛班的春天》看完第三遍了。
其实这一次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不是马修,也不是莫翰奇,而是蒙丹。
一直以来,我都对蒙丹这个孩子的存在意义感到奇怪,第一第二次看的时候,留给我的影响大概就是反面教材的坏孩子吧?
甚至第一遍我没看仔细,直到最后还以为是蒙丹偷了院长的钱。
直到第二遍,我知道了院长的钱不是他偷的,才在第三遍看的时候重新审视了这个人。
刚出场的时候,他就被送他来的人认定为“变态”,或者心理障碍。
之后做的拉帮结派,包括和莫翰奇之间的小冲突也显示他的确是个有着黑社会倾向的坏孩子。
不过,他对莫翰奇说的那句“你母亲一定是妓女”,或是在课堂上说“我不想见家里那老家伙”,都让我们基本猜到了他是怎样的一家庭情况。
自从他脱离了课堂后,我们可以看见他不断地遭受被院长关禁闭,或者是殴打的待遇。
所以,他逃离了这个辅育所。
结果由于院长的钱被另一个孩子偷了,他被抓了回来,遭到更加变本加厉的虐待。
让我了解到蒙丹内心的,是当他被院长送回管训中心时,回头对马修老师笑了一下。
我不禁开始思考,那个最后的笑容的意味。
在最后,蒙丹把辅育所一把火烧掉了,但是为什么会正好在马修老师带孩子们出去的时候才烧呢?
我可以大胆地推测,蒙丹想要向院长报复,但是他并不想伤害马修老师和孩子们,所以才一直等待到那一刻才放火。
所以,即使只有一点点,我还是看到了蒙丹的良心。
也许他真的被马修老师部分感化了也说不定,那个笑容,也许还是带着祝福的意味在里面吧……
电影往往是虚构的,也许在真实生活中它不曾发生。
但是它却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放牛班的春天》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和深厚的爱。
在简单质朴的语言中,我豁然开朗:其实,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一个美丽的花园,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随时随地都因为周围发生的一切而改变。
春天定然是最美的季节,一阵阵柔和的春风拂过面颊,绿草破土而出,泉水叮叮咚咚地诠释着春天的绚丽多彩。
然而只要有爱的包围,即使是放牛班的那些孩子,依然可以拥有一个陽光明媚的春天……
当你面对一群年幼但是调皮到邪恶的孩子,你会如何对待他们是循循善诱还是简单粗暴的用暴力解决,大多数肯定回答前者,但是言论与行动的误差,现实与理想的遥远,让我们见到的总是第二种,我们的主人公看上去还有一些憨厚的感觉,他是单纯的理想的,当他进入那个像监狱一样的学校时,亲眼见证了发生在眼前的一幕幕场景时,我想他是震惊的过着难以接受的他可以一走了之也可以随波逐流,但是他没有,他选择的是留下来去改变这一切,尽管这一切不是看上去的那么容易,但是他对孩子们的爱是支撑他留下来的强大动力,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坏人并不是真正的坏人只是在该站出来的时候选择了沉默和顺从,而我们主人公确实一个单纯的好人,单纯到不适合在这个社会生存,但是往往是那些单纯的人改变了世界,作曲是他的梦想,当他来到这里之后,他又开始作曲来让孩子们唱,我们时刻相信音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力量,也是最美好的事物,它可以感染这世界一切邪恶与肮脏,纯净我们的心灵和这个世界,最终主人公用自己的行为改变了周围的人和世界,那些歌声将成为永远灵魂的净化剂。
当他来到这所学校,我是疑惑的,当他被学生嘲弄欺负,我是气愤的,当他无私保护学生,我是欣慰的,当他带领孩子们在那个阴暗的世界歌唱时,我是震撼的,当他不得不离去时,纸飞机漫天飞下我是感伤又感动的。
我们看着这样一部影片,不知道他好在哪里,但是它确实感动了我们,震撼了我们,我想这就够了。
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也是关于心灵与爱的电影。
马修,一个落魄的音乐家,失业的代课老师,却感动了无数人。
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老师或者是一个伯乐。
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
伯乐不是每个人都遇得到的,老师也不是每一个都是伟大的。
因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
马修式的教育,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
初一音乐课上看的,如果不是童年的回忆给了它一丝朦胧的美感,我不会给它两星的,仅以这颗星献给初一的自己。只值一颗星的电影,很差。
漫天的纸飞机和天籁歌声是对你的谢意,这一刻一切都值得。改变了的东西是很难再变回去的,种子已经拨下了。音乐不错,故事略平庸,感觉并没有深入改变些什么,反而对学校的老师们的影响比较大…
不如死亡诗社一是比死亡诗社晚了十五年但是拍摄手法不如后者二是没有Oh, my captain那种震撼
一座教管所,一支合唱团。那些不服管教的孩子被音乐所吸引,虚伪又残暴的校长反衬出了音乐老师的温情和善良,有些东西是关不住的,只要有期待,星期六会有人把你接走,走向自由和快乐。虽然很不错,但评分和排名太虚了,让我怀疑你们是跪着看的。
先看了死亡诗社,然后看这部。对这部很没有感觉很没有感觉= =
烂!不觉得有那里好的。
这么好的电影,我竟然在电脑里放了这么久才看!!
主题音乐让人想念!
三星半,卷毛对眼小眼镜好萌啊,还有吉祥物佩皮诺,皮埃尔的妈妈连眼角的细纹都那么美~
多年以前看过一遍,前段时间又看了下,现在还是忘了剧情,说实话,没多大感触。
不再感动...PS:看了看了,终于看掉了,免得豆瓣老在第一页推荐
难道调教调皮捣蛋的学生的秘诀就是对他们好吗?太简化了吧。不过我们是多需要点音乐。
这还是第一次给公认的优秀剧情片打差评,这样的剧本完全限制了导演的发挥,没有任何惊艳的剧情、构思、手法,就是将一个无比老套的故事线设计的尽可能完美。说白了,顶级导演,垃圾剧本。
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实用但精神可嘉,值得学习。
百丽宫陆中店6厅。3.5/5,大学里买过盗版DVD,想着哪天有心情看,一搁就过去了小20年,而今再看,已变得老油条,只觉各方面都很俗套,且少了第一次排练的困难桥段,且不时被前排的手机亮光分心,这份心情终是没等来。
太多毛病了。学生们怎么唱上歌就不调皮捣蛋了?男主征服孩子们的瞬间没有、感化没有,包括那个小痞子,怎么就和解了?感觉一切该讲的都没讲,唱唱就完事了。世事哪有这么简单?校长为什么要塑造成反派?本来就是问题孩子送到这的,怎么就完全变成他体罚孩子罪责一背就完事了?这样的话:最后一检举他,粗暴解决问题;还设置校长踢球丢飞机两场戏就都说不通。丢钱事件引发的禁止合唱团也没了下文。佩皮诺既然一直跟随男主又怎么使这帮人再无联系,又在影片开始去找皮埃尔的?即使他现在是有名的音乐家但触发事件是他母亲去世啊,又不是学监去世。明明很多可以讨论的有思想深度的话题,可惜导演什么都没碰
电影是什么?可以是造梦机器或者反映现实的利器。经典影片有种扑面而来的无敌魅力,它娓娓道来不急不躁,却让你度过了生命中无从体会的精彩时光。小不点实在萌化了,念法语台词时习惯性上扬嘴角,别人合唱时百无聊赖坐在半人高的讲台,最后抱着玩偶带着行李勇敢地说走就走。音乐拯救灵魂,纸飞机真美。
也许在那个年代它还算是个少见的类型片,但是如今看过太多同类的作品,它没办法让我有一丝眼亮,似乎老师用一颗温柔的心和音乐就轻松解决了所有问题孩子。也许怪我对音乐这东西不容易着迷吧,我只能看到剧情,它是简单,薄弱,而乏味的。镜头不错。
剧情非常老套,可以说融合了这一题材电影的所有因素:叛逆的孩子,凶残的老师,错误的教育方式,初来乍到的菜鸟,孩子的美丽母亲或帅气父亲,还有音乐以及最后正义的伸张。<音乐之声>已经足够了。这部电影最值得人去看的是好听的法语歌曲和可爱的孩子。
大晚上看了部好无聊的片